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2024-08-08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精选10篇)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1篇

关于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研究

您的基本信息是:

性别:男女

所教班级的个数:()个

每周授课的课时:()节

学校是基于什么考虑让您教授这一门课程的?()

1.课堂上,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你会讲述哪些知识?(多选)()

A.励志故事B.时事新闻C.现身说法(个人的经历或感受)

D.英语、电脑等实用知识E.自然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F.自己的专业知识

2.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达不到你想要的那种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A.仍旧认真备课,积极创造一切条件达到预期目标

B.认真备课,就是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去做

C.积极备课,改变教学方法,尽量少使用教学设备

3.你认为在支教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三个困难是?()

A.通讯不便,很难和外界联系,感到孤独B.经费太少,生活条件差

C.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当地老师有分歧D.学生不配合,教学不愉快 E.当地相关部门很少关心,得不到外界支持

F.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习俗

G.个人感觉支教的效果很小,没有动力教书

4.你认为作为一名支教生同当地的老师相比,你有什么优势?()

A.年轻,工作充满激情B.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文化知识

C.能有效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D.没有突出优势

5.你对职业发展有什么期待?()

A.做一名兢兢业业、有个性特点的班主任

B.做一名优秀的任课教师,再兼任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C.尝试喜欢的各种工作(除教师),挑战极限,演艺生命的精彩

D.没有想过,顺其自然

6.到目前为止,你支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对自己的学生有何评价?()

A.总体上学生十分好学,上进,纯朴,我很喜欢

B.与自己原先设想的不同,学生不是很好学

C.普普通通,没有深刻印象

D.其他

7.在支教过程中,通常你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

A.和学生本人私下交流B.向班上其他同学或老师了解

C.家访D.很少去了解学生

8.你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你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如何?()

A.比较好,定期组织一定数量支教生进行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

B.只是本校内老师之间交流学习

C.基本上没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经验

9.在支教的这段期间,你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接触怎样()

A.只是礼节上的问候

B.他们经常关注我们的教学和生活情况

C.会进行深层次的接触

10.你在支教后的收入是(),是否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___(是,否)

A.600元以下B.6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元以上

11.你目前所在的支教学校教师(已编制)供求情况如何?()

A.供求平衡B.供大于求C.供不应求D.不清楚

12.在节假日,你一般是怎样度过的?(多选,最多选两项)()

A.娱乐休闲B.走亲访友C.进行家访D.工作学习E.无所事事

13.你的支教时间满了之后,你的选择是?()

A.离开B.留下C.考虑中

14.影响你去留的主要因素是?()(最多选三项)

A.自身的价值B.学校学生的需求C.教学环境D.生活环境

E.国家政策F.自身的情感因素 G.其他

15.作为大学生,你选择支教的最主要原因是?()

A.热爱教育,热衷于支教B.想去锻炼一下自己

C.想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共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D.国家政策的吸引E.就业压力大,先支教以缓解就业压力

F.毕业高校的鼓励G.其他H.一时冲动,盲目跟从

16.你在支教后,你对支教是如何理解的?()

A.有利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B.有利于贫困地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C.有利于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状况

D.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教学状况

17.在实际过程中,你认为支教策略落实的情况如何?()

A.好,基本上保障了支教生的利益

B.比较好,但在某些方面没有落实到位

C.很打程度上没有落实到位

18.你来到支教学校后,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环境方面与你所想的会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些差距,你的心理状态需要多长时间调整过来的?()

A.一个月之内B.两至三个月之内C.四至六个月之内D.半年以上

19.对你来说,你认为支教最好是多久?()

A.一学期B.一年C.两年D.三年E.三年以上

20.你所学的专业是(),你所教的科目是否与你的专业对口?

