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审论文

2024-09-16

中级职称审论文(精选6篇)

中级职称审论文 第1篇

浅谈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本文是选自国家级期刊《建筑经济》中的职称论文范文: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推动建筑工程造价合理控制,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效益。

关键字: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0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在我国长久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投资效益管理。通过研究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为优化资金使用,降低投资成本,合理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前期工程的造价控制。

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普遍忽视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而是把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价款。企业对工程造价管理及其管理人员的作用重视不够,忽略了前期工作阶段作为投资控制基础的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的作用,因此,造成了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1.2不重视成本控制管理。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管理不到位,不能切实地将经济问题与技术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没有尽早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待工程竣工时才发现经济问题,已无法弥补。在施工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生产,不重视成本的节约,不能将优化技术方案、改进施工工艺降低建设成本列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来。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互不通气,造成成本的人为不可控制状态。

1.3工程造价控制各环节相互脱节。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工程结算价分别由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各自管理,互相脱节,没有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企业的报价管理人员与项目的经营管理人员工作沟通不够,大多数的企业报价管理人员和项目上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分开的,管理环节上存在漏洞,投标人员的投标思想没有制度来保证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施工现场的经营管理人员,迫使投标者与施工管理者只能依据社会平均水平这一标准来完成各自的工作。

1.4缺乏对已完工程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评价体系。

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形成适合本企业的报价体系,这就是对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珍贵的经济技术数据随着建筑物的完成而消失。由此,企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方面的管理上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加强管理与控制,保证建筑工程造价合理

2.1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建筑施工造价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只有加强政府的管理与控制,在造价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质量和水平,才能减少问题,确保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

2.2工程决策阶段

①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认真做好市场研究,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做好几套方案比较、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②在投资估算上尽量具体,尽量估算大概工程量,通过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进行测算。

2.3工程设计阶段

①以行政和经济手段促使设计人员主动实行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是今后必然趋势。

②加强对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③严格把好设计单位的准入制度,更加严格的做好资质审批工作。④对于建设单位要树立正确政绩观。

2.4工程招投标阶段

①建设投资单位自身要明确本工程的实际用途,要从思想上认清工程的实际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定实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②制定合适的招标准则,投资方内部要设好标底,不能在招标上出现“无标的”的情况,既不能过分压价,也不能过分抬价。同时完善招投标制度,坚决查处围标、串标、卖标的违法行为。

2.5工程施工阶段

①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细分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段比较长的过程,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因素很多,有设计的变更、甲方的变更、材料的变更等。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合理的签证,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

②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额外用功及各种预算外费用,做到先算账后花钱。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信用上实行限额信用制度,鼓励材料节省行为。

③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上也要加强造价管理,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变更施工量清单内容。

2.6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避免与欠款单位出现扯皮现象,做到质量合格,资料完备,技术过硬,造价合理,力求为广大业主与百姓创造安全舒适、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严格检查隐蔽工程见证,初步审核施工单位的结算书。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丢下。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需要政府、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共同努力,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取得最佳效益。

3、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措施

首要,加快管理理念的转化,是思想方法的转化,要逐步树立起国际化的意识以适应加入WTO后引发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其次,还要强化自立自强、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以质取胜、依法经营、吸视人才的理念。规范国内工程造价咨询市场。首先,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咨询服务单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资质等级。其次,对现有从事咨询服务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对不合格的要清除。最后,制定咨询服务机构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改革和完善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的改革和完善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继续完善和改革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应该是:统一量,放开价,指导费。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着建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工程价格若真正实现市场化,就有可能自发地调节建筑市场的供求,就有可能通过企业成长与破产来维持市场的均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取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最终建立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积极推行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工程量清单报价是建立在充分完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之上的国际通用计价方法,也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推行。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了确保编制工程概算的质量,除了要有足够深度的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外,还必须具备正确反映工程造价的信息。信息化工作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造价信息化应该围绕为工程建设市场服务,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服务这条主线,组织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更大发展。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入世后政府原有的管理经济的权利将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但并不意味着WTO否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作用,相反对政府运作经济的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其中,在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领域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对造价工程师的重新定位。目前我国的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造价工程师还不能得到国际互认,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承揽业务更有困难。之所以同国际上同行相比较缺乏强劲的竞争力,除了体制问题外,归要结底是个专业人才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急需对我国的造价工程师的考试要求、职责范围等进行重新定位。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管理是有效控制建筑投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搞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与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总结经验,共同把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使造价管理工作对建筑投资的合理控制乃至对建筑业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春海;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潘文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N];建筑时报;2006年

