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郎说课稿范文

2024-07-19

读书郎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

读书郎说课稿 第1篇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5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谈读书》。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二、说三维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四、说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二)自主感知

1、轻声自读:问题是,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速读:问题是,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三)品读积累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读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五)拓展迁移

搜集课外读书名言,完善《读书名言精评》。

 

读书郎说课稿 第2篇

鲁北工业园实验学校 李福平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课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很多人都读书,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读书为了做官,变本加厉地鱼肉人民,也有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2、分析题目:“谈”和“论”的区别,复习议论文的有关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附课文学习框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谈读书》内容?

2、研讨课文,合作探究(1)分析各部分内容。(2)培根生平

3、课文延伸,巩固升华(1)有关读书名言(2)有关名人读书的案例】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在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所设想板书既简洁又直观,紧扣文章的重点词,直观形象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相当于我的微型教案。

六、说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直奔重点,通过抓重点词,创设情境,体会“读书之妙”。

《老王》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教学流程

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 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 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 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的不幸 (穷苦) 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 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 写出了生活的痛苦, 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 写出了生活的艰苦。不仅如此, 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 因为眼瞎, 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从心灵上摧残他, 打击他。所以, 无论是从物质上, 还是从精神上, 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他是这么的不幸, 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 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 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不仅如此, 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 可见, 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 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评价人物形象, 品读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感情, 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

教学重点:评价人物, 品味语言。

解说:“对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而且本文也是通过该能力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同时也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根据本课实际及学生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品味语言、语言表达的劣势, 所以我确定它也是本课阅读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全面评价及对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已经远远不是第一次了, 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搞得有些支离破碎, 且缺少对环境及背景、故事情节的联系, 所以说,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 这一项仍是难点;关于语言特点这一方面, 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缺少对语言的锤炼过程, 语言不仅缺乏生动性, 也缺乏真情实感。

二.说学法、说教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标问题化的学习方法, 也包含着教师的互动参与法, 点拨法, 品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计划安排一个课时,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把握阅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类作品的方法, 提高能力, 所以我对本文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导入:

(一) 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文章, 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1)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品味探究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 但有详有略, 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然后,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 因为:

4、小组合作交流, 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1) “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 他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 他“唔”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5)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6) 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 (7)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说明:课上教师尽管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 不必拘泥于工具书上的答案,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探出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 感人的文章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语, 而是在平实诙谐的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真情, 精练准确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朱自清的《背影》, 不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中认真地锤炼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感情的流露, 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结尾几句的苍白无力的抒情所能表达的。

(二) 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 又是善良的人。那么, 面对老王的遭遇, 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预设答案)

A、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 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的人。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 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 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 直着脚, 给作者动香油鸡蛋, 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 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 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 没有领受他情意, 为老王做得太少, 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 几年下来, 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 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 没有与他平等相待, 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 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 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 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说自己 (反馈实践) 。

播放一组关于中外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幻灯片,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进一步思索, 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们。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 目的是让学生由己及人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

谈读书说课稿 第4篇

砖桥中学 花 蕾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谈读书》。

第四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包括立论文三篇、驳论文两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谈读书》是第三篇立论文,文中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部分学生可以做旁批,注重积累,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同学的回答能作出一定的评价。但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书,赏析文章语言时,觉得难于下手,或是说理不清,尤其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概括。

三、说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四、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及设计思想的定位,我把本文的三维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课文美育的价值,让学生学会读书。

⑵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⑴ 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⑵ 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⑶ 练习法: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⑷ 评点法: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在品味语言的美感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

⑵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品味文章精致语言的这个“点”上,通过学生“整体感知”“合作解疑”、“选读品味”从中概括出“如何赏析文章语言”“学会了哪些论证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的教学过程分基础准备三小步和探讨文章四大步两个大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用时42分钟,3分钟机动)基础准备三小步为: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读书名言警句和作者的情况,并认真朗读课文两遍以上,自行解决字词。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学习本文打好基础。

(二)对联引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认为读书应该为了什么?”从而打开学生的语言机制,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并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打基础。“英国大作家培根对读书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多媒体显示作者与课题,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三)名人剪辑库:(2分钟)“你对培根了解有多少呢?”先由两个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作简单的介绍,意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再综合并用多媒体展示,特别强调培根语言的特点:“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为本文的重、难点分析与突破打下基础。

