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2024-05-29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精选10篇)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1篇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徐珊

绥德县天线宝宝幼儿园 718000

有别于室内静止游戏,幼儿园运动性游戏是一种高结构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幼儿的身体发展、体育精神的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挑战性”活动常常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然而,挑战性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多,这让很多教师有所顾虑。

在运动性游戏,教师在处理“挑战性”与“安全性”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挑战性”与“安全性”,明确认识,力求既使挑战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一、挑战的内涵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是指幼儿主观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达到高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设臵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价值。然而,要真正体现活动的挑战性,需要对挑战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把握实施要点。

(一)正确认识挑战的两个层面

在运动性游戏中,一般通过两个层面诠释挑战,即运动性游戏、动作技能的提高和社会性发展。

◆动作技能的提高

这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激励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极限,使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获得新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技能提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很快看到活动效果,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社会性发展

除了动作技能的显性提高,教师通常还会设臵一系列隐性的挑战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合作、坚持、勇敢等)。如从单一游戏到双人配合游戏;从单一信息整合到复合信息整合:从单一空间游戏到多元空间游戏等,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给予幼儿挑战的平台和空间,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挑战的“度”

所谓挑战的“度”,一方面指难度,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挑战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挑战难度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要符合幼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范围,如果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避免营造恐惧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布臵的场景不能过于黑暗,模仿的动物不能过于凶恶,以免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儿造成阴影与创伤。

(三)合理设臵不同难度的“挑战点”

幼儿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去恒定“挑战点”,而要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臵不同难度的运动性游戏“挑战点”,以满足全体幼儿积极挑战的欲望。如在跳远活动中,教师可设臵不同宽度的障碍供幼儿选择,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挑战,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四)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

在运动性游戏中,很多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挑战时,语言较为平淡,肢体动作较为贫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直接影响了挑战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变换姿势,或放松地站着说,或蹲下来说,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变换语调,或轻声细语地描述,或响亮地提出要求等。这些强烈的反差能让幼儿更好地保持注意力与兴奋度,对于同一件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增强挑战的欲望。

(五)挑战应注重体现包容性

在运动性游戏的挑战环节,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每个幼儿都必须完成挑战,而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挑战成功,挑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战、乐意挑战。教师应该看重幼儿主观积极的挑战意愿和挑战过程,要体现挑战的包容性,允许有瑕疵,更要允许有失败。

二、安全的贯彻与实施要点

安全是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随着挑战的难度不断增加,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为了使挑战有安全保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幼儿的安全。

(一)活动前仔细询问

在开展运动性游戏活动前,教师必须询问班级幼儿有无身体不适、患疾或疲劳的情况,应避免让这些幼儿参与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

(二)进行规范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用语如果不规范,就会导致幼儿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的模仿行为。如同样是带领幼儿跑步,有的教师会认真地将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并做好摆臂、开步、手的形状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师只是随便跑跑,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不规范的动作示范与讲解,会让幼儿形成不良的动作习惯,成为幼儿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以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与用语传授幼儿技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幼儿的自主运动作好铺垫。

(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在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环节,除了放臵必要的保护器械(如软垫、护具等)外,教师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教师的站位、手势、距离等,都是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跳山羊”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及动作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安全性,活动中教师应迎面站于幼儿落地一侧,双腿呈弓步状,双手自然迎出,以防幼儿落地时跌倒。教师必要的保护行为,既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有效的保护动作,从而增强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积累日常运动性游戏的经验

日常运动性游戏是安全的有力保障,幼儿经常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关节、肌肉、器官得到锻炼与发展,增强运动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进行晨跑:带领幼儿复习已学过的体育运动内容,练习主要动作;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将运动的理念融于家庭教育中等。幼儿在日常锻炼中不断积累运动经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进行不断完善与突破,这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在安全上也有较大的保障。

(五)组织专题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性”的运动性游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行为,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进行体育运动,使幼儿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如游泳、遇震遇火逃生、滚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这些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形成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从以上关于挑战和安全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的“挑战性”与“安全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应该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一)“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有了安全保障的“挑战”才能称之为“挑战”,否则只能叫做“冒险”。

(二)“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安全”在“挑战”中扮演的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对于活动中所有的安全隐患,教师都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如器械位臵的摆放、游戏队形的疏密、教师的站位、幼儿生理与心理的极限等,这些都是在“挑战”环节中时时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因素,教师必须时刻将“安全”牢记心中。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2篇

活动目标:

1.能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各种玩法并体验集体活动与创造的快乐。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报纸若干、椅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导入。

二、幼儿自由玩报纸。

幼儿每人一张报纸自己尝试探索不同的玩法。

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总结。

休息游戏。

三、重点练习报纸的平衡玩法。

教师总结。

四、游戏:挑战极限

游戏反复进行,由慢到快,圈数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逐渐增加!

结束活动:放松下自己的手和脚!(.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目标中之一:喜欢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其内容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

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很乐于去参与,兴趣都很高昂,也很配合我,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本着幼儿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是很重要的,幼儿有兴趣,我们就有将活动继续开展下去的意图,如果只由老师讲述那就显得有些单板。

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报纸”这一个常见的物品作为活动器材,分层次引导幼儿探索报纸的各种玩法,再引导幼儿体验同伴有创意的玩法。拓展幼儿思维,幼儿非常喜欢,始终以热情、饱满、愉快的情绪参加这一体育活动,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既体验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又促进了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本次的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大大地促进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活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孩子们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气氛轻松活跃,玩得尽兴尽情,童真童趣尽显其中,真正体现了老师的快乐教学与幼儿的快乐学习。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3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以上。老年群体是中风的多发群体, 中风是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病发初期高达85%的中风病人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其中有50%的病人可以恢复部分肢体受限的功能。研究显示:康复训练是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途径之一, 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当下, 康复训练还存在一些弊端, 如训练内容单调, 训练过程枯燥, 训练治疗师资源、训练场地有限等。学者开始探索实现康复训练的新途径, 如辅助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虚拟现实康复系统、康复辅助游戏等,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康复训练能够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 且更加容易普及, 也就成为现在康复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研究康复辅助游戏的出发点都是围绕提高患者训练的兴趣而设计, 还没有以动作教学为出发点的康复辅助游戏研究。首先, 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 学习效率较低, 而康复训练对动作规范的要求较高, 一般是一对一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导致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出现。其次, 在传统的动作教学中, 授者是教学的中心, 教学信息是单向的, 学生动作是否规范, 只能通过老师的观察, 学习者无法自我判断。本研究将针对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研究展开, 对康复训练的多媒体学习材料进行设计, 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期为动作教学领域开辟新的教学思路。

二、研究现状分析

依据本研究的题目, 下文将从“多通道学习”“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与“多媒体动作教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总结出现有研究的特点, 并找到启示。

(一) 多通道学习研究现状

多媒体学习 (Multimedia Learning) 又称为多通道学习 (Multimodal Learning) 。人在记忆外部信息时, 首先必须接受这些信息, 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 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 称为“多通道”记忆。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研究证明:只听但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 只看而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 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是86%。《学记》中说:“学无当于五官, 五官不得不治。”说明充分调动多通道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迈耶 (Mayer) 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双通道假设、积极加工假设、工作记忆有限性假设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 (Generative Theory) , 之后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的多媒体学习的定律。该理论是利用多媒体学习与教学、设计多媒体学习材料的理论依据。宁波大学的左建军在多媒体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将触觉交互作为独立的通道加入模型中, 提出了多通道信息元素整合学习模型, 并以实证方式科学地佐证了多通道信息元素整合学习模型的内部机理。