[3]赖红雨,蔡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所遇问题以及对策探讨 [J];广东科技;2006年10期;137-138

[4]戴莉莉,王国英;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 [J];今日科苑;2006年06期;93

《建筑经济》创刊于1980年,30多年来,秉承推进国家建筑经济学科发展与促进同业理论交流之使命,坚持把“严谨”、“规范”、“理论兴刊”作为办刊方针。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经济与管理同类期刊中理论水准最高、行业影响力最大、执业声誉倍受尊敬、同业普遍认同的“行业理论旗帜”。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建筑经济》从借鉴国外相同经济发展时期建筑行业的地位及作用等研究,论证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最早预测和开展了建筑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理论研究大讨论。这项预测与研究,最终为历史所证明,成为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一致认同的《建筑经济》对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中级职称审论文 第2篇

但到底发几篇呢?不同的单位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一般情况如下:

1 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

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

2 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除省级外

还要在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

3 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

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

公开发表3篇省级刊物,2篇国家级刊物。

如果单位名额有限,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中级职称审论文 第3篇

一、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的特点

2010年教材的变化较大, 不仅对内容体系作出重大调整, 而且对知识与理论的表述也进行了全面的改写。与以往相比, 2010年教材特点如下:

(一) 在编排体系上, 以财务决策为核心, 紧扣财务管理环节的主体内容

自1999年开考以来, 《财务管理》教材体系基本上由概述、基本理念、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内容组成。2010年的教材将财务管理环节的提法改为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三个环节, 同时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分析、财务分析指标等基础性内容放入初级会计资格《会计实务》课程中, 删除了证券评价。全书由12章调减为8章, 其中第1章总论为全书的基础, 第3-7章分别从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与分配、税务等五个方面阐述财务决策与控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第2章则为计划与预算环节的内容, 第8章为分析与考核环节的内容。

(二) 在编写风格上, 更重视基础知识的阐述, 而不是公式的列示

近几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教材, 公式模型很多。今年的教材较以往, 公式的数量有所减少, 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方法的阐释, 文字叙述的比例略有提升, 也更趋于精炼。此外, 教材还对财务管理知识与理论的表述作了较大的修改, 有不少内容进行了重新阐述。这样的修订会影响到相同知识点试题的解答, 在解读历年考试真题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差别。

(三) 在内容处理上, 适度增减, 容量和难度下降2010年《财

务管理》教材增加了税务管理1章, 财务管理体制、预算执行与考核、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收入管理4节和其他多个小点的内容, 删除了风险与收益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证券评价和财务比率等内容。虽然涵盖范围仍然较广, 但内容并不多, 共计39.6万字, 较2009年的52万字下降了23.85%, 是《财务管理》课程开考以来最少的。新增内容的难度不大, 而删除的风险与收益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证券评价和财务比率等内容相对较难, 且职称考试中当年新增内容通常会基于教材阐述与例题出题, 难度有所下降。

二、2010年《财务管理》学习方法与建议

虽然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教材内容较以往较少, 难度也有所下降, 但其试卷难度与往年持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加之财务管理课程相对较难, 考生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学习与练习。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一) 精读教材, 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与方法

从以往试题内容看, 几乎包含在指定教材内, 不少客观题还会用教材的原话表述。因此, 考生一定要熟读教材, 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考试的题型、题量与分值, 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 总题量为51题, 其中客观题 (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 共45题55分, 主观题 (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 共6题45分, 2010年估计也不会有大的调整。教材共有8章36节, 每一章必定会有试题, 绝大多数节也会涵盖到。因此, 考生一定要全面复习准备, 忌盲目猜题或押题。阅读教材, 理解很重要, 要养成阅读、思考和归纳总结同步的阅读习惯, 边看边记 (忆) , 每读完一章, 回想其主要内容, 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相关公式的整理。

