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2024-07-15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精选8篇)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第1篇

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贝多芬 《致韦该勒书》

2、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贝多芬

3、丑恶穿行于充满欲望的路径,引诱许多人跟着它走。美德追求一条险峻陡峭的途径,对人类较少诱惑力。 ——贝多芬 《贝多芬传》

4、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贝多芬

5、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贝多芬

6、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 ——贝多芬

7、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贝多芬

8、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贝多芬

9、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10、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11、在困厄颠沛的时候能坚定不移,这就是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人的不凡之处。 ——贝多芬

12、贝多芬: 1.你不完全属于我,我不完全属于你。 2.如果我们的心一直紧靠在一起,那我也不会有这些感触了。我有满腔的心事想要想你倾诉。唉,在这一刻,我感觉到语言文字的贫瘠乏力,不足以表述出我全部的内心。 3.你对我固然也有爱,但我对你的爱更加浓厚,在我面前,绝不要把你自己隐藏起来 4.祝你晚安 5.我们相隔这样近,却又这样远 6.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的 ——贝多芬

13、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贝多芬

14、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 ——贝多芬

15、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第2篇

2. 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 贝多芬

3.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贝多芬

4. 即使为了国王的宝座,也永远不要欺骗、违背真理 —— 贝多芬

5.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 贝多芬

6. 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 贝多芬

7.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 贝多芬

8. 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 贝多芬

9. 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 贝多芬

10.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 贝多芬

11. 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 —— 贝多芬

12.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 贝多芬

13.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 贝多芬

14.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 贝多芬

15.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 贝多芬

16. 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 贝多芬

17.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 贝多芬

18.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

19.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 贝多芬

被我们误解的名言警句 第3篇

这句话长期出现在语文教材上, 目的是为了宣扬努力的可贵。可其实, 我们都一直误解了爱迪生的原意。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无奸不成商。”——古代词

古代成语“无尖不成商”也变了味儿, 叫“无奸不成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 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 还要再多舀上一些, 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 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 就被公认不够资格当商人。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 “无尖不商”就成名副其实的“无奸不商”。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在今天, 这名诗已经成为形容老师一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感人奉献的经典名句。可其实这句诗的原出处, 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却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丝方尽的“丝”与相思的“思”同音, 比喻为爱相思流泪, 至死不干。

“无毒不丈夫。”——古代词

这句在电视剧中被一号反派角色滥的俗语, 其实是“量小非君子, 无度不丈夫”的讹传。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可能“无毒不丈夫”呢?这里的毒, 可能是发音相近而被误传, 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才对。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场关于贝多芬的争论 第4篇

罗森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十一岁时跟大师罗森塔尔学钢琴,而罗森塔尔是肖邦的学生的学生。罗森自幼看过许多大师的现场演奏,他算是秉承欧洲钢琴传统的。不过,他从未获得过音乐学位,二十四岁时拿到的博士倒是法语(同时缓慢地开始演奏生涯),而且大学教职也曾经是法语文学。他终生把演奏事业看得很重,有点瞧不起写书和教书,不过,在多数人眼里罗森是个相当好的钢琴家,但非不可或缺,大著则是惊天动地、不可取代。其书还有个怪处,就是不大附参考书目。换了别人,我早嗤之以鼻,但对罗森,我倒相信他在青葱时代就把该读的读烂,而且记忆力骇人,除了评论某本特定的书,简直没什么需要引征的了。

罗森的写作,除《古典风格》、《奏鸣曲式》那种成体系的大作,不少文章往往发轫于书评—对刚出版的传记、音乐研究的评价,出言不逊是常事。我追看过他给《纽约时报》写的不少书评以及被评的作者的反驳,他自己凶相毕露不说,对方索性也放弃学界的斯文,其争论和再争论往往十分BBS,纠结在副词、形容词、全称判断上,直到对方(往往是罗森的对手)闭嘴—话说形容词和副词,算是我们看世界的墨镜、3D透镜,而学者理应用显微镜,不过也不尽然。尤为讨厌的是,罗森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有时我并不喜欢他的看法,不幸的是再三读过之后,竟然被说服了。好在,罗森也有犯错并承认自己犯错的时候。本文中所谈的批评文集Critical Entertainments: Music Old and New一书,其中《反叛的,传统的莫扎特》一文开头,承认本文首发时把奥匈帝国约瑟夫二世的名字跟另一位搞混,“我在收入文集的时候留下这个可怕的错误,让自己当众出丑一次为戒。”不过后面紧接着说,“读者指出的本文其他问题是排字的人的错误。”

