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2024-07-23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精选16篇)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1篇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颍南中心校 田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公式教学过程:

及,的运用。

一、复习提问: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2、什么叫做速度?如何计算?单位是什么?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引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几幅图,想一想图中物体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描述他们运动的快慢?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哪些?

三、新课学习

(一)平均速度

1、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它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到站前减速、停止后乘客上下车;我们坐汽车去一个地方,人们对于汽车在路程中由于等红灯、乘客上下车或由于路况而车速的变化等细节并不是十分关心,人们关注的是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利用汽车经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出的汽车的速度应叫做什么速度?如何去理解?

2、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短时间内)的快慢程度,用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4、例题:动车组火车沿京沪线从北京站至济南全程 495km,行驶3h20min,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公式的正确运用、单位正确换算。

s495km解:v==≈148.6km/h t3.33h答:(略)

(二)瞬时速度

1、在日常生活中或一些科学研究中,我们除了了解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有时候也需要知道物体的顺势速度,比如交通管理的测速仪,它可以帮助交警测试出汽车的瞬间速度是不是超过了限定速度,以保证行车人安全和正常的交通次序。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

2、汽车速度表针指数随时变化,是显示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播放动画)表针所显示的速度是汽车的平均速度还是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速度计的指针是随着汽车的运行速度随时变化的,所以速度计表示的并不是平均速度,而是某一个瞬间的速度。我们把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三)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平均速度只是大体上反映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能反映的整个过程的运动情况。

联系: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2、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或所用的时间短到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可以忽略的时候,平均速度就转化为了瞬时速度;反之,瞬时速度也可以看成是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四、小结:

1、平均速度的含义

2、平均速度的公式。

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平均速速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体现了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的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平均速度的提出,体现了用匀速直线运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等效研究方法,即用变速直线的平均速度,就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处理。当然它只能是粗略地反映了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应该强调,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提到平均速度时,要明确是指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以上以百米运动员在10s内跑完全程为例,均可作有力地说明。讲平均速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例如提出百米运动员跑到60m位置时的速度能加速到多大?为此可测运动员前后10m内这20m的平均速度;前后1m内这2m的平均速度;……即时间间隔(或位移间隔)取得越短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也可说成运动的物体从该时刻或该位置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介绍“阿特伍德机”用此方法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教材上通过行驶中的汽车的速度计,既表明瞬时速度可测,又说明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变化,而速度计则反映出这一变化的精确过程。指明通常说的速度指的是瞬时速度,也可指出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三、教具

汽车速度计。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的匀速运动是很少见的。通常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一般要经历从静止到运动,又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飞机起飞的时候,在跑道上越来越快;火车进站的时候,运动越来越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我们称之为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做变速直经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所以它没有恒定的速度。怎样来描述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内跑完100m,可以说他平均1s内跑10m。这里就给出平均快慢的概念。

2、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说明: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

例如:百米运动员跑100m用10s,他的平均速度

若这位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100m,所用时间也为10s。总效果相同。

这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许对于此百米运动员,我们很难找到他哪个1s跑了10m。

需要强调的是,10m/s只代表此运动员在这10s内(或这100m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的平均速度。

例如,汽车在第一个10min、第2个10min和第三个10min的位移分别是10 800m、11 400m、13 800m,可分别求出它在每个10min的平均速度,以及在这30min的平均速度,见下表:

第1个10min第2个10min第3个10min这30min

s/m 10800 11400 13800 36000

18 19 23 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的`。

还可以看出上述汽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了车每10min的平均速度,就比只知道汽车在这半小时的平均速度,对汽车运动的快慢了解的更准确。

又如,要知道百米运动员通过的60m位置时的速度,方法有:可测他通过前10m到后10m这20m的平均速度;

可测他通过前1m到后1m这2m的平均速度。

……

选取的位移间隔(或时间间隔)越短,就越能准确地知道运动员通过60m位置时的速度。

若设想运动员跑到60m位置时,改做匀速运动,测出他以后匀速运动的速度,就知道了他通过的60m位置的速度。

3、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瞬时速度才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

实例:火车提速。

汽车速度计――用实物或图显示。

展示“物体运动速度”表――课本p、53。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值的瞬时速度。

可用“阿特伍德机”说明测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平均速度?应注意什么?

