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

2024-05-22

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精选6篇)

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 第1篇

绕头发、咬指甲、挖鼻子、咬衣服不过是6岁孩子养成的让人讨厌的坏习惯中的几个而已。其实,宝宝不是故意要让你烦,这类习惯是他们应对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不停地念叨让他不要这么做,实际上还会起反作用,因为只从负面关注孩子的这种习惯,会让他更紧张,也更不容易让他改正坏习惯。

相反,你应该以一种更不经意的方式跟他谈一谈。给孩子把这种习惯指出来,并告诉他不要这样做的合理原因,注意你的理由一定要简单明了,能让6岁的孩子听懂。如“咬指甲会感染,可能会很疼。”,或者“你的头发已经留了很长时间了,如果你继续揪头发,我们也许就得给你剪掉了,因为这个习惯太不文雅了。”

你可以让孩子帮你一起想办法来改掉他的坏毛病。例如,当他咬衣服的时候,不妨约定以秘密的眨眼或手势来提醒他。还可以给他一些奖励来进一步帮他改正:如果他能一个月不咬他的衣服,你就给他买一件他一直想要的运动衫。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并学会其他处理焦虑的方法后,大部分这些不让人喜欢的习惯都会消失。同伴的压力也会有帮助,很多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同学抠鼻孔。

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 第2篇

动不动掉眼泪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他们自信和坚强个性的养成。父母应该想办法——改掉孩子爱哭的不良习惯,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骄惯等原因,动不动就哭,为一点小事就哭个没完,往往搞得父母、长辈手足无措、心烦意乱。

要改变孩子爱哭得习惯,就要让他知道哭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

当孩子有问题时,不要一听见他的哭声就紧张地回应他,而要让他先停止哭,把问题说出来。训练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声来表达不满,同时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去平复情绪。一个哭得嘻哩叭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先清楚地把话说完,然后静静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复下来,不要催促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年纪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释动辄哭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例如,遇到问题而自己却不能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

当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来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籍以让他停止继续哭下去;因为他们回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父母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东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而哭,父母应立即走开,不理会他。

平时父母对于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认真回答,让他们学习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意见,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坚定自己的立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闹让步,让他知道哭泣并不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哭,或许还有机会得到。

称赞一些他认识的不爱哭的孩子,并鼓励他向这些孩子学习。偶有不如意却没有哭的话,就及时夸奖他有进步了,给他一些口头称赞、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等。

如果父母能坚持以上的`方法,不向孩子的哭闹让步,逐渐的他将会停止以哭泣来威胁你。

对于因为缺乏自信或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须多给他鼓励,让他尝试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不要凡事都要求得到别人的帮忙;虽然做不好,也鼓励他再次尝试。失败了,教会他先不要哭,静下来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比较好。问问他:妈妈(爸爸)也一起来帮忙好吗?得到认同后,母(父)子一起把问题处理好,再与他一起检讨这件事。

懦弱的孩子,大半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所以必须多给孩子自己去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替他去做;还要让他多与其他孩子接触,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才不会凡事都感到害怕,逐渐把胆量壮大起来。

如何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第3篇

陈晓红

答:家长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最好不要第一时间去强调和纠正。很多时候,孩子刚开始只是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是随着家长的不断强调,慢慢变成了习惯。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已经形成坏习惯时,投入更多的关注来纠正和强调,结果孩子的坏行为不断得到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有时家长小题大做,过分批评孩子,也会让原本简单的“改正习惯”上升到“谁说了算”的暗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越批评孩子,孩子越不会改正。因为在孩子的内心,这种坏习惯已经变成自己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

那么,家长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时,怎么做才合适呢?

1.视而不见

当孩子偶然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忙于制止,可以先观察一下,把停止不好行为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如果家长实在无法忍受,可以暂时离开,但切记不要和孩子发生冲突。

2.说明危害

当家长没有那么烦躁时,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说明这些不好行为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如抠鼻孔不雅观,也容易造成鼻腔感染,导致鼻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粗暴地制止。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家长给孩子说明不好行为的危害后,就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告诉孩子了。这不是让家长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家长在想什么。比如,孩子抠鼻孔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这样做可能是因为鼻子不舒服,但自己看着也很难受,可能会暂时离开。

4.安慰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长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孩子意识到了问题,这时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意识到抠鼻孔不好后,家长可以安慰说鼻子不舒服很正常,我也会,但是我会用纸巾擦鼻子,而不是用手抠鼻孔。然后教孩子具体怎么做,并建议孩子随身带一包纸巾。

5.鼓励孩子表达

有时候,孩子出现某些不好的习惯是因为压力较大,他想用这些行为来排解压力。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当孩子遇到压力时,可以向父母倾诉,而不是用不好的习惯来排解。

