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7-10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8篇)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针对中国目前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在基本概念、级别限值和等级划分等方面的区别,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增加监测指标、提高发布效率、优化统计模型等改进意见.作 者:钟声 丁铭 夏文文 ZHONG Sheng DING Ming XIA Wen-wen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期 刊:环境监控与预警 Journal: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年,卷(期):,02(3)分类号:X823关键词:空气污染指数 分级 标准 空气质量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篇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

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颇。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2.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 2 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3.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 3 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3: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政府向来都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里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196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幼儿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幼儿园负有教育幼儿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幼儿,并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国的幼儿教育开始了它新的生命,从而使幼儿园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到1965年,全国有幼儿园1.92万所,入园幼儿171.3万人。然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幼儿教育事业在积极恢复、整顿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转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管理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办园的新格局。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认真实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使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2001年5月22日,国家又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 4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新《纲要》的发布与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促进步,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学前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赴外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而幼儿园管理层也非常重视让教师外出学习。中国有句古话,“见多识广”。外出考察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好的途径。同时,加强了对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使得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我国广为传播,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学前教育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已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和社区联系,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社区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3.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中国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儿童分享、公正等社会性行为。

4.注重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将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3岁和3~6.7岁两个阶段,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意识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也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建议,托儿所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转变儿童学习观,从重视幼儿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不仅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幼儿园的积极实践下,到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了4%;班级数量增加了28876个,增长了4%;3-6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比2003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入 5 园率为71.8%,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学前教育状况却不乐观。

1.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2.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幼儿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3.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但城乡差距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4.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

※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1.幼儿教育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2.幼儿教育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3.幼儿教师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 4.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5.转变儿童的学习观

6.学前教育的政策会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倾向于“弱势群体”

7.随着社区建设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幼儿教育会更多地与社区服务结合成一体 8.幼儿园课程会趋向多元化

关于“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宪法》第四十六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法》第四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教育法》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宪法》第九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教育法》第十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法》第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法》第十七条

注:我国有关教育的法律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注:1.关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的立法是一个空白。

2.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3.200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5年的立法工作重点。4.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

№.4:谁来成就我们的梦想?——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建议

1.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应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建议阅读教育方面的专著,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2.生活永远不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往往是自己的观念; 3.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

4.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命运的宽度。

国内外耕作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篇

耕作机械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首要和基础环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相关的农艺技术,机、电、液压技术的进步以及材料、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纵观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人类应用农业生产工具最早是从发明“耕、耘、耙、耒、耖、耜、耢、耠”开始的,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发展,由石器时代不断发展为铜器时代。由手工农业进入工业化农业时代以后,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专业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美国从1910年推行农业机械化到现在,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创造了仅以2.3%的农业人口,养活100%全国人口并有大量农产品出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从1955年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农业产值贡献率已达24%~30%,取得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占世界7%的耕地,温饱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实为举世所瞩目。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基础环节,耕作机械技术始终走在农机发展的前列,并伴随着先进农艺技术的产生,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从目前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在农业面临能源危机、资源浪费、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调、环境污染、成本提高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农业发展战略,在所有对策中都把耕作机械的发展方向作为战略重点。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和推广适应高产农艺要求的新型农机具,研究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保护耕法和节本增效的作业技术及配套机具。

1 国内外土壤耕作机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推行保土、保墒耕作制度,适于少免耕的耕作机具已成热点。

为了减轻土壤压实、优化土层结构、减少作业能耗,开始大面积实行保土耕作制,发展少耕、免耕或覆盖耕作,如美国已有1/3以上的耕地实行少免耕耕作,另有1/3实行了覆盖耕作。研制和推广了深松机、覆盖耕作机、条状耕作机、垄耕机等少免耕机具以及主从耕作机具和心土耕作机等。为减轻土壤压实,设置轮后松土器,应用低压宽幅轮胎、门架或固定轨迹耕作动力;为了保护和提高土壤墒情,从理论上研究土壤蓄水和渗水、排水功能,发展保水耕作和节水排灌机具和系统,现正继续研究土壤耕性、通过性和压实性,轮胎和轨迹的几何形状、载荷特征及分布,动力机的支承系统,犁、耕作机和机组的振动和减震,耕作土壤信息系统和土壤→机器→作物的系统研究和模拟等,用以指导耕作机械的研究。

2) 从产品结构原理上看,驱动型耕整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新发展。

由拖拉机动力输出驱动的耕耘机械,由于农业生产对于精耕细作技术的需要而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已发展成为农业机械的一个新门类和行业。目前国外驱动型耕耘机械,按其工作部件的排列和运动方式大体上可分为4种:水平横轴式,水平斜轴式,立轴式和往复摆动式。

(1) 水平横轴式旋耕机国外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1993年产品就有56个系列,162个品种,配套动力为11.76kW,耕幅为1.4~2.8m,耕深在10~20cm,特殊耕深为30~120cm;欧洲的英、法、德、意、西班牙也是生产和使用旋耕机较多的国家,配套动力大至110.2kW,耕幅大至在3.3m。

近年来出现的新产品有:

①手扶无轮式旋耕机。如西班牙生产的MAS5型和德国生产的506型,作业时将刀滚直接安装在手扶拖拉机轮轴上,由行走装置直接驱动切削土壤,并利用土壤反力推动机器前进。这种机型的特点是小巧、轻便、灵活,适合于庭院内以及温室、大棚内的小块地作业。

