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园】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2024-07-17

【二园】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精选11篇)

【二园】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第1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单位:龙山县第一幼儿园

姓名:姜琪琦 联系方式:***

【摘要】 幼儿思维活跃,将游戏渗透于幼儿音乐教育中,加强了他们的品德教育,更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进行大胆的表演与创造,使得幼儿只要听见音乐,就会欢欣鼓舞,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关键字】 音乐教育 游戏化 幼儿

一、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程式化,欠缺灵活性

在长沙某公办幼儿园中班,一名老师开展音乐活动《狮子王》,开始部分含举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是学习新内容,占课堂内容一大半,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教束,一堂课下来灵活性不足。这并不适合幼儿园,更不适合音乐教育,他们的教学活动是由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又比如在益阳某民办幼儿园耳熟能详的《娃哈哈》音乐课,由浅入深的编排很有科学性。但是,在这个班级情况很特殊,每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面总会有来自各大城市的,同样还有农村的,这样的差异很可能使得他们从小接触的环境,生活的模式都会不一样,如果一站式进行,不随机应变、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就会使教学脱离部分幼儿的现有生活,少了共鸣,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够理想。

(二)教科书式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益阳某民办幼儿园蒙氏班大班,教师开展音乐活动《小鸟小鸟》时,教师出现了逐句教唱的现象,这样一来其结果是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接着,老师开始示范,边唱边跳,没有给幼儿自主表现音乐的机会,这样一来,又会出现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30分钟时间下来,大多时间都是在歌唱,拿着教材大量的教唱,只满足于教会幼儿这首歌曲,却忘记了将快乐与审美进行统一,幼儿的音乐能力无法得到高效的提高。

二、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音乐素质能力有促进作用

一日生活都是以游戏为主,更何况音乐教育本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更需将将音乐教育游戏化,让其主动愿意去感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的情趣,更能享受音乐、表现音乐。

(二)增强创造力与表现力

音乐教育游戏化能够让幼儿自主发现和关注音乐,不是被动而单一的教学会让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加深,树立起自信心,日渐浓厚的喜爱会演变成行动

(三)促进幼儿发展社会性

中班《找朋友》这一音乐活动,课堂氛围自由,老师很好的把握的教与学的度,没有过分指导,幼儿们在歌唱中相互玩耍,也学会了交朋友的礼仪。

三、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 的音乐,然后将音乐教育游戏化,还应该为幼儿营造良好音乐教学氛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把控教与学的度,避免过多插手指导。教学中,还必须把音乐同幼儿的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我们教师还要尊重孩子们的音乐世界。

(一)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

这就需要老师在选择活动教材时,考虑到教材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学习当中能够体验到“玩耍”的感受,这样就能够使幼儿自主发现音乐并感知音乐继而能够让他们表现音乐,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样一来,对于幼儿参加音乐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游戏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利用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来将音乐教育游戏化,充分利用角色形象,构建充满童趣的情景,特别是在年龄偏小的幼儿身上更能体现。比如,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教师创设了小鸟休息的地方大树、小鸟躲避大风的房子等,这样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从一开始就置身于音乐作品当中,在优美的环境当中被感染,激发了快乐的情绪,接下来的活动就是“玩耍”和 “ 表演”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实现美的熏陶,起到了烘托氛围,陶冶感情的作用。

(三)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当然,一堂好的活动,拥有了趣味性的教材和优美的游戏环境尚远远不够,还需调动起来幼儿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份“兴趣”,教师 便能轻松引导幼儿开启音乐大门,走进音乐世界。比如,大班音乐活动《胖厨师与小老鼠》,教师运用表演性游戏的游戏形式;小班音乐游戏《碰一碰》,教师运用辨音的小型游戏;大班音乐活动《天空树下的快乐》,教师运用竞赛性游戏的游戏形式;小班音乐活动《丁丁和当当》,教师运用情节性游戏的游戏形式,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都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情绪,还比如运用猜谜、辨音、打击等小型游戏等等也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使得教育意义更加深刻。

(四)精心设计游戏环节

一堂音乐课中有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更能接受。比如,益阳市某民办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木偶记》,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这首乐曲,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将游戏渗透于幼儿音乐教育中,以音乐的生动形象性陶冶幼儿内心,老师原创的蓝精灵和小木偶玩游戏的游戏让幼儿沉浸在快乐中,神秘的蓝精灵与小木偶的故事氛围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专注于音乐的改变,也专注于自己角色的改变,达到了教学目标。再比如,大班《机器人时代》,通过模仿小朋友喜爱的机器人和白胡子老爷爷,再通过命令和执行命令的游戏,在友好的情境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堂活动不单单是学习,而是自发的大胆想象与表现,发展了幼儿想象力,让幼儿真正成为了音乐教育游戏化的主人。