什么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也谈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第3篇

众所周知, 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对象是同一个质点 (物体) , 方法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或三角形定则) , 原则虽如此明确, 但一遇到实际问题, 则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试看以下例题:

例 如图1所示, 两根细长棒ABCD分别以垂直于自身的速度v1与v2移动.求:交点M的移动速度vM=?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求解此题, 结果竟出奇般地雷同, 是:vΜ=v12+v22+2v1v2cosθ, 并配以图示如图2.

在讲评此题求解结果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能求它们的合力吗?显然不能, 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合力.如果有人硬要按照求二共点力合力的方法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的话, 那便是大错而特错的了.此题也类似, 只不过是求M点移动的合速度罢了.须知, 速度v1、v2分别是细棒ABCD各自移动的速度, 它们是没有合速度而言的.不错, 表面看来, 交点M的确是同在ABCD棒上, 但仔细分析, 却不难看出:M点只是ABCD二棒的一个交点, 可视为空间的一个质点, 该质点只是和二棒的交点重合而已!实际上, 交点M也是同时参与两个分运动, 有两个分速度:一个是点M沿AB棒移动的分速度v′2, 另一个是沿CD棒移动的分速度v′1, 而v′1、v′2的合速度才是M交点的真正的移动速度vM.那么, 如何求分速度v′1、v′2呢?

先求v′1:若CD棒不动, 如图3所示, 对v1进行分解, 分速度v′1便是M点沿棒DC移动的速度, 且有v1´=v1sinθ.同理, 若AB棒不动, 对v2进行分解, 分速度v′2便是M点沿AB棒移动的速度, 亦有:v2´=v2sinθ.所以, 交点M移动的速度vM便是v′1、v′2 (它们才是同时作用在M点上) 的合速度.

vM的大小应为:

vΜ=v1´2+v2´2+2v1´v2´cos (180°-θ) =v12+v22-2v1v2cosθsinθ

如图4所示.

至此, 同学们恍然大悟, 他们解题错在概念上, 速度分解与合成只能是对同一个质点 (物体) 而言, 而对两个不同的物体速度v1和v2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合速度”, 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4篇

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与方向,所以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t的运动快慢与方向,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在某时刻运动快慢和方向呢?可以把At取得小一些,物体从t到t+ 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就小些,A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可以想象,如果A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这个速度叫瞬时速度.可见瞬时速度能够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我们从认识平均速度 ,再了解在=

时,v-v的原因,对于一个速度在变化的物体,在较短的时间间隔t内,速度的变化量 v就较小,在非常短的时间At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Av就非常小;在时间At—灯的时候,速度的变化量Av一0,这就是说At一0时,速度的变化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认为这段时间内物体速度不变,所以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令二、变化的过程可以分割为许多不变的过程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告诉我们,变与不变不是绝对的,对于某一时间内物理量变化的过程,我们总是可以把时间分割为许多非常小的间隔 t,在t时间内这一物理量就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思维就产生了飞跃,我们总是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分割成不变的过程来处理.这实际上是数学上的极限思想.但教材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实质上就是采用了“用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思想.

当全过程中某个物理量是变化的,但是在某个微小的过程中变化非常小,可以近似把它看作是不变的.即“一个变化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是一种科学的思路.像这种用不变的量替代变化的量来处理问题,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往往能化动为静、化变为不变、化曲为直.这种思想方法在新教材中多处采用.

例1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如图1所示,纸带上点迹分布不均匀,物体做变速运动.测出纸带上D、G两点间的位移Ax和时间At,就可以算出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由于D、G两点时间间隔较小,速度变化较小,在不要求很精确的条件下,其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如果把包含E点在内的间隔取得小一些,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图中1D、F间的平均速度比D、G间的平均速度更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

例2 估测曝光时间

教材“做一做”中有一道题目:估测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拍摄到石子位置A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2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该题只要求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由于照相机曝光时间极短,AB的长度实际上是非常短的,在这极短时间内,虽然石子依然在加速,但速度变化很小,我们可以近似认为石子在AB间做匀速运动.