在他种种著名的论题,比如古典风格、肖邦、舒曼、勋伯格、卡特之中,贝多芬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演奏家,贝多芬也是他的常备曲目。这本文集中,有一篇论贝多芬的文章,《贝多芬的职业生涯》,是对社会学者德诺拉(Tia DeNora)的新著《贝多芬和天才的成型:维也纳的音乐政治,1792—1803》的批评。话题引起我的好奇和了解贝多芬的新动力,于是把原书也找来仔细看了一下,为免先入为主,仔细地读了两遍原书才开始认真看罗森的评论。

《贝多芬和天才的成型:维也纳的音乐政治,1792—1803》一书不能说好得惊世骇俗,尤令我腹诽的是论据片面,不太服人,但也有一点新意和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用数据来说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贵族对音乐会和音乐生活的赞助,列出赞助人名单,统计音乐会的场次,音乐家是“业余”还是“专业”,还有的图表列出维也纳一七九一到一八一○年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和几位如今无人提起的音乐家的全部场次。

读过点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典型的疑点包括,某大师的同时代人不是傻瓜,甚至比今天的千万人都更有眼光,为何贝多芬、海顿、舒伯特都曾被某些时代的人忽视?当然,贝多芬年轻时在维也纳是享受不少欢呼的,脱离维也纳音乐圈子是后来的事。不过渐渐取代“受时人欢迎”的,是他死后在历史上的地位。德诺拉在第一章《贝多芬和他的社会形象》中就说,贝多芬受到如此的欢呼和广泛的接受,以至于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出,音乐史是否可能是别的样子。此外,“天才形象的生成和不断更新,是(他和受者之间)点点滴滴共同作用形成的。”不过德诺拉后面的说法,在我看来就走得太远,也是被罗森力斥的原因之一。她说观众对作曲家的热爱好比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不断形成正向反馈,后代就只有乖乖伏倒在偶像面前。这种说法我能理解,我们对作品的亲近,不乏个体对个体的吸引,以及熟悉之后的顺服和接受,然而如果把它扩大到个性不一、口味迥异的观众这里,就很难服人。这也是个体感受和人数统计不可互相取代之处。即便用两人的关系比喻,难道“不断加强爱情”的两人,就不会厌倦和反目吗?两百年里,万千野心勃勃的同行,从舒曼、斯特拉文斯基到卡拉扬、伯恩斯坦以至罗森,谁不乐意自己开宗立派,“反贝多芬”才是更自然的欲望,而他们竟然都被贝多芬说服,再三确立贝多芬的位置,岂非奇迹。当然,贝多芬和他的历史位置,有那么一点副产品—音乐渐渐固化成极专业、少即兴的“高雅音乐”,也从业余、娱乐性操习中拔地而起,进入殿堂。福兮祸兮?此为另话。

不过,贵族并不都爱赞助音乐,更不一定都爱“重口味”。贝多芬的热情支持者、也是“严肃音乐”的最早鼓吹者之一Gottfried van Swieten男爵就显得落落寡合,用现在的话说,“未免太文艺了”。此人在维也纳奥地利政治圈中颇为活跃,做了多年外交官,见多识广,受柏林文化、狂飙突进影响甚深。他生性执著,对“业余爱好”十分认真,资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C.P.E·巴赫,自己也作曲—海顿评价他的交响曲,“跟其人一样刻板”。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就题献给了他。本书第二章《严肃音乐文化》中说到,“有创造力的天才”这样的说法,是一七七○至一七八○年之间在北德出现的,伴随着狂飙突进运动。这也是音乐变得“严肃”,区分于舞蹈伴奏的开始。一七九○年后,“严肃音乐”的概念越来越清楚,Van Swieten男爵大概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严肃音乐家中,最有影响的当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稳定观众群则是一七九○年后形成的。

虽然有一些贵族热衷私人音乐会,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类活动太昂贵,所以售票的公共音乐会渐渐兴起。公共音乐会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有清晰的节目单,观众慢慢记住了音乐家的名字,这在私人音乐会中是没有的。事实上,贝多芬出场的时候,宫廷乐队(hofkapelle)已近于绝迹,仿效宫廷的贵族们的兴致当然也降低了。德诺拉特别说到,与贵族、皇权传统强烈的维也纳相比,伦敦的贵族音乐会活动就显得松散得多,趣味和地位的联系没有那么鲜明,兴趣更广,操作也更实际。在这里,音乐家靠手艺谋生古已有之,工作机会也更多。后代有学者说英国音乐一向“广而浅”,没有维也纳、柏林那种保守社会中极窄极深的作品,德诺拉也表示赞同,我倒半信半疑,不知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后验之见。

