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6-19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精选6篇)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1篇

一、课题名称: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二、引言: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对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形式。但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作文,我校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

2,不正确的评价机制(如以作文篇数及批阅篇数考核语文教师的单纯的作文终结性定量评价机制)使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本末倒置,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3,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作文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报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小学与初中之间、初中各年级之间,作文教学又缺乏很有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淡化名词术语、注重实例比较启发的精神。

语文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科学手段,坚持实践第一,加强综合研究,为推进我县“有效教学”展开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主要依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作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认知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使新的内容和旧的内容结为一体,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这一理论可概括为:(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2)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习的核心。(3)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明显表现出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得研究。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5、多元智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观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6、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2篇

开 题 报 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昭阳区一中在2010年11月成立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开始对我区各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该课题是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CTF120141。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今天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相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一)、选题的意义:

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发展战略中也把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意识,个性化创新精神,个性化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责任,是培养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在世界进入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要重个性,重视学生的能力开发,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就要实施个性化教育,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阵地。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文章切忌随人后”,“文若春华贵出新”,文章要不断创新,不落窠臼,才会有生气,有活力,也才会生动感人。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的价值:

开展“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1、开展“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活动,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带动学生在基础、阅读、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做好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工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能使作文教学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把作文的“创新”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也因为目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要求学生作文要体现“创新”能力。抓好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要求、创新实践的训练和研究,符合时代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学才能贴近时代。

4、开展“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将有助于课题组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教师转型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支持:

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将以以下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

1、现代教育创新理论:

①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实现的,教育更是承担着创造未来的使命。二十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也提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注重使学生具备科学创造的精神修养: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②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创新教育悄然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从基础教育抓起,切实将“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新世纪开发的核心工程。创新研究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时代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③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把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2、作文教学创新理论:

①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罗杰斯《学习的自由》)。创新作文就是一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想象,抒发感情,表明观点态度的一种作文形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作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写作中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创新。创新作文运用独特的阶梯式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学会文章架构的方法,学会遣词造句的本领。

②《新课程语文标准》提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教学过程应做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开放,创设形式多样、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以此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③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学生作文要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意

境深远、文句有意蕴、有个性特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按照以下思路开展:

1、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研究,获得实际情况资料;

2、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工作,获得完备的理论资料;

3、在各种创新写作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开展分析研究工作;

4、利用调查、问卷、查阅、专家咨询、比较研究、集体讨论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完成“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的各项工作。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此次课题研究,训练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体现写作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飞想象的翅膀,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抒发真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独抒性灵的能体现个性特点的好文章。

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作文教学个性化创新研究意识,促进教师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个性发展”的学生观,真正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同时,促进教师的理论研究,提升语文教学业务的发展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在这次课题研究中,通过对作文教学的思路理念、方法技巧,写作的各方面理论知识的整合与探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作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三)课题的具体内容:

1、文体创新问题:

①研究当前文章体裁的演变问题;

②研究如何选择和创新文体的问题。

2、结构创新问题:

①研究文章开头、结尾如何创新;

②研究文章题目、题记、后记、插入语的创新问题。

③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结构创新

3、写作功能创新的探析:

①浅谈什么是作文的功能创新;

②研究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功能创新。

4、研究材料创新问题:

①研究旧材料怎样翻出新意

②研究怎样使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时事的材料

③研究材料积累的途径;

④研究一篇文章中如何使用不同类别的材料。

5、立意创新问题:

①研究怎样运用逆反思维立意;

②怎样在同一话题避免雷同立意;

③研究怎样选择立意角度。

6、思维创新的问题:

①研究学生目前的思维现状

②研究逆向思维的写作怎样运用

③研究顺向思维的写作中如何出新的问题

④研究运用散发性思维写作的注意事项

7、语言创新的问题:

①如何实现写作语言的优美生动;

②口语语书面语的完美结合;

③如何体现写作语言的个性化。

8、表现手法的创新问题:

①研究当前高考作文中的表现手法的创新现象;

②在运用传统表现手法时如何创新;

③浅谈表现手法的创新技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安排:

(一)、研究步骤:

1、对我校和昭阳区内中学的学生作文现状作调查分析,全组分成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两个小组,分别从学生写作的命题情况、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技巧、写作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去收集第一手学生材料,为以后的研究和论证做资料准备。

2、完成资料分析后,结合我校学作文教学实际,以当前的写作理论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八个子课题开始研究工作:

