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教学设计

2024-05-19

《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蝈蝈》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蝈蝈》教学设计 第2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蝈蝈和蛐蛐》探究性学习设计 第3篇

在赏析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和蛐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 我与学生一起走上探究的幽径, 一起享受着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一堂课, 我只讲了几句话, 而学生和我的思维在讨论和辩论中却不断地被激发。通过这一课例, 我以为对于学生的质疑进行探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登堂入室”三个步骤。

第一步:善于发现问题价值———因势利导之法

当感知了这首诗的内容 (由“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两幅图画组成) 和主题 (表现了大自然长年歌声不断,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后, 就进入了学生提问的环节。

生:老师, 这首诗写了两个内容, 蝈蝈奏乐和蛐蛐唱歌, 一个在盛夏, 一个在严冬。如果把这首诗分成上下两节, 用空行隔开, 条理不是更清楚些吗?

师: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呢?

生:这样两节诗分别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 反复咏叹, 凸显主题, 结构也更加清楚。

生:我也同意。分成两节, 就像宋词的上下两阙, 上阙写蝈蝈奏乐, 下阙写蝈蝈唱歌。

生:而且盛夏和严冬两个季节并不相连, 勉强连在一起, 显得生硬。分成两节更合理。

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生:分成两节, 分别对应“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 两幅图画, 眉目清楚。

师:有道理, 有不同意见吗?刚才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 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 我这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你们自己解决了。

【回首】

我惊叹于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为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暗自惊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不曾想到的, 我一边听着学生的发言, 一边悄悄地观察学生, 发现一些学生在点头, 还有一些学生在沉思。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调动起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敏锐地觉得它很有探究的必要性。我就丢掉原来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坦诚地表示, 我也不知道, 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学每篇课文, 最好都要安排提问的环节, 让学生质疑, 这恰恰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思考了。不论学生提问什么, 哪怕很幼稚, 都是可贵的, 因为他在思考, 在钻研。有时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可学生却如入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睁着明亮的眼睛, 看着你, 可眼神里分明透露着一丝茫然。这时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觉得悲哀吗?爱因斯坦说:“能发现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倡导质疑精神,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探究的道路, 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步:善于引导学生辩论———推波助澜之法

师:这是诗人的疏漏吗?还是诗意本应如此密不可分呢? (学生马上转入讨论, 辩论。接着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 两幅图画之间没有分行, 正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地方。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让“蝈蝈的乐音”连着“蛐蛐的歌儿”更能表现主题。你想啊, 在大地的舞台上, 两位自然的歌手相继登台, 同唱一首歌, 没有中断, 不正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吗?

生:可是, 分成两节, 结构更清楚呀。请大家看诗, “盛夏蝈蝈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 “严冬蛐蛐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条理多清楚呀。同时这两句又成了各节的中心句。这样就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使诗歌结构也显得很匀称。

生:我同意, 分成两节, 读者一目了然, 能更容易把握诗意。这样这首诗歌就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生:但是不分成两节, 似乎更好。“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不仅仅领起下文, 而且总结上文, 就把两幅图画紧密衔接在一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

生:是呀, 犹如小河流水, 奔流而下, 没有阻挡, 也不停留, 更能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不能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生:不分成两节, 全诗结构更显得严谨。开头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全诗, 中间又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承上启下, 结尾以“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又将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通过联想叠印在一起。正是这三句话把全诗上下勾连, 连成一体而不可分, 从而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这位同学的总结发言, 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生:虽然如此, 但是盛夏和严冬并不相连, 你能把秋天省略掉吗?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 这不是拉郎配吗? (同学们被逗笑了, 讨论却似乎进入了僵局。)

【回顾】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 轻易下结论, 更不能越俎代庖, 熄灭学生燃起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去选择, 去思考。至于后面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我不得而知, 教师尽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 激发学生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 学生在互相辩论中, 会互相启发, 激发灵感的火花, 思路会变得异常开阔, 而且会激起他们的斗志。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即使当时不能获得圆满的答案, 但他们头脑中有了问题, 会有意无意的去思考, 也许会在某个时间豁然开朗。

