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扶贫

2024-07-11

农业产业化扶贫(精选8篇)

农业产业化扶贫 第1篇

钦州市农业产业化扶贫探析

刘幸福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也会使得农业人口增加收入,进而达到扶贫的目标。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形式比较多,比如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生产基地带动型等。钦州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成立股份制产业公司,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产业集团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发展农业和使农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农业人口生活质量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扶贫

农业部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大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是有效和长效的扶贫方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形式

在农业产业化实现形式方面,曹俊杰、王学真根据发达国家、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将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归纳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生产基地带动型等五种类型。除了,曹俊杰、王学真归纳的五种类型外,农场和庄园式农业生产也是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形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一般是由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带动与福射力较强的生产或流通企业作为龙头。龙头企业通过和当地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当地农户参加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负责在龙头企业的指导或计划下进行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则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龙头企业带动的实现形式最大的特点是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体化经营模式。

2.中介组织带动型

中介组织一方面与大公司或农产品批发商相联系,一方面与农户相联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这些中介组织发挥强大的功能,不仅积极组织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来,还代表中介组织中的农户与外界进行合作,维护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这些中介组织主要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3.生产基地带动型

生产基地带动型的农业产化化实现形式指优先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生产基地的专业生产发挥示范效应,吸引广大农户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一般情况下,生产基地带动型的农业产化化实现形式都会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基地,对生产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最终发挥技术园区与专业生产基地的福射、带动与示范作用。这种形式又可简称为“基地或园区+农户”或者“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4.专业市场带动型

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作为纽带,带动市场附近区域的农户发展有较大市场需求量的特色农产品或主导产业,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与市场进行对接,从而推动农业的专业化与商品化发展,其中,专业市场与批发市场处于中心地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强。这种实现形式又可简称为"市场+农户"模式。

5.农业科研机构带动型

这种农业产业化化组织形式一般是由农业科研机构或技术推广机构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必要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从而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实现形式又称为“科研与技术机构+农户”模式。

6.现代化农场

农场和农庄本身就是产业化经营形式,现代化农场是指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销售专业化,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现代化农场农业,主要是针对当前农村已经实现机械化的大部分基础作物和正在实现机械化的部分经济作物,在规模化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一方面,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逐渐转型而导致的农村剩余中老年劳动力生产劳动能力的低下和可用耕地的大量空置,以及由于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为现代化农场农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现在部分东部沿海农业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现代化农场农业的雏形。另一方面,现代化农场农业不仅为劳动力结构转型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创造“双重收入”来增加收入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又突破了由于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的低效率而使中国农业无法赶超美国农业的“瓶颈”。

二、钦州市农业产业化扶贫新思路

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的最佳路径是村企结合模式,就是村既是企业,企业也是村,村长又是董事长,村民既是股东也是农业工人。

1.以村镇为单位成立农业股份公司

首先,以村为单位成立股份制农业经营公司,借国家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东风,农村贫困户以承包田使用权入股,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农业人口除了以承包田使用权入股外还可以出资增股,总之土地集中到公司统一经营。公司董事会选出的董事长担任村长,既村长也是董事长。中共村党支部也是公司党支部,支部书记按照宪法和党章党规由选举产生。原来村民变成股东和农业工人,公司设有采购部、生产部、财务部、销售部、监察部、安全部和工会、妇联等部门。

以村为单位成立农业公司后,再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业产业化集团,集团由镇下辖村成立的公司联合组成,农业产业化集团设有董事局和董事局主席,设有党委,党委书记可由中共镇党委书记兼任或者由分管农业的镇党委副书记担任。产业化集团设有技术部、信息部、市场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2.农业产业化集团的运作

农业产业化集团根据市场信息和技术情况统筹安排和指导下属各个产业化公司生产活动,产业化公司在产业集团的指导下结合本村的实际,比如土质情况气候水文情况等确定自己的生产,全村的土地等农业资源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产业公司的生产采用现代农场经营模式,由采购部负责生产资料和农资采购,生产由生产部负责,农产品销售由销售部负责。