(二) 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研究现状

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方法有按摩、针灸、康复训练等, 脑的可塑性理论是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理论基础。康复辅助游戏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从而实现康复。国内外康复辅助游戏特点是与体感交互技术相结合。在Kinect之前, 学者结合Eye Toy、Wii开发了许多康复辅助游戏系统, 并证明了其用于康复训练的有效性。Chang等证明Kinect可达到与光学追踪系统相衡的动作追踪效果。随着Kinect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 结合Kinect开发的体感交互游戏趋于完善, 而且可以作为在家庭环境中的康复训练工具。康复辅助游戏可以解决治疗师资源紧缺的问题, 并提高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三) 多媒体动作教学研究现状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动作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动作教育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媒体动作学习材料对动作进行直观、生动、准确的演示, 可以解决教师业务水平不一的问题, 值得提出的是, 杨霞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动作录像与规范的动画动作进行对比来增强动作定型效率, 此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自身动作的错误, 并按照标准的动画动作及时进行改正。张诗潮等结合体感交互技术设计了一个手语教学的系统, 来帮助聋哑人进行手语学习, 促进动作教学。

(四) 启示

目前, 国内外利用交互技术设计多媒体动作学习材料的研究较缺乏。情境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都强调自身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因此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动觉, 利用体感交互进行反馈式学习的方式十分具有探索意义。在动作学习的领域, 结合Kinect设计多媒体学习材料, 使视觉通道、听觉通道与动觉通道协同学习, 一方面避免学习者的认知超载, 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将自己的动作与规范的动作进行对比学习, 进行动作的自我判断, 从而提高动作学习的效率。当前, 人机交互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 为多通道的学习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笔者期望以多通道学习的方式为切入点, 以动作教学为内容依托, 构建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设计方法, 以期在后续试验中应用于各类动作教学。

三、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设计方法

(一) 从神经理论来说

1. 理论基础。

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在外部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具有不断修饰与重组的能力, 而且是一种终身的能力。大量的实验与数据显示人脑通过学习与运动可以产生可塑性的变化, 特定的学习与经验影响特定的大脑区域针对性的设计教学, 可以改善人的肢体运动功能。

2. 设计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 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目的, 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康复训练的动作教学材料, 来针对患者特定的患病区域进行动作的学习与康复训练。笔者对康复训练的学习材料进行了调研, 发现不同的患病区域如手、肘、颈、肩等都有特定的康复训练动作, 因此可以将权威性肢体功能障碍自我康复训练图解中的康复训练动作制作成模型动画, 让患者通过学习康复训练动作, 并将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从而达到动作学习与康复训练的目的。

(二) 从认知规律来讲

1. 理论基础。

在认知学习理论方面, 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其定律认为, 通过视觉图像通道与声音语言通道的文字、图片来处理信息, 能增加学习者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数量, 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深度理解, 同时当学习者能够控制学习材料的进度时, 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通道的加工活动时, 学习的效果更好。另外情境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也强调交互性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的观点, 对于动作教学材料的设计方法的构建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为多通道的学习动作学习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设计策略。

依据认知学习理论以及计算机信息元素传达的多通道形式 (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 , 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输出信息与人体接受信息时的各个通道, 在多通道中进行信息的整合, 达到降低认知负荷、提高认知效率的目的。据此将在本设计肢体功能障碍自我康复训练图解中的康复训练动作创设成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动觉通道的多通道信息输出形式。在视觉方面, 将动作制作成分解动画, 并将运动的轨迹描绘出来;在听觉方面, 将动作的要领录制成语音, 并与分解动画进行同步播放;在动觉方面, 利用Kinect体感设备捕捉学习者的学习动作, 并在显示器中显示与规范动作的差异, 当动作完全匹配时, 游戏系统将信息对学习者进行反馈, 从而达到动作学习的目的。学习者拥有了自学动作的能力, 同时也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动作学习是否正确, 相对于传统的动作学习时, 只能通过老师的评价来得知动作学习的正误, 多通道的学习方式显得更加有效率, 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 从游戏设计的角度分析

1. 理论基础。

游戏作为第九大艺术, 是因为它融合了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而成为一种新的综合艺术。艺术本源的“游戏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游戏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当人以一种愉快的情感进行游戏体验时, 便能够轻松地学习到新的知识, 而且在情感与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 设计策略。

设计有趣的游戏场景, 让动作学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将不同难度的动作设计成游戏不同阶段的任务, 根据学习者完成动作的匹配程度给予分值, 在每一个训练阶段设置荣誉奖励等。通过各种游戏规则的制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四、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实现

(一) 技术支持

本游戏用到的硬件为用于动作捕捉及体感信息传输的Kinect设备, 通过Kinect来获取人物的深度信息与骨架信息。

软件包括:用于结合Kinect实现体感框架的Open NI;用于制作游戏中动人物的原型以及动作动画的3Dmax;用于游戏引擎以及音频录制的Unity3D;用于设计游戏界面Adobe Photoshop。

(二) 游戏结构及实现原理分析

游戏的结构及实现原理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 以C#/C++为游戏编写脚本语言, 使游戏运转有一个良好的逻辑;运用3Dmax和Unity3D制作分解动画动作;使用Unity3D中的Audio Source录制动作要领的语音注解;在Unity3D用结合的Kinect与Open NI体感框架将学习者与游戏角色绑定。学习者利用本游戏进行动作学习时, 动作要领信息将以分解动作通过视觉通道, 以语音注解经过听觉通道传达给学习者, 学习者对动作进行理解与学习, 并通过体感交互来驱动绑定角色与规范动作进行匹配, 检验动作是否准确来达到动作学习的目的。该学习材料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 并且能够控制学习的进度, 根据积极加工假设与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中的交互性定律, 这种学习方法更加有效。

(三) 游戏内容设计

游戏的视觉内容, 根据对肢体功能障碍自我康复图解的调研, 选取合适的康复训练动作制作成带有运动轨迹的动画, 导入Unity3D游戏引擎中, 并编写代码完成游戏的界面设计;听觉内容, 将图解动作合理地编译成文字, 录制成MP3格式之后编入Unity3D中, 与动画进行同步播放;交互内容, 在Unity3D中编写交互命令代码来实现与动画进行交互。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多通道学习、已有的康复训练方式以及多媒体动作教学研究进行梳理之后, 对多媒体学习理论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究。以多通道学习为切入点, 以动作学习为内容, 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多通道学习适应于动作学习材料的设计方法, 并以此法设计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此种学习资料改变了通过书籍、视频的动作学习方式,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反馈式的动作学习方式, 在体育、艺术等动作教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多通道的学习方式为动作教学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同时, 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的研究还能够解决当下训练治疗师资源与训练场地有限的问题, 也为三级康复网的实现创造了可能。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多通道交互、增强现实技术等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学习者能充分调动人的各个感官通道与周围环境交互进行情境性的学习, 提高人的认知效率。

本研究只在理论与设计方面进行了探讨, 未能进行实际的试用。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设计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以求得到真实的试用实验数据, 最终将设计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关注计算机多通道交互、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探讨多通道学习, 以探求多通道虚拟现实的情境式学习方式, 实现真正的具身认知学习。

摘要:为了提高患者在动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在对多通道学习、康复辅助游戏、多媒体动作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以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与脑的可塑性理论为理论基础, 构建一种基于多通道学习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游戏的设计方法, 并以此法设计康复辅助游戏, 而且该设计方法适应于动作类教学材料的设计。