由石子与A点距离hA=2m,根据2gh=v2求出A点的速度vA=6.0m/s.

设曝光的时间t,石子由A到B的时间tAB,则

如果该题利用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精确的计算.求爆光时间为0.0196s

学生中还会有其他精确运算的方法,既然是估算,0.0196 s就可以取0.02s.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等,前面的方法显然简单的多,由此可见,只要条件成熟,我们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转化为不变的过程。

例3 光电门测速度

教材“问题与练习”中第4题: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

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3.57s,求滑块的加速度.(气垫导轨是一种近似无阻力的力学实验装置.它是由气源将压缩空气注入导轨型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气流,在导轨与滑行器之间形成气垫膜,使滑行器浮起.滑行器在导轨上作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构成如图3所示.)

本题要求解加速度,需要先求解两个光电门所在位置的速度,由于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很短,可将平均速度看成瞬时速度.

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

例4 在利用v-t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如图4把O-t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划分为很多的子过程,每个子过程的时间非常短,在这极短的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的,其位移就是在v-t图象中所对应的小矩形的面积,整个过程的位移就是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当时间分的非常细时,它们的面积也就等于图象包围的梯形面积.这里利用先把过程无限分割,以“不变”近似代替“变”,然后再进行累加的思想.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二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机械运动?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坐在行驶汽车里的甲、乙两乘客,甲说乙是静止的,乙说甲是运动的。他们谁说的对,说出你的道理。

(3)结合上例,说出两个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

2.新课教学

(1)引言: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第二节大“?”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①判断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可以比较它们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走的路程远的骑车人运动的快。

②比较百米运动员的快慢,可以比较跑完相同的路程(百米)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短的`那个运动员跑的快。

③比较同学们百米短跑同奥运会万米冠军谁运动的快。要看1秒内谁跑的路程多,1秒钟内跑的路程多的运动员运动的快。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

教具

教师准备测平均速度器材一套并加小车一个 学生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学生自学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三、点拔

1.实验介绍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t(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使用秒表。(3)介绍实验步骤 ①先把金属片固定在斜面的下端的一个整刻度处,再在斜面的上端选一个合适的整刻度作为每次小车的起点,并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的距离S1;

②让小车的前端与斜面的起点对齐,用秒表测出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t1; ③再将金属片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并重新固定,量出起点到新终点的距离S2; ④用秒表测出小车从起点到新终点所用时间t2; 注意每次都让小车由静止自由滑下。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实验结果讨论:

(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3是否相等。

(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四、当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 min内做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变速运动 D、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平直的铁轨上启动时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D、水平抛出去的小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车外形如图,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海的全程为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

h。

4.一辆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迎面开来一列速度为54km/h的火车,汽车上的乘客看到火车开过经历了7s,由此可知这列火车长

m。

5.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时间;(2)出租车行驶速度。

6.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1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通过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7.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8.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五、小结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7篇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3.会运用 v=st总总计 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 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 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 骄傲,在比 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

那么: 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 P23 的内 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 后利用公式 v=st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 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 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 P23 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原 理:v=st。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 P23 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8篇

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生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 探究aF的关系时, 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若其他操作都正确, 那么在选用__组值测量时, 所画的a-F图象较准确.

(A) M=500 g, m分别为50 g、70 g、100 g、125 g

(B) M=500 g, m分别为20 g、30 g、40 g、50 g

(C) M=200 g, m分别为50 g、70 g、100 g、125 g

(D) M=100 g, m分别为30 g、40 g、50 g、60 g

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1课本78页:这两个力只是近似相等, 条件是盘和砝码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的多.其中“这两个力”指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与盘和砝码的重力, 根据这一条件, 正确答案: (B) .

但题目要求所画的a-F图象较准确, 是不是满足这一条件画出的图象就较准确呢?我们可以尝试分别画出 (A) 、 (B) 、 (C) 、 (D) 选项情况下的a-F图象.

