中医药学会总结

2024-09-20

中医药学会总结(精选6篇)

中医药学会总结 第1篇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我会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单位的关怀、指导下,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会工作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围绕中医药行业中心工作,结合学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工作作风,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综合情况

2007年,共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83次,交流论文8000余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及科普展览56次,受众达8万余人;表彰先进集体163个,奖励中医药科技人员979名;总会直接发展会员835名;2007年筹措经费72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学科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会从分会管理建设入手,认真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分会的行为。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调整分会设臵,加强分会管理,强化分会职能,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各分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2007年组织实施了中医内科分会、中药炮制分会等9个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07,先后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医血栓病分会、中医继续教育分会和中医肾病分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学术交流 ⒈重要学术活动

学会进一步明确学术交流的创新导向,先后组织了‚纪念‘衡阳会议’25周年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峰会‛、‚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论坛‛等重要的会议,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树立了学会的形象,为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⒉国内学术会议

2007年学会在国内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外治特色技术演示大会‛等60次学术会议。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科发展和不同学科间的的交叉与融合。

⒊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2007年在国内组织了‚第二届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6次国际学术大会,先后组织专家赴英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充分发挥了学术团体在增进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中的作用。

(三)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1.继续教育项目

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项目内容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中医经典、中药、管理等方面;项目层次不仅有针对性的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高级培训班和研修班,还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适宜技术专项技能培训班等,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对知识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确定的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六名‛战略(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2007年举办了系列表彰活动,得到了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致好评,在行业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1)评选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评选活动。经过评审专家的最终审核,共评选出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优秀院长180人。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提高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组织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

为了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开展了‚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对丁义江等146位名老中医的高徒进行了表彰。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亲临会场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并作了重要讲话,给予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在行业内产生积极影响。

(3)表彰‚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

为了推动全国女中医师积极投身中医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女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的评选活动,并在‚2007(亳州)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为93位女中医师颁发了证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余名优秀中医药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4)表彰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 2007年9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21家单位‚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近300余名全国各地的中医护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5)‚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 12月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合举办了‚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应邀前来带徒的12位国内骨伤界著名的专家均到会参加了大会。本次名师带徒培养周期为3年,学员们将采用‚定期会面、口传心授‛和‚异地传书、答疑解惑‛等方法拜师学艺,把名老中医的丰富经验进行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科普工作 1.科普宣传

我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1)组织中医药科普专家在具有‚小百家讲坛‛之称的国家图书馆定期举办系列讲座,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以及大中小学生提供了解中医、走进中医的机会和平台;

(2)组织各分会撰写高质量科普论文100篇,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专栏进行刊登,同时在《糖尿病天地》、《养生保健杂志》等学会主办杂志以及《家庭中医药》等科普杂志上设立专栏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知识;

(3)免费向农村、社区、学校发放有关健康知识、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材料3000余册;

(4)编辑出版科普系列丛书《中医教您一招》、《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为群众提供了有益的中医科普读物;(5)组织医学专家开展了健康咨询和大型义诊活动,参与群众8万人。

2.表彰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表彰在中医药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开展了‚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经各省市中医药学会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网上公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4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努力开创中医药科普工作新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其他形式

(1)编纂出版国医英才系列丛书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编纂出版了《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共分《名师与高徒》、《名医与专科》、《名家与好药》三卷,分批推出国内影响较大的部分中医药大家以及围绕他们周围群体的相关绝活,分门别类展示他们独特的仁术、绝术和人格魅力,并通过出版活动加强了学会与专家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

(2)出版《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之瑰宝——传统的中医药处方文化,组织编撰了《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该书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书法艺术熔为一体,是我会为名老中医树立形象的一种尝试,也是新时期中医药书籍编撰中的一种全新的形式,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五)科技合作

我会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基础上,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积极与著名企业等单位进行密切的科技合作。如与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双赢合作,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六)奖励

中华中医药学会目前设有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科普著作奖和学术著作奖。其中,科学技术奖和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了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两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授奖一次,在行业内有较高权威性。

1.科学技术奖

(1)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

2007年5月,召开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奖。授予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授奖人数达500余人。

(2)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7年收到各省、市、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各分会等单位推荐项目135项,参评项目的整体科研水平较高,申报人员中不仅有中青年业务骨干,还有中医药界院士和知名专家;国家‚863‛、‚973‛、‚九五攻关‛、‚十五攻关‛等重大项目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成果代表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多项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评审结果将在通过常务理事会后揭晓。

