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抓住点

2024-05-31

小学语文教学抓住点(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学抓住点 第1篇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荷花》教学反思

关键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这是经典名篇。在正式学习之前,不少学生看过这篇课文后,已经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篇课文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感兴趣了,我让学生提前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文章、诗句,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荷花,布置完后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当然,我也让小组长跟进小组的完成情况。总体来说,学生收集的资料丰富,各有特色。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空间,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也反思了不足之处。课后,应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展示。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小学语文教学抓住点 第2篇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做课的内容是《抓住特点写动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我是一名新任教师,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肯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及失误,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抓住特点写动物》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也是学习了本组课文之后的一次练笔,本组课文是关于写动物的内容,本组课文中的“动物”,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因为作者悉心观察与动物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孩子们总是对一些小巧可爱的动物存有好奇心和亲近感。本次习作就是要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等特点,也可以写它怎样捕食、怎样活动、嬉戏、休息等生活习性。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积累,按顺序抓住小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来描写小动物,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学情分析

经过观察,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动物,有好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狗、小猫等动物,对动物有亲近感,同学们对动物流露出的是喜爱。在喜爱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能抓住动物外形和动作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并且做到选材新颖,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拓宽习作思路,学着新颖选材,写出真情实感。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两点的考虑,我将作文指导课的目标定为:

1.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积累,能抓住小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按一定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在交流和习作中激发起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能表达出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享受作文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此目标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积累,按顺序抓住小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描写小动物,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拓宽习作思路,学着新颖选材,写出真情实感。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谈话法、讨论交流法。

说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及本节课的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开展习作活动。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版块,下面我就四个版块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学观察,小组讨论

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猜到的小动物,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接着再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及为什么喜欢它,从而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写动物要抓住特点,这样做对后面的习作内容做好铺垫。

(二)、看图片,开拓思路,印象描写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对怎样描写动物外形有个大概的轮廓。试着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接着讲动物的生活习性。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要抓住小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

(三)、学写法,记录片段,完习作

此时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已经产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跟随老师指导进行片段描写。教师此时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与指导;对表达完整,抓住小动物特点写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这样课堂上营造一个交流的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思考习作空间,主要体现两点特色:

(一)、激趣与指导巧妙结合,指导学生学着选材与构思。

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切入话题,呈现谜语,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交流,在欣赏短片文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与优美,交流情境生动且自然。教师相机进行巧妙地指导学生构思与选材,帮助学生积累习作选材的学习经验。

(二)、激情与思考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学着构思与表达。

教学时,用层层深入的引导组织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心里有构思之后,又借助课件巧妙激情,渗透了“生动有感情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的学习理念。

抓住三点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第3篇

一.抓准疑惑点, 确定教学内容

1、问卷调查, 确定教学内容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手段。如八下第四单元《吆喝》, 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位,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阅读《吆喝》, 你能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吗?②读了文章, 你有什么感悟?③这篇文章, 你认为哪些内容是不需要老师教你就能自行解决的? ④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可从内容、语言、情感、结构等角度进行陈述。通过对第③小题的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对字词理解、内容把握、结构梳理等方面不存在学习困难, 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在对第④小题的分析中, 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基本集中在吆喝的语气语调、吆喝的民俗文化、吆喝人的生活态度、浓郁的京味语言、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 面。而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作者对老北京“吆喝”这一民俗的美好回忆和其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于是把两个落脚点融合在一起, 就确定了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

2、提问交流, 整合教学环节

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 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以便及时整合教学环节。如李明老师上《泥人张》时,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圈画两种现象:一是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或句子。二是圈画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希望在课堂上细细品读的词或句子。学生提 出疑惑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后, 老师当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写在黑板上, 然后说:“今天, 我们就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整堂课, 教师捕捉了学生的阅读疑惑, 以学生的疑问生成板书, 由词语的理解到文本的阅读, 再到人物的赏析和写法的透视, 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起点”非常艺术性地融合在了一起, 令人回味无穷。