学生在发言中互相辩论, 针锋相对, 双方似乎都很有理由。教师大可不必做终极裁判, 让他们自己去判断, 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登堂入室之法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让老师也很受启发。可是诗人只描写了“盛夏图”和“寒冬图”, 而诗歌的主题却是“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从来”, 是一直未曾间断的意思。这怎么解释呢?请同学们反复读诗, 品味。 (学生读诗, 思考, 讨论, 又一个个举起手来。)

生: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 酷暑、严寒尚且有歌声, 更不用说温暖的春天和凉爽的秋天了。诗歌贵含蓄, 要能引人联想和想象, 读起来才有味。

生:诗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这首诗选材典型, 选取夏、冬, 省去描写春、秋的笔墨, 达到了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生:诗人也写了春天, 诗中写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春天, 是鸟语花香的季节, 我们能经常听到鸟儿的鸣叫。鸟儿已经唱了整整一个春天, 所以有些疲倦, 有些昏晕, 于是鸟鸣刚歇, 蝈蝈就登台演出了。

师:很有道理, 他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 与诗人产生共鸣。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说诗人省略了秋天, 是这样吗?

生:老师,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 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 天气渐凉, 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蛐蛐在秋天里最为活跃, 叫起来声音最响, 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它唱了整整一个秋天, 在严寒的冬天还要弹起最动听的歌谣。

生:也就是说, 春夏秋冬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歌声, 所以说“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

生:诗人是明写夏冬, 暗写春秋, 详略得当, 构思巧妙, 主题突出。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了赏析诗歌, 能不能总结一下, 应该怎样欣赏诗歌呢?

生:诗歌语言凝练, 讲究含蓄。要读懂诗歌, 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激发想象和联想, 补充其中的空白, 才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回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旁观者, 要能够四两拨千斤, 引导学生的思维登堂入室。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解读文本, 有足够的准备, 才能在教学中巧妙点拨, 应付自如。教师还要善于应对课堂上种种不确定的因素, 敢于根据课堂情境, 发现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随机应变,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4篇

1、学会快速阅读,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蝈蝈),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1)明确快速阅读方法。(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先小组内交流,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圈点勾画法,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可从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描绘情景,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无论是快速阅读筛选信息还是比较阅读学习笔法,教师没有包办,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5篇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诸如“喑哑”“静谧”、“喙”等词语的音形义;能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昆虫记》的地位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作者及文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蝈蝈,认识其外形及习性。

2、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及其著作《昆虫记》。

1、法布尔:

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贫困农民家庭。

四岁时,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19岁,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31岁,发表两篇优秀学术论文,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52岁(1875年),远离尘嚣,举家迁往乡间,整理旧资料,开展新研究的昆虫学工作计划,历时四年,整理出版《昆虫记》第一卷。

57岁(1880年),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为此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在这个园子里,法布尔尖镐平铲刨挖,年复一年,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此后35年时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的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研究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

2、名家评《昆虫记》:

讲“昆虫故事”和“昆虫生活”的楷模。

──鲁 迅

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周作人

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 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

──著名作家 方敏

3、法布尔曾骄傲地说:你们(指那些蹲在实验室研究的,对法布尔的研究嗤之以鼻的科学家)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能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绿色蝈蝈,看看作者是如何探究生命的!

二、搜索介绍绿色蝈蝈的语段,你准备分几个方面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

参考答案:外表特征,叫声特点,食性(具体介绍,略。)

三、探究课文

师:法布尔是一位昆虫学家,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的研究不带血腥味,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温情,你能分析一下,他的`研究成果,他的文章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吗?

