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朗诵活动计划

2024-07-20

诗朗诵活动计划(精选6篇)

诗朗诵活动计划 第1篇

“忆激情岁月,颂青春华章”诗朗诵比赛活动计划

为激发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热情,结合学校团委“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整体安排,我院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举办“忆激情岁月,颂青春华章”诗朗诵比赛。意在迎接祖国建党九十周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4月日(2)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3)到场嘉宾:

(4)会场布置:宣传部、社践部负责。

(5)观众座位:社践部负责。

(6)参赛须知:

(1)参赛选手自己准备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诗歌。(可以自创)

(2)参赛选手必须在赛前5分钟入场,到工作人员处报到。(监察部负责)

(3)由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并宣布比赛开始。

(4)比赛开始后,各参赛选手不得无故退出比赛。如无故退场,按自动放弃处理。

(5)各参赛选手应遵守会场纪律,对每一位选手的演讲都给予掌声鼓励。(监察部维持赛场秩序)。

(7)注意事项:

(1)本次诗朗诵比赛的内容作品要求围绕活动主题,体裁不限。

(3)选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准备背景音乐。

(4)时间限制:每位选手的朗诵时间限时8——10分钟左右。

二、比赛流程:

(1)参赛选手按照赛前抽签的顺序上场。(签在赛前要根据参赛人数提前做好——办公室负责)

(2)主持人先介绍参赛选手,然后选手开始演讲。(由组织部出一人专门协调幻灯片播放工作)

(3)评委评分,评分表由工作人员录入计算排名。(办公室负责)(4)主持人公布比赛最后分数及名次,由到场嘉宾颁奖。(5)评委点评本次活动

(6)主持人致闭幕词,宣布比赛结束。

三、评比方法:

打分制(后附评分细则表)。各评分分数汇总后取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朗诵比赛活动评分细则:

诗朗诵活动计划 第2篇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红诗辽宁”群众性诗歌咏诵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校师生员工思想文化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怀激情地推动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和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开展“红诗辽宁在杏林”诗歌咏诵活动,现将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红诗创作、咏诵、演出活动,凝聚党心民心,激发爱国爱校热情,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落实学校“加强党建、促进内涵、以人为本、从严治校、科学发展”二十字方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活动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红诗创作和咏诵为主要形式,以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参与为主体。

“红诗辽宁在杏林”诗歌咏诵活动要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精心组织、师生结合、广泛参与、创建品牌”的总体要求,通过组织发动、创作研讨、创作展演、选拔评比等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校文化艺术活动的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主要内容

咏诵篇目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优秀诗作。主要包括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中华民族经典诗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不懈奋斗的革命诗篇;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歌颂党、歌颂祖国,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赞美人

民、赞美劳动,讴歌美好生活的优秀诗歌作品,鼓励原创。

三、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以基层党组织,以班级为单位,以红诗创作、咏诵为主要形式,要做到“6个一”,即:召开一次创作研讨会,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一次创作研讨会,为创作出高水平的红色诗歌奠定良好基础;创作一批优秀作品,组织创作一批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新诗作;举办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在各基层单位开展的红色诗歌朗诵会的基础上,举办辽宁中医药大学红色诗歌大型朗诵会;组建一支朗诵队伍,通过层层选拔的形式,组建成辽宁中医药大学红诗朗诵队伍;建立一个红诗网站,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与网络中心共同设计制作辽宁中医药大学“红诗辽宁在杏林”专题网站,主要是登载活动通知、经典红色诗歌、原创红色诗歌和相关咏诵活动等内容;开辟一个红诗专栏,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报和校园广播电台上开辟红诗专栏,专题登载、播放红色诗歌。

四、活动步骤

“红诗辽宁在杏林”群众性诗歌咏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日至2012年4月末,为宣传、发动、准备阶段。召开创作研讨会,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积极做好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在全校范围征集原创红诗作品,征集具体要求如下:

1、主题要求:

(1)歌颂党、歌颂祖国、赞美辽宁、赞美校园;

(2)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彰显全校师生员工振兴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良好的精神风貌,讴歌辽宁中医药大学精神;