(二) 关注重点章节, 掌握和理解主要考点

《财务管理》试题虽然覆盖面广, 但重点还是比较突出的。一般来说, 考试的重点主要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新增或新修订的内容。笔者认为:2010年考试的重点会落在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投融资决策、2010年新增的或进行重大修订的内容———税务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财务分析和营运资金管理。同时, 对与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也应予以一定的关注。教材的8章中, 以第3章筹资管理和第4章投资管理最为重要, 其次是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 第1章只会涉及客观题, 分数不会多。占考试分数近一半的主观题通常会落在教材的一些重要考点上。课程的主要考点有业务预算与现金预算编制、租赁租金摊销计划表编制、资金求量预测、资本成本计算、资本结构优化、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测算、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指标计算、投资决策方法、应收账款的信用决策、最优存货量决策、销售预测分析、销售定价方法、成本差异分析、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财务活动的税务筹划、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对这些考点, 不仅要知道其内容, 而且要知道其原因, 要在读懂教材例题的基础上, 加以练习巩固。对考生来说, 《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现金预算、资金需求量预测、项目现金流量测算、财务可行性财务指标计算、保险储备、税务筹划和财务综合分析等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平时不接触财务实务或文科背景的考生, 在学习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 但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大多交叉在一起, 考生千万不要因为难以理解而放弃。

(三) 掌握关键公式, 辅以适量练习

公式的掌握对于《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来说, 具有特殊的意义, 不仅近50分的主观题与公式直接相关, 而且部分客观题也会涉及到公式。考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公式的记忆与掌握上, 有些公式和模型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关键公式记忆, 有些公式可采用灵活方法加以记忆。公式的记忆要注意技巧, 不能硬背,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建议用小纸片将重要的公式记录下来, 粘贴在指定教材每章起始或结束处, 以便不断识读记忆。虽然今年教材与计算相关的内容较以往有所减少, 但估计与计算相关的题目不会低于55%。如果考生只看书本内容, 不练习或练习少, 会导致运用公式不熟练或计算能力差, 做习题是掌握和理解公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 建议考生一要认真解读前几年考试的真题, 二要选择辅导习题进行练习。由于教材内容和表述作了重大的调整, 解读历年试题更重要的是把握出题思路、试题难度与解答技巧。

(四) 合理安排时间, 把握试题解答技巧

在150分钟里要解答50题左右的题目, 有不少题还要花时间进行计算, 这就要求考生分轻重缓急, 合理分配时间, 把握答题速度。一般来说, 2题综合题要花40分钟左右, 4题计算题要花40分钟左右, 剩下的70分钟里, 至多只有大约60分钟能拿来做客观题, 因为要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检查。因此, 单选题每题宜控制在1分钟左右, 多选题和判断题每题解答的时间也不要超过2分种。做不出的题目可先跳过, 待做完全部会做的题目后有剩余的时间再解答。选择题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 对自己很熟悉的知识点, 可直接选择;对没把握的题, 应考虑先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 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判断题实行由于倒扣分制度, 在答题时要谨慎。如果答正确得分与答错扣分不对称, 对把握不大的题目建议考生可以考虑做一做;如果答正确得分与答错误扣分一样, 没有把握千万不要解答。解答计算分析题, 要先阅读题目的要求, 然后带着要求有针对性的看题目所给资料, 以确定题目问题所涉及到的章节及相关公式, 判定已知什么, 求解什么, 以提高题目的解出率及正确率。综合题往往把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考, 可能会涉及多个章节, 在解答时要思路开阔, 并注意答题的系统性。根据以往职称考试题情况, 综合题题中通常会有多个具体的要求, 按所问问题的顺序解答即可, 通常不需要在做题之前做步骤与思路分析。