A.师范专业,是B.师范专业,否

C.非师范专业,是D.非师范专业,否

21.在课堂上,当你的学生提出了不同于你的观点时,你会怎么做?()

A.尽力说服学生B.简单回答后,继续进行下一项教学活动

C.暂不发表意见,留作课后讨论D.仔细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一起讨论,解决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顺利,假期愉快!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2篇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诸多影响下大学生的真实现状,进而开展正确的引导。我们开展了这次问卷调查,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年级性别您每周用来上网的时间是()

A 5小时以内B 5—10小时C 10—15小时D 15小时以上您上网多用来做()(多选)

A 游戏B 学习C 购物D 聊天E 看电影F 收发电子邮件G 更新博客H 其他(请注明)你认为上网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有无影响()

A 有负面影响B 有正面影响C 双方面影响都有D 无影响A 相信B 不相信C 不全信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那些方面()

A 开阔了视野

B 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C 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D 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你对现在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A 先进且重要B 良莠不齐,有点用C 无用D 无用且有害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 非常反感B 没什么,很好玩C 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D 无所谓 7 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 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 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 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 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 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

B 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

C 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

D 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你是否在网上有受骗的经历()

A 有B 没有C 周围的人由于这样的经历每次因为前一天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第二天状态不好,你的想法是()

A 后悔,下决心以后不这样了

B 无所谓,照旧

C 有改变的想发,但是难以拒绝网络的诱惑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吗()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3篇

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为例, 采取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 、查阅资料等方式, 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现状及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各种联系, 为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相应问题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得到我校学生的大力支持, 下面就本调查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媒体与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 “90后”诸门事件相继爆发, 无独有偶, 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大学生, 这些不雅视频通过手机自拍或他拍, 在当事人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 犹如狂卷风般迅速席卷网络。大学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调查研究较多, 理论成果较丰富, 但呈现出:缺少实证研究;研究范围单一, 对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三方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缺乏;被调查人群多为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学生等问题。如:杨学芬在《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中, 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下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方面阐述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缺少实证性的调查研究, 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张光教授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中主要研究了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状况, 其中“网络对政治社会化诸方面因素的分析”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仍局限于单方面的探究, 作为政治社会化重要管道的网络媒体研究, 还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张晓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中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并未涉及网络对其更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影响;李如铁在《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 但只是对现象的简单的描述性分析, 并未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等。

网络海量 的信息资 源增进了 大学生对 各种知识 的了解 , 网络信息 的多元化 冲击了主 流的政治 、道德、知识 价值观。那么, 网络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使用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 而网络快捷便利、信息量大, 加之手机便携、小巧、功能齐全, 言论更自由, 使得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 有效回收率为55.5%。本次调查的对象中, 2011级人数占15.31%, 2012级占27.03%, 2013级占57.66%, 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值得关注的是,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手机的为111人 , 占调查总数的100%, 利用手机“上网”的有94人次 , 占调查总数的84.6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网频率高, 网络对其影响较大, 网络媒体的社会化功能明显。

(一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政 治 社会 化

通过“了解时政热点最主要途径”这一问题, 显示有96.4%的学生 (107人) 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上网”了解;有52.25%的学生 (58人) 通过“手机报”了解;有17.12%的学生 (19人) 通过课堂了解。一般大学里的政治教育课都是公共课, 而大学生经常呼喊“选修课必逃, 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成为他们逃课的最佳时机, 也是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得政治信息很少的原因。据调查可知, 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 且其浏览“时政热点”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这反映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 了解政治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见识, 且“政治”不会因为大学生参与而改变, 加之网络可信度不高, 使得大学生在网上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可以看出,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是否有收到来自手机或网络的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您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您的影响”和“是否参与传播这类信息 ”等四个指标考察被访者的政治价值观。调查显示:从未收到此类信息的学生占48.65% (54人) , 对于收到此类信息, 有66.67%的学生 (74人 ) 会立即删除 , 而68.47%的学生 (76人 ) 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 仅19.82%的学生认为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8.92%的学生认为影响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1.8%的学生认为动摇了他们原先的政治价值观 , 且有91.89%的学生表示“从没通过手机或网络传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较高, 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判断能力, 其政治价值观比较稳定, 但仍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网络对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网络管制的重要性从此处体现出来。