①写作功能创新探析

②思维创新研究

③文体创新研究

④立意创新研究

⑤结构创新研究

⑥表现手法创新研究

⑦选材创新研究

⑧语言创新研究

3、在细致深入研究材料的基础上,从学生写作的现状中找到问题的本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概括出规律性的理论,形成各自的研究报告,最终形成研究论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的创新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写作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实地调查法:深入作文教学课堂,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找到学生作文的症结,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方法。

4、问卷调查法:设计学生作文情况调查表,从兄弟学校的调查反馈中获取信息。

5、讨论分析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6、比较研究法: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与创新作文教学模式作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

(四)、组织分工

1、由学校课题领导组直接负责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督促指导。

2、课题立项之后,由课题组组长李勇负责组织实施本课题的具体工作。

3、安排专门的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各阶段研究工作。各阶段的分析报告、课题论文由负责教师主持完成,在集体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最后完成各阶段的论文。

(五)、活动安排:

1、每两周举行一次课题专项研究分析会议,每两个月按时完成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2、按阶段完成阶段性研究工作,每两月检查一次论文完成情况,并按时上报。

3、进行两次创新作文竞赛活动,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再举行一次创 新作文竞赛,分析前后两次的竞赛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症结所在,及时矫正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

4、每月举行一次创新作文观摩课,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5、与《创新作文》杂志社交流,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师生作品; 6、2012年6-7月总结课题经验,完成结题报告,在校内推广,并逐步向校外推广。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一)人员条件

参加研究的人员以我校高一年级语文组教师为主体,涉及整个高中部,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均为大学本科学历,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研究素质。年顺仙、李勇、唐君浩、王中、王仲孟等教师都多次参加过各级课题研究,均是我校高中语文教学骨干教师和《创新作文》杂志的特约编辑,具有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热爱文学艺术并热心于学生学习生活、创新方面的研究,且已取得一定成绩,受到全校师生及社会的好评,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

(二)、物质条件

昭阳区一中作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我校拥有10万余册图书资料和各类信息教育设备供研究使用;我校有校园广播站、“青青草”文学社、学生科技创新联合会等社团,可以为研究的调查分析组织各种活动;我校是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有利于开展作文创新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计划在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时间上保证了研究工作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

学校党总支、行政和课题领导组一致决定,学校将保障课题研究经费支持;同时,我课题组成员也将自筹一定的研究经费,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环境条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洪永生,书记李永江,副校长戈石荣、邱继文、王娅丽,办公室主任郭维等人组成的课题领导组,为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提供保障。

我市区文联、文学创作中心的知名作家将对本次研究活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并将协同课题组开展创新作文大赛活动。

我们开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兄弟学校和社会团体的认可和支持,将有利于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四)、其他保障条件

我校各年级组、备课组、党团组织、文学社、其他课题组将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大力支持;学校后勤也将为此次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六、预期完成时间和成果

(一)、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名称(论文题目)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0年11月

立项申请报告

申请

李勇

王仲孟 2 2010年12月—2011年1月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王仲孟

陈睿 4 5 6 7 8 9 10 11 2011年2月——2011年3月 2011年4月——2011年5月 2011年6月——2011年7月 2011年8月——2011年9月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2011年12月——2012年1月 2012年2月——2012年3月 2012年4月——2012年5月 2012年6月——2012年7月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功能 论文 罗辉 作文教学的思维创新 论文

李勇 浅谈写作文体的创新 论文 李勇

唐君浩 如何实现作文立意的创新 论文 王中 探析作文的结构创新 论文

王仲孟 创新作文的表现手法 论文

陈睿 创新作文该如何选材 论文

陈丛虹 写作语言个性化

论文 陈丛虹 年顺仙 结题报告

报告

李勇

王仲孟

(二)、最终成果

最终调研成果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2年7月 《学生创新作文精品集》 作品集 王仲孟 2 2012年7月 《教师创新作文论文集》 论文 李勇 以上就是本课题组对“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的初步认识和粗略的研究过程安排,由于经验不足,尚有太多的缺陷,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指导、批评。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中 《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课题组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3篇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 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 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 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 或一天两本, 或两天三四本, 时间上的拖沓, 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 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 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 如何调整写作心态, 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 不在于规范, 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 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 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 发展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 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 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 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 一旦有了材料, 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 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 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 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 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 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 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 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 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 精心设计, 正确引导, 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主体性。

3. 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 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 运用先进的思想, 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习作氛围呆板, 沉闷, 拖沓。学生讨厌作文, 两节作文课, 只开个头, 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 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 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而快乐的限时作文, 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 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 去体验生活, 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 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 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13年3月, 课题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 制订方案, 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课题实施阶段。

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 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 及时调整, 阅读相关文献, 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 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4年5月, 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 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撰写结题报告, 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 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 收集研究素材, 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 反馈研究的成效。

