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2024-06-18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精选8篇)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第1篇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真没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视,但是,看久了它也让我们看出了一点人生的味儿。但是我一直不敢看完,可是,我最后发现,我也是可以去坦然的面对现实的,面对你,你们。我一直希望,我的人生可以像疯子那样活得,那么像人。可是,我不敢,我一直缺少的都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其实,说到底,人只有面对现实,才能活得像人那样出彩儿。

我先说说疯子吧。整部剧里,他是我最欣赏的一个男人了。他比石小猛多了一份对爱情的纯真与坚持,以及他真正明白何谓爱情。就在他最希望从梁君正手里夺回对大德的控制权却被小猛暗算被他威到底选择面包还是爱情的时候,他毅然坚持沈冰。以前的程峰,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男孩儿,每天只知道一味儿的去怨恨自己的父亲曾经做的错事而去放逐自己,做自己从没有认识到那是毫无意义的事,不过,他在认识沈冰的那刻开始,他悔悟了,他活出了真正属于他和她的人生。程峰对爱的坚持,我觉得源于他自小缺乏母爱。而他,就是因为沈冰的美好开始,慢慢爱上了她,然后再不舍得的前提下,一直坚守着他们的爱情,一直维护着他们的爱情,让他慢慢了解了,爱情的意义。疯子是一个,在他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情况下,一旦他坚持了,就很难再改变的一个男人,我特别欣赏他身上这种只有成熟男人才有的气质。我特别羡慕沈冰,在我有生之年,如果也能让我遇到这样的一个男人,我可以不求结果,但求给我和他一个相互爱的机会就好。

再来就是林夏。这是一个跟我极其相像的女孩儿。在剧中,我一直感觉好像就是我在演林夏这个角色一样,我可以感受到她对疯子的那种强烈的爱。那种执着却尽乎于偏执,爱他却永远不求回报,爱他不会伤害他还想尽办法为他好,一味儿地以为只有自己能给疯子幸福,却在黑暗中自己的默默流泪,当然,也有对感情的争取,只不过,结果依旧是那个的时候,却仍然能笑着接受。在疯子的妈妈的墓地那儿,我看得出,疯子,他是欣赏林夏的,也如果有可能,确实像跟林夏一起生活一辈子,可是,套用他的话来说,女人总是容易把各种感情,转化为爱情,可是,男人不一样,不爱就是不爱,没有办法将就,对,就是将就。虽然很伤人,但是很现实。人生,本来就是一直现实下去,唯一区别好与不好的只是,敢不敢直面现实。我不知道林夏是不是单纯的爱上的大药瓶子,我知道的事,在海边,在大药瓶子怀里的疗伤的那晚,林夏,真的是康复了。对着日出的金黄的光芒,喊出了一直不敢做出的决定,不要疯子了,不爱他了,再也不要他了,要对沈冰好。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她是真的放下了,可以坦然面对疯子,可以去原谅小猛对她的伤害。尽管每个人都不想长大,可是我们却依旧被现实撕扯着,以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长大。这样成长后的林夏,跟那个傻傻的想着把她的第一次留给疯子的林夏,跟那个后来只想爱着大药瓶子的林夏,跟那个被小猛伤害后哭着说我脏了的那个林夏一样,那个被朋友无意的伤害却依旧爱着朋友的林夏一样,美好的存在于只懂她的我的心里,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阳=杨紫曦。大学时期的爱情,又算得了什么呢?一个男人没有一点物质基础,他该拿什么去给他爱的那个女孩儿幸福呢?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原因在于,小曦她自己,她一直错误地觉得自己从小被人夸的像花儿一样所以就应该有一个花店,所以,一直处于这种想法的小曦选择了做安迪的情妇,为的就是那个花店的梦想。当然我们不能去盲目地否定别人对梦想的执着,只是,小曦错误的决定了自己的梦想,错误的为了那个破碎的梦想,放弃了她本该拥有的幸福生活。小曦她不是一个追求荣华富贵的女孩儿,她最后离开安迪的时候,丢弃了所有那个男人送给她的一切东西,砸了那个她做梦都想拥有的花店。最后还能有勇气的去追求她梦想的无敌,只是,当她重新上了安迪的车的时候,当无敌把他准备向小曦求婚的戒指扔进她家门口的水塘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早就消失了。后来的阴错阳差,小曦错误的第一个拿到了那个凤铃,后来的她卷进小五与无敌的感情中,那其实也是她的无可奈何,最终的小曦还是找回了她本该就是得纯真的自己,那个纯洁的杨紫曦。