②混层深耕机。一般横轴式的耕深不超过20cm,近年来日本研制的混层深耕机耕深可达120cm。工作时刀轮深埋土中,耕作时耕深可达120cm(刀轮直径的80%)。

③自动避让偏置旋耕机。如意大利CELLT农业机械工程公司生产的机型,刀滚相对于机架可横向偏移伸缩并以液压油缸推动,机架前方有触杆。作业过程中当触杆碰到果树产生偏转时,液压系统动作。

④牵引自驱式旋耕机。该机由英国研制,不需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驱动,由前后配置的水平横轴刀滚组成。该机具与传统犁相比生产率提高两倍,能耗可以降到1/3。

(2) 水平斜轴式驱动圆盘犁。

20世纪80年代新出现的集驱动式和圆盘式耕作机具之优点的一种高效节能的耕作机,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驱动圆盘犁组旋转。日本于1983年开始应用圆盘犁。近几年东洋、松山、洋马、久保田等公司相继开发成功多种型号的产品用于水田和旱地耕作,耕幅0.8~2.9m;耕深在水田12~20cm,旱地为15~28cm。

(3) 立轴式旋耕机,在国外已有许多产品。

耕深可达20cm以上,最大耕深可达28cm,幅宽2m、配套动力44.1~51.45kW。

(4) 往复式耕耘机。

例如,意大利CELLI公司,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动力锹,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带动锹挖土,耕幅1~3.5m,耕深可达30~40cm,动力一般为18.375~110.25kW,还有振动深松铲(如法国、意大利)和振动式鼠道犁(日本)。

2 联合作业机成为发展方向

1) 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并推广联合作业机。在西欧各地气候条件复杂且变化急骤,适播期短,抢农时适时耕种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因而在德、法、英等国家生产和使用整体型联合作业机比较普遍。北美一带气候条件好,土地面积大、适播期长,仍使用宽幅单项作业机,但近几年美国凯斯和迪尔公司也推出了为大功率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宽幅、高效联合整地机械。在日本、韩国等地,因地块小,使用耕整、施肥、播种、铺膜联合作业机较多。

总的看,国外驱动型耕作机,近几年发展很快。其趋势是:整机和工作部件多系列、多品种化,生产批量趋小;适应少免耕法新农艺,以旋耕机为主体的整地、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得以优先发展;向宽幅、大功率、高效能发展;采用新结构、新部件和增加附件,如快速挂卸装置、动力输出轴离合器、保护器等;由机械式传动向液压传动、气力传动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用于作业机组的自动监测、显示和控制,自动调节耕深、机组水平、作业速度等。

2) 我国的驱动型耕耘机械,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因地块小,所以近些年飞速发展。目前旋耕机生产厂100余家,年产量达40万台左右。

近几年,我国也同国际发展趋势一样,受作业成本增加、地块缩小等因素的影响,联合作业机的研制和推广迅速崛起。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以旋耕机、灭茬机为主体的联合作业机,品种繁多、功能各异。如浅旋耕条播机、少耕条播机、旋耕施肥播种机、松旋起垄机、灭茬施肥起垄机、灭茬旋耕机、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等,已有60多种规格型号,年产量在1.5~2万台左右。目前,黑龙江省已研制推广了多功能旋松起垄机、松旋起垄机、灭茬起垄机、玉米大垄灭茬起垄机、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但从整体技术水平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在:

(1) 结构及运行性能水平低。因受拖拉机技术的制约和配套农具本身研究开发水平的限制,一些国际已采用的先进结构尚未采用,如快速挂接,短尺寸广角万向节传动轴,可调机罩、耕深和水平自控调节,快速换刀结构和安全减振装置等。

(2) 可靠性差。国产旋耕机无故障使用时间最长为370h,仅为国外的2/3。

(3) 材料和制造工艺水平低。材料以市场供应为标准,但满足不了设计要求;而国际上已普遍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如高强铸铁、低合金钢模锻。如西德杜齐耕作机,刀齿强度为10 ,并箱形零件薄壁铸造新工艺、热处理新工艺、多刀加工中心和柔性加工自动线等。

(4) 机型杂乱,三化水平低,重复低水平设计,缺乏科学严密的试验。从国际和国内今后耕作机械的方向和走势看,从学术观点上,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作业成本和维持粮食单产为目标的少耕、免耕技术和以增加粮食产量为目标的精耕细作两者之间,进行长时间的争论。近年来两者共同寻求更合理的以节省能源、降低投入、增加产量为统一目标的耕作技术与配套设备。因此,研制耕作施肥播种为一体的联合作业机,成为当今国内外共同的发展方向。

3)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对购买大农机的补贴力度逐渐加大。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不断增加,到2008年底已建成1216个,大功率拖拉机复式整地已逐渐取代了小四轮拖拉机单一整地,深松整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已不断完善。深松联合整地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既能抗旱又能防涝,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步被农民所认识,因此浅翻深松机、杆齿式深松机、复式少耕整地机等产品数量正逐年增加。

(1) 浅翻深松机有4铧、5铧、7铧,后面配有合墒器,配套动力73.5kW以上拖拉机,深松间距35cm,深松深度30~40cm,浅翻深度15~25cm。

(2) 杆齿式深松机,作业幅宽3.5~4m,后面配有两排圆盘耙,配套动力117.6kW以上拖拉机,深松间距35cm,深松深度30~40cm , 耙茬深度15cm。

(3) 复式少耕整地机,作业幅宽3.5~6.3m,配套动力为117.6kW以上拖拉机。该机型前面两排圆盘耙,中间有一排浅松铲、一排深松铲,后面有一排合墒器,耙茬深度15cm,浅松深度20~25cm,深松深度30~40cm。