nlc202309011321

德诺拉认为,虽然宫廷乐队衰落,但贵族之间在音乐会上一直有竞争感,哪怕是慈善音乐会,演奏者的门槛也不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明星制”,音乐中的理想主义也逐渐清晰。这在自谋生路的音乐家中也是如此。贝多芬正处在这么一个过渡期:要自谋生路,但可谋的机会还不多;期待贵族支持,又不甘仅仅取悦于人。但他毕竟出身音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宫廷乐师,和音乐圈子、赞助人都有广泛的联系,所以,虽然不像莫扎特那样作为神童早就名闻欧洲,但贝多芬有自己的优势,去维也纳向海顿学习的路费都是由科隆选帝侯赞助的。

当时如日中天的海顿有很多学生,贝多芬是其中之一,但不算好学生。和许多名师、名家一样,海顿鼓励学生指挥、改编他的作品,一方面学生有收获,另一方面老师也扩大自己的影响,但贝多芬极少演出老师的作品。德诺拉举出Neukomm、Struck等人,他们是海顿在信中夸奖的“好学生”,但没有一人是我们知道的传世作曲家。海顿最初对贝多芬大为赞赏,说自己“为这样的学生自豪”,后来却有些失望,委婉地表示“不能理解”。贝多芬呢,并不一定仅仅为创新而反叛,其基本功欠佳有目共睹。德诺拉说,据一个叫作申克(Johann Schenk)的作曲家回忆,他私下教贝多芬对位,这样可以给海顿好一点的印象,不要让大师把时间都花在低级的技术问题上。为了维护小有名气的贝多芬的声誉,申克善意地表示这些私人课要保密—留下信件才被后人知道。

贝多芬生前,确实拥有某些运气。在别的学生主要靠老师推广作品的时候,贝多芬已经有了不少维也纳贵族的直接支持,他并未主动放弃过同贵族的联系,但更看重用才华和个性来获得尊重。相反的是舒伯特,生前确实背到极点,贵族、朋友、音乐家,都不大站在他一边,自己琴弹得又不行(以罗森的意见,这是舒伯特最致命的弱点。那些生前极不得志的作曲家,往往是因为没有贝多芬这样的演奏能力),更可见证死后声誉的翻盘,凸显了怎样强大的必然性。

此外,贝多芬时代的人怎样看贝多芬?德诺拉总结了这么几点,大概包括织体较复杂、(钢琴音乐)偏离了通常的音阶、动态更大、旋律不像一般古典风格那么清晰循环等等。在《贝多芬早期的美学阵营》一章中,德诺拉提到贝多芬的音乐正好参与了现代钢琴的发展。这当然是个很大的话题,贝多芬不同的作品,面对的是不同的钢琴,维也纳制造、英国制造有很大差别—罗森说过,其差别不小于所谓“早期乐器”和“现代钢琴”之间的差别。维也纳钢琴的琴键偏轻而敏感,而英国钢琴琴键较重,音量大,产量也高得多。贝多芬更喜欢维也纳钢琴,但希望它能吸取一些英国钢琴的好处,表达更大的动态。当时跟贝多芬合作的Streicher公司尽力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来索性永久地吸收了这些变革。德诺拉非常强调贝多芬的“主动”,无论是对贵族、钢琴制造商、出版商,贝多芬都不甘受摆布,而是利用自己的资源有效地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提升了音乐的地位。

总之,德诺拉讲的是贝多芬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怎样帮助他成为“贝多芬”。有意无意地,她没有评论贝多芬的音乐。她指出传统中对贝多芬的神化是“双刃剑”,一方面延续话语,一方面竖起壁垒,阻隔交流。她反复强调的是天才的“社会性”,我基本同意,也认同贝多芬的名声很大程度来自他所立的模型,后验地看,正好给作曲家开了一条可走的路,而不是被他自己一次用光;当然,这不意味着后人模仿贝多芬就会立即成功,贝多芬的遗产,也是留给后人的难题,吸收和继承的过程几经跌宕;这条路也注定是单行道,将德奥古典音乐送上神殿,也让古典音乐中的高难技巧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音乐之外,贝多芬的人生道路,也很符合浪漫时代之后的社会心理需要。从贝多芬、凡·高到当今的物理学家霍金,个人病痛和厄运往往激起强烈同情和反响。在成就类似的人当中,戏剧性人生更有利传播故事。但是,从贝多芬的历史地位回看,认为有关他的一切都有助于“贝多芬神话”的形成,未免片面了。