从2008年开始,广西就以自治区政府名义评选、命名“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强化资金扶持、引导村企对接、抓好领头人培训、探索政银社合作等措施,鼓励“一村一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团可以借鉴这一宝贵经验,根据下辖个村级产业公司的实际,有资源优势的发展品牌农业,无资源优势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创造,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后的品牌产品。总之,在产业集团的指导下产业公司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开展多种经营,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产业化进程中农业贫困人口脱贫路径

以村为单位成立农业产业公司和以镇为单位成立农业产业集团后,农业贫困人口随着产业公司和集团的发展会逐步脱贫致富,首先,随着产业公司的成立贫困人口变成了公司的股东,可以享受年底的利润分红。再有,就是工作收入,贫困人口愿意留在农业产业公司工作可以有工资收入,如果不愿意在农业公司工作和劳动,也可以外出打工赚钱。

农业产业化集团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了获得两份收入机会,一是资本收入就是通过土地使用权和资金入股获得资本收入;二是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收人,这样一来贫困人口可以迅速脱贫,富裕人口会更加富有从而走向良性循环,不会出现富的富穷的穷的两极分化现象,原因就是再贫困的农业人口也是有集体土地个人承包田的使用权,这保障了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股权,再者,除了身体残疾、年老等原因外,正常情况下贫困人口是可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的,除非这个人身体健康但是很懒惰,那就没办法了。

4.加速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大多数农村的农民还是住在平房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住进了自建的楼房,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改变一家一户的格局,这种格局需要大量的宅基地。当农业产业集团具有一定实力之后,可以把所有农户集中的一处居住,建设住宅楼集中居住,人口聚居自然会带来商业的繁荣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人口聚居住进高楼大厦后各种配套设施容易完善,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把原来分散居住的宅基地变成农业用地大力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也可以把原来的宅基地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如果所有农业人口都以乡镇为单位聚居住进楼房会节约出来大片的土地,当人口聚居后开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也更经济。

三、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意义

1.提高农耕土地等农业资源利用率

以村为单位成立农业产业公司后,全村所有土地资源的使用权以股份形式入股公司,这样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部分土地荒芜了的问题提高农耕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为农业人口提供了增加资本收入的机会。

2.提高农业人口生活质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推行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可以减轻农业人口的体力付出,也就是说农民可以不用太辛苦的种田了。

农业产业化集团如果能够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把原有的自然村改为农业产品基地或者农场,在农村居住的农业人口集中到乡镇居住,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人口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建设和完善乡镇各项基础设施,加快乡镇的发展,促进乡镇的商业繁荣,随着乡镇的繁荣居住在乡镇的农业人口的生活质量自然会大幅提高。

3.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生产机械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发展后不但会使农业人口脱贫还可以使其致富,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可以说农业人口的贫穷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扶贫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实施和推广需要一些保障条件,并需要处理好和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

1.面临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确权的过程,特别是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成立产业公司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中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是否有国家法律依据和政策的许可,全村农民都入股的企业算村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按照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那么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有没有土地处置权,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所有权拿什么来保障,农耕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发生冲突时怎么解决?

虽然国家推行了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但是很多问题还有待完善比如:加快土地确权、土地承包权抵押、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管理等。

除了法律政策方面的问题,以村为单位成立产业化公司,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产业化集团,还面临着公司负责人的选择问题。农业产业化公司的负责人和农业产业集团的领导层经营能力和廉洁问题都是大问题,如果领导层能力弱产业公司发展不起来还是收不到产业扶贫的效果,如果出现腐败问题反而会侵害农民的财产。

2.建议

强化行政村村委会的经济职能,村长尽量选用有才干的经济能人来做。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委的职能在逐步弱化。基层的农村党支部和村委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力军,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广西推行的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应该说对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除了公司化运作外,条件允许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大集体的形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类似于过去的生产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队员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大集体村庄在推行农业产业化时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村办企业来消化,也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外出工作。改革开放之后仍然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多数实现了产业化和村民共同富裕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华西村、南街村、阳山庄、兴十四村、航民村、官桥村、周家村、大寨村等。

无论是以前的集体主义和现在的团队精神都告诉我们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里,有的在公司,有的在单位,有的在社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集约化生产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靠单打独斗小农经济发展农业在某个特定时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整体和大方向上看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土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模式化应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

[1] 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 廖嗨烽.湘西州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作者简介】刘幸福(1972-),男,辽宁抚顺人,高级经济师,广西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校图书馆馆长,广西企业文化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经咨询研究员、广西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文素养与商业哲学。