探讨文章四大步为:

(一)整体感知:(7分钟)找三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多媒体提示:(1)初读后,你对读书又有哪些新的认识?(2)归纳一下这些知识是作者围绕“读书”的哪几个方面论述的?个别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教师点拨归纳板书: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此环节培养学生由初步感知向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二)合作解疑:(9分钟)“在刚才的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培养学生发问精神。但基于学生现状,教师可随机质疑“我有疑问你们能帮我解决吗?”然后拿出教师先做好的纸签,每组抽取任务并合作解疑。从而激发学生发问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快感,并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准备的问题可为(1)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明确:消遣 装潢 增长才干)求知中存在哪几种偏向?(明确:会弛惰 自欺欺人 成偏执的书呆子)集体交流时引出所用论证方法为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观点的方法是对比说理论证)。(2)关于作者对读书方法上的见解,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在读书的方法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联系实际牚握一些好的读书方法)(3)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为什么要鼓舞人们去求知呢?(明确:①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②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集体交流时问: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巩固对比论证)等

(三)选读品味:(15分钟)多媒体显示:“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可在语句旁做适当批注”。集体交

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区分观点、归纳论证方法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评价。(课件随学生的分析相应出示课后二题的重点语句)通过学生自己赏析语言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赏析句子的能力,并复习比喻论证、学习归纳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多的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引导语句:

(1)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 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推理得出作者的观点,“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后多媒体出示课后二题的第二句,找本、喻体及作者的观点。

(2)排比论证:“读书足以怡情„„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道理显著,富于气势。(最好是随学生喜欢的句子出现再引导找另外同样的句子)

(3)归纳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者先排比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即论据),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即作者的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如:猴子是哺乳动物,胎生;老虎师哺乳

动物,胎生;人也是哺乳动物,还是胎生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这种用特殊性的论据来证明普遍性的规律的论证方法,由于列项的事物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结论也令人信服。„„ „„

(四)知识巩固:(5分钟)

1、“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学生回答后师引导概括并显示:“艺术风格。(遣词造句、句式、修辞等,例如本文)思想内涵。(给人启示、引起共鸣,例如小说《心声》)”再指导学生可根据以上角度,分组继续赏析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做仿句练习。此环节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渗透写作与创新意识,突破难点。

2、“我们学习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可以设为教师小结的问题。“议论文中除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外,还有论证方式。象本文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两者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此环节既可使学生清楚议论文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文的兴趣,为知识的迁移做准备。

最后多媒体显示拓展作业题(任选其一):(1分钟)

(1)收集精警的语句到资料本上。(使学生在再次品味本文的语言美中得到积累)

(2)请以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作论点,说一段话。注意论证方法的应用。(学以致用)

老师送学生一份礼物——《书》

六、板书设计: 短 文 两 篇

谈 读 书

培 根

读书的目的 排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读书的方法 排比论证

读书的作用 归纳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立

《论读书》的说课稿 第5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关于“读书妙悟”的,而《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传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对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理论与时践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语言洗练,善于修辞,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读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的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中学语文在线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重点:

1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作用。

难点: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培根大师对话。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 卡片 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式导入,其目的是调动学生阅读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时大约2分钟。

2、掌握培根的有关文学常识,让同学们自主交流搜集的资料,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用时约3分钟。

3、整体感知,先是让学身在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体会诵读中的语气、情感,再是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用时约15分钟。

4、品味欣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经典格言,感受哲学家敏锐、精辟、深刻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用时约10分钟。

5、拓展阅读,通过让学生试着写一段读书的感悟或体会,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思维来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用时约8分钟。

6、结束语,其目的是为了再次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用时约2分钟。

附板书设计

目的 比喻论证

论读书 方法 对比论证

作用 归纳论证

说明: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

《少年正是读书时》说课稿 第6篇

此板块有三个小环节:

环节一:“爱读书”,第一、二组分享有关读书名言警句;展示手抄报。

环节二:“读好书”,第三、四组分享有关读书历史典故、名人故事。推荐适合初中生读的书籍。

环节三:“善读书”,第五、六组分享名人的读书方法,并总结一些适合初中生读书的方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倾听的能力。学生积极发言,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分享、合作的快乐。