二.激活兴奋点, 调整教学预设

1、以情感态度定基调

如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教学《夸父逐日》时,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感受人物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但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却发现学生根本不买账, 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夸父为了‘高大’这个评语,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做法不值得。”王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态度, 推翻了“英雄主义”的教学设计, 重新整合了单元教学。她和孩子一起探讨英雄的可爱在于他们热爱平凡的生活, 带领学生感受斯科特悲伤而又坚决地给妻子写遗书时的细节, 感悟刘连满们面对珠穆朗玛峰的豪情与信心。又和孩子们探讨探险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 而在于这个过程中英雄的心灵逐渐变得坚强、丰厚与细腻。

2、以探究质疑激兴趣

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旅鼠之谜》时, 一学生突然举手说道: “老师, 我觉得文章有语病, 比如: ‘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 近乎自言自语地说。’中‘端详’就已经是‘仔细地看’了, 句子前面又加上‘仔细’, 有重复的感觉。还有‘自言自语’就有‘说’的意思了, 可是句子后面还出现了一个‘说’字, 又重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位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 并顺势让学生给文章找毛病。不一会儿, 学生就找出了很多病句。学生在找语病的过程中, 不但巩固了语法知识, 而且挑战了“权威”, 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尊重差异点, 完善作业设计

1、作业分层化

学生的差异性, 决定了教师如果统一作业内容和难度, 势必造成“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完善作业设计。我的一般做法是, 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 C层次的作业偏向单纯的巩固性作业, B层次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 A层级的题型灵活多样, 偏向于分析、想象和运用。这样的作业设计, 既照顾了学习起点低的同学, 又使学习起点高的同学有更多的发展, 使他们都能在相应的作业层次中, 较好地保证作业质量,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作业多样化

抓住兴趣点 促进汉字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双回单法 俗字 形象教学法 文化解释 楹联展示

汉字在古今重要性可见一斑,许慎曾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汉字教学古人非常重视,汉代蒙童首先要过识字观。《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2]就是说在汉代若想当文吏,首先必须要能背诵9000个以上的字,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如果上书时字写得不正还要被弹劾。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把识字、用字教育规范提高到入仕的高度,《陌上桑》讲“十五府小吏”是这种政策在现实中的反映。可见当时对识字教育的重视,将文字规范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一如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一样,古今的各种政治举措会激发汉字教学的开展。

今天,要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抓兴趣点入手,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用训诂新法引发《古代汉语》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要善于利用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比如双回单法,是《古代汉语》词语训释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经过相关转换把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语素,用其中一个人们容易了解的语素(或者是以这个语素为核心意义的双音节词)作为释词去解释古文中的被释词。”[3]

利用双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解释另一个语素,在一些新发现的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兴福祖庆诞科》第167-168行:“气中七变者:气是虚,虚是空,空是无,无是容,容是纳,纳是藏。”其中的单音节词可由双音节“气虚”、“虚空”、“空无”、“容纳”、“纳藏”等词语解释。这样的例子还有该文献第173行的“风中七变者:风是力,力是动,动是转,转是变,变是化,化是神,神是通”、第175-176行的“明中七变者:明是光,光是照,照是见,见是辨,辨是识,识是分,分是别”、第178-179行的“水中七变者:水是生,生是命,命是荣,荣是成”、第183行的“火中七变者:火是香,香是美,美是色,色是好,好是端,端严,严是威”等。[4]

二.利用俗字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现在有个字是采采芣苢的苢下半部,没有草字头,很多人不认识,在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中有“以”163行和169行有相同的文句“以昔大愿力,慈悲满世间”,第169行“以”作正字,而第163行“以”作“苢”去掉草字头的“ ”。教学中,可将“采采芣苡”的诗句与这个字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注意实际文献中用字的变化。厶本来是“私”的本字,实际有可能读作“某”,如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点灯七层科册》中的“一灱弟子厶,合家眷等,大小男女”和《奏申牒疏科册》中的“但弟子厶下情无任”、“厶年厶月厶日,结制百日之期,启建厶道场,讲演厶天教,今则幸逢厶旦之辰,常住营备净斋菒品之。”[5]