(二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知识 技 能 社会 化

据调查显示, 有34.23%的学生 (38人) 能非常熟练地使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 有43.24%的学生 (48人)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 仅有0.9%的学生 (1人) 对于这些并不熟练。经常使 用CNKI、维普等数 据库查找 资料的学 生仅占1.8% (2人 ) ;很少使用的学生占30.63% (34人 ) ;从没使用的学生占49.55% (55人) 。可见, 对于一些简单和大众化的信息搜索工具, 学生都能熟练使用, 但对一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查询技能的掌握和使用率却不是很高。虽然网络在带来了便捷和轻松的学习方式, 但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能力,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简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 大学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和网络, 所占比例分别为10.81%和63.96%, 而人际交往途径所占比例仅为25.23%。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和书籍的利用率很高, 上网越频繁者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拓宽知识面, 提高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 或者说很少参与实践活动, 这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调查对象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 最主要采取哪种途径解决”和“网络交往对您的现实交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的回答看, 遇到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的有42人, 占37.84%, 打电话询问的有20人, 占18.02%。而选择“直接询问身边的人”和“书籍查询”的人分别为38人 (34.23%) 和8人 (7.21%) 。结合数据分析, 认为网络会使人疏于现实交往的学生有5人, 占4.5%, 比例最小; 认为通过网络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现实交往中的包容性的有45人, 占40.54%, 比例最大。可见, 网络交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其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 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三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道 德 社会 化

通过对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文明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我们了解到, 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很高, 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调查对象对“在做作业和写论文时, 使用网络的情况”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 高达94.59%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了网上的资料、信息, 其中79.28%的学生以网上资料作为参考, 15.31%的学生直接采用网上资料 , 仅有5.41%的学生完全靠自己。由此可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并没有很合理地使用网络, 网络似乎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偷懒的途径, 滋生了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 使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逐渐消磨甚至消失。学生善于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技能固然必要, 但不能忽视一个原则: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 甚至在某方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的, 比如擅自摘录他人著作、文章而不注明。

关于是否“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隐私的言论”这一问题, 从没发表过的有100人 (占90.09%) , 有过发表经历的占9.91%。从没有“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过各种骚扰信息 (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 ”的占92.79%。可见, 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传播道德, 不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 青少年做出有悖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事情的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与后果, 因而助长了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在涉及“是否在上课期间接电话、发短信、用手机上网等”时, 经常这样做的学生有7人, 占6.31%;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有时”和“偶尔”。在考试中, 经常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学生仅有2人, 占1.8%;从没有过的学生有56人, 占50.45%。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上课或者考试时使用手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 不当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道德原则的遵守。虽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但应该看到新媒体对于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存在于小部分群体之中, 这值得欣慰, 但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新媒体的使用, 弱化了大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 模糊了社会良知的底线, 这不容忽视, 应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防止扩散。网络的开放、自由使我们的很多行为不受约束和限制, 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社会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 在政治社会化方面, 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 但大学生普遍对政治不关心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 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大学生普遍把同辈群体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 把同辈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 同辈群体中往往只是在了解获取政治知识方面相互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 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知识的获取上。因此, 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其次, 在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方面, 大学生入学时间越久, 上网时间越长, 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 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 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它认为个人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 和米德的“角色扮演” (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 , 其互动的对象对大学生本人同样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再次, 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 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 信息具有匿名性和不负责任性, 个人在发送和传播信息时, 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判, 在匿名的环境中, 个人形成了对很多事对很多人不在乎的认知, 从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而滋长了上述各种消极行为。因此, 需要较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 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完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同时, 大学生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修养、素质, 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 顺利完成个人社会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 又有消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和成长。

四、本调查研究的创新点

国内相关研究为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但其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缺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因而, 本次调查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 立足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 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

(二 ) 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大学生社会化中政治、道德、知识技能社会化三方面内容, 而其他研究侧重于研究社会化的某一个方面, 未进行综合性探究。

(三 ) 以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样本 , 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地处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化研究较少,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 ) 与时俱进 , 紧跟时事。用“社会化 ”、“社会互动”等概念, 从社会学特有视角出发,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并尝试用相关社会学理论作解释。

参考文献

[1]杨学芬.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第5版.

[3]张晓燕.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理论月刊, 2002 (8) .

