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

2024-07-04

人教版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数学教案 第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

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第1页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第2页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第3页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第4页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第5页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

3、例4; 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二)能力训练点

第6页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1)70000、700000、7080000(2)102345、320600、2050700(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第7页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第8页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第9页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 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第10页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

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第11页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 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第12页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 50140○63140(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 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第13页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 726310≈73万(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 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 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356000<360000(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50000=5万 1800000=180万

第14页

近似数:

例6: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1)84380(2)726310 84380≈8万 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第二单元 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项内容:口算、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展,计算数目的增长而安排的.因为学生在第四册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主要是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总之,这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表达、分析等多种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习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第15页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27+38

64-38

29+15

46-27 670+80

530-400

780+90

540-80 350+200+70 280+300+90 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 所以 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 650+70=720 ④250+450=700 700+20=720 ⑤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 ⑥250+500=750 750-30=720(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第16页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250+490 520+480 360+180 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 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 140+30=170 ⑤540-340=200 200-30=170(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410-240 520-150 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40000+70000简写成()+()得()(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 34万+18万

23万-18万

24万+6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15万+35万

第17页

69万+26万

82万-54万

40万-18万(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1)370+280=()想: 370+()=()()+()=()520-360=()520-()=()()-()=()(2)250+()= 720()-480=290 520-()=360()-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 320()850-390 650+ 180()860-47 910 -180()502+290 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第18页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25页-29页例

1、例2、25页做一做,练习六1—8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2)能正确进行多位数连加的笔算.(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学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讨论、抢答、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地进行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连加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19页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6+9+4 7+2+8 9+7+1 5+8+5 8+3+7 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 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第20页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5)反馈练习: 25真做一做 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第21页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 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第22页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 60 35+()= 60

()+8=15

300+()=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 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 35+25=60(本)名称:加数加数和

第23页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 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第24页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 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和 一个加数=()-()100+80=()()-80=100 180-()=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第25页

X+80=176 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 例2. X+15=40(3)60-35=25 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X=2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26页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18 35+48 18+12 25×40 350-170 370+120 135-98 350÷70 2.填空:

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3.求未知数X(口述):

X+25=60 140+X=7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出示减法算式:30-10=20 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

第一种:30-20=10 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

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学习例4:

(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 30-18=12(米)名称:被减数 减数 差

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

交流后板书:30-18=12(米)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差=被减数-减数

第27页

(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小结:

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

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

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

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

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

(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

4.教学例5.

(1)出示例5,求未知数X. ①X-48=35 ②135-X=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28页

(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被减数-()=差 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2)38-12=()38-()=12 26+()=38 2.练习八1题 3.练习八3题 4.判断:

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 540-X=80 -64=174 6.练习八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练习八 4题最后2个.

六、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29页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43—44页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1-5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简便算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78=80-()99=100-()87=90-()

第30页

101=100+()56=60-()2.口算.(出示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十或整百的数;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两位或三位数.)第一组 第二组 113+60 113+59

276+100 276+98

574+200 574+198

165-100 165-97

453-300 453-299 要求:让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他同 学和老师一起当好裁判.

订正后教师宣布结果.如果学生有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第二组题照样能算得很快.

二、探究新知

1.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组加数或减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组题的加数、减数都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简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学习例 1.113+59 出示例 1.113+59(1)引问:59接近几十?(60)可以把59写成几十减几(注意要使减数最小)?113+59怎样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113+59先算113+60再减去1.

如果还有其它算法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比较哪一种最简便,从而认识到113+60-1最简便.

(2)追问:为什么加60?为什么再减1呢(多让学生说理由)交流后板书 113+59=113+60-1=172 多加1还要减1 教师指出,因为刚学习简算,过程要写出来.计算熟练后,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3)反馈:

①113+58怎样简算?把58看成60,应写成113+60-2=171 为什么减2而不减1呢?