一、理论分析

盘和砝码的重力mg与小车所受的拉力F并不相等, 这是产生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 必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mgF在产生加速度问题上存在的差别. (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已被平衡)

如图1所示, 设小车与砝码和盘的共同加速度为a,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 对于小车有:Ma=F

对于砝码和盘有:mg-F=ma

或由整体法mg= (M+m) a

解得a=mgΜ+m

二、列表分析 (g取10 m/s2)

(A) M=500 g

(B) M=500 g

(C) M=200 g

(D) M=100 g

三、画出a-F图象

由图象可以清楚地看出B组数据得出a-F图象较准确, 能正确反映出aF这个结论.

四、再理论分析

若视F=mg, 设这种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为a′, 则a=mgΜ.在本实验中, M保持不变, a′与mg (F) 成正比, 而实际加速度amg成非线性关系, a=mgΜ+m, m越大, 图象斜率越小.理想情况下, 加速度a′与实际加速度a差值为

Δa=mgΜ-mgΜ+m=m2gΜ (Μ+m) =gΜ (Μm2+1m)

上式可见, m取不同值, Δa不同, m越大, Δa越大.当mM时, Δa→0, 即aa′, 这就是要求该实验必须满足mM的原因所在.

在探究实验中, 在验证M一定, aF成正比时, M可取600~800 g, 在验证F—定, aM成反比时, M可在500~1000 g之间, m最好不超过100 g.

五、相关问题点击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用改变沙的质量的办法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的加速度a, 得出若干组Fa的数据, 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如图3所示的a-F图象, 发现图线既不过原点, 又不是直线, 原因是 ( )

(A) 没有平衡摩擦力, 且小车质量较大

(B) 平衡摩擦力时, 所垫木块太高, 且沙和小桶的质量较大

(C) 平衡摩擦力时, 所垫木块太低, 且沙和小桶的质量较大

(D) 平衡摩擦力时, 所垫木块太高, 且小车质量较大

解析:设图线在F轴上的截距为F0, 则当0<F<F0时, a=0, 说明摩擦力为Ff=F0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小车质量不变, 而沙和小桶的质量增大, 故不再满足小车质量远远大于沙和小桶总质量的条件, 误差变大.答案: (C)

点评:正确理解图象含义是解题的关键.求解时, 应从实验原理和读懂图象入手.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第9篇

关键词:平均速度 速度 平均值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我就初中二年级中的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的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它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公式是v=□,也就是说要求平均速度一定是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来除该段时间。

例:小李在一百米跑时,越跑越快,最终成绩是10秒,则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样的问题我们容易解决,直接就用100米除10秒就可以了。但有很多同学遇到这样的题就容易出错。

例如: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求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错解: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v1+ v2)/2=(6m/s+3m/s)=4.5 m/s.

上面的解法错在没有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误把速度的平均值当成了平均速度。要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是总的路程除总时间。

正解:由v=□知,

s1=v1t1=6m/s×2s=12m

s2=v2t2=3m/s×4s=12m

v=(s1+ s2)/( t1+ t2)=24/6=4m/s

答: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4m/s。

再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20s内通过的路程为240m,,后40s内通过的路程为640m,汽車在前20s,后20s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各为多少?

解:由v=□知

前20s的平均速度,v1= s1/ t1 = 240m /20s =12 m/s

后40s平均速度,v2= s2/ t1 =640m /40s =16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 s/ t =(s1+ s2)/( t1+ t2)=(240m+640m)/(20s+40s)=14.7 m/s

答:前20s,后40s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12 m/s,16m/s

14.7 m/s

这里速度的平均为(12 m/s+16m/s)/2=14 m/s。

初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第10篇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2.在实际调查中,小组如何分工协作的,写出各个成员的任务列表.

3.学生是否提出了创新问题.