刘幸福

电话:*** 电子邮箱: 15876641@qq.com 地址:

广西钦州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

农业产业化扶贫 第2篇

4月22日,武鸣区农业局召开选派“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员工作情况汇报会议。会议总结了上一阶段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武鸣区农业局局长岑玉寒主持会议。

会上,选派的21名工作队队员分别就各自挂点村屯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脱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产业扶贫的规划等作了汇报。

在听取了工作队队员的工作汇报后,岑玉寒局长对近段时间工作队队员所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改坚战,岑玉寒局长指出,扶贫工作队队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工作纪律和作风建设,扎实深入基层为贫困户脱贫做好规划,要督促指导好所挂村屯开展扶贫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因病、因残疾,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加强与镇、村干部沟通联系,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扶贫取得成效,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扶贫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贫困户宣传强农、惠农、就业、教育补助、大病救助等政策,工作队队员应该把自己当作所挂村屯的一员,力争帮助贫困村成立一个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村有一个延续发展的产业,巩固扶贫取得的成果。

农业产业化扶贫 第3篇

1主要做法及成效

1.1夯实基础, 形成上下工作联运机制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个驻村工作组, 抽调5名专职人员组建局扶贫办。

农业局办公室建立微信工作群, 并运用“钉钉”应用软件, 对驻村到岗出勤情况实行登记打卡制度, 将农技员“钉”在扶贫一线, 将摘帽销号的脱贫攻坚任务牢牢“钉”在驻村工作组的“日程表”上。

局党组每月召开联系会, 听取农技员工作汇报, 分管领导加强巡查暗防, 局扶贫办对典型情况随时报、共性情况按月报;局纪检监察室分2大类、10小项量化目标考核指标, 将驻村农技员的扶贫履职情况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驻村农技员评先评优及发放补助的重要依据。

1.2学习借鉴, 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农业局先后组织技术人员、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到省内外观摩学习致富模式, 并牵头制定《达州市通川区产业扶贫专项方案》, 结合部门职责制定了《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产业扶贫责任分解表》, 全面完成45个贫困村的产业脱贫规划编制。

1.3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1.3.1区农业局统一制作张贴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明白卡、驻村农技员产业技术扶贫便民卡, 在便于群众通过明白卡或便民卡信息寻求对口帮助的同时, 收集整理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扶贫基本知识和驻村农技员主要职责和工作标准等, 汇编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技术资料800本, 分发给贫困村农技员。

1.3.2派出技术骨干驻点到乡镇、服务到农户, 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为主题, 对农技员、贫困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1.4探索创新, 加快产业精准扶贫进程在贫困村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 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 并根据来源渠道及实施要求, 按照不同形式和比例, 转变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持有的股本金, 以入股形式就近投入到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引导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的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由村支两委、乡 (镇) 党委政府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在让新型主体按股保底分红的同时, 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脱贫新模式, 采取资金 (土地) 入股、圈舍 (果树或土地) 托管、聘农务工或吸纳贫困户管护付费, 畜禽寄 (赊) 养、订单帮扶等产销链接的形式, 走“合作式、参与式、整合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让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让贫困村 (户) 有产业支撑、有增收保障。

2困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田块零碎不易集中连片, 除“低、小、散”的传统种养业外, 并无其他经济来源, 增收缓慢。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流转不畅、作用发挥差, 没有企业和副业, 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空壳村”现象严重, 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滞后。

2.2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

2.2.1产业长短结合不够, 长效增收产业薄弱。短期增收项目少, 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不明显, 产业扶贫效果难以体现。

2.2.2缺乏对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 导致一哄而上、大面积发展单一种植, 一定区域内存在同质化倾向。

2.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区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经营主体, 龙头企业加工链条短、盈利能力有限, 对带动农户增收缺乏主观动力, 农业生产经营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2.4难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2.4.1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户, 而贫困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不宽, 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 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 导致“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

2.4.2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或专合社 (大户) , 虽然产业做大了、收益增加了, 但是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

2.4.3贫困户没有致富项目, 扶贫资金要集中使用, 就得寻找经营稳定、良好的涉农企业或者农业专合社, 并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 每年都能给贫困户分红, 这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3对策建议