(五)尊重幼儿自发的音乐游戏活动

我们要以尊重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朋友们的音乐世界,他们会表现初各种各样的音乐认知,他们自发的音乐游戏活动对于他们自己 来说,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为此兴趣也相对更加浓厚,所以,教师要灵活把握幼儿想要唱歌、跳舞的情绪,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顺着幼儿自然产生的音乐反应,来开展游戏活动,比如,看到电视里的巧虎的换衣时装世界,在进区域时,在表演区域的幼儿根据音乐伴奏开始自发地进行换衣show,教师把握时机,进行一堂即兴的教学,出示各种衣着道具,和幼儿一起参与表演,进行示范,音乐教育游戏化即能达成,我们还需不断发现孩子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游戏化方法来开展音乐活动。

四、结语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可以让幼儿在一堂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自觉自愿的去感受和感知音乐。实质上,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幼儿快乐,我们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游戏化教学中,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淑琴.幼儿游戏化教育特技教师教案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37-67.[2]王秀萍.经验还原幼儿园音乐教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94-195.[3]张承茂.谈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潜能[J].中国音乐教育,1997,5.[4]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曹冰洁,李婷,幼儿园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二园】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第2篇

专业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中怎样进行游戏化教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怎样进行游戏化教学

[摘要]: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中,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化教学 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游戏游戏,何谓游戏?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争论几乎持续了一两个世纪。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是这样论述的:“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2、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等等。

二、教学中的游戏形式选择一定要合适

游戏化教学时,在计划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原则:

1、计划中定目的与任务。目的是对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描述,任务相对较为具体,与课程计划、时间安排和一日活动相关。西菲尔兹和巴伯指出:“你可以根据所教儿童的本性、周围社区的价值观以及你自己的价值观来确定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目的与任务应涉及发展适宜的、个体适宜的、文化适宜的、创造适宜的教育实践,并且应考虑到你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与常识主要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说”的较多,可根据教学要求适当选择自编自玩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活动可选择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活动可采用角色游戏和体育游戏相结合;数学活动则可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等;美术活动也可采用角色游戏的形式。同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是单个游戏,也可以是多个游戏穿插进行,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起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知识,以达到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三、精心编游戏与灵活指导游戏

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变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游戏“七星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虫”,只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还需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的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教学游戏也不同。教师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做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教师只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教师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必须要控制好游戏时间的长短。根据皮亚杰(J.Piaget)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之,游戏化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分,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分,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化的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教学时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游戏化,游戏性,灵活性,自由性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 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 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 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 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 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呢?

一、内容的游戏性

活动内容多样:每个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活动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活动化, 使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 训练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幼儿在这种多样感受的活动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 幼儿一直高兴地在用心听、看, 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 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 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 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活动融为一体, 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 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一) 教学方法的游戏性、探索性、创造性

1.在音乐游戏《袋鼠》中, 幼儿在玩中学会了音乐游戏, 这种边玩边学的教育方法, 幼儿玩得很高兴, 对游戏规则记得特别牢。因为:在玩中学, 在这种玩中学的过程中利用“顿悟说”的一种认识理论:猎人打枪, 狼倒下后, 幼儿很自然地会放心地乱动, 狼马上又去捉小袋鼠。幼儿在玩中吃了苦头, 经过探索顿时有所领悟, 对情境的知觉结构豁然改组, 领悟到:“猎人开枪, 狼倒下后我们不能动, 因为还不知道狼死了没有, 一定要等猎人检查后说大灰狼被打死了以后才能动。”所以对这个游戏规则记得特别牢。

2.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法:示范法对教师来说是示范, 对幼儿来说就是模仿。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熟练、富有表情, 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 供幼儿模仿, 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绝不可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地模仿, 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 都有创造的需求, 更不能排除幼儿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出示示范时用发现探索法, 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动脑, 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主动发现示范的要领, 变被动模仿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

尽量注意发挥幼儿表演的示范作用。模仿是幼儿的本能, 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法, 但绝不能把幼儿当作被动的接受者, 而要把幼儿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人的认识过程正是通过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 才能得以发展, 所以示范只能是幼儿感受作品的手段, 幼儿的模仿一定要在反复多种形式感受的基础上模仿, 这时的模仿才能是按范例的规律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表现出来, 幼儿模仿练习时应是加强感受的过程, 而不应是一遍遍机械的重复。