4) 从国内近期的发展看,应注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联合作业机具所需部件参数及工作参数的研究和对部件的最佳组合及与拖拉机配套的理论研究,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降低从动部件和驱动部件的能量消耗,特别是研究大耕深以及高转速驱动部件的能耗问题。

(3) 开展联合作业机具与农艺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如不同地区和耕作区域的最佳耕作方式和作业程序的研究工作。

(4) 对联合作业机的效果和后果进行认真科学的试验分析,防止一哄而上。

3 国内外播种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国外现状及发展

根据近几年参加国际、国内一些大型学术讨论会和查阅大量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国外种植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大体上可有以下5个特点:

1) 从机型功能上,以发展少、免耕播种机为主攻方向,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研制开发适于联合作业的播种机,如美国、德国。

2) 从结构特点看,排种器多采用新型气力式,有气吸、气吹式、整体式排种器,可同时为12行供种,精播准确;应用保证播深一致性的仿形机构和限深机构,适宜在留茬地上作业的圆盘开沟器,有利出苗的新型镇压轮、碎土器。

3) 广泛采用新技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①电子监视仪;②耕深自动控制;③液压折叠;④在播种机上设有因需施肥微机控制系统,前端测定土壤肥力,经计算机分析后调控施肥机构,在后端自动控制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⑤播量和作业速度自动控制系统。

3.2 国内现状及发展

1) 随着精播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机械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更精确的排种器相继出现,如山东省研制的内充种式排种器、吉林大学的气吹式排种器、黑龙江省农机院近年通过鉴定的高速气吸式精密排种器。

2) 精密播种机大、中、小型并举。如哈尔滨沃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6/7/8/9/11行气吸式精播机、佳联公司生产的9/11行气吹式精量播种机、瓦房店播种机厂生产的4/6行精播机、勃利农机制造厂和海伦农机二厂生产的两行垄耕施肥精播机。

3) 向联合作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农机院研制了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一次完成灭茬、施肥、播种、镇压、喷药等联合作业。

4)已开始研制麦茬免耕播种机,急需研制高茬免耕地、灭茬、开沟、播种、复土的土壤耕作部件。

5) 向电子自动控制播种方向发展。

3.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 国内播种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播种部件的结构型式繁杂、三化水平低。其工艺水平低、制造质量差、铸铁质量大、塑料部件寿命短,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2) 主要研究方向:

从配套机型上看,给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急需更新换代。应研制开发中、小型联合作业播种机;研制为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大豆宽幅窄行密植和大垄密植精量播种机;急需提高工艺水平提高制造质量,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

摘要: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农艺技术的发展以及机械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耕作机械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耕作机械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此,依据我国的耕作模式、农艺要求和国情需要,阐述了我国耕作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耕作机械,旋耕机,灭茬,免耕,排种器,联合作业机

参考文献

[1]赵永满,王维新.国外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态热[J].农机化研究,2005(3):117-118.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4篇

关键词:播种机械;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2-0053-02

在推动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及促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播种机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事农机科技研发及操作机具的人员,都应该全面了解国内外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对新型播种机械的应用与推广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

1 国内外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播种机械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先进。目前,国内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具体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播种机械品种齐全,种类丰富。播种机可分为许多类型,对于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物品种,播种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播种机。目前国内的播种机类型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地形条件和作物品种,基本可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播种工作,但少数地势复杂、险要的环境无法应用播种机进行播种。

2) 技术原理多样化。我国的播种机采用的播种技术原理是多种多样的,有凿铲式、箭铲式、滑刀式等,这些技术原理的应用增加了我国播种机械的品种,也为农业播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 播种精度差,可靠性差,寿命短。我国的播种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播种性能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来说,在播种精度、播种可靠性、播种机械寿命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与我国播种机械发展起步较晚有关,也与我国的技术发展落后有关。

4) 传动变速结构比较落后,调节使用不方便。我国很多播种机械目前仍然采用的是铁制刚性地轮驱动,其直径不大且滑移率偏高,传动轴大多采用滑动或普通轴承作支撑,缺乏灵活性,传动阻力大。近年来,在新型播种机械的研制中,开始应用内六方孔调心轴承作支撑;传动变速开始应用更换链轮方式,变速调节不是很方便;开始应用塔轮集中变速结构;在传动轴或地轮方面,开始应用单向超越离合器装置,促进了机具传动可靠性的提高。

1.2 国外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

以美国、英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播种机械的发展现状为例,将国外播种机械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 气力式播种十分普及。机械播种存在易粉碎种子、降低播种可靠性等弊端,而气力式播种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气力式播种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机械播种模式,这大大提高了播种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2) 播种效率极大提升。机械播种与人工播种相比,最大的特点不是体现在播种成功率上,而是体现在播种效率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播种机械经过不断的改良后,播种效率越来越高,播种宽度可以达到一次24行,播种效率已经达到18 hm2/h,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综合效益。

3) 节省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机械工作必然要消耗足够的能源,同时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欧美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农业播种机械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播种机械的环保性和低能耗性。目前,其最先进的农业播种机械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浪费,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绿色播种的目标。

4) 高科技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机械的发展总是需要相应的材料和科技的支持,农业播种机械也不例外。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播种机械应用了多种新型的材料和技术,如高强塑料、高强合金、精密压铸工艺、激光加工工艺等,在提升播种机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播种效率,为播种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

2 播种机械的发展趋势

未来播种机械的发展趋势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播种机械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的播种机械发展趋势如下。

2.1 信息化操作系统的应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以其高端、高效、实用、便捷、准确的优势赢得了各行业的认可。在农业播种机械的发展中,信息化操作系统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播种机械中,实现卫星定位、数据共享、数据库的建立、远程操控等技术突破,大大提升播种机械的播种信息化性能。今后,各国精密播种机械必将朝着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 新型材料和播种技术的研发