罗森对此书的批评,相当程度上就是提出被德诺拉忽视或掩盖的“另一半”。他说,贝多芬不是幸运地获得了社会的宠爱,而是被社会最终“不情愿”地承认。至于贵族的资助,其实一八一五年后贝多芬已经不能依靠他们了—毕竟,贵族或国王的支持,能造就艺术家的声誉么?或许只能持续几年甚至几天吧,罗森说。时光无情,古典音乐的造神和毁神,向来是平行的运动,这算是我的总结。

罗森象征性地表扬此书“很多方面都不错”,比如对早期贝多芬和维也纳“音乐政治”的讲述(对我来说,这也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但又毫不留情地指出她引用的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别人的研究,并且还有疏漏。他也不同意统计音乐会场次来确认“谁更受欢迎”,因为很多音乐活动是业余爱好者的家庭活动,虽然不如音乐家弹得好,但也是表达好恶的一种方式。此外,因为贵族的私人音乐会没有节目单就判定观众不知道音乐家是谁,也站不住脚。“我知道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喜欢根据数据下结论,哪怕明明知道数据并不全面。”此外,对贝多芬的接受度不能只按贵族好恶来衡量,文化精英不等于贵族。德诺拉过于依赖机械的“阶级分析”,揭示的顶多是“线性相关”,这或许在社科研究中很常见—这倒是我的猜测。罗森还指出,艰难的艺术音乐并不是由贵族口味带动的,也并不是由贝多芬一人鼓吹的(1780年左右,维也纳音乐家就有过音乐协会,特意拒绝舞蹈音乐,以显示严肃音乐的尊严),海顿、莫扎特的音乐都被抱怨过太难。这一点,我倒觉得德诺拉不一定全错,贝多芬之前的炫技音乐很多,但不得不说贝多芬更有意识、有体系,比别人做得更明显,并且(或许凑巧地)嵌入历史叙事,把“命运”、“胜利”等标签牢牢粘住,后人想撕也撕不掉。

罗森表示赞同“天才是一种社会性成就”,但德诺拉偏偏没有正确地展示“天才和社会的关系”—这本来是她的中心论题啊。为什么呢?因为德诺拉一直在“数人头”、“数座位”,却忽视了贝多芬现象中最本质、最稳定的东西,那就是音乐体系本身。贝多芬并不是体系的革命者,而是个更完善的继承者、实现者。罗森认为,仅就革新性而言,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是远胜贝多芬的,甚至连海顿对同时代都比贝多芬更新鲜,这个有趣的看法内涵很丰富,背后有着曲折的辨析。仅仅从倾听的印象来说,我不时也有模糊的同感,至少很多海顿的钢琴作品听上去粗硬、“不伏”,似乎和曲式、调性仍然磨合着,这在其他早期音乐中也不鲜见(虽然目的不一定是为革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细读罗森的《古典风格》,看看他如何解说。

nlc202309011321

读完罗森的批评,我暗暗佩服他的犀利,好比给学生改论文的教授,动不动就把立论的根本推翻,红笔划得体无完肤,让学生羞惭而退。

后来德诺拉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回应,“认为天才是社会现象并不是否认贝多芬的成就……我的意见仅仅是,贝多芬的个人才能并不足以形成他的声誉……罗森不仅仅误会了我的意思,还歪曲了我的叙述。”“我承认那时的音乐会留下的记录不多,但四十份节目单里都没有贝多芬的名字,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罗森说我没有考虑音乐家的意见,这不符合事实,我在书的后半部讨论了音乐家的批评,在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三年间,音乐家对贝多芬褒贬不一。”“罗森认为贝多芬是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实现者,但他忽略了,传统是不断被重新发明的。‘受欢迎’是个可讨论的话题,是个历史现象,不能作为史证。正因如此,我也考察了一七八○年到一八○○年间莫扎特声誉的盛衰。”

总结一下德诺拉的意思,她强调的是,“众人喜欢贝多芬”往往是个自我加强、自我循环的现象。而我上面已经说过,这是事实,但只是一部分事实,德诺拉忽略了这个事实在更多事实中的比重。

罗森后来又写信给《纽约时报》,说“她认为自己考虑了音乐家的意见,其实根本没有。她只会断章取义”。“她没有因为害怕削弱自己的论点而不诚实地忽略论据—她只是不知道这些事实的意义,因为她没有追本溯源去看原始资料,依据的都是近年学者的研究。”