三、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重难点与关键公式

虽然《财务管理》试题的覆盖面很广, 但重点还是比较突出, 特别是主观题的考点比较明显。因此, 能否正确地理解与把握重点内容成为通过考试与否的关键。

(一) 业务预算与现金预算

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现金预算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和现金投放与筹措四部分组成, 现金支出包括经营性现金支出和资本性现金支出, 经营性现金支出依据相关业务预算中现金支出数编制。这章的关键是要掌握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支出、现金余缺、期末现金余额的计算。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流入-现金支出, 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现金筹借 (取得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出售短期投资) -现金投入 (偿还借款、支付利息、短期投资) 。现金预算中借款一般遵循借款在期初, 还款在期末的规则, 利息的计算要根据题目给定的利率及利息支付方式 (季末付息, 或年末付息, 或还款时付息) 正确计算。

(二) 租赁租金摊销计划表

租赁租金摊销计划表包括期初本金、支付租金、应计租费、本金偿还额和本金余额五个部分。等额年金法下支付租金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应计租费=期初本金×租赁折现率

本金偿还额=支付租金-应计租费

本金余额=期初租金-本金偿还额

(三) 资金需求量预测

教材介绍了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和资金习性预测法三种资金需求量预测方法。考试答题时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或给定的条件, 确定预测的方法。资金需要量 (因素分析法) = (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 × (1±预测期销售增减率) × (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 , 对外筹资需要量 (销售百分比法) =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增量收入×基期敏感资产销售百分比+非敏感资产的调整数-增量收入×基期敏感负债销售百分比-预计销售额×销售净利率×利润留存率。通常, 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通常会与销售额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如果生产能力已经饱和, 则固定资产也是敏感资产;如果已知固定资产增加的具体数额, 可直接在对外筹资产需要量的公式中加上。资金需要总量 (资金习性法) =不变资金+单位业务量变动资金×业务量, 不变资金 (a) 和单位业务量变动资金 (b) 可用回归直线法和高低点法求得。

(四) 资本成本计算

债务资本成本计算方法有一般模式和折现模式两种:

在折现模式下, 债务资本成本为筹资净额现值等于未来资本清偿额现金流量现值时的折现率。每年付息一次, 到期还本债券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融资租赁的资本成本即为租赁折现率。权益资本成本介绍了股利增长模型法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两种计算方法:

(五) 资本结构优化

教材介绍了每股收益分析法、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三种优化资本结构的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是计算不同筹资方式下每股收益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或业务量水平, 当企业预期息税前利润或业务量水平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 选择财务杠杆较大的筹资方案。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是选择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方案。公司价值分析法选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资本结构

(六) 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测算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该年原始投资额。原始投资包括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长期资产投资和预备费) 和流动资金投资等。前三项按题目给出数据选择合适方法估算, 某年流动资金投资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减去上年流动资金需用数, 某年流动资金需用数为该年流动资产需用数与该年流动负债可用数之差。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该年流动资产投资- (该年息税前利润-该年利息) ×所得税税率=该年息税前利润× (1-所得税税率) +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利息抵税+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该年流动资产投资式中的经营成本 (付现成本) 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需要付现的部分;经营成本加上非付现成本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及其他长期资产摊销等) 即为总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扣减总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即为息税前利润。

(七) 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介绍了净现值、净现值率和内部收益率三个主要指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2个次要或辅导指标。上述指标中以净现值最为关键。净现值是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内部收益率是使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净现值率是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八) 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

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法、年等额净回收额和计算期统一法等。计算期和投资额均相同可用净现值法和净现值率法决策, 计算期相同而投资额不同可用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决策, 投资额和计算期均不同可用年等额净回收额或计算期统一法决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运用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以旧固定资产可继续使用的年限为项目计算期, 用更新设备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差量现金流量为基础, 计算差额投资收益率。当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折现率, 应更新设备, 否则继续使用旧设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现金流量时, 旧固定资产折旧要按变价净收入计算, 在项目计算期的第1年还有一项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 (账面价值与变现收入的差额) 而抵减的所得税。购买还是经营租赁固定资产有两种决策方法:一是计算两个方案差量净现金流量, 按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进行决策;二是直接比较两个方案的折现总费用的大小, 选择折现总费用低的方案。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购买设备投资的现值+税后折旧的现值-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现值, 经营租赁的折现总费用=税后租金的现值。

