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24-09-14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精选6篇)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1篇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培育企业职工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起到使企业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自身特有的、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东西,它决定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持久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理念,倡导以人本管理的新思想,它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和团队精神,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职工的潜能,通过民主参与引导职工参与管理,将个体行为纳入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使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自身发展的定位。

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应明确告诉职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职工起着一种非正式的控制系统的作用。而统一的集体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石,是围绕企业目标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使企业价值观深植于职工的内心,变成职工的行为和岗位实践。企业推行“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对职工,不问出处,草根精英,天南海北,求同存异,推崇团队协作,以共存共荣的心态的方式工作;对待客户,客户的事情是天大的事,实现客户的价值是企业双赢的根基;做人,保持职业操守和商德,鼓励把坏消息说出来,鼓励说出自己过失和错误,认真对待日常的每项工作细节;做事,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企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

二、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政策

作为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并且要让每个职工明白企业需要怎样的职工、如何为企业充分创造价值。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对群体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它可以决定群体行为的方向,规范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还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工作仪式和文化礼仪来培养工人的团队意识,让职工们明白,自己是集体中一员,只要通过每个人的协作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一)企业的内部沟通机制

沟通在企业内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沟通渠道不畅通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都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结构越是复杂,沟通就越是困难,因为广大职工的许多建设性意见在反馈过程中有可能已被层层审核扼杀,而决策层的政策决策在传达过程中,也常无法以原貌展现在职工面前。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内部沟通机制,如何拓展沟通渠道,是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家不断进取的企业,管理部门需努力完善企业各项管理机制,加强开放式的沟通,致力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1、企业高层领导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深入基层一线检查工作时,与普通职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听取职工对企业各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职工的需求。

2、需企业高层领导与中层负责人直接沟通,通过一些会议和非正式会议及各种活动来进行沟通,如召开的经营分析会、办公会议、党政工联会议等。

3、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通过各部门之间召开例行会议互相通报情况,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4、部门与职工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部门的例会、交谈、布置工作等方面来达到沟通。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体现整个企业团队精神的各种体育活动如三八节活动、春秋游、七一活动等等,为交流沟通构筑轻松的渠道。

6、需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沟通。通过企业简报将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企业规章制度改革、业务流程职工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及时将企业内部的重大决策或者重要活动等上情及时传递给职工,使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与企业保持

高度一致。

企业既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追求平等和开放的沟通与交流。致力于为职工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和活力的工作环境,让所有职工在工作时保持快乐的心情,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企业给予职工不断挑战自己的机会,使每个职工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提供给职工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职工的感情需求,使职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把心理话和内心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的位置和心态的位置,从而在职工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就可实现真正的管理。一句话,让职工把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二)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企业不愿意失去的、有突出贡献的、能圆满完成任务的人,只要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他就是人才。若想从一个成功走到另一个成功是要有不断的发展后劲,关键就在于对人员的培养。

对此,企业必须坚持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方式。尊重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三公”竞争机制(公正、公平、公开)、双轨并行发展机制、内部竞聘上岗制度,采用绩效评估的约束机制给予发展机会,以物质、精神、晋升等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人才积极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给职工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回报。

在人才培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试用期指导人。为每位新职工指定工作指导人,制定详细的指导计划,以便新职工可尽快熟悉、掌握企业业务、工作流程。

(2)新职工培训。对新职工应进行1-2个工作日的新职工培训,内容覆

盖企业价值观、工作心态、沟通技术等内容。

(3)专业技能培训。每年20-40小时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每一个职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领导力培训。每年80-100小时的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管理者领导水平。

推进企业价值提高企业地位是人才成长的主课堂。企业把合作伙伴的满意度高低、业务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重实干、重创新、重贡献,全面、客观、综合、动态地考察专业技能人才。并注重在搞好团队建设中培养人才。培养人才过程中既应注重人才素质和人才数量,也应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和整体功能的优化。基于每个职工的能力和个性上客观差异,不同的职工有不同的职业定位和取向,为让企业能更好的发展,需要保留并激励一大批的优秀职工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就必须将管理职位、专业职位形成并行发展空间的职位晋升体系;使所有优秀的职工都得到充分的认同与激励,并实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的归属感。

在企业文化管理上,一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把握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二要处理好如何用文化手段管理文化,坚持以文化引导人、培育人;三要处理好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坚持内外双修、软硬管理相结合。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2篇