2.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提高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了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旨在对在中医药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2007年是该奖项的首届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投票,最终评选出了两位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者,评审结果将于近期揭晓。

3.科普著作奖

科普作品在2005年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为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繁荣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普事业,并能够与国家奖励全面对接。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评选活动。经过严格的推荐和评审程序,评选出了获奖著作。颁奖大会于2007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会‛上召开,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共有46部著作获奖,其中一等奖5部,二等奖10部,三等奖31部。

4.国家奖励推荐工作(1)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会每年向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优秀获奖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据我们统计,从我会设奖以来(2003年)至2006年共有14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有11项是我会的获奖项目。从国家奖励办网站了解到,2007年又有3项我会推荐的成果通过了评审,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为了宣传国家奖获奖者,号召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向他们学习。我会还专门建立了国家奖获奖者奖励机制,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专家‛,2007年有六位专家获此殊荣。

(2)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 今年我会按时完成了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推荐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张军教授和中药研究所黄璐琦研究员,已通过了评审和公示。

(七)承担政府转移职能 ⒈标准化工作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2007年我会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1)成立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设立了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收录570名标准化专家,从中570份专家材料中遴选70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权威专家担任委员,并筹备成立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

(2)制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007年7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并已开始筹备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

(3)开展《中医肿瘤常见病诊疗指南》等8个新的标准化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拨款105万元。完成《中医艾滋病诊疗指南》等15个项目的中期审查。

(4)举办中医肿瘤、整脊等标准化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

2.期刊工作

(1)积极落实期刊审读工作,推进编辑出版质量提高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承担了2007局主管中医药图书、报纸、期刊的日常集中审读工作,积极申报《中医药图书审核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期刊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报纸审读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

(2)统一编辑规范标准

为向学会主办的各期刊、杂志社转发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的通知‛;并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中医药编辑手册》的编写出版工作。进一步突出了中医药出版物自身特色,完善了中医药行业的编辑出版准则。

(3)优秀期刊评选 为提高中医药刊物质量,繁荣中医药学术交流,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选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6名,为提高期刊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第八届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中医药新闻报道的质量,鼓励和表彰在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会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八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的相关工作。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归纳整理已经报送的参评材料。目前,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八)信息化建设 ⒈办公机关接入光纤专线

为提高学会机关的工作效率,2007年3月,学会办公机关接入了带宽为2M的独享光纤专线,使学会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学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

⒉开发学会门户网站

为充分展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形象,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会员,学会实施了门户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将于2007年12月交付试运行。网站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会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而且加强了学会信息公开的力度,挖掘了学会为公众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学会和公众实现双向互动的广度,为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资源集成化、业务流程化的学会奠定了基础。

(九)其他

⒈开展学会首批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会凝聚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志愿者注册工作。截止至2007年10月,共发展志愿者1700人,为学会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⒉积极做好专家推荐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荐中医古代经典名方目录遴选专家的函》的精神,成立专家工作小组,并开展推荐工作,报送推荐专家名单。

三、经验体会与存在问题

回首2007年,学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如办公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新的一年中,学会将继续保持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中医药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药学会总结 第2篇

邯郸市中医药学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邯郸市中医药学会自2001年11月换届以来,严格按照《邯郸市中医药学会章程》规定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于2003年、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三次荣获“河北省先进中医药学会”称号,现总结如下:

1、会务及活动情况

每年召开理事会1次以上,常务理事会2次以上,并发布会议纪要。主要活动有:

2002年12月主办“中国第二届扁鹊、燕赵历代名医学术论坛”会议。

2003年6月将“努力整理、发掘、发展燕赵(邯郸)中医学术和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整理邯郸市名老中医经验,如在名老中医李书芳老师故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04年举办名老中医田成庆教授学术研讨活动。

2005年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学日”期间,举行讲课、义诊等形式的纪念活动。

2006年承办“河北省中医眼科会议”。

2007开展了“中华中医药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开展了名老中医田成庆教授学术研讨活动,极大促进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工作。孔增科教授开展了“医疗单位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

2008年6月份参加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2009年7月组织开展送医下乡活动。2010年5月16日在邯郸明仁中医院召开邯郸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