(九) 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决策

应收账款信用决策的基本思路是:比较二个方法的收益与成本, 以增加收益要大于增加成本为决策准则。收益增加=销售量增加×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增加, 成本增加=营运资金占用资金应计利息增加+收账费用增加+坏账损失增加, 营运资金占用资金应计利息增加=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增加+存货占用资金增加-应付账款增加) ×资本成本,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日销售额×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

(十) 优存货量决策公式为:

订货点=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保险储备=预计每日耗用量×预计交货期+保险储备

最佳保险储备应该是使缺货损失与保险储备持有成本之和达到最低, 即每年订货次数×缺货数量×缺货概率×单位缺货损失+保险储备×单位存货年持有费最低的保险储备。式中的缺货数量为题目给定的需要量与订货点的差额。

(十一) 收入管理收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销售预测分析与销售定价管理两部分。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主要有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 (按距预测期远近设定权数) 、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等趋势预测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法只介绍了回归直线法。公式中的a和b可运用以下公式求解:

产品定价的方法主要有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成本利润率定价、销售利润率定价、保本点定价法、目标利润法和变动成本定价法) 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边际分析定价法) 。

(十二) 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的差异。变动成本的差异包括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变动成本的用量差异= (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 ×标准价格, 变动成本的价格差异=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计算用量差异时, 用标准数;计算价格差异时, 用实际数。材料价格差异中的实际用量是领用量还是采购量, 材料用量差异中的实际用量是领用量还是耗用量, 要依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把握。同时, 要注意:工资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价差, 人工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量差。固定成本差异有二差异法和三差异法之分。在二差异法下,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三差异法是进一步将能量差异拆分为能力差异 (产量差异) 和效率差异。能力差异是指实际工时未达生产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 效率差异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工时) ×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标准分配率

(十三) 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成本中心考核与控制的主要指标是预算成本节约额和预算成本节约率;利润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有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和部门边际贡献;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经营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十四) 税务管理税务管理重点把握债务筹资与权益筹资比较, 形成无形资产和不形成无形资产情况下的研发支出税务管理比较,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税务管理比较, 采购、生产及销售等营运环节的税务管理, 收益分配中亏损弥补和股利分配的税务管理。虽然内容很多, 但解题的思路类似, 即按税法的规定, 计算应交税金、净利润或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发生变动的) , 选择应交税金少、净利润或净资产收益率高的方案。如果不同方案几年的应交税金合计数相同, 则选择前少后多的方案。本章是今年新增的章节, 考生只要理解教材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职称论文的“潜规则” 第4篇

首先,“钱、权、关系”成为了职称论文的“敲门砖”。市场经济催生了越来越多只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学术刊物。其实他们眼里只有钱,无论文章质量如何,只要肯出版面费,发表都不是件难事。有些刊物夸张到“今天投稿明天发稿”的地步。有些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自忖:“日常教学已经很累了,再费力搞科研论文也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已,还不如花钱来得省时、省力。”当然还有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杂志社,文章本身暂且不论,领导指示“予以关照”,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朋友,不开绿灯能行吗?凡此种种让科研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钱就找关系成为工发表职称论文的“流行风”,有所谓的“捷径”,准还愿意踏踏实实搞研究。

第二,发表搞“形式主义”。许多老师心中坚固的传统壁垒依然没有打破,他们认为教学才是教师的“生命线”。是否发表文章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教学好的未必能写文章,会写文章的未必教学水平就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教学水平才能与职称划等号,只是不喜欢写文章而已。发表教研论文的功利性、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为了符合职称评审的要求。如此的做法,使教师失去搞科研的动力,写出的文章也只是应景之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论文的发表无疑越来越流于形式。

第三,职称论文的审核“睁一眼闭一眼”。论文的审核不在于论文的质量,不在于论文发表在何种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只在于“发了没有”。没有人会去看你的论文,只有人在意你“差不差论文”。只要你完成了职称评审的数量指标,那么就等于你跨过了这个所谓的“门槛”。无论你采用何种手段,无论你的论文是不是拼凑之作、“克隆”之作、仿冒之作、抄袭之作,审核中。“有”才是关键,这是个数字游戏。评审们与送审者的“心照不宣”,让送审的老师乐此不疲地忽视“论文的学术价值”,只看到其“功用价值”。