人教八上《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

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物体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秒表、刻度尺、木块。

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一 第12篇

1.掌握用秒表和卷尺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针对实验课的特点教育学生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准备秒表二块、红色发令旗一面,一个口哨,长卷尺一个,少量石灰粉。男女同学各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四人,教师也可以参加)每位同学准备一支笔和一张表格。

(三)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2.锻炼时,测一测你跑200米和400米(或400米和800米)路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评析】

这个教案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对实验的全过程组织的很严密,层次、步骤很合理。二是充分注意了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实验因为是在操场进行,相比之下比在实验室中做分组实验难度要大很多,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否则将会出现乱乱轰轰的现象。另外,因是第一次实验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思考 第13篇

一、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重要性

企业营运的本质就是周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资金是血液, 企业是肉体。只有血液循环流动起来, 肉体才会有生命。所以每一种、每一项业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它对操纵者的商业才智的要求都大同小异, 包括现金、利润率、周转率、资产回报率、增长和有关顾客情况的知识, 及综合运用能力等。资金是企业命根子, 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 关键在其周转速度, 而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

若以1万元为单位计算, 甲公司每年资金周转率为6次, 利润率为20%;乙公司资金周转率为12次, 为甲公司的1倍, 利润率为10%, 为甲公司的一半。一年后, 甲公司的资金总额为2.985万, 而乙公司为3.317万。由此可见, 周转率对一个公司利润的重要性。据统计, 中国企业资金周转率平均一年只有2.5次, 而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商, 其资金周转一年大致为20~30次。

唯有现金如轮转, 才能财源滚滚来。资金的使用都有一个机会成本, 在一定的时间内, 如果在一项业务上投入1元钱, 那么这1元钱就失去了投向其他投资业务的机会。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 好象已将资金作了最有效的利用, 但我们也许付出了更大的机会成本——失去了新的让资金转起来的机会。当企业主们面对众多商业机会时, 如何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才是他们真正考虑的主题。炒股的人都知道, 一般来说股民们更愿意进行短线操作, 让钱快速地流动周转起来, 收益往往大于全线杀进做中长线, 也正是这个原因。

富兰克林说过, “金钱可生金钱, 再生的金钱又可再生, 如此生生不已。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 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 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大规模化发展以来, 商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商品流通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快慢对企业获取利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重要方法。

二、当前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意识薄弱。

在企业运营资金循环过程中, 时间价值观念薄弱, 现金管理不严, 闲置短缺现象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 等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也不相等, 今天的1元钱和将来的1元钱不等值。如银行存款年利率为10%, 今天的1元钱存入银行, 一年以后就会是1.10元。可见, 经过一年时间, 这1元钱发生了0.1元的增值, 今天的1元钱和一年后的1.10元钱等值。许多企业思想观念上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造成现金闲置, 没有投入到生产经营资金周转中去;还有些企业对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 过量购置不动产, 无法应对经营中急需的资金, 陷入财务困境。

2. 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资金回收困难。

不少企业为了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 盲目的使用赊销政策。因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 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兑现收回, 形成呆账, 影响资金周转。

3. 存货控制薄弱, 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很多企业期末存货占用资金比重过大, 造成资金积压, 周转失灵。也有些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名牌产品和畅销产品, 库存积压过多。产品积压, 占用了流动资金, 导致资金大量沉淀, 企业增产不增收, 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增加了资金成本, 而且导致企业支付能力弱化, 产生不良债务。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 大量产品积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控制。

4. 非货币性资产管理欠缺, 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对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 霉变、质次价高和残损物资较多, 资产浪费严重。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物资储备管理留于形式, 清产核资工作往往是有上文没有下文, 缺乏及时的处理意见, 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物资储备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存货的收、发、存管理缺乏真实记录。

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 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比如, 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 月末核算记录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 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 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 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 购货发票未到, 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 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三、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对策

由于资金的有效使用加速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企业经营者应建立制度, 把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 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循环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 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减少存货积压, 提高产销率, 在此基础上, 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 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 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 提高折旧率, 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 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 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1. 建立健全产品销售策略。

根据市场信息和企业产品特征, 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 制定不同的销售政策。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适时采取多种样式的促销手段, 提高企业产品销售周转率, 增加周转次数, 减少产品资金占用时间,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长虹彩电连续多次采取薄利多销的市场催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制定合理的赊销政策。