浅析幼儿户外游戏的挑战与安全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户外游戏;挑战;安全

幼儿的生活基本是围绕游戏展开的,自出生到学前教育这一阶段他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游戏既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成长的一种方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游戏对其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参与什么游戏、以何种方式参与将影响他们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户外游戏存在的问题

1.户外环境杂乱

受我国用地的严峻形势影响,国内的多数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场地为小朋友提供游戏场所。同时,不同的幼儿园之间差异性很大,许多条件比较差的幼儿园根本没有能力为学生的户外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并且幼儿园选址不一,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状况对幼儿户外活动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户外游戏的安全保障性低

每年的儿童失踪、死亡等意外状况层出不穷,新闻报纸上有关儿童意外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意外事件使得家长、老师对孩子的保护趋向极端化。出于安全和避免责任的考虑,许多幼儿园尽量少安排户外游戏,有的甚至取消了户外活动,当然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人身安全保障和对幼儿家长负责有很强的效用,可是却剥夺了幼儿户外游戏的权利,不利于幼儿对社会和人生认知的培养。

3.户外游戏环境缺乏整体合理性

前文中提到幼儿户外游戏场所缺乏,游戏设施设备不完善,这也是幼儿户外游戏环境缺乏整体合理性的原因之一。各个游戏场所的游戏区域和玩具散乱分布,这种没有联系的独立布局虽可以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机会,却不利于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情景模拟,很难开展有教育、有针对意义的益智游戏。

二、户外游戏的开展

针对幼儿户外游戏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1.游戏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在为孩子提供户外游戏的场所时,要从安全的原则出发,尽量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资源。户外游戏场所应该设置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游戏设施和器械,尽量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要求,场地整体上要满足自然性、选择性、挑战性。

2.提供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

社会和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幼儿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在有监护的状况下让他们更多地亲近自然可以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成长。亲近大自然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更能教会幼儿在社会上生活的自然法则和做人的准则。如果幼儿园的周边环境不好,幼儿园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尽量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确保户外游戏的顺利展开。

儿时的记忆最为难忘,也给予我们最为美好的回忆。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户外游戏,是刺激幼儿成长最有效的方式,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有计划、有目的地解放幼儿的天性、发展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成长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幼儿园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的户外游戏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红花.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8(4):12-13.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严肃游戏;职业技能;教育性;游戏性

作者简介:何玲(1981-),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与职业教育;徐智仕(196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王歆婷(1988-),女,浙江嘉兴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胡小强(1970-),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严肃游戏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IIYB132),主持人:何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85-03

一、严肃游戏的概念

“严肃游戏(Serious Game)”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通常是一种具有游戏的外观与感官体验、对于现实事件或过程的模拟,通常严肃游戏在给予使用者一种娱乐的体验时,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和教育使用者,其核心目的并非以普通游戏的娱乐性为目的。正如“严肃游戏之父”诺阿·福斯坦(Noah Falstein)所说:“严肃游戏既非游戏、也非严肃.二者兼而有之。例如,美国军队开发的游戏《America’s Army》,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设计良好且成功运作的严肃游戏,游戏情节与真实战斗现场几乎毫无差距,具有很好的军事模拟训练意义。

二、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职业技能注重专业性和操作性,学习者除了需要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打造核心竞争力。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职业技能的开展不尽如人意。

(一)技能培训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错位

技能课不像理论课可以借鉴较多文献及参考资料.只能简单的根据培训教材设计培训内容。但是教材适应面狭窄,适应不了时代的变革,从而出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对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少、设备台(套)数明显不足且较为陈旧,亟待修理或更换,与目前一些高科技企业的生产设备相比差距很大。

(三)安全性问题

技能培训还伴随着安全风险,特别是机械类、电工类学科.一部分学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不够谨慎或因操作不规范而发生危险意外,另外一部分学员虽然具有安全意识,但缺乏实践技巧,考虑到自身安全,不敢亲自动手,甚至回避或袖手旁观。

三、严肃游戏在职业技能发展应用中的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着利用严肃游戏趣味性、虚拟性和互动性,从科学技术上寻求突破口。

(一)提高学习主动性

有些人并不喜欢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借助严肃游戏的沉浸性和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扮演某种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虚拟环境中去,这将对技能训练相当有利。利用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结合起来给学习者全方位的立体感官体验,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其的自信和自学能力。

(二)获得实践技能经验

严肃游戏是一个高级的多媒体学习系统,也是一个高级的e-leaming系统,通过创设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例如在口语技能训练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出国的情境,让学员与外国人交谈,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社会接轨,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针对不同背景的求学者需要,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可打破时间和空间制约

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可以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教学地点将不局限在课堂里面.交流对象也不仅仅限制于教授者和学习者。例如可以进入虚拟汽轮机维修,考察汽轮机的每个部件的工作情况以及每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整个维修过程并亲自操作一番,这是电视录像和实物所无法比拟的。

(四)避免危险操作

可以将一些危险性高、开展难度大、相对难以控制的项目先用严肃游戏进行培训,待熟练掌握后,再去现实环境中操作,既解决了现实中无法开展的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全性,并且给以每个人都有充分实践操作机会。例如,一个模拟外科手术的严肃游戏,可以避免由于学生操作失误.而造成“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模拟汽车驾驶的严肃游戏,可免除学员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四、严肃游戏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案例及前景

严肃游戏产业在美国发展迅猛,占据了全美每年上千亿美元企业培训市场的相当份额.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严肃游戏在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例如各种驾驶技术培训、团队合作培训、服务生培训、技术工人操作培训。下面就几款有代表性的严肃游戏在职业技能培训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一)规划与决策能力培训案例:模拟城市

《SimCity》(模拟城市)是一款城市建造(City-building game)的电子游戏,主要训练学员的规划与决策能力,最早发售于1989年。2003年发售的《SimCity 4》(模拟城市4),玩家作为一个城市的市长,必须选择一片空旷地域作为自己城市的拓荒地,从而展开初步的建设和规划。玩家不仅仅建立自己的城市,还要彻底进入它的生活;雕刻山峰、开凿河床、开垦森林,为创造自己的城市奠定最基本的基础,然后构造你幻想出来的城市:在山腰上建造大厦,在山谷上建造桥梁,俯视全城的摩天大楼等等。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在这里都能成为现实。游戏的趣味和挑战不仅是单纯地满足城市需要.而在发展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在继续扩张城市的同时保持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这是作为一名虚拟市长,同时也是作为一位真正的政府职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船舶设计与制造能力培训案例:船舶制造《Shipbuilding》(船舶制造)是一款面向船舶整个生命周期的船舶虚拟设计系统。通过该款游戏不仅能提前发现和解决实船建造中的问题.还为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从而真正实现船体建造、舾装、涂装一体化和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在船舶设计领域,虚拟设计涵盖了建造、维护、设备使用、客户需求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实现的领域.真正做到产品的全寿期服务。因此,可大大提高船舶设计的质量,减少船舶建造费用,缩短船舶建造周期。

该款游戏具有两个优势:一是设计阶段使用户能够参与,达到预先体验产品性能的目的:二是制造系统层次上强调对生产制造性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五、严肃游戏在职业技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严肃游戏对职业技能的观念、内容、教学手段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者利用游戏进行技能培训也是个好方法,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有待克服的技术障碍。