想到吴狄,我该怎么去形容他?感觉他是个优柔寡断的男人,但又感觉好像是个不懂爱情的男孩儿,或者,我说的都不对,可能是我自己都不懂什么是爱情。我已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单纯的有点傻气的大男孩儿,杨紫曦都那样对他了,可他还傻傻的不愿意放手,不愿意去相信现实将他心中的那个单纯的女孩儿改变了。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他送小五区机场的那个的时刻,小五不舍得地说数到一二三,一起转身离开为什么她还来不及转身的时候,他就那么的转身走了,虽然

还曾经会过头,可是毕竟还是转身走了。他对小曦永远都是不舍得,永远都是担心,在小曦消失的时候,担心的还是她那么一个小小的身板,无法想象怎样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被挤来挤去,可是,无敌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小五的一切,是不是女人太过于坚强了之后,都可以被人忽略到脑后。对于无敌,我好像一直坚持他最爱的是小五,那么现在我虽然怀有怀疑,但我还坚持,只是可惜的是他们之间多了一个直至死去,却依旧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吴畏。关于小曦,可能还是那个纯真爱恋里放不下的那个梦想。

突然看到了五媚,在电视上。这个强势的女人,从一开始她与无敌的遇见到后来的与吴畏之间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一直坚持,坚持着,小五,爱的是无敌。对于吴畏,也只是到最后,依然是对于他的愧疚。可是爱情就是爱情,小五是不可能委屈自己的感情的,她有着像男人一样清醒地头脑,锐利而清晰的思想。不过最后的感情,只能靠缘分了,也许有一天她想通了或者无敌可以接受现实了,也许他们就圆满了。

吴畏。我最感动的是他十多年来一直爱着的是小五。不论生活多么艰辛,无论小五选择的是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她与他的弟弟幸福,只是可惜的是他最终走在了他们所有人的前头。在日记里,我记得很深的是: 以前你在纽约,我在北京,在这么遥远的距离里,我只做一件事,就是专职爱你。如果爱情可以成为一种职业多好,那么我永远不会早退,永远不会转行,只是专职地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爱你。

肥四与大花。最开始看到他的时候,他跟无敌,疯子,小猛一样,那么紧紧地在一起,我一直以为他们是同寝室的兄弟,可是为什么老地方的墙上的照片他们四个人在一起的照片却很少很少?最多的是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肥四十一个很有骨气的男人,开始接受区疯子他爸爸公司上班,不用花时间就能领一份不错的薪水,我想是因为他与疯子是兄弟,不能拂了兄弟的一番心意,可是后来他还是拒绝了疯子那个在他爸爸公司上班的机会,离开单干自己与大花的事业,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跟疯子做不牵扯到利益的纯朋友。放眼现在,还会有多少人会舍得放弃那个浮华的机会?他喜欢林夏,看着林夏被疯子伤害却不能替林夏出头,只因为他只是林夏的暗恋者,没有地位,不过揍了疯子的他,很男人,不过,也顺便解决了兄弟间的矛盾。好在,最后,他有了大花,而且还是决定当他的中国人,而不是去做美国姑爷。

石头,石小猛,这是我最厌恶的一个男人。我很恨怀疑他对沈冰的那份所谓的爱情,是不是因为沈冰妈妈的阻止,还有源于他那从骨子里就存在着的那个可悲的自卑感和自傲。他拿沈冰去交换他的前途,怎么可以去心安理得地去伤害林夏,怎么可以最后大声呐喊的却是疯子是你们逼我决定的。这是多么的可笑,你可以不去交换,可以做一个平凡人,给着沈冰平凡的幸福,可是,他没有。做了,就没有后悔。用爱情换取了面包,最后发达了还异想天开的想换回来,不可能了。能换走的东西,最后是留也留不住地。石小猛可悲的悲剧,全都是他自己作的,自己作践自己。最后对程峰的陷害,不但没有换回他以为

自己还爱着的沈冰,而是把沈冰变成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醒来的,植物人。他那一直想要的和疯子一样的别墅豪车金钱,那些可笑的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个想给沈冰的那个1223的38平米的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石小猛最后拥有的只有对沈冰的无限愧疚。

最后关于老地方,关于锤哥儿和嫂子。他们的店开着,从他们与疯子这堆人认识起,都有十年了。十年,是怎样的概念,我们又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尽情地去挥霍。老地方迫不得已被拆除,可还是会有新地方,因为老地方,会永远的存在他们甚至我的心中,因为我也期待我可以有一个,老地方。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第2篇

2、我活的好好的我死什么劲啊,我死了还怎么证明爱情埃。

3、爱情就是一个将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

4、我只是想到这辈子不是和他一起过,想起来就觉着舍不得。

5、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6、就拿我和疯子来说吧,幸福,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始的。