3.活动方法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好模仿学习、发现探索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和谐与统一。探索性:就是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 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的认知特色及音乐感知的规律, 引导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 去发现探索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幼儿的探索、发现的有机的统一。教师的引导、点拨是为了幼儿的探索、发现, 教师的作用是为幼儿指出探索的方向,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去倾听、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要做到问题在前, 答案在后;尝试在前, 解释在后;探索在前, 结论在后;启发在前, 指导在后;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动手去寻找答案, 教幼儿自己学会, 改变以往教育中教师教幼儿被动学, 成人替代幼儿思考, 不利于发挥幼儿创造力的弊端。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游戏化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教育有其特别之处,幼儿因为他们在年龄上的心理、生理特征,特别热爱游戏和一些体育运动。但是数学因为它本身学科上的一些特点,相对于孩子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显得比较抽象和枯燥无味了。根据这一认识,在组织一些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就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游戏与数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假如将数学知识完全地融入到体育运动或者是一些小游戏当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运动中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孩子们运动和游戏的需求,当然了,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达到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让幼儿在运动、游戏中学习数学要比单纯的数学集体学习与操作活动好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日常游戏中学习数学

幼儿游戏是具有娱乐性、主动性、自发性活动。俗话说得好:“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会进行游戏活动,剔除个别儿童的成长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遭受一些痛苦,抑或是生活在限制自由的环境中,儿童都是必然会进行游戏活动的。儿童与游戏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玩是幼儿的天性。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或者将数学的一些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我相信这样一定能够博得孩子们的注意力。否则对于我们的乏味枯燥的数学来说,只能让幼儿敬而远之了。所以我非常喜欢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来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幼儿在游戏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知识。

1.结合游戏中的一些角色来学习数学。在游戏中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幼儿来扮演各种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当然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让他们通过各种模仿和想象,来体验活动的快乐,像这样能够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角色类游戏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的。例如:在复习整点、半点时,可进行游戏“报时”,一幼儿戴上公鸡头饰,学公鸡叫“喔喔喔,天亮了”。教师扮演“太阳公公,敲六下三角铁,剩下的幼儿扮演“时钟”,将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拨到12和6,演示6点钟。

在角色类的游戏中我们可以渗透大量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个体幼儿的教育,让孩子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得以发挥,真正做到了教中有乐,寓学于乐。

2.结合结构类的游戏来让幼儿们学习数学。在结构类游戏之中,幼儿们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来进行构造。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接触到长、短、大等这一系列的数学概念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了解、掌握并且还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在一些日常的游戏之中,就更要有意识地来对孩子们加以指导了。

二、在运动中学习数学

教育学家说过:“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的世界的。”鉴于幼儿年龄上的特征,孩子们大多更喜欢运动,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将数学上的练习与体育游戏融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数学知识,这样的话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1.结合户外游戏学习数学。我校幼儿很多家庭都是来自城区。具体联系到本园实际状况,在学习完数的组成之后,让幼儿到园内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带一些剪纸、蜡笔或从家自带玩具等进行数的组成训练。最好让每个幼儿都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在复习相邻数时,可以做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户外站成一排,每个幼儿胸前挂张数字卡片(1~10)。老师用点兵点将的形式点到一名幼儿,幼儿大声地报数:“我就是×。”之后与这个数的邻数一齐说:“真棒,你是我的好朋友。”

2.结合体育游戏学习数学。体育游戏是幼儿很喜爱的活动。幼儿们不仅可以通过跑跑跳跳增强体质,还能够学得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如:在复习1~6的序数时,在黑板上面画一幢六层的房屋,每层有两个房间。48张小蛇卡片,小猫咪、小鸭子、小野猪、小恐龙、小麻雀、小乌龟、小袋鼠、小狗、小绵羊等12种动物的卡片。让幼儿们送小动物(小蛇除外)住新房子,每种小动物只能住一间房,让幼儿们边说边玩,每只小动物住第几层,谁和谁是邻居。而且,通过训练幼儿各种动作之间的灵活性、协调性,还能够加深幼儿对时间概念和空间方位的认识。

三、采用启发教学来学习数学

浅谈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第5篇

——读《通过游戏来教》有感

迄今为止,游戏概念问题的讨论仍没有获得一个为大家一致认同的操作性定义,因而对于什么是游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人们对于游戏概念的不同解释。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功能已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努力在实践中。