(4)赞美劳动、赞美美好生活;

2、作品要求:

(1)诗歌样式不限,每首诗歌不超过100行;

(2)来稿确属本人或集体署名原创;

(3)教师稿件需注明作者姓名、性别、所在部门或单位、职务、年龄。学生稿件需注明姓名、性别、单位、年级、班级、年龄。

3、征集办法:

(1)以各基层党组织推荐为主,各单位均要保证推荐一定数量的诗稿;

(2)各单位将推荐作品汇总制作目录后,将目录和诗稿送到学校党委宣传部,同时将电子文档通过办公自动化传到宣传部凌常清的信箱里,或传到学校党委宣传部电子

信箱:**。

(3)征集截止日期为2012年5月30日。

第二阶段:2012年5月1日至2012年6月上旬,全面启动阶段。各基层党组织、工会和学校团委分别组织好教职员工和大学生边创作、边咏诵,充分开展好以各基层党组织、班级为单位的红诗咏诵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红诗辽宁在杏林”红诗咏诵系列展演活动及评选表彰阶段。通过举办辽宁中医药大学“红诗辽宁在杏林”主题红色诗歌朗诵会,充分展示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并对原创红诗、咏诵表演、活动组织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同时选拔优秀作品向有关部门推荐。

五、相关要求

“红诗辽宁在杏林”诗歌咏诵活动是学校2012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各基层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着力推进活动取得实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团委要紧密结合教职工和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排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全面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2.广泛开展,打造品牌。本次活动要充分体现咏诵活动的广泛性。按照“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项目和广泛参与、创建品牌”的总体要求,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打造成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师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

3.突出重点,把握主题。要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学校师生员工热爱祖国、热爱辽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不断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六、组织领导

为推动“红诗辽宁在杏林”诗歌咏诵活动扎实开展,学校决定成立“红诗辽宁在杏林”诗歌咏诵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初 杰

成 员:王 斌 刘 杰 阎海军 周 健 凌常清

语文老师朗诵活动指导问题探讨 第3篇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1.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也使人动性。

二、朗诵的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 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四是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1)生理停顿和语法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2)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安排的。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2.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通过增加声音的强度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1) 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 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3) 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4) 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5) 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不止一处,则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谁去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你去没去过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南靖土楼、永定土楼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3.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 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句调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于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和降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达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2)平调和曲调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三、朗诵有助于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诵”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 第4篇

“朗诵诗”是专指为朗诵创作的诗歌,具有节奏感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特点。“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等,含义多重,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以诗朗诵为主的综合的舞台表演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常常针对某一主题,创作朗诵诗,再配以音乐、灯光、演员表演等,形成群众文艺作品,通过演出,起到娱乐、宣传、教育等作用。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朗诵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语言流畅、传情达意,而是要求其更符合当前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因此,对朗诵诗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常见的朗诵诗表现形式

在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校、单位、组织等排演诗朗诵节目的需求,目前常见的诗朗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表演形式:

1、配乐诗朗诵

我们常见的朗诵诗表演就是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即一首已有的诗歌,或是新创作的诗歌,配上背景音乐,由一人或是多人站在舞台上朗诵。

2、情景诗

随着LED屏幕、布景道具、灯光效果、演员表演等元素的加入,在配乐诗朗诵基础上衍生出了情景诗,即根据朗诵诗的内容,加上舞台调度和各种舞台元素,为朗诵诗赋予除背景音乐以外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由情景诗又衍生出了情景歌舞诗、情景诗小品等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配乐诗朗诵还是情景诗,都是在朗诵诗的基础上加上其他舞台表现手段,让朗诵诗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对朗诵诗的需求

1、主题鲜明突出

朗诵诗一般具有主题性,例如“十·一”前后有的地区会组织“红诗比赛”、“经典红诗诵读”等等群众文化活动;年底有的单位会组织以“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等主题赛诗会、诗朗诵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有的单位则会在年底联欢会、团拜会上编排一个集体的诗朗诵节目,这些活动中的朗诵诗都是有很强的主题性的。