【编辑:杨子】

美国老师怎么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第4篇

班主任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反映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心理咨询师来到班上观察了两次之后,把这个孩子的家长请到了学校。

针对孩子吃手问题,她给孩子妈妈的建议如下:

1.给孩子买一种运动用的饮水杯,杯口是塑料吸嘴,只有使劲咬住吸嘴才能喝到水;

2.让孩子用吸管喝水、喝饮料;

3.给孩子戴一种可以咬着玩的项链,项链坠是塑胶材料圆柱形的,咬着和手指的口感很像;

4.给他买各种口香糖,让他大量地嚼口香糖;

5.给孩子吃牛肉干等需要使劲咀嚼的零食。

心理咨询师向家长解释,这么做的目的是会减少孩子吃手的频率,却不是为了矫正孩子,而是不希望班上其他同学因为他吃手而笑话他,怕他因为吃手太多影响了交朋友,所以用这些方法去掩饰或替代他吃手的行为,根本上是为了转移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中国父母在遇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会专注于怎么去纠正孩子,而美国老师却强调保护孩子的自尊,不因为孩子的习惯影响他的社交和还有心理健康。

那個老师还说低龄儿童吃手是很常见的行为,还有的孩子咬衣服、咬被角,有的女孩子咬自己的头发梢……这些孩子有可能在紧张的时候用咬东西来缓解情绪,还有可能就是口唇发育期没有过渡好。不过不管原因是什么,孩子如果有这个需要,父母就要想办法满足它,可以用某些替代物,或者给孩子更多的有效陪伴等方式帮助孩子,绝大多数孩子过了五岁就不再吃手了。

父母一定不能因为孩子吃手去批评否定孩子,更不能打骂惩罚,那样会把孩子表面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创伤。

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可见的坏处是会对拇指皮肤不好,还有就是对牙齿不好,换牙的时候容易造成新牙长歪。

美国牙医协会针对孩子吃手给学龄家长的建议如下:

1.在孩子不吃手的时候表扬他而不是在孩子吃手的时候惩罚他;

2.如果孩子吃手是由情绪紧张、缺乏安全感引起的,那么去解决那个引起孩子焦虑的问题,安慰孩子;

3.如果孩子吃手是因为无聊,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

4.只有在上面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考虑给孩子手指上贴创可贴提醒、晚上给手戴上手套或者袜子睡觉。

我想起国内的父母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抹药水来治孩子吃手,遂向心理咨询师请教这样做是否合适。她回答说父母那么做不合适,会影响孩子对外面世界的信任,容易给他心理留下阴影。孩子幼小的时候吃手可以用安慰奶嘴来满足孩子,幼儿期和学龄前后,大人多给孩子安抚和爱会更积极有效。

孩子反复出现的行为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心理上的需求,学校在这方面能做的其实很有限,需要父母更多地去关注孩子,透过表面的行为挖掘到本质问题,找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诉求,努力去解决问题、满足孩子,这才是治本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来自周围环境的爱护和善意是最重要的。

(从容摘自《妇女之友》)

宝宝的坏习惯过过招 第5篇

“坏习惯”一:吃手指

4个月大的欣欣什么都不会,倒先将小手吃上了。先吃小粉拳,然后是一个一个手指头,吃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只要一找着机会就吃。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

追根问源: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宝宝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宝宝吃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见招拆招:

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多地通过拥抱和亲吻来安抚宝宝,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画、玩具等物体上,让宝宝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宝宝的大脑。

睡后拔手指:趁宝宝熟睡,轻轻地将他的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水果替代法: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也可能是因为长牙齿引起的牙龈痒,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

“坏习惯”二:用手抓饭

10个月的琪琪经常用手抓饭吃,这次阻止了下次仍然会抓,这让琪琪的妈咪不知怎么办才好。

追根问源:

1岁以内的宝宝吃饭时往往喜欢用手抓,其实宝宝学“吃饭”也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这和看书、玩耍没有什么两样。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毛病。

见招拆招:

“放任自流”: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其他的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

抓食小块食物:8个月的宝宝会自己用手抓食物吃了,家长可挑选一些小块的鸡肉、香蕉、蛋黄、面包等放到他的旁边,让他自己抓着吃。

“玩”食物游戏:1岁左右的宝宝甚至可以“玩”食物,比如米糊、蔬菜、土豆等。一边玩一边加强他对吃的兴趣。

限定时间:爸爸妈妈们应该给宝宝一个限定时间,让他在规定的时间里抓着吃,超过时间就把宝宝的食物收走。

提前做好准备:宝宝吃饭时经常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衣服上也沾了油渍,爸爸妈妈们可以提前在地上铺好报纸,给宝宝围上围兜,方便吃完后的清洁。

“坏习惯”三:乱扔东西

1岁的蒙蒙总是把手中的玩具扔掉。给她捡起来,她再扔。有时候不管蒙蒙抓到什么都会扔,水杯、汤匙、饭碗……这可怎么是好?

