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2024-05-13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精选15篇)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嗟来之食》。主要内容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有的黔敖在路边摆放了摊子,准备施舍给逃生的人。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他已经有气无力了,这时,黔敖拿来食物给他吃,可那个人不吃。黔敖向他道歉了,他还是不吃,最后,他饿死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陷入了深思:我觉得这个人太固执了,如果黔敖没有礼貌,你当然可以不吃,但是黔敖已经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吃了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2篇

嗟来之食中的那个难民宁死不吃自己丢掉尊严来换取的食物,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他的这种誓死也要维护做人的尊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然而,那个难民也太认真了,他也有宏伟的志向,他为什么不能接受黔敖的施舍然

后在去实现自己的志向,而饿死在大街上。大丈夫能屈能伸。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得力大将韩信少年时也曾忍受跨下之辱。相传,在汉朝有一天,韩信进京赶考状元。在路上,韩信遇见了一群强盗追着一位老人。韩信见了,赶忙上前阻拦。强盗见了,冷笑着问:你有钱吗只要你有钱,我们可以饶了这个老人。韩信回答:我没有钱,不过我一定要救这个老人。强盗们又说‘‘没钱就别在这里管闲事,除非你从我的跨下爬过去,我们边能饶了这个老人,否则你就。韩信想了想便趴下身子,从强盗身下爬了过去,强盗们各个都吃惊了。

若干年后,韩信终于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才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韩信也因此被后人所尊敬,韩新虽然丢掉了自己一时的尊严,但保全了自己一生的尊严。试想,那个灾民如果能够接受黔敖的食物。事后留在黔敖家干活,这样不也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乞不是两全其美。

如何引导初中生写好名著读后感 第3篇

一、引导初中生读好原著是写作读后感的基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改变对阅读文学名著会耽误学习、影响考试分数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明白到只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控制好阅读的时间, 日积月累, 不仅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品位, 还会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

1、合理安排时间。

阅读经典必须从平时做起, 点滴积累, 方能厚积薄发对新大纲推荐12?部经典名著, 如果学生坚持每天在完成作业之余, 拿出半个小时进行名著阅读, 那么一天就可以读完1?万?5千字左右。日积月累, 就能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好习惯, 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质疑能力、研究能力和听说能力。

2、细读。

阅读名著时, 初中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 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 情节之外, 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 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抓住了人物, 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 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精选有价值的内容。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 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你的感受可能很多, 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 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 什么都有一点, 什么也不深不透, 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 必然使文章平淡, 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 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二、立足基本结构, 激发真情实感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 如果给它归类的话, 大体应分在议论文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读后感比议论文要简单得多。名著读后感就是在你读了一本名著后, 写出你的感受来。但要写得好, 还是要遵循一定的格式。

1、定好标题。

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写明观点, 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标明题材, 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2、定好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引———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 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 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开门见出, 不要绕圈子, 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快速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如写读《水浒传》有感时, 可以这样开头:“经过几天的努力, 我总算再次读完了《水浒传》。阅读的过程中有点辛苦, 但苦中有乐, 《水浒传》一书刻画的梁山108好汉令人生趣, 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不一般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样, 没有绕圈子, 很概括地说出感受, 引出“感”的观点:学习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不一般的性格。

第二部分: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 (或观点) 进行分析议论, 阐明道理。学生读书有一个过程, 而他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这部分的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 叙就是叙述所读名著的感人的情节, 简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议就是抒发他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是简述, 抓住要点, 不要照抄原文。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议论要真实得体, 这样才能感人。

写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时, 可以这样概括写出读的内容, 并进行分析:在鲁滨逊刚流落到荒岛时, 他依然不放弃生存的希望,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独自一人在异地撒下勤劳的种子;用自己朴实的双手, 建造出最美丽的房屋。他收养了勤恳的“星期五”, 同心协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家园。

我知道, 在这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背后, 鲁滨逊一定经历过无数困难、挫折与失败, 但他仍然坚持着, 不畏艰难,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第三部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 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 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比较, 找出差别, 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

写读《童年》有感时, 可以这样联:再看看我们, 我们多幸福啊, 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 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 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 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 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 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 但请你相信, 黑暗过去之后, 太阳总会出来!