所以,针对这样一些活动中表演的朗诵诗,需要主题突出。例如,十月的红诗活动,应选择或创作爱国主义主题或是有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主题的朗诵诗,而在单位或组织的主题活动中,则通常会原创一部分紧扣命题的朗诵诗。而大型晚会当中的朗诵诗节目亦是如此。

因此,朗诵诗拥有鲜明突出的主题,是群众的首要需求,反之则如作文一样,跑题的作文,或是文不对题,即使文字再优美,字迹再工整也无法得分。

2、内容贴近生活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的表演者和观众大多为普通群众,很多人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所以更乐于接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特别是针对主题性诗歌朗诵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往往主题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中国梦”主题诗朗诵、某单位诗朗诵比赛等等,内容如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那么表演者将无法代入真情实感,而观众则不知所云。

3、语言浅显易懂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内容通常极具艺术性,很多诗歌更是抽象的情感抒发,这样的诗歌大多数不适合作为朗诵诗,而更适合阅读。

就朗诵诗而言,语言必须是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加之通过押韵、断句等形成节奏感,则能使表演者和观众很容易理解该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涵。

4、形式丰富多样

上文提到了配乐诗朗诵、情景诗、歌舞诗等形式,这些由朗诵诗衍生出的多种表演形式,是在朗诵诗的基础上,加上灯光、场景、LED背景、声效、音乐等舞台效果,再辅以适当的舞台调度最终展现的综合的表演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渲染了环境,烘托了主题,增强了可视性。

5、情感真实自然

所有舞台表演形式吸引观众的根本都在于“以情动人”,而以情动人的“情”,则来源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而所有“情”的根源,都在于作者创作作品之时,所流露的最真实自然的情感。任何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三、如何创作出符合群众需求的朗诵诗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表演的朗诵诗,表演者和观众主要是普通群众,而朗诵诗作品也非文学范畴的诗歌,需要更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应该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进行创作。

1、言简意赅,主题表意直接

群众文化活动中,需要主题直接鲜明的朗诵诗作品,因此朗诵诗主题的设置应言简意赅,表意直接明确,避免咬文嚼字和兜圈子,避免晦涩的用词。例如笔者此前创作的一首反映家乡新风貌、新变化的情景诗,主题命名为《看,这就是我的家乡》,旨在简单直接地让观众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诉求一目了然,直观地了解这首朗诵诗将要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介绍家乡的风貌。

2、深入调研,内容取材生活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二为”方向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指导方向,扎根群众、扎根生活是所有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途径。朗诵诗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常用的表演形式,其内容必然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生活,进行调研采访,将生活中的事件还原到舞台上,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需要。

例如笔者在为当地某银行创作情景诗作品《梦想起飞的地方》时,就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采访,并召开座谈会,与一线员工座谈,搜集了多个发生在一线员工身上的故事、事迹,以这些故事和事迹为基础,创作出情景诗片段,让所有表演者和该银行系统的观众在观看这些片段时感同身受。

3、上口顺畅,避免晦涩字句

朗诵诗是一种舞台表演,而非文学作品,因此更多地应该考虑到演员表演难度和观众的理解程度,避免在诗句中出现晦涩字句、生僻字,以及容易产生谐音歧义的字句。另外,还应流畅、上口、押韵,让观众在观看情景诗作品时有美的享受。

例如,在一首情景诗中,为表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初用了“栉风沐雨,我们砥砺前行”,之后在排练中,感觉演员在朗诵时有些拗口,且砥砺前行在面对某些观众群体时,有的观众不能理解,影响表达效果,后改成“暴风骤雨,我们依然奋勇前行”,更为简单直观地表达了意思。

4、综合表现,预留舞台空间

朗诵诗在进行文本创作阶段事实上就需要作者进行立体的思考,而非纯字面的揣摩,灯光、场景、LED背景、声效、音乐都可以成为为朗诵诗服务的手段,最终实现立体多元化的展现,让观众耳目一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作者了解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在文本中,虽然不需要像剧本、脚本那样进行前期设计,但是一定要给导演二度创作的空间。例如笔者创作的情景诗《看,这就是我的家乡》,做了特殊地点、人物设计,将诗化的语言设计成人物台词。