第一,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提高营销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各项综合素质。第二, 建立销售合同评审制度。对取得的销售合同、销售确认书等, 先进行评审, 加强对用户单位资信程度的审查, 后凭评审意见书和订单下达生产计划, 明确发货审批权限, 责任到人, 防止盲目发货和发“人情货”。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 加强对应收货款的追踪分析和账龄分析, 强化防范措施。第三, 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货款回收指标, 应收货款降低指标, 合同履约率等多项指标具体分解到营销人员, 并与奖金直接挂钩, 实行联额计奖。第四, 制定有效的赊销政策, 严格控制赊欠货款。对赊销、现付等不同结算方式的销售采取灵活的信用政策, 力求及时收回货款。赊销出去的货款要及时催收, 尽量减少结算资金的占用时间和数额。在清欠中, 应贯彻依法清收和重点清收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清欠力度做到标本兼治。

3.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产品结构。

要认真分析研究市场的供需状况, 按市场需求组织调整生产, 对滞销的产品必须及时调整, 对造成积压的产品要采取果断措施降价处理。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将本企业经营的产品品种分为以下三类:一类为适销对路、利润丰厚的产品。资金供应重点倾斜。二类为市场基本处于平稳, 价格波动小, 利润较低的产品。这类产品除要求在经营方式上勤进勤出外, 对资金供应上应加以控制, 以防存储过多, 造成积压。三类为供过于求, 市场滞销的产品。这类产品利润极少或大部分亏损, 对其资金供应须认真审查, 严格把关, 以促销压库为主。及时把长期放置的产品变成可以自由流动的资金, 利用回收的资金合理组织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获取更大的利润。

4. 加强库存管理, 抓好清仓查库。

建立收、发、领、退制度, 对购进的材料物资要及时组织验收, 以保证材料物资的完整性, 做到库存明, 家底清。物资采购部门应经常了解生产车间的材料库存情况, 防止车间存料过多, 以免积压浪费。许多企业过多的存储物资材料, 占用了企业很大比例的流动资金量, 对于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有很大的潜力好挖。为使资金能变活, 应改变旧的思想观念, 摒弃过去一年一次的仓库清查盘点制度, 把清仓查库工作作为日常的业务工作来抓。对于清理出的废旧物资, 应果断采取积极措施, 通过加工改制, 修旧利废, 综合利用, 因材设计等途经, 变“死”物为活物, 做到物尽其用, 从而使这部分呆滞的资金能“重新”流入到正常的生产资金循环中去。

5. 合理组织物资采购工作, 把握存货最佳经济批量。

首先要加强计划性, 合理核定原料和商品的限额, 根据耗用原料和商品销售进度情况, 核定出各种库存原料和商品的最佳经济批量, 使库存原料和商品的资金占用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既保证生产所需原料和不脱销商品, 又不造成大量积压, 使库存占用额控制在最佳储存量上。根据生产销售计划, 考虑供应条件结合库存物资数量, 消耗定额和物资储备定额, 特定分季和月度的采购计划, 并严格按计划采购物资, 防止盲目性, 做到不购买本企业不需用的物资, 不购买品种规格不符, 质量低劣, 不能使用的物资, 不购买价格不合规定的物质。其次要加强物资采购工作的管理。在采购时, 对采购的材料是否符合生产需要, 材料的用途是否恰当, 是否有库存材料可以代用, 采购的数量是否太多, 合同规定交货的时间是否太早, 都应进行严格审查。在事前有重点地管好采购工作, 可以避免因购进材料不符合生产需要而造成的损失。第三, 要注意采购工作的经济效果。尽量从较近的地区组织货源, 与供应单位直接挂钩。经济合理地安排采购的次数和周期。把企业的采购计划纳入企业整个的计划体系当中严格管理, 减少临时采购的次数和数量, 要经常掌握库存材料的数量, 进行供产销之间的协调, 使进料与用料的时间尽量接近, 既要防止供应脱节, 影响生产, 也要避免进料过早积压资金, 增加费用。

