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生态园2011年支部工作总结

2024-07-03

鸿山生态园2011年支部工作总结(精选3篇)

鸿山生态园2011年支部工作总结 第1篇

2011年生态园党支部工作汇报

2011年我们生态园党支部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对照建设二个新鸿山的要求,奋力拼搏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下面就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素质

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需要支部每位党员不断的加强学习研究,提升驾驭工作学习的能力水平,保持廉洁奉公诚信为民的良好素质,为此公司党支部专门制订一套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百名书记讲党课、千名党员学党史等重大活动,灵活安排各种学习,丰富学习内容,使争先创优活动和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党支部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公司的党建学习阵地,电脑网络电视投影等设施、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拓宽了党员和员工的学习空间和途径。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党员的政治觉悟修养素质工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服务大局创业绩

一年来党支部找准定位明确目标自找压力。年初支部专门召开会议,在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今年完成五个五的目标任务,即园区营销5000万、实现利税500万、农产品销售500万、生物农业农家乐营销500万、吸引游客5万人次,并细化为14项工作指标。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公司上下一心奋力拼搏狠抓落实。

1、利用优势扩大影响、打响生态园区品牌,作为无锡市十佳农业产业龙头企

业,江苏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已具备一定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和丰富内涵、活跃的园区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精致的农产品和餐饮已形成吸引人气的鲜明特色,所以较好的完成了接待非洲十八国农业考察团、无锡市乡村旅游葡萄节等重大活动。全年共接待各类公务政务商务旅游5万∕人次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12月底实现了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三、科学发展保持续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新的一年要再创新的佳绩。困难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契机并在,党支部未雨绸缪早作安排,确定实施五项措施、实现三大目标。

1、针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练好内功提升服务,相关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质量保持续。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农业、拓展运动、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

3、外联内扩拓展进货渠道和销售市场,做到有限区域无限发展。

4、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户的培训指导,食品卫生安全前伸后延。

5、调优园区经济结构吸纳新的旅游休闲项目入驻,动静结合集聚人气。通过上述措施2012年争取实现园区营销7000万、农产品销售700万、吸引游客7万人次的3大主要目标。

四、扶持三农显真情

我们生态园即有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引导农民致富的作用,又兼备农业旅游对外展示鸿山特色农产品的窗口,为了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扮靓农产品的包装推动营销。2011年我们多次邀请各

类专家举办各种讲座培训班10多次,并赴江阴上海等地学习取经,利用农产品展销中心的平台,起到了展示引领的作用。农户的种植加工水平、营销方法理念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户得到了更多实惠。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扶危济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党支部先后扶持4户种植困难户,慰问困难党员群众8人,兑现扶持慰问金18000元,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身边。

五、加强党建促提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在党支部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要自我剖析,找差距找不足找原因,坚持用党的理论引导人,公道正派感召人,把公司全体党员群众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党员干部无声的号召力,使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具光荣感。今年来先后有4位员工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一名已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党建工作无止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把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团结战斗的堡垒,确保公司明年的各项工作稳定有序的得到发展。

鸿山生态农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党支部

2011.12.28

鸿山生态园2011年支部工作总结 第2篇

按照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统一规划和部署, 2011年江西省开展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 承担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低地草甸三个草地类型50个样地的地面调查监测和100户牧户入户调查任务。

1 草地资源状况

江西拥有草地面积444.2万hm2, 占全省土地面积26.6%, 占南方草地面积的14%,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4.8万hm2。2011年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南昌、景德镇、九江、宜春、上饶、吉安6个设区市, 草地总面积263.63万hm2, 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9.2%。在监测样地的六个地区中, 上饶地区的草地面积最大, 为83.21万hm2, 占全省草地面积的18.7%, 草地面积最小的是景德镇, 为9.94万hm2, 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2% (见图1) 。