摘 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组织设臵和管理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创新管理;建设;发展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党支部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村组的重要责任。村支部是农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倾听群众呼声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三强五好”基层领导班子为目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到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

(一)党员干部结构失衡。一是年龄性别结构失衡,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据统计我国目前党员干部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从年龄分析,目前35岁以下的党员占农业党员的16.7%,55岁以上的占40.1%。二是素质能力结构失调。据统计,在我镇农村党员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总数的61.4%,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三是从新老结构上看,80年代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多,新党员少;四是从分布结构上看,在家务农的党员多,外出务工的少。

(二)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官场转向重市场,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由重本本转向重突际。具体表现“四个缺陷”。其一,理想信念缺陷。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漠,认为“理想、信仰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其二,思想道德缺陷。有的干部受利益驱动,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稍不满意就会撂担子。其三,政策理解缺陷。只 取予已有用有利的。其四,干部素质缺陷,表现在有的村干部一旦行政手段推不动,说服教育不听,典型引路不灵就没法子。一些村干部由于自律不严,形象较差,腰杆不硬,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甚至不敢做的问题。有些村干部对如何组织农民闯市场束手无策,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难平衡,对各种矛盾难调解,难处理。

(三)村域经济实力薄弱。村组织活动经费欠保障。有的村连开会的经费都没有,如果吃饭、不发误餐补贴,开会都难到齐,有的村民不愿当村干部,村干部弃职现象也时有发生。没有经济作保障,村干部说话不响,办事不力,群众不服。

(四)农村基层党员综合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薄。一是市场意识差。不少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经营。二是致富本领差。既无过硬的技术、又无致富的门路。三是法治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部分农民存在着严重的利已倾向,只强调权力,不愿承担义务,把减免理解为分文不交。有的为达到个人偷生、超生、抢生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政府上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稍有方法不当,言语不和,就可大打出手,告你违法。在对待“民主”问题上,也是如此,于已有利就强调民主,于已无利就干扰民主。

(五)基层党员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一是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除少数党员能规模化发展产业外,多数党员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着“早上看日头,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经济状态,对市场经济缺乏高度认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发展农村经济根本谈不上规模经营。更有少数党员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开拓创业精神。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人均收入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科技型、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奇缺,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因素制约着农材经济发展。而少数干部精神状态不佳,不讲政治,不讲正气,在原则问题上奉行好人主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不求高标准,只求过得去,“等、靠、要”思想严重,“软、懒、散”倾向突出,工作难出成效。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党最基层的组织,他的加强有助于发挥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抓好农村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农民致富、和谐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出的新概括、提出的新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靠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要靠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能不能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是对我们的一个新的考验。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促进发展无疑是基层党组织第一位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村执政能力建设,职能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党的各方面建设,其中,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主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出来。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村级党组织 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一直强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宣传者和贯彻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指整个社会处于协调、稳定、共同发展的状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良性作用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而能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应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作为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作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社会的第一线,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

(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党的执政能力是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作出重大决策来实现的。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要靠全党的力量去贯彻,最终要靠基层组织的工作来落实。实践证明贯彻党的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从实际出发,把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同村委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三)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是 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村级基层组织分布在全国基层一线,他们与广大群众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正式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努力,党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起来,为实现执政使命而奋斗。

(四)基层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在这一阶段,发展和改革是硬道理,稳定同样是硬任务。能否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的重要任务。基层农村党组织、党员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纠纷,救助困难群体,必须依靠党的基层组织。

(五)基层党组织是管理、教育党员的基本单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的肌体上的细胞,细胞健康,整个肌体才会有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管理,教育好党员,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因此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以能力建设为中心,树立“党找人才”的新理念

1.以“双强”为目标,选拔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才。村级领导班 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抓紧解决。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更需要有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过去“人才找组织”的理念,树立“党找人才”的新理念。从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中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按照“讲党性、会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取“两推一选”、村企兼职、回请任职、下派培养等方式,把农村种养大户、私营业主、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各个层面中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级领导班子,进而培养成“双强”村支部书记。对暂时确无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采用“异村任职”、“跨村兼职”、“公开选聘”的方式,选拔村党组织书记。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领导人才匮乏的问题。但是,该项措施实施时间不长,最终真正能够长久留在农村服务的人数有多少,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永久牌”的村官,“永久牌”村官需要基层党组织去培养,这就需要让现任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走出去”,接受开放型的培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提高现任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一是有计划地让他们到基层党校、大专院校接受系统性的领导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二是让他们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全国树立的先进党支部典型村去接受实践的熏陶;三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其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及农业实用科技的教育。