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自己亲身参与过环境的创设,也去过一些幼儿园参观学习过,发现很多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都非常的精致美观,一眼看去觉得有那么多游戏区角有那么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真的很幸福,但是当深入的去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多是表面现象,其中可以看出幼儿参与的很少,幼儿真正可以操作的东西也很少。在阅读《通过游戏来教》这本书刊上面,强调的是: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然而我们的幼儿园受许多现实条件限制,如一个班幼儿比较多,教师在开展游戏的时候常常为了保证游戏有序而不乱的进行,对幼儿诸多控制与要求。幼儿本是游戏的主人,有充分的自由,如游戏的选择,游戏的玩法甚至游戏的规则,教师都应充分的尊重幼儿。但是现实情况是游戏过程中教师经常处于支配地位,为了游戏而游戏,严格控制幼儿游戏的内容、时间以及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对幼儿过分干预,使幼儿丧失了自由,失去了主体性地位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严重阻碍了幼儿参加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剥夺了儿童自我经验的建构的机会,使游戏不能真正发挥出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与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应成为游戏的主人而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决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平时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尊重的前提下,教师要做的是为幼儿提供支持与帮助,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与操作材料。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特点,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教育方法。”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通过游戏来教》中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活动应从幼儿的“趣味点”出发。我们应该飞出课的鸟笼,将孩子真正释放在这个大自然中,让孩子们成为主体,以孩子们的趣味点入手,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户外活动中,我偶然发现班上幼儿对于影子很感兴趣,他们喜欢在太阳底下摆弄自己的双手,让手影变出简单的动物造型,如蝴蝶、鸽子、毛毛虫等,为了延续孩子们对手影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我们就可以在科学区中投放镜子、手电筒、站立的小人,让幼儿自由探索感受影子成像、折射的原理;或者投放暗箱、手电筒,让幼儿自主探索手影的造型艺术。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第6篇

概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教育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游戏与教学的良好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绘画的乐趣。由于游戏是幼儿的本能、需要。所以我们应从美术活动中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绘画过程等诸方面增强游戏性,以此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使幼儿的绘画尽量游戏化,减少枯燥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关键字:游戏教材环境兴趣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的良好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特别是美术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陷入了机械模仿学习的困境。仍然把幼儿绘画单纯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的意义,抑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去发现美、表达美,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现在的幼儿园的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开创新路子、改变新的观念,他们逐渐意识到幼儿是有潜力可挖的,他们笔下那稚拙可爱的形象是最生动有趣的。开始着手从美术活动中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绘画过程等诸方面增强游戏性,以此为幼儿提供宽松自在的环境,更好的引导幼儿多得观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从而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1.美术材料的多样性

色彩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幼儿对一些艳丽的色彩更加有兴趣,喜欢涂抹颜色。以往的美术教学,幼儿绘画工具仅限于水彩笔、蜡笔或油画棒,用蜡笔涂色时需要一定的力度,绘画速度稍慢,水彩笔又易没有墨水,所以幼儿有时会出现急躁情绪。而水粉颜料鲜艳、强烈,有很强的覆盖力,作画方法不受限制,可任意涂抹,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并且水粉笔容易掌握力度的大小,所以也不妨可以尝试一下用水粉给孩子作画,这样更加激发了孩子的绘画欲望。

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树叶等,孩子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这样的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给幼儿以绘画形式上的更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也更加生动活泼。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2.美术教学环境的创设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因此,可以根据中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课题,并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导入活动,活跃教学,让幼儿平等参与绘画活动,共同讨论,让幼儿发表自己的建议、设想,有时因孩子的大胆设想而改变老师的设想。总之,要进入孩子们的天地里,和孩子同处一个世界,用一颗童心来认识他们的发现和理解。孩子有了高兴的心情,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深化,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有人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必要时带孩子到大自然或创设的“情境”中多活动多感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克服记号性和概念性的绘画形象。如画《有趣的兔子》,可以拿实物兔子来给幼儿观察,让幼儿自己观察兔子的各种形态,有吃东西的,坐着的,趴着的,跳着的……不同形态的兔子都是幼儿自己观察到的,这样表达出来的作品生动形象,更真实。总之,孩子们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灵活的引导,自然会影响到孩子作品的质量。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极为重要的。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教师应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观察,对孩子的独特见解应加以赞赏。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允许幼儿在事物的原有特征上发挥想象。如画《马路上的车辆》,要求幼儿在观察之后画出来,车上的图案可以是幼儿自己设计的。这样孩子们经过细致观察加想象最终的结果就会出乎我们的想象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把潜意识中的“创造图象”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幼儿绘画作品。不过,在创造绘画之前,要善于提出一些诱发幼儿主动观察的主题,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远看、近看,还是蹲着看,站着看等。这样,为幼儿的创造性绘画打好基础,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创造的思想。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孩子还习惯把纸的上方当作天,太阳当然是天空概念的一部分,而把纸的下部当作地,记号性的花、草就是地的标志,这样,以这个基点平行展开画面,出现最原始的构图,这种情况,我们要指导孩子使新鲜的感受和印象更加丰满,要突出画面的主体形象,然后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去体会画面的平衡。在用色时也要丰富多彩,形与线要变化多样,也可根据自己的感情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同样的题材,由于孩子的个性以及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画面。3.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活动