随着国内外技术研发的突破,各种新型的材料和技术必将会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技术也会应用到播种机械中,提升播种机械的耐用性、实用性及相应的播种性能,全面提升播种机械的工作能力,加速农业领域的发展。

2.3 由单项作业向联合作业发展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已有的播种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研制出能够同时开展多项工作的联合作业机械,并研制出既可分又可合的组配式联合作业机械。今后,单项播种机械将被播种、耕整及施肥联合作业机械所替代。同时,应用大功率拖拉机,有助于改良播种条件,并为联合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此外,要加大免耕覆盖播种机械的研发力度,并促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后,播种机械的研制还会朝着高强度、长使用寿命的方向发展,并推动产品外观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扩大对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范围。

3 结语

国内外的播种机械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后,已经逐渐具有了很多现代化的特征,取得了很多突破。对国内外播种机械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促进播种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在播种机械的发展方面,有必要立足于我国的农业现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播种机械技术,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与我国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性能播种机械。以此推动我国农业播种技术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农业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谢宇峰,许剑平,李存斌,等.国内外耕作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11):238-240.

[2] 刘晓娟,于晓波,张凤菊,等.旋耕机生产企业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全国耕作机械质量安全普查[J].农机化研究,2010(3):235-238.

[3] 张宇文,孟庆立,张文超,等.我国油菜播种机械的现状和问题[J].农业机械,2012(1):107-109.

[4] 刘曙光,尚书旗,杨然兵,等.小区播种机的发展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237-241.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5篇

我国汽车售后服务业面临的新情况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市场旧体制被打破,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最终决定汽车市场的走势。2003 年是一个“井喷年”,继2002 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 万辆之后,2003 年汽车销量又一次突破400 万辆,轿车销量也创纪录地达到190 万辆,增速高达70 %。2003 年全国推出的轿车新品牌层出不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平均不到10 d 就有一款新车落地,是我国汽车业最活跃的一年。凡是好品牌的车型,有钱拿不到现货,买车要先付定金,出现了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随之而来的2004 年第二季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据统计,2004 年5 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215 万辆和39162 万辆,与4 月份相比,分别下降20108 %和20143 % ,其中轿车产销量分别下降13156 %和19127 % ,继4 月份的滑坡之后,全国汽车产销量再次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市场传来的信号表明,2003 年开始显露苗头的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当时已经出现转型的迹象,随着产品供给量的增长,市场的天平不断向消费者倾斜。长期以来供求双方的“博弈”如今终于达到一个新的“拐点”,其标志就是双方扮演的角色正在迅速换位,消费者对车价、车型、配置及售后服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汽车产品价格正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汽车厂商对市场的操控能力越来越弱,今后这一趋势只会不断强化,出现逆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销售网络终端的经销商的价值与地位决不可忽视。

在汽车产业链中,汽车产品主要的获利并非来自经销商的整车销售,而是售后服务。汽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维修、保养、救援、信息咨询、保险、零部件和二手车交易等。2005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 500万辆, 到2020 年, 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 400万辆,保有量达1 亿4 千万辆。统计资料表明,2005 年1~5 月,全国累计生产轿车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115 % ,5 个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911 % ,汽车销量增长放缓,汽车销售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辆车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5 年左右,15 年中用于“汽车后市场”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伴随着购买服务。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 %,制造商占21 % ,零售商占7 % ,服务占33 %;而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 % ,制造商占43 % ,零售占8 % ,服务占12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 汽车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5 年,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970 亿元左右,预计2010 年将达1 900 亿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不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各汽车制造商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占领市场。作为支撑汽车销售的有力支柱,汽车售后服务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商机。据市场预测,售后服务行业的企业每年将以近20 %的速度发展。这些都将推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因此,为满足汽车维修布点、修理质量、检测手段、环境保护、行车安全和装饰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在用户与汽车制造商之间构筑一条畅通的桥梁显得非常必要。

虽然丰田、大众和通用等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已陆续登陆中国,但是他们至少在5~10 年内与国内服务企业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将与国内汽车服务企业一道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以此来促进汽车及其零件的销售,但不会太多参与汽车服务市场的竞争。所以,目前这个行业仍是国内售后服务企业竞争的天下。因此,对于国内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来说,谁与国际接轨快,谁就能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抢到更大的“蛋糕”。汽车售后服务业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以“4S”形式,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在,国内的“4S”店普遍存在“硬件过硬,软件偏软”的现象。其实,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的规模和档次在全世界可算首屈一指,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4S”店的硬件设施也无法与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相比。但是,与中国的“4S”品牌汽车经销商相比,发达国家的品牌汽车经销商的软件建设要成熟和先进得多,主要表现在经销商的素质较高,注重打造和维护经销商的自身品牌,这些是国内经销店目前需要学习和开拓的课题。2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2.1国内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从经营关系上讲,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应该是一体的,但目前,国内许多品牌汽车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是脱节的,这种脱节是汽车售后服务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首先,部分厂家与其经销商的关系还不是一种很紧密的关系,而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行为的供销关系。经销商通常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买断经营,厂家基本上把市场风险转嫁给经销商。由于销售领域不规范,经销商数量过多,市场竞争激烈,经销商几乎把厂家给的商务利润全让给消费者,而主要收益则来自于厂家按销量给予的年终返利、奖励及新车销售的装饰、美容、保险等相应销售环节的服务。因此,经销商要想获得更多的返利及经营收益,只能想方设法增加销量。在部分经销商眼里,服务承诺只不过是增加销售的一种策略,经销商为了多卖车,往往提高服务承诺,扩大服务范围,把服务承诺当作扩大销售的砝码和手段。虽然这些承诺对扩大销售确实有促进作用,但经销商过多的服务承诺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期望值,实际上有些服务承诺根本做不到,造成消费者对售后的不满。