[4]李如铁.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大学毕业生;招聘标准;综合能力

一、大学生求职现状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推行高效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应届毕业人数屡创新高,使适合大学生的求职职位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求职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力资源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大批大学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在家待业。而新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人们传统的观念是认为,高学历对应的是好工作,然而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历仅仅是对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的呈现,而能力则是一个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学历和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可以说学历越高则能力越强。但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发现这不是一个绝对定理,也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在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标准来决定聘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考察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及所取得的各类证书,而更多的是在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大学生。

二、企业对大学生人才招聘标准

(一)企业较为重视的招聘指标

针对企业对大学生人才招聘标准问题,我们对20余个企业做出调查,对大学生招聘标准的结果总结概括为:道德素养、胜任能力、交往能力、潜在发掘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兴趣、团队合作能力、忠诚度、自信、实践经验、奉献精神、专业技能、敏锐度。从这些招聘标准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自我积累与各种锻炼。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在这些招聘标准中,忠诚度、职业兴趣、潜在发掘能力、胜任能力更受企业所关注。

1.胜任力。在我们看来就是胜任一项工作或者任务的能力,不同的工作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素质,基本的能力素质可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中。胜任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在平时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2.忠诚度。在组织中的员工,能够拥有组织公民行为,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升企业价值。忠诚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员工自身的个人倾向,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文化,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更能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忠诚度的高低,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品行,更应是企业需要注意维护的。

3.潜在发掘能力。根据冰山模型,人们还有一大部分潜力没有被发掘出来,而这些能力往往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能力更为重要。刚出校的大学生在技术经验方面都有不足,但是只要拥有良好的品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进取心,在企业的培训学习下,潜在能力会被发掘出来。在高速变革的今天,潜在能力尤为重要。

4.职业兴趣。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关注他们的职业兴趣,兴趣毕竟是产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良好的专业训练,进入社会之后,应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公司的实力、前景慎重择业,最好能将工作、兴趣相结合,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选择工作时,不要盲目应聘,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

1.宋全政等2007年做的一次调查显示认为:有66.7%—92.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道德品质、环境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是他们最关注的新聘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1]。

2.张崇信2006年就大学毕业生上岗后表现出的能力缺陷对148个用人企业进行了调查,企业的看法如下:缺少敬业精神(27%)、吃苦能力差(38.5%),缺乏团队精神(23.6%),沟通能力差(47.3%)、交际能力差(34.5%)缺乏自信心(25.7%)[2]。

3.唐春燕等2008年对7个城市的400家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的类似调查得出的结果包括:大学毕业生处事能力弱及很弱(79.5%),创新能力一般(48%),动手能力一般及很差(73%)[3]。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只具有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在拥有了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时候,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才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迅猛增加,由每年的几十万至如今的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步入企业工作,从这一层面讲,企业应该对大学生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愈发严峻。很多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对此己经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但是大学生往往最重视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成绩,各类证书等纸上实力,往往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提升,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十分满意,这既对毕业的大学生不利,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己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实力,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但却并未引起大多数高校的重视;有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却并未采取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企业由于招不到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人才其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毕业生在就业时,谁能拥有综合能力更强,谁就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不仅是学生本人应该重视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高校也应该建立出相关专业下,适应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方法,这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议:对高校

建立完备的教学计划与体系,建立适应专业发展的培养计划,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做到知识与技能双重提升,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另外,对于学生实践这一块,应该加以重视,不能因为浪费课时为由,不设置学生实践,毕竟从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没有的很多东西,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发展需要同步进行,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另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做好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总括为: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引进优秀企业的HR或企业主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应用他们的人才选拔经验教授学生应该怎样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的工作。

走出去:不要等到大四才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应在大三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抽取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学习锻炼,这样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提早融入社会,增强就业素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宋全政,别让非专业素质成为就业“短板”[N].中国教育报,2007-01-13(2)

[2] 张崇信,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能力缺陷的调查与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2:16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5篇

1、您所居住的城市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城镇D、农村

2、您的性别

A、男B、女

3、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4、物价上涨后您的消费是否有所增长

A、有较大增幅B、一般C、无明显增长

5、物件上涨对您所造成的影响

A、非常明显B、较为明显C、一般D、不关心

6、您认为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B、政府政策的影响C、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

D、人民币升值E、食品、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F、全球通货膨胀现状的波及G、其他

7、近来你觉得在你的消费中,以下哪些消费品的上涨的幅度较为明显

A、食品B、日用品D、服装E、交通

F、学习G、娱乐H、其他

8、物价上涨后,你计划缩减哪些消费支出

A、食品B、日用品D、服装E、交通

F、学习G、娱乐H、其他

9、面对物价的飞涨,您会有什么应对措施

A、计划用钱,精打细算B、课余找份兼职,增加零花钱

C、让父母提供更多的生活费D、继续和平常一样

10、你是否了解“因物价上涨,国家将临时干预物价”一事

A、有详细了解过B、知道,但未深入去了解C、不知情

11、您觉得未来3个月内,学校及其附件的物价情况会是

A、稳定保持现状B、有上涨的趋势C、有下降的趋势D、不知道

关于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调查报告 第6篇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宿舍是高等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宿舍文化,对于优化高等学校育人环境,培养良好的高级人才有着积极作用。

