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文感悟为题散文

2024-09-02

以散文感悟为题散文(精选14篇)

以散文感悟为题散文 第1篇

以散文感悟为题散文

在图书的海洋中,我最喜欢散文,常常被她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夜渐深,万籁俱静。这时候,我喜欢坐在桌前打开电脑,点击《天涯在线书库》站,屏幕上立即显现出那些风格独特、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如天上的灿烂群星,将文坛装扮得分外妖娆,令人目不暇接。浏览低吟,在字里行间能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瞬间,心里会溢满温馨,快乐的情趣会迅速升华,疲惫的身体得到将息。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每次阅读她,首先是感悟到作者创作散文时的灵性。能感悟到作者以手中的笔指点江山,江山会“如此多娇”;感悟到作者以手中的笔描画石头,石头便会“点石成金”;感悟到作者以手中的笔铺展心绪,心绪便会“慷慨激昂”。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散文的作者,可以把那温馨、愉悦的情感通过电脑键盘、鼠标,自然而然地流泻于屏幕上,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人们心中缓缓流过。那一篇篇散文,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其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是那样的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那一篇篇散文都是潜藏在人世间的美好与沧桑的总合。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阅读鲁彦的《听潮》一文,就能感悟到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我喜欢散文,是因为她篇幅小、简洁而不简境。她像生活中的海洋,一滴水可见大海,那大海又是辽阔无边的。最典型是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每次阅读散文,能感悟到那一段段文字的微妙和神奇,它能使人有许多转瞬即逝的念头,在作者的笔下幻化成文字,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便会成为一种永恒,它是心声的体现,更是心灵的无声倾诉。《背影》这篇散文我最喜欢,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阅读时都对朱自清描述被父爱这种伟大的力量所感动。上中学时朗读、背诵课文我并不能品味其中深意。如今,身为过来人,散文中描述慈父的形象又一次在我脑海浮现。我父亲虽已去世多年,但这种无私的`父爱,纯洁的情感,早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穷尽的。

优秀的散文,都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认真阅读就会理解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个跨越历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连成整体。如现代作家杨朔写的《荔枝蜜》,开头写作者小时候被蜜蜂蜇过,对蜜蜂总是“不大喜欢”;接着写尝到荔枝蜜后,对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参观蜂场后,感受到蜜蜂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觉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醉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全文紧扣主题,行文波澜壮阔、脉络分明,严谨有序。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细心品读,那种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让人陶醉其中。

我总是这样认为,喜欢散文的人,都有一颗透明的心,对现实社会中的喜怒哀乐,总是比其他人更敏感一些;总是更容易去洞察深藏生活背后的艰辛;总能对人生的真谛感悟的更深!细观那些文学大师的每个文字,有芳菲春花,有清辉秋月,有荷塘夏风,有冬雪寒梅。他们以景喻人,不仅有自然季节变化的描写,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会,也记载着自己人生季节演变的抒情。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垂髻之年的天真、志学之年时的幼稚、而立之年的奋斗到今天不惑之期的淡泊,还会有明天的更多感慨。

以散文感悟为题散文 第2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织女和人间那个牛郎结婚了,不久就有了两个孩子,可是王母知道了这件事,就把织女捉了回来,于是牛郎用筐挑着孩子到天上找织女,却被银河挡住了去路。牛郎要舀干银河水和织女团聚,王母没办法,只好每年农历7月初7这天晚上,叫喜鹊在银河上搭起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

这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男士应该送玫瑰花女士。我正和爸爸从理发店里出来,街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手里捧着好几束鲜花,在街上呼呼往家赶,看来是急着把花送到他心上人的手里。

这时我突然问:老爸,你怎么不送妈妈玫瑰花呀?老爸不耐烦的说:都这么大了,还送什么花呀!听老爸这么一说,我忽然对爸爸大为失望,爸爸怎么能这样就算是七十岁的老人在这一天也会送礼物给老婆的。可不管我怎么说老爸就是不买,除非免费发!这天晚上天阴沉沉的`,不多时就下起雨来。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因为彼此都非常想念所以流泪,而这泪就是今晚的雨。在这一天喜鹊的毛会掉,是因为牛郎和织女踩在它们的身上把一部分毛踩掉了,所以会掉毛。

谈谈小说、散文类教学心理感悟 第3篇

一、以情激情的导入

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只是从皮毛上把握, 不能准确把握内容, 更别提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经常会理解偏颇。那是因为学生未真正走入文本。当学生不知怎样进入文本时, 我们就要给学生一根浮木, 将他们带入文本。教学一篇文中, 从哪里切入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持文本的完整性, 而且要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从文本中关键语句入手。

如我在教学冯骥才的《捅马蜂窝》这篇文章时, 第一次是从概括情节入手, 然后寻找感情线索。本来《捅马蜂窝》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文章, 应该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是本节课却未收到预想的效果。后来我改变切入文章的方式, 让学生读课文, 用原文回答“爷爷为什么说‘捅不得, 捅不得’?”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时, 便会准确找到“不行, 要蜇死人的。它要是蜇了你, 自己也就死了。”然后追问“我为什么还是要捅蜂窝?”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再让学生分析捅的后果是什么?是被蜇生病。对我有什么启示?小小的马蜂有着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的勇气, 我在伤害它的同时, 我也深受其害。“我”被它这份勇气所震撼。“我”深深的感到:今后不做伤害旁人的事。这样学生便会马上进入文本内容, 准确把握主题。感觉整个教学过程完整顺畅。