罗森对德诺拉的批评之一是“不懂音乐”。我一开始觉得,德诺拉是社会学者,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统计数字未必就没有价值。音乐不是科学或工程,它的精彩之处是个体感受而非一般概念,但音乐风潮、观众接受度又都是社会现象,一旦涉及到钱,又是政治问题,所以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而“身在此山中”的音乐家,倒有互相加强偏见的危险。但再想想,从逻辑上来说,很难讲谁占上风,但逻辑要靠事实支持,那么事实的全面、诸因素加权值的合理分配就更重要,这也是所谓专家的力量了。有时,一个地点、时间的错位,足能让一个结论由真成伪。

读了罗森和德诺拉的论争,我出于好奇,也去找了别的资料来观看“历史中的贝多芬”。我自己的意见,则有时偏向这头,有时偏向那头。其实,无论排列出“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位”有多无聊,不可否认诸位大佬是牢牢站在核心曲目中的,而他们到底是如何经历否定和遗忘,最终被写进了音乐史?偶然因素是显然的(西方古典音乐之超越地域,和欧洲的殖民历史也分不开),在历史上截取不同剖面,看到的纹理很不同。我一直以为,谈论艺术,公平一词往往意味着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公平、正确即当下,但此当下不是瞬间,而是历史至今的一个积分值,它不一定总是逻辑的必然或“应然”,很可能是已然叠加已然,偶遇摧枯拉朽之力才悍然改道。“主流”也不一定意味着“多数”,而是话语加权计算的结果,包括社会对学院、出版等等职业的承认和消化,毕竟那是一代代教育体系能抓住的东西,有限的资金当然会优先它们,世界就是这样维持的。

而音乐经典的形成有一点特殊性:作品要通过演奏来传承,演奏者的选择是第一关筛选。今人想听到古典音乐中极糟糕的作品,还真不容易,因为没人奏给你听。罗森谈贝多芬时也说,贵族的支持,其实不如当时的音乐家的支持更有力,因为贵族往往会问演奏者的意见。而筛选的标准,可能包括作品品质、演奏家趣味、客观条件的限制等等,当然也会受观众的接受度左右;演奏者和听众边彼此误读,边缓慢互动,最后作品还不知要等多久才迎来一个可疑但总算可以写到史书中的命运。但是,历史并不是实验室,无法孤立某一元素来实验“如非这般,贝多芬如何”。虽然有“历史常常重复自己”一说,不过罗森老师说过,“不是历史总在重复自己,而是历史学家总在重复自己”,这或许算狡辩。重复与否,取决于对事物的区分,也取决于观者的状态。我自己倾向于“上下文”的重要,认为历史是不能复制的。

关于经典的历史,可以说散见于罗森的各种著作。他和文学界的哈罗德·布鲁姆一样推崇经典,对多如牛毛的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音乐就不那么无条件赞美,认为除了那些传世的大师,剩下的大多经不起推敲,今人迷恋之,仅仅是为了那种风格。我理解他的话,但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听众,我既没有目击过历史,也没有见证过经典的形成,一切由前人决定,留给我的只有专家们的道理滔滔。和大师、和裁定经典的人对话是艰难的,要经过漫长的学习,这条路近于无望,然而无可回避。我有时想绕开大山,自己追寻历史上那些荒芜的花园;也有时候,被贝多芬吸引而回归,发现所谓的正统之地中,仍有无数荒芜的角落。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但如果被某一个特定的地方吸引,往往还是因为它在温习中不断提供回报。从个人体验看,德诺拉指出的“正向加强”并没什么不对。

学习和谈论贝多芬都很难,一些和他相关的史实,要么极熟烂,要么极陌生。史书中的浪漫时代,肖邦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这些人,只要某人出场,其余纷纷来报到,因为此时欧洲各国的音乐生活比往昔的联系紧密得多。而贝多芬活跃的年代呢?歌剧大师以外,最熟的名字只有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三人之下,键盘作曲家有杜舍克、车尔尼、克莱门蒂、库劳等等,但主要因习琴者才被牢记。此外的波切里尼、斯波尔、洪美尔,偶见于音乐会,如昙花一现。原因或许很多,比如器乐此时还不够主流;古典之前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和之后的浪漫时代,流派很多,偏偏在古典一小段,三位大师把空间用足,时人显得要么效颦,要么脱轨,难入可传之史。在贝多芬复杂漫长的音乐生涯里,那些同仁、同学、对手,今天都成了史书中陌生的名字,左右不见坐标,和我们的生活几无联系。