第31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过程对应式子板书:多加2要减2. ②如果113+57呢?把57看成60,如果113加60多加了3要减去3所以113+57=113+60-3=170 ③计算:113+67 113+77(口述)3.学习例2. 276+98(1)观察题的特点,怎样简算,把教材42页例2的简算过程补充完整.(2)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多加2要减2 4.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是怎么简算的,用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

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

5.反馈练习.43页中间例2的“做一做”. 6.教学例3.165-97(1)尝试练习: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后,指名说出简算过程.)可能出现的两种做法:

第一种:165-97=165-100-3=62 第二种:165-97=165-100+3=68 比较两种算式哪一步相同,再讨论减去100后,究竟是减去3还是加上3?

(2)演示说明算理.

出示投影图(纸盒上标的数字是鸡蛋的个数).

要取走97个鸡蛋怎么办?(先拿出大箱100个鸡蛋.)

第32页

思考:要取走97个鸡蛋,结果取走了100个,应再取走3个还是把多取的3个送回来(边说边演示)?

出示图:

师:指名说出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哪个算式,并说明理由. 追问:多减3再加上3,如果多减去2呢?多减去1呢?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概括减去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 得出: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4)反馈练习:43页下面例3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1题(填在书上)2.板演. 99+36 250-199 3.在○里填上>、<或= 195+ 238○200-5+238 386-199○386-200-1 357+980○357+100+2 901+577○577+900-1 4.判断.

(1)X+297=X+300-3()(2)X-297=X-300-3()(3)X+799=X+800-1()(4)X-799=X-800-1()5.分组比赛: 86+89 54+97 155-99

299+435

148-791 176-98 6.选择(把正确解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97+98=()(1)197+98=197+100-2(2)197+98=197+100+2(3)197+98=98+200-3(4)197+98=98+200+3

98+299=()(1)98+299=98+300-1(2)98+299=98+300+1(3)98+299=299+100-2(4)98+299=299+100+2(5)197+98=200+100-3-2(5)98+299=100+300-2-1

四、全课小结

第33页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比较加、减法简算的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

十、整百进行加减;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多加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几就要加上几.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4题后2个5题.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 113+58=113+60-2=170 多加1要减去1

多加2要减去2 例2.276+98=276+100-2=374 计算加法时,多加几要减去几

多加2要减去2

例3.165-97=165-100+3=68 计算减法时,多减几要加上几

多减3加上3

第三单元 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后继续学习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各种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分四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的口算是乘、除数是整百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是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笔算乘、除法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方法)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积

第34页

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不论是乘法简算还是除法简算,它们都是使学生初步发现一些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单元主要是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 300×5 200×7 400×8 4×20 13×30

8×60 23×20

第35页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 100×4=400(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 18×100 27×100 49×100(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第36页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2.练习十二的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 100×4=400 例2:7×200=1400 4×100=400 12×300=3600 100×12=1200 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 百是 1400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第37页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14×2 314×5 314×30 314×200 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第38页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3)练习: 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 27183 7×9= 63 a×b=c(4)完成53页做一做(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第39页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7页,练习十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2.提高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第40页

教学难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24×20 31×300 25×40 300×2 260×2 304×2 4100÷41 3700÷37 2.计算下面各题(分小组完成)306×213 621×167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287×304(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287×304= 87248

(3)揭示简便算法

教师提问: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口述: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引导学生明确: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应该注意什么?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3.把计算补充完整

第41页

4.完成57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投影出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就要和()对齐.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此练习设计突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这一步乘可以省略,但要注意下一位的对位这一难点,强化重点] 3.计算:(小组赛)60页1题的后2个 60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布置作业:60页3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第42页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20 15×30 16×200 1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 5×3= 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 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 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6.