2.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切入文本。

《散步》是篇写得很美的散文, 文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果想让孩子体会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每个中年人身上的一份责任, 每个中年人身上担负着继往开来的责任这一主题, 是相当难的。因为孩子们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我在教学中曾感到困惑, 如果学生只能读出本文是在写散步, 写散步时看到的美景, 同学们读到的东西就太浅显。在两次听课学习中也觉得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以情激情的感悟

对于文本的理解, 不光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文章主旨的准确把握,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文章之后的收获, 对人生的启示。

1. 一句真情的表白。

其实让学生表达情感体验, 也并非要学生长篇大论, 有时一句真情的流露效果更佳。一位教师在教学《窗》这篇文章时, 先让学生谈谈你喜欢靠窗者和远窗者中的那个形象?引导学生领会小说蕴含的深刻哲理:自私冷酷无情的人终会在社会上撞墙碰壁, 永远无法看到美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畅想, 当远窗者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以后, 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一生这样写到:他的表情骤然凝固了, 就像那面光秃秃的水泥墙一样, 他瞪大了眼睛盯着墙, 显得很紧张, 忽然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墙上, 她吓坏了, 然而那位病友却语重心长地说:“活下去吧, 你的路还很长。”他已泪流满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他们深深感到远窗者的行为是可耻的, 令人唾弃的。最后教师建议每位同学写一句话, 作为礼物送给那位“远窗者”, 希望他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2. 诉说亲身经历。

如我在教学《捅马蜂窝》时, 在分析我盼望马蜂归来的原因时:马蜂虽小, 但却有“与毁坏它们的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的勇气, “我”被它这份勇气所震撼。“我”深深的感到:今后不做伤害旁人的事。这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一生谈到去瓜地偷西瓜吃, 被看瓜的爷爷发现, 心里害怕极了, 结果老爷爷没有责骂他, 而是拿来切好的瓜给他吃, 他感到自己也要做像爷爷一样宽容的人。

3. 说看法, 谈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就事论事, 谈谈自己的感受, 或者让学生针对美文的语言或写法等等谈谈自己的看法。

散文教学的感悟 第4篇

一、重视朗读 感知课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教师不仅要自己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可以采取个体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精彩而准确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各抒己见 展示个性

在熟读散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在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之前,教师切忌灌输教参书上的或教师自己的理解,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语言、修辞、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着思考,忙着倾听,忙着表达。整个课堂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三、抓住线索 理清思路

散文在结构上多种多样,材料头绪纷繁,看似很散,但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总有一定的线索将其贯穿起来,从各个侧面来反映主题,只有把握了散文的线索,才能理清脉络和思路,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寻找文章的线索呢?我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注意文章标题;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是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散文的线索一般有:①事物线索;②人物线索;③情节线索(事件线索);④情感线索;⑤事理线索;⑥空间线索;⑦时间线索。

四、品味语言 赏析词句

散文的语言或简洁明快、或绚丽激情、或质朴典雅、或清丽婉约、或含蓄凝重……表现出作者不同的艺术情趣和艺术追求。品读散文的语言风格,重在品读字、词、句,研究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细致体会文、意、情的妙处。《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多话少,平淡质朴,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弦的情致;《安塞腰鼓》运用排比、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要慢慢培养,使学生感悟到文字所表达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回环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和声音之美等诸多方面,多方面结合体味文章其中的深刻内涵。

五、分析意境 把握主旨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文章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学习散文要在领悟散文的意境上下功夫,散文的思想一般不直接表露,常常是寓于“物”或“景”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景的和谐统一中,理解景中所寓之情和物中所托之志。

学生因为知识层次、年龄、阅历的浅显,散文学习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点拨引导、教学方法特别重要,而教无定法,我们教师要善于钻研、不断探索,争取在散文教学上有大的突破。

以梦想为题的散文 第5篇

吃早饭,听到餐厅的两个老太太在对掐却不见其人,不知打的是否惨烈。可别人好像对这件事儿漠不关心,依旧和朋友说笑,然后吃饭。

好麻木啊。

是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是根本没有泰山?