当然,利用俗字要注意不要混淆字形,我们常见的是混淆字的偏旁。比如常见敦煌文献中将“氵”旁和“言”旁相混淆者。水旁与言旁形近故可互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敦煌俗字典》“諳”条在列出“諳”的俗字“湆”后说:“‘言’旁俗字多作‘讠’,与‘氵’旁形近易乱。”[6]同时,《敦煌俗字典》在列出“諒”的两个异体俗字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字(笔者按:即‘氵量’字)左边应该是‘讠’旁,因与‘氵’旁相似,故讹为‘氵’旁。”另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将“濄”的“氵”旁讹作“言”旁者,[7]它例不胜枚举。

三.利用形象教学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在分析合体象形字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陪衬的字形进行讲解,最好采用形象教学法。所谓的合体象形,指的是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在附加表示陪衬符号的象形字。合体象形所描绘的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明显,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使人难以辨识,因此需附加背景,利用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侯”,甲骨文形状外部为幕布,里面是表示箭的“矢”,表示“射矢之的”,如果没有“矢”陪衬,便不知何物。侯,就是古代春天举行乡饮酒礼时所用的幕布,从厂,像张设的幕布。再比如“果”字的教学,笔者先画出其上部轮廓的甲骨文,同学们猜的东西有“饼子、田、铅球、蹴鞠”等,我一一给予了否定,同学们愕然;然后我再画出其下部“木”的甲骨文,同学们恍然大悟,然后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齿”字的教学也是如此,笔者教学中先画出牙齿的形状,让同学们猜是何物,同学们思维相当活跃,最后笔者画出口的形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种方法最好结合同学们熟知的词语,尤其是成语,效果会更好些。在讲“州”的涵义时,笔者先画出“州”的甲骨文形状,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河之洲”的“洲”的“本字”,字形中间的圆圈表示的是水中陆地,字形的曲线表示水流,“洲”是后起本字,累加了形符“氵”。教学“瓜”这个常用字时,笔者先画出,同学们猜测一番后,笔者再画出相应的藤蔓,最后笔者指出这就是“瓜田李下”的“瓜”字,笔者还引用了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所以瓜田不纳履,是君子怕别人说自己借提鞋的机会偷瓜,以免去自己有偷盗的嫌疑。这样解释之后,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知事物究竟的兴趣。

当然,《古代汉语》兴趣教学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利用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的方法。比如“男”字的解释就可结合文化进行,“男”字因何从力,可千万别理解为男子有力气就种田。“力”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象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象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象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开始不分男女,至于专用于男子则是后来的事情了。楹联如唐伯虎对祝枝山的析字联“长巾帐内子女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中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合成“帐”,“子女”合成“好”,“少女”合成“妙”;“山石”拼“岩”,“古木”合成“枯”,“此木”合成“柴”等。其它的方法更有待于在教学中摸索积累。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第316页。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0-1721页

[3]包朗,李榕:《古汉语词语释义新模式——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模式引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3期,第135-136页。

[4]《兴福祖庆诞科》中的内容可参见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计佳辰硕士论文《霞浦摩尼教新文献<兴福祖庆诞科>录校研究》第14-15页。本文采用的是笔者亲自校录的《兴福祖庆诞科》,下同。

[5]灱,当为“切”。《点灯七层科册》和《奏申牒疏科册》均为未刊之文献,本文所据者,为导师惠及的图版,文字为笔者自己校录的。

[6]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7]说详见包朗,杨富學《<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言過”当录为“濄”——兼与王启涛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3-107页。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霞浦新发现<摩尼光佛>校注研究》(项目编号:13LZUJBWYJ021);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招标课题重点项目《文化安全视阈下新疆柯尔克孜族伦理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0113B03);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古代汉语>词语教学方法新探——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法》(项目编号:RWJG1408)