(一)严肃有余,游戏不足;游戏有余,严肃不足 如果过多强调教育性,缺乏游戏性的话,就不会引起玩家兴趣的;相反若强调游戏性,教育功能就大大降低,与单纯的游戏没有区别。严肃游戏开发与设计的关键在于探讨教育性与游戏性如何有效结合,寻找教育游戏中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点。

(二)人们对游戏的偏见

一直以来游戏在社会上背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关于网络成瘾和玩家道德丧失等争议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让游戏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洪水猛兽”。若将严肃游戏应用在教学中,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特别是家长的反对.他们往往认为玩游戏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行为,这也制约了严肃游戏的发展。

(三)国内开发企业缺乏信心

严肃游戏大部分属于B2B模式,这区别于传统游戏的B2C模式。B2C模式是企业面向个体消费者,而B2B模式则是企业对企业或者机构的营销模式。这使得国内主流的开发企业对严肃游戏的赢利前景缺乏信心,不敢冒险。

(四)缺乏专业设计人员

目前的游戏设计人员的思维仅停留在游戏玩家的思维理念.对于教育理念在游戏中的渗透还不能很好把握,所开发的游戏不符合教育主题下的规则和设计,与教育及教学也难以有效融合。此外,企业如何打造绿色、健康的游戏产品,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

(五)身心健康问题

有学者认为有的严肃游戏也可能会引起健康问题(疲劳,情绪动荡),心理——社会问题(沮丧,社会隔离,更少的积极性行为)及行为问题(好斗,消极人格发展)等。

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使严肃游戏在人才、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投入不足的境地,进而使得严肃游戏的创新能力不足。可以说,严肃游戏在技能发展中的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六、结束语

从多角度谈游戏设计-选择与挑战 第6篇

很多人来翡翠教育集团都在问游戏行业怎么样,我学了游戏设计能做什么,要怎么给游戏下定义?说到这里就有很多理论了,尽管大多数游戏设计者都会在某些方面上达成一致意见,不过这个问题大家从来没有过一个公认确切的答案。游戏设计现在还在起步期:尽管像国际象棋这类的棋牌类游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然而仅仅几十年前人们才开始认真对待游戏设计。随着棋牌类游戏和电脑游戏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现在对游戏报以了更多的期望,这意味着——那些我们在80年代觉得好玩的游戏已经达不到我们今天心中所定的游戏标准了。

Fat Worm Blows a Sparky游戏

Fat Worm Blows a Sparky——尽管这个游戏当时倍受好评,创作者后来承认这个游戏在设计上是有质疑的:“玩家应该(和开发者一样)忍受折磨成了有逻辑可言的了。”

尽管游戏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功课,设计一款游戏的过程并不难。这里有一些需要遵守的简单规则,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则看作是基础得不能在基础的原理——也就是游戏设计的几个要素。作为创作者和艺术家,我们不会总是按部就班遵守规则,但是要是理解了它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打破这些规则。

那么现在,游戏是什么?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先来看看游戏设计的第一个层面:游戏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什么? 挑战

一款游戏的核心就是挑战。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比如对着某个东西扔石子,或者“抓到你了,轮到你抓我”的这类游戏——这些曾几何时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技巧——跑得快的人能够逃离捕食者的追捕,而投掷好手则可以更好地进行捕食。

从扔石头游戏好像不太容易和网络上的生死竞赛游戏联系起来,不过这些游戏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某些欲望而存在的——这些游戏都会让我们会为胜利而欣喜若狂,为失败而垂头丧气。人类这种想通过比赛赢得胜利的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欲望。

所以游戏为了满足这种欲望,就得设置一些挑战:比如说一个目标。传统意义上说来,我们的会设置输赢的不同情景(比如不能死,还要把公主救出来),不过挑战不只是通关那么简单——每个障碍,每个谜题,每次击败对手都是一次挑战。我们喜欢把挑战分解开来:有微观挑战(比如跳过一个坑,杀死一个坏蛋),主要挑战(通过关卡),以及宏观挑战(完成游戏)。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挑战都必须由设计者制定:围绕着游戏概念(比如竞速破关)组成的社团;一些喜欢“Ironmade”游戏模式(一旦死掉就要从游戏的最开始玩起)或者“和平竞速”(游戏过程中没有攻击行为)的玩家都是挑战制定的影响方。(其中,一个特别有趣而复杂的挑战就是“按A键”挑战——评论员要通过尽可能少地按A键来通过超级玛丽的一个关卡。)

如果游戏没有了挑战,游戏还算游戏吗?

本质上来说,一款没有了挑战的游戏算不上是游戏了——它只是个玩具。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比如《我的世界(Minecraft)》和《模拟人生(Sims)》就是非常受欢迎的游戏,但它们就是差不多可以归类到“玩具”类的游戏。(尽管玩家可以自己给自己设立挑战)

还有一些也很好玩的网络“玩具”类游戏,比如Danniel Benmergui出品的《Storyteller》或者Ben Pitt创作的《You are the road》。这些游戏没有所谓的输赢,但依旧那么好玩——如果你想走这条游戏设计路线,它们都是非常好的参考案例。

游戏内部也可以含有这种“玩具类”的元素。《Spore》就是一种你可以在里面做生物设计——小到微生物,大到太空物种。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仅仅是在制造器中创造出奇妙的怪物就感到满足了。如果你在RPG或者模拟人生风格的游戏中为人物创作花费过多于5分钟的时间,那么你可能就会意识到,要创造出符合自己想象的东西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了。

《Spore》中的生物创造机所制造的一个很奇怪的生命体。

也就是说,玩具和游戏不能划上等号。如果你想做一款玩具,可以。但如果你想做的是一款游戏,那你得设置有挑战。

如果我们没能合理地设置挑战会如何?

我们都会觉得说把游戏做的太简单或者太难就是属于“差劲的挑战设置”——这是游戏设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有谈论过这个话题,不过这里还有更多的东西是值得一提的。对玩家的挑战应该设置得合情合理,这也就意味着不仅在难度上要合适,而且要确保玩家能够合理地完成任务。

一个很有说明性的例子就是Solitaire纸牌游戏(很多人把它叫做Klondike)。基于不同版本的统计,Solitaire中大概79%的牌局是能赢的。这意味着你甚至在还没操作之前,就已经有21%的概率会出现你根本赢不了的情况。

这79%的获胜率——这也是假设玩家每一步操作都很完美,他们完全知道桌面上的牌序和所有下一步的移牌动作的情况下的胜率。当然了,事实上,有时你会面对两种相同的选择(我是应该移黑桃4还是移梅花4?),这当中的一个选择会让你走到赢不了这局游戏的死胡同里。由于除了猜没别的方法来做下正确的移牌决定,Solitaire的“挑战”经常都让人觉得是它更多是对人们的“运气”的挑战而不是技巧。

尽管如此,Solitaire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游戏——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跟Windows系统捆绑在了一起,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它的简单性和游戏时间够快够短。

接龙纸牌编号11982——这是一局不可能通关的接龙牌局 如果把我们的挑战做到难得不可理喻也不行,反过来——干脆没有设挑战了也一样不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游戏就是一种抽象的学习经历。当我们掌握了一款游戏,它对我们就失去了娱乐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少玩比如蛇梯棋或者一字棋这种游戏的原因——如果我们已经能轻松“解决”这个游戏,那它就没什么挑战性了,我们也因此就得不到什么乐趣了。

当然,解决游戏的能力取决于玩家的游戏技巧。儿童们喜欢一字棋是因为它能给孩子们带去游戏最需要最重要的挑战性,这大概就和大人喜欢玩四子棋一个道理。玩家只有在不断迎来挑战时才会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这就是很多人都梦想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但很少人会想成为一字棋冠军的原因。

不过,游戏绝不仅仅只是挑战。如果我让你列出100种不同的动物,你可能会觉得挺有挑战的,但是你不会觉得好玩。像这样光列举出动物名字并不是真正的游戏——这只是对你知识的测试。所以是什么让挑战变得好玩的?测试跟游戏的区别在哪里?