6. 加强资金管理, 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覆盖整个资金投入产生的资金管理体制, 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上下功夫, 科学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强化对资金的计划使用, 对各类资金计划分层进行总体预算平衡, 并严格执行, 按照收支计划和现金流量表安排使用资金, 做到有计划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抓好资金的日常调整和控制,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资金运转体系, 运用内部调度杠杆、集中管理分散在企业各个部门暂时的闲置富余存量资金, 定期上报金额对账单和盘点表, 了解货款回笼情况和库存结构情况。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清除内部资金分散占用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增强资金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充分利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 调剂余缺, 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在资金安排上, 考虑资金到位情况根据轻重缓急统筹支付, 及时汇总, 动态监控, 把资金用好用活, 促进生产经营周转。

7. 强化企业内部固定资金管理。

提高机器设备等固定资金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 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 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 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 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盘活闲置的固定资产, 通过市场途径提高资产使用率, 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摘要:管好用活资金, 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章通过对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当前企业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思考

参考文献

[1].陈俊艺.我国企业资本周转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引进与咨询, 2004 (5)

[2].于佩燕.强化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经济师, 2001 (3)

[3].厦门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研室.《资本论》选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4].孔春婷.强化财务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煤炭经济研究, 2002 (7)

对测平均速度的改进 第14篇

用多功能滑板代替普通平板,控制小球的运动路径,方便读出小球运动的路程。用铜片制成活动的滑片与铝制刻度尺构成触点开关,与改装的电子停表组合起来,实现了自动计时。通过控制按钮就可以控制小球的初始状态。通过移动滑片的位置就可以改变小球运动的路程。只需按下控制按钮,电子停表自动记下任意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解决了原来不能测小球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问题。

二、项目改进背景

以前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操作过程中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1、金属弹簧片的安装不易操作,而且容易损坏。

2、小车运动的路径很难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往往中途就跑出轨道,学生为控制小车的路径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直接影响了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3、学生很难控制物体运动的时间,由于大脑的反应不同,手控时间与物体运动时间不一致,导致计时不准确。不可能直接测出小球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只能用全程时间减去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得出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改进的基本思路

学生操作简单,不易损坏;且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四、创新点

1、多功能滑板代替普通平板,容易控制小球的运动路径,方便读出小球的运动路程。

2、用铜片制成活动的滑片与铝制刻度尺构成触点开关,与改装的电子停表组合起来实现了自动计时,解决了原来不能直接测出小球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问题。

五、应用推广范围

初中学生分组实验。

附:实验改进设计:

(一)、器材:多功能滑板1快、梯级木块1块(用于构成不同坡度的斜面)、小球(1个)、改装的电子停表1块、小球室1个。

1、多功能滑板:由优质(1)木板、(2)铝制刻度尺、(3)铝制滑槽、(4)滑片2个、(5)控制按钮、(6)接线柱组成。滑板宽90mm,长900mm,小球运动的斜面长800mm。

(1)、木板的用途:a、供小球运动;b、是多功能滑板的支架。

(2)、铝制刻度尺的用途:a、测小球运动的路程;b、代替导线;c触点开关的静触点;d、小球运动路径槽的测边。

(3)、铝制滑槽的用途:a、代替导线;b、供2个动触片滑动。

(4)、滑片的用途:a、与铝制刻度尺构成触点开关;b、通过改变滑片的位置,可以通过电子停表测出小球通过任意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5)、控制按钮的作用:控制小球在斜面顶端的初始位置。(不按动按钮时,小球静止在斜面顶端零刻度线处,按下按钮时,小球开始运动。)

(6)、接线柱的用途:接电子停表。

2、电子停表:用来测小球运动的时间,经改装后可以自动测出小球通过任意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小球:作为该实验运动的物体。