7、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8、疯子,我谢谢你给我的希望,都是那么得让人绝望。

9、我的理念就是我宁可这一辈子单着,我也不凑合,我宁缺毋滥。

10、如果爱情能用秤量的话,他其实能发现我每天每天都在上面加磅。

11、人的眼泪代表善良,鬼的眼泪代表重生,天使的眼泪代表夭折的爱情。

12、在你放弃的时候还必须负担更多的东西,包括你对所放弃的不言后悔。

1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4、还是那句话。我爱疯子是我的事儿。疯子爱你是他的事儿。我们还是好朋友。

15、无论怎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人爱,就越是要爱自己。

16、云疏月色浓,流年枯落随轻风,挥笔问苍穹,几负初心,几成空,何以轮回梦?

17、我要把我的第一次留给疯子,算是对他的奖励,然后对我自己有个交代吧!

18、我觉得爱情一定都不复杂,来来去去就这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分手吧,在一起。

19、能够哭就好,哭是开始痊愈的象征。欣赏与深思不要哭太久,伤口结痂后被淋湿会再度感染。

20、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欣赏与深思要控制环境,先控制自己。

21、疯子,你不止长了良心,长了责任心,你还长了孝心!那你什么时候给我长点爱心哪。

22、疯子,你一定要幸福啊,你要对沈冰好,不能再三心二意了,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

23、忘记一个人为什么要一辈子,因为,你根本没有试着去忘记,而是一直在怀念,在期待,在做梦!

24、两个人就算属相相克,八字不合,星座不配,恋爱指数为零,只要真心相爱,这些都不重要了。

25、爱一个人不必非得跟他在一起,喜爱普罗旺斯也不见得一定要赤着脚板徜徉在薰衣草花田里。

26、许多事因为遥远而美丽,可以向往而去追求,许多事,因为美丽而遥远,只能无奈的一声叹息。

27、两颗恒星永远无法相遇,所以我们是流星,我们相遇,我们碰撞。但,是流星,就注定要消逝。

28、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29、两个人,就算他们属相相克,八字不合,星座不配,恋爱指数为零,只要真心相爱,这些都不重要了。

30、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你心中完美无暇,没有一丝缺憾,你渴望又害怕接近他,这不是爱情,而是崇拜。

31、我从不喜欢让别人看见我的眼泪,我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的没心没肺,也不愿让自己看起来委屈可怜。

32、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我马上会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象我一样爱你。

33、在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神仙就是月老了,总让好女人碰见不靠谱的男人,让好男人碰见不靠谱的女人。

34、死疯子,臭疯子,你就作吧。你愿意喜欢谁就喜欢谁,反正我喜欢你;你愿意爱谁你就爱谁,反正我爱你。

35、真正留在心里的,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36、爱情就是一个将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欣赏与深思恋爱不等于爱情,爱情决不是游戏。

37、现在的八零后,好像就流行结婚生孩子,只结婚不认人。我就不,除了疯子我谁都不嫁,谁说什么我都不嫁。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第3篇

“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北京故事》取材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主人公蓝宇实有其人,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人心思变的年代,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日新月异,很多传统的道德观被突如其来的外来文化冲击的风雨飘摇,支离破碎。反传统,反崇高的文化解构,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反映的同性恋题材也正是在那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主人公陈捍东始终被两种力量撕扯着,一个是他对蓝宇的充满真挚的同志之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另一方面以陈母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念又不断地对陈的同性恋行为进行着规约,陈捍东陷于两难的境地,左右摇摆,内心备受煎熬。故事情节因此而显现出了张力。当故事结尾捍东毅然决然地冲破家庭的阻挠回到蓝宇身边,则象征了以同性恋为代表的新文化思潮对抗传统文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我们有理由说促使捍东回到蓝宇身边是因为林静平的不争气,是她使用卑劣手段打击迫害蓝宇,才使得捍东对她心灰意冷,对蓝宇生出同情。可是这绝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纵观全篇,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发现,陈捍东始终对蓝宇念念不忘,他和林静平的结合与其说是两情相悦倒不如说是迫于一个男人对家庭宗族的责任,不得不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做出的妥协。婚后捍东一直无法从和蓝宇的同志恋情模式中转变过来,造成了夫妻生活的不和谐,也成了夫妻二人最终分道扬镳的导火索。可是,冲出婚姻藩篱的陈捍东即使是和蓝宇重归于好,又如何呢?他们的爱情之花即使开得再绚烂,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终究不免流于枯萎。