早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强调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生宿舍作为一个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天地,抓好宿舍文化建设对完成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目标将具深远意义。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双重变种,它包括宿舍内的文化设施,居室布置以及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宿舍文化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人格的形成。宿舍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2、相关研究状况

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术理论界在当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内容广泛涉及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等。别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对于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只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如李光华在1992年发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变异》,从认识论出发对大学生宿舍文化进行了研究,定光平在《高校素质教育应深入学生宿舍》一文中指出在学生宿舍开展素质教育是必要而且可能的;王永前的《下一个目标,向宿舍进军》指出我国高校学生的工作重心应下移到学生宿舍。

3主要调查思路

主要调查思路是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界定以及其特征的描述,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 1

题,即文化的界定、宿舍文化的界定与结构、宿舍文化的特征、宿舍文化的影响因素。调查宿舍文化的现状,主要从物质文化现状、制度文化现状、行为文化现状、核心文化现状入手。

(!)宿舍文化的界定与结构

宿舍文化的界定具有不确定性,谭谨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浅论》中指出“宿舍文化是以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成员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性文化”;王萍,时宝国在《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功能》认为“宿舍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雷湘竹的《略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提出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高校学生宿舍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宿舍文化进行了界定。

文化根据其价值体系的社会势力的差异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接受的特有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主文化权利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部分。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亚文化存在的基础,不同的群体按照自身的活动特征和精神要求塑造各自具有个性的内涵和形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

大学生宿舍文化在属性上属于亚文化的范畴,这种亚文化是极其活跃,极具创新力的,要好好引导,以求其和主文化保持一致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宿舍文化的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核心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大学生宿舍的房屋建设、室内设施、文化设施、文化环境等,是最基本的宿舍成员的自然需要。但这物质并非单纯的实物存在,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审美意想,是宿舍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制度文化主要行为文化是指宿舍长远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共同维护的规范体系,它主要指的是宿舍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落实情况。它是宿舍文化的准则和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是宿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整个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行为主体的各种行为方式,如宿舍成员在学习方面,娱乐方面,消遣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的共同的行为特征。它既是宿舍文化的主要内容,又是宿舍文化的主要表现。核心文化主要是指宿舍文化活动中宿舍成员形成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等群体意识。它既是宿舍文化的关键,又是宿舍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2)宿舍文化的特征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主要分析一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时代性、开放性、潜在性、动态连续性与多样性。

时代性:可以说任何文化都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宿舍文化也毫不例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由于其主体为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社会信息来源广,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社会上的很多群体,并且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和其它文化相比,它可能时代性还更强些。

开放性:大学生宿舍现在已不单单是一个休息场所了,但是它相对来说还是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开放性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的开放性是指大学生宿舍作为一个主体吸收各种其它的文化,以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宿舍文化,另一方面是指当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几乎处于一种“原生态”的表演,没有那么的刻意,更真实的体现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

潜在性:大学生宿舍文化形成之后不是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部强制力量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形成一种共同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不具强制性的无形的约束力,使个体有意无意的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

动态连续性:文化是一个不断的动态积累的过程。任何文化都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是一个无休无尽的过程。同样宿舍文化也具有动态连续性。从大一到大四,宿舍文化经历着由零散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它处于一个不断积累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从来就不是静止不动的。

多样性:宿舍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宿舍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两个不同的宿舍决不可能形成相同的宿舍文化,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不同的宿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也就是这些各异的宿舍文化充实并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分析

2009年11月间对福建农林大学桃山公寓7、8号楼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共有80份,其中男女个40份,所得问卷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所需数据。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宿舍都有电脑,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是在玩电脑游戏,约占调查的50%,30%的学生在上网聊天,只有20%的同学用电脑是在学习。不在玩电脑的同学70%都是在睡觉,30%在打牌,聊天等。对于自我的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弱。