第43页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4)练习: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使每位学生透彻理解](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3.教学例7.(1)出示例7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3)练习: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59页做一做2

第44页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3.练习十四6题(填在书上)4.改错

5.练习十四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6.练习十四8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例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第45页

例7:280×340=95200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口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60÷6 360÷9 410÷10 540÷60 500÷10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第46页

(3)指名说结果并追问:你是怎样求出得数是5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2.教学例2:

(1)出示例2 1200÷400 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多少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使学生明确: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等于3.(2)出示3600÷300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1)根据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2)完成67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两题说应怎样想)

三、巩固发展 1.68页第1题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3.练习十六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板条每小组指名一人作为代表抢答,哪组抢答的又多且对,哪组为优胜.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六4、5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 500÷100=5例2: 1200÷400=3 2400÷100=24 3600÷300=12

第47页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2.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多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2432÷421(2)4832÷592 [复习商的定位和试商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1)845÷32(2)2736÷48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4.导入:教师在845÷32的被除数、除数的后边加一位变成8450÷325,从而揭示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1)出示例7 8450÷325(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第48页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5)练习,先确定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再计算

2.教学例8 27480÷482(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3)练习:下面各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确定商的位置与位数,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使之学有信心,并且印象深刻] 3.概括法则:(1)引导学生明确: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四位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概括法则

(4)练习:79页做一做(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第49页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计算25144÷449时,先用449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位,商是()位数.

(2)

数字商是三位数?

2.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

4.小组赛:80页练习十九2题 5.练习十九3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6.练习十九6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3题(1)(2).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例7:8450÷325= 26

325除854个十,商2个十余195个十,325除1950商6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50页

人教版数学教案 第2篇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5%)、Hcl(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浅谈人教版数学的教学 第3篇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相较于以往简单、涉及内容较少的数学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的领域更多,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内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相对增加了.同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应用的主题图大多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赘余的情况,加大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难度.

(二)解决措施

为有效地解决人教版小学数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对老师而言,老师要真正地了解教材,认真备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勇于创新,对部分教学环节进行变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对实验教材教学资源做到有效整合.对学生而言,学生既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思考,积极主动交流,课下认真复习,还要敢于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基于案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探究

(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第67页中涉及了“30以内数的知识”“100以内数的知识”等,这不仅只是计算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采用数数、实际操作和体验等过程教学.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火柴棒、小木棒等都是有效的教学工具.将火柴棒十个十个地捆扎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数每一捆和总共的数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深刻了解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就是一百.以此类推,启发学生10个100是多少.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举一反三,以此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编排就遵循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比如,为学生提供粉笔、尺、小木棒等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掌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例如,在求解25除以5的结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25分成5组,每组有几个,以此将整百、整千的除法转换为第四册除法的内容,学生通过手动排列小木棒等方式得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后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中,可以多布置一些开放思维、没有固定思维的答案,让学生之间能够开放地交流,开放地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填一填:

( ),( ),( ),( ),500,( ),( ),( ).

老师: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为什么这样填?

小组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

小组2:496,497,498,499,500,501,502,503.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

小组3:460,470,480,490,500,510,520,530.我们是十个十个地数.

小组4:480,485,490,495,500,505,510,515.我们是五个五个地数.

老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个题目看出来,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遵循不同的解题规律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善于观察题目的规律,善于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结论

以上仅仅只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部分经验,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见谅.我相信,只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

[2]李鹏媛.浅谈人教版“数学广角”的教学实践与思考[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秦桂花.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人教版数学教案 第4篇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教案 第5篇

1.Words and expressions

1)words

honest; brave; loyal; wise; handsome ;smart; argue; solution; classical; Joe; match;mirror;gun;hammer;saw;rope;compass;movie;cast;TomHanks;ChuckNoland;survive;

deserted;hare;sorrow;feeling;boardjairplane;parachute;lie;speech;adventure; notebook; scared; e-pal ;Carolina; admit ;opinion

2)useful expressions

be fond of ;treat…as…; make friends with ;hunt for; in order to; share…with

2.Oral demand

Talk about friend and friendship in English

3. Grammar

1)the indirect speech led by if/what /who/where/how…

2)review the usage of nouns and articles

4. Written demand

write an E-mail about friendship

5.Moral demand

Teach the Ss how to get on well with friends and treasure friendship.