3.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待遇留住人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的要求,对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加大激励和关怀的力度。第一,在经济待遇上,要加大激励措施,合理确定村级干部的工资报酬。即把村干部报酬的 数额,本着“奖励先进、鼓励创业”的原则,分成基础工资、浮动工作和村项目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按照各村总户数确定;浮动工资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收入高低和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情况确定;项目工资按照工副业项目发展情况、效益和上缴税收数额确定,从而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第二,在政治待遇上,要加大关怀的力度,对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基层干部进行表彰激励,对工作成绩优秀者提拔重用,工作出色的村干部,可以享受股级待遇,可以招聘到镇里工作,让他们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第三,在生活待遇上,要加大帮扶的力度。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村级干部给予适当的补偿。对已退休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不同标准采取定月补助、一次性发放养老金等方式,给予生活资助,使他们退有所养,为在职的基层干部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探索组织设臵方式的新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党组织的设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以实现党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采取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方法,联合设臵党组织。为了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继续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支部联建。一是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臵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联合党支部。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二是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的村通过“村企联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在近郊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可将村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合并,实行“村居联建”,由党组织统一领导村、居工作。四是按农业产业链条组建党支部。以产业化链条中的骨干企 业为龙头,联合其他不同单位开展支部联建,实现链条拉动。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主,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产业化的规模基地为主,基地范围内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主,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乡镇农技服务站和多种经营公司等服务组织为主,服务范围内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

2.采取城乡联合的方法,动态设臵党组织。在外出务工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由党员流出地的党组织负责组建党组织,在流出人员相对分散的地方,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组建党组织,逐步探索出城乡“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统筹城乡的党组织建设新途径。

(三)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党员活动的新载体

1.开展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活动,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新时期,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除了要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员的权益外,还把党员履行义务与农村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党的活动融入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大力运用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诸如“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对口帮扶”、“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党员活动载体,使党的活动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长久地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2.树立服务党员的理念,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励出动力,关怀出凝聚力。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工作要求提出来,这就赋予了基层党组织以新的课题。农村基层党员大多都是无职党员,其中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占的比例还相对较大,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政治上要多关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党内事务;事业上多帮助,为党员与群众外出务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生活上多关心,使生活困难的党员通过党内互助,走出困境。通过对党员开展党内服务和帮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积极探索“两委”设臵架构的新形式

探索“两委”设臵架构的新形式,保障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村民自治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村党组织一元权力结构变成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二元权力结构。如何处理两委的关系,既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又保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领导地位,是新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的设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肩挑”,即通过党支部书记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或村主任通过党内选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方式。另一种是“二元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开设臵。“一肩挑”的设臵方式,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如果各地都实行“一肩挑”的设臵方式又无法确保村民的民主权力能充分得到实现;实行两委“二元化”的设臵方式,在工作中如果二者权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党组织被边缘化或弱化的情况。所以,在新的时期,进一步深化村级党组织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索出一种合适的政治架构。

1.从党内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党委和村委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有衔接。如《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2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也拥有处理当地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村内同时存在两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一方面强调党支部是农村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又强调村民 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法人组织,村委会主任是法人代表。可见,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规定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村两委的摩擦与矛盾。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职责、任务、选拔和淘汰、表彰和奖励、监督和约束、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等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党支部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从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委”地位和权力的分配。一是在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二元化”设臵的地方,建立和完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就是指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这两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村里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定期不定期沟通情况、商量事情、安排工作。其功能定位在交流意见、沟通情况、研究工作上。两委会的议题由党支部选定或村委会书面提交党支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两会的主持人,这样就可以既尊重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又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在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地方,要完善权力制约和制衡机制。通过扩大和巩固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明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问题事项,使基层一把手的权力受到村民代表会议的监督和制约。各地基层组织应在改革创新的思维指导下,继续探索更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两委关系新模式。

30年来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参考文献: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3篇