总得抓住点什么的励志故事 第5篇

若是我,真的什么都抓不住了。我完全可以整天埋怨命运的不公平,整日顾影自怜。

也许,真的,我还不如那个广西盲童。他只有13岁,承受着命运的不公平,却不失勇气和信心。相信,很多人都从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节目中,认识了这个男孩——韩平安。

小小的个子,黑黑的脸,其貌不扬的韩平安十分爱笑。笑的时候,露出几颗尖尖的牙齿。淳朴和简单的外表,就像小溪边丑陋的石头,没有人会关注。

就是他,在节目里,坚定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以后要做个盲人画家。”

“上帝关上了我眼睛这两窗,他就一定会打开我心灵之大门,让我走出黑暗并画出心灵的画卷。”听到这句话,在场的观众吹嘘不已。

韩平安现场表演画竹子。这是我第一次看盲童作画。他握住毛笔的手似乎充满了力量,落笔后一顿,自然成了竹子的节。另外一只手按在指上,他沿着指头给竹子添加竹叶,黑黑的墨沾染了他的手指。他却沉浸在作画的乐趣中,像一个天才的画家。画作简单却不失大气和美。嘉宾蒋大为先生,握着毛笔的手微微颤抖,他着重地画上了题了画的寓意:竹报平安。

大道至朴。

小男孩有一颗简单而纯真的心,不染纤尘。尘世间的一切不曾污染它。所以,那颗宝贵的心灵可以看到世间的一切,并能感受和触摸到美。

主持人董卿替韩平安表白:“我喜欢画画,我喜欢收音机,我喜欢小喇叭广播剧,我喜欢笑,我喜欢拥抱……”现场嘉宾娄乃鸣、阎肃、蒋大为和主持人董卿一一和他拥抱,他竟然高兴得哭了起来。

人,总得试着抓住点什么。

如果你不安于现状,如果你不满足于命运的安排,如果你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幸福……,那么你总会试着抓住点什么。

申论备考:如何抓住文章总论点 第6篇

申发论述一直是所有申论题型中分值最大的一种题型,同时,也是令广大考生最为头疼的一种题型。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容易写跑题,写偏题。而我们要想写好一篇议论文,首要的就是抓住文章的灵魂,即中心论点。那我们如何在考场中有限的时间里,准确瞄准靶心,如何确定我们的中心论点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一个方便记忆的公式:中心论点=话题+角度(所谓“话题”就是整篇文章围绕什么来展开的;角度就是看待问题的态度,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声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申论文章都需要选角度,就目前的申论命题来说,除了广东省的申论命题其它申论命题几乎都要求要自选角度、观点明确。

我们在申论作文考试中大多数情况下有两种出题形式:第一种是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了话题和角度;第二种是题干中只给了话题需要大家去寻找角度。

题目中已经明确给出了话题和角度

结合给定材料,以“保护救助流浪儿童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

分)

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深入,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800~1000字。(2011年下半年四川省考真题)

这道真题表面上来看,只给了我们话题,要求我们自选角度,实际上这个命题作文已经隐含了角度,“保护救助流浪儿童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句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话题是流浪儿童,因为整篇材料都是围绕流浪儿童来展开的,角度就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责任,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解决流浪儿童的方法就是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个方法就说我们所讲的角度,题干既然给我们限定了话题和角度,那么做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能脱离题干中给的角度,所以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能从政府和社会这两个方面来写,并且这两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题干中只给了话题

“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2012年国考地市)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从题干中“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我们隐含了材料的主要问题,而这个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回到材料中去寻找,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发现材料中主要是围绕“城市安全”这个话题来展开的,这句话和我们的材料相结合实际上也是在说城市安全问题,所以这就是就是文章的话题,话题找到了接下来就自选一个角度:如果这个角度是表明态度的话,那我们就应该说保障城市安全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例如:“保障城市安全 提升城市宜居指数”;“保障城市安全 促进民生幸福”;如果这个角度是解决问题的话,则

需要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对策才能保障城市安全:例如:“提高忧患意识保障城市安全”。通过话题和角度的确定使我们观点明确且正确。

上一篇:我的爷爷随笔下一篇:实践部部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