“性别倒错”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很多关于同性恋题材的文学蔚然成风,作为同性恋文学的代表之作,《北京故事》亦被看做“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恋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化当中并不难觅芳踪。在《北京故事》中,陈捍东曾为自己的行为咨询过心理医生,得到的结论是“性别倒错”,这里我们暂且把有同性恋倾向的行为特点称为“性别倒错”。大约最早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倒错”的人物形象要数《木兰诗》中那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了,由于社会没有给女性一个应有的位置,使得她们在从事自由职业的选择时不得不被自身“女性”的角色束缚住了手脚,这和今天女性面对职业选择时所遇到的窘境颇有类似。需要明确的是,花木兰选择摒弃自己的女性身份绝非自愿,而是社会传统道德观念逼迫下的无奈之举,这一点虽与很多同性恋者的出发点不同,但在同样得不到社会大环境的身份认同这一现实问题上却异曲同工。花木兰最终成功混入军营,并功勋卓著,简直是对传统男权文化的“黑色幽默”,而花木兰亦可看做是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高张女权主义大旗的代表人物。

在另外一部传统古典名著中,同性恋的痕迹则更为显著。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男性主角,是个蓝宇似的“性别倒错”的人。作者在其身上丝毫不吝惜笔墨,如“面如敷粉,唇若施脂;顾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以上这些描写恐怕形容一位女子也不为过。在与秦钟的交往中,这种情愫体现得更为明显。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秦钟见了宝玉,更是倾慕不已,“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宝玉为了接近秦钟,甚至破天荒地愿意去学堂读书,当秦钟受到学堂子弟们得欺负,宝玉不惜为他出头,大动干戈。当秦钟与智能云雨,被宝玉捉奸,醋意大发,受到宝玉的百般奚落,以致让人浮想联翩,二人的关系究竟到了何种地步。这种一富一贫的男同性恋模式似乎与《北京故事》如出一辙,秦钟最后的死亡自然亦令宝玉许久不能释怀。有了《红楼梦》的珠玉在前,《北京故事》的成功也就绝非偶然了。

“蓝调”阴影中的人性悲歌

主人公蓝宇的名字不禁让人联想起另一部同性恋小说——《蓝调石墙T》,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杰斯一出生便面临自己究竟是男是女的性别困扰,她具备了女性的一切生理特征,却拥有着男性的外貌和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杰斯越发感受到自己不见容于这个社会,也正是基于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屡屡碰壁,才使她不得不走上同性恋的道路,因为在这个群体中,她找到了许许多多和她类似经历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没有歧视,没有压迫,更不会感到孤独。可是这并不是杰斯内心所渴望的生活。她也希望得到异性的垂青,她也渴望收获真正的爱情。小说的结尾当杰斯经历了一幕幕浮世的悲欢之后,最终依然选择成为正视自己的“另类”。

蓝色代表着忧郁和哀伤,这两部同样反映同性恋题材的小说无独有偶地采用了“蓝调”作为自己的叙述格调,使读者沉浸在压抑忧郁的气氛中思考着人性的善与恶。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可以对一个动物发出慈悲之心却无法容忍同性恋人群的存在?我们在理所当然地制定整个道德谱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体制外的存在造成了伤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也许,以《北京故事》为代表的这类同性恋文学正是要以自己的存在向社会宣扬一种美与包容,用血与泪的交融拷问人性之殇。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故事》的文本分析, 揭示出在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多元文化矛盾冲突下, 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苦闷。并结合电影《蓝宇》和小说《蓝调石墙T》展示同性恋群体“性别倒错”的行为特征, 将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予以观照, 进一步说明同性恋文学反映现实, 鞭挞社会, 拷问人性的本质。

关键词:同性恋文学,性别倒错,传统,现代

参考文献

[1]、常彬.被“活埋者”的控诉——关于小说<蓝调石墙T>.中山大学学报.2003

[2]、 (美) 费雷思.蓝调石墙T[C], 台湾.劲报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2000

[3]、北京同志.北京故事.http://www.xici.net/d4852007.htm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第4篇

“北爱”讲述七个八零后年轻人在北京的爱情故事。程峰是一个浪荡不羁的公子哥,有过无数个女友,却没有真正爱过一次。大学同学林夏对他的爱是真诚的,可他并不领情。同为大学同学兼哥们的吴狄相恋数年的女友杨紫曦为了一个富二代ANDY而把他甩了。石小猛的女友沈冰从老家来到北京,令程峰意外的是,他居然对朋友的女友一见钟情。