宿舍的卫生由于受学校制度的影响,所以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学校有组织卫生检查

时,宿舍卫生相对比较好。宿舍的制度文化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以及各宿舍根据宿舍成员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晚归、晨点这些是学校制定的,还有一些,比如,宿舍请客制度,周末狂欢派对,以及假日结伴出游等。

宿舍是大学生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据调查,大概有20%的学生0—10个小时待在寝室,30%的学生10—15个小时待在寝室,50%的学生15—24个小时待在寝室。

根据调查统计,有78.7%的被调查者在寝室熄灯后不按时就寝而进行“卧谈”。洗毕熄灯后的世界里,几乎所有寝室谈论的话题都是空前广泛而自由的。能认真讨论问题的有,但不多。在“熄灯后的谈话内容?”一项调查中,有32%的被调查者谈论学校的某男某女。回答谈论与性有关话题的比率竟高达20%。可以说,跨过新世纪的大学生们所掌握的健康常识和必要的性知识,仍比较匮乏。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骚动不安期,而传统的性观念保守态度仍占主导地位,使得好奇心十足的年轻大学生只能把真实的自我坦露在黑暗之中。严肃的性知识与离奇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加之无所顾及的语句和放肆开怀的语调讲出来,是男生寝室“卧谈”的焦点。

物品杂乱无章的摆放,令人感觉“满目创痍”。在调查“是否希望宿舍物品整齐摆放”一项中,有42.7%的被调查者希望室内物品能够整齐摆放,34.7%的被调查者希望宿舍文化需加强管理及正确引导。室内空气浑浊,物品摆放杂乱无章,象垃圾场一样的寝室让人望而生厌,有的同学竟“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学生自带行李,使得寝室五颜六色,无法统一管理,有32%的被调查者希望统一内务(行李),80%被调查者希望增加衣柜、书架来改变室内杂乱状况。81.4%的被调查者希望有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三、对构建高校宿舍文化的几点建议

从对宿舍文化的调查分析中看出,寝室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制约校园文化发展流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予以价值评判,在现实中给予正确的导向。

1、要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文化需求,对于寝室出现的文化现象要积极善诱,把悲观心理、消极情绪引导到积极的一面上来,把庸俗无聊的消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追求上来,把表层的文娱

2、抓好寝室骨干,就能带动整个寝室文化的开展,并采取一些具体

措施来培养寝室文化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能使寝室文化既符合学生的心愿和要求,又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3、寝室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自身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氛围能使大学生把一种良好的习惯带进课堂、寝室、家庭乃至社会。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吸引同学走出寝室“负文化”的天地;因此,只有校园文化的日趋完善、成熟,才能使寝室文化朝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调查结语

宿舍文化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范畴的一部分,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沉淀积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奋进。

大学生宿舍文化问卷调查表

性别:专业年级:调查日期:你们宿舍经常开“卧谈会()

A是B不是D从不E难得

2你们宿舍晚上就寝后的“卧谈会”谈的内容是()(可多选)

A爱情B国家大事C国际形式D校内大小事E事业F个人私生活G其他3你对宿舍“卧谈会”的看法是()

A一天学习后有感而发B无聊生活的发泄C 宿舍交流媒介,加深宿舍成员间感情

D其他

4你们宿舍有舍规、舍歌、吉祥物等代表宿舍文化的东西吗?()

A有B 还在制定中C没有,想过制定D没有,觉得没必要

5 你们宿舍各成员相处状况如何()

A很和睦,感觉很温馨,有家的气息B偶有争执,但大多数时间相处愉快C没感觉,视他人不存在,自己干自己的事D厌恶,像地狱一样

6 你觉得宿舍是不是需要经常组织点活动以加强关系?()

A经常B偶尔就行C没有必要你对学院(学校)检查宿舍卫生的看法()

A很支持,可以监督同学们,让大家养成爱卫生的习惯B无所谓,平时怎么做,检查时也怎么做C不喜欢,形式主义D其他你们宿舍卫生值日表是如何安排的?()

A有明确的值日表,按表上顺序进行B没有,谁在谁值日C从不打扫,检查时突击或关门D其他你对宿舍男女生宿舍联谊持什么态度?()

A很好,可以互相帮助,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B无所谓,对自己没有多大影响C不喜欢,觉得没什么用,一起办活动还浪费时间D讨厌,觉得异性之间没有什么单纯的友谊你觉得今天的宿舍生活对今后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关于手机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第7篇