其次,售后服务与经销商及厂家脱节。尽管近一两年来厂家大力推广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3S”或“4S”模式的汽车专卖服务体系,但汽车作为高价值的大宗消费品,其售后服务投入成本较高,许多销售商的经济实力根本达不到“3S”或“4S”所要求的售后服务,而目

前厂家的目的是扩大销售,多卖车,因此,许多经销商只管卖车,售后服务由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承担。经销商与售后服务脱节,部分经销商认为售后服务是维修站的事,与经销商没有关系,使消费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目前,许多品牌的售后服务机构主要是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厂家一般只对维修站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培训,具体的服务则由维修站实施。而实际上,许多厂家很少能做到对维修站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的经济利益关系上。由于厂家与售后服务机构关系的不规范,对维修站管理的不到位,厂家对维修站根本没有约束力,在具体的售后服务中,部分维修站往往在“工时费、材料费”上做文章,所谓的维修保养往往表现在热衷于“换件”上,部分维修人员甚至故意扩大维修范围误导消费者,尤其是部分维修站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维修、换件时往往使用假冒伪劣的配件或以旧代新来蒙骗消费者,这不但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并引起他们对厂家售后服务的不满,也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企业产品的信誉下降。

2.2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状况

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销售体系的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产销衔接关系。一般依靠合同把销售活动与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的是受控于厂家的专卖制,这些专卖店都是“四位一体”,售后服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中,一个环节的失误会造成整体利润的下降,因此,所有环节都会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

2)服务理念先进。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顾客至上”,能主动、热情、及时地处理用户意见,并根据用户要求设立服务项目。并且售后服务不再局限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更多地加入了快乐消费、安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内容。

3)从业人员素质高。科技的发展使汽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德国,一辆汽车进入维修厂,首先必须接受专门智能仪器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用专用设备进行调整和修理。此外,汽车修理所需要的维修资料也以网络、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供;几乎所有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接受过汽车维修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学制为3 年的正规职业教育,重理论,但更重实践。在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每周有2 d时间在课堂上听课,其余3 d 去汽修厂实习;到了二年级,课堂听课时间每周减少到115 d ,而实习时间增至31 5 d;最后一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 d ,其余时间都在修理厂实习。毕业就业后得到的薪水要比没有上过职校的从业人员多1 倍,因此,未经过正规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德国维修人员技术和综合素质高,他们在作业时会严格按照有关资料上的规定对客户的汽车进行维护保养,很少提前更换一些尚未达到使用周期的零配件,更不会利用顾客的无知故意夸大故障,让顾客花冤枉钱。

2.3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模式及与国内的比较

目前,国际上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有“四位一体”和“连锁经营”。

“四位一体”,即目前已传入我国的“4S”模式,包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件供应和信息反馈。这种模式源于欧洲。欧洲的城市密集,城间距离短,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发达,各种服务设施完备。其特点是车型集中,每种车型有较大的保有量,故“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得以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汽车连锁服务在美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最近20年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连锁的发起者不是整车生产厂,而是定位于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集汽车配件供应、维修、快速养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目前,美国超过500 家以上连锁店的零配件公司有近20 家。这种模式整合了各品牌汽车零配件的资源,打破了纵向垄断,在价格服务透明化的基础上,提供汽车保养、维修、美容和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车主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

与我国如火如荼兴建“4S”店的现象相反,美国、欧洲的专营店网络正因为各种原因不断萎缩:庞大的经销网络消耗了巨额运营成本,而最终却需要消费者买单;欧洲的专营销售网点过于密集,利润空间逐年减少,经销商无利可图,只能合并或破产。

中国的汽车“4S”店具有选择性、排他性和垄断性。在买方市场下,“4S”专卖店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据调查,一家大品牌“4S”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 000万~2 000 万元,流动资金要求在1 000万元。由于近来汽车销售市场萎缩,一些小品牌的“4S”店开始退缩,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投资的逐步增大,市场销量有限的车,其“4S”店根本不足以支撑其成本。新建“4S”店的前期投入在不断加大,虽然规模加大,但利润却在缩水。现实的市场是新品不断增多,各种车型价格纷纷“跳水”,这些都导致“4S”店的市场利润降低。据行家介绍,在整个汽车获利过程中,整车销售、配件、维修厂的比例结构为2 ∶1 ∶4 ,维修服务获利才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汽车“4S”店前期靠汽车销售赢得利润,长期靠服务赢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这是“4S”店长期发展之路。“4S”店若能坚持这一点,应该说是前途无量。3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服务意识的增强,汽车售后服务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1)品牌化经营。主要分为汽车制造商和专业汽配维修商两类。国外大的汽车生产商往往也是售后服务市场的主力,这类维修厂规模较大,生产设备精良,维修人员受过统一培训,在技术上具有权威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定点维修品牌车。而专业汽配维修商则自创服务品牌。

2)从修理转向维护。汽车坏了修理不是真正的服务,真正的服务是要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售后服务的重点将转向维护保养。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6篇

由于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是一种技术综合性很高的高技术专用产品,是根据用户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它涉及到加工工艺、刀具、测量、控制、诊断监控、清洗、装配和试漏等技术。我国组合机床及组合机床自动线总体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要相对落后,国内所需的一些高水平组合机床及自动线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工艺装备的大量进口势必导致投资规模的扩大,并使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因此,市场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新产品,由过去的“刚性”机床结构,向“柔性”化方向发展,满足用户需求,真正成为刚柔兼备的自动化装备。