中级职称审论文 第5篇

职称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

职称论文的格式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期刊会有所不同,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论文发表的基本格式,就算期刊编辑有再复杂严格的格式要求,也能轻松搞定,让论文投递更加有把握。

1、职称论文的标准格式为: 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

[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字

[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正 文 参考文献:[1] [2] [3]……

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

2、针对以上格式组成还须注意的是:

一、标题

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参加医学论文发表相关栏目文章。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如: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二、正文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

排序;引言不排序。

三、参考文献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未说明文章(Z)

参考文献如为专著,项目包括:作者姓名.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期刊,项目包括:作者姓名.版本.年.月.卷(期)~年.月.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电子文献,项目包括:作者姓名.电子文献题名.文献出处或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四、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出生年月 性别 毕业院校 学历 主要研究方向。作者联系方式,包括: 地址,邮编,电话,(含手机)E-mail等。

3、职称论文发表渠道

将论文直投杂志社是作者的首选途径。但由于发表档期安排、论文需要修改和编辑部稿件堆积如山的现状,作者要想成功及时发表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发表平台。国内比较可靠的发表渠道有: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ang):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合作期刊有300多家;

中国学术论文网(59168):资深论文发表和论文写作服务网站。尤其擅长高端期刊发表。

中国论文辅导网(lunwenfudao): 提供论文选题、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博硕论文和职称论文写作经验丰富。

新华医学网:医学资讯门户。提供医学和护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服务。信誉佳。

4、职称论文格式范例(发表后作品)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作者

梅蕾

内容提要: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依然滞后,突出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大两方面。本文在阐明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与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就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部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上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提出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13-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社会过渡。但与此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适应农村社会矛盾变化,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西部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

一、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提出与界定研究

公共服务理论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1773年提出的,后由萨谬尔森1954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1]。

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学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特征描述,对农村公共产品作了定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财政部农业司(2004)的《公共财政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研究报告也认同这个界定。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2004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2]。这些研究为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3]。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包括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等。

(二)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惠及全国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以应对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挑战。

作为惠及我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现状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学术界已达到共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低下、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缓解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矛盾:第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形成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化更加严重。第二,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形成区域发展不协调。第三,市民与农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增加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三)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在各省、自治区的进程有所不同,改革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制度环境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准确地认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变迁的路径以及制度缺陷,提出与地区实际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对策。而针对某一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地方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于大多地处边疆,经济落后,从地形地貌而言,许多地区农、牧旗县相毗邻,地区居民人口相对较稀少,物质文化生活较贫乏,基础设施落后。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落后以及农村现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又制约了欠发达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研究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就是掌握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平衡规律,推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的平衡发展,实现农村整体进步。加快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系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会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在内的农村私人活动的总成本,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如发达的设施可以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系数;市场信息系统会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减轻受纯粹市场力量作用而引起的波动性

第三,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集中体现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上。以下将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分析,以体现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

(一)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是连接村与村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上。通过表1可见,西部地区村镇交通便利性与全国其他地区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尤其是二级以上公路通过乡镇的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6.2%,与东部地区相差36%;村内有路灯的比率与全国相差17.8%,与东部地区相差40.5%。

同时,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所以部分农村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通达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后期养护资金不足,道路质量越来越差。

(二)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西部地区农村电网相对简陋,已经实现电网改造的乡镇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4.7%,与中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如表2所示)。同时,还存在着供电不正常,经常停电现象,电压不稳定,照明时亮时暗,甚至个别山区农村还没有实现通电,仍然使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而有些乡镇虽然通电,但农户用不起电,电灯成为装饰品,却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

在表2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与全国差距较小。但就我国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而言,农村电脑、有线电视安装率普遍偏低,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困难, 获取渠道不畅仍然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6年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为: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40 %,初中文化程度占 40%,高中文化程度占8%,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仅占1%。文盲分为基础性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两类。基础性文盲是指那些不能读写和理解有关日常生活事实的简单文章的人。目前在西部农村,尤其是贫困乡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基础性文盲。而随着科技