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现象与问题存在的几个特点:

1.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问题存在群体普遍化的特点,大量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

2.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用途的多样化,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并未将手机的使用用于学习方面,而是只是将手机使用功能的娱乐化;

3.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时间大部分都在半节课以内,使用时间相对可控;

4.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相互影响,一部分课上使用手机的学生会影响其周围的同学,使其受影响,然后使这部分学生也使用手机;

5. 大学生对课上使用手机危害的忽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长期使用手机对人体造成的

危害不甚了解或不以为然,而根据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使用手机上网对视网膜的伤害。 在得出了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几个特点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对这种现象也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就学生而言,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是被动灌输性的学习,而大学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主动性研究型的学习。应试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渴求,经过三年高压下的“高考训练”,学生在宽松的大学课堂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知识,对于课堂上某些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尝试,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抵触,觉得上课“像玩儿一样,学到的东西太少”。还有一方面原因便是大学生对于学校开设课程的兴趣度不高,失去课上学习动力,且由于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听课的意义并开始对于上课不认真对待,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便更为突出。

就老师而言,造成如今大学课堂上手机盛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的“熟视无睹”与“放任自由”,教师的课堂松散管理让大学生们心不在焉也更有恃无恐。既然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的风险是低的甚至是无风险的,那么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便是呈蔓延状的且难以杜绝的,由于大学更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大学教师们便少了像高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强制学习压力,学生也就少了被“监管”的束缚,此种现象便会越来越严重。

就学校而言,学校的监管力度存在欠缺,对于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缺乏有力的措施进行制止,也难以制止。

发现问题的原因之后,便要探讨如何去改善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情况。

其中,大学生本身应该改变其被动受教的惯性思维模式,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明确目前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清楚在课上使用手机的资源浪费问题,明白长期使用手机其辐射对人身体的危害性,也要考虑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从自身的改变开始,慢慢杜绝在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而老师应该增加其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兴趣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大学老师还应对自己课堂上存在的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劝阻,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减少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8篇

一、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状况

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抽样调查和直接观察这两种方式进行关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围绕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 丰富了大学生生活

积极健康的流行文化能够开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风尚, 开辟校园生活的新天地。有学者认为:“无论校内校外,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 青少年学生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表演节目, 互相交流, 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思考。”

(2) 解放了大学生个性

流行文化以现代化的产品特质和广泛的效能, 让人惊叹其多变形式的同时还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礼和撞击。有的学者就通过直接观察法发现:“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 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

2、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流行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缺失

流行文化追求在轻松的环境中实现完全的快乐和享受, 与传统道德完全相悖, 因此“反道德”的现象经常出现:“作为一种崇尚快乐原则的娱乐文化, 大众文化迎合甚至张扬人性的某些弱点和阴暗面而具有突出的“非道德化”倾向。它只要游戏, 不要严肃;只追求感官刺激, 不顾道德原则;只要个人的随心所欲, 很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2) 流行文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

流行文化不单纯只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文化形式, 而且还是市场经济控制下的一种商品形式, 迎合了大学生的需要, 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意识带来了错误的引导, 杨丽霞的《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对策》中列举了流行文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情绪化;价值目标功利化……”

二、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产生不简单的只是社会的因素, 我国的学者经过研究证明, 其负面影响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以及流行文化的自身的原因造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流行文化的形成直到现在逐步走向繁荣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接受事物的态度等方面必不可分。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自身缺乏辨别传媒信息的能力, 难以抵挡各种不良信息带来的冲击。”大学生们对新鲜的事物接受的比较快, 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和认识事物的程度上还不够成熟, 盲目的接受与追逐某些糟粕的成分, 他们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负面影响的束缚。

2、流行文化自身的原因

流行文化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追捧, 学者们也就这一原因进行了剖析:“大众媒体没有很好地肩负其责任与使命, 存在很多不良倾向。”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娱乐、广泛的追求, 现代流行文化中的一些模式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一、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迷失自我;二、以‘明星’为载体的文化——丧失个性;三、以‘快餐型书籍’为载体的文化——丢失本质。”

三、研究评述

1、研究内容方面

我国学者现在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化, 还主要停留在对流行文化这一大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上。流行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 例如:影视、潮流、流行音乐等方面。单纯地从流行文化、网络文明以及大众时尚等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将流行文化细化、分类, 从不同的形式和层面上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地全面具体。