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爱好各不相同的七个年轻人在北京这座大都市里爱着、恨着、哭着、笑着,投入地生活着;荧屏外的观众也随着热烈讨论着,反观和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有观众中肯地说“北京·爱情·故事”三个关键词代表了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所有。鲜有一个城市能像北京一样有包容力,容纳各种人群,各种思想,各种理念。这儿的人真诚、直率、敢爱敢恨,所以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是热烈的,有激情的,有碰撞的。

“我活的好好的我死什么劲啊,我死了还怎么证明爱情啊!”“面对你私生活糟烂的问题,我们选择并肩作战,同仇敌忾”“安全感取决于对爱情的真诚度,只要你愿意,我随时在原来的地方等你”。这些或戏谑或深情的台词,在京片子的陪衬下更有韵味。剧中人物的真性情——为了爱情混不吝的劲头,也是北京这座城市培养出来的气质。所以很多人讨论"北爱"到底想要传达什么价值观,为何把“凤凰男”石小猛安排了那样的结局,相反“富二代”程峰就抱得了美人归。其实你只要理解了这座城、这些人,就会明白——按照自己的真心生活,不随流不虚伪,才能在这个热闹的大城市里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幸福,否则你拥有再多的钱都没有用。万贯家财,比不过知心爱人和三五好友。

也有观众说,这个爱情故事其实讲的是一个奋斗的故事,比那个叫《奋斗》的故事更加接地气——这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虽然两剧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故事节奏的掌控上,导演的功力把控上“北爱”还是不如《奋斗》,还是显得稚嫩,故事节奏略显拖沓,桥段设计有洒狗血的嫌疑。“拍得不够精致”,是观众对该剧最大的诟病。陈思成是个很有个性的演员,但现在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导演。

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第5篇

这又是一段龙的故事了。在北京民间传说里面的龙,都是可怕的,都是想毒害北京人的,可是铁影壁故事里的龙,却是好心的龙。可怕的龙的故事,我们记下来不少了,我们再说说这好心的龙吧。

很早很早以前了,苦海幽州有这么两条龙,他们是夫妻两个,他们没有毒害北京城的心思,他们在北京建筑城墙以后,就变做了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婆儿,躲在一个地方,过起安闲的日子来了。他们看北京建筑了城墙以后,别的没什么异样的,就是西北风刮得太厉害,一刮风就是三四天不停,还是刮一回风,就给北京城添了几寸厚的土,老头儿发愁了,老婆儿也发愁了,都说:“要这么刮下风去,北京城还不叫土给埋上了?”老婆儿说:“我想这里一定有毛病。”老头儿说:“我也这么想,可是,毛病在哪儿呢?我想不出来。”夫妻俩愁急了好多日子,也没一点办法。再说那风呢?那风刮得也真够厉害的。有一天,一个老头儿,骑着一个长耳朵大灰驴,正走到前门桥头上,忽然唿的一下子,打西北刮来一阵大风,登时驴就飞上天去了,吓得驴耳朵也直起来了,吓得骑驴的老头儿也闭上眼睛了,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驴也落到地上了,骑驴的老头儿睁开眼睛再看,呀,到了崇文门外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里地!又有这么一天,西山“皇姑寺”里的一个小和尚,正在庙前山坡上玩耍呢,唿的一阵大风,把小和尚吹上天去了,小和尚吓得抱住了脑袋、闭上了眼睛,心里突突地乱跳,他想:这下子一定要摔死!可是,不大一会儿,风不刮了,小和尚两脚落地了,睁开眼睛再看,嗬,到了北京城里头了,在天空里飞了三四十里地!

这风刮得真奇怪。那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听了这些:在半天空里飞驴、飞人的怪事,夫妻俩就更着急了。这天,老头儿说:“咱们出去遛达遛达,瞧瞧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婆儿说:“我也这么想,坐在家里,是找不出刮风的毛病的。”夫妻俩出了家门,往哪里去呢?风不是打西北上刮来的吗?夫妻俩就往西北走下去了。走了一处又一处,瞧见的都是卖东西的,买东西的,挑东西的,扛东西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人,穿的也是平常衣裳,说的也是平常话语,做的也是平常事体,没有什么扎眼的奇怪人、奇怪事。走吧,夫妻俩还往西北走,不知不觉,走到了西北城角,老婆儿埋怨老头儿,说:“都是你这没算计的人,顺着脚往下走,走到城角了,什么也没瞧见,还不如出城瞧瞧去呢!”老头儿笑了。说:“你别着急啊,咱们往东一拐,不就出北门了吗?”夫妻俩顺着城角往东一拐,就瞧见了一宗怪事。听故事的人,听到这里,一定急急地要问:“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快说说,我们听。”可是,说故事的人,说到这里,总要岔出一笔去,说:“这个城,可是元朝的旧城啊,现在叫土城。从西北城角往东一拐的那个北门,元朝叫健德门。”

