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2024-07-11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精选13篇)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第1篇

《江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当时作者的成都草堂刚刚建成,作者便作此诗借景抒怀,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首联描写环境,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也就引出了尾联中别无他求,心满意足的心境。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颇有生活情趣。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1、抱:围绕。2、长夏:盛夏。3、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第2篇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第3篇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同情人民, 虽历经磨难, 却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 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 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伟大诗人。

细细品读杜甫的诗歌, 在感慨诗人的崇高伟大之余, 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柔情, 这就是他晚年劝子读书的两首五言排律《宗武生日》和《又示宗武》, 这里有杜甫对儿子的呵护、关爱和期望。

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 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 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 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 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 涓滴就徐倾。

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 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 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 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 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 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 达者得升堂。

《宗武生日》一诗当作于大历元年 (766) , 宗武当时13岁。“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高秋, 深秋之意, 言明当此深秋之时是儿子宗武的坠地之日。

“自从都邑语, 已伴老夫名。”都邑指京城、京都, 也可以是城市的泛称。杜甫到夔州之前, 在成都居住了五年, 据此, 都邑当指成都。宗武在成都应有诗篇“出炉”, 且受到成都人的赞许, 犹如新莺初啼, 小荷才露。年近半百的杜甫当是且喜且忧的, 喜的是宗武或许能继承家学, 忧的是尚幼的宗武不努力学习, 最终难成气候。于是就有了“诗是吾家事, 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 休觅彩衣轻”四句。

“诗是吾家事, 人传世上情”两句, 是杜甫对儿子宗武的谆谆告诫, 足见他期望宗武继承家学也作诗人。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自傲。这里的“祖”, 当指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据载, 杜审言少年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被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与较晚些的宋之问、沈佺期齐名, 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之一。且是武则天较为欣赏的一位诗人。所以杜甫就说了:“诗学是我家千古不朽的盛事, 我们要世代传承, 代代不已。”紧接着杜甫对儿子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熟精《文选》理, 休觅彩衣轻。”“《文选》理”指的是《昭明文选》的文理。“彩衣”用老莱子孝顺父母的典故。老莱子是《二十四孝》里的人物,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 为躲避世乱, 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 尽拣美味供奉双亲, 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 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 进屋时跌了一跤, 他怕父母伤心, 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 二老大笑。这里杜甫说你要精通《文选》, 继承家学, 那样才能让双亲感到高兴, 不必学老莱子身穿彩衣在双亲身边嬉戏。

“凋瘵筵初秩, 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 涓滴就徐倾。” (凋瘵:疾病。) 杜甫在夔州期间, 健康情况越来越坏, 疟疾、肺病、风痹等不断缠绕他。筵初秩, 《诗经》:“宾之初筵, 左右秩秩。”古代举行大射礼时, 宾客初进门, 登堂入室, 叫初筵。后泛指宴饮。流霞, 神话中的仙酒名。片片, 形容数量小。徐倾, 慢慢地饮酒。这四句写的是在宗武一次敬酒的时候, 杜甫歪斜着身子带病饮酒, 流霞似的仙浆倒进杯子, 作者只能一滴一滴地慢慢饮用。

《宗武生日》诗中杜甫以面命之语, 殷切勉励儿子追思怀远, 继承家学, 也写出了诗人在家宴上强打精神、带病饮酒的情状。

《又示宗武》当作于大历三年 (768) , 宗武当时15岁。“觅句新知律, 摊书解满床。”觅句, 指作诗。知律, 指懂得诗的格律。这里杜甫告诫儿子作近体诗必须先知诗律, 还必须用事准确, 摊书满床, 事事核实, 不单凭记忆, 这也许是做诗家的基础所在吧。

“试吟青玉案, 莫羡紫罗囊。”青玉案, 古时珍贵食器。张衡在《四愁诗》中曾以青玉案作为回报君子的赠品。后因以青玉案作为答诗的典故。此泛指古诗。紫罗囊, 古时玩具。东晋谢玄好佩戴紫罗香囊, 被其叔谢安烧掉。此以谢玄比宗武, 告诫宗武, 你已试着吟诵古人诗歌, 而不要羡慕谢玄少时佩戴紫罗囊, 切莫玩物丧志。

“暇日从时饮, 明年共我长。”抽空可陪我喝一点酒, 明年你就长得同我一样高了。

“应须饱经术, 已似爱文章。”经术, 指经学儒术。这里是勉励已经爱上了诗文的儿子, 务须谙熟经术之道。据此看来, 杜甫认为精《文选》、饱经术当属做诗家的根本所在。