1 先进的文化代表着时代的前进方向,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加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其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先进文化是时代的呼声,概括一个时代的思想精髓,呼唤着这一时代的前进脚步,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各项事业波澜壮阔地发展。《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作为旗帜,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以传唱的歌曲为例,一曲仪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团结一心奋起抗战的博大与深刻。新中国成立不久,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抒发了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风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改革开放时期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都以其时代的高尚品格,激励着前进中的人民群众。而最近的“唱响中国”活动中评出的《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等歌曲,都以新时代的特点生动有力地表现了科学发展、和谐文明、走向复兴的壮丽特色。歌中唱到的“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道出了当今中国人民肩负民族的希望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壮举。“迎风飘扬的旗,我们跟着你就是跟着信仰坚定不移”表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一个伟大民族的坚定决心。这些以歌曲形式出现的语言,正是表现每一个时代的最佳思想凝缩,只要一提及这些话,谁都会明白那个时代的特征。二是先进文化和党的发展历史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讲话》从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等几个方面,着重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展现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道路的历史,展现我们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从而深刻阐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是有思想的,任何时候都是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信仰、有追求。弘扬主旋律文化活动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思想和精神追求,就会受到欢迎。而承载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价值追求的党史,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这正是胡锦涛同志讲话引起群众强烈反响的重要原因。三是用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群众、教育青年,关系党的事业和生命,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把深化党史学习和企业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为此,我们要高举旗帜,走在时代前列,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努力科学发展企业,加快企业发展的主线,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高扬时代主旋律,抖擞精神,增强活力,努力拼搏,推动企业的大发展。

2 先进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凝聚企业员工思想力量的精神核心

《讲话》指出:“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这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深刻地代表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凝聚了广大企业员工的思想精神追求。我们知道,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速度全面发展。作为企业,都必将以这些先进文化精神,凝聚企业广大员工的心愿和力量,为完成这些愿望而奋斗不止、前进不止。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办好企业,发展经济,作出贡献,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取得丰富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社会,不断加快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企业的党委是先进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部门,如何打造先进文化,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培育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团结和谐是搞好企业工作的基础,公司党委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培育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务实奉献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导干部职工把岗位当做成长的平台,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倡导干部职工讲奉献、干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建立了选人、用人竞争上岗机制,把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的人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以企业为例,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培育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就是要建设好班组文化,因为班组是企业最重要、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全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建先进的班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创建先进的班组文化,首先要建设人才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企业的班组,无疑就是发现、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通过岗位技能练兵、技能比赛等,选拔出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员工通过参与合理化建议、小发明等争当金牌员工,让自己成为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其次要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岗做文明职工活动,引导职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的内涵,将班组建成职工的第二个家。再次要形成遵章守纪为内容的制度文化。各班组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形成一整套完整、独立、操作性强的班组规章制度。在制度约束下养成岗位操作规范动作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创建班组安全文化,科学细化、量化班组工作任务,让班组的行为有章可循。最后要弘扬创新文化,围绕班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创新性的工作,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班组创新能力。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班组职工认同班组管理方法和工作目标。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更新班组文化内容,凝练出符合时代特征和企业自身特点的文化精髓。先进的文化引领班组建设,激励职工、鼓舞职工,一定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企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先进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推进企业各项事业前进的精神动力之源

《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不断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学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于企业建设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企业的员工,学习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运用聪明才智,扎实推进工作,努力作出贡献。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主题,注重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提高,保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教育员工,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保障和改善民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公平正义、经济平稳发展与和谐进步,以推进企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先进文化的发展在通常情况下,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类的文化是不会脱离人类的物质生产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往往对文化有其直接影响。例如,企业党委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同企业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和渗透,让企业文化切实融入生产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就应乘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庆讲话精神的东风,对原有企业文化积淀进行梳理、扬弃和重构,在原有的“优质高效、求实创新”企业精神的基础上,从生产经营工作、质量标准、监督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狠抓落实,实现公司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不断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经过努力,企业文化就会渗透生产经营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障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不断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引进、留住人才。现结合工作实际,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还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在逐步增加,企业现有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大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老龄化,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逐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技术人才紧缺,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一是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留不住新引进人才;二是企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政治理论和技术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培训程度不够;三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措施的制定、奖励机制制度的建立等,还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用人体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营造公正、公平、公开,尽职、尽责、尽才的氛围,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达到“使用一个人,激励一群人,培养一批人”的效果。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