2011年度监测草地涉及的全省六个设区市天然草地样地类型主要包括3个大类12个型, 其中:热性草丛130.9万hm2, 占区域内草地面积的49.7%, 主要建群种有白茅、芒、五节芒、野古草等;热性灌草丛105.1万hm2, 占全区域内草地面积的39.9%, 主要建群种有野古草、黄背草、纤毛鸭嘴草等;低地草甸27.1万hm2, 占区域内草地面积的10.3%, 主要建群种有灰化苔草、狗牙根、假俭草等。

2 草地植被生长状况

2011年全省草地植被生长状况与往年相比差异较大, 其中低地草甸类草地植被生长比往年要好, 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类草地相对较差。监测的三个类型草地中, 低地草甸类植被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都达到最大, 分别为97.1%、51.3 cm, 比往年情况有很大提高, 主要是因为2011年3~5月干旱少雨, 鄱阳湖区低地草甸较同期生长茂盛;其次为热性草丛类草地, 植被平均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分别为85.8%、39.4cm;热性灌草丛类草地植被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最低, 分别为82.4%、31.8 cm。三个类型草地监测样地的平均海拔高度、植被盖度及草群高度见表1。

从2009~2011年三个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盖度及草层平均高度年度变化图可以看出 (见图2、3) :低地草甸类草地植被盖度连续三年递增, 年平均增速达1.6%, 而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类草地植被盖度表现先增后减, 主要原因是2011年天气干旱, 山地丘陵草地生长较差, 但是鄱阳湖区低地草甸因水位下降, 湖草生长茂盛, 植被盖度及草层高度都比较高。

3 草地生产力

2011年监测结果表明, 三个草地类型监测样地平均鲜草产量为5 654.3 kg/hm2, 分别的比2010年和2009年上升34.5%和41.3%。不同类型草地年度平均鲜草产量变化可以看出 (见图4) , 2011年低地草甸类草地生产力较高, 达到9 552.4kg/hm2, 分别比2010年和2009年高137%和133%;热性草丛及热性灌草丛类草地2011年平均鲜草产量水平较低, 热性草丛类草地为4 378.2 kg/hm2, 比2010年下降9.8%, 但比2009年升高5.1%;热性灌草丛类草地为3 329.2 kg/hm2, 分别的比2010年和2009年下降13.5%和11.9%。主要原因是2011年春夏连旱, 受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及长江低水位等因素影响,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严重偏低, 水域面积大幅缩小, 二者均创历史同期最低值, 使得大面积裸露的湖底都成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受此影响, 以致低地草甸类草地2011年平均鲜草产量显著提高, 热性草丛及热性灌草丛类草地平均鲜草产量年度变化差异不显著。

从区域看, 相同草地类型, 不同区域间产草量存在较大差异 (见图5) 。在低地草甸类草地中, 余干县监测的平均鲜草产量最高, 达12 350 kg/hm2;在铅山县监测的低地草甸类草地鲜草产量最低, 仅为5 000 kg/hm2。在热性草丛类草地中, 平均鲜草产量弋阳县较高, 为6 250 kg/hm2;樟树市较低, 仅为2 183kg/hm2。在热性灌草丛类草地中, 平均鲜草产量较高的是鄱阳县, 为4 666 kg/hm2, 最低的是安福县, 平均鲜草产量仅为2 500 kg/hm2。

根据2011年监测结果和不同类型草地面积测算 (见图6) , 全省天然草地生产力鲜草的总产量为1 891.6万t, 分别较2010年和2009年下降2.6%和3.4%;干草产量为583.8万t, 分别比2010年和2009年降低2.7%和3.4%。

从不同草地类型年度生产力变化可以看出 (见图7) , 2011年低地草甸类草地生产力较高, 分别比2010年和2009年提高46.2%和42.6%;热性草丛及热性灌草丛类草地2011年生产力水平较低, 分别的比2010年下降9.7%和7.1%。