“十五男儿志, 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 达者得升堂。”“十五”句, 暗指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 又切指宗武年龄。“三千”句, 用孔子有弟子三千事。这里引用这个典故, 以引起下文, 激励宗武求学。曾参, 孔子入室弟子, 以孝著称, 相传《大学》一书为他所作。游夏, 子游、子夏二人的合称, 均系孔子的入室弟子。子游擅长文学, 子夏曾说过“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话。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子夏传授下来的。升堂, 喻学问已入门径。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升堂入室者七十余人。这里勉励宗武上进。此四句言:你十五岁的男儿应当笃志求学, 要立志跻身于孔门弟子之行。你要效法曾参、子游、子夏诸多先贤, 须知自古以来的贤达之士方可升堂入室。

《又示宗武》一诗通章专写训子之意, 勉励宗武立志效法先贤之行, 从中可以窥见杜甫的教育思想。

杜宗武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当然远在其父之下, 但那也是“诗圣”的光芒太盛之故。史载:杜甫的儿子杜宗武写诗给阮兵曹看, 兵曹看完之后派人送了一具石斧给他。宗武分析, “斧”是“父”加上“斤”, 认为对方的意思是要他把诗歌给其父亲加以修改。兵曹听后, 说, 不对, 我的意思是让你砍断双手, “此手若存, 则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由此可见杜宗武诗艺之精, 诗歌之妙。

《宗武生日》和《又示宗武》这两首著名的教子读书诗, 杜甫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托出了一颗滚烫的丹心:

“休觅彩衣轻”, 从杜甫那拳拳爱心中, 我们读出了一种穿透万物的洞察力;

“欹斜坐不成”, 从杜甫那羸弱的身影中, 我们读出了一种至死不渝的赤诚;

“莫羡紫罗囊”, 从杜甫那谆谆告诫中, 我们读出了一种广泛深沉的忧思;

“达者得升堂”, 从杜甫那殷殷关怀中, 我们读出了一种兼济天下的壮志。

杜甫, 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 最庄严、瑰丽、永久的一道光芒。走进杜甫, 就像走近一座大山, 他投出的目光深邃而冷峻。而杜甫的这两首教子读书诗, 读来却又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促人奋发。他以年老多病的自己和青春年少的儿子作对比, 以勤奋好学、通晓儒术的孔门弟子做榜样, 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谆谆告诫儿子“休觅彩衣轻”“莫羡紫罗囊”, 这对我们今天的子女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第4篇

春日江村五首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

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旧,发兴自林泉。

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藩篱无限景,恣意买江天。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扶病垂朱绂,归休步紫苔。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群盗哀王粲,中年召贾生。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宋代]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惟有芳草连碧空。楼外夕阳晚烟笼。粉香四溢淡眉峰。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也有称《江神子》。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融”:融合,匀融,匀合。此句另有解释为: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愚不以为然,倒倾向理解为写人。因为此句亦宾属于后面的“记得”“相见”语句;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却会意浅明。炼句精湛如此,不逊神来之笔。

“年时”:此指“当年那时”。“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赏析: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杨柳往往与离愁别恨联在一起,杨柳成为了离别的象征物。“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绿阴浓”,也含有绿暗之意。清幽荒寂的野渡,象征离愁别恨的杨柳,与上文所形成的淡淡的惆怅色彩是和谐一致的。这一切又为下文“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的怀人怅别作了铺垫,渲染了环境氛围。经过上文渲染、铺垫之后,“人不见”的“人”就不是凭空出现的了。“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也是江南人了。他一生虽工诗能文,却科场不利,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老。这样一位落拓文人,身在异乡,心情凄苦,自不待言,远望江南,青山隐隐,连绵无际,相思离别之情,油然而生。意中人远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见,可见的惟有无穷无尽的春草,与天相接,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远方。而春草又是容易引起离别相思的物象。《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人用了一个远镜头,远望春草连天,伊人缺不知在何处,心驰神往,离恨倍增。

过片紧接上片,由望断江南而人不见的相思之苦,自然转入到回忆往事。“夕阳……画屏中”五句全是回忆往事,由上片的从空间着笔转入到下片的时间追忆。五句都是“记得”的内容,都应由“记得”领起。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尤忌全用平铺直叙,所以作者从回忆开始,马上描绘形象,而不从叙事入手。在一个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楼外晚烟轻笼,在这漫馨旖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出现了。融融脂粉,香气宜人,淡淡眉峰,远山凝翠。词人不多作铺叙笔法写她的面容、体态,而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法,只写她的眉峰、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较之尽情铺叙,一览无余,更令人神往。这是很鲜明的形象,在词人记忆的荧光屏上永远不会消失。然后再用补写办法,补叙往事:“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这说明上面的一切都发生在楼上的画屏中。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相见以后是很快就离别了呢,还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作者却不再作任何说明。填词也如绘画,绘画不能把整个纸面全部画满,什么都画尽,而应该留下适当的空白,笔尽而意不尽。填词也要留有空白,留有让读者想象的余地。