选择

是选择让挑战变得有趣——再具体一点说应该是有意义的选择。当我们进入游戏,我们期待着做出选择,并我们做出的选择对游戏产生影响。这些选择可以是学术性的(你想成为展示还是法师)或者是在激烈的战斗时瞬间性的抉择(是攻击还是预测反击再或者还是要闪躲?)。

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我们游戏中技巧的体现。随着我们玩游戏玩得越久,我们就越擅长,就越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游戏曾经人类的生存很重要,那就是因为它让人们能够训练自己在危险中应对的能力。能够做出选择是激起重要的,我们的选择将决定谁会存活,而谁会成为老虎的果腹之餐。

玩家的选择应该要在游戏中能够体现出来。如果玩家做了选择,而游戏内容却不会因为玩家的选择而出现变化,那我们就要问了,我们玩游戏来干嘛?大量的RPG游戏都会有一些对话中的选择是没有对应效果的,但是我们接收这些,因为从游戏总体上来看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给玩家“假的选择”会让玩家对游戏更有投入感,但是如果太多假选择就会让游戏变得廉价并失去意义。免费独立游戏《Emiliy is away》是一款很有感染力的游戏(值得你花一小时去玩它),不过游戏的结尾是无论你做什么都没办法改变的。

挺进地牢游戏界面

“挺进地牢”中很典型的假选择——选择“抗争”会开启Boss战,而选择“放弃”会带你进入到下一个画面,这里你要重新做出刚才的选择。(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抗争”)

没有选择的游戏会如何?

从很多方面来看,游戏就像是测试。如果你删减了让玩家做选择的能力,你就相当于让他们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把你的游戏变成了一个“交互式电影”。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叫做“低选择性游戏”的游戏批评(包括一些RPG游戏)——就是玩家会感觉到自己在这个游戏中无关紧要,好像有自己没自己,游戏都照样进行的感觉。

所以,一款没有给玩家选择余地的游戏真的还叫做游戏吗?嗯,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把——像蛇梯棋就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游戏,尽管表面上除了掀桌根本没有影响游戏结果的方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蛇梯棋基本只有小孩子才会想玩。

这个游戏给小孩子的挑战跟给成年人的不太一样:这是教会孩子们如何跟朋友一起玩游戏的一种挑战,数数你移了多少步,看看梯子会到哪里。因为蛇梯棋不需要技巧,这意味着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这个游戏。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蛇梯棋算不上是“合适的”游戏——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算得上是个不错的游戏了。

如果我们提供的选择不正确会怎么样?

在游戏中给出选择这个概念很普遍,所以,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所有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人们在设计选择机制时经常犯常见错误有哪些:

“无选择”——把玩家做出选择的能力剔除。犯这种错的形式有好几种,不过其中最常见的是玩家之间的能力对抗设置。当玩家可以使用晕眩或者无敌技能的时候,游戏内的交互就消失了,然后那些“受害者”会觉得游戏玩得特没意思。

这也是我们之前谈论过的话题,不过重点我们要保持游戏中玩家之间的交互性。如果你打算采用任何PVP战斗系统,你就要考虑设计一些能促进玩家做出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去禁用玩家这种选择的能力——防止敌人攻击的魔法或者使用魔法并且还能让他们逃跑或者喝药水补血补篮,这绝对比直接把他们打晕更有乐趣。

“没有实际作用的选择”——就是无论玩家做出什么选择,最后结果都是一样。这样做会让玩家失去经历感,这经常让玩家感觉他们在游戏里什么控制权也没有。

“唯一的正确选择”——当一个选项太强会让决策的过程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过场。当游戏中特定人物或者卡牌特别厉害以至于它们主导了整个游戏meta——玩家总会去选择最厉害的角色进行战斗或者要当巫师的时候只会选精灵(最强)。

“没有头绪的选择”——当选择摆在玩家面前却没有任何解释。要与Clan Douglas还是Clan Fraser建立联盟?(他们是谁?有我什么事?)——玩家应该要能够了解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以及这些选择会造成怎样的长期影响。

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游戏会用选择来淹没一个新玩家。但一名玩家对游戏进行学习时,他们不太可能理解每个选项的预期结果。事实上,大量的选择可以导致玩家“分析系统瘫痪”,玩家会因为被太多选项搞得不知所措而无法做出选择。

这是为什么对游戏来说,“好的游戏教程非常有用”以及为什么 “游戏在让一个玩家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前,常常把其他方方面面内容先锁起来”的原因。对于类似《十字军之王(Crusader Kings)》或者《欧陆风云Europa Universalis 》这类复杂的策略游戏,很多新玩家玩还没玩就被吓跑了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游戏里能做什么。

如果选择中一个选项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这种没有头绪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举个例子,如果一个RPG游戏玩家升级错技能了。玩家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冰巫师,但却发现冰的法术在后期的游戏中远远不如火符。这些有时会被成为“新手陷阱”,虽然这些游戏一开始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随着游戏的进展,玩家指会发现自己没什么作用处。

“选择”这个整体概念是为了让游戏有趣的。当玩家能够和游戏进行交互的时候,他们会成为游戏中积极的参与者。当玩家被游戏排除在外时,他们会成为被动的旁观者。想要吸引玩家,就得确保游戏的挑战能让他们对游戏保持兴趣。

结语:致翡翠教育集团在校学习游戏3D模型及角色场景设计的莘莘学子,挑战和选择这两个概念还只是游戏设计的一部分。我们确实是给玩家挑战没错,但我们需要确保这些挑战可以让玩家的技能被充分地测试。当玩家能跳过一个陷阱,而我们却无法为此自动地认为玩家掌握了跳跃的技巧;或者当玩家杀死了敌人,他们却没还没有掌握战斗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如何确保玩家能够充分地测试自己呢?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在翡翠教育集团学习期间能丰富创造力,学会怎么设计场景,人物角色来吸引玩家眼球的游戏,留住玩家才是游戏最初的目的。

来源:游资网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7篇

2 天津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现状

天津市高校户外运动主要以社团的形式发展, 总体还不够成熟, 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户外运动社团的管理态度尚不明朗, 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经验不足, 社团活动经费缺乏, 对社团成员缺少必要的系统培训。由于户外运动多数项目是未知体验的探险活动, 正是这样的项目特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但大学生在从事户外运动的同时, 对于项目认识的不充分而带来的安全事故也在逐年递增。根据权威部门调查, 仅2014年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导致的安全事故就有二十余起。相对于其他的运动项目来说, 户外运动产生事故的原因有其自身运动特点, 户外运动事故出现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 甚至是致命的。

2.1 天津市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安全意识较淡薄

大学生活为广大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自我锻炼与发展空间, 大多数学生渴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创造自我价值。户外运动无疑是一种能够享受生活、充实生活的运动休闲方式。根据表1调查显示, 天津市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普遍准备不充分, 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情况没有做出充分的估计。很多高校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缺乏安全意识,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数参与户外运动时都满腔热情, 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户外运动知识, 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却准备不充分, 因而导致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教育的宣传与指导。