(3)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 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收集有关资料, 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 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 记录备案, 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4篇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探究性阅读 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选题的背景或意义: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读”占螯头。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自2008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多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处于低效状态,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缺乏深入的挖掘,尤其缺乏对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的发掘,有的甚至出现脱离文本、逃逸文本的阅读教学偏向。有的课堂看似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过度关注阅读的“温度”,而忽视了应有的“深度”,只见场面的热闹,不见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多元解读滥化,其中不乏无意义解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课堂单方面追求“标准答案”,将阅读异化为“一元解讀”,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的“虚化”上。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评价程式化现象,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为求主体性而迷失了教学目标,为求探究性而游离了文本原形,为求多元性而忽视了价值取向,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上的解读,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期待的消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实际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吸收关于探究性阅读研究的新成果,试图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实验。

本课题切合学生对阅读的期待。诚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高中生渴望在文本阅读中触及深层次内容,渴望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性化的鉴赏,渴望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本课题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与传统的受话式教学全然不同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本课题符合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新课标提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本课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超越旧我成见,不断产生新知,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切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探究性阅读

概括地说,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形式。换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体悟,最终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过程。这一阅读形式或过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

▲ 教学形态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态势”。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形式组成的系统形式群,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不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形成深度阅读、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的建构,进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学习效能)。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母语课程与教学都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如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所说的:“20世纪后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中,各国纷纷对母语课程与教学作出新的调整或改革。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阅读教学势必要向三个方向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力因素、人格因素和智能因素三者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弥足珍贵。对此研究,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工作者的阐述。较典型的有:由维梓在他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提出的“材料感知--问题讨论--新知探求--归纳迁移”教学形态;印贤文在他的《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模式”;林润之在《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其模式分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三个步骤,各步骤又由五个环节构成,如第一步独立探究中的五个环节:自读感知、提出问题、假设策略、尝试解答、整理答案及问题。它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参照,但有的做法较单一、平面,忽视了探究的“深度”;有的模式理论性太强、不便于操作。endprint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与此同时,探究阅读教学形态,把握阅读教学规律,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意识,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研究

(三)研究重点:

上述三项研究内容中,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是重点。

自主研读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思考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深度解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存疑留问又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阅读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包括有校本理论特色的“原形阅读理论”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把握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3年9月-10月,立项阶段。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题阶段。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3、2014年7月-2016年6月,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写出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上好本课题研究公开课,提交本课题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结集汇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组织一次中期评估。

4、2016年7月-10月,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评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中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理论,借鉴探究性阅读教学经验。

(2)实证研究法。依托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探究阅读教学形态,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3)行为研究法。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依靠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提炼,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4)个案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提炼出组织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反思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整理实践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提出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的构建立足于深度学习:一是深思,要精读深思,激发阅读自觉;二是深悟,要学深悟透,升华阅读体验;三是深识,要深识鉴奥,拓展阅读思维。做到通其理得其法,人之深出之浅。

针对课文原形,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但是探究性阅读应该拒绝浮躁和肤浅,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美学味。在深度对话中对生成性资源要加以选择、整合和提炼,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思维应具有发散性,解读应具有深刻性,效能应具有创造性,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3]曾祥芹 《语文教育学别论》

[4]由维梓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5]印贤文 《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5期

[6]林润之 《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7]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8]魏南江 《语文教学散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9]黄正瑶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10]邵子华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名作欣賞》2008年 第8期

[11]杨仕威 《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行进》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期

[12]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刘方 《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14]李爽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5篇

开题报告

周村镇中

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刘俊喜

课题组成员:刘俊喜张羽黄玉会姚春青韩新阁

史训华袁卫国王俊静赵红芬

课题研究对象:周村镇中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提高学生阅坊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1998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 登载了记者李建平的文章《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阅读教学丞待加强》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对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客观的评价和非常深刻的反

思。文中提到“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选题的价值:

《新课程教学法》在阐述教学的目标时指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而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的。而“自读”教法主要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

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初中阅读教学。目前许多学生阅读品味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引导。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陷入题海战术中,在语言文字的片段和零件里做游戏。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

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通过“一个体系,三个环节”即阅读,运用,传授一体化。预习环节、讲习环节、练习环节。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把自己领悟到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多说多练,厚积薄发。

(2)将书的积累转化为文字和语言。通过五种形式“提问式、表演式、解说式、说辩式、写作式”使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阅读过的文章通过这些形式使自己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使同学们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重要的观点: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

研究的基本思路:

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读书(自读)为主,培养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主要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加强知识积累。后一阶段将书的积累(知识和思维)转化为文字和语言,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通过“自读”掌握知识“一个体系,三个环节”