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教师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以娱乐、玩耍的方式,使幼儿饶有兴致的反复学习和操作,通过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学习绘画。例如,在水墨画的活动中,由于水墨画不像一般的美术活动,不可能通过一、二次的练习就可以见效,往往需要反复的活动,而过多的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所以,练习应当采取多样的游戏方式,变换花样达到练习的目的,在游戏中使幼儿更好的掌握绘画技能。幼儿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另外,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可以设计“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让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既“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教师指导语言的游戏性。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来说绘画本身就是游戏,他们在涂涂抹抹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乐趣。

4.科学的对待幼儿作品

在儿童美术界经常可以听到儿童美术作品不需要评价的议论,因为儿童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不可用成人的绘画语言、思想观念去理解。如有个孩子画了“黑太阳”,问他为什么?他说画的是晚上的太阳……他们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用画笔来表达,这是多么可贵呀!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乱涂乱画而指责孩子画得一团乱糟,相反应该鼓励他们的巧妙构思,我们要把关爱的目光倾注于幼儿稚拙的画面上。我们知道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象棋是科学文化艺术竞技融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革命导师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能和记忆力”。国际象棋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增强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有意注意的能力,加强分析能力和记忆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它着法多变,趣味性强,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尤有特别好的效果,能增进友谊,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等优秀意志品质,是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良好教具,在学校开设的国际象棋教学,就象给孩子找到了一把启智的魔杖。

孩子们天性爱玩。爱玩就喜欢做游戏,而下象棋恰恰是“聪明人的游戏”。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鲁纪做过一项测试,把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种棋子同时摆在幼儿面前,幼儿最先拿起的是国际象棋,这是因为国际象棋棋子形象生动,立体感强,就跟孩子的玩具一样,特别能抓住孩子们的目光,除了国际象棋的外观吸引幼儿外,更具有益智教育和交流的功能。下棋能使顽皮的孩子逐渐安静下来,使不太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通过近一个多月的观察,幼儿对新鲜事物“国际象棋”表现为较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已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因此如何让幼儿保持对国际象棋的那份兴趣,让我们的孩子变得的更聪明,是我们值得探索和探究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游戏是幼儿年龄阶段永恒的“主题”,游戏是有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孩子喜欢游戏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提出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

二、研究目标

1、根据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的实践情况,初步探索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园国际象棋教育的有效途径。

2、通过国际象棋教育帮助幼儿学习掌握这一人类古老的智慧游戏,锻炼提高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游戏化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幼儿潜力,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使幼儿通过学棋而获得最大的益处。

三、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

调查法

教育实验法

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

四、操作原则

1、激励性原则:幼儿年龄小,遇到困难容易或时间长就容易放弃,而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翘大拇指的动作,和一朵小红花都能激励幼儿,让他们拥有自信,体验成功。

2、游戏化原则:就国际象棋的构成特点和弈法规则本身而言,虽然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但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而游戏化将教育和游戏结合,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不断引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其他的发展效益。

3、循序渐进原则:幼儿刚接触国际象棋,有着好奇心和兴趣,但在实际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应急于求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使幼儿的每一步都有进步。

五、研究策略

1、布置一定的国际象棋环境,将国际象棋的基本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2、进行简单的设计,将国际象棋的棋盘、棋子及棋子的走法、规则和基本技能变成幼儿游戏的内容、方法、环境、材料等游戏要素,成为游戏的有机组成成分。

3、利用国际象棋的棋具和某些方法直接设计成某个简单的游戏。

4、收集和自编一些儿歌,帮助幼儿记忆。

六、研究步骤

上半年

第一阶段 措施:

1、观察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兴趣、教师教授国际象棋的方法和效果。

2、发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看法和建议。

3、制定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做好课程安排。

第二阶段 措施:

1、设计可行的教学游戏并实施。由于教学的不同需要、游戏方式的丰富多样,国际象棋的游戏化教育可在不同程度上与游戏相结合。

2、教师做好观察记录,作实践反思,加深提高对游戏化教育的认识,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游戏。

第三阶段 措施:

1、举办“谁最了解国际象棋”的活动,增强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信心和兴趣,也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2、发问卷调查,通过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后有何进步。

3、总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

下半年

第一阶段

措施:

1、观察了解幼儿学习掌握国际象棋的情况几个方面的表现。

2、总结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建议。

3、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第二阶段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实际情况以及上一学期的研究结果,设计更为可行的教学游戏。

2、选定一些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做跟踪调查,做好详细的观察笔记,以便了解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的结果。

3、帮助家长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知识,为诱饵学习国际象棋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园环境。

第三阶段 措施:

1、举办幼儿国际象棋的小型比赛,使诱饵能够充分展示一学年所学的本领。

2、发家长问卷调查幼儿经过一学年的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有何进步?