4 草地利用状况

2011年, 全省共监测样地55个 (草本53个, 灌木及高大草本2个) , 其中热性草丛27个, 热性灌草丛12个, 低地草甸16个。草地利用方式以暖季放牧及全年放牧为主, 分别有25和20个, 其他6个, 鄱阳湖区低地草甸有打草场4个;综合评价好的达到30个, 中等有24个, 只有一个较差;在利用状况中, 轻度利用的有44个, 合理利用3个, 未利用草地8个, 草地利用率为85.5%。未利用草地主要是由于草地天然植被品质较差, 畜禽可食牧草量很低。同时, 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 人工种草养畜不断普及, 草食畜舍饲圈养逐步推行, 而且草产品加工得到较快发展, 对减轻草地利用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西省根据不同区域的草地资源特点, 不断探索出草果结合、草林结合、草农结合等开发模式, 以及畜牧小区、家庭牧场等经营模式, 使草业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壮大, 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人工种草稳步递增, 草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010年, 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3.5万hm2、草地改良7.3万hm2, 较2000年提高40%。二是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筛选出适宜不同土壤、生境条件和各种用途的优良草品种40余个;人工草地建植、草地改良、高产牧草栽培、草产品加工等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取得较好效益, 人工草地草产量75t/hm2, 平均1hm2饲养九个黄牛单位;高产牧草产量120t/hm2以上, 达到1hm2牧草饲养十五个以上黄牛单位。三是推行“以草兴畜、以畜促草”策略, 实现草畜配套。全省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冬季饲草生产, 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提升了草业水平, 2010年人工种草达到3.55万hm2, 比2000年增加2.7万hm2。

5 草地生态环境状况

草地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草地既是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先锋。

根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制订的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评价方法, 综合运用监测数据对草地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监测和正确评价, 经对江西省各监测县的草地植被盖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全省各监测县权重系数见表2和综合植被盖度见表3。

从统计结果看, 全省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88.53%, 草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价良好。其中以赣北地区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较高, 余干县 (低地草地) 达到100%, 南昌县 (低地草地) 为99.2%, 永修县、鄱阳县分别为97.3%和95.5%;赣中南地区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偏低, 高安市最高为92.5%, 樟树市最低为76.7%, 遂川县、吉安县、泰和县分别为78.3%、81.5%和82.5%;赣东部地区的玉山县、乐平市、铅山县、弋阳县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为82.7%、83.2%、87.5%和88.2%。

但是, 长期以来, 草地作为基础资源, 由于经济效益相对偏低或难以体现, 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全省草地流失十分严重。一是村镇周边、邻近公路等低丘陵草地被大量开垦成为耕地, 从事经济作物生产;二是由于耕地、林地多列入保护范围, 利用报批难度大、成本高, 而江西草地多划规于荒地或未利用地范畴, 许多开发建设都选择在草地上进行;三是植树造林和发展果业, 草地被大量转变为林地或果园。同时, 草地面积减少, 造成草地过度利用, 生产能力逐年降低, 加上建设投入少, 造成草地退化。因此, 加强草地保护建设, 提升草业科技水平, 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益, 是摆在面前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同时, 草地生物侵害日趋严重, 草地毒害草种类多, 分布越来越广, 除已在江西省造成生物危害的豚草、空心莲子草外, 危害更为严重的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在贯穿南北的105国道及横穿东西的320国道沿线都有发生, 已形成漫延趋势。初步统计全省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空心莲子草等害草危害面积超过5万hm2, 必须要高度重视, 切实注重防患。

6 小结与讨论

6.1 完善草地监理体系, 加大草地监管力度

完善的草地监理体系是草地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草地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管理, 将草地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此, 应加快草地监理体系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完善草地监理机构, 充实草地监理人员队伍, 改善技术装备, 切实加强对草地的监督管理, 保障我省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

6.2 加强法制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依法保护和建设草地

必须依照《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划定基本草地、建立草地生态保护区, 有效遏制和打击滥垦、滥挖、乱采等各种破坏草地的违法行为。需尽快出台《<草原法>江西省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 加快江西省草地生态保护建设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 为草地保护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6.3 加大监测资金投入, 规范开展草地监测