要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还应广开渠道,优化参与环境,让有能力的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和重大决策,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识才上,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能力。在用人上,倡导“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竞争上岗,绩效评优”,打造人尽其才的企业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淘汰庸才,用活人才。人才评价标准的效益化,一方面要准确、客观地评价人才,避免人才评价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以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注重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从大专院校录用以及从外单位引进等方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对于优秀人才既要能吸引,还要用得好,留得住,并通过自己的培养,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证。

(三)建立绩效考评体系

要尊重员工的工作价值,以业绩为检验和衡量标准,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配工作,使他们正确定位,不断认识和提高自我,贡献其最大智慧和能量,携手确保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同时要完善企业人才考核评价标准,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科学建立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考核办法,把评价人才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实用人才结合起来。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四)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配置、激励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不断强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要结合实施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工作,针对基层企业考核层面多、人才岗位分布较广、专业类别较多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和依据,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扩大绩效管理工作的范围,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于发现问题、提升业绩、奖勤罚懒、人才激励的作用,使各类人才在事业中工作有业绩、职业有发展、贡献有回报,形成以事业吸引人才、以绩效评价人才、以薪酬激励人才、以责任锤炼人才的良好人才环境。

坚持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责任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企业奖励为导向、企业下属各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成就突出、德才兼备的技术骨干给予任用。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进一步激励广大专业技术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营造一个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5篇

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特殊作用,决定了群团组织是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健全的组织性。群团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了解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团组织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显。群团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既面临着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如何发挥好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有着新的期待。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和基层群团工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做好新时期群团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基层,基层组织建设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群团工作的效果。

一是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是巩固党执政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脱离了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团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基层群团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特别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发展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直接要求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细化。

二是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推进不断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这需要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和基层群团工作,能够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代表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切实了解群众意愿、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千方百计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起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推动社会和谐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群团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群团组织历来就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群团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群团组织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具有广泛联系群众、紧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是调节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调节器。并且群团组织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传统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巾帼建功等一系列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形成了一整套运转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长期的实践证明,群团组织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面对新的形势,通过加强基层群团组织的建设、扎实开展基层群团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和高效的发挥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从而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是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的重要保障。打造“太仓样本”既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包括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归侨侨眷、残疾人和科技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等在内的全市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并依靠基层群团组织进一步做好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汇聚力量的工作,做好调动和发挥各界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工作,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上来。

二、当前群团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市群团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群团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准确把握自身工作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基层领导对群团组织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够,思想上对群团工作有不够重视的情况,行动上对群团工作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指导,工作支持乏力,存在重经济工作轻群团工作倾向,简单地认为业务工作是工作的硬指标,而群团工作则是没有硬要求的软任务,只要业务工作上去了,群团工作做好做坏无所谓。正是由于这种轻视,直接导致了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受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太仓现在很多村、社区、非公企业在群团组织覆盖上还存在很多空白点。

二是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群团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首先是普遍存在编制偏少的现象,而在基层的专职群团干部更少,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群团组织在在组织建设上已经严重滞后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群团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群团组织干部队伍的自身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基层群团组织中,一些同志业务熟练程度不到位,对工作大局和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加之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是很合理,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群团工作需要,这直接导致基层群团工作整体推进比较缓慢,工作成效不是很突出。

三是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者改革创新意识不强。首先是部分群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创新的意识,特别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不能够开拓视野、创新手段以求突破。其次部分群团工作者在思想上有安于现状的情况,群团工作手段和方法过于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时期,广大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群团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一部分群团工作者还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不能围绕群众实际需求创新地开展工作,思想不够解放,不能够与时俱进,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习惯于老经验、老做法,缺乏新思路和新措施,群团组织号召力、凝聚力不强,失去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使群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吸引力不足,活动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群团工作的成效也大打折扣。