3、总结研究结果。

七、国际象棋学年计划

上半年

国际象棋的棋盘

国际象棋的摆放

车的走法

车的吃子

象的走法

象的吃子 

皇后的走法

皇后的吃子

皇帝的走法

皇帝的吃子

马的走法

(一)

马的走法

(二)

马的吃子

(一)

马的吃子

(二)

小兵的走法

小兵的吃子

王车易位

将军

应将

(一)

应将

(二)下半年

闪将

抽将

双将

如何判定胜负

和棋规定

各种兵种的相对价值

对局基本规则

车的一步杀

后的一步杀

象的一步杀

马的一步杀

兵的一步杀

车杀法的基本规定

后杀法的基本规定

象杀法的基本规定

马杀法的基本规定

兵杀法的基本规定

得车

绊马绳

猎象

八、预计研究结果

1、幼儿有效的掌握了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形成了较浓厚、稳定的兴趣,为以后大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丰富了游戏经历,培养了游戏能力。

3、带动、促进了幼儿的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游戏化初探 第8篇

教师对幼儿活动水平要有敏锐观察力,具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具有灵活的教育活动组织应变能力,具有带领幼儿活动走向价值化的引导能力等。如我园实施的表演课程,幼儿通过自主表演游戏,学会与同伴合作设计广告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策划宣传、道具制作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可见,游戏中的教学非常具有可行性,能为幼儿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重视游戏精神在教师教学思想意识中的渗透,将游戏归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幼儿游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自发游戏

虽然幼儿园的游戏多半是教师组织的,但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自发自动的游戏。他认为儿童在自发自动的游戏里有自己的目的、计划。家庭里,很多父母不了解它的价值,在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差遣做其他的事,令其中止游戏。如果自发自动的游戏常常受到阻止和打断,对孩子以后生活和做事会产生有头无尾的影响。儿童自发自动的游戏不仅在家里有,在幼儿园户外自由活动的时候也随处可见。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应当因势利导,帮助儿童根据游戏目的贯彻到底,这对儿童将来做事一定有成功的影响。此外,教师在教室里应当尽量使儿童自发自动地做游戏,自己定目标,自己计划机会,这对他们将来人生有重要影响。自发自动游戏(即当今的自由游戏)对儿童最大的价值在于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使行为与精神达到统一,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形成。从古至今,伟大的作品虽然时隔千百年,却仍能扣动人心,产生共鸣,这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全神贯注的结果。当儿童专心致志某一游戏时,如用沙土或积木堆砌一个物体,无知的成人往往加以呼唤或差遣,使他们一贯的精神随之停顿,陶行知疾呼“这实在是可惜之至。”

二、关注幼儿游戏规则

“每一种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是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的最基本条件。这个规则,也可以说是大家的公议,既然大家可以共同议论决定,那么游戏规则就是可以改变的。如玩“滑滑梯”游戏,教师让小朋友自己想出大家都能玩的办法,经过大家共同商议,最后决定“大家排队”,老师还把这个决议写在木板上钉在滑梯旁,当做大家共同制定的办法。在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还懂得尊重自己的意见也尊重别人的意见。所以,老师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制定游戏规则,并遵守。

三、教师与幼儿游戏需达到精神同化的地步

做游戏的人不仅指儿童,还指跟儿童一起游戏的老师。如教师和儿童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教师当猫,儿童当老鼠,在玩得正高兴时,教师会忘了自己,变成真正的猫,这就是在游戏中沉入忘我境界,在游戏世界里陶醉自己,达到精神与游戏的同化。教师在游戏中如果能做到精神同化,这种人格暗示会深深影响儿童的精神。如果教师自己不专心,那么也看不出儿童不专心。“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就是人格陶冶的力量,精神同化所起的人格暗示作用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教师该怎样做才能与儿童游戏时达到精神同化?陶行知认为“教师教游戏的时候,应当在‘做’上教,儿童在‘做’上学。教师站在旁边教他们怎样做,不如自己兴高采烈地和他们一起做。不仅使儿童学起来容易,并且兴趣格外浓厚”。儿童怎样做游戏,就怎样学,儿童怎样学游戏,教师就怎样教,并且教师要参与游戏,与儿童互动。“做学教合一”是达到精神同化的必经之路。

四、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

陶行知基于对我国不同时代幼儿园手工的研究,批判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对儿童工作和游戏的看法。我国还停留在封建阶段时,幼儿上学是企图成为独占知识的士大夫阶层,以求高贵身份,至于生产劳动,那是工农阶级的事情,所以那时候的幼儿园是没有手工、工作概念的;现在我国向工业社会发展,必须学会工业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幼稚园课程,制定了教学目标,包括发展儿童大筋肉、精细动作,培养团体合作、个人独立活动的能力。但幼稚园常常因为节省经费、工作设施麻烦、求外表的整洁等原因,把工作范围一再缩小,工作时间一再缩短,仅保留画画和剪纸。