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存在着更大量的是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缺乏与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须的读、写、算等能力,强调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包括文化程度低下的非基础性文盲)。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造成的两种后果是:一方面基础性文盲比例较高,学习新型农业科技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造成功能性文盲大量出现。同时,西部地区从托幼、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指标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如表3所示)。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体现在:一方面,使得基础性扫盲与功能性扫盲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导致农村传统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地下六合彩、赌博、吸毒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文化建设水平低下的表现。

通过表3还可以看出,在西部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为4.8%,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4.9%,而发达的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几乎是西部农村的4倍;与此类似,东部与西部农村有公园的乡镇比率为23.3∶6.6。这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健身、娱乐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文体娱乐设施建设水平不足将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低下。

(四)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状况

对于广大的西部农村而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和厕所改建问题是困扰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在饮水方面,到2007 年底全国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人口3 亿以上。但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 年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40%,仅有14%的村庄有供水设施,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 亿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水窖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4]。而且,在农村无论是农田灌溉用水,还是人畜饮用水,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2010年云贵干旱少雨给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西部地区在实施集中供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沼气池建设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而在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集中净化、厕所改造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东部地区差距非常明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是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整理。

(五)卫生医疗、社会福利机构基础设施状况

就全国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民有病缺钱不敢医治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孕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沿海地区的3.6 倍,婴儿的死亡率是沿海发达地区的4倍,有40%的死者是因为看不起病而死亡的,大批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条件[5]。

通过表4可见,西部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在村附近(5公里以内)有医院或卫生院的比例,与其他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7.1%,与东部地区相差32.3%。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三、构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现代社会中以非营利为目的的行政组织,是以强制性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在于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6]。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目的是提供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它一经生产出来就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农村公共服务首先要由政府来提供。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须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想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基础性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财政也不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唯一渠道。为了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需要通过发挥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建立投资的激励机制,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的途径,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为农村生产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服务。

西部地区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方式,破除行政性安排和垄断经营,改变公共服务体系的设置方式,必须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必须做到:一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农村基础性投入,为民间投资主体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提供示范作用;二要政府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以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村。三要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加大民间办项目的补助。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和外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四)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农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的社会培训教育,进行基础性与功能性扫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进行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农村公共产品。而农村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基本特点。联合国《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51,而农村仅为0.67;因此,必须从体制方面探究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的成因,并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基础性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措施

只有坚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切实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突破农村低水平经济循环的瓶颈。

因此必须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高质量的乡村公路,形成便利的农村交通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改造,实现乡到村、村到村、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建设和路面的硬化与维护,为农民的出行、生产劳动实现机械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加大农村用电的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小水电、风电的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用电服务。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托幼等各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国家财政投资或乡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院;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建立农村影视厅,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与饮水工程建设。尽快在西部农村普及以提高农田水利效率为中心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灌渗灌技术、地面覆盖技术、蒸腾抵制技术和先进灌水等现代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同时,加大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力度,以尽快解决农民饮水问题,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五是积极改造农村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城镇周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降低生活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利用各种途径积极推进西部农村的沼气池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和厕所改建项目。

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实现农民享受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石”。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NJ10100。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评中级职称论文 第6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预防,治理,措施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之一。

生产方式亦多样化:有施工单位自建拌合站在施工现场预制构件,有施工单位自建拌合站将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浇注,有商品预制构件运至施工现场使用,有商品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浇注等形式。

但总的流程是一致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拌合站生产→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缺陷修复。

笔者工作以来参加了不同地区高速公路、地铁、市政隧道的建设,混凝土结构施工每个流程都采取了严格的防治措施,混凝土结构仍出现或多或少的裂缝,虽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不容松懈,仍需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一、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

1、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

多在新浇注的暴露于空气中的混凝土结构的上表面出现,尤其在夏季高温或大风天气。

产生的主要原因:混凝土结构浇注后,在没有形成强度或强度很小时,受夏季高温或大风天气的影响下,若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毛细管中产生的较大负压则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混凝土裂缝由此产生。

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等。

2、沉降收缩裂缝

沉降裂缝多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等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结构施工要求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高大模板施工中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所致。

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4、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段时间。