三、群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同样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的群团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挑战,特别是面对一些新的改革、变革,群团工作的工作环境、任务、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基层群团工作的大环境更加复杂化。目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经济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高度发展,出现了网上虚拟社会呼声同网下现实社会问题相交织的各种新情况。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基层群团工作所要面对的复杂情况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些由社会变革、群众诉求、舆论监督等构成的复杂环境,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基层群团干部素质、基层群团工作方式方法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基层群团工作者面对的任务更加复杂化。首先是基层群团工作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比如现在最常见的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等,伴随着这些新的群体的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随之而来,而些群体往往又是和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的,所以他们也是基层群团组织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其次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和矛盾和利益诉求也逐渐成为群团工作的重点,比如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的中小企业有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又比如群众过去最关心的问题一般都是就业、住房、就医为主,而现在现在群众的诉求不断提高逐步扩大到福利保障、政治参与、公平正义、文体需求、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新的问题和诉求都是基层群团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是群团工作对基层群团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之前提到的两点,当前基层群团组织工作的大环境和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但是对于基层群团工作的要求却是相应的标准越来越高了,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经济、知识层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群团组织所开展的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群团组织所参与的协调、化解矛盾的结果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群团工作都的一言一行、工作方式、工作结果都可能随时面临着舆论的评价,所以这对基层群团组织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四、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面对新的环境与要求、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市群团组织应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适应并且参与到我市的全面深化改革热潮中去,不断推进基层群团组织建设,促进群团组织转型发展,要改变群团组织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单调,不断用创新和改革的工作思路来全面推进我市的群团工作,不断适应全市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对群团工作的新要求。

(一)坚持服务中心工作,当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是做好群团工作的保障,群团组织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群团组织要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主动学习党的文件和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群团干部的头脑和指导群团工作的开展。

二是坚持服务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群团工作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的一切工作和活动,必须放在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在服务和推动中心工作中抓落实。在我市当前来说,就是要围绕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太仓样本”来谋划和布局群团组织的工作,要为全市经济的稳中有进的发展做贡献,要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擂战鼓,要为全市践行群众路线做表率。群团组织工作的同志要胸怀大局,熟悉了解大局和中心工作,因为只有识大局,明形势,才能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和切入点,谋划好推动工作的平台和载体建设。

三是要坚持当好桥梁纽带。群团组织历来是我们党联系最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团组织是各自所联系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如何把把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是群团工作开展的是否到位的最基本的体现。群团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在村、社区、企业的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将触手延伸到最基层的工人、儿童、妇女中去,听取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自身的诉求,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最基层的支撑点。

(二)重视群团组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制度建设保证。各镇、区、机关事业单位党委始终要自觉地把群团工作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在部署和考核工作时要同等对待。在工作中要积极支持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各级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创新群团工作领导和工作机制,构建新形势下群团工作新格局。全市每半年召开一次群团工作专题会议,掌握群团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群团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各区、镇和各机关事业单位要确由一名领导分管群团工作,努力形成领导有力、配合密切、参与广泛的群团工作格局。

二是经费、阵地保障措施到位。要进一步加大对群团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群团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切实解决和加大对一些已经成熟的品牌的经费保障,比如妇联的“彩虹桥”五关爱项目、团市委的“T站”项目等重大专项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各级群团组织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必要的场所和设施也需要加大支持的力度,要在现有场地的利用和新场地的开辟上同时下功夫。

三是加大群团干部人才培养力度。要做好群团干部的选拔和配备,把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干部调配到群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同时要增加乡镇一级的专职群团干部,在基层群团干部的素质提升上下大力气,组织群团部门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基层群团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在群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任用上要有合理的规划,根据群团工作的需要及时选调优秀人才充实基层的群团队伍,同时也要将基层群团组织中的优秀干部及时提拔任用,加快群团组织的人才流动,要让群团组织成为全市建设中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还要特别关心基层群团干部的工作、生活,落实好相关待遇,为他们开展工作、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开拓创新,搭建平台,提高群团工作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品牌、建设载体。品牌和载体是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抓手,只有有了这抓手才能把触手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基层去,如何打造好、建设好这些品牌和载体是群团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市团市委的“青年文明号”、“对话青商”妇联的“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等,这些品牌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将来的工作中要在如何可持续的、更有效的发挥品牌效应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根据全市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推出新的品牌,从而更加有效的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载体建设上要在现有的总商会、青商会,女企业家联谊会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是开拓创新,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上推出新平台。群团组织搭建的一系列惠民、维权、文化服务平台是服务群众的窗口,在帮助群众维权,对群众进行帮扶和沟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平台提供的窗口,党和政府可以更有效、更直接的了解到最基层群众的真实诉求,可以有效的化解一大批潜在的矛盾,可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一些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平台建设的充分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基层群团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也直接影响到最基层群团工作的效果,所以在平台建设上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深入。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6篇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两字,自古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化人”、“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广义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一块天然的岩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自然生长的花草不是文化,经过人工栽培,修剪成为盆景,就是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随着历史延续而流传,随着人类交往而传播。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1、表现的外在性。文化的实质性内涵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外在性。