追根问源:

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也是宝宝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宝宝在不断重复地扔东西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和环境的认识,还锻炼了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下基础。

见招拆招:

选择可以扔的东西:妈妈可以在家中的游戏角给宝宝准备一些绒毛、塑胶等不怕扔的东西让宝宝扔着玩,既满足了宝宝的发育需求,又避免宝宝破坏家里的其他物品。

增加关爱度: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就可以避免宝宝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自己捡回来”:告诉宝宝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可以有效地减少宝宝乱扔东西的毛病。

了解发生缘由:如果宝宝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就要了解宝宝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正当,要对宝宝进行适时的安慰:如果是不当理由,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处理。

“坏习惯”四:撞头

1岁大的小男孩强强常常把头往床头“咚、咚”地撞,虽然床头是软的,但还是让妈妈非常担心,撞坏了脑子可怎么办?

追根问源:

实际上,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些专家认为儿童撞击头部,或者身体四肢的激烈晃动,是由学习走步时练习身体协调性时引起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宝宝们在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一种方式。身体撞击这类行为经常声势巨大,让爸爸妈妈们心惊肉跳,不过大量的案例显示,这种行为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身体,因此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见招拆招:

耐心等待:对这类情况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等待,大多数宝宝18个月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类行为了。

拒绝责罚:不能责怪,更不能惩罚宝宝的这种行为。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认为撞头可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而重复不断地撞头。

保证安全:如果家里的宝宝老是爱撞头,那就把婴儿床四周包上衬垫,以免宝宝撞得厉害,同时一定要把婴儿床的轮子固定好,防止宝宝因乱撞把婴儿床震得移动而发生危险。

“坏习惯”五:藏东西

1岁多的程程经常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有时候是她的玩具,有时候是爸爸的手机、钱包、皮带,弄得一家人整天在找这找那,烦透了!

寻根问源:

15个月左右的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特别喜欢藏东西和找东西的游戏。因为这时期的宝宝有了预期能力,他能预见不在眼前的东西过一会儿会出现。在这样的游戏中,宝宝的记忆力也在增长。慢慢宝宝会记得自己藏的东西在哪儿,当真的找到时,他(她)的判断力、记忆力也都得到了证明,并建立起了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是有利于宝宝认识发展的。

见招拆招:

物品远离法:把家中的贵重物品(如手机、首饰等)及易碎、容易伤害到宝宝的东西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保护宝宝的同时也避免了为找寻不到物品而着急。

玩具就近法:把宝宝平常的玩具放在宝宝容易触摸的地方,以便让宝宝进行“藏东西”游戏。

亲子互动法: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和宝宝进行找东西和藏东西游戏,这样可以在亲子互动的同时,摸清宝宝藏东西的惯常地方。

“坏习惯”六:咬指甲

1岁半的勤勤总是喜欢津津有味道地“啃”手指甲和手指甲边上的表皮,父母尝试了各种办法,包括讲道理、小惩罚,甚至在每个手指上都涂上难吃的药汁,可惜都不奏效,勤勤成功地把他的父母逼“疯”了!

追根问源:

小宝宝有吸吮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够顺利地吃到妈妈的新鲜乳汁。一部分宝宝长大断奶后,依然保留了吮吸手指的习惯,这通常是一种宝宝进行自我安慰的行为,而这些宝宝中的一部分则可能会发展成为啃咬指甲或者手指皮肤。这类坏习惯对两岁以下宝宝尤其有害,这会让他们稚嫩的牙床因受到手指的挤压而变形。

见招拆招:

分散注意力:最佳的办法就是在发现宝宝刚要把手指塞到嘴里时,赶快提供些有趣的东西分散一下注意力。比如,在睡觉前,这是吸吮手指最常发生的时段,讲个小故事,或者好好地亲亲宝宝。给他额外的关注。

妙用绒玩具:可以给宝宝准备个毛绒玩具,让他抱着入睡,这样便能占据小家伙整条胳膊。

戴手套:睡觉前给宝宝戴上手套,用绳子绑好手套口子,让宝宝不能轻易脱下,这样大大降低了咬手指的发生。

“坏习惯”七:挖鼻孔

3岁大的女儿在家庭聚会时抠鼻孔,她的爸爸批评说:“不要这么做,这是个坏习惯!”此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小女儿睁着天真的眼睛,满脸无辜地说:“为什么?你不是也经常这么做吗,爸爸?”