五、注重游戏的本体价值

陶行知反对将游戏当做某一种哲学或道德工具看待,福禄贝尔指出人们虽重视游戏,但忽略游戏本身的价值,只把游戏当做实现神秘哲学的手段。他提出,“要注意游戏本身的价值”。在游戏选材时,不用固定现成的材料勉强他们做机械的反应,而是多给儿童自由创作的机会;在游戏实施时,不注重形式成绩和模仿操练,而使他们有更多自己发表、订正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设法引起儿童动作上的需要,使儿童感到游戏的流畅自然,不间断于各环节技术上的操练。1953年陶行知在台南师范学校幼稚实验班指导行为课程,每周拟定课程,包含一个设计和每日指导方法要点。在第三设计以“饼和饼铺”为中心题的概要中,除了让儿童获得饼的成分、买卖的意义、纸币的功能、劳动的趣味等知识外,一个重要目的即“体验游戏后的快感”,可见陶行知重视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体验。

六、顺应“爱好游戏”的自然性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游戏化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教学

音乐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等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幼儿对游戏的接受程度较高,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乐感,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如何调动孩子认识音乐、 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教法,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主动性极其有效的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凸显游戏主题

针对幼儿的音乐内容,一般都是依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的,本身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但由于幼儿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教材在适用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老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将音乐教学活动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发展,突出活动的主题。比如,歌曲《小狗抬轿》,节奏明朗,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增强了游戏性,使孩子在音乐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当中。《老师,让我亲亲你》有利于缓解幼儿对老师的畏惧心理,营造欢快的气氛。《狮子王进行曲》的内容丰富、节奏感强,很好地将故事情节与音乐相结合。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和节奏性能激发学生表演、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除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也有一些流行歌曲、甚至电视剧的插曲在幼儿中的影响力很大。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比如《老鼠爱大米》《青春纪念手册》等普遍传唱的歌曲,他们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对熟悉的旋律进行适当改编,符合游戏主题的设置,保持这种“与时俱进”。

多种音乐类型的有效结合,比如《梦幻曲》《四小天鹅舞曲》等曲调优美、恬静、特点鲜明,将其引入游戏中,将幼儿带到故事主题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这取决于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环节设计。

二、环节设计有趣性

教师根据幼儿这个年龄段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将游戏的快乐因素加入音乐教学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音乐。比如将音乐《猪八戒吃西瓜》通过老师的引导配合音乐的节奏表现猪八戒吃瓜的各种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营造了欢乐的气氛,幼儿受到感染也会大胆地表现自己,没有约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快乐。《丢手绢》就很好地将游戏和音乐结合起来,类似的如《小青蛙》,用歌声来引导小青蛙找到害虫,小朋友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用音乐来进行区分。组织以小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比如《小兔乖乖》,小朋友扮演不同的角色,将童话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表现出来,滑稽可笑的大灰狼、敦厚善良的大象、活泼好动的小松鼠以及聪明善良的小红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他们的理解来展示,大大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幼儿表达沟通的能力。

老师在游戏中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在角色扮演中应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在《狮子王进行曲》中老师以独白的身份指导小朋友注意各自的身份,为扮演提供帮助,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威风凛凛的狮子,像猫一样的小老虎,不同性格的大象,欢笑声不断,都融入小朋友的活动中,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三、规则设计,寓教于乐

活动都有其规则性。 音乐活动中老师制定的规则影响小朋友对活动的接受程度,改善幼儿和老师的这种关系,增强趣味性,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参与。因此,老师要注意拟定规则的合理性。规则的制定要考虑到游戏的需要,同时也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意义、作用,同时在学生之间产生争议时又可以提供处理根据,同时也可避免在游戏中输的一方有情绪。比如在《小青蛙》游戏中,“荷叶”不能随意走动,害虫可以隐藏在荷叶中,并通过声音的大小来提供自己的信息,不同种类、“益害”有别,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从中学会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理解。

游戏规则,制定要准确地传达给幼儿,得到他们的同意和认可才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奖惩制度,对游戏中不适当的行为也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老师的引导下改正,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赞赏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游戏化的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个性的塑造和情感的完善,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内容选择、环节设计、规则制定三方面描述如何将音乐教学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价值,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认真对待、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秀枝.音乐为幼儿早期教育插上梦想的翅膀: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5(27):132.

[2]柏茹.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J].音乐时空,2015(17):187.