(这道题目的设计,涵盖面是很广的。学生的回答,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作者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热爱,比如对蝈蝈的细致的观察,要知道没有满腔的热爱,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耐心长久的观察一种昆虫的;比如作者不断地变换着对蝈蝈的称呼,“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等等,表达一种亲昵的情感;比如对蝈蝈细心的照料,等等。一方面是作者妙趣横生的描写,使这篇文章涌动着生命的勃勃生机,使原本枯涩地科普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说到描写,必要分析描写的两种基本手段,一是修辞,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应让学生涵咏在这些优美的语句中,通过分析、诵读,反复品味。例子略。)

四、作业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7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学习方法:

1、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弹琴黑夜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这四种小动物,哪些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提到法布尔,大家肯定不陌生,我想问问大家,你对法布尔有何了解?屏显: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二、屏显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三、读文章,感知内容

1、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大家在小学学习过的写动物的文章,作者都介绍了小动物的哪些方面?那么,法布尔向读者介绍蝈蝈,又介绍了蝈蝈的哪些方面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读课文,注意拿上笔,划出相关的信息。小组长带领组员整理探究结果。

外形

叫声

生活习性:食

性格:

提问:你能总结出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吗?(抓住中心句、关键词)

2、请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蝈蝈在外形、叫声、居、性格上的特点。

外形:漂亮

叫声:柔和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宽容

性格:勇敢

通过这些信息的提炼与归纳,我们知道了蝈蝈的特征,这也告诉我们: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读课文,品析语言

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

1、屏显: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辞海》

请大家在文章找到蝈蝈外形特征的介绍。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绿色蝈蝈》

(齐读)

小组合作:比较《辞海》中对蝈蝈的介绍与本文介绍的区别。

明确:四字短语的运用,语言凝练,读来朗朗上口,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蝈蝈的外形特点,暗含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明确本文介绍的具体,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语言的生动优美。

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那么文中有哪些词句打动你呢?

请寻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

边品边读。归纳:先写其声,由声引入其形。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通过拟人、对比的手法

五、读课文,体悟情感

读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太可爱了,有没有?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自然界里极其渺小、极其平凡的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呢?

一是细致的观察;

二是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1、诗意浪漫的行为: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

2、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归纳: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3、用拟人手法、对比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总结: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喂养过小宠物吗?你曾经在哪里仔细观察过小动物、或是仔细聆听过小动物的叫声吗?请选择小动物突出的一个特点,用生动的文笔写出来。

七、小结

《蝈蝈》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爱他人,帮他人,帮助关心残疾人的情感。3.能力目标: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教学重难点】把课文读好,激发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扣课入境,激发探究

(一) 解词释义。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点拨:这里有两个字要读轻声,你知道吗?师:你知道“盲婆婆”的意思吗?师:看“盲”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亡”和“目”) “亡目”就是……

(二) 入境探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感受一下,假如你是“盲人”,是“盲婆婆”你感受到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境?

(三) 交流感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四) 开火车读诗歌,二次感受。

(五) 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让学生进入情境,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悟情,再现情境

(一) 学习第一节。

1.“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乐呵呵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2.找出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说出近义词意思后,[近义词:乐呵呵 (喜滋滋) ]再读,读出高兴的心情。3.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喜”的写法的?4.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看一看,这个蝈蝈多可爱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5.文中的我这样喜欢这个蝈蝈,他还很开心地送给别人,为什么?6.请小朋友读第一节,你能把感情读出来吗?7.老师引读。8.老师范读。9.配乐再练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明“我”爱蝈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我”的爱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以读悟情,再现情境。

(二) 学习第二节。

1.导读:这个蝈蝈这么的可爱,文中的“我”为什么还要送给盲婆婆呢?请看第二节。“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2.“会唱歌”指的是蝈蝈的什么?说明了什么?3.讨论交流:我为什么把蝈蝈送给盲婆婆?4.“我”上学时想让它为盲婆婆唱歌,帮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那“我”平时是怎样帮盲婆婆的呢?5.多媒体出示第一幅图,请你对小男孩说几句话。6.看着白板上的图文,让我们动情地读一读第2节。选你喜欢的方式读。7.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小男孩的爱心伟大之处,通过看图读文,进入情境,体会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心灵。明白了小男孩平时心中有他人,在他上学的时候,为了让盲小婆婆不寂寞,小男孩乐于奉献,精神可嘉。