2、渗透的广泛性。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这就是文化渗透的广泛性。

3、传播的社会性。文化通过人的活动传播,文化的传播不受地理、空间的阻挠。文化的传播具有社会性。不同社会,人们接受的文化不尽相同。

4、影响的持久性。文化伴随人类诞生和流传。我们继承着祖辈的文化,生存至今,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果。

5、行为的导向性。文化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6、身心的愉悦性。我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文化的成果。娱乐文化就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性的典型的文化形式。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构成、属性和功能。

企业文化的构成分四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赖以依法行政的物质基础。包括办公环境、仪器设备、检徽、制服、局容,局貌等要素。它是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二是行为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领导者行为、干部职工群体行为。三是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包括行业法规、发展理念、领导理念、行政理念、执法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人才理念、制度理念、创新理念、学习理念、团队理念、安全理念、危机理念等。四是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共同使命、共同愿望、行业精神、人本文化、诚信文化、娱乐文化、民生文化等要素。它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能对行业成员的行为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属性和功能

1、企业文化主要具有六种属性。(1)、行政文化属性。(2)、法治文化属性。(3)、服务文化属性。(4)、科技信息文化属性。(5)、特色文化属性。

2、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五种功能。(1)、导向功能,企业的发展理念、共同使命、共同愿望、行业精神、行为规范能引导干部职工追求崇高的理想、并成为精神动力,对职工的行为起导向作用。(2)、激励功能,能激发企业成员的潜能、激励职工热爱事业,努力工作。(3)、凝聚功能,共同核心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使命、团队理念,娱乐文化能对行业成员起凝聚作用。(4)、约束功能,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能对行业成员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作用。(5)、形象塑造功能,企业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对外树良好的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一)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建设企业文化,要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精神力量。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提升企业的层次,提高职工的素质。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一个能够张扬个性、舒展身心的乐园,一个展示才能、实现抱负的舞台,一个和谐和睦、温暖温馨的家庭。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构建核心,锻造灵魂。

强化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有四个方面:一是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首要是提炼升华,将核心价值观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干部职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二是铸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三是建立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抓道德教育。树立干部职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抓思想教育。形成讲正气、讲奉献、讲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抓典型示范。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奉献精神,促进质检事业发展。四是确保廉政。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管,确保队伍廉洁从政。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行为,提升执行力。

企业制度文化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提升质检工作执行力。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制度规范。企业文化是行政文化,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是严谨规范的管理文化,要把严格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关键。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不断补充、完善。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实现各方面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干部职工行为的规范性。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必须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解决好面临的各类管理问题。三是坚持把关、服务相结合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把关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四是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强化行为文化建设,树良好形象,拓展影响力。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质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二是健全领导行为规范。三是完善模范人物行为规范。模范人物集中展示了质检系统的价值观,起正面的示范效应。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四是建立有效的群体行为规范。群体行为主要从集体与个体的结合点上入手,从三个方向去引导。一是引导干部职工加强自我控制、激励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团体精神为检验检疫事业发展争做贡献。二是引导职工树立远大志向,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把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岗位成材,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三是引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诚实为人,勤奋做事,正确处世,文明礼貌。群体行为规范要用文字提炼出简洁明了的规范守则。如社会责任守则、职业道德守则、和谐人际关系规范、对外优质文明服务公约、文明服务规范用语等物化的规范条文。

4、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内强保障,外强社会认知。

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一是要创立一流的办公环境。办公场所及其内部规划、建设与管理风格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在一个破旧不堪、凌乱不堪的场所工作和在一间高档写字楼里工作,给人的感受是明显不同。整齐干净的办公环境,也能对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壮观的办公楼、整洁的局容,局貌,优雅的办公环境能让员工产生依附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强对企业标识的管理。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行业分别拥有的明快统一的的标志、徽章、制服,都是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系统的行业苻号,是外界对质检行业认知的最直接的元素。对标志、局徽要加强管理。员工不同场合着装要统一整齐,与场所相适宜。这些都是增强员工归属感和社会认知感的重要手段。三是建立承载行业历史的博物馆、展示馆等。工作成果、表彰锦旗、荣誉证书、检验检疫、技术检验样品实物展示等。它能体现单位事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弘扬行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强化外部宣传。四是加大技术保障、后勤保障投入。管理水平、技术条件、员工技术水平、科技信息现代化程度,需要物质的支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加大先进检验检测设备、现代化、信息化办公设备的投入。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科学水平、技术水平。同时加大后勤保障投入,包括高质量开展工作必需的所有物质保障。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着质检行业文化建设的文明程度和水平。