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初探 第10篇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26-01

在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游戏化是近期涌现出的一项显著成果,其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及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研究,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做好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课程游戏化研究则是针对幼儿身心特点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课程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顺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课程趣味性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游戏化作为主要模式,孩子们会学得更加有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举动回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趣味性活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可以打造学前教育的特色品牌。学前教育应当向着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有所体现、有所表现。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拓展,能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影响力,并以此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要点分析

在课程游戏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在推动研究深入开展和质效提升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要确定本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计划方案

虽然幼儿园针对这一研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但最关键的落实环节还在于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研究的实践者,因此要确定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课程游戏化方案。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兴趣,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可结合之处开展分析研究,使课程游戏化活动能具体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对象,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这是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2.2要落实课程游戏化研究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在整个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推进者。首先,要积极响应和重视这一研究,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抓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他人的成果,寻找游戏化改革研究中的有效突破点。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案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融入这一研究,使课程游戏化研究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另外,还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使自身能够在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要将教研活动与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课程游戏化研究作为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期、教研计划,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安排。另一方面,要针对研究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障碍因素,探究如何有效突破。经过这样的融合,为课程游戏化研究增添强劲动力。

2.4 要体现课程游戏化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习惯与良好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孩子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以游戏化的趣味形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游戏,要求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扮演医生和患者等。以这样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文明礼貌教育。游戏化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再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协调性小游戏,如拍球、队列等,可以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游戏方式代替单调的教学或训练,可以让幼儿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5要定期交流总结游戏化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回顾,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心得,通过相互观摩、开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得到推广。这是进一步放大课程游戏化研究运用成效的有效路径。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科学性、实效性。一是要注意博采众长。既要从教学网站、教学资料中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大家总结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参考,从中汲取有用之处进行拓展。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学科、年级段的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及现有设施条件,科学组织各种游戏化活动,做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要注意家校联动。一些益智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幼儿园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这些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交流,请他们配合开展,在家庭中实施游戏的延续,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教师要深入参与、主动作为,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第11篇

单位:扬州市邗江汊河幼儿园 邮编:225127 姓名:裴杨梅

【摘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课程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游戏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拟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和归纳。具体叙述了教学、游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游戏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性。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也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加上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将从正确认识和认识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有效方法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正确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游戏也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也应为游戏服务。孩子以“融合式”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融合式”的认知方式通常转化为幼儿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互相交往和接触,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经验,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时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对它们作一阐述。

1、何为游戏?从主观上而言,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是导致游戏概念解释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德国的福禄贝尔四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四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额发展神的本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活动,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使人们对游戏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②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 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③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④游戏具有具体性。幼儿游戏有主题情节,有实物材料,由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多变。这种具体性适合于幼儿的认识和心理活动特征(思维的知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兴奋大于控制、心理活动无意性等)⑤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只有分析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我们幼教工作者才会真正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的前提。

2、幼儿园教学,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但幼儿的兴趣不持久。因此,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引起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幼儿主动学习,鼓励、支持、参与幼儿自发的探究学习活动。②幼儿是通过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受客观实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互相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之一。③幼儿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声调、技能、举止行为以习得易于理解、力所能及的语言、道德行为、习惯、技能等等。所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通过正确示范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又一特点。④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学习,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概括性还很差,思维存在很大的具体性。幼儿通过语言进行学习必须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是口头语言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之一。⑤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

3、游戏化教学,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组织和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针对游戏组织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游戏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的核心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隐性的教学环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如在大班以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双脚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然后让幼儿在喜欢的音乐伴奏下开始了热身操,热身时还不时用“嗨、嗨”的喊声和“wonderful”的叫声鼓励自己。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4个环节:小青蛙找家、模仿大象走、模仿鸭子走、青蛙跳荷叶,使幼儿初步了解了“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游戏化教学目标的隐藏。

教学与游戏不同,它总是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与《纲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使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未进学校大门就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在美术教学中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常常以“像不像、好不好”去评价孩子的作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呀。而游戏化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将教学目标适当隐藏,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让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让幼儿根据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整个活动的目标都隐藏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玩中得到了发展,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特征。

3、游戏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4、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①用游戏性的语言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老师会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鼠小弟,鼠小弟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

②用“想象”的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石头路”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兔大婶家做客,但兔大婶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兔大婶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小河,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深林,老虎在森林做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增强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用“做做玩玩”的游戏形式组织幼儿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又一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用“竞赛”的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以竞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游戏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技能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鞋袜竞赛和叠衣裤竞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5、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教学。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教学,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6、游戏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教师如何恰当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了解幼儿兴趣需要。教师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那会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大大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游戏与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游戏化教学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尝试总结经验。教学中我们秉承“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 李淑贤,姚伟著,《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简简单单qq个性签名下一篇:小学教师帮扶学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