从2002年年底第21届日本国际机床博览会上获悉,在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机床制造商和团体展示的最先进机床设备中,超高速和超高精度加工技术装备与复合、多功能、多轴化控制设备等深受欢迎。据专家分析,机床装备的高速和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关键是提高机床的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该届博览会上展出的加工中心,主轴转速10000~20000r/min,最高进给速度可达20~60m/min;复合、多功能、多轴化控制装备的前景亦被看好。在零部件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数量减少的同时,加工的形状却日益复杂。多轴化控制的机床装备适合加工形状复杂的工件。另外,产品周期的缩短也要求加工机床能够随时调整和适应新的变化,满足各种各样产品的加工需求。然而更关键的是现代通信技术在机床装备中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引进使得现代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操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对机床的程序进行远程修改,对运转状况进行监控并积累有关数据;通过网络对远程的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提供售后服务等。

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7篇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肥、填埋和焚烧3种方式.通过对国内外以此3种方式处理处置垃圾技术的发展状况的阐述,提出提高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及多种方法并存是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作 者:范留柱  作者单位:许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英文刊名: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年,卷(期):2007 25(7) 分类号:X705 关键词:生活垃圾   堆肥   填埋   焚烧   回收及循环利用  

国内外中继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8篇

随着人类对空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作为重要空间通信传输媒介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TDRS) 在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于1983年诞生在美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欧空局、俄罗斯、日本、中国也相继地发射了多颗TDRS卫星, 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空间信息科学时代的来临。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简称中继星) 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运行, 由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地球曲率和无线电波直线传播特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现较大范围覆盖地球, 因此它既能直视中低轨道航天器和非航天器用户, 又能直视地面站, 从而可为用户提供高效、实时的数据中继、连续跟踪与轨道测控等服务。中继星系统的出现令测控、通信传输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还仍在飞速地向前发展, 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应用领域[1]。

本文首先以国内外中继星的发展状况为主要背景, 通过研究其演化历程和终端产品, 揭示了当前中继星的关键技术, 并推演出中继星的发展趋势。

2 国内外中继星的发展状况

美国与俄罗斯两国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均已进入应用阶段, 且正在着手发展新一代中继系统;欧空局和日本在中继卫星的发展中, 采用了较多新的思路和技术。近年来, 我国也在积极地推进研究跟踪与数据卫星系统。其中, 以美国为代表的中继卫星, 由于技术先进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也是本文研究参考的重点对象[2]。

2.1 美国中继星的演化发展

20世纪6 0年代, NA SA为了向用户提供更高的近地轨道覆盖率以及规避国外建设地面站的需要, 开始研究和设计军民两用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1976年, NASA正式启动了第一代中继星的研制工作。直到1983年4月, 美国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发射了第一颗中继星, 在后续几十年里美国又发射了若干中继星, 其发展历程可简单划分三代。具体如下:

(1) 第一代中继星:1983~1995年, 美国相继把6颗第一代中继星送入了轨道, 并成功地实现了星间组网, 星上有两副能够同时提供S, Ku频段业务的单址天线, 以及1副S频段多址相控阵天线, 对于多址业务,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以及卫星平台对载荷的重量和空间等约束, 采用了地面波束形成的方式, 由地面终端站进行星地链路控制及中继转发。曾提供跟踪与数据中继业务应用于12种中低轨道航天器。

(2) 第二代中继星:随着通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第一代中继星寿命期限的逼近, 美国又与2000年、2002年、2003年先后发射了3颗第二代中继星, 这3颗卫星用来补充和增强现有TDRS系统的功能, 并提供带宽更宽、调频更灵活的空间数据和图像的中继, 且具有数据传输和为地面和空间提供近似连续的通信联系的双重能力。除了业务能力的扩展外, 第二代星较第一代星相比, 还具有如下优势:

⊙增强了多址业务返向 (MAR) 性能, 将部分S频段单址 (SSA) 用户迁移到M A业务上。

⊙单址天线增加了Ka频段业务, 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800Mb/s。

⊙增加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并置中继星的能力 (共位) , 在必要时由2颗部分工作的中继星提供由1颗全功能卫星所提供的服务。

⊙实现对200km高度用户航天器轨道覆盖率为100%。

目前, 美国的中继星系统已发展成6颗第一代卫星、3颗第二代卫星和三个地面站组成的全球覆盖系统, 如图1所示。

(3) 第三代中继星:2006年, NASA分析中继星系统的全面需求及在轨中继星的剩余寿命, 认定需在2012年补充中继星的星座, 从而启动了第三代T D R S的研发采购工作。在技术上, 第三代星将继承第二代星设计, 遵循第一代中继星的地面形成S频段多址返向波束体系结构, 继续提供按需接入业务, 保留支持中继星系统共位的双频段测控, 但要求升级星上指令和遥测链路安全系统。

2.2 欧空局中继星的演化发展

1989年, 欧空局 (ESA) 制订了数据中继和技术任务计划, 该计划包括高级中继和技术任务、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两部分[3]。最终于2001年发射了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Artemis, 并于2003年投入使用。Artemis卫星具备激光通信终端, 与法国Spot-4光电成像侦查卫星间具备星间激光链接能力。该卫星用于数据中继的星间链路仅有Ka频段, 带宽为234M H z, 数据传输速率为50M b/s, 虽然对于卫星本身仅是试验卫星, 但对欧洲的意义巨大。为此, ESA在2009年正式启动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与A r temis相比, 设计的第二代EDRS卫星上有2条S频段单址线路和2条Ka频段单址线路, S, Ka频段单址业务共用一副天线, S频段单址线路与美、日中继卫星兼容;在实用型EDRS卫星的星间链路中, 还将增设S频段多址业务, 可同时提供多个数据信道, 至少在前向链路可增加1个以上用户, 返向链路增加2个以上用户。