2.2 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加强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监督管理, 对于预防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产生的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津市高校作为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最主要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尚未有效发挥更好的作用。大多数高校尚未制定相应的户外安全管理制度, 缺乏对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时遇到突发事件常常不知所措。同时高校对户外运动组织者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导致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的随意性较大。

2.3 天津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匮乏

加强安全教育是构建天津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根本。天津市高校在组织大学生户外运动过程中, 大多数以社团组织和班级组织形式为主, 负责户外运动组织工作者多数为大学生, 由于户外运动方案策划不够周密、缺少具有专业户外知识培训的技术人员、户外运动资金缺乏等因素, 再加上缺少专业化的安全教育, 极易造成户外运动的安全隐患。

2.4 社会公共救援体系不够完善

完善的公共救援体系对于大学生户外运动出现安全事故后的营救和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是确保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的重要环节, 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公共救援管理机构, 健全和完善公共救援的各项机制。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天津市各大高校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公共救援体系, 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 天津市高校户外运动安全对策研究

3.1 加强安全教育的专业培训

加强户外运动安全教育, 关键是如何构建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大学生普遍缺少户外运动的相关经验, 对于户外运动的安全意识淡薄, 参与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因而容易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对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户外安全教育, 首先必须逐步健全和完善户外运动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对从事户外运动教学的专业教师进行定期业务培训, 培训采取自主钻研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高校户外运动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其次, 必须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和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开设相应的户外急救课程 (见表2) , 使学生在户外运动中能够真正起到自我保护的能力。

3.2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监督管理对于防范大学生户外运动的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是户外运动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但从当前看, 天津市高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高校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户外运动监管制度, 加强对户外运动社团体管理者、体育教师的安全培训, 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着力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大对大学生户外运动的地点、器械、环境、设施等进行监督, 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

3.3 完善公共应急救援体系

公共救援体系是户外运动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到发生事故后如何去营救伤者, 如何处理事故发生后的各种问题。完善的公共救援保障体系是保证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安全的重要环节, 对于大学生户外运动出现突发事故后的营救和处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而高校必须建立公共救援机构,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预警机制、救治机制和保障机制。天津市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户外运动应急救护机构”, 负责制定救护方案, 动员社会力量投身大学生户外运动应急救护中来,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建立户外志愿救援组织机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户外运动救援中心, 加强救护设备的投入, 配备户外救护人员, 着力提高救护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3.4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

高校户外运动社团的组织者在开展户外运动过程中, 应在每次户外运动开展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进行周密安排和科学规划。首先必须对开展户外运动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 明确户外运动的各项注意事项, 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其次, 落实安全责任, 明确组织体系, 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在开展户外运动前, 要制定科学详细的运动计划, 对现场进行检查, 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此外, 户外拓展运动的风险转移策略最为有效便捷的就是保险, 因此, 在开展户外运动过程中应让参与的大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 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户外运动被越来越多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它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还能让人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提高大学生野外生存技能, 并磨炼个人意志。

(2) 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普遍以社团的形式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等一线户外运动管理者没有直接参与活动管理, 大多数户外活动以同学、朋友等自发组织形式为主, 需要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3) 天津市在校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普遍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户外运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参与户外运动, 参与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4.2 建议

(1) 天津市高校户外运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职能部门作为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监管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防范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同时应定期对体育教师、户外运动社团组织开展户外运动的安全培训。

(2)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 加大户外运动安全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介绍户外安全常识和自救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户外赛事说安全意识, 提高大学生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户外运动中各种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3) 建议成立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专业救援队, 完善的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救援系统, 健全完善高校救援与社会应急救援相互协调配合的救援体系。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天津市大学生户外运动开展的安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我市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相关安全建议, 积极健康的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参与户外运动。

关键词:户外运动,大学生,安全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44-45.

[3]黄亨奋.对我国普通高校户外运动意外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56-57.

[4]刘健.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7) :14-15.

[5]仝二宝, 王振, 冯魏.高校户外急救课程的设置及效果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55-58.

[6]李传兵, 许昌.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5) :69-71.

[7]余金龙, 李少翔, 周成刚.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1, 25 (4) :1-4.

挑战性运动:梯凳游戏 第8篇

梯凳游戏

一、钻爬

(一)传统玩法:

梯凳设置成“山洞”,幼儿钻过“山洞”。

(二)挑战点:

将梯凳放倒,叠放一起,幼儿从梯凳上方爬过,或是从梯凳中钻过。

二、攀登翻越:

(一)传统玩法:

梯凳间隔摆放,设置成“小山”,幼儿攀爬“小山”,之后侧身翻越“小山”。

注意事项:

教师关注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二)挑战点:

1.梯凳设置成“小山”,幼儿攀登至“小山”最高点,然后跳下。

注意事项:

★需要在成人保护下完成动作。

★动作须缓慢,保持身体平衡后再跳下。

2.将梯凳五个叠高,设置成“大山”,幼儿攀登“大山”,侧身或正面翻越“大山”。

3.梯凳倒放在地,设置成“小山坡”,幼儿攀登翻越“小山坡”。

注意事项:

提醒幼儿手要同时撑住梯凳的两侧再往前走。

三、平衡

(一)传统玩法:

梯凳并排摆放,设置为“高山”,幼儿从梯凳的两侧走过“悬崖”。

(二)挑战点:

1.梯凳并排摆放,设置为“高山”,教师不断调整运动器材的难度,创设活动情景,如,二人合作侧身走过梯凳,教师趴在梯凳上变身“大树”、“大石头”设置障碍、教师化身“穿山甲”“挖洞”,调整梯凳之间的距离挑战幼儿的运动能力等。

2.梯凳倒放在地,设置成“小路”,幼儿走过“小路”。

注意事项: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人口安全,挑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国家整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处于日益边缘化的状态。由此,到20世纪末,“三农问题”全面凸显了出来,成为制约中国整体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三农问题”的凸显,意味着“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者说出现了危机”[1]。“三农问题”是个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涵括了农村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的社会危机: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加重、农民贫困化加剧、群体性事件增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在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一方面,人口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资源、环境是服从并且服务于人口生存、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人口安全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制约。农村人口,既是农村社会危机的源头之一,也是农村社会危机的客体。这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凸显,意味着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 当前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农村人口的贫困化

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从绝对性标准来讲,贫困特指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的状态;从相对性的标准讲,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人口的个体之间或者群体之间相比较,收入水平较低的生活状态。农村人口贫困化,是指农村人口相对于同时期的城镇人口,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速度,农村人口贫困化危机加剧。

(1)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的收入绝对额差距逐年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9.7元,1990年高出757元,2000年高出4027元,2007年高出9646元。也就是说,在过去近30年里,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上升了近46倍。

(2)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除少数几个年份外,也不断拉大。城乡居民人居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扩大到2007年的3.33。尤其是1998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线上升,城乡收入比从1998年的2.51上升到2007年的3.33,很显然,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导致了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出收入的增长率趋势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人口贫困化危机加剧(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10-2,《中国统计年鉴(2001)》表10-3。

农村人口的贫困化,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福利的权利和能力被进一步消弱,在社会权利体系中进一步边缘化,因此,农村人口贫困化不仅本身是一种人口安全危机,更是引致其它社会危机的重要诱因。