草地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工作量大, 任务重, 尤其是地面监测调查,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目前, 工作经费十分紧缺, 尤其是各基层监测单位, 开展监测工作所必需的监测设备 (GPS、高像素数码相机) 、办公设备等都十分缺乏, 野外调查工作经费也难以解决。因此, 为使监测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添置必需的仪器设备, 加强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以保障草地监测工作在全省范围规范有序开展。

6.4 稳步推行草地确权和草地家庭承包, 夯实草地保护建设基础

确定草地权属、落实草地家庭承包责任制, 是依法管理、保护草地的基础。要尽力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努力稳步推进草地确权、草地家庭承包等工作的开展, 加快在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县 (市) 做好草地确权、草地家庭承包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草地确权、草地家庭承包体制和机制, 切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

6.5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科技含量

加大草地科研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解决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实施,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基础生态保障作用。健全草地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交流与合作,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全面提高草地生态保护、建设水平。鼓励和着力培育草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草地保护建设, 科学利用丰富的草地资源, 发展草地畜牧业, 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 延长产业链, 提高草地效益,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健康安全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6.6 扩大草地监理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11年中国生态旅游十大新闻 第3篇

2011年,中国旅游界大事如梭,或悄然逝去,或久传不衰。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兴奋,也面对了些许的无奈。

这一年,中国生态旅游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生态旅游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生态旅游“新国标”出台,“中国旅游日”确定……每一个消息都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中国旅游产业有了更为强力的保障。

当景区纷争继起、驴友失踪遇险等消息渐入眼帘,我们内心又不免涌上一丝牵绊,行业的规矩还需要完善,社会呼唤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诚邀10余位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媒体人评出了2011年中国生态旅游10大新闻。作为媒体,我们很欣慰能够在每一个岁末年初有这样一次沉淀,参与并见证中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进程,并把它向我们的读者一一呈现。

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

生态旅游步入最佳发展期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纲要》首次提出了“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的政策要求。

虽然只有短短145个字,《纲要》却为我国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拉动生态旅游产业向前迈出一大步。

多年来,我国旅游领域一直存在“重经济轻生态”的问题,全国20%的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上遭受着破坏,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被列入“十二五”规划,预示着我国将用生态保护的理念来塑造旅游行业,用生态保护的标准来界定旅游行业的准入及评估,充分展现了生态旅游在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中的积极作用。

推动文化大发展

文化旅游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生态旅游可以更多地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丰富、拓展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把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用活做强。在文化大发展的新时期,生态旅游既要起到维系地方民族文化活态,带动民族经济发展的纽带作用,也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旅游业决心以此次中央决定为契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时期,把旅游产业做深、做强、做大。

生态旅游“国标”出台

景区发展有章可循

2011年6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级的生态景区旅游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从此,进入中国20多年的生态旅游业终于结束了“无证经营”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国家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自己的行业标准,生态旅游旗号被滥用的情况一直时有发生,市场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保障相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根据《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生态旅游区中管理规范、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它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新“国标”的出台,满足了时代、市场以及从业者的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规范旅游产业,建立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具有突出意义。在它的作用下,群众对自然和生态的概念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促使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整体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突破行业分割

旅游与相关产业展开全面合作

2011年5月11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森林旅游文化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九个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彼此间的协调机制,共同促进森林旅游的发展。

7月15日,国家旅游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的通知》,两部门将通过交流研讨、相互学习等方式,推动特色景观旅游镇(村)的发展。

长期以来,旅游业被包括旅游、环保、林业、水利、国土、建设等部门多头统管,造成了行业分割和管理低下。通过一系列旅游合作协议的签署,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部门建立了行业间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在彼此协调、共同出台规划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整合了我国现有的旅游资源,对打造新旅游品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实现旅游业的战略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旅游日确定

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旅游休闲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的确定,体现了国家对旅游工作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凸显了社会各界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类文明建设的广泛认同,是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

作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旅游宣传日,中国旅游日的确定,有利于培养民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走进自然、放松休闲的意识,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到旅游休闲中去,更好地发挥旅游“寓教于游”的功能,进而促进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怒波冰岛购地

中国企业“走出去”搞旅游

2011年8月,中国旅游企业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透露,拟在冰岛东北部斥资2亿美元购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以开发度假旅游项目。