3.1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资源禀赋, 调减低端劣质产品, 寻找比较效益高的产业, 适时调整产业扶贫规划, 完善产业扶贫投入新机制。要总结推广成功扶贫经验,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综合经济, 着力提升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 实现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2深化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在蒲家、北外、金石3个镇选取4个村, 开展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东岳镇玉钟村土地互换并地试点工作, 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补齐短板、实现科技扶贫

3.3.1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发展, 探索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创新创业办法,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3.3.2加强对贫困村科技示范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全员专业化规范化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贫困群体增收致富能力。

3.4加大招商、凝聚帮扶力量

3.4.1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回乡发展产业, 给予技术培训, 强化政策扶持。让愿意支农帮农的新型经营主体得到更多实惠, 激发他们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作用。

3.4.2做好乡村旅游等项目包装, 主动对接商业主体, 构建起与贫困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新的产业主体、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 连片开发最具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现代农业项目, 提升产业增值效益, 促进贫困村 (户) 增收。

3.5整合资源、强化产业融合

3.5.1围绕主城区近百万城市消费群体和魏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食品、医药产业定位, 充分利用周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及主城区密布的超市等优势,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搞好“农超对接”。适度扩大特色种养面, 加快省、部优知名品牌建设, 发展高端品种、高端品质、高端品牌的都市现代农业。

3.5.2在贫困村植入创意农业、文化包装等元素, 丰富托管认养、民宿乡村等业态, 实现农旅、农文融合, 由“景点”向“全域”转变, 让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贫困农民通往致富之路的纽带和桥梁。

依托农业产业化 带动产业化扶贫 第4篇

为了全面掌握江西弋阳县产业化扶贫的基本情况,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时机,就弋阳县“十一五”期间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产业化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弋阳县产业化扶贫现状

产业化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体两翼”的主要内容,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抢抓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依托全县农业产业化,把产业化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提高效益,产业化扶贫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一)扶贫产业初步形成。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着力结构优化,发展特色产业,大禾谷、毛竹、雷竹、泡桐、双孢蘑菇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加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逐步形成产业化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逐渐发展状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县不断创新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培植和扶持了以生产罐头、年糕、扣肉、风味食品等为主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逐步做大做强,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农产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了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我县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项目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了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信心。

(四)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县15个“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014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3996人减少到1471人,低收入人口由2005年底5543人减少到2071人。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834元增加到2029.66元,净增1195.66元。

二、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产业化扶贫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部分产业有了相当的规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学发展观念不强,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

(二)对接不紧。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的对接,没有很好地将贫困人口连接到产业链上来,没有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格局,贫困户受益仍然不大。

(三)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大部分资金只能投入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投入到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很少。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时间长,见效慢,加之贫困户又缺少抵押物,金融部门一般不予支持。

三、实现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对接,带动产业化扶贫

发展扶贫产业的目的是要为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如何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实现产业化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使贫困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从中受益,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一)推进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虽然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任务,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依托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和生态家园建设等农业项目,都要尽可能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使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贫困地区形成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2.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项目更好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无论是整村推进、扶贫到户,还是开展社会化扶贫,都要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扶贫项目的选择和扶贫资金的投向都要符合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布局,通过扶贫开发的投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由于贫困户自身的原因,难以进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失去发展机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

1.确定对象。产业化扶贫的扶持对象就是贫困地区的农民,重点是贫困地区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扶贫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扶贫效益。

2.更新观念。贫困户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受家庭经济拮据、能力有限、视野狭窄、心理自卑、自我封闭、很少与外界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和发展产业项目上,存在着怕负债、怕风险、怕吃亏、怕与人合作,难于接受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等缺陷。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更新他们的观念,使他们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

3.提高素质。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而贫困户素质普遍较低,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素质,产业化扶贫项目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必须本着“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掌握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强技能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促使贫困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样,贫困户素质、爱好也不一样。因此,在发展产业化扶贫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都能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

1.无偿扶持。对一些因经济拮据,缺乏产业发展的原始投入,更无力扩大再生产的贫困户,政府和社会帮扶单位要为他们无偿提供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启动生产,通过“输血”的方式,使贫困户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开辟稳定的增收门路。