和z去厕所,之后找同学约定一块儿回家。

4月30日~5月3日 晴 假期

五一假期在家玩儿的很嗨,忘了写作业。于是下定决心,以后放假还是不带作业的好。

有两件高兴的事儿:一是换了个眼镜,黑色为主。二是在一个原创小说网站发表了几篇作品。笔名叫白日有时尽。

3日下午开学,早早的来到了学校收拾好东西,出去逛。

看到有卖各种花的,跑过去挑。老板娘指着众多花中的一盆,说那就是没开花的百合。我有点儿心动,刚想掏钱买老板娘的儿子就说:那不是百合。老板娘的脸顿时像烂掉的猕猴桃一样难看,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忽然觉得,孩子是最善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钱有多重要。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它们不是不怕,只是不知道虎的厉害而已。

想到了I,她劝另一个女生要和我处好关系,在她认为,我所有的才华或许能帮她的未来闯出一条路。

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别人总这么说。

Ial so agree。

我也相信,所谓的人情,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5月4日 微晴 灵感的鱼

今天是周一,照旧升国旗。

翘了微机课,因为要爬五层楼,太浪费脂肪。

午休没睡,要给月写信。上学期她在信中说我们由同学瓦解成了笔友。

我说我换了新的眼镜,很高兴。发表了新的小说,很高兴。总之,写了两页纸的废话。

晚自习的政治课上,心里跟揣了一堆兔子似的,特忐忑。因为政治老师说要提问我,我还没准备好。不过一节课过去了还是没啥动静,又是虚惊一场。

寝室,一群人讨论近期被封杀了的毕福剑,然后又扯到邓紫棋,接着是日本和北约。

下午了解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使我脑洞大开。(著名的《白头吟》便出自卓文君之手。最有名的一句便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凤求凰》,还在学校附近打印了原诗。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以春讯为题的散文 第6篇

春色即将降临,大地是一片空白。寒冬在犹豫,寒气在徘徊。寒风亲吻着大地,被潮韵侵润,恋情依依。凄冷的子夜在隐隐作痛,犹似娩婴在腹中躁动!

夜很深,已是夤夜。

天特别的蓝,蓝中透缁,晶莹如墨玉。繁星似宝石般缀满天幕,参星端午于正南。夜静如锁绝,空气中透着润泽的潮气。仰视天穹夜景,情浓神迷,突然一阵犀利的响炮似爆豆般刺破静寂,直上九宵。这,是报春的信息。随即一片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浓重的硝烟弥漫在村落,把春气导入千户万户中,一派春色在小村播撒开来。这寒冷之夜顿时被消融,似乎失去往日的萧瑟之气;尽管在家乡还是隆冬时节,春色冲破襁褓在大年初一的黎明降临,大地一派灿烂!。

爆竹,这古历新年开局的第一响,该是春的降临之信息——春讯吧!

黎明徐徐荡开,清晨的光色异样的暄亮,似水洗一般,空气温润洁静,其丧失的是凌厉,而蕴藉着的是爽利、馥郁、欣欣之意!既是遇上纷纷扬扬的雪花,也同深冬的狂放不羁、呼啸野飙式的肆虐大异,因为这雪带着春讯来的,是报春的春雪!

大自然四时的变化,都在幽微中萌动,春的光临也是有它的先兆。潜含着春气的细风在幽微中缓缓冲破寒风的冷壳,把春色的讯息传递,在大地上默默地散开。它扑向野草,野草在残雪里露出期待的尖儿,眺望四方,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有点兴奋若狂!它扑向河边的干枯柳枝,柳枝上须臾显出一绺一绺的鹅黄色,染织着春色!它扑向庄田,冻疆了的肥土解冻了,黑黝黝的土地失去以往的坚硬,像发酵的面团,蓬松如蜂巢模样,溢散着春的气息!它扑向山地,那在抖峭中抖动着迎春花枝条上,挂上一串金光闪烁的`花,洋洋自得谄笑着,给大地抹上第一道庄重的黄色,早早地把春色带到人间!它扑向塘坝,群鸭浮游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清幽细浪,带着春的情韵,击破寒冬干枯的苦涩,把生命的机制打开,春气被唤醒!

春气在萌动,万物苏醒时。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而感知春的来临,最直接最深切的莫过于绯绯细雨了。

正月初六,正是寒凝大地时。冷气咄咄,阴霾密布天穹,霎时,悄无声中细雨纷纷,大地润泽起来,散发着春气!淡淡的轻轻的雾霭飘动在广袤的原野,万物沐浴着温润清冷的雨滴,一时间,那咄咄之气失去了刚劲,让柔细多情的春雨所代替!这时,恰好我走过一家桃园,看到那黝黑的桃枝上爬着晶莹细碎水珠,似乎在尽情的吸吮着这春的甘霖,一扫冬寒带给它的燥气。再细细审度桃枝,那蚕豆大黑黝黝的似美人痣般的芽芽爬满枝头。那颗颗“美人痣”无声无息地把春讯报告!

万物有生命,生命有四时,四时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未来!生命送走冬天,又伴随春气复苏。人们常赞美梅花是报春第一枝,我也曾写诗以梅先知春的特性赠友人:“梅凌冬雪先知春,报讯唯汝最超群。”其实梅的品性不在报春,而在一身正气,一身凌寒的骨鲠之气;她让春色染尽了自己,铸造自己火样生命的品性,凌寒怒放的品性!