2、组织建设方面

目前已组建“针灸专业委员会”和“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发展个人会员160名。

3、学会管理

每年均制定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并进行考核。

4、学会工作计划

由于学会缺乏活动经费,严重影响了学会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今后有待克服困难、实现突破。

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第3篇

1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临床上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名,如病变在颈的名为“颈痹”,病变在腰的名“腰痹”,病变在膝的名“膝痹”等。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职业、局部有外伤史者和长期固定体位工作的人群。中医认为,生理上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病理上骨质及骨关节的病变,概必归究于肾。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甚,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而骨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可见,牙齿随肾气的盛衰而生长、更换、充实、衰退和堕落,齿为骨之余,故骨亦同之;同时,肝肾盛则筋骨强健,肝肾衰则筋骨懈堕。在肝肾旺盛筋骨强健时,骨不易磨损,肾气衰,筋骨枯槁时,则极易磨损。所以,儿童时期,若先天不足,肾虚骨髓空虚,则可发生佝偻病,出现囟门迟闭,鸡胸、漏斗胸、肋骨外翻,下肢弯曲畸形、软骨行迟等一系列骨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在青壮年期,“肾气平均,筋骨劲强”,不易发生骨质增生;而在老年期肝肾精血不足,骨中之髓空虚,骨骼失养,则极易受损而发生骨质增生,从而出现关节不利、疼痛、肿胀、肢体麻木无力、爪甲枯萎等。在骨关节部位曾发生过损伤(跌扑损伤、闪挫)造成气滞血瘀、骨骼失养,也极易在受伤部位发生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出现的局部疼痛,筋、骨、关节、肌肉疼痛及功能障碍,以及局部的畸形,多属中医的“痹证”。祖国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犯,风、寒、湿三邪侵袭而留滞经络、肌肉、关节所致。正如《类证治载》所说:“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犯其经络之阴也。风多则引注,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得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然而本病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个特殊类型的“痹证”。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肾虚的基础。(1)发病多是老年人,肝肾不足,肾虚髓空已成事实;(2)多有长期重体力劳动史,过劳则损骨伤肾,表现为骨关节畸形(骨质唇样改变、骨关节狭窄、骨刺、骨关节侧弯及脱位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体沉重,活动不利;(3)有骨关节受伤史,损骨则必伤肾及肝,肾伤则骨髓空虚而又易患骨病;(4)有明显肝肾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如腰膝痠软疼痛,肢体活动不利,头昏、目眩耳鸣,性欲减退,失眠多梦等。

有“痹证”的临床表现。风寒湿邪气自外而入,或感受于气候,或感受于工作劳动环境,表现为肢体关节局部有疼痛、麻木、肿胀与关节不利,遇气候变冷或局部感受风寒湿则疼痛发作或加重;寒湿郁久又可化热,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这就是典型的“痹证”特点。

有局部瘀血的临床表现。病变持续,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久病入络而生瘀,瘀滞关节血脉而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局部拒按,病变关节屈伸不利,动则痛甚。舌质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瘀血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有痰阻经络、流滞关节的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而皮色不变,或身体肥胖、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畸形等。脾“为生痰之源”,故痰之所成,多责之于脾,同时外湿亦可凝而为痰。

由以上可以看出,老年肾虚髓少而骨骼失养,骨关节局部的损伤或长期磨损而伤肾,肾伤则不能生髓,更加重骨髓空虚而骨骼失养;同时劳伤于骨,气血耗伤,局部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瘀阻骨骼而发病。形体肥胖,气虚痰湿体质,痰流经络,痰瘀互结留滞骨骼,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即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加之局部受损,御邪于外的能力减弱,风寒湿热外邪侵入而发病,这就是本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骨,其主为肾,涉及肾、肝、脾、心四脏;病性虚实夹杂,虚是肝肾虚损及脾虚气弱,实是局部的风、寒、湿、热邪和病理产物痰与瘀,相互交织在一起。本病的病理已经涉及到了人体的筋、骨、血、脉。所以病情表现见骨关节的疼痛、肿胀、畸形、活动不利外,“颈痹”还可见肢体麻木、头痛、眩晕、心慌心悸、失眠等一系列关节以外的症状。