第四部分:结———结尾概括中心,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结论可与开头照应, 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 可强调某一重点, 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 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时, 可以这样结: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保尔崎岖, 没有保尔壮烈, 也没有保尔感人, 但是, 我们要活得有意义, 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也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像保尔一样绽放吧!

三、避免走进误区, 是写出完美读后感的保证。

1、离开原文。

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 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 这是不恰当的。这就等于脱离材料, 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读后感就失去了根基。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 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 以照应开头。围绕原文的精要, 这样写出来的感受才更真实感人。

2、结构过于呆板。

“引议联结”的结构只是一般的写法, 不必拘泥, 写成新的八股文。“联”要联系自身或社会的实际情况, 不要空发议论。还要避免联系自身时就一味检讨自己的呆板写法。习作中应该集中力量写感触最深刻的那一点, 不要千头万绪, 面面俱到。要抓住那一点, 深入写下去。还有就是抓住一点之后, 要联系实际, 深入地写下去, 只有这样, 才能让主题集中、鲜明, 读后感写得详略得当。

3、读后抄。

这体现在写读后感是时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在引述原作的环节中, 不少同学往往用大段的直接引述来代替理解式的概括, 复述情节的篇幅占得太多, 常常是开头说上几句所读文章如何感人, 然后就大段复述原文内容, 结尾表表决心或提提希望了事, 以致文体产生转化, 类似于夹叙夹议的文章了;或者大半篇叙述故事, 后面来一些总结性的议论, 类似于卒章显志的散文。

总的来说, 写名著读后感也是初中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写作规范的读后感, 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习惯养成之后, 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 读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读书自然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摘要:目前相当多的初中生还不清楚该怎样写规范的读后感。本文针对初中生写作名著读后感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让他们更好的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写出高水平的名著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 第4篇

“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有一个例子:韩信小的时候父亲死的很早,所以他家很穷。韩信不种田,做生意又亏本,有时候还乞讨过呢!有一次,韩信带着一把大刀去集市上逛,这时,有一群人拦住了他,其中一个个子很高的青年人站了出来,他高声对韩信说:“看你长的很向一个英雄好汉,其实只可是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从我裤子下头钻过去吧,说完便笑起来,众人也跟着笑起来。韩信这时很生气,很想杀了哪个青年男子,可是他转念又一想:虽然我很容易就能把他杀了,可是他身边还有许多的人,并且万一官府把我抓起来了,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所以还是别杀他吧!韩信想完便从那

人裤子底下钻了下去。这时众人都笑他没出息,

可是我们再想,如果韩信当时杀了他又会怎样样呢?他将会被抓到监狱里。当然,那样的话他就不能给刘邦出主意,也就不会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了。

嗟来之食读后感 第5篇

有一个财主名叫黔敖,因每一天看到有很多难民从门口经过,他就在路边架了一口锅,熬稀粥施舍给难民,难民对他千恩万谢,他却洋洋得意起来。有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难民经过时,他盛了一碗粥,对着这个难民大声吆喝着:“喂,穷要饭的,过来吃吧!”只见那难民用力抬起头看着黔敖:“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摇摇晃晃的难民竟还坚持着自我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想追上这个难民,向他道歉,但当他追上的时候,发现难民已经饿死了。

读完故事,我们的饭也不烫了。

妈妈端着饭冲我喊:“穷要饭的,快来吃吧。”

我睁大双眼看着妈妈:“妈妈,你怎样能够这样叫我?”

“我这样叫你,心里什么感受?”妈妈舀起一勺饭送到我嘴边。

“你这样说我,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也不吃嗟来之食。”我把头扭到一边,生气的说。

“看,我这样说,你心里不舒服,那难民呢?”妈妈解释着。

原先妈妈是让我感受难民的心理:“他心里也难过。”

妈妈又递来一口饭:“乖宝贝,吃饭吧。本来黔敖是做好事呢,因为自以为了不起,就不尊重别人,也没得到难民的尊重。是不是?”

我接过碗说:“嗯,难民饿死了也不吃他的饭。”

“最终,黔敖要追上难民给他道歉,可是难民已经饿死了。虽然他不尊重别人,当他明白错的时候他怎样样了?”