2.金融扶持。对一些项目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又有偿还能力的贫困户,金融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联户担保方式,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到户和政府设立担保基金担保方式,使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到户。

3.公司加农户。在互利互惠、适当照顾贫困户的前提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为贫困户提供生产投入,搞好技术指导,并包销产品。贫困户用产品销售收入偿还龙头企业的生产投入。这样,企业有了稳固的原材料基地,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他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4.加入合作组织。在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贫困户总是处于劣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于立足。在贫困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吸纳他们加入相关的生产合作组织,把政府扶贫到户措施与合作社的各种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扶持他们发展生产。

(四)做好服务,稳步推进扶贫产业的发展。搞好产业化扶贫的前提是贫困户积极参与,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扶持,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良好服务。

1.选准项目,做好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时,一定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同时要帮助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贫困户的经济权。贫困户由于素质低,无论是法律知识、交易技能,还是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处于劣势。如果在订立合同时遇上奸商,就会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贫困农户签订合同时,法律工作者、乡村干部和农村能人要给他们当好参谋,给予提醒和指导。如果遇上了合同纠纷,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各界要给予法律援助,防止他们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又没有钱而打不起官司,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3.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多灾是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由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应予以考虑,选择一些抗灾能力强的项目。完善救灾应急措施,增强抗灾能力,灾害一旦发生,民政、扶贫等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抗灾救灾,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救济,使贫困户尽快恢复生产。

[作者简介]杨而山,男,江西弋阳县扶贫办副主任;孙桂莲,女,江西弋阳县扶贫办干部。

农业局产业扶贫总结 第5篇

1.检查指导县市区确定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载体。从201x年1月中旬开始,我局牵头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等部门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确定特色果蔬、中药材、富硒稻、茶叶、桑蚕、生猪、肉鸡、肉鸭、油茶等为主导产业,并组织召开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对接会,23家企业积极响应,计划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大行动,确保种养得出、销售得了、加工得好、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收益、企业能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针对201x年全市计划脱贫摘帽115个贫困村1062个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4349户58072人、水田16.30万亩、旱坡地8.07万亩、山林地47.49万亩的特点,组织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反复调查研究和召开联席会议,拟定了《贵港市201x年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讨论稿)》,并转发县市区征求意见。3月2日,我局印发实施《贵港市农业产业脱贫201x春季大行动工作方案》(贵农业通〔201x〕13号),派出组织5个工作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精准脱贫帮扶和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攻坚年”活动取得实效。

3.组织种苗繁育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准备工作。从2月初开始,我局组织市蚕种场、桂平市汇鑫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围绕百香果产业扶贫进行繁育种苗达120万株以上。同时,1月31日、3月4日先后两次到挂点联系乡镇——平南县大坡镇召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座谈会,指导帮助贫困村落实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已落实种植水果1200多亩、富硒优质稻1500多亩。3月9日,组织大坡镇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委主任到桂平市安担村、百香果加工企业和港南区高庆村参观学习,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和坚定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4.指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扶贫+”、“产业订单扶贫”模式。组织金沙果蔬专业合作社、深禾丰公司利用自己的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认管和入股等,多形式增加贫困户入收。3月8日,我局在港北区庆丰镇深禾丰公司蔬菜基地召开全市蔬菜产业扶贫暨春季大行动推进会,推广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着力解决201x年计划脱困群众收入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第6篇

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县始终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按照“政府引导、项目争资、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依靠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巩固扶贫成效,先后重点扶持了水果(脐橙、杨梅、金秋梨)、油茶、茶叶、大棚蔬菜、烤烟、肉牛、灰天鹅等种植、养殖产业。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长效脱贫致富产业,进一步巩固了扶贫成果。现就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

今年,我办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为契机,狠抓争资立项,以项目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建设九大扶贫产业基地。①脐橙种植基地。完成脐橙种植6500亩,为任务的100%;②油茶种植基地。完成油茶种植3200亩,为任务的100%;③蔬菜种植基地。完成蔬菜种植20280亩,为任务的52%;④茶叶种植基地。完成茶叶种植1500亩,为任务的100%;⑤小水果基地。共种植杨梅、金秋梨、水晶梨、大枣等水果7250亩;⑥牛、羊养殖基地。共养殖肉牛350头,养羊3200只;⑦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基地15个,年出栏生猪78000头;⑧家禽养殖基地50个,养鸡、鹅210000羽;⑨农产品加工基地3个。永吉农业开发