2 诊断与治疗

2.1 诊断

只要患者非外伤性某一关节的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X线片上又有以下表现者即可诊断:(1)关节间隙狭窄,左右不对称,关节面钙化或变形;(2)新骨形成,如边缘性骨刺、骨嵴、Heberden氏结节、骨膜下新骨形成骨桥、指间关节周围软组织内骨化等;(3)关节面下假囊肿形成;(4)关节内游离体存在;(5)关节半脱位。

2.2 治疗

骨质增生尽管有着多种临床表现,但不外乎肝肾精血的亏损为本,为基础病理改变,风、寒、湿、热、痰、瘀等致病因素为标,故治疗宜扶正祛邪[1]。基本方———骨质增生汤组成: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防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桑寄生、怀牛膝、续断、杜仲、骨碎补、透骨草、没药、甘草。其中羌独活、秦艽、威灵仙、防风、透骨草祛风散寒除湿,以治外侵之风寒湿邪;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针对内生之湿邪;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利关节,养筋缓急止痛;桑寄生、怀牛膝、续断、杜仲、骨碎补以补肝肾,强筋骨,扶正固本;当归、怀牛膝、没药活血化瘀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补益肝肾、化瘀止痛之功。加减:湿甚关节肿痛,肢体水肿,舌苔腻,脉滑者,加桂枝、苡仁、蚕沙、木瓜;风甚见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呈游走性,加天麻、露蜂房、蜈蚣;寒甚关节冷痛、疼痛剧烈,得热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紧,合乌头汤;寒湿化热,见患部灼热疼痛,口干,舌红苔黄者,加桑枝、忍冬藤、黄芩、虎杖,热甚加生石膏、知母;夹痰见形体肥胖、病变部关节漫肿畸形而不红,关节腔积液,局部痰核,舌苔滑腻,脉弦或滑者,加白芥子、僵蚕、海藻、商陆,减甘草;夹瘀血入络,见病程长,病变部位疼痛顽固,经久难愈,关节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疼痛夜间加重,关节畸形,肌肤甲错,局部青筋怒张,伴有胸闷胸痛,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眼健忘。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多细涩或弦涩者,合下瘀血汤(土鳖、桃仁、酒大黄、白酒)、全蝎、地龙、老鹳草;气虚见形体肥胖,神疲气短,语音低弱,舌胖嫩,有齿印,脉虚者,加黄芪、人参;血虚见面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舌淡白,脉虚细或虚数,加熟地、鸡血藤、枣仁;阴虚见面唇红赤,伴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舌质红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加鳖甲、龟板、二至丸;阳虚见畏寒厚衣,四肢厥逆,面色晦暗,便溏水肿,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沉细,合麻辛附子汤或真武汤。病变在上肢者加桂枝、姜黄,病变在颈部者加葛根,在腰部者加狗脊。

遣方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通痹止痛为法。外用热敷治疗本病,对改善症状效果显著[2]。处方:羌活、独活、秦艽、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肉苁蓉、松节、没药、当归、白芍、桃仁、红花、生川草乌、一枝蒿、细辛、白芥子、川牛膝、芒硝、续断、灵仙、全蝎、白花蛇等。泡酒热敷患部,每天1~2次,每次20min。

3 典型病例

曹某某,男,农民,77岁。就诊日期:2013年12月18日。主诉:腰及双膝关节疼痛10余年,加重1年余。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始出现腰及双膝关节疼痛,劳累及气候变化时发作或加重,1年余前疼痛加重,经检查诊断为:“1~5腰椎及双膝关节骨质增生”,虽经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形体胖,神疲乏力,腰及双膝活动受限,行动缓慢。腰及双膝外观明显异常,腰及双膝的活动度减小,直抬腿试验双侧(+),浮膑试验(-),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自调。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舌下静脉怒张,苔薄白,脉缓。西医诊断:腰、膝关节骨质增生;中医诊断:骨痹(正虚邪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补益肝肾、化痰祛瘀、通络止痛。处方:羌活20g、独活20g、秦艽20g、威灵仙20g、防风15g、黄芪60g、当归20g、白芍20g、白术20g、茯苓30g、桑寄生30g、怀牛膝30g、续断30g、杜仲30g、骨碎补20g、透骨草20g、伸筋草15g、没药20g、土鳖10g、全蝎10g、白芥子15g、僵蚕15g、甘草6g[3]。