1.2 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与断层

(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06年末,全国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34246万人。按年龄分,41~50岁占23.1%,51岁以上为32.5%,而判断劳动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中老年占全部从业人口的15%,显然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处于老年型。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比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8.1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50%,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30%,年均增加1.0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表2)[2]。

数据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代际断层。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和劳动力必不可少,或者说,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必需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仅仅向土地进行必要的劳动力投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这一点是与工商业不同的。然而,任何人的劳动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土地却可以永续利用。因此,农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代际有序更替。对此,费孝通先生曾做过生动的描述:“一个生理成熟的青年,在16岁左右,他在农村中已具有结实的身体,足够的知识,可以从事独立的工作了,30、40岁的壮年是农作的主要干才,一直到他的肌肉,因年老而衰弱时,他们才不担任农业中以体力为主的职务。一般来讲,大约是60岁左右”[3]。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勾画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自然更替的过程:16岁(孙辈)入社—30~40岁(父辈)是主力—60岁左右(祖辈)退伍,概括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自然更替的基本规律———祖退孙继,以孙代祖。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受城市和工业比较优势的吸引,农村的孩子一般16岁左右进城务工,一旦进入城市,他们都不愿意再回农村种地。由于年龄是决定人口流动与否的一个主要参数,从现实情况来看,女性45岁,男性50岁,往往是人口流动的年龄高限。如此一来,不能参与流动的中老年农民便构成了当前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随着他们的日渐老去,农村劳动力的代际更替将无以为继。因为要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祖退孙继,以孙代祖”的劳动力世代继替,则农业劳动力中祖辈、父辈与孙辈人口比例至少应当是1∶1∶1,而如表4所示,到2006年,这个比例是32.5∶24.2∶5.3,接近6∶5∶1,无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代际自然继替。

(3)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断层。农业生产经营的成败,不仅依赖于动植物本身的生理机能,依赖于当地的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也依赖于当地的市场和文化传统等社会条件。这些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的取得,主要依靠长期实际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过程中代际之间的口口相传。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的长期化和规模化,年轻一代几乎不再参与农业生产,即使偶尔参与也是浅尝辄止,从而缺乏从事农业生产必须的地方性知识和实际技能,形成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断层现象。

1.3 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始终是阻碍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毁灭各种物质财富,而且直接剥夺人们的生命,损害人们的健康,历来是人口安全的大敌。自然灾害对人口安全的威胁与破坏程度,不仅与自然灾害本身的破坏性有关,也取决于人口群体本身抵御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以动植物为劳动对象,依赖于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主要采取露天大田作业的方式,几乎完全暴露在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破坏之下。不仅如此,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不足、组织化程度较低,灾害抵御能力不足。因此,农村人口是受灾情况最严重的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自然灾害依然频繁发生,构成了农村人口安全的巨大挑战。

(1)自然灾害给农村人口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据民政部统计,1978~2007年的3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年平均分别为4578.82、537.63万hm2,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2%、4.1%,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2%和3.4%。近15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4]。

(2)自然灾害导致农村人口规模性伤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中国每年因台风、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表3)[4]。

数据来源:李宏,张向达,自然灾害与国民财富损失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9(10):25

(3)自然灾害具有“穷人效应”,影响农村人口的持续发展。所谓灾害的“穷人效应”,有两层意思:一是灾害的致贫效应,即灾害事故损毁物质财富,剥夺家庭成员的生命和健康,不仅直接减少收入,还会增加支出,导致受灾家庭陷入贫困境地。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是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灾害事故对贫困人口的打击比对富裕人口的打击严重得多。收入愈高,则财产分布愈分散,财产形式愈多样化,财富的灾害损失率愈低,同时,收入愈高,则保险程度愈高,自我保障和转嫁风险的途径愈多,灾害损失通过保险得到的补偿愈多,从而将灾害绝对损失降到最小;收入越低,则财产越集中,灾害损失率越高,同时,收入越低,则财产保险程度越低,自我补偿和恢复能力越弱,一旦遭遇灾害,即可能陷入绝境。因此,自然灾害对富裕的城市人口影响不大,却导致贫困的农村人口愈加贫困,使之陷入灾害——贫困的恶性循环,影响农村人口的持续发展能力。

1.4 生产安全事故多发

与高速工业化相关联,近30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工伤及职业病也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用工制度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就业,农民工已经成为采矿、冶炼、建筑等行业职工队伍的主体,由此,农村劳动力也成为了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和职业病侵袭的主体。

一方面,与上一代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工在敬业精神、文化水平、专业技术和安全意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民工聚集的多数是中小企业,工作环境不佳,劳动强度高,安全设施不足,安全管理松懈,违章生产屡禁不止,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以矿难为例,目前我国矿山企业每年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其中约90%是农民工[6]。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年全国认定工伤事故近百万起,80%以上为农民工。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累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包括1亿进城务工人员和1亿多乡镇企业务工人员[7]。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庞大的职业病群体,构成了对农村人口安全的极大挑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1.5 农村养老保障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普遍下降,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地区迁移,而部分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从城镇回到农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80%左右生活在农村[8]。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36%。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17.39%[9]。这说明我国农村在21世纪初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已经形成了农村养老危机。

(1)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日趋脆弱。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绵延数千载,曾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然而,社会变迁正使这种稳固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效能。(1)农村家庭养老负担沉重,赡养能力下降。我国传统农村家庭一般是“五口之家”,养老模式是一对老年夫妻由三四个子女供养着。实行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规模迅速萎缩,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减少,核心小家庭成为主流。农村家庭规模从1971年开始逐渐缩小,户均人数由1971年的4.81人,降到1982年的4.51人,1990年又下降到3.97人,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3.39人,家庭人数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养老资源供给减少,供给程度降低(表4)。

(单位:人/户)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4年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农村形成了“421”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一对中年夫妇不仅要为未成年的子女支付日益见涨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还要供养4位老人,家庭供养负担剧增,供养力下降。不仅如此,从长久来看,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也意味着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不得不为4~6位老人养老,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难以承受的。(2)农村家庭赡养主体的缺位。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传统的生育理念和家庭养老模式,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村青壮年的大规模流动,改变了传统家庭代际之间哺育—赡养的施恩回报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得不到下一代的照料和抚慰。以2005年为例,当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2587万人,比2004年增加755万人,增长6.4%。其中,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劳动力10038万人,比2004年增加685万人,增长7.3%;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540万人,比2004年增加70万人,增长2.8%[10]。这就意味着农村存在着大量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他们得不到子女的照料和安慰。据全国老龄办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有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为4742万人,占全国10801万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38.3%(夫妻户和独居户老年人分别占29%和9.3%);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占5.6%(其中隔代户老年人占3.1%,与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占1.5%,两代老人户老年人占1%)。这表明,家庭养老的主要支柱——青壮年子女严重“缺位”,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危机[11]。

(2)乡村组织养老保障职能虚化。在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等乡村集体组织承担了部分农村养老保障功能。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少数村庄具有较好的集体经济基础,保持了较高的整合度,乡村组织有较强的活力,能够为本村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保障。而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乡村组织的整合度下降,乡村组织对村民的意义在衰减。尤其随着农村税费的取消,绝大多数乡村组织债台高筑,陷入空转,乡村组织在农村养老中基本不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1992年实施的“旧农保”,还是2006年开始试点的“新农保”,都由于是村集体和乡政府补贴的缺失,导致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失去激励[12]。