我回应妈妈:“他明白错了,就去道歉了。”

“知—错就改。”我和妈妈一齐说。

嗟来之食读后感 第6篇

今日,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杜教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起了《嗟来之食》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这样的资料: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人黔敖把食物施舍给灾民。

一天远远走来一个人。黔敖见了,吆喝着说:“喂,吃吧!”

那人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

黔敖听了,赶紧向他道歉。可是那个人终因不肯吃黔敖的食物而饿死了。

课后,我还在不断在想个那人应不应当吃黔敖的食物。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那人不应当吃黔敖的食物。因为他不能抛下自我的那份尊严。如果他吃了黔敖的食物,他等于抛下了自我的尊严。果真这样,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抛弃自我的尊严,这正是我所敬佩的。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7篇

一、文章场景真实再现, 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课文中很多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作者将这些故事情节以阅读的形式呈现出来, 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内容还原在真实课堂之中, 不论是故事情景再现还是故事场景再设计,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在讲授完课文 “TV program” (译林版初中英语第九册上) 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一个场景活动———我心目中的电视节目, 并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整个活动。 整个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任意一个形式, 小品、新闻播报、剧情演绎、体育赛事转播都可以, 但是必须以英语的方式给大家展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小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某小组学生选派两名学生对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进行解说, 尽管解说词比较简单, 且很多都是从网上收集到的, 但活动现场非常激烈, 学生非常投入, 都为两名学生的优秀表现感到佩服。 如有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曲, 并当众给大家演唱出来, 大家听得都非常入神。 通过开展这些场景活动,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拓展知识自己寻找, 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每篇课文背后都有很多深藏在其中的知识, 这些知识教师很难给学生全部讲清楚, 且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为此, 教师可以将拓展知识的机会下放给个人,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 按照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知识的拓展寻找, 通过寻找并精心组织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授课文“A trip to Hong Kong”一文时, 教师讲完课文后没有直接让学生做练习, 而是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对迪斯尼乐园感兴趣吗?有没有去过的? 谁能告诉我们自己最喜欢迪斯尼乐园中的哪些设施? 另外关于迪斯尼乐园你还想知道什么内容, 自己去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吧, 并以自己的方式将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展现给我们大家, 让我们共同分享。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收集迪斯尼乐园内容的活动, 学生纷纷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对迪斯尼乐园进行相关内容的收集, 学生对迪斯尼乐园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有的认为迪斯尼乐园中的高科技设备是最吸引人的, 因此将注意力放在高科技 (technology) 上面, 而有的则对一些刺激 (exciting) 的设施感兴趣, 于是针对不同的方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并很好地展示出来。比如有的学生以照片的形式将迪斯尼乐园的各种设备展现出来, 有的学生则用图片及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喜欢的设备表达出来, 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心理感受书面表达, 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每篇课文讲完后, 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认为该从这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理解, 有的学生则不这么认为,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对课文的不同认识, 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一篇阅读文章的感受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 既可以抒发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写作能力。

比如在讲授完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一文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网络, 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 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的学生自身对网络非常感兴趣, 于是写道:“ I like the Internet very much. 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 after school. I can get lotsof in formation in the internet.”有的学生则对网络不是太喜欢, 在他们看来网络中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 这些内容会不自觉地进入学生眼中, 于是某位学生写道:“I really don’t like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re are lots of unhealthy news.” 大家纷纷将自己对网络的看法及感想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写出这些内容不仅是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想法, 而且是自己对英语掌握能力的真实体现, 学生为了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必须将自己所能掌握的英语句子全部表达出来,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总之,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当一篇阅度文章讲解结束后, 整篇课文的价值还能被进一步挖掘出来,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有创意的读后活动, 深入挖掘课文外的知识点, 并将自己的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英语能力, 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摘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每讲完一篇阅读课文后不应是课文的结束, 而应是学生之间组织自我学习、自我设计活动的开始, 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读后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还可以让他们获取更多课堂中无法获取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课读后活动的设计与策划。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1]高宏丽.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的有效策略.文教资料, 2015, 01.