5剂,2天1剂水煎服,每天3次,每次100mL。

2013年12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腰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度略增。效不更方,再予上方5剂煎服。

2014年1月13日三诊:腰膝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改善,行动渐有力。上方加肉苁蓉30g、狗脊30g、三七30g、红参60g、老鹳草30g,2剂,泡酒服。共泡酒16斤,1周后服用,每天服2次,每次30mL。嘱患者节制饮食,控制体重,进行轻微的活动及锻炼,禁止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

2014年7月12随访,腰及双膝关节疼痛基本缓解,活动度显著改善,日常活动自如。

4 讨论

本病的形成是渐积日久而成的沉疴固疾,所以在治疗上,贵在坚持相应的疗程,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病变,以及阴虚火旺、湿热(及实热)内盛、胃溃疡等禁忌证的,也可用中药泡酒长时间坚持服用,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病应当综合治疗,内外合治,包括非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但为防止将外用药当内服药误服引发危险,一般不同时给予内服与外用的中药泡酒剂型治疗。

若患者身体肥胖,肢体关节特别是腰椎、髋、膝关节与骨的负荷过重,是加重骨质增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认为肥胖之人多痰湿,痰瘀互结也是本病的一个病理机制。所以应节食,少食肥甘厚味食物,多活动以减肥,利于本病的治疗和康复。

祛风除湿通痹的药物偏温燥,多有伤胃之通弊,要注意顾护脾胃,特别是原有脾胃疾病的骨质增生患者,治疗期间宜餐后服药,并视情况加入调和脾胃、养胃护膜之剂,如浙贝母、海螵蛸、白芷等。

本病患者不宜负重,禁止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长期坚持参加适当柔缓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以免进一步加重关节病变;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坐卧少动以及受风寒冷湿的侵袭。

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增生的发病率大大增加。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药价低廉、操作方便、有着极大优势。就临床应用自拟骨质增生汤随证化裁、辨证施治的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关键词:骨质增生,中医辨治,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林绵辉.颈椎病的中医治疗[J].黑龙江医药,2005(4):307-308.

[2]陈尊玲,窦连珍.中药外用治疗骨质增生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6):530.

中医高脂血症辨证论治总结 第4篇

1 从脾论治

过食肥甘,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减少,致脾胃运化失职,生痰生湿而成高脂血症,脾虚失运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熊氏[6]等以“高血脂为血中痰浊”作为立方依据,以理脾化痰为大法制出理脾化痰降脂片,旨在消除血中之痰浊。研究表明理脾化痰降脂片具有明顯降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具有抗粘、抗聚作用。以理脾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40例,总有效率为92.86%。王氏[7]认为痰凝为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将本病分为5型,即痰浊凝滞型、痰凝血瘀型、痰凝阳亢型、痰凝阴亏型和痰凝脾虚型,以导痰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疗高脂血症46例,并配合饮食调控,总有效率为95.6%。龙氏[8]以痰瘀辨治高脂血症,制定基本方(黄芪、陈皮、苍术、首乌、丹参、赤芍、地龙、山楂),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治疗,共治疗各证型高脂血症60例,总有效率97%。吕凯[9]以化痰祛瘀法治疗本病60例,收效甚著。黄维良[10]自拟活血化痰汤(三七、桃仁、水蛭、蒲黄、灵脂、红花、僵蚕、川贝、竺黄、半夏、赤芍、首乌、山楂、决明子、丹参)治疗本病36例,总有效率达94.4%,明显优于对照组。

2 从肾论治

肾虚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认为本病由于肾虚机体功能减退,精微布散迟缓,气血运行不利,停于脉中所致,同时肾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和散精功能,清浊难分,也可导致本病发生。故提出从肾辨治。胡晓晨[11]等以补肾活血法,选用仙灵脾、桑寄生、泽泻、茺蔚子、山楂、水蛭组方治疗,收到满意效果。陈达芳[12]自拟滋肾活血降脂汤(首乌、女贞子、枸杞、黄芪、桃仁、丹参、赤芍、泽泻、山楂、虎杖)治疗42例,总有效率达90.5%。王渝[13]等用补肾、祛瘀、化痰的降脂灵加减(制何首乌、决明子、泽泻、枸杞、生大黄、荷叶、生山楂、蒲黄)治疗本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刘氏等[14]用固本降脂丸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观察中药组用固本降脂丸(地黄、首乌、肉从蓉、山萸肉、五味子等)与对照组用多烯康的疗效,结果中药组的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3 从肝论治