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第7篇

凋零的花瓣四散在夜幕,

腐朽的石碑篆刻了铭文,

黑羽的乌鸦高声地嚎叫,

黑袍的死神轻轻地踱步。

少女在污秽崎岖的窄道间惊恐地前行,

地上是四散的蔷薇,

纵使颜色各异,

却都无一例外沾染了朱红,

她手中握着微微卷起的羊皮卷,

华丽的花纹,委婉的言辞,犹如深夜母亲的呢喃。

无人知晓,那竟是一封没有署名的邀请函。

规整的格式,却如根根银针刺痛手指;

暧昧的敬语,却如恶魔的呼告;婉转的文笔,却如乌鸦的.羽翼。

这是来自另一方的邀请:

美丽的女孩,请收敛你的恐惧,

人世的欲望与诱惑多么的枯燥,

拥有再多的玫瑰,不如在蔷薇中沉睡。

今夜,请放松那颗绷紧的年轻的心,

静静地注视着我。聆听我的呢喃。

今夜我将与你共同漫步在吾之庭院里,

你不需要支付任何酬劳,

只要静静的微笑,

做个天真的天使吧。

你说你不知道我的名字?

不要担心,待黑夜中的蔷薇盛开时,你自会来到我的庭院——

失乐园,

高考感悟类散文五步阅读法 第8篇

一、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要了解感悟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就必须从它写作的一般思路谈起。根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把它归纳为这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触发点”, 是触发作者写作的源头、起因, 是引发作者感悟的“借体”。它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但也有作为文章主体内容的情况。可以作为“触发点”的事物无外乎人、景、物或某些现象, 其重点则是介绍这些事物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 主要作用是为下面的“过渡”和“感悟”打基础、作铺垫。

第二部分为“过渡点”, 是文章由触发到感悟的衔接处, 是“借体”向“本体”转变的纽带。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过渡句或过渡段, 但也有以具体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过渡的方式一般是以“借体”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进行类比联想 (正向或反向) , 通过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等方式向“本体”过渡。

第三部分为“感悟点”, 是感悟的“本体”和对象。具体内容表现为由“触发点”的人、事、景、物或某些现象而生发感悟出的虚化的一些情感、哲理、志向等。感悟的方式无非就是借景抒情、即事明理、托物言志。

第四部分为“升华点”, 是作者在感悟的基础上来表达自我的一种认识与体会。它一般位于“感悟点”之后, 但有的文章没有明确的语句显示, 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

第五部分为“照应点”。散文有触发点, 一般都会在结尾有照应点, 这样结构才显得更完整。

简而言之, 这五部分就是“因何写起———想到什么———得出什么———我要怎样———篇末照应”。

如《白杨礼赞》, 它的行文思路是:因白杨树外在的“笔直”、“伟岸挺拔”、“紧紧靠拢”、“努力向上发展”和内在的“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 作者由物及人, 由实及虚, 想到了与之相类似的“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悟出了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正因如此, 所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且此句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二、感悟类散文五步阅读法

了解了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那么对应的阅读方法也就容易找到了。下面笔者就以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 (以下简称《焰》) 为例, 具体谈谈它的解读方法与解读过程。

(一) 速读找“触发”

作者的触发点往往是在标题和开头部分, 所以首先要关注标题, 并速读开头几节文字, 勾画出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的词句。

从《焰》文的题目可知, 作者的触发点为“焰火”;从第二节具体描写“焰火”的文字中可知它的外在特征是“奇妙”, 从第四节开头可知它的内在特征是“美好”。找到这些就为后面寻找感悟点做好了铺垫。

(二) 浏览寻“过渡”

过渡点一般较明显, 往往集中在过渡句或过渡段上, 因此要浏览甚至跳读去寻找这些过渡词句。

通过浏览《焰》文,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过渡点就落在第三段中的过渡句上:“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 可以联想起……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 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后面的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描绘战争的“恐怖”与“痛苦”, 是其过渡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 作者由“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反向联想到令人“恐怖”与“痛苦”的炮火, 虽然这里的“炮火”也只是一个媒介, 但却可以看出“本体”已呼之欲出了。

(三) 细读明“感悟”

“感悟”是人生哲理或事物象征义的揭示, 作者往往要分析说理, 可能揭示的点不止一个, 因此要细读, 联系触发点的相关特征找准找全带有总结性的词句。

在《焰》文前六段中, 我们已找到了触发点和过渡点, 不难发现感悟点就集中在第七段中。通过仔细阅读和筛选, 作者的感悟就是“炮火是为进攻, 为征服, 为反抗, 为破坏, 为杀戮, 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 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 是为庆祝, 为团圆, 为展示和平的欢乐, 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简言之, 炮火象征战争, 焰火象征和平。

(四) 研读悟“升华”

升华是阅读中最高的一个层级, 需要研读结尾部分 (有的要全文) , 勾画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的词句。

在《焰》文结尾部分的第八、九两段, 根据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应是升华点和照应点的所在。通过研读, 我们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句子:“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 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 都被改做成了烟花, 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 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 万紫千红, 此起彼伏。”其中“我……为……祈祷”、“愿……让……”这几个词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它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升华点。如果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那就是“我要和平, 不要战争”。

(五) 略读知“照应”

照应点一般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由于它只起到结构上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把它作为阅读的重点, 略读了解即可。

《焰》文的照应点就是文章结尾部分的第八段开头第一句“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 作者由“遥远苦痛的联想”又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中, 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以上的“五读”和圈点勾画后, 我们还要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勾连, 以便形成整体的认识。整理如下: (考场上意会即可, 不必形成文字。下面思路和主旨的归纳亦同)