4、梯级木块:它与多功能滑板组成不同的斜面。

5、小球室:小球通过斜面底端后的停放地。

(二)、原理:v=s/t

(三)、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二组装斜面,将小球室放在斜面底端,防止小球掉下实验桌。将A滑片移动到0cm处,B滑片移动到80cm处,同时读出两个触点开关之间的距离s,并记录在表格中,将电子停表用分别接在C、D两个接线柱上,且将电子停表数字归零。按下控制按钮,小球从斜面顶端开始运动,电子停表自动测出小球运动到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t,并记录在表格中。

2、将B滑片移动到40cm处(注:可以在斜面之间任意移动)同时读出A、B两个触点开关之间的距s1, 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将电子停表数字归零。按下控制按钮,小球从斜面顶端开始运动,电子停表自动测出小球运动到斜面中间触点开关处的时间t1,并记录在表格中。

3、如图(五)所示,将A滑片移动到40cm处,B滑片移动到80cm处,同时读出两个触点开关之间的距离s2,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将电子停表数字归零。按下控制按钮,小球从斜面顶端开始运动,电子停表自动测出小球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并记录在表格中。

4、将A滑片移动到20cm处,B滑片移动到60cm处,同时读出两个触点开关之间的距离s3, 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将电子停表数字归零。按下控制按钮,小球从斜面顶端开始运动,电子停表自动测出小球通过斜面中间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改变斜面的坡度后,重做上述实验,同时移动滑片位置,可以测小球通过任意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过小球必须从斜面顶端开始运动。

5、根据v=s/t算出v、v1、v2、v3,并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数据分析:小球在斜面上越往下滚,速度越 ,小球作 运动。当坡度改变后,小球通过同一段路程的速度 同,坡度越陡,速度越 。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15篇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一

(苏东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用秒表和卷尺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针对实验课的特点教育学生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准备秒表二块、红色发令旗一面,一个口哨,长卷尺一个,少量石灰粉。男女同学各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四人,教师也可以参加)每位同学准备一支笔和一张表格。

(三)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2.锻炼时,测一测你跑200米和400米(或400米和800米)路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评析】

这个教案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对实验的全过程组织的很严密,层次、步骤很合理。二是充分注意了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实验因为是在操场进行,相比之下比在实验室中做分组实验难度要大很多,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否则将会出现乱乱轰轰的现象。另外,因是第一次实验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第16篇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同步练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查缺补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5年高一物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同步练习,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在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中,从山东龙口港到大连是一条重要的闯关东路线.假如有甲、乙两船同时从龙口出发,甲船路线是沿直线从龙口——旅顺——大连,乙船路线是龙口——大连.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以下关于两船全航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船的路程相同,位移不相同 B.两船的平均速度相同

C.“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句中,“两天”指的是时间,“上午三点”指的是时刻

D.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可以把船视为质点

2.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C.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关系的物理量

3.对速度的定义式v=,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x成正比,与运动时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x和时间t都无关

C.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4.对于平均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与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 B.平均速度的大小一定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D.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认为等于瞬时速度

5.列车沿平直铁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列车的位移越大,其速度也越大 B.列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其速度必越大

C.列车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D.列车在任何10 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任何1 s内位移的10倍

6.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经历不同的时间后都到达B地,甲运动的时间较长,则()

A.甲的平均速率一定比乙小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时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

7.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道路、桥梁全部毁坏,车辆无法通行.为迅速赶往汶川县城实施救援,武警战士徒步越过重重障碍,沿着崎岖的山路行军60 km,用了5小时到达汶川县城,随即展开紧急救援,以下关于武警战士行军的速度和速率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3.3 m/s B.各时刻的速度均为3.3 m/s

C.平均速率是3.3 m/s D.各时刻的速率均为3.3 m/s

8.日常生活中,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我们都称为“速度”.下列所说的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________,指瞬时速度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百米赛跑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的速度达到9.5 m/s B.经提速后列车的运行速度达到150 km/h

C.由于堵车,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 m/s D.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E.子弹以800 m/s的速度撞击到墙上

9.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 m/s,v2=15 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13.75 m/s B.12.5 m/s C.12 m/s D.11.75 m/s

10.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下图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

12.一质点沿直线Ox轴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式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v=6t2(m/s).求:

上一篇:多元评价标准下一篇:坝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