嗟来之食读后感 第8篇

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今日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可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景也不会吃“嗟来之食”。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嗟来之食读后感 第9篇

这几天,我们上课学了《嗟来之食》一文,感触很深。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尊严,而失去生命的。

是这样的,有一年齐国闹饥荒,一个富人在路边上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这时,过来一个人,富人便吆喝:“喂!来吃吧!”。那人拒绝了富人的施舍,没吃这碗饭,结果饿死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尊严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古往今来,围绕尊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尊严呢?

在我认为,那人做的对,不应该吃富人施舍的饭。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自尊和骨气,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你可以去批评一个人,但是不可以去侮辱一个人。在困难和诱惑面前,们不能低头,也不能吃别人的软饭,一时失败和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与骨气。如果一个人连骨气都没有了,那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生存就没有一点儿意义。

嗟来之食高中读后感 第10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大路两旁摆满了食物,施舍给灾民,可有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却不吃黔敖的东西,他说:“我不吃嗟来之食”。结果就饿死在大街上。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想,这个齐国人何必那样固执呢,是自己的国人给食物,但这并不是为了羞辱他,而他为了自己的尊严死要面子活受罪,终因饥饿丢了性命。在有些时候,我觉得生命大于尊严,因为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成就大事业呀!你才能活得有尊严!

正像当年的孙膑被庞涓陷害,挖去了膝盖骨,可是孙膑忍辱负重,甚至在猪圈和猪一起吃和睡,庞涓以为孙膑真的疯了,就放松了警惕,孙膑乘机爬回了齐国,重振旗鼓,一举击败了庞涓。

少年韩信为了保住性命忍辱负重,从欺负他的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最后却成了人人崇拜的大将军,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

司马迁不惧汉武帝的yinwei,在牢里忍受着宫刑的奇耻大辱,写下了《史记》,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这些故事都讲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真正捍卫自己的尊严。

1.《嗟来之食》故事读后感

2.《嗟来之食》读后感

3.《嗟来之食》读后感想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11篇

一、阅读课读后任务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他们的已有水平和心理、生理的特征,给学生创设出用英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读后任务的主角,促进他们语言知识的内化整合,以及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2. 真实性

语言的运用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只有在适当地情境中使用,才能体现出语言的真实性。如果学生能够在完整、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因此,在进行读后任务设计时,我们要注意设置较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并运用语言,效果应该会更佳。

3. 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出他们精彩的语言输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精心捕捉学生们刹那间迸发出的智慧火花,那么一定能促进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输出和语言的生成。

4. 语言输入与输出一致

保证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承载信息、知识与技能的输入活动与训练、运用等输出活动在形式、内容、时态、语态方面要一致。因此,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一定要注意由难到易,层层推进,语言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要相一致,这样可以较好地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输出搭建起合适的支架。

二、阅读课读后任务的设计方式

1. 小组讨论

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八年级上Unit1 Friends的Reading时,我给学生一个问题:What kind of person is a good friend?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我让学生结合阅读文本,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过了大概六七分钟,有学生举手发言了,我把他们的答案都一一写在黑板上:helpful, keep secret, share my joy and happiness, kind, nerver say a bad word about anyone…在他们思考与讨论的同时,学生的择友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把这些作为自己择友的标准,也会按照这个标准去对待自己的朋友,对于他们同学之间友情的增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又如,在教九年级上Unit6“Detective stories”时,我给了学生留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引发他们去思考:If you have some clues, will you call the police?Why or why not?学生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开始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他们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又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有莫大的好处。

2. 表演

表演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像游戏伙伴一样,互相影响,时刻接触,并一起体验其中的乐趣,学习新的语言知识,而且学生们在表演剧本的过程中,听、说、读、写都能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他们的英语得到发展,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Unit6“A fashion show”时,我让学生在理解短文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服装设计,然后上台表演。在表演之前,我让学生先派代表说一说服装的设计和设计的理由。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异常兴奋,即使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真正地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在最后汇报表演时,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还模仿明星,不时地摆出一些优美的姿势,做一些经典的服装秀动作,让全班同学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3. 阅读摘要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许多单词、短语和习惯用法,多数学生都感到单词量太大,学习内容过多,他们颇有压力。所以,我经常会在阅读后设计一些阅读摘要的读后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词汇和短语的整合、内化和运用。