当时代不甘遗忘,挖出淡出主流视野的老古董重新评审一番,有些老古董果然见了天日,有些则重归沉寂。这种重新评价的风潮,十九世纪就有过。罗森和策纳尔合写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题是十九世纪美术,谈的仍然是经典的形成、标准的动摇以及浪漫时代对艺术概念的重新定义,举的劣作是法国“学院派”艺术,貌似拉斐尔,但死板得多。政府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而马奈、库尔贝的画却卖不掉,不一定是因为政府不理解艺术,而是马奈、库尔贝偏偏不肯画政府需要的题材。艺术受政治影响更不是新闻了,爱国主义有时导致某个时代的大复苏,十五、十六世纪的法国绘画都这样沸沸扬扬地出土过,令价值观略略重新洗牌—不过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虽然,不同时代的作品,自有不同的风格,并不能比较,但也有人真正地为标准而困惑,他们的目的不是考古,而是寻找艺术理想。

既然艺术评价并非一劳永逸,那么贝多芬会永远在那里吗?他会不会被遗忘?大师也无法提供答案。罗森最后一本书《艺术与自由》中《音乐的未来》一文中,说到今人挖掘蒙特威尔第,其实是在发明—因为他和今日确实联系稀少;但今人对莫扎特的理解,则是尽力纠正和复原。“那么,二十二世纪,贝多芬和肖邦是否得‘出土’,还是只需小心地重建?”

参考书目:

1.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The Mythology of Nineteenth-Century Art, by Charles Rosen and Henri Zerner, The Viking Press, New York 1984

2. Freedom and the Arts: Essays on Music and Literature, by Charles Ros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 The Classical Style: Haydon, Mozart and Beethoven, by Chares Rosen, Expanded Edition, 1997

4. Critical Entertainment: Music Old and New, by Charles Ros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Beethove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ius: Musical Politics in Vienna, 1792—1803, by Tia DeNo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6. The Changing Image of Beethoven: A Study in Mythmaking, by Alessandra Comini , Sunstorn Press, 2008

贝多芬名言警句 第5篇

2.若是为了更美丽的东西的话,任何规则都可以破坏。

3.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4.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5.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出火花。

6.我只能完全和你生活在一起,要么根本就活不下去。

7.赢得名声的艺术家常为此受苦,因此,通常他们的最佳。

8.我看到的人的优秀品质,再没有比那些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更优秀的了。哪儿我能找到这样的人,那里就是我的家乡。

9.信不信当灵感向我说话时我想到的是一把圣琴,我把它的口授听写下来?

10.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11.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12.我为什么要作曲?――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13.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14.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15.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幸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16.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就如同整个生命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些现代人不像我们的祖辈那样坚定的话,文明的精粹在许多方面就得不到发扬。

17.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18.当梦想与现实偏离人生的航线时,你是选择奋起还是沉沦?

19.生命的幸福不在于环境,地位,财富和他们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

20.我要紧紧的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让你屈服。

1.名言警句

2.英语名言警句

3.名言警句学习

4.时间名言警句

5.名言警句爱情

6.理想名言警句

7.短名言警句

8.医德名言警句

9.名言警句大全

贝多芬经典励志名言警句 第6篇

2、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

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5、即使为了国王的宝座,也永远不要欺骗、违背真理。

6、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7、划分天才和勤勉之别的界线迄今尚未能确定——以后也没法确定。

8、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藉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9、若是为了更美丽的东西的话,任何规则都可以破坏。

10、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11、我为什么要作曲?——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12、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13、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14、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

15、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16、我未曾想过写谱是为了名誉与荣耀。我一定要把内心深处的东西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17、爱是人生的合弦,而不是孤单的独奏曲。

18、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19、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

20、运气就像一个球那样圆圆的,所以很自然地,它并非总是滚落在最善良、最高贵的人的头上。

21、对于富有才华和热爱劳动的人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

22、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23、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24、根据我一贯的作曲方式,即使是写器乐曲,我眼前总有一个整体。

25、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

26、真正的友谊,只能基于相近性情的结合。

27、信不信当灵感向我说话时我想到的是一把圣琴,我把它的口授听写下来?