奇妙、美好的焰火, (让我) 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 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此时, 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战争中的夜景。 (这) 令人惊悸、痛苦、恐怖的景象, (让我感悟到) 炮火是为进攻, 为征服, 为反抗, 为破坏, 为杀戮, 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 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 是为庆祝, 为团圆, 为展示和平的欢乐, 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愿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 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

这样两遍阅读, 然后再按照感悟类散文的五个“点”高度地提炼压缩组合成思路:即先由眼前美妙的焰火触发, 然后通过联想过去恐怖的炮火来过渡, 从而感悟出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可怕, 作者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升华:愿炮火变焰火, 为和平祈祷, 最后再回到现实的焰火景象中来。

思路清晰了, 那么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归纳如下:本文通过对眼前美妙焰火的描绘和对过去战争场面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 对和平、美好、安宁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按照这五步阅读法, 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行文思路就可以梳理为:作者由风的温情、诗意、神奇和永恒 (触发) , 分别想到了故乡、乡村、父亲、自然与生命 (过渡) , 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情、乡村的美好、父亲的朴实和通晓事理、自然与生命的生生不息 (感悟) , 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感激、对乡村的热爱、对父亲的敬爱、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情 (升华) , 最后以“风”结尾照应开头 (照应) 。

又如2008年湖北卷《雾》的行文思路:作者先由雾的模糊美触发, 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来过渡, 从而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感悟) :在很多领域, 模糊性有很多好处, 更显出美, 最终作者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中 (升华与照应) 。

诸如此类, 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总之, 掌握这五步阅读法不仅可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而且还可以准确有效地捕捉到文章的主旨内涵, 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思路清晰了, 也为后面顺利地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第三题, 2008年湖北卷《雾》的第一、二、四题就是建立在这五步阅读的基础上来作答的。

感悟散文的哲思之美 第9篇

一、找准情趣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内容根据其体裁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两大类。根据不同散文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发掘不同的兴趣切入点,以快速激发学生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类记叙性散文。切入时,应着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从老先生的衣着、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入手,揭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老先生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在对老先生钦佩之余也引发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所内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对《家里的灶头》这类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教师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情感表达为主,通过由灶头的描写到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从民俗的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在感悟作者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发掘作品所内蕴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深入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的传授。首先,要重视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感性特点,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和新奇的思维活动。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阅读欣赏时,学生第一感觉往往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对北平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学生也都会对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着装报以会心一笑,同时对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对爱情的坚守执着给予发自内心的敬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对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第一步。

其次,在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对文章字、词、句、文的疑惑之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出的精彩点、内涵点、寓意点等亮点给予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如在阅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时,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品味、感悟,并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结尾处文章整体内涵得到升华”的理解。圈点、批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在散文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议题,从而将对文章的鉴赏感悟养成初中生散文阅读的习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议题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审美体验点、培养思维习惯和文学素养的过程。如在阅读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美”、“文辞美”、“社会美”、“内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几方面进行审美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领会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创设审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课堂作为这个交流的枢纽和平台,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引入与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学生对散文内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成为了可能。多媒体具有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和动画互动的特点。利用图片,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唯美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音乐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丰富情感变得形象生动;动画视频的展示,不仅丰富了散文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采集关于母亲、母爱的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配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加深了对母亲辛劳、慈爱、无私等形象的体验,也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爱的感悟。通过情境的创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是新课称教学理念对初中散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初中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题中之义。教师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应找准兴趣切入点、注意体验的方式方法、巧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以月亮为题的散文 第10篇

你高奏着百星不如一月的不老浩歌,你时刻吸纳着太阳的无尽光泽。俨然,就是黑夜也将折射的清辉照彻苍穹。你堪称是地球最至真的弟兄,你与地球肝胆相照、无与伦比的赤诚。你默默地、朴实地守望浩瀚的古老夜空。

你不仅具有鬼斧神工,呼唤江的潮汐、海的奔腾。你更勃发魅力无穷,播洒银的清辉、雪的意境。你承载月老的使命,为恋侣留下悠悠倩影。你宛如夜晚的精灵,为夜幕演绎壮美的风景。

花好月圆你寓意着景致的唯美,闭月羞花你涟漪着腼腆的姿容。风花雪月你诠释着四季的风采,冰壶秋月你彰显着心灵的纯净。

古往的文人诗圣无不对你抒怀吟咏,我感怀“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妙曼意境,我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绝妙佳景;我赞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精美佳句,我震撼“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的妙笔横生……

我曾每每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而遐想寒宫,我也常常为吴刚伐树的传奇故事而凝眸夜空,我更为中国航天实现登月的梦想而骄傲陡升。

你渴望人类步入你的仙境,你希冀人类探索你的奥秘。你向往生命的火种在自己的躯体点燃,你坚信人类征服月球不在是遥远的憧憬。

星移斗转,你昭然着天体内在的运行。圆缺变幻,你浪漫着多姿的丽景。正月十五,你缤纷着闹元宵的祥和喜庆,中秋佳节,你内涵着思故乡的遥念亲情。

你清辉皎洁,凌空高悬,繁星炫丽着你体态的娉婷。你流光柔美,神韵晶莹,夜幕衬托着你富有诗意的魂灵。你轮回更替,月旦春秋,在生命的轨迹上绽放着多姿的月华。你月挂星汉,清光万缕,在空宇上寄托着天各一方、月共一轮的思情。