说故事的人,接着往下说了:老头儿、老婆儿瞧见什么怪事了呢?他们瞧见城墙根底下,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小娃子,两个人都穿着土黄色衣裳,头上脸上和衣裳上,都挂了一层尘土,真是难看极了。再瞧他们手里呢?一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条土黄色口袋,老婆婆正往口袋装沙土,小娃娃正往口袋里装棉花,嘴里还说着话。离着远,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只听见这么一句:“埋不上他这个北京城才怪呢!”龙变的老头儿瞧了老婆儿一眼,老婆儿点了点头,夫妻俩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老婆婆一定是刮风的风婆,那小娃娃一定是布云的云童,他们在这里商议怎么土埋北京城呢!风婆、云童这时候恰巧一抬头,瞧见有人来了,立刻站起来。风婆说:“孙儿呀,咱们回家吧,免得你妈妈挂心。”龙变的老头儿,知道这是风婆和云童想逃走,赶紧一个箭步,跳在风婆前面,这时候,龙变的老婆儿也跟上来了,拦住了云童。老头儿用手一指风婆,大声地喝叱着说:“你们要干什么吧?北京城里住着这么多人,你们为什么要土埋北京城?”风婆嘿嘿冷笑了一声,说:“你这老头子,也敢问我们大事?许他们建筑北京城,挡住我们的风路,就许我们埋他的北京城!”老头儿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就凭你这老婆子,也敢造这么大孽,趁早儿留下你那盛土的破口袋。”说着,又一指云童:“你那盛烂棉花的口袋,也得给我留下,小孩子不学好!”还没等风婆说话,云童早急了,他一面把口袋往外一倒,骨都都往外冒黑云,一面喊:“婆婆您还不放风,放土!”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同时张嘴一吸,滋溜溜一朵朵黑云,立刻都吸到老头儿、老婆儿肚子里去了。这都是同时的事,正当黑云被吸尽了的时候,风婆的沙土,也滚滚的飞过来了,正好呛了老头儿、老婆儿的鼻子,啊涕!老头儿打了一个喷嚏,啊涕!老婆儿也打了一个喷嚏。这两个喷嚏,打得真好,正好打出四股清水来,直奔了风婆和云童,风婆说声不好,拉上云童,飞身就上了天空,老头儿、老婆儿随着变了两条大龙,往北追赶风婆、云童去了。打这儿起,北京城风少了,沙土也少了,人们都说是龙公、龙婆把风婆婆和布云童儿追跑了。人们说,风婆婆和布云童儿怕龙公、龙婆,咱们铸一个铁影壁,两面都各自铸一条龙(铁影壁上的花纹,原形是麒麟,可是说铁影壁故事的人,却把它说成是龙。原来是,从麒麟的鳞甲,联想到龙,从龙身上,联想到龙的故事。这和“断虹桥石猴”,原形是石狮,都是一个类型的民间口头创造。),风婆婆和布云童儿,就不敢来了,打这儿起,就有了一座好看的铁影壁。

关于北京的历史故事 第6篇

寿斋的正厅从外外面看是五间房屋,但当你进屋后,马上会发现室内特别宽敞,原来这是把前后两个五间合在一起的双五间正厅。精美的雕花 扇,把室内分隔成几块,形成几个别具一格的空间。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有人说李莲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于是不挂名的宰相。

在清朝初期,对太监涉政是有严格规定的。清朝入后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顺治对此曾发布“上谕”说:“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结有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由此可见,在清朝开国初期,是严禁太监干涉朝政的。当时,宫内太监总数不过9000人,是明末的十分之一,但到慈禧执政时期,由于后妃干政,太监在宫中的作用又加强了。故先后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等有权有势的太监。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

关于北京的民间故事 第7篇

豫王府现在虽然看不见了,但北京的老辈人还常说起它。因为它建筑特别,一是它的府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前爪曲伸,趴在地上,神态懒洋洋的,称为懒狮;再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院墙比别的王府高三尺。为什么高三尺,这里头有个讲头。

老豫王多铎为奠基清业曾立下汗马功劳,被太祖封为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就是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见了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懒王。

老豫王多铎的第四代小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欢下棋,两个人棋艺都不错,棋找对手,将寻良才。乾隆皇帝经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娱乐。

一次,乾隆又邀豫王下棋。豫王说:“这次不能白下,得论个输赢,比个高低。我要是输了,您抠掉我一颗门钉。”