追根问源:

抠鼻孔是一种让成人社会感到厌恶的行为,而小家伙们则很少意识到这些。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好像很喜欢将小手指伸进鼻孔,挖出鼻屎,然后再放进嘴里——这或许是最令父母反胃的“恶习”了。宝宝挖鼻孔很多时候都是模仿大人,有的时候是因为空气干燥等原因引起的鼻孔不适。

见招拆招:

不要过度反应:当看到孩子挖鼻子时,家长不要使用类似“讨厌”或“恶心”这类词语。如果你对他们的行为或肢体活动感到反感,不懂事的小宝宝会以为你在抛弃他们。而且过度反应实际上会导致宝宝更频繁挖鼻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激怒家长。

递上纸巾:用实事求是的解释来教导宝宝不要在公众场合挖鼻子。如果宝宝鼻子不舒服,要及时递给他纸巾,经常给他洗手并经常修剪指甲,以减低传播细菌的风险。

保持鼻孔湿润:注意让宝宝的鼻孔保持湿润,这样会减轻瘙痒感。每天用棉签轻轻涂抹凡士林凝胶到鼻腔内部中心。冬天可以在宝宝的卧室里放个加湿器,有助于避免晚上睡觉鼻涕变干。

用传统教育改掉宝宝的坏习惯 第6篇

家长的意识是基础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分工中,家庭主要承担德育教育的任务,学校主要承担智育教育的任务。现如今,孩子智育教育的重要性被高度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关注孩子的智育教育,自然就忽视了品德教育。而品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伦理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孩子的品德教育是父母责无旁贷的教育责任。在父母的意识里,要把品德教育放到和智力开发同等重要的地位。轻视品德教育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有才无德”的例子都在提醒父母——好品德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妈妈,洗脚!”大家一定都对这个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的公益广告印象深刻,是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年轻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极有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们。

对于幼儿来说,说教式的言语太抽象,他们也许理解不了,例如父母一边对孩子说“要尊重长辈”,一边又把刚拿回家的月饼首先递给孩子,让他先挑最喜欢的口味……

在只有两代人的家庭里,父母也许不能时时给孩子做出榜样,但是父母仍然有方法向孩子传达“尊敬长辈”的信息,比如妈妈带孩子在家,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妈妈可以用孩子的口吻问候:爸爸,你回来了?吃饭的时候,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一些特殊的习惯,例如喜欢吃的菜放在自己的面前,喜欢吃的东西不给别人等等。

人伦教育,随时随地

在生活中,孩子有很多机会接受传统的伦理教育,例如公共汽车上给老者让座,孩子第一次看到时也许并不理解,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做解释:老人行动不方便,年轻人身体好,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坐等等。

看电视的时候,孩子也会接触到家庭伦理教育的题材,父母也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表扬好的做法,批评不好的行为。

给孩子讲一些宣扬家庭伦理的传统故事,例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

对待孩子的成长有耐心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还很有限,孩子学会一些行为的时间也许比我们预想中要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最终获得进步。例如,对孩子说“和老人玩的时候,注意不要捏鼻子、抓头发、掐脸蛋”,可能这话说了很多次,孩子一玩起来还是会疯得没有界限;孩子有困惑:为什么爷爷奶奶能捏我的脸蛋,我就不能捏他们的脸蛋?对于和长辈玩、和同伴玩之间的不同,孩子需要时间去慢慢理解。

运用行为塑造的一些技巧

行为塑造技术是运用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来改造人的行为的一种技术,在幼儿行为的塑造上,用的最多的就是奖励和惩罚。当孩子做出父母期望中的好行为时,例如对父母表现出体贴时,父母要立刻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做出表扬,比如“你帮妈妈拎东西,真是好孩子!”同样,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要及时给予批评“你不给爸爸吃鸡肉,是不对的,这些菜是给全家人准备的的,不是给你一个人的!”

TIPS:运用行为塑造技术时,要注意有很多细节问题,例如:

奖励和惩罚要及时,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知道被奖励或被处罚的行为是哪一个了。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要恰当,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效果也许比一块儿糖、一个玩具的作用更好。同样,惩罚方式也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要为了孩子一个错误而惩罚他一个下午。

奖励和惩罚孩子的时候要说出具体是哪个行为被奖励或惩罚,不能太笼统,比如,不要说“你太棒了!”,而应该说“你能帮妈妈剥香蕉皮,真是太棒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相关文章:

沉默权需要理性对待09-11

教师对待学生05-05

对待老师的评价05-24

51正确对待人生07-18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07-25

眼光对待群众范文06-09

正确对待恋人范文06-11

正确对待问题范文06-11

正确对待常见范文06-11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07-06

上一篇:医院进社区义诊活动下一篇:中公教育公务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