(三) 学习第三节。

1.导读:送给了蝈蝈,也送来了快乐,请看第3节“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2.默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有疑问吗?3.学生提出疑问:集体讨论。如:你是怎么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诗中的“清波”就指水流吗?“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闭起眼睛想一想:美丽的田野,清清的溪流,你能把把往日难忘的欢乐读出来吗?3. 指名读,引读。4.配乐读。5.小朋友,请用“歌声会……歌声会……”练习说话。6.表演:小男孩和盲婆婆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描述、想象读、说、表演等形式,体会盲婆婆当时的欢乐心情,把盲婆婆置身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盲婆婆,让学生感觉到帮助她人快乐自己。

(四) 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2.多媒体虚拟现实,感受情境: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常的?唱得怎样?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了什么?3. 自由读,说说对全诗的感受。

【设计意图】多媒体虚拟现实,感受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省略号的补白,实现“变现”与“储值”的无缝接轨。

三、情境探究,增强体验

(一) 假如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送什么给盲婆婆?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最后找代表到台前发言。

(二) 讨论交流:你帮助过别人吗?是怎么帮助别人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品析重点词句,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品读夏天,行为对比中感受“勤”与“懒”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课件出示:夏日图)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小动物们能躲起来的都躲起来了,知了躲在树叶丛中一个劲儿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这时你就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你觉得怎么样。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读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去课文中找一找。

【设计意图】都说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读书声,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受火辣辣的太阳,读出天气的“热”。

蚂蚁:(课件出示:蚂蚁搬粮食图)蚂蚁在干什么?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读;演读。谁来做搬粮食的蚂蚁?搬过粮食你感觉如何?看图,想一想,除了背和拉,小蚂蚁还用了什么办法搬粮食?蚂蚁们用了各种方法来搬粮食,注意这两个词“满头大汗”“个个”,你会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指说。虽然天那么热,个个满头大汗,但是蚂蚁搬起粮食来还是那么起劲,真让我佩服哇,让我来夸夸他们。师读第一小节,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词语、句式来感悟,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读起来才能更投入,更到位。

蝈蝈:多么聪明勤劳的小蚂蚁呀!正当蚂蚁干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夏日蝈蝈图)瞧,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一个个多会享受呀!课件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师读。他们为什么要躲在大树下呢?指说。理解“自由自在”。谁来做自由自在的蝈蝈,读读蝈蝈的表现。蝈蝈自由自在地乘凉,看到蚂蚁在劳动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指名读。 蝈蝈为什么要取笑他们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蝈蝈。指说。夏天时,蝈蝈和蚂蚁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啊!男、女生分组读。用“有的……有的……”说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抓住重点的词语“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通过两种动物的不同表现,使学生在感情朗读时找到了依据,读得很有兴趣,读得融会贯通,并能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外,通过对比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教学打下基础。

二、品读冬天,结果对比中感受“乐”与“苦”

蚂蚁和蝈蝈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转眼间冬天来了,(播放风声)你听到什么?你觉得怎么样?

蚂蚁: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先到蚂蚁的家里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蚂蚁过冬图)。说说蚂蚁的活动。你就是小蚂蚁,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你的心情怎么样?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安心过冬,饿了就吃,无忧无虑,真开心哪,谁来高兴地读一读?指名读。

蝈蝈:此时此刻蝈蝈在干什么呢?看图说一说。你就是这只快要饿晕的蝈蝈,你现在还会笑蚂蚁是傻瓜吗?你会说什么呢?这时候蝈蝈和蚂蚁的生活是多么的不一样啊!指读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再次对比,是对之前蚂蚁和蝈蝈不同表现的后果进行对比,两种动物的不同结局,让学生体会到勤劳的人不是“傻瓜”,懒惰的人一定会尝到生活的“苦”。

三、总结

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怎么过,结果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在夏天很热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冬天的事情,准备过冬的粮食,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指生说。对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像蚂蚁一样勤劳,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送一首歌给蚂蚁吧。放《劳动最光荣》。

【设计意图】读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勤劳的蚂蚁尝到了甜头,而懒惰的蝈蝈却尝到了苦处。此时,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体会到“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第10篇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的小昆虫,《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分别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六、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七、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八、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

让学生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拓展延伸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十二、教学反思

上一篇: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下一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