也许,人们只欣赏日的火红,而忽略月的朦胧。抑或,人们只关注耀眼的黎明,而忘却夜色的意境。

以回家为题的散文 第11篇

家乡繁华,回忆无穷,一页翻过,家未变,人未变,心变了。

动荡的车厢内,我躺在单人床上。火车呜呜地驶向上海,那个我的家。手里抱着一个很大的包,那是我的全部行李及财产。上身一件白色衬衫配黑色外套。下身是一条淡蓝牛仔裤。本来牛仔裤是深蓝的,但因为长期换洗,褪色了。

“呜呜呜——”五点整,习惯地醒了,扫视一圈车厢内,或许是昨晚的忙碌得到了平息,一身的疲惫得到了释放,只有三三两两的人睁开迷糊的双眼,睡眼惺忪地起了床。

忧伤的旋律在耳边萦绕着,我望向窗外闪过的画面,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繁华的城市,这一切都没变,但,心变了。

当年,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只想着那些玩具,游戏,小学了,不太成熟的我,总以为只要感情深,不在一个地方读书又能怎样呢,直到发现发出去的消息,只有我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我才懂了。回忆不会变,人不会变,但人心会变。那么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曾经那个陪你一起疯,一起闹的闺蜜,即使记起,恐怕也只是草草了事,匆匆带过。

初中,交到了些许朋友,但要是在大街上遇到,也只是擦肩而过,或是形同路人。那一刻,陷得越深了,你就输了,但从一开始或许就不是对的,这个赌局,从一开始就是不该拥有的。可是,谁叫你被人卖了还在为别人数钱呢?谁叫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谁叫你掉入火坑了,还在哈哈大笑说着,“我真聪明”呢?

没有谁,是那颗心,是那颗不愿承受这一切,从而麻痹自己的心。

高中,学业繁忙,每天都有堆成山的作业,喝水时间都顾不上别说交朋友了。班里的同学只有一两个是以前认识的同班同学。幸运的.我们同校同班,遗憾的是那时我不多与他们交流。高中,在学业的紧逼下,埋在书海中,三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没有人注意到我,我也清净,就这样,忙忙碌碌着,直到高考。

老天给我关了一扇交际的门,但他给我开了一扇重点大学的窗。

三年,不负众望,考上北大。

离开上海,离开父母,去了北京。

四年大学,四年认识,四年,邂逅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心动,朋友的催促,逼迫下,我与他,尽管羞涩,但迈开了第一步,第一次的初恋也是第一次的结束,第一次的心痛。

两年感情,没想到在一起了才发现性格是完全不符,一个阔少爷,一个奴隶命。就这样,一只脚还没踏上船只,突然,船就翻了。

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静坐在书房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或许,看书,才是我唯一的宁静。

“呜——”火车发出一鸣长笛声,停下了。

到上海了。

悦耳的女声从火车中传出,提醒着人们火车到站了。

此刻,思绪也被切断,下了火车,眼前晃过几个熟悉的身影,慢慢走去,模糊的脸逐渐清晰,是爸妈和舅舅!

“回来啦。”是啊,大学毕业,我回来了。看着乐呵呵的,年迈的母亲,禁不住鼻子一酸。“你说说,这孩子,还带着这个包,这还是小学的时候,她的朋友送她的呢。”母亲眼光不经意撇到我的包,摇着头无奈地说道。“舅舅给你买的那个爱疯6你带着吗?”舅舅随意一问。“怎么可能,那还是高中两年级时给买的,没坏就不错了,怎么会还带着……”父亲的话还未说完,我掏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那个完好无损的爱疯6。

“咋,咋还带着呢?”没想到他的随意一问,竟真给问出来了。舅舅傻眼了。

“爸,妈,舅舅。这包,这手机都是朋友买的,朋友推荐的。”我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孩子……”

回了上海,回了家,回到了这个充满着回忆,充满着欢笑,泪水,幸福,苦恼的地方,抚摸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着这里熟悉的花香味,才终于明白事态无常,人生路漫漫。

以生命为题的散文 第12篇

夜晚每当我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放慢自己的脚步。秋天的季节,校园里没有秋天的样子,可是有这秋天的气息。虽然我是一个人,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独,天上的星星,还有那颗明亮的月亮陪着我呢!偶尔会看见一对情侣在那茂盛树木下情话呢,我就加快脚步前行。人啊,有的时候真的是太可爱了。

你知道吗?有思想的人一直都是很痛的!我记得曾经看过这句话“人啊想多了会害了自己” ,我觉得这说的对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何时思考过。真正的思考也许就是对你生命结束的总结。人啊,似乎都是喜欢在那归尘之年才有心思,才有时间,才有意识去思考。活着真好啊!

那些匆匆从我身边走过的人啊, 也许你没有看见我,可是我一直留意着关注着你。 我躺在我们同龄人一样的宿舍床板上,可是我却想着是大人的问题。

脚步,倘若你不曾前进过,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生命,倘若你有来事和曾经,那又能改变什么!