“那好。”乾隆皇帝说。

“您要是输了,得给我加一份俸禄,行吗?”豫王提出条件。

“好!”乾隆在兴头上答应得也挺痛快。

条件讲好了,二人就摆开棋式,走马拨炮,攻防进退,拼力厮杀。乾隆胸有大略,着棋自如,攻防有序,长驱直入。豫王着法高明,后发制人,稳扎稳打。二人全神贯注,各费心机,你攻我防,你杀我拼,几步棋下去,乾隆就将死了豫王。

“这盘棋我输了,您抠我一颗门钉吧。”豫王说。

第二局开局拼杀更烈。豫王改变战术,由守变攻,中局以立马车战胜乾隆。

“您输了——给我加一份俸禄。”豫王提醒乾隆。

“好。继续杀!”乾隆答应了。

乾隆和豫王继续交战,二人相持不下,越战越激烈,只因棋逢对手,各有胜负,对奕十盘,杀了个五比五平。

“我输给您五盘,您抠我五颗门钉。我赢您五盘,您给我加五份俸禄。”豫王要求兑现诺言。乾隆没辙,只好勉强答应。

关于北京爱情故事 第8篇

一、传播者———与传播内容的贴近性

“传播者作为传播过程的开始, 是传播讯息的编码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法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1]对整个传播过程和效果起着至关的作用。《北爱》的编剧、导演和主演陈思成———该剧重要的传播者和掌舵者, 出生在七十年代末, 属于“准80后”, 科班演员出生, 毕业之后加入“北漂行列”, 从事演义事业。陈思成的个人经历、对北京整个城市的体悟、作为“准80后”对“80后”生活和思想的把握, 成为其进行《北爱》创作的重要根基。这在传播学中称之为情境意义。“广义上, 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参与人所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 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2]

作为传播者, 陈思成作为导演、编剧或演员的创作过程即编码的过程, 其特定的传播情境———属于“80后”亚文化群体、北漂经历等都会对电视文本产生影响。毋庸置疑, 这种影响是正面的, 这种情境让其创造属于自己文化群体的故事。以陈思成为首的“80后”创作团队对“北京爱情故事”有最贴近的理解, 属于“本色出演”。如饰演沈冰的青年演员佟丽娅, “80后”、北漂的背景经历也让其对《北爱》和角色有更加深刻的体悟。这种传播者与传播内容之间的贴近性, 使得《北爱》自然浑然天成, 较易获得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二、传播内容:创造、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由符号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 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 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3]只有当互动双方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沟通才能进行, 传播才能致效。且当此共通空间越大, 双方理解彼此的可能性才越大。《北爱》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便是在于其创造了与青年受众 (尤其是“80后”观众) 之间较大的共通意义空间。

(一) 对“北京”这一符号的共通理解

首先是北京这一地域符号具有的时代象征。作为首都, 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北京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风向标。这个繁荣而极具包容力的城市, 一直吸引无数有志青年到此建功立业。对于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恰逢中国改革发展大潮的“80后”青年, 北京是梦想聚集地。北京的巨大吸引力造就数量庞大的“北漂一族”, 该群体对这个城市有独到的理解和热爱, “北京”成为“梦想”和“家”的符号。《北爱》以这一城市作为故事背景, 迎合了大众的关注热点, 也吸引了这样一些群体:踌躇满志而在北京毫无资源依靠的北漂一族, 以及大部分向往北京而又无勇气去北京奋斗的守望一族。可以说, 该剧以北京为背景, 也正迎合了城市、时代发展, 满足“80后”青年观众对北京发生的故事的渴望和需求。北京作为地域符号, 对该群体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他们对“北京”具有共通的感悟和理解。在剧中“北京”这个范围内, 电视剧作品与受众之间基于对“北京”符号意义的理解, 能达到“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共鸣的最大化。

其次是电视文本语言特征。立足于北京, 全剧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明快、幽默的语言, 使此剧具有极强的“京味儿”。剧中角色语言各具特色, 很多经典台词被网友广泛传播。如伍媚的座右铭“生活以快乐为基准,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石小猛评价程峰为“妇女之友、母性专家”。语言风格鲜明、风趣诙谐、通俗易懂, 吸引观众的同时能达到对文本含义的共通理解。

(二) 反映“80后”亚文化思想、聚焦“爱情与现实”议题

近年来, 以当代青年的爱情、生存现实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成为创作热点, 如之前的《奋斗》。《北京爱情故事》顺应时代大流, 洞察当下“80后”的生存态势和困境, 重新将“爱情与现实”作为人生选择的重大议题融入到电视作品当中。而随着社会发展, 竞争加剧“80后”群体确实面临“爱情与现实”关系的拷问, 成为“80后”思考的重要问题。《北爱》将该元素纳入其电视文本当中, 捕捉其关注的热点, 扩大了与目标受众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 较易引其注意、产生共鸣。