II Teaching method

Co-orperating teachong

III Study method

Self-study guided by the teacher

IV Teaching aids

Computer,tape recorder,slide shoe,etc.

V Teaching steps

Period 1

Step 1 1. Ask the 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review some

Warming up words they know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1) Do you have good friends?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 Why do you think he / she is your good friend?

3) 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want them to be your friends ?

4) Are there any other words we can use to describe a friend?

2. Review and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ppearance:

tall short thin fat strong slim beautiful pretty handsome(attractive, fair) smart (quick, bright)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3. Ask the Ss to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mselves or their friends, first practise in pairs, then the whole class.

1) I think I am ______, ______ and _______.

I think I am ________ because I ________. So when you ______, you can _______.

2)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_______ and ________.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because __________.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7.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as the example.

Step 2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three situations one

Listening by one. Then ask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2. Go over Part 1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3. Go over Part 2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Step 3 Written work: Part 2 on Page 87 in the exercise book.

Homework Reading: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and finish

the table on Page 3.

Summary

Period 2

Step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learned in the last period

Revision and their opinions about what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2. Ask the Ss to tell if there was anything unhappy that once happene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friends and how did they solved it.

Step 2 1. Ask the Ss to go over Part 1 in Talking on Page 85, Talking first in pairs, then in class.

2. Let the Ss say what patterns we can use to make

apologies.

You said that you would … Why did / didn’t you …?

You promised to … Why didn’t you …?

Please forgive me.

I’m very sorry. …It won’t happen again.

I’m sorry I forgot.

3.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6,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with the whole class.

4. Go over Part 3. First ask the Ss to complete the role

cards in pairs. Then check some cards in class. And then ask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Step 3 1.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by checking the

Speaking list. First ask some Ss to read this p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list.

2. Ask the Ss which of the six students they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and why.

3. Ask the Ss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re friend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Why?

Ask some groups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4 Written work: Part 3 on Page 87.

Homework Reading: Many-flavoured friends on Pages 88-89,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3

Step 1 1. Suppose you are alone on a deserted (empty, no one

Pre-reading lives there) island. You have to survive (remain alive, try not to die) without friends and all the things you use in your everyday life. Which of the items (things, articles) in the box would be the most useful to you on the island? List three most useful items and explain why you think they would be useful.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ir answers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3. Talk about the movie post of CAST AWAY.

Step 2 Ask th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Reading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movie about?

2) Who is Chuck?

3) What happens to Chuck one day when he is fly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4) How many years has he spent on the deserted island?

5) What becomes his best friend there? Why?

Step 3 1. Ask the Ss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irst three

Post-reading questions in Post-reading part.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fourth one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4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on pages Workbook 88~89.

Step 5 1. Listen to and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Homework 2. Find out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go over the

notes to this text.

3. Look up the word learn in the dictionary and try to

find o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it.

Summary

Period 4

Step 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Review text.

2. Ask some of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paragraph. And at the same time ask them to point out the sentences they don’t understand.

Step 2 1. Ask the Ss to find out the following phrases in the Paraphrasing text:

on a deserted island, hunt for food, make a fire,

be alone on the island, become / be fond of …, treat sb as…,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make friends with …

2.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hunt for, be fond of, treat ab as …

3. Ask the Ss to put the follow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 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2) One day Chuck is on a flight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when suddenly his plane crashes.

3) Perhaps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 is how to survive without friends.

4) 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s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 a volleyball he calls Wilson.

5) …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6) 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

7)…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8) 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Step 3 Ask the Ss to think ov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1) How can a volleyball become Chuck’s friend?

2) The text talks about giving and taking. How do you and your friends give and take?

3) Does a successful man or woman need friends? Why or why not?

4) What do friends teach us?