“一个体系” 所谓一个体系,就是以课内(课堂和课文)为原点,辐射课外,模糊教与学(包括教学和学习、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将知识与能力(学的能力和教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实现阅读、运用、传授的一体化。

“三个环节”体现在预习环节--每学习例文(课文)前,介绍与该文有关的文体、作者、时代、题材、手法等有关的资料的书目,然后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查阅、摘要、比较、概括。以促使学生在课文的启动下对课外知识做最大范围的了解,而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因此更加全面而深入。

讲习环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学生(而不是老师)分析该文的学习目的、确定学习步骤、提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由学生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依据或推理过程。教师只做评点、修正、补充。

练习环节--作为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这一环节其实是对某预习与教学单元的系列总结。练习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记述某一感受,可以是抓住一个“灵感”做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是一次联想比较的实验。方式更具有灵活性。

二、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书的积累转化为文字和语言。通过 “五种形式”就是

(1)提问式--就一些内涵丰富的问题对学生阅读的范围和概括

能力加以检查,或就某个别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加以训练。

(2)表演式--它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

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解说式--它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

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4)说辩式--即就某一语言文学现象、某位作家、某篇文章、某

个论点,组织学生发言或辩论。

(5)写作式--即写小论文或读书笔记。同样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

础上进行,目的是促使学生及时抓住意识里的“闪光点”,通过比较和论证完成思想的客观化(形诸文字)。也可以是仿写范文。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时间保障: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历行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中,全课题组成员将利用业务余时间切磋研究本课题一些理论性的观点,并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实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钻研一些和本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章、著作、文献及其他研究成果等,增强自己对诵读教学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之便,我们还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总之,在这两年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力争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阶段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最终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第6篇

(一)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当前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至今没有对作文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要么不重视作文教学,应付了事,要么错误地认为,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靠学生悟性;还有的教师则认为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加强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条捷径。所以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作为或者无所适从,全靠学生自发地读写,找一两篇范文让学生读一读,就马上“赶鸭子”下水,自己则在一旁观望。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指导作文的功夫只花在讲授写作方法、技巧上,视技法为作文法宝,陷入格式化的深渊。如此种种情况导致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作文的现象。假话、空话、套话盛行,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没有真情实感,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雷同、平庸、应付、抄袭现象越越来越多,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而,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技能途径与方法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强化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意识,并在研究实践中促进作文教学技能的提高。

2、研究作文教学规律和教法,寻找作文教学的规律,探索作文教学的模式。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技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挖掘合适的作文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4、通过研究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评价方式,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大家都把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研究已经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局面。而且已经各自形成体系。在作文教学中产生较大影响。但受应试教育和各校的具体情况影响,为考试而教,追求急功近利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为应付考试,教师、学生找范文、套模式、背“范文”,全然不顾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有作用。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技能,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促进师生作文教学和作文能力的和谐发展。

四、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论述,具体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教师是作文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发掘作文教学规律,寻求多种途径,切实提高教学技能,灵活驾驭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对象。

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作文训练与指导有效方法的实践研究。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挖掘身边合理的作文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扎实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习作批改的研究。教师面批、精批、指导学生互批互改等,以多种方式完善作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3、小学生作文有效评价的研究。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客观地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作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引领法等。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即20xx年4月——20xx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

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本校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准备相关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7月。

定期举行作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交流活动,探寻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归类,形成研究报告,并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等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显性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xx。(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xx、xx、xx、xx。(课题的统筹安排与实施)

成员:xx、xx、xx、xx、xx、xx。(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提供公开教学现场等。)

xx(负责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找,后勤保障),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组成员学历层次高,除一人为专科学历外,其他成员均为本科学历。积极要求上进,有一定的理念素养。近年,有多篇论文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组长和副组长均为有着多年教科研经验的校领导,曾经参与主持过多项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他参加者均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在历次课题研究中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九、现有基础。

六道江镇中心小学,具有比较丰厚的教科研底蕴。多年来在市、区教科研部门给予的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学校曾承担过多个省、市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该课题的教师均为我校的骨干数学教师,确保了课题研究队伍的精良。因此,我们承担的该课题研究必将在领导们的直接领导下,完成预期的实验任务,取得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十、研究经费。

本项课题预计需经费五千元,采取经费使用报批制,高效使用经费。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的研究是立足于我校的实际状况,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薄弱环节,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入课堂教学实际确立了此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和水平,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最后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积极行动起来。

上一篇:相信马云,电子商务将会颠覆传统小商品行业的发展下一篇:简笔画兴趣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