2、研究的侧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我发现对于负面影响的研究和论述多于对正面影响的讨论, 导致我们无法客观的看待两种正负影响, 从而忽视了流行文化的有利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对流行文化的正面影响进行研究, 分析出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正面影响, 从而更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 发掘流行文化的闪光点为高校教育所使用。

3、研究的结果

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文化的不同影响的结果, 都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对于优秀文化我们要善于吸收利用, 负面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但是这些措施大多是理论上的, 例如“同时, 要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研究和分析各种新问题和新事物。由此增强对社会时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 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 根本没有提出适合高校开展的、具体细致的步骤。我们今后要做的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推动大学生的发展。

摘要: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影响, 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在最近几年, 我国的学者关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研究成果较多, 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研究, 我们力图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以此来加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力度。

关键词:流行文化,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2]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道德与文明》, 2007 (4) 。

[3]刘世清:《论流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育评论》, 2006 (8) 。

[4]杨丽霞:《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扬州大学学报》, 2004 (4) 。

[5]胡蔚涛:《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6 (4) 。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能力较强,更喜欢选择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相较而言,对于传统网络工具,例如BBS,电子邮件等,大学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与朋友间的联系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大学生更倾向于与熟人交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陌生人有所顾忌,对个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话题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与发杂的外界环境与社会关系相比,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交流的话题也比较单一。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与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间接着影响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随意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2]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做到坚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种干扰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思进取、颓废是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的影响而荒废了学业,所以网络成为了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了网络影响他们的关键问题所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造假与网络诈骗现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存在信任危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这可能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毕竟网络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一旦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今的网络使用也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正确运用并使用社交网络,则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对于他们产生难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是要开设网络技术、人际交往等相关学习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碍大学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必要干预,提升大学生交友效率,确保其正常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成立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发布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多维发展,不仅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传下载的专业资料学习信息,同时利用便利快捷的平台为在校生人际交往提供切实的帮助。使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论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入手,通过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立足于实证,探索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此做出系统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缓解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实现其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和规范网络社交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3]虞晓骏.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12.

关于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报告 第10篇

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生活费来源、消费观念、品牌消费等 三,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全工商系院学生为总体,随机抽取200人未样本调查推断总体,具体情况如下:

性别:男性100人女性100人

四,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储蓄观念淡薄,消费观念不稳定,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心,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样的另一方面是我们无法真切体会到这些钱的来之不易,容易轻率的消费,也不担心没钱用,因为总有父母担着。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9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用在500至800元之间居多,在总体中占了80%。由此可见,该学院的大学生家庭比较富裕。但是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哪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学生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据调查,60%的学生,想买某样东西,钱却不够用时会选择向父母,或向朋友同学借甚至是用信用卡提前消费,只有40%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存钱。可见仍有大部分的学生们不懂得量入为出。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提前消费的观念。在消费过程中,45%的学生会考虑到钱不够用,另有30%的学生会考虑到商品的品牌与外观,仅有25%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难以把握好适度消费的原则,过分追求品牌消费,不惜牺牲其他消费来满足欲望。

3,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

99%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仅有1%的学生靠奖学金、勤工助学或者兼职。另外问卷调查统计,有二分之一的学生没有理财规划。部分学生追求品牌消费,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攀比心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

家又一直保持这种花费的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这些都归根与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所照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们家庭条件宽裕了,使他们在各方面都依赖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观。

六,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1、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校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又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血药,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

尊和尊他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炫耀心理世纪上市一中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这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这种消费心理

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着,他们以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的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消费攀比心理的动因。大学生在大学里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

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食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

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

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

新变化和创新。

七,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如下: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由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

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

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

体上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学生来自全

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

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

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

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的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八,总结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比较冲动,他们缺少消费理性,缺少消费中的算机,因而常易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不会花钱的现象。他们敢花钱但不会花钱,缺少理财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寻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毛病。另外我们认为大学声懂得遵守一定的生活费原则。吃要营养均衡、穿要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引导大学生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要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更多的应考虑所购物品的价格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大学生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可以终身受益。

2,社会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确立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而言积极开

拓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要。同时要规范市场次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

3,学校要加强学校对消费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

上一篇:下乡督导提纲下一篇:材料采购协调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