板块四、阅读伴我同行

(一)畅谈此次活动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此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享自己的观点,丰富学生的见解,激发阅读兴趣。

(二)制定我的读书计划

通过此次活动,你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一定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从同学们那里获得了一些启示,那就动手制定以下自己的读书计划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说收获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应强调合作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积累了一些读书方法,达成了学习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苏武传》说课稿 第7篇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 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 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 个别字词生僻, 但人物形象饱满, 情节生动, 文学性、观赏性较强, 课下注释很详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 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 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 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 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 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 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 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 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 三次拒降, 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文本, 直面人物, 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 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 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 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1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2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3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 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 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 教师抽查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 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 齐读苏武语录,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 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 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 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 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落实效果不太好, 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少年正是读书时》说课稿 第8篇

大家好!

一代文豪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促进读书,许多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读书节目,如央视10套的《子午书简》,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八分钟》,中国教育台的《读书周刊》,特别是央视一套播出《朗读者》后,读书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几乎全民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业相对繁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应该怎样去选择,怎样去读呢?本课题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说教材

《少年正是读书时》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阅读状况,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说学情

中学生已经进入中学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帮助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活动实施时,要强化这样的意识:综合性学习的一切活动应由学生自己自主、合作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协作。

三、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通过说读书名言,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增强学生表达、倾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合作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沟通,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阅读品位,善于总结和分享。

重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难点: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阅读品位,善于总结和分享。

四、说教学过程

三环节: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延伸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名人读书名言。

2.搜集名人读书的经验,写上自己的评析和体会,要求联系实际,有现实意义。

3.搜集读书成语典故,及名人读书的故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写下这样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谁给大家说说这首诗的主旨呢?(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综合性学习初显语文味。)

活动一:名人论读书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名言展示: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活用名言:依照上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书是_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

2.介绍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韩愈的“提要钩玄法”;朱熹的“三到法”;鲁迅的“随便翻翻”;毛主席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华罗庚的“厚薄法”等。

(作用: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存在感和成功感,然后及时介绍名人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创造)

活动二:开讲啦

1.讲读书的典故及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逸闻趣事。

典故资料链接:韦编三绝,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逸闻趣事资料链接: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曹禺真读书假洗澡,爱迪生以书为枕,闻一多醉书,华罗庚猜书,侯宝林抄书,张广厚吃书,高尔基救书等。2.讲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收获。3.介绍自己最拿手的读书方法。4.好书推荐,说出推荐理由。

(作用: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活动小结: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供后人借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把自己投入到书籍之中,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即将展开的更加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延伸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说课稿 第9篇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忆读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依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单元要求、本课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及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梳理记叙的顺序。现在重点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提取文章的要点,并通过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其中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提炼并体会中心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1.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2.品味语言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评入手,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具: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温故知新切入)我们小学学习过冰心的作品《寄小读者》,其中包含了冰心怎样的思想呢?(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热爱)。冰心此种思想亦可表现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忆读书》之中。请你明确告诉我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读书好,要我们学会读书。“忆”说明本章的哪些信息?叙述以往的经历。冰心写作时89岁老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用原文回答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标依据:“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二、走进课文,提炼要点 1.结合作品内容深入体会理解此中心句,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在充分思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

2.请学生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方面结合作品自由谈:

(1)“读书好”即读书的优点,(此点学生从作品之中可以较容易地找出)

①(受到感动)得到享受 ②丰富知识 ③写作方面知识 ④做人处世道理

(2)“多读书”即让学生谈冰心读书的特点:

①数量多 ②内容广博,(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时间地域上)有中、外、古作品

此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缺少现代的作品,可让学生从作品(12段)中找出依据并体会冰心读书观(学生在文中圈出冰心读过哪些书)

⑶读好书:分析:是不是“读书好”就是什么书都不加选择地去读呢?冰心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在冰心的心里什么样的是好书?并稍作概括。(作者的评价标准是自己几年 的阅读经历的总结)那么,她对读过的《水浒传》又是怎样看待的?