混凝土中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最常见的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是碱集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碱集料反应是由于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集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或者锈蚀的钢筋未经处理用于混凝土结构,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

二、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1、把好材料关

①水泥质量:根据混凝土结构的需要,合理选择水泥品种、等级。

如大体积混凝土易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成分对混凝土质量影响重大: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细度影响混凝土用水量,若用水量过大,混凝土表面失水较快会产生收缩裂缝;若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化学成分不满足要求,混凝土则易出现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水泥质量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混凝土结构施工,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时需随时抽检。

②集料质量:各个地区细集料的来源、材质都有所差别:有河砂、海砂、地面砂、机制砂。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去控制细集料的质量。

粗集料是混凝土的骨架,材质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质量,粗集料应是连续级配,含泥量应在规定范围内,并且强度高、化学成分稳定,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减少收缩裂缝。

③掺合料:在粉煤灰中掺入合格的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而且能降低水灰比和水化热,有利于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④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可以减少用水量,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缓凝剂能减缓混凝土水化放热,一定程度上抑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膨胀剂能使混凝土适度膨胀而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在大体积和抗渗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效果明显。

根据混凝土的收缩机理,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原则混凝土原材料,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是预防混凝土裂缝产生的第一关,是避免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首要措施。

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①在满足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的前提下,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有利于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②采用连续级配的混凝土,并配比合理,混凝土和易性良好,能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有利于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③科学运用混凝土外加剂,采用新材料,如膨胀剂、玻璃纤维等。

3、规范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

①根据原材料含水量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保证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

②对拌合站计量设备定期进行标定,保证计量的准确。

③合理选择拌合站位置,减少混凝土运距,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杜绝采用农用车等。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浇筑前不得停止搅拌,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有利于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精细化施工

①混凝土落差高度不得大于2m,超过规范规定高度必须采取辅助措施。

②高温、大风、雨雪天气施工采取辅助措施。

③混凝土振捣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许上岗作业,作业时按计划的方案振捣,并有专业工程师现场监管,保证振实后的混凝土均匀、密实。

④混凝土浇注后就需做好防失水工作,尤其是地铁车站、市政隧道等大结构物施工,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较大,四季施工、昼夜作业,作业环境温度、湿度都在变化,这就需要随时调整防混凝土失水措施,在表面采用二次抹压处理工艺,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等,都是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散失出现干缩裂缝,控制混凝土表面非结构性细小裂缝的出现和开展的有效措施。

5、做好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注后,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强度才能不断增长,养护条件越接近标准养护室的条件则越有利于混凝土的硬化。

混凝土浇注后,如环境温度高、风大等,不及时进行养护,在混凝土尚未具备足够的强度时,水分过早的蒸发还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出现干缩裂纹,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

养护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施工方法有:蓄水法养护、养护剂养护、节水保湿膜养护、商品预制构件厂采用的蒸汽养护、南方多于季节采用的覆盖洒水养护。

另外,冬季施工需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防治混凝土裂缝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关键的措施。

在做好混凝土施工每个流程的混凝土防治工作后,混凝土养护工作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收获丰的工作。

混凝土浇注后的环境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物的硬化、强度增长也越理想,越有助于预防混凝土裂缝。

三、 混凝土裂缝的治理

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

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

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

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

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

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结论:混凝土是无机材料,施工过程中需把其作为有机的生命去精心对待。

把好混凝土施工流程的每一关,尽量避免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科学治理已经产生的裂缝,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耐久性,混凝土结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章家海.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控制措施及应用[J]. 工程与建设. (04)

[2]曹振,贺农农.地铁施工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措施[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05)

[3]邬雄华,江春芳.浅述混凝土裂缝分析及预防控制技术[J]. 山西建筑. (12)

[4]蔡健,王玲丽.混凝土桥梁裂缝修补方法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11)

一级建造工程师评职论文范文外墙渗漏原因初探【2】

摘要:建筑墙体裂缝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房屋外墙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房屋的美观、质量,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本文主要对新时期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原因及施工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渗漏,职称论文发表,施工技术

1.前言

上一篇:问题审查报告下一篇:大营子寄宿制小学2013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