有限公司的红薯精深加工,加法果业公司的脐橙加工,三农公司的生态有机饲料加工。产业项目建成后,年可为贫困农民增收5078.9万元,贫困农民人平增收476元。增幅达17.9%。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化。我县用现代工业的发展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6个,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98个村3724户16758贫困人口,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贫困农民增收798万元,有5024人实现脱贫。

二、突出园区建设,搞好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开发园规划及项目库建设。

农业产业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第7篇

一、强化政策,加强推进产业扶贫 (一)科学编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根据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前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15 个扶贫专项 20xx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安排了工作实施进度,细化了目标任务。坚持把建设优质粮油、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道地中药材、生态畜牧作为产业脱贫的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选派驻村农技员开展技术服务。严格按照“一村一名农技员”要求,向全县 45 个贫困村分别派驻了 1 名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农技员到位率 100%,为切实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技术指导150余次;平时每名驻村农技人员每月进村入户5次以上,开展集中培训会和实地技术指导,印发种养殖技术等各种农业产业技术资料 2万份。同时,针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实际,组建 4 个专家服务团和 23 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为了应对疫情、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拓展销售渠道,确保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益。我县积极开展以购代扶、电商

销售、定点采购、农超对接、展示展销、订单农业、企业帮扶等方式销售推广我县农副产品。组织 20 家次企业 40 余品种农产品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 20xx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的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引导县镇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主体将乌骨鸡、中药材等等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

(四)创新“短平快”产业激励机制。为贯彻落实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增收,确保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今年初,我县出台了《县扶持农村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短平快”产业增收激励措施》,向积极发展生产、实现复产复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5058 户兑现产业扶持资金595.6549 万元。

二、项目推动,精准落实产业扶贫 (一)明确产业扶贫项目。20xx 年计划投入资金 3281.8 万元,实际投入资金 3801.8 万元(到位率 100%,拨付率 100%,完成率 115%),其中中央资金 1477.6万元、省级资金 1482.4 万元、市县资金 700 万元、社会资金 141.8 万元。共整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等 5 个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制定项目方案、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到村开展技术指导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的有序推进。

(二)狠抓问题整改落实。针对各级反馈我县产业扶贫相关问题,积极开展问题整改清零工作。一是由各督战小组到村督导问题整改工作,先后开展 2 次督战。二是将上级反馈和自查问题以函件的形式及时反馈到各镇,督促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问题整改工作并上报整改情况。三是针对产业扶贫、产业扶持基金使用

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的相关问题,于今年 6 月初再次组织召开了由全县各镇和贫困村相关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会。四是认真开展中省反馈脱贫攻坚问题自查整改工作,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间,建立整改台账,需要长期整改的事项落实了责任部门。20xx 年,30 个产业扶贫相关问题都整改清零,并向市农业农村局报告了问题整改清零情况。

(三)全面开展指导督导。一是科学制定督战方案:《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县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和村集体经济挂牌督战的函》,文件中明确了由局领导带队成立十个督战小组,分片区全覆盖到各贫困村进行督战,重点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及带贫增收、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上级反馈和县内自查发现的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等 4 个方面进行了指导督导;二是由分管产业扶贫领导和分管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带领相关责任人员开展专项督查。今年来,十个督战小组集中开展督战工作 2 次,开展的指导督导达到 9715 人次。

三、亮点纷呈,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一)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xx 年,我县 14 项农业产业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均已全面完成。

一是现代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新建或改造粮油基地 10000 亩,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或改造经作产业基地 2000 亩,完成目标任务的 200%。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新增农机动力 0.33 万千瓦,完成目标任务的 110%;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6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60%。

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数达到 89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28%;推广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 65 件(次、件),完

成目标任务的 162%;截止目前,9 家企业及 3 个农民合作社的 41 个品种获得“鲜”品牌授权。

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 7 座,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农业主题公园 1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美丽休闲乡村1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

五是省级示范场(社)建设有力。新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9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50%;新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9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900%。

六是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128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6%。

七是产业技术支撑不断壮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300%;培育高素质农民 233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37%。