消息传出,引起世界广泛关注。11月,冰岛内政部长乔纳森表示,“不可能同意这家中国公司购买土地。”而且这项决定是“最终决定”,不可上诉。

进入12月,中坤集团方面透露,冰岛工业旅游部长表示,希望双方能够重新进行接触。

黄怒波冰岛购地一波三折,虽然尚未尘埃落定,但已经为中国旅游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添上了极富标志性的一笔,展示出中国旅游企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的新参与者,开始敢于直面国际高标准的旅游生态与环境保护法规,敢于直面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态责任感。经过多年的积淀,国内旅游企业已经具备了雄厚的资金积累、高标准的经营理念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企业一个成熟的战略化需求。

“无居民海岛”使用权首获批

“海陆空”旅游总动员

2011年11月8日,我国首个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落户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旦门山岛,使用者是宁波龙港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益民。据悉,黄益民在山上放养了大量的野猪、野鸭、山羊等各种野生动物,欲有限度地开发狩猎旅游。

2010年底,国家下发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规定“4000米以下低空飞行无需报批,只需报备”,为通用航空的低空旅游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至此,我国旅游产业进入了“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产品呈多元化格局,也使生态旅游开发有了更多选择。随着旅游领域的大开放,利用旅游这个大众化窗口来开发新经济市场,将孕育出更多的商机,进而衍生不同的产业链。伴随海洋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形式的不断丰富,旅游消费市场的优化升级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大,并带动旅游娱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有序互动。

婺源、凤凰景区纷争继起

社区参与受考验

2011年8月前后,江西婺源多个景点因“村民拦截游客”紧急关闭,让买了通票的游客懊恼不已。景区关闭源自当地村民和婺源旅游公司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0月19日,湖南凤凰古城又曝出19名重庆游客遭当地30余人围殴的事件。据了解,以前也曾发生外地游客在凤凰旅游惨遭殴打的事情。

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建设,是旅游景区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出现的利益冲突,则会对景区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多地方,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需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曾造成旅游环境的恶化。当外来力量控制了本地旅游资源,本地居民被排斥在旅游经营的开发、决策、管理之外,且大部分收益与其无缘时,当地人必定会对开发旅游产生消极情绪。旅游业失去了当地社区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投资者有必要拓展多渠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实现彼此间的共赢。

四姑娘山失踪游客获救

大众呼唤驴友社会责任感

2011年9月29日,14名户外穿越者在四姑娘山卧龙地区,不幸与家人失去联系。十几天后,这批穿越者在5支搜救队的援助下平安出山。据估算,此次救援至少花费13万余元。

早在1月份,广西也曾发生类似事件,6名驴友在灌阳县千家洞景区失踪,后经灌阳县和道县两地联合搜寻获救,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更为惨重的教训是2010年年底,18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在黄山探险时迷路,上海、安徽两地动用大批警力联合搜救,学生安全获救,但一名公安干警牺牲。

屡屡发生的驴友遇险事件,暴露出我国自助游的参与和管理尚存不足。出游前,驴友对可能遇到的危险没有清晰预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身行为的社会性缺乏合理认知。驴友应依照国家和景区的相关规定做好报批手续,降低行为的盲目性和危险性,提高遇到危险时的自救能力。

国家相关部门则要进一步增强对自助游的安全宣传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助游的安全细节,同时规范社会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和景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创刊

助推产业发展上台阶

2011年9月,正值“全面推进生态旅游”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之际,《中国生态旅游》杂志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杂志是倚靠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学家团队,整合地理所雄厚的地理和旅游智力资源,为中国旅游管理者提供的一本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和管理借鉴价值的行业主流媒体。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以“独特视角、权威解读、科学精神、专业方法、趣味阅读”为办刊宗旨,解读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剖析旅游市场特征与变化趋势,追踪产业热点话题,挖掘事件背后深度价值,阐述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展示新兴旅游发展业态,切实担当起引导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有色金属企业的安全管理下一篇: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