回忆什么!

死亡只是生命曲折的低谷,思考的转折;那些生命的前进的悲哀,永远都在人们前进的脚下。 痛苦的是我们,而悲伤的是爱我们的人们。

我们不曾 来过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为何会存在呢!存在着痛苦. 当满地的田间野花再次开放时,你还会像小的时候一样来到花丛中,躺着,跑着。那种幸福现在已经是种痛苦了!

宿舍的阳台上,繁华的城市,已经安静下来了。那些生命也已经安静下来,可是他们不曾停息过!知道死亡,然后。然后带着悲哀与痛苦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你知道吗?当我看见你老是喜欢和别人过不去的时候,我在想着你想得到的是什么。从头来你依然孤独。你相信那些纯粹的爱,那些真正的爱。然而这样的爱只有来自父母。家是什么?家是痛苦的归宿,回到家,你便有了短暂的安宁。

早晨你总喜欢一起来站在宿舍的阳台上,面对着阳光。让那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那是在这世上唯一一点仅剩的不要回报的温暖了。空气中湿润的味道夹杂着太阳的清香。

你不知道你怎么就长这么大了。而今你站在这人生的又一个重要的地方,你的知觉已经没有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一直一直都是一个人,即使旁边有人。

以“月”为媒,走进散文意境 第13篇

一、谈月, 营造安详的内心世界

1.师生品析, 感受月光清冽

师:作者望月, 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默读课文第1~2 自然段, 小组交流, 代表汇报。)

生: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银色的, 他感受到的是月色的柔和、夜晚的静谧。

生:作者看到的月亮特别皎洁, “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这两个词就是最好的说明。

2.师生共读, 感悟内心宁静

(缓慢读“夜深人静, 你一个人站在甲板上……”一节,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 在读的过程中, 为什么要缓慢一点, 为什么要读出轻柔的感觉呢?

生:因为这夜晚的月色非常安详, 非常宁静……

生:这夜晚的月色很美, 作者不想打破这特有的宁静, 所以要慢慢地读。

师:是的, 其实在作者眼中, 这月色是洋溢着生命的。 (再次示范朗读) 当你听到这里, 此时此刻, 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了安详、安静、宁静……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是安详的。

师:是的, 只有内心安详, 才能描写出月光的清冽。这是作者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境由心生”。

笔者通过缓慢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等方式, 让学生感悟到了夜晚月色的宁静, 从而逐步认识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境由心生, 通过营造安详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景色的描述, 实现了意境的呈现。

二、移情, 融合“我”与“物”的意境

月是夜晚的月, 心是作者的心, 只有把作者的心情通过具象表现出来, 才能实现“物”“我”的融合。

(生默诵课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说说,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师:这些情, 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来表达的?

(各小组诵读句子。师这样引导学生:虽然实际上, 月亮与作者的距离很远, 但是作者感觉与月亮很近, 与亲人却很远, 这种心灵的距离, 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 如“月近人”就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只是搭建平台, 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找到月亮与作者心里相同情感的意象。

生:“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中的“白玉盘”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

生:“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中的“明月光”与“地上霜”则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而这种思念却与霜一样冰冷。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半轮”, 表面上写的是月亮, 实际上说诗人的情感也是不完全的。

……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笔者采取了追问的形式, 促进学生思考,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

师:月是残缺的, 心也是残缺的吗?如果这句诗说成“峨眉山月白玉盘”, 感觉会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样的景色, 同样的满月, 为什么在李白的心中是美好的, 在苏东坡笔下却是充满离别伤感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师:虽然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钟爱的描写对象, 但他们却不是在单纯写月亮, 而是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 对月亮的描写也往往随着诗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物我两化”表面上看是“物”是“物”, “我”是“我”, 二者没有关系, 其实“物我两化”更多的是为“物我两忘”作准备, 因为“物我两化”更多地体现了“我”, “物”仅仅是“我”的载体。这是与作者对话, 进入散文意境的必然途径。

三、幻化, 生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课文中, 小外甥的样子非常机灵、聪明, 而这恰恰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源泉。笔者在此处给学生搭建平台,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用作者的情感去体验、感悟。引导发现:从“这是明亮的眼睛”一句中可以看出月亮与小外甥的眼睛都是明亮的;月亮是圆的, 而小外甥睁大的眼睛也是圆的;月亮困了, 也和小外甥一样困了。在小外甥的眼中, 月亮是有生命的, 是有情感的, 是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课文中, 通过对比月亮的明暗、圆缺等, 作者把月亮与小外甥融在一起, 看似无心, 实则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散文“物我两忘”的意境。

师:我们来读一读, 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外甥,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非常聪明、可爱, 喜欢幻想……

师:读读课文, 说说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发现。

生:“ 又仰起头凝望着……”这一句……

师:这一句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小外甥会观察。

师:对, 只有他爱观察, 善于思考, 甚至还有一点爱幻想, 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天空悬挂的永远是那一轮明月, 可是小外甥却……这个发现令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师生齐读) 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从表面上看, 小外甥的出现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 其实这仅仅是形式上的“散”。实际上, 小外甥的“幻想”是作者进一步联想的关键, 最终令作者“情动而辞发”。“像眼睛, 天的眼睛”虽然是瞬间直觉, 却是“物我两忘”的诗境, 是散文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彰显“自我”存在的同时, 更体现了小外甥那种童年的想象。

散文意境的生成, 虽然有很多偶然性, 但是作为教师却需要更好地引导。

师:月亮只有一个, 但是在不同人的眼中为何是不同的呢?