例如,在学完9A Unit3“Teenage problems”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补全摘要。在摘要中有大量的词汇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学生需要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及一些习惯的用法来完成填词。这样既巩固了这些词汇,又提升了他们对语篇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4. 复述

复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让学生先开口再动笔,可以让学生就整篇课文或者某一个段落进行复述,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事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来复述。对于篇幅长、词汇量大、语言知识点特别多的课文,我会借助板书提供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关键词去复述。还可以给一些连续性的问题,先让学生逐一回答,再用适当的连接词将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复述课文。

5. 阅读欣赏

我们还可以节选一些精彩的美文给学生进行阅读欣赏,让学生通过这些提高心智水平,浸润他们的思想,丰厚他们的精神世界。我经常会在阅读后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一些优美的、内涵丰厚的佳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12篇

有志不在年高

――《嗟来之食》读后感

泉州海丝小记者

徐悲鸿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读了《嗟来之食》后,我深有感触。

《嗟来之食》主要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

每个人都应有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还有课文里的叶挺将军,在叶挺将军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课文里的晏子也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

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地也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有一位美国记者看到了周恩来桌子上的美国钢笔,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 只见周恩来拿起桌子上的那一支钢笔,说道:“事实的确如此。诸位请看,这支钢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呀!”记者顿时涨红了脸。

还有一位西方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 周恩来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那记者羞得赶紧跑到人群里。我国的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的为人处事,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嗟来之食典故 第13篇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嗟来之食典故

周朝时,齐国遭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在路旁摆下些食物,等着饥民过来吃。不久,便有个饿汉用袖子蒙着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对他说: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来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看了看黔敖和食物,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吆喝着施舍给我的东西),才饿成这副样子的!

嗟来之食造句

1. 在书法兴趣班里,另外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姚志方写了一幅字“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 做人要有骨气,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 古人说‘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4.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何况软食乎?

5. 智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6. 须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劳苦大众人格与领导们是平等的。

7.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是不改气节的任性。

8. 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写了一幅字“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9. 记者采访时,另外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姚志方写了一幅字“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0. 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姚志方写了一幅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1. 他,一名三流电台的播音主持,秋梦醒来,成了一名宁肯饿死、绝不吃嗟来之食的酸秀才。

12.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已经流传数千年,个中大义宏理不言而喻。

13. 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官者要有操守,在诱惑面前要站稳脚跟。

14. 在记者采访时,另外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姚志方写了一幅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5. 可惜啊,那些家伙和阿尔托莉雅一样,死脑筋,硬是不吃嗟来之食,王坤想送点钱过去都要动些脑经。

16.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品质,需付出生命方能得以彰显:既便饿死,也不受嗟,既便杀头,也不折腰。

17.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8. 我记得某人曾说过‘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者不饮盗泉之水!’现在,怎么拿着这些东西,送人呢!我没有看错吧!

19.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志者不饮盗泉之水,我才不要你的施舍呢!来吧,还是给我办助学贷款吧!

20.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21. 还有你真是个不分好歹之人,难道你没听说过‘廉者不饮盗泉之水,志者不食嗟来之食’嘛!襄阳王乃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22.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3.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难过并不需要公开演出来博取同情,请不要让好心人心寒!

读嗟来之食有感 第14篇

――题记

在我的思想中,“直”永远是贬义词,而“弯”则是一个褒义词。如果需要,我会在笔直的成功之路上绕开不必要的失败。但是有些人的选择却与我截然不同。

就比如讲这位《嗟来之食》中的饿者。宁死也不肯吃白送与他的食物,以其为辱,最终落得个饿死的悲惨下场。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典范。

但接下来的这些故事,就是我敬佩的:

春秋时代的越王战败,他被派去打扫马厩。他也曾是王者至尊,难道他不觉得卑躬屈膝是一种耻辱吗?他每天尝一口吊在床头的苦胆。因为他深知,如果不是那时的卧薪尝胆,闻鸡起舞,他的臣民就要沦为亡国奴!

也相信大家听过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吧。当时,韩信不气愤吗?当然不,他深知一旦给无赖一刺死他是解气。可后果呢?杀人偿命!哪儿还有后世的那番宏图大业?