(二)多方位做好扶贫宣传工作。为了宣传好助贫增收“农业成就”,讲好帮贫扶贫“农业故事”,我县就产业扶贫展开广泛的宣传。

一是制定宣传方案,讲好扶贫故事。为了切实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研究制定了《县农业农村局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通过收集素材、多方位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的线上线下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做好资料收集上报等相关工作,确保讲好典型经验、扶贫故事等各类总结宣传任务落地落实。20xx 年,我县在传媒网、新闻网、文化网、省农业厅、中国经济网等宣传报道了产业扶贫等相关工作典型 50 余篇。

农业产业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2 20xx 年,**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经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 x 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始终扮演着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者、产业化工作的设计者和推行者、横向部门的协调者、农事企业和农民服务者的角色,力求争当好参谋,搞好调研,做好服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地位。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 26 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xx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 5 人,现有 3 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

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xx 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 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xx 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 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 20xx 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 8 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xx 年我县制定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 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 10 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 6 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 2 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奖。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 20xx 年建立了 100 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xx 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 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

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xx 年,县乡财政共拿出 300 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二是大力搞好市场开拓,提供基础服务。我们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两个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第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积极参加农博会,向外界广泛地宣传、展示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产品。20xx 年,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沈阳、长春举行的农博会,蚕丝毯、蚕丝被、神虫葆真酒、茸血补脑液等农产品在中国东北亚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 4 个金奖,树立了**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形象。第二,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以销售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发展。第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第四,通过建市场,提供载体服务。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市场,拉动了区域内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xx 年,我们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县鹿城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和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投资 2.5 亿元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也正式破土兴建。

山西发展有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第8篇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明确指出, “。偏远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突出, 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且扶贫规模较大, 扶贫压力大、任务艰巨。我国扶贫开发现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1]山西省“十三五”扶贫方案中, 重点强调贫困地区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2研究意义

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 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佳方式, 三者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山西有机农业历史悠久, 有机农田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该地区污染少、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多数农民保持着传统农耕方式, 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与城镇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并对山西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3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现状分析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境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农作物品种资源, 其中有机农产品发展前景好、市场优势突出。虽然山西地区干旱少雨、土地瘠薄, 大宗粮食作物不适宜在此地区发展, 但杂粮, 苹果、核桃、牛羊等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较多, 已经成为山西继煤炭矿产资源产业之后又一新兴产业主体。

3.1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主要优势

3.1.1独特区域优势。山西位于黄河流域东部, 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1) 山西贫困地区土地深厚肥沃, 受现代农业影响较小, 在光、热、水等资源条件上, 有较高协调性。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多保留传统方式, 为有机农业基础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 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在区域内具有循环性特征。该地区环境相对封闭, 有机农业多利用当地优良品种, 采用传统施肥方式, 使有机农业与当地环境形成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3.1.2生态环境优势。山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许多地区未受污染。 (1)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僻, 工业不发达, 受污染程度低, 呈现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统一, 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 满足有机农业种植条件。 (2)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开发程度低, 完整性良好。贫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虫害, 降低成本投入, 形成该地区特有有机农业产业。

3.2山西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户素质较低。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受农户素质影响, 不仅表现在贫困小农户其习惯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化过程中, 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农户对新事物接受慢。有机农业是需要投入前期时间与成本的产业, 未见到具体实效时农户有很强抵触情绪。 (2) 农户缺乏主动性。农户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能力较低, 在没有当地组织宣传帮助的情况下, 过分依赖外部技术指导, 很难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有机农业生产。

3.2.2有机农业规模较小。贫困地区有机农业龙头企业所占比例较少, 开发滞后且规模较小。 (1) 有机农业的60%分布在晋中、大同、吕梁等地, 分布不平衡。 (2) 通过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来完成有机农业生产与销售。虽然有龙头企业带动, 但多数情况下农民都只是参与, 未起到主导或决策性作用。造成有机农业产业整体性较差, 影响整体脱贫速度。

3.2.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贫困地区水、暖、气、电等基础设置无法到位, 尤其是交通、通讯等设施落后严重。 (1) 贫困地区交通设施较差。交通环境差必然会影响有机农产品运输及销售, 这不仅会减少农户的收益, 也极大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2) 通讯设施落后。导致农户获取相关农业政策、市场动态、市民需求等信息量减少, 影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及结构调整。