《北爱》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呈现, 让观众自行思考。展现剧中不同价值选择的不同结果和命运, 如当代拜金女的典型代表杨紫曦, 在狂热的物质崇拜、放弃真诚爱情最终遍体鳞伤之后, 最终归于平淡踏实的生活;用“爱情”去换取“面包”, 与兄弟反目的石小猛最终一无所有;经历家庭变故、兄弟背叛, 追求真爱后成长了的程锋。这些角色各自负担不同的价值选择, 观众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与该剧的积极意义获得共鸣。

三、传播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传播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 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4]《北爱》在传播起始, 选择了浙江卫视作为首发平台。浙江卫视是中国第一批上星的省级卫视, 在落地覆盖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 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通过浙江卫视的大众传播, 《北爱》获得了较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北爱》在传播途径上的成功, 新媒体功不可没。随着省级卫视的播出, 国内几大网络视频平台如土豆优酷等开始出现点播, 弥补传统媒体未覆盖的网络受众;同时, 网络社交媒介传播力不容小觑, 微博成为《北爱》多级传播的重要载体。按照拉扎斯菲尔德 (Lazavsfeld) 等学者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 群体中的某些人———即所谓的“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 从媒介当中接受信息, 然后传播给其他人。[5]在微博时代, 二级传播已升级为多级传播。“互联网的兴起, 带来了传播规则和方法论的巨大变革, 传播路径 (信道) 由线性改为非线性。与此同时, 传播层级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变为多级传播。网络传播的革命意义, 并不是取消信息链, 而是在变形信息链, 传播层级仍然存在。”[6]

“一个微博具有相当数量的粉丝或追随者时, 它就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从而形成了多级传播模式。”[7]基于微博传播的此种特征, 《北爱》借助其多级传播的特征快速在网络上达到舆论至高点。通过网络尤其是微博意见领袖 (在此主要为《北爱》的粉丝) 的口碑传播, 引发微博舆论热议, 带来更多的受众。整体上, 《北爱》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立体的传播态势。

四、受众对《北爱》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受众成员主动利用媒介内容, 而不是被动接受媒介的控制。该理论假设的并非媒介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关系, 而是推定受众成员能够利用信息。他们对信息的利用也会影响到媒介的发展。菲利普·帕姆格林 (Philip Palmgreen) 等学者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期望值—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 你从媒介中获得的满足取决于你对该媒介的态度———即你相信该媒体可以给你提供什么, 以及你对它的评价。在该公式当中, GS=满足需求;bi=信念;ei=评估。受众在任何一个媒介片段当中得到满足的程度由以上公式决定。[8]

根据使用与满足及期望值价值理论, 首先, 《北爱》播出于2012年初, 此时期充斥电视荧屏的节目主要是两类:古代题材的穿越剧、宫廷剧, 如《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美人心计》等;其次是以现代都市男女感情为题材的时尚剧, 如《男人帮》、《双城生活等》。受众在千篇一律的题材当中接触电视媒介, 需要新的题材和剧情来达到其“心绪转换”效用。《北爱》以梦想之城北京为故事背景, 以当代“80后”的成长与感情为核心, 其所提供的意义与观众之间具有较大的“意义空间”, 能满足受众“心绪转换”的需求。从《北爱》题材的意义上, 受众对于其能满足自身“转换”需求的信念 (bi) 的评价 (ei) 是较高的。

其次, 电视媒介具有“身份确认”的功能。《北爱》塑造了一系列当代“80后”的典型形象, 年轻受众能从角色及其经历得到共鸣, 满足其“身份确认”的需求, 并从中进行价值、行为对应。如具有童年阴影、与其父隔阂较深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成长成熟的富二代程峰, 来自偏远农村、却迫于现实压力放弃感情、失去自我和方向的北漂一族石小猛等等, 每个角色丰满而极具个性,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受众都能从其投射自己或多或少的经历, 满足其“身份确认”需求, 从此角度《北爱》对受众该需求 (信念) 的满足程度也较高。

摘要:2011年底, 以当代青年感情、事业为题材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热播, 2012年获得各大省级卫视和观众的热捧。本文尝试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 对该剧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共同意义空间的扩大、系统化的立体式传播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北京爱情故事》,共同的意义空间,使用与满足

参考文献

[1][2][3][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8, 50, 53, 59.

[5][8]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64, 376.

上一篇:上海珠宝玉石鉴定中心下一篇:wap常见问题问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