四、应用系统科学原理,推进质检行业文化建设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提出,质检系统涌现出了不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局提炼了”崇检尽责服务至上”的上海检验检疫行业精神,宁波检验检疫局提出 “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国检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江苏检验检疫局实施《江苏检验检疫行业文化建设论纲》。质检系统部分单位成为质检系统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质检行业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下面谈几点本人对质检文化建设实施方法和实施步骤方面的思考。

质检行业历史上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 “以文兴检”、以文化建设促进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理念,需要对原有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创新,使质检行业文化建设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化的科学工程。建设质检行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用战略性眼光从总体上进行全面规划,全面推进,鼓励创新,重在落实。

(一)总体规划、全面推进。

1、制定全面、系统的文化建设战略规划。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建立起一套基础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质检文化建设系统。在继承、学习、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文化建设规划体系。要点是主攻精神文化,提炼升华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核心理念。兼顾特色文化。各地质检机构应该根据传统习惯、文化习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质检行业文化。

2、确立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质检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质检事业发展特点的文化。质检文化建设要围绕的是质检人和整个质检事业而建设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继承创新原则,中华民族历史久长,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讲求实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务求实效。重在领导原则,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系统运作原则,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次落实。追求卓越原则,建设行业文化,要表现出21世纪一流的水平,使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行业文化模式中与之产生共鸣。

3、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要求。提出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突出“一个核心”,抓住“四个重点”,达到“三个统一”,形成“一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四个重点”就是重点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三个统一”就是要统一和规范以行业精神为核心的行业理念识别系统、以行业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员工形象为核心的行为识别系统。“一个体系”就是短时间内初步建成时代特色浓、个性特色强、适应时代要求的特色文化体系。“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强势质检行业文化,锻造竞争优势,塑造良好形象,促进质检事业持续发展。

(二)分段实施,追求卓越。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阶段。通过宣传教育、会议宣贯、编写有关“宣传提纲”、“知识讲座”类宣传材料,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以及举办培训班等载体进行宣传和培训。采取培训骨干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全体干部职工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干部职工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主动自觉参与,群策群力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2、整合资源、组合创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需要对质检系统内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去粗取精、拾遗补漏、加以完善、组合创新。

3、常态运作、监控管理阶段。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后,及时从突击性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文化建设工作,只有形成有效的独立运行的文化建设管理

机制子系统,进入常态管理,有始有终,才能形成闭环管理。

4、与时俱进、提炼升华阶段。文化建设要因时置宜、因地置宜,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在“精”字、“细”字上下功夫,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追求卓越。

(三)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1、塑造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核心理念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必须求真务实,切忌搞形式主义。行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干部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行业文化必须首先从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核心价值观和行业精神的提炼升华必须从群体中来,到群众中去,被干部职工普遍接受和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精神和行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行业文化,而且是对行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2、建设特色文化。在“新”字、“特”字上做文章,文化差异性是行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才容易被社会公认,才能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3、榜样示范,兼收并蓄。一是发现、培育、树立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现出来的成效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作为示范典型。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体效应,推动文化建设全面发展。二是学习借鉴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成熟的经验,借鉴国内、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结合实际建设自身的文化体系。

(四)机制保障,闭环管理。

1、领导保障机制。文化建设需要单位领导的强有力推动。文化建设的成败,取决于领导者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取决于领导者把管理理念、发展理念转化为文化理念的决心和能力。领导者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行业文化建设。各级质检机构要设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保障机制。

2、组织保障机制。确定主管职能部门,明确协助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统筹、管理和协调的组织能力。建立一个有序、高效运作的组织保障机制。

3、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文化建设主管职能部门要把文化建设内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纳入单位发展的整体规划,制定专项的工作计划、五年规划、长期规划。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行业文化建设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把行业文化建设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定期对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考核结果与责任制挂钩。

4、投入保障机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对质检工作质量、质检形象建设、质检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无形投入,它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质检机构要把文

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到单位财务预算整体规划中,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单位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上一篇:蚌埠固镇工商银行社会招聘公告下一篇:春节期间预防肺炎疫情活动总结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