难道他们都没有节气吗?就像卧薪尝胆的越王,他用暂时的弯曲换取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奋斗方向始终未变。他弯曲奋斗只是为了日后能更好的成功!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呀!怎么可以轻易失去它呢!培养你不是为了那饿者的宁死不弯的精神,而是你的实用价值!

同样,我明白只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展现,形式上弯曲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嗟来之食初中读后感 第15篇

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 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 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 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 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质和量。目前,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即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读后阶段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 教师通常通过各种思维和实践互动, 不仅进一步理解、熟悉、记忆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 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掌握程度, 而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 更好地运用语言, 进行语言实践,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 读后活动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忽视文本主题内容和重要语言点, 导致学生的语言生成与预期教学目标不一致;活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 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缺少足够的台阶和桥梁;语言输入量不足, 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等。这些问题都使读后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 影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牛津英语 (上海版) 几个课例, 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阶段搭建支架, 提升学生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 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读后阶段, 搭建各种支架, 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 减轻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

三、搭建脚手架在初中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中的运用

1.搭建篇章支架, 帮助学生口头复述篇章, 整体再现语篇。在学生理解完篇章内容后, 教师需要设计活动, 梳理语篇中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通常教师采用口头和笔头复述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 复述一篇文章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 需要教师搭好支架,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以上海牛津英语8AU5Dinosaurs为例, 在读后环节, 笔者用板书梳理展示本课的重点词和词组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之间口头介绍恐龙。在这个环节, 部分学生能根据词汇的提示复述篇章, 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有条理的进行复述, 语言内容逻辑出现了混乱。因此, 笔者又用了一张表格 (表一) 作为支架, 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依据表格提供的问题和信息, 能够容易地、有条理地再现篇章的主体。本课例通过给学生搭建了重构语篇的支架, 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 也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输出支架, 使学生找到合适的输出点, 避免多轮对话中学生的输出只是只言片语, 思维被禁锢住。如:牛津英语8AU3 Dealing with trouble的读后阶段, 笔者展示了问题链:问题一: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Paul’s father deal the theft.之后,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后 (校园里的一个男生趁一个女生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手机, 然后快速走开。) 提出问题二: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问题三: 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 ,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实际上, 笔者真正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案件该如何处理, 但是笔者设计了问题链, 一步步地为最终的问题做语言准备和铺垫。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教材篇章中处理案件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再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进行讨论获取答案, 为下一步搭建语言支架;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 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 结合篇章主题, 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 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葛文山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更重要是英语学习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浸润其生命, 丰富其精神。初中阅读的语篇相对比较短, 所涵内容信息有限。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领会被局限在篇章以内。因此, 在英语阅读后环节, 教师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 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经典之作或者名言警句, 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牛津英语6B Unit4 Play and work的教学中, 教材篇章是关于小朋友喜欢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一首儿歌, 只有60个字的篇幅。重点内容是孩子喜欢做什么 (Children love singing/dancing/swimming) , 强调玩 (play) 。关于工作 (work) 只出现了两句话 (We won’t forget working. We really enjoy working.) 。本篇的语言点是love/ like/ enjoy/ forget/ doing。在读后活动中, 笔者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 由于操练的语言点比较简单, 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为了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难度, 笔者挖掘了work的内涵。教材儿歌关于work就用了两句话来概述, 这两句话过于笼统, 且所配的插图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做功课。因此, 学生所理解的work的涵义即“学习”, 但是work有着更深的涵义和更宽泛的概念。为此, 笔者让学生欣赏了网络上的一本原版绘本书“Work and play”。这本绘本字数只有65个字, 重点内容是关于美国人的工作 (work) , 语言简练, 每两句在内容上都是对比且形式押韵, 每句诗都配以栩栩如生的插图。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 清晰地概述了美国大人的工作状况。学生读完绘本对“work”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之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拓展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儿歌里的语言:love/like/enjoy/forget/doing. 任务是:In pairs, 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adult (成年人) , which work do you love doing? Why? 学生边看图片边理解诗歌, 谈论自己喜欢的做的工作, 依据图片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语言。原汁原味的绘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美国人的各种工作, 丰富了他们的见识, 而且拓展了教材篇章的主题,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和讨论主题而进行语言输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4.利用现实生活搭建情境支架,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训练和巩固不仅要进行真实语义的训练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巩固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下表达恰当的语用意图。情境的设置最好是学生正在经历的或者将要经历的, 这样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个好的情境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开放性; (2) 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3) 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语料。利用生活中鲜活、真实资源搭建情境支架, 设计语言输出活动, 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愉快地思考。如:牛津英语9BUnit1 The green consumer一篇讲述地球大气的严峻。在读后环节, 笔者利用现实的雾霾天气将学生带入这个真实的情境:假设你是联合国环境部门的一个调查员, 要调查上海学生对雾霾与人的生活习惯的关系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就下面这个话题进行小组内采访 (6人一组, 组长为人采访者) :What life habits should we form to prevent as little PM2.5 as possible from being creating ?