回忆至此,一笔顿住,将时间拉回到眼前,“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回忆的风帆驶过之后,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关山迢递,春草连天,远望佳人,无由再见。词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他乡作客的我,也照着远隔千里的她,我们只有共同向明月倾诉相思,让我们通过明月交流心曲吧!“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此时的心境也许与此相似。谢逸着《溪堂词》。毛子晋云:“溪堂小令,皆轻倩可人。”《词苑丛谈》称其词“标致隽永。”此词亦颇近之。

杜甫诗原文 第6篇

杜甫诗三首原文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2.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3.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初中杜甫诗原文 第7篇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杜甫诗赏析 第8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④造化:指大自然。⑤曾:通“层”。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名家点评】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仇兆鳌)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首游览诗,诗歌通过对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其豁达的心胸和卓然独立、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察视角由远望变为了近观,侧重于写自己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的所见所感。“钟”是萃集的意思,而“割”是划分的意思,这两个动词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为其增添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由望岳而引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这种不怕困难、想要登临山顶的决心在望岳中得以升华。

赠卫八处士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③。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④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⑤。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①卫八处士: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卫八姓卫,排行第八。②参(shēn)、商:两座星宿名,即参宿与商宿。③行(háng):成行,指儿女众多。④累:接连。⑤意长:指情谊深长。

【名家点评】

全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张茫

此诗是说人生聚散,没有一定,多年好友,一旦相见,把酒道故,觉得格外亲昵,但暂聚忽别,又要感到世事的渺茫无据了。(喻守真)

【精品导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只这四句,足以传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诗题中的“卫八处士”生平已无法考证,仅从诗文中透露的亲切,可知他与诗人杜甫私交甚好。本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春,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遇卫八处士,有感而作。

开篇和结尾相呼应,感慨命运难测,今日不知明日之事,悲欢离合皆只能顺从无常命运的推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茫然之意;中间部分细数朋友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担忧以及相见之后发现故人多半辞世的伤怀。

因此诗为作者避乱旅途中与友人重逢之后的感慨之作,所以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世事渺茫的味道。然而烽火乱世之中能拥有片刻平静,与久别重逢的友人对床夜话,是极为难得的。此诗看似平易,其实积郁极深,流露出对感情的珍视,也表现出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结束战乱的希冀。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①,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①丧乱:死亡和祸乱,这里是指天宝十五年(756)京城沦陷。②合昏:植物名,即合欢树,又称夜合,叶为羽状复叶,夜里合拢。夏季开花,红色,多丝状长蕊。

【名家点评】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古腰锁法,云横山腰,似断不断,此所为妙。(张谦宜)

结句不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是为诗品。(沈德潜)

【精品导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取道泰州入蜀,途中作此诗。

佳人在空旷的山谷间幽居,她自称本是大户人家女子,遭国难家恨而又被丈夫抛弃,引人同情,惹人怜爱;另外,诗人还以旁白入诗,赞美了佳人如竹柏劲拔,似泉水清澈的高贵品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互配合,既显直白酣畅,又有含蓄蕴藉的美感。

此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到“不得收骨肉”,交代佳人的身世,说明她之所以“幽居空谷”是因“丧乱”所致;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详细叙述了她的命运在“丧乱”背景下发生的巨大转折;从“在山泉水清”至尾句为第三部分。一方面写出了佳人生活的艰苦、情感的寂寞,另一方面赞美了她坚贞不移的高尚节操。

女子在**社会的不幸遭遇,可以折射出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侧面,用意至深,从中可见诗人的感慨。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①,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②,魂返关塞黑③。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④。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释】

①吞声:咽泣。②枫林青:指李白所在的地方。③关塞黑:指杜甫所居住的地方。④颜色:指李白面容。

【名家点评】

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徐增)

真朋友必无假性情。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当也。(朱光潜)

【精品导读】

乾元元年(758)秋,李白被流放夜郎,到了第二年行至巫山被赦免,重回江陵。身处北方的杜甫只听闻好友流放,却不知其已被赦免,日夜担忧,频频梦见故友,于是写下了《梦李白二首》。两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写就,从入梦前到梦中到梦醒。此为第一首,写的是初次梦见李白,表现出对其流放途中吉凶难卜的关切。