2.3 日本中继星的演化发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中继卫星计划实施四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利用技术试验卫星-6 (ETS-6) 进行空间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试验和数据中继试验;第二步利用通信工程试验卫星进行S/Ka双波段轨道间链路通信跟踪试验;第三步利用光学轨道间通信工程试验卫星进行光学通信试验;第四步是在上述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发射2颗实用型数据与中继卫星组成数据中继系统。

按照以上四步, ETS-6于1994年8月发射, 虽未进入预定轨道, 但仍进行了S频段中继链路、Ka频段中继链路、激光通信链路数据中继试验;光学轨道间通信工程试验卫星于2005年8月发射, 该卫星是一种空间光通信技术轨道验证卫星, 主要用于完成低轨道与高轨道间激光通信试验, 其返向数据传输率可达50Mb/s, 前向数据传输为2Mb/s, 与欧洲A r t e m i s卫星可实现双向光学链路通信;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 日本最终将发射两颗实用型数据中继技术卫星。

2.4 俄罗斯中继星的演化发展

俄罗斯中继卫星系统分军用 (POTOK) 和民用 (LUCH) 两大类, 均是GEO卫星系统, 研制单位为列舍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公司。从1982年至2000年共发射了10颗“急流”GEO军用中继卫星, 其主天线是在八边形平面上的相控阵天线, 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琥珀”侦察卫星提供中继服务。此外, 它还承担着地球站之间的通信任务。直到2011年9月, 第二代“鱼叉”军用中继卫星的首颗星发射成功, 俄罗斯中继卫星才有了新的发展。

民用 (LUCH) 系统又称为“射线”系统, 也称为保密的数据中继系统, 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独立的网络。从1985年至今已发展了两代“射线”中继星, 其空-地段采用Ku波段, 空-空段采用U H F波段。卫星装载3台Ku频段转发器和抛物面单址天线及多址相控阵天线, 与用户航天器间的链路可用带宽为34MHz, 与莫斯科、哈巴洛夫斯克地球站的跟踪、遥测和控制业务使用。直至1993年3月, 正常运行的只有2颗卫星构成的两个网络:即“宇宙”1897卫星服务的中部网和“宇宙”2054卫星服务的西部网。

2.5 中国中继星的演化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中继星相关技术的研究, 并在“九五”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预研工作。我国中继星的发展大致分两步走:第一步, 先建立单星系统, 对用户航天器的轨道覆盖率达50%以上;第二步, 采用大型卫星平台建立多星系统, 通过3颗星使对用户航天器的轨道覆盖率达到85%。

2 0 0 8年4月,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发射成功, 又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相继发射了“天链一号”02星和03星, 并成功地实现了“天链一号”卫星准全球组网运行, 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也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准全球覆盖能力GEO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迄今为止, 中国第一代中继星已被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保驾护航、为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中低轨卫星提供测控中继服务、地面的应急和特殊通信中继服务等多种领域。另外, 除了正在运行的“天链一号”之外, 中国下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

3 中继星的终端产品

近年来, 随着中继星使用范围的扩大, 国内外众多中继星相关的应用产品相继出现, 且大部分产品均集中于S, Ku频段。下面仅对其中部分终端产品进行简单介绍[3]。

(1) ITT公司开发的中继星SMA&SSA链路收发的终端产品, 如图2所示。

(2) 2012年, 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研制了基于软件无线电设计思想的SMA终端, 支持SSA返向链路和SMA返向链路业务。如图3所示。

(3) 美国CE公司TTC308/703用户应答机, 工作于S频段, 跟踪灵敏度指标-119d Bm/10kb/s, 码捕获最小门限S/N=33d Bz, 频率捕获范围±160k Hz, 数据速率最高300kb/s, 噪声系数2d B, 捕获时间短码不大于20s、长码不大于8s, 射频输出功率5W, 功耗小于19W, 重量5kg。

(4) 加拿大CAL公司用户应答机, 工作于S频段, 码捕获最小门限S/N=36.5d Bz, 频率捕获范围优于±100k Hz, 数据速率最高150kb/s (TDRSS速率1, 2, 4kb/s) , 调制方式BPSK, 噪声系数2.5d B, 捕获时间短码不大于5s、长码不大于30s, 射频输出功率5W, 功耗33W, 重量3.6kg。

(5) 法国Alcatel Espace公司用户应答机, 工作于S频段, 码捕获最小门限S/N=33d Bz, 频率捕获范围优于±160k Hz, 数据速率最高8kb/s (TDRSS速率1kb/s) , 调制方式BPSK, 噪声系数1d B, 捕获时间短码不大于5s、长码不大于30s, 射频输出功率5W, 功耗32W, 重量4kg。

通过以上中继星终端产品的介绍, 不难发现其越来越向模块化、小型化、低功耗、多功能、易扩展等方向发展, 功能也愈发复杂、高端、完善, 这也将是未来中继星终端产品发展的主流方向。

4 中继星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 作为天基核心承载的中继星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上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卫星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众多的关键技术, 其中大部分均集中于星上关键技术和终端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4.1 星上关键技术