一方面:充分肯定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了作品的不足。

三、品味语言,感受真情

请大家默读第七段,在文中勾画出能表现自己这种态度的词语。(课后习题的落实)学生读相关段落,并互相交流。

通过作者对《水浒传》的态度,你们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回答:全面的看待一部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作者几十年阅读经历的总结,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些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你能从其它段落中找出依据吗?学生再走进课文,勾画词语。

课标依据:“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辨析结构,深入理解

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读书经验,那么三个方面的顺序可否颠倒?学生自由谈:

(1)结构方面三者同前文内容相照应(2)内容方面,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总结:学生思考作者意图、编者意图。课标依据:“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布置作业:制定读书计划。

课标依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板书设计:板书略

说教法:

1、激趣法:本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非常多,所以通过知识小竞赛帮助学生整理相关文学常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朗读法:结合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局限性的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借助突破口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3、圈画法:在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由词、句到段、篇,层层深入,用圈画帮助阅读。

4、讨论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其团结合作的精神。

说学法指导: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借助指导批画,提高学生筛选、概括和感悟能力

3、借助多媒体齐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说本课亮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说课稿 第10篇

桥头小学 喻越

【说教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最后一首诗词。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预设时让学生联系自己所学到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既复习了旧知,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不至于让“无遗力”、“老始成”这两个教学重难点流于空洞的说教;因为有了以具体的事例为依托,教学中学生均能建立起丰富、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本教学设计中除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之外,还增加了导学案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拓展思维。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说与写相呼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把握整首古诗。【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词的内涵,联系具体事例加以理解;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说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联系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对子聿所寄予的深切期望。【说教学方法】

本文拟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移情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沟通回顾

1、观看插图,发挥想象:从插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交流)

2、出示书法作品《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出课题。

3、揭示课题。解释“示”、“子聿”,理解课题。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正音。

三、自学古诗,合作探究

1、出示导学案。

2、完成导学案第三题“设问导读”部分。(不明白的地方,可做上记号。)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志

1、探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做学问是无遗力的? 出示成语:悬梁刺股(孙敬 苏秦)凿壁借光(匡衡)

萤囊映雪(车胤 孙康)闻鸡起舞(祖逖)

②出示故事: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

这两句诗陆游想让子聿明白什么?(板书: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2、品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让我们想起一个词:“纸上谈兵”。①补充阅读《纸上谈兵》。

②联系诗句,理解“绝知”和“躬行”之间的联系。

五、诗文小结

1、陆游为什么要对子聿说这番话?你能走进陆游的内心想象一下吗?

2、诗文小结。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其它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见导学案)

自选题 :写一段话,要求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

【说板书设计】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

《祝福》说课稿 第11篇

《 祝福》 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是鲁迅先生小说的名篇代表作。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小说,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的语言,并通过不同的篇章来体会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 这是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小说的鉴赏,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阶段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连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知识学习的伸展点,所以本单元从整体上承担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小说鉴赏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的重任,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 祝福》 这篇文章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刻揭露了整个社会对于底层普通劳动妇女的迫害以及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文章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在继承传统的以白描为主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肖像描写细致入微浓墨重彩,是对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与发展,学好本课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品味人物语言的能力。

基于对于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情节发展脉络,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重点赏析对祥林嫂神态的细节描写。

3.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4.深刻认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社会的冷漠,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同情,对自我的关爱。

教学重点:

1.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深刻认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社会的冷漠与隔阂,培养学生建立爱人爱己之心。

教学难点:

深刻认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社会的冷漠与隔阂,培养学生建立爱人爱己之心。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于其他文体,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学生在阅读中更多的还是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 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 《 红楼梦》 中《 林黛玉进贾府》 这一部分, 对于小说三要素中人物、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本篇现代小说《 祝福》 ,使学生在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掌握小说的鉴赏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 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状况。

三、说教学方法

1.问答法:通过问答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使课堂活泼生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 讨论法: 使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学会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诵读法: 通过对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的诵读,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

4. 点拨法: 在学生的思维卡壳时,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老师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展开联想,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和更宽阔的视野。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于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通过上课伊始,以电影《 祥林嫂》 结局片段来导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 并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2.理清情节