中医学有“土得木而达”之说,肝失疏泄,气机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受影响,必然出现精血津液的一系列变化,且横逆犯脾,肝脾失调导致痰浊内生,久则痰瘀互阻,阻滞血脉。卢氏[15]依据平肝健脾的原则用生赭石、珍珠母、扁豆、半夏、黄芪、牛膝组成平肝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45例,总有效率80.0%。常智[16]自拟疏肝降脂散(柴胡、香附、佛手、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当归、郁金、丹参、白芍、山楂、决明子、甘草)治疗高脂血症48例,结果治愈33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5.8%,疗程最短26天,最长110天。张氏[17]等认为高脂血症属痰瘀相杂并兼肝气阻滞、阴血亏虚,故治以调肝导浊法,药用柴胡、首乌、草决明、泽泻、大黄、丹皮,以滋养阴血、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相辅相成。

此外,有些学者还根据疾病的个体不同,提出了益气健脾,祛瘀降浊法,祛痰除湿法、清热利湿法、清肝泻火法、滋阴补肾法等,在临床上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义举.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82例[J].陕西中医,2002,23(6):507-508.

[2] 丁宇炜,徐瑛,沈安.中医分型治疗高脂血45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03,(4):1-3.

[3] 佟丽娟.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J].中法药学刊,2002,20(2):244-244.

[4] 任勇才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38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 602.

[5] 张兆云,张安静,毕俊英.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信息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1(6):33-35.

[6] 熊文生,曾益宏,刘友章.理脾化痰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0,32(7):16-17.

[7] 王化猛.以痰凝为核心治疗高脂血症4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99-450.

[8] 龙庆余.从痰瘀辨治高血脂症6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1):20-21.

[9] 吕凯.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脂血症60例[J].中医研究,1998,11(4):29-30.

[10] 黄维良.活血化痰汤治疗高脂血症3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30(9):16-18.

[11] 胡晓晨,汪吉凤,付欲晓,等.补肾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及载脂蛋白的研究[J].中国药学报,1993(1):27-28.

[12] 陈达芳.滋肾活血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54例对照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97,3:26-28.

[13] 王渝,崔丽.降脂灵治疗高脂血症-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1998,20(4):205-206.

[14] 刘仁人,陈沙维,陆金宝,等.固本降脂丸治疗中、老年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0)26-27.

[15] 卢亚娟.自拟平肝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4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4):192-197.

[16] 常智.疏肝降脂散治疗脂肪肝48例[J].天津中医,2001,18(5):19-21.

2014中医院中医工作总结 第5篇

2014年,我院在市局、县委及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思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坚持从严治党的基本工作思路,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开放要有新局面”作为医院工作的指导原则。面对当前医疗市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认真执行院长责任制,现把我院2014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回顾如下: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突出中医特色

中医院要想发展,必须要有中医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重点专科。2014年以来,我院先后成立了肛肠科病区、中风科病区,增大中医方面的专科建设,提高中医药及非中药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我院现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肛肠科)和一个省级重点专科(中风科)。

二、优化人员结构,抓好中医人员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

近年来我院向政府申请并引进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多名,使中医人员配备趋于合理,全院中医类别职业医师占医师比例达到63%,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6.9%,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比例为73%。医院领导班子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3人,占比60%。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2014年反馈出来的信息表明,虽然收入尚可,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1、中药饮片使用及中药中医应用率相对较低。

2、我院重点专科为中风科和肛肠科,距中医重点专科要求标准尚有差距。

3、中医药继续教育力度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全体医师西学中的培训及教育。

4、业务用房面积不足。业务用房面积的局限,已经严重阻碍我院的正常发展,目前我院开设的新病区新业务,由于业务用房问题,被迫延期或中断,虽然院方通过加层、合并科室等方式节省空间,但是依然难以解决业务用房的紧张问题。

5、部分医务人员尚未考取执业医师证,存在助理执业现象。中医人才欠缺,目前随着我院老中医年龄的增长,退休后,院内缺乏年轻一代的中医人才,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新民市中医院

中医药学会总结 第6篇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上一篇:家乡我的最爱作文600字下一篇:体检报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