笔者整理了关于PM2.5 的各种资料: PM2.5既来源于自然, 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 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再比如:笔者在小组采访前展示以PM2.5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的划分标准 (表三) 和表四所显示的上海最近30天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变化趋势。上海一个月只有5天空气质量是良, 其余都是空气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的天气, 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采访结果:

S1: I think we should stop our life habits of using things once. S2: I think we should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often as possible instead of cars, because it helps to reduce waste gas.S3: We should recycle some used thing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rubbish and save natural resources. S4: We should use cloth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because plastic bags are from fuels.Burning fuels would produce lots of waste gas. S5: We should buy as few new thing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good use of old things. Besides, we should bu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ods. 划线部分是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到了篇章的语言, 且生成了新的语言, 也达成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情感目标。

5.利用图片资料搭建情感支架, 激活语篇情感,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情感态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感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念。阅读课读后环节除了巩固和运用语篇中的内容和知识, 拓展和深入研讨主题之外, 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 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当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如:上海牛津版8A Module2 Unit5的第一篇文章Dinosaurs, 这篇文章是从百科全是里摘抄的一段, 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 讲述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外形、现存于世的恐龙骨架等。文章不长, 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尤其对恐龙灭亡的原因感兴趣。但是, 这个问题科学家至今也众说纷纭。因此, 笔者引导学生把恐龙和濒危动物联系起来, 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不让这些动物和恐龙一样, 以后只能出现在教科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 搭好语言输出的支架, 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笔者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来刺激学生表达观点, 让他们有话可说, 幸运的是笔者找到了几幅很有创意的图片。如图一 (由三张图片组成) 所示, 第一张图片的大S是一系列的被枪杀的濒危动物, 一支枪贯穿其中, 合在一起就是美元 (钱) , 第二张的鲨鱼的两个鳍用鲜红色标出, 其他部分用线条勾出;第三幅图片是一位穿着皮衣的漂亮女子。这三幅图片呈现给学生一定量的信息和线索,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让他们有话可说, 图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激发了他们强烈地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比如某学生的观点如下:People shouldn’t eat any meat from endangered animals.Our government should make rules to stop people from killing endangered animals. 再比如:笔者利用图二 (一幅站立的熊猫骨骼正在看书本里的一张熊猫插图) 和以及一句注释 (Protect it or it will be seen in the book only!保护她吧, 否则以后只能在书里看到它的原貌了!) 来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动物保护的意识的目的。图二中的熊猫骨骼会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的恐龙骨骼化石, 熊猫骨架下书本中熊猫插图也会使学生联系到恐龙的插图,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领会到了保护动物的紧迫性, 坚定了保护动物的决心。课后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也许多年后, 学生忘记了课堂的内容, 但是图二会深刻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永不磨灭。”

四、结语

初中英语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而且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篇章的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后环节紧扣阅读主题, 搭建各种必要的支架,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题, 引起思考, 激起表达欲望,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语言输出,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总之, 各种支架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情境和线索, 降低了语言输出的难度和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 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陈红娟.搭建支架, 提升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2) .

[3]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8 (10) .

[4]何亚男, 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5]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6:43.

[6]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沈中锋.阅读理解经验谈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22-24.

上一篇:中国梦诗歌朗诵稿下一篇:国内访问学者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