前四句以死别衬托生离,表现出诗人对李白音信全无、生死未卜的担忧,也为故友入梦作了铺垫。开篇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这两句开始写诗人积想成梦,表现出在梦中见到友人李白的欣喜。“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难道入梦的是你的魂魄,路途遥远生死难测。诗人的情绪从喜转疑,由疑转成了深深的忧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魄从青色的`枫林飘来,从关山的黑塞返回。“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随着时间推移,诗人由于梦见友人,突然惊醒,看见一屋子清辉的月光,眼前似乎还有好友的音容笑貌。“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现在身陷囹圄,如何才能拥有翅膀飞来我所在之地。情绪再起波澜,满心的忧虑在梦醒之后变成了叮咛。“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路途遥远,水深浪高,请你千万小心,要小心为小人所乘。叮咛之言,表达的是自己对故友命运的担忧。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①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①苦道:再三诉说。②冠盖:冠为冠冕,盖为车盖,均为高官贵人所用。

【名家点评】

起语,千言万恨;次二句,人情鬼语,偏极苦味。“告归”六句,梦中宾主语具是。“冠盖”二句,语出情痛自别。(刘辰翁)

结极惨黯,情至语塞。(刘须溪)

【精品导读】

这首诗写了诗人多次梦见李白后的感叹,引发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开篇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引言,见浮云思游子。与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不谋而合。浮云飘飘,远处出游的故人你何时归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接连三个晚上频繁梦见你,足见你对我诚挚的心意。此句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同,都从李白入梦的角度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也写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随后四句写的是梦中片段,写李白不远万里魂入梦中与诗人的对白。“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来回一次不易,路途艰辛,入梦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江湖风急浪高,担心船只遇险船沉湖底楫落水中。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写梦中所见李白的举止。“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每次出门你都会搔着白头,好像遗憾自己辜负了一生的壮志豪情。以上六句从神态、言语、举止三个方面来刻画李白的形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警句,承接“出门搔白首”两句。长安城中满是权贵,独有这样一个才人独自憔悴,困顿狼狈。这样的感叹之后,诗人接着替李白鸣不平,对李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发出同情的嗟叹:“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四句是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什么无辜的你年事已高却要反遭连累。生前的遭遇如此,就算死后名垂千古万世流芳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死后的慰藉而已,死后哀荣何足论。诗中饱含着诗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已①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②,龙池③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④。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⑤。

【注释】

①已:通“以”。②照夜白:马名。③龙池:在唐皇宫内。④叹嗟:感叹,一当感于旧事,二当叹画之遍真。⑤鸟呼风:言泰陵萧索景象。

【名家点评】

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此诗亦可称画笔矣。“可怜九马”二句,妙得神趣。(陆时雍)

先叙二马,次叙七马,兼及画中厮养,落落历历,甚有章法。末感慨御廊活马作结,气宗法密,笔路异人。(张谦宜)

【精品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咏画的名作。全诗借写曹将军画马技艺的高超及其画作的美妙超绝,抒发诗人对世事变换、人世沧桑、浮生如梦的慨叹。曹将军即曹霸,开元中名画家。

诗分四层。开篇前十二句总写曹将军画艺超群,“昔日太宗拳毛”以下写曹将军画马图,是全诗主体。第三层为“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二句,借晋僧支遁陪衬韦讽,称赞画主。第四层为“忆昔巡幸新丰宫”以下八句,照应前文中提到的“先帝”,抚今追昔,抒发往事难追之感。

纵观全诗,诗人借写《九马图》,对唐玄宗时期的一些人和事进行了追忆,从而抒发了世事难料的情怀。

寄韩谏议注①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②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③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④?

【注释】

①韩谏议注:韩注,其人不详,似为楚国人;谏议:官名,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②娟娟:美好的样子。③芙蓉旌旗:这里指仙人所用的仪仗。④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这里指朝廷。

【名家点评】

此篇多渺茫恍惚,几失韩注,未竟不合。(刘辰翁)

源出《楚骚》,气味大类谪仙。(浦起龙)

【精品导读】

杜甫诗《八阵图》赏析 第9篇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1、 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杜甫《登楼》原文赏析 第10篇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诗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杜甫诗《江村》原文赏析 第11篇

石文诗,石文诗杜甫,石文诗的意思,石文诗赏析 -诗词大全

石文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

声振扶桑享天福。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第12篇

丞相祠堂2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7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蜀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诸葛亮于建兴元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郊。

3、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传说武侯祠前有一柏为诸葛亮手植。

4、映,遮掩。自春色,自为春色。空好音,空作好音。碧草自绿,黄鹂自鸣,春色与己无关,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与凄恻之感。

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意为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诸葛亮《出师表》所云:“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6、开济,经邦济世。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成就帝业。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

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记忆力情况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下一篇:秋游金泉农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