一对母女上场,妈妈独白:

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

每个周末

我都会带全家到两河边玩一趟

这是我们全家的休闲天堂

导演进行了二度创作,辅以LED背景图像,呈现“两河边”地点景象,再辅以轻柔背景音乐,使该段诗歌内容得以综合表达。

5、真情流露,引发观众共鸣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由“情”生发出的,情感是创作的基础,也是贯通创作者、表演者、观众的线索,群众文艺作品更是如此,作品是否真情流露,能否引发观众的共鸣,是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

在当前文化市场极大繁荣的环境下,对群众文艺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承递、社会实用四项功能,朗诵诗表演主要起到娱乐审美、宣传教育功能,而宣传教育功能更为突出一些。

例如,《看,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创作中,采用了如下开篇:

小凌河和女儿河流过的地方

那是锦州,我的家乡

静静回望

曾经

河水浑浊 堤坝破旧

只有杂草蔓延生长

锦州人的母亲河啊

憔悴着面容暗自神伤

开篇通过抒情手法的描述,描绘了母亲河旧貌,一方面唤起所有家乡人曾经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改造、变化埋下伏笔,自然而然引发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共鸣,勾起今昔旧貌新颜的对比,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朗诵诗创作过程中,情感的把握和运用非常重要,如果缺乏情感,只是一味地说教或是堆砌拼凑,将会引发观众厌烦情绪,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随着群众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朗诵诗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种较为普及的舞台表演方式,深受群众喜爱。群众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朗诵诗创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才能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真正为群众文化工作增色,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

配乐诗朗诵比赛活动总结 第5篇

医学影像系团总支2011年11月16日

为了丰富我系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由系团委主办,系团总支组织部策划的配乐诗朗诵比赛已经圆满落幕,现总结如下。

(一)宣传发动阶段:

通知班相关负责人,按时上报参赛选手和作品,共有全系的30个参赛作品。

(二)收集整理阶段:

将各班一共报名的30组选手按抽签编排整理完备,将搭配的 与背景音乐拷贝成文件夹,同时,组织人员与参赛选手保持稳定的联系,保持信息的畅通完整。

(三)比赛准备阶段

比赛于2011年11月16日19:30分,准点在318教室举行。各评委及参赛选手都在7点得到通知,并在比赛开始之前全部准时到达。选手准备的音乐在比赛开始之前制作完成,准备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

(四)比赛进行阶段

19:30分,比赛在众人翘首中开幕。主持人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赢得阵阵喝彩。比赛顺利进行,选手按事先抽签的顺序依次上台朗诵。选手经过充分的准备,把每首诗都朗诵得深情委婉,仿佛自己就是写诗的诗人,比赛高潮迭起,直至最后一位选手朗诵完毕,大家都还沉浸其中,比赛圆满结束。

(五)事后宣传

比赛结束后,获奖的选手拿到了相应的奖励,由团总支宣传部制作的海报张贴在系宣传栏。

总结问题和毛病:整个比赛没有太多的瑕疵和毛病,但是最终比赛现场的配乐播放出现了问题,原来已经制作好的背景音乐,由于音响设备老化,导致音乐声音过小,从而对选手的发挥由略微影响。比赛前应该再进行测试的。同时和各班通知宣传不够,导致观赛的同学不多,影响了最终比赛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误与失职,希望以后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进一步!

诗朗诵社团活动小结 第6篇

一、社团创建宗旨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打造“诗香校园”特色项目,实现文化育人,成立“诗歌朗诵社团”。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诗社开展的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学期来,我们社团努力开展古诗的诵读活动,营造深厚的诵读氛围,现总结如下: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了学生诵读古诗的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朗诵活动计划】相关文章:

迎国庆诗朗诵活动方案05-20

护士节诗朗诵活动总结02-09

诗朗诵社团05-15

阅读诗朗诵05-19

少儿诗朗诵07-17

诗朗诵 盛世中国07-02

幼儿诗朗诵大全07-05

诗朗诵聆听青年07-11

感动中国诗朗诵07-13

珍惜时间诗朗诵08-09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下一篇:伤残鉴定标准和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