5)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Step 4 The usage of learn:

Word study 1. To gain knowledge or skill by study, experience or

being taught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re learning English now.

Have you learned how to drive a car?

One can learn from his mistakes.

2. fix in the mind or memory; memorize

Let’s try to learn the poem by heart.

3. realize; become aware

They learned that it was no use arguing with him.

4. know, get to know

They offered help as soon as they learned that we were in great trouble.

I learned of the accident only yesterday.

learn one’s lesson; learn a lesson from sb

learned a learned teacher

Step 5 Go over Part 1 in Vocabulary on Page 87.

Listening First go over all the word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what these words mean and when we’ll use these words.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is exercise.

Step 6 1. Finish Word Study on Pages 4~5.

Homework 2. Go over the Grammar part on Page 5. Try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5

Step 1 Go over this part by asking some Ss to read the ten Word study sentences one by one to check the answers.

Step 2 1.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Grammar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pairs.

2. Summary:

In Statements

“I like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said John.

John said (that) he liked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I don’t like computers,” Sarah said to her friends.

Sarah told her friends (that) she didn’t like computers.

In General Questions:

“Ann, have you see my blue notebook?” Peter asked.

Peter asked Ann if she had seen his blue notebook.

In Special Questions:

“How can you do that?” Mary asked Ann.

Mary asked Ann how she could do that.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Peter asked Jim.

Peter asked Jim what difference it made.

3. Go over Part 1 on Page 5.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6.

Step 3 1.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8.

Workbook 2. Go over Part 3 on Page 88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with the whole class.

3. Go over Part 1 by asking some Ss to write down

their sentences on the Bb.

Step 4 1. 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

Homework 2.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about the Grammar in this unit. And go over Parts 1 and 2 on Pages 177~180.

3.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in what ways 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Summary

Period 6

Step 1 Ask the Ss some questions and let some Ss report Revision these questions:

1) Do you want to study English? Why?

2) Why do you think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4) Do you have any good friends?

5) How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6) Would you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one of your friends?

7) What do you often do together with your friends?

8) What do you think are good ways to make friends with a stranger?

9)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pen friend or a pen pal?

10) Can we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How to use it to make friends?

Step 2 1. Read the short passage on Page 6 and tell the main

Reading and idea of it.

Writing Questions:

1) What is a pen friend or pen pal?

2) What is an e-pal or key pal?

3)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e-mail?

2. Read the two e-pal ads and tell what kinds of

people do you think they are.

Jane: funny, humour, frank, openhearted, friendly

Jack: friendly, funny, humour, openhearted, honest

3. Go over the tips and then write an e-mail message.

And then check each other’s message with the

partner.

Step 3 1. Read the e-mail on Page 90 and tell what it is about.

Workbook 2. Talk about how to write a response.

Step 4 1. Go over Checkpoint 1.

Checkpoint 2.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Step 5 1. Go over Learner Log on Page 90 to make sure that Assessing the Ss know what it means and how to fill in the

table correctly.

2. Go over Reflection and ask the Ss to finish the

sentences.

Step 6 1. Review the whole unit.

Homework 2. Write an e-mail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an e-pal and send it to the teacher’s e-mail box.

Summary

Period 7

Step 1 1. Dict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then choose a

Dictation title for it.

Pal Restaurant is one of the many restaurants where people come to eat, drink, talk and enjoy music.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staurants because its owners are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1. ….

But 2. …. “We can’t stop them but we want them to put study in the first place.” Teachers do not support them, either. 3. ….

4. …. 5. …. 6. ….

But Lin Tao says they are doing OK.

Title: Students Running Bar

Study First or BUSINESS First?

2.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listening text:

solve a problem / problems, common problem,

get mad, communicate, in a different way,

deal with, apologize, apology, keep a secre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rumour 谣[流]言, 传闻

The rumo(u)r has turned out to be true.

这谣传结果是真的。

Step 2 Review the whole unit.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6篇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上一篇:火锅创业计划书下一篇:抓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师党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