(1) 星载闭环捕获跟踪技术。星载天线必须对高速运动的用户航天器进行捕获和跟踪, 然而由于用户航天器没有信标, 中继卫星必须跟踪它发送的数传信号, 且此信号由于航天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调制方式、频带宽度和多普勒频移。该技术解决是建立星间传输信道的首要条件, 特别是针对高速率传输的要求。

(2) 卫星姿态和天线指向的复合控制技术。中继卫星在轨工作时, 大型的单址天线处于轨迹复杂、速度变化的运动状态。由于星体和运动的天线之间存在严重的动力学耦合, 加上天线本身是一个非线性、柔性结构系统, 要令波束极窄的天线完成对用户航天器的捕获跟踪任务, 必须攻克高精度复合控制技术。

(3) 极宽频带的Ku/Ka频段转发器技术。由于中继数的传速率很高, 故对转发器的带宽需求极宽。Ka频段的通信卫星星载转发器需要解决频率计划的设置、转发器带内杂波、幅频特性和通带之间的隔离等技术难题。

(4) 高性能天线驱动技术。中继卫星的单址天线均选用机械驱动方式, 由于在轨要求精度高, 载荷惯量大, 工作环境恶劣, 故高性能天线驱动技术是星载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关键技术。

4.2 终端关键技术

中继星实际应用中, 用户终端仍需解决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具体如下:

(1) 数字化综合基带处理技术。为了适应复杂的前、返向信号形式, 用户终端常采用数字化综合基带实现工作频率、调制方式、数据速率、PN码型和发射功率的可编程, 并完成低信噪比解调、中高速数据传输等功能。用FPGA芯片完成前向扩频信号PN码的捕获、跟踪, 载波提取、信息解调和返向各种模式信号的产生、数字调制等功能;用DSP芯片完成工作参数的选择和工作模式的切换等, 实现基带可编程。

(2) AGC技术。用户终端动态使用范围一般不小于50d B的需求, 而为防止强信号引起接收信道过载, 以保证综合基带在整个动态范围内正常工作, 一般要求综合基带的输入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需要保证整个动态范围内信道工作在线性状态;保证弱信号时到A/D输入端的噪声不使A/D限幅;保证强信号时到A/D输入端的信号电平不超过A/D的峰-峰值, 较好地使用AGC技术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3) 终端小型化技术。用户终端的小型化、低功耗和轻重量是基本要求。为此, 射频部分需采用微波集成电路实现, 综合基带部分采用低功耗、超大规模FPGA、高速微处理器芯片和表面贴装小型化元件等数字化技术实现[4]。

每一代中继星的性能提升均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 卫星通信的设计师在总体设计中需从全局上考虑星上关键技术和终端关键技术, 从而全面地提升中继星的性能以及扩展未来的应用。

5 中继星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不断地突破和扩展, 作为通信卫星网络的骨干载体, 中继星未来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从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上必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1) 通信频段向高频段方向发展。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用户对中继星的数传速率要求越来越高, 超宽带、大容量的高频段通信系统将成为中继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Ka频段逐步替代Ku频段, 甚至W频段 (60GHz) 也将是不久待开发的目标频段之一。

(2) 激光通信链路的组建。随着通信数据率的提高, 以微波为载体的空间卫星通信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发展。为满足未来空间高速数据传输和国际天基网互操作的高速需求, 下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星间链路必将向激光通信技术方向发展, 以满足高数据传输率的实际需要。目前, 美国、欧洲和日本均在积极推进该技术的实施[5]。

(3) 天基网的互联互通。不同体系卫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一直是国际卫星通信研究的重点问题, 如1985年美、日、欧三方成立了天基网互操作小组, 致力于解决中继卫星系统国际大联网问题。目前, S频段互操作已基本协商一致, 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协商, 但未来更多频段的卫星网系统将会统一标准。随着空间研究的逐步国际化, 不同国家中继星的互联互通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4) 强性能卫星天线。随着对中继星转发能力需求的日益增长, 下一代中继星必将面临天线更大、数量和种类更多、波束宽度更窄、捕获跟踪精度要求更高、运动部件和卫星姿态之间的耦合更复杂、转发器带宽更宽等难题, 因此, 研制先进的强性能卫星天线将是下一代中继星提升性能的关键, 如近年来出现的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等。

(5) 先进的调制技术。中继星系统在未来必将发展成频带受限系统, 且随着数传速率的不断提高, 星地返向链路的可用频带宽度将成为瓶颈。更先进的调制技术将成为未来中继星应用的必然趋势, 例如8相相移键控、16进制脉冲幅度调制等均将被采用。

(6) 用户接入和卫星资源分配由人工调度分配方式向自动化调整分配方向发展。

(7) 在发展中继卫星系统的同时, 用户终端将朝着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8) 在中继星应用方面, 原单址通信方式将向多址通信方式发展, 以增加中继星的用户容量。

6 结束语

中继星以高覆盖率、高数据率和多目标测控能力在空间技术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作为拥有中继星技术的航天大国,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中继星技术, 加快研究与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下一代中继星系统, 已成为我国卫星事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中继星系统的研究, 分别从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两个角度上提出了中继星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意义旨在为我国下一代中继星的设计和发展提出部分参考性的意见, 为我国下一代中继星的全面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保国.中继卫星系统在我国航天测控中的应用[J].飞行器测控学报, 2012 (12) :1-5

[2]史西斌, 李本津, 王锟等.美国三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发展[J].飞行器测控学报, 2011 (2) :1-8

[3]Fujiwara Y, Sudo Y.Japan’s first data relay test satellite[C], 2003, Paris:IAF.

[4]熊小莉.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关键技术分析[J].电讯技术, 2010 (7) :15-20

上一篇: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下一篇:校团委年终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