3.2.4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截至2010年5月底, 山西省7市、18县中41个乡镇均设有金融机构, 但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 远不及市区金融中类多样。 (1) 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较少。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且多设立在县城, 偏远地区覆盖率低。[2 (]2) 金融产品单一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小额信贷业务为主, 忽视了农业保险、农产品投资、保险等衍生金融业务。另外农户评价体系在农村金融服务机系统少有体现, 多追求表面利益而忽视服务的真正目的, 真正做到针对性服务的并不多。[3]

4山西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着重把精准二字落实到位。山西省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实施精准扶贫, 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促进各类扶贫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根据有机农业现状, 精准扶贫要求与实施特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4.1教育培训扶贫政策

山西省“十三五”精准扶贫战略中, 主要实施教育培训补贴、补助优惠政策。针对贫困劳动力, 组织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 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真正把教育扶贫落实到位。继续推进实施改革试点“雨露计划”, 特别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把“万人助学”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中专、技校、大学对贫困生扶持力度, 帮助贫困村新生代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4]加大科技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 有效整合和统筹协调农、科、教等。鼓励大学生、农业技术推广员到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扶贫服务。

4.2扶贫资金投入政策

扶贫资金投入是以扶贫为直接目的的政府经济社会活动, 对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2002-2015年, 我国扶贫资金总投入总额由2002年250.20亿元增加至2015年460.90亿元, 总共增加210.70亿元。山西省在认真贯彻“十三五”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 又新增10项补贴政策, 资金数量达67亿元。山西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在扶贫开发基础上推进精准扶贫, 增加贫困地区扶贫力度, 落实到户;加快推进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促使有机农业产业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山西省扶贫办从2015年开始, 不再统一管理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县级政府自主使用, 真正做到“切块到县”, 增加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与灵活度, 使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资金更加高效利用。

4.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山西省出台《山西省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2014-2018年实施方案》到2018年, 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将在全省58个贫困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强调, 金融机构加大“小额扶贫到户贷款”业务的拓展。每县按500万元标准分配, 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8倍以上, 充分支持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下,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财力投入。支持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业的“强农贷”、“富民贷”等扶贫服务产品, 重点引导政策性银行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倾斜, 建立“农企+银行”合作机制, 真正做到“扶真贫”。

4.4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2015年省工作报告强调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村房屋新建改建21万户, 安置64万人安居困难问题;巩固农村公路建设为目标, 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为重点, 在完成县乡公路800公里改造基础上, 积极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 增加村公共汽车停靠点, 有效改善乡 (镇) 汽车客运站。吉县政府部门, 专门为农户建设田间路、信号塔、网络覆盖等基础服务设施。当地扶贫部门利用现有政策资金, 在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 广泛利用社会投资打造冷藏物流业, 建成果库和交易市场等农产品配套项目20多个。

4.5龙头企业带动扶贫

龙头动, 百业兴。以公司为龙头, “公司+农户”是有机农业产业最佳选择。一个具有加工与贸易并重的龙头企业, 对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具有指导性意义。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 龙头企业不仅可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集体生产, 管理产业基地, 还可以帮助其议定产品价格, 直至有机农产品统一供应市场。确保有机农业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供、销的产业链。特别是以“公司+合作社”模式, 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一条利益纽带, 实现“企业拓展, 农业发展, 农民脱贫”。五寨、左权等重点贫困县, 把扶贫开发有机农业产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 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结束语

我省政府要以促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竞争力, 稳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充分农民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经济扶持、扶贫资金、农村金融、基础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精准扶贫政策实施, 促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合理、完善、优化, 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加快脱贫速度, 从而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城镇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J].2011.

[2]郭红东, 郑伟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1, 11:34-37.

[3]张畅.发展有机农业推进扶贫开发[J].中国农村经济, 2007:3-9.

[4]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2:122-127.

[5]孙贵臣.山西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及潜力[J].农业开发, 2014, 01:4-5.

[6]王振颐.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扶贫耦合研究[J].三农探索, 2011, 11:40-41.

[7]张新民, 陈永福.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生产展望, 2009, 04, 19-24.

[8]张新民.中国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06, 17-19.

上一篇:和宝宝一起成长下一篇:经理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