(3)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土地对农村养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农民作为生产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农业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养老的资金;二是当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时,他可以把土地转包给其他人耕种,以此换取养老资金;三是一旦征地或土地被占用时,农民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补偿作为养老资金。然而,当前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也日益弱化。一是耕地面积数量递减。1984年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制时,农民人均可耕种面积为0.556hm2,到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2hm2[13]。可耕地少了,农民的收入也减少了,无法提供可靠的养老保障;二是农资价格的上涨使得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甚至出现种地亏本的情况,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对土地养老保障模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2 应对农村人口安全挑战的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在国家整体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农民日益弱势化、农村日益边缘化的集中体现。这些挑战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原因,也存在着社会的因素;既源于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也是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制度构建和政策倾向性的结果;既在于城市比较优势的吸引,也在于农村比较劣势的推动,总之,引发农村人口安全危机的因素既复杂又深刻。因此,应对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需要城市与农村相互协调,统筹发展。

2.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主导农村人口安全发展

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者,其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人口安全是纯公共产品,维护国家人口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农村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效地维护农村人口安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政府应把职能重心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强化服务职能,积极扶助弱势群体。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承担着直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的主要责任,更应秉承民本理念,维护农村人口安全,造福乡梓。

2.2 统筹城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和村庄建设

当前农村人口面临的危机,实质是涉农公共产品短缺的危机。由于农村内生资源薄弱,并大量外流,增加涉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出路只能是统筹城乡建设,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现外引资源与农村内生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农村人口的公共需要。统筹城乡建设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一步拓宽农民进城之路,实现部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为此,必须加快中小城市建设;二是加强村庄建设,使大部分农村人口即使不进城也可以就地获得与城市大致相当的生活福利。

2.3 建立和完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的风险抗御力

高校扩招和义务教育免费,基本上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学龄段教育问题。然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威胁和破坏农村人口安全的各种风险也在发展变化。因此,应对农村人口安全风险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的风险抗御力。为此,应当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2.4 建立农村人口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涉农危机预警和治理体系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性运动游戏;幼儿勇敢敢;研究与尝试

随着运动课程的深入,区域性运动游戏逐渐将重点放在提高幼儿运动品质上。其运动品质首先是孩子的兴趣和勇于尝试。在区域中,我们可以尝试根据幼儿的年龄与个体差异设计灵活的游戏,引导他们通过逐渐提高难度来激发幼儿勇敢运动,在运动中的勇敢。

先说运动内容的选择。在设计区域性运动内容时,要结合材料特性按主题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幼儿兴趣点为主要依据,尊重其自主意愿,充分满足幼儿运动的需求,呈现运动的主题性、自主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使幼儿能在运动中自由结伴和学习,使幼儿在运动中达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主题经验。在运动内容上,结合活动进展,预设四季不同的内容。秋季主题为“在秋天里”,孩子对摘果子感兴趣,就以“摘果子”为情境设计,引导通过攀爬摘果子;冬季则以“寒冷的冬天”为主题,天气寒冷,孩子们有些缩手缩脚,可将摘果子调整为“冰山”系列,以爬冰山、救小动物过冬为情境让幼儿锻炼,通过锻炼发热,克服怕冷……

幼儿经验。在与主题同步游戏内容制定过程中,为满足幼儿需要,也可结合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及活动兴趣,增加了一些游戏内容。如:秋季的蜘蛛侠、春季的小动物脱险等,在增加内容同时也增加趣味。将运锻炼融入趣味中,在满足幼儿需要同时,也锻炼提高幼儿的尝试意愿。

再说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适宜性,也是幼儿区域活动设置的照耀因素。

活动环境创设。区域里有草地和塑胶场地,还有玩具场地,形状也狭长,在设计环境时,首先考虑结合场地和不同器械位置,全面分析现有硬件后设计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运动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游戏,获得发展。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借助每个区域内容不同的知识标示快乐地运动。为了确保运动环境的适宜性、有效性,我们还创设相应的辅助材料最为环境创设,如树林、山等情境融合于运动区域内,既增加运动趣味,又萌发幼儿挑战性和大胆运动的能力。

材料的改进。器械可引发幼儿活动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活动,其引起的活动方法越多,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高,得到的锻炼就越全面。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经验和发展水平有差异,在提供的材料要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材料的设计上做到: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符合幼儿当前发展水平,又有一定难度,让幼儿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成功。在区域运动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干取决于幼儿能否充分运动,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中,要坚持把握材料投放的安全性、情景性、层次性和挑战性放首位。攀爬区域运动中,坚持发挥不同材料的作用,结合各种辅助材料投放于不同的运动区域内,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运动中身心获得发展。攀爬墙,是中班、大班幼儿都非常喜欢的内容。如,平衡类活动内容,就将面宽大、比较低的独木桥与不同高度和面宽的长凳组合设置情境,幼儿能在独木桥上比较顺利行走,然后到长凳时会有些担忧,因为之前过独木桥有一定心理准备,所以会乐意尝试,一旦发现,只要自己胆子大一些,勇敢尝试,长凳也能很顺利走过,有些幼儿在一次两次的尝试中获得成功后,就会越走越勇敢。随后,又增加平衡台,采用将平衡台逐渐增加的方法来鼓励幼儿尝试。开始,只是放一两个,孩子们尝试过程中时虽有不成功,但为数量少,对心理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第二次还会乐意尝试,多试几次找到窍门就会更乐意尝试了。

最后说说教师的介入与指导

做好安全防护。通常,涉及到勇敢尝试的游戏,都会有安全隐患。例如平衡台,孩子第一次尝试时总站不稳,越恐惧就越容易摔下来,所以,在投放有难度的材料时,首先考虑到孩子的活动安全。在攀岩墙下,铺设许多垫子,将有些器材放到草地上,塑胶地上的平衡类游戏就由保育老师和主班老师进行照顾。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尝试,孩子们自然也会更乐意、更主动,遇到小困难也不会退缩。

激趣、鼓励引导。幼儿在尝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苦难,也会因此而想放弃,这时老师的鼓励就尤为重要。首先我们在游戏内容上设计时尽量保证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救小动物情节、摘果子情节等。其次,环境创设时也有不同层次的难度,这样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指导他从最低的难度开始尝试,逐渐引导其尝试更高一点点的难度,在渐进的过程中,幼儿也更能达到目标,容易获得成功感。有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比较依赖老师,教师也会先满足其愿望,给予一定的帮助,当孩子逐渐找到方法后,在鼓励其勇敢地自己尝试,这样也比较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孩子也能更勇敢地尝试。经过实践,因为内容选择的合理、环境与材料的适宜以及老师指导的有序,孩子们在一天一天的尝试和游戏中逐渐学会大胆运动和勇敢自信,幼儿享受了成功与快乐。

在区域运动游戏中,围绕幼儿勇敢品质的培养展开研究,笔者常常发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幼儿年龄特点、动作经验的积累,教师应该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不断适应特点各异的孩子的运动需要和尝试需要,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强化和重视运动中幼儿自主游戏与勇敢品质的研究。幼儿从中班升入大班,自主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探索或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尝试来提高勇敢品质。例如开展一些小型的竞争游戏等。

二是要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题研究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除了日常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也需要通过相互交流以及理论学习来提高素养。日常的观察中需要进行幼儿行为能力的分析并能及时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一些更为有效的改进等等确保运动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教师是义不容辞的陪伴者和培养人。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有爱心,有信心,有责任心,肯付出,会研究,那教师就会在幼儿的不断成长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贝晓莺.幼儿胆怯心理与勇敢品质的错位.山东教育(幼教刊).2014.3;

上一篇:2024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吃蟹记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