28、我的想法正如伏尔泰所说“苍蝇的几口叮咬并不能阻止骏马的前进。”这些蠢人,就让他们去诽谤吧,他们的风言风语决不能赋予任何人不朽,更不能抹去那些命定辉煌的人们的不朽。

29、赢得名声的艺术家常为此受苦,因此,通常他们的最佳

30、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31、在困厄颠沛的时候能坚定不移,这就是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人的不凡之处。

32、凡领悟音乐的,便能从一切烦恼中超脱出来。

33、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34、我要抱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35、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36、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3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

38、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39、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40、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41、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4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43、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

44、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

45、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就如同整个生命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些现代人不像我们的祖辈那样坚定的话,文明的精粹在许多方面就得不到发扬。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第7篇

言警句

本篇文章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丰富全面。

1、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7、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8、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9、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1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1、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12、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3、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英国作家

14、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15、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16、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7、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8、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19、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

20、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2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2、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2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2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25、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26、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27、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马雅可夫斯基

28、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29、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3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31、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32、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33、多虚不如少实。——陈甫,宋朝哲学家

34、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35、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36、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37、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

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39、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

葛亮

41、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

42、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邵雍《迷悟吟》

43、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44、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4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4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47、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毛姆

48、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第8篇

【技法指津】

(一) 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作题目, 可使题目更醒目、更能吸引读者。

(1) 直接引用, 如《有一种爱叫放手》 (2014年课标卷II) 、《敢问路在何方》 (2015年福建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5年福建卷)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5年山东卷) 等。

(2) 巧妙化用, 如《问世间“品”为何物》 (2015年浙江卷) 、《失“智”猛于虎》 (2015年江苏卷) 、《水墨留白刚柔相济》 (2015年上海卷) 、《腹有“雅量”气自华》 (2015年重庆卷) 等。

(二) 居于题记

好题记如黛眉。用名言警句作题记, 定会博得个先声夺人的头彩。

(1) 诗句题记, 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善良去哪儿了》的题记:

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2) 歌词题记, 如2015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题记: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3) 警句题记, 如2015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守住坚硬》的题记: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 才能炼出制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名言)

(三) 居于开篇

以名言警句开篇, 往往能够统摄全篇, 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的作用。

(1) 引出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引子”, 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 能使文章开篇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言为心声》的开篇:

冯骥才曾说:“植物死了, 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 将生命留在作品里。”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 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所以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又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绝知自然要躬行》的开篇: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前半句, 而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 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 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自然要躬行!

(2) 充当观点。以名言警句为“观点”, 既能做到观点明确, 又能增加文采, 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如优秀作文《火中取栗》的开篇:

现实生活中, 我们很容易奢望别人闪光的人生, 总以为别人是在走一条幸运的路, 只有自己始终走在泥泞中。其实,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事业, 大都只有经历水深火热的艰苦一面之后, 生活才会更多地展现出甜蜜幸福的一面。正如梵·高所言“, 栗子, 是从火中取出来的”。

又如优秀作文《境由心生》的开篇:

窗外一样的风景, 不同的人去观看却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当有人看到了哭的时候, 有人却看到了笑。究其原因, 在于心境不同, 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心美, 一切皆美;情深, 万象皆深。”

(四) 居于主体

议论文常常要通过议论来说理, 如能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述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往往能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记叙文或散文的主体部分巧引名言警句, 能使形象丰满, 语言熠熠生辉。

(1) 充当分观点。以名言警句为分论点, 既能使观点鲜明, 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如优秀作文《梦想的力量》的主体部分片段:

作家王蒙说:“面包只能给肚皮充饥, 而梦想却能给灵魂增高。”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冯仑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 一下子没有了单位, 没有了房子, 没有了档案, 没有了职称, 与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经过数年打拼, 让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功成名就之时, 2012年, 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 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在追逐梦想的荆棘路上, 俞敏洪也同样放弃了在北大任教这块世人羡慕的“面包”, 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让新东方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可见, 梦想比面包更重要, 它让人在拥有面包的同时更能看到灵魂的高贵。

(2) 充当论据。以名言警句为论据, 既能和事实论据相呼应, 又能增加文采, 增强艺术感染力。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体部分片段: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 又怎能抒发出“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 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 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亲临自然, 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 于云卷云舒、花落花开间寻得自然之真谛。

(3) 升华论据。以名言警句为扣题句, 既能准确扣题, 又能升华论据。如优秀作文《心有目标》的主体部分片段:

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 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缓解种族矛盾的目标, 27年不忘初衷, 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活, 在边缘的小角落, 这不仅没有改变曼德拉的目标, 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身在监狱, 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契诃夫的一句名言:“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 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可见, 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 只有心中有目标才可成大事。

(4) 营造意境。在记叙文中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既能烘托形象, 又能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如优秀作文《没有宋词的年代》的主体部分片段:

整个下午, 我素手为桨, 宣纸为舟, 泛波于千年前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 秦淮两岸香拥翠绕, 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 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

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 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 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 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回眸之间, 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 想做羽扇纶巾间穿行的女子, 在西子湖畔独品晓风残月, 绿柳如烟中墨笔添香, 做那宋朝华美锦缎上韵短而味长的一笔。

曾经, 想学淡雅清丽的同叔, 凄婉优柔的易安, 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 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 便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五) 居于结尾

在文章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可轻松打造“豹尾”, 使得文章含蓄有韵味, 意境更为深远。

(1) 画龙点睛。在结尾段运用名言警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透过作品看人品》的结尾段:

纪伯伦说:“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 农夫依然是农夫, 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 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 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在作品中进行深层思考的人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 无论面具怎么多样, 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 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升华立意。以名言警句作为结尾段的升华句, 既能揭示文章主旨, 又能使主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守住人性中的善良》的结尾段:

我想他们在小男孩的妈妈上车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感动了, 从而以沉默来反省自己不加思考的行动;反省自己被追求效率这一价值观所扭曲的一些本心……因为我一直深信斯宾诺莎的一句话:“一个民族, 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禁锢着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尽管会不完整, 尽管会扭曲, 但是民族灵魂中的人性都是永不湮灭的……”

【运用示例】

(2016年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兰西革命》一书使美国作家拉马斯·卡莱尔享誉世界, 然而这本书的问世却颇费周折。他先后写了两次, 第一次, 卡莱尔的手稿被女仆误当成废纸生了炉子, 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起初, 沉重的打击也曾让卡莱尔捶胸顿足。但是他很快就从挫折中走了出来, 把这场灾难抛到了脑后。他把这本书再次写了一遍, 而且写得比第一次更好。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佳作展示】

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

一考生

陶渊明有语:“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如果他沉迷于、失意于官场的伤痛, 又如何能到达心灵的桃花源?西方谚语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如果你揪心于失败的悲哀, 又如何能品尝到咖啡的芬芳?人生中,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 失去什么, 都不要驻足, 因为不管怎样, 人生的道路上都没有停歇处, 所以请别放慢你赶路的脚步。【用陶渊明的话与西方谚语引出观点, 使文章开篇就彰显“理趣”, 顿生“看头”】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尽管追逐快乐是人的天性, 但一生不经历痛苦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充当分论点, 并将其置于段首,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被誉为“日本推销大王”的石井太郎, 拥有数千万的资产, 可谁又知道幼年时候的石井为推销一件商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曾掌握着欧洲最发达国家的政权, 但又有几个人知晓他幼年丧父, 曾在乡村杂货店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样是承受苦难的人生, 肯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 怕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开弓没有回头箭, 人生没有返程票。有首歌唱得好:“生活是一杯酒, 怎能没有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团麻, 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引用歌词分析素材, 既准确扣题, 又升华了论据】

“不放慢赶路的脚步”是一柄利剑, 它能斩断纷繁的乱麻, 除去心头的阴云。它是一支火炬, 能融去心头的寒冰, 扫尽心中的懦弱, 它是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它是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孔子“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古训依然在耳边回响,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嘱咐依然在耳边盘旋, 还在等什么, 赶快用它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奔向成功与光明吧。【引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不要让曾经的尘埃蒙住今天的心灵, 那些缥缈的遗憾早应该飞过忘川到九霄云外, 又何必苦苦留它在晴朗的空中徘徊。翻看那触目惊心的历史, 多少人因为无谓嗟叹和哀伤而放慢了赶路的脚步, 蹲守在路旁, 任由岁月流逝, 等待上帝的施舍, 而上帝对这类人一向是嗤之以鼻的。那些贪图安逸、遇到苦难就退缩、不思进取的人显得无比渺小, 如同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他们的经历不仅可悲, 而且可怜。无论词帝李煜怎样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也不可能再次登上宝座, 因为他早已停下了赶路的脚步。【化用诗词名句充当论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采】

磨砺虽多意愈厉, 直与天地争春回。上帝青睐的是那些人, 他们不但会在荣誉中不断前进, 更会在挫折中奋起抗争, 他们知道过去属于死神, 而未来属于自己。是“不放慢赶路的脚步”的信念一直在激励着他们, 将他们推向命运的宝座, 享受人生的充裕。张海迪、史铁生、霍金、廖智皆属如此。

上一篇:优秀工作者主要事迹下一篇:名人素材加论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