生: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乃至当时心中的感受不同。

师: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 虽然天上只有一个月亮, 但在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月亮。而这篇散文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做好倾听, 实现小外甥心中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相融, 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让读者最终走进赵丽宏笔下的意境。

由于文本内容的限制, 学生对月亮, 乃至对散文特性的认识都较为肤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月”, 理解散文的“神”, 教师有必要通过补充资料来构建关于“月”的文化视界。

师: (投影显示《月光男孩》画面) 这是丹麦的月亮, 你们看看, 这是根据月亮的什么特点想象出来的呢?

生:老师, 月亮的倒影与小男孩的性格一样, 十分调皮。

师: (投影显示 《月亮的味道》插图) 这个世界有多少双眼睛, 就有多少个月亮。现在, 你们好好想想, 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你有什么小心思、小秘密可以寄托在月亮上呢?

生:月亮是圆圆的, 它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为夜里的人照明……

生:月亮是一个盘子, 可以装很多双“眼睛”。

生:月亮是一张光盘, 寄托了我很多童年的回忆。

师:是的, 望月不仅仅是望月, 更多的是“望”自己的心, 是找到月与心之间的联系, 实现物我相融。其实, 望月、望桥、望水, 都是一样的, 关键是自己内心的寄托。

以生命的诗性为散文正名 第14篇

理论建构恢弘,体系完整严谨是《诗性想象》的一大特色。作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之一,该作以“散文话语的重建”开篇,认为重建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地基”。作者通考了五四以来百年散文发展的概况,指出当下散文创作贫弱的现状与理论话语的缺失直接相关。接着,又辨析了传统散文理论中一些习用概念所存在的问题,继而以“诗性散文”为核心,分别从“人格主体”“生命本体”“诗性智慧”“文化本体”等多个方面构筑散文的诗性内核,再从叙述、意象、结构、意境、语言等多种形式要素,对散文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深入研究。循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画出一幅完整而严谨的散文理论架构图,梳理出一套有着严密逻辑关联的散文理论话语。可以说,作为一部系统性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大刀阔斧地为学术拓进扫清了障碍,是一个富于原创性和拓荒性的学术成果——这种努力有一定的冒险性,也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学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信与担当的治学态度,在当代避重就轻的学风下,很值得我们省思。

《诗性想象》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概念创新。例如书中指出,要拓展与深化新世纪散文研究,途径之一就是要“化西方”和“中国化”。“化西方”是“引进西方的文论作为参照”,但又不以之为唯一标准,这是对“西方化”的一种反拨。而“中国化”则指要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交汇融合而创造出现代精神。旧词新意,观点独到,这两个词汇都体现了作者散文理论的独创性。又如在论述“散文的生命本体性”时,作者思接千载,从古希腊、古罗马谈到尼采,再从德国的生命哲学潮流谈到黑格尔、克罗齐、苏珊·朗格,又转而到中国的《周易》、庄子,最终将分析重点落到中国现当代散文上——从而在整个人类文学艺术史的考察中完成了关于“生命诗性”的世界性意义的论证。实际上,在《诗性想象》一书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当代散文从来就不是孤立和狭隘的,而是与世界文学文化,甚至整个人类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在纵横捭阖的论述中读者很容易感知论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人文情怀。

学术著作最忌枯燥无味,令人无法卒读,《诗性想象》却因为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学者个性,读之令人意趣盎然。当下的学术争鸣,往往只限于论文商榷,在杂志上见真章,鲜有见诸专著者。而在《诗性想象》中,作者却不讳言与诸家观点的相容或相左,直抒己见。作者在评论某一问题时,往往先举证各家观点,充分评述,再推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我学术建构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阔达的气度、一种史学的厚重感。诸家观点展露无遗,平等对话,得失由读者评判,实际上是由读者参与了思想的交锋与争鸣。另外,《诗性想象》文风谦逊而不失自信,语言晓畅又饱含诗情。例如作者提出自己的散文分类标准时,也承认是“颇具难度的问题”,是一种挑战,反映出学者谦和的个性和负责任的治学精神。

陈剑晖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散文研究,是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多年来一直疾呼散文的崛起,为散文的正名而奔忙。《诗性想象》作为他最新的成果,既有严谨的学理思辨,又有诗性的文风,更不乏学者的意气和个性,全书在以生命的诗性来倡扬散文的未来。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该书是了解百年散文理论发展及近期学术焦点的一扇窗口,深窥则犹有濡染学人学理学风的教益。而于普通读者而言,书中多有对古今诸多散文名家文风的精彩述评,相互比对,洞见幽微,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有独到的妙处。《诗性想象》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有很强的可读性,说雅俗共赏也不为过。

上一篇: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论文下一篇:特殊工时制度申报审批所需材料20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