回顾以前学习的小说构成要素,通过复述课文内容,依据小说基本模式归纳概括,来理清情节脉络,为下一环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3.分析本文的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

而本文采取的是倒叙。 先讲到祥林嫂的死,而后再讲祥林嫂的一生。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 1) 设置悬念: 为何在喜气洋洋的节日中,祥林嫂会寂然死去? 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倒叙的手法,使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 激发其阅读兴趣。

( 2) 烘托气氛: 在热闹非凡的“ 祝福”背景下,交代祥林嫂死去这样的结局,强烈的对比中表现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境遇,烘托出极度悲凉的气氛。

4.精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教师的引领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目的,通过和学生共同结合文本来分析鉴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品评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设置的环境和情节有着密不可无分的联系,那么教师就应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和环境入手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祥林嫂的形象,作者刻画祥林嫂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章,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将学生固定于小说情节发展的感性思维提升到对人物形象鉴赏的理性思维上来。 我创设的问题如下:

( 1) 找出文章中祥林嫂初到鲁镇到最后寂然死去的几次形象变化,重点赏析祥林嫂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命运变化。

( 2) 学生自主讨论, 从祥林嫂的几次形象、命运变化、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外部环境上来探究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提炼出文章的情节结构和线索,使学生对于本文的行文脉络有一个初步感知, 第二个问题是重点问题,要重点分析,它的解决与否也关系着本文的教学重点能否完成。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为主的探究方式,深入理解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为下节课理解本文的其他人物形象积累方法和技巧。

第二课时

1.导入

通过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既是温故也是知新,学生经过一个课后的消化和理解, 对于本文肯定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总结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入对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 因为人物的形象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他人物又从不同角度构成了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先从分析环境描写来入手。

2.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

小说的环境描写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本篇文章中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人物命运的发展以及主旨的揭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小说的环境描写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拿出来分析。 学生通过对小说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基础。 具体步骤如下:

( 1)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四处“ 雪”的描写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领会小说的主题。

( 2) 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是分不开的,通过设置问题“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对 ‘ 祝福 ’ 场景的描写, 相互对照, 你读出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对照中挖掘问题的本质,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既能突出人物形象的分析,又为文章主旨的解读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精读文本,分析形象

主要从品味人物的神态、语言入手,结合情节、环境描写和上一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既是新授,又是巩固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的鉴赏品评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

( 1) 学生通过自主寻找鲁四老爷的形象和四婶的语言描写, 来分析二人的性格特征。

( 2) 通过文中对于柳妈的描写和语言,来分析柳妈的形象。

( 3) 学生自主讨论, 分析文中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故事的看客的形象。

( 4) 寻找课文中叙述主体 “ 我”的语言, 分析“ 我” 的人物形象和在全文中的作用。

以上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构成了祥林嫂的生活环境,都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把这几类不同阶级的人单独挑出来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更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埋下伏笔。

4.分析文章主旨

通过对小说中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分析,为揭示全文主旨的问题“ 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 提供了诸多方面深入探讨的依据, 学生可以依据文章的情节、 环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自主探讨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 这一问题的设置, 既指向文章的主旨, 又串联了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脉络,是总结式的问题,从而为教师总结提炼出“ 所有都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但所有人的行为又都是外在的,其实真正杀死祥林嫂的是深藏于人们内心包括祥林嫂自己内心的封建礼教观念”这一结论提出佐证。从而唤起学生对于祥林嫂和像她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的同情和关爱。 同时教导学生, 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重大挫折的时候, 同样也不能一味地抱怨、 放弃自己。顺境时要学会善待他人,逆境时要学会善待自己。

5.作业设计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电影《 祝福》 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添加这个情节妥当吗? 写一篇小短文, 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

序幕:鲁镇祝福情景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被卖改嫁

高潮 : 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 我”的感受

祥林嫂形象:受压迫,受迫害的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坚忍,吃苦耐劳,自身又饱受封建思想影响

第二课时

环境描写:自然和社会

其他人物形象( 社会环境) :

鲁四老爷:迂腐虚伪

四婶:帮凶

柳妈:深受封建毒害

看客:麻木

我:有进步思想知识分子软弱

上一篇: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国家税务局精神文明和谐单位经验创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