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2024-07-07

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精选6篇)

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第1篇

申请授权学士学位专业自评汇报材料

专 业 名 称 土木工程

专业批准时间 2008年5月

学 制 四年

学 科 门 类 工学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2008年,于2008年开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工学学位。本专业坚持 ““技术与人文沟通,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与创新结合,个性与共性相融”的先进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本毕业生数282人,现在校学生数1069人。为迎接学位评审工作,根据各项评审指标,自评如下:

一、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满分10分)

(一)、专业建设(满分4分)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我系本着科学、合理、有效地原则规划专业建设,措施可行,成效显著。

1、教育教学理念先进

深入贯彻学院“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2、建设目标明确

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区内乃至全国三本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3、专业建设的思路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仿真式)、应用性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2)、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做到核心课程要有一半内容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改革各类课程和实习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应用能力考核。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行合作教学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之能够满足学生企业实习的需要。

(4)、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承担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加强技能鉴定工作;加强技术服务的力度,为社会提供建筑管理、造价、监理、测绘等服务。

4、专业特色突出(1)、实现立体化教学

理论教学中教师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构建理论知识平台;通过虚拟实验、现场教学、真题实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2)、加强工程实践

教学计划中制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在建工程为平台开展,结合在建工程的真实课题,使学生得到系统、真实的实践技能训练,达到“未出学校门,已是准岗人”。

自评结果:4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满分6分)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四年来,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适时调整培养计划,使其更科学、适用、可行。

1、本专业培养目标

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岗位人才,学生主要以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为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2、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当前社会需要,本专业在2010年开始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进行理论教学,第4学年到校外进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之前的各届在校学生的教学计划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调整过程循序渐进,既能使学生接受变化,又能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今后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评结果:6分。该项自评结果为10分。

二、教师队伍(满分20分)★

(一)、专业负责人(满分6分)

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简介:宋建夏,男,教授,1957年11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基本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在教学工作万面,主要承担《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工程》、《建筑工程监埋》等课程的教学及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多年来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教改论文8篇;参加部省级立项课题6项和多项校立课题;出版《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教材一部;获自治区优秀论文三

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及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

自评结果:6分

(二)专业教师配置(4分)土木工程专业所有任课教师注重学习,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程现场教学,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现主讲本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教学的核心教师为10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训加强了外聘教师的力度,他们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自评结果:4分

(三)专业教师结构(3分)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一级建造师1人,评估师1人,监理工程师2人,二级建造师1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职称比例占30%,硕士学位比例占41.2%。35岁以下9人,35岁以上8人,老中青结合。教师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自评结果:2分

(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含教学研究)(3分)

评审内容与标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对教学形成良好支撑。

自评依据:本土木工程专职教师共发表科研与教学论文6篇,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验区项目”已获自治区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在土木工程界受到了好评。

自评结果:2分

(五)、实验教师队伍(满分4分)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具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兼职5人,专职3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6人。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满足实验实践教学要求。

自评结果:4分

该项自评结果为18分。

三、教学条件利用(满分20分)

(一)、专业实验室(8分)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项目LCM实训室、工程建造过程实训室等五个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发挥较好作用。

1、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

具备混凝土振动台、混凝土强制搅拌机、恒温养护箱、水泥细度仪、砂浆搅拌机、各种标准筛、摇筛机、沥青延度仪、水泥净浆搅拌机、胶砂搅拌机、砂浆沉入度仪、沸煮箱、等主要仪器。

2、工程力学实验室:

力学实验室现有YAW-2000微控全自动压力试验机、WEW-600B微机屏显万能材料试验机、YAW-300D水泥全自动压力试验试机、YAW-300B万能材料试验机、WDS-10电子万能试验机

3、土力学实验室

土工试验室实验设施齐全,仪器完备。LP-100D数显土壤液塑限测定仪、三速电动等应变直剪仪、ZJ-2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WG-1Q全自动气压固结仪(16联)、土壤粉碎机、电子天平专业实验仪器

4、工程项目LCM实训室

配置了广联达项目管理沙盘,能观察到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5、工程建造过程实训室

招投标系统——评标软件系统、标书制作软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软件、混凝土梁弯曲实验、降排水计算软件、脚手架专业设计软件、钢筋下料软件、结构试验检测仿真软件。

自评结果:8分

(二)、专业图书资料(6分)

本专业纸质图书馆藏书量7312册,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自评结果:5分

(三)实习基地(6分)

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宁夏华磊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宁夏圣方造价咨询有限公司、银川东方旭邦科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联达宁夏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并且与学院基建处合作,实习基地完善、稳定且各有侧重点,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自评结果:5分 该项自评结果为18分。

四、教学过程及管理(满分20分)★

(一)、课程建设(满分6分)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果。

1、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着重讲授土建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以取舍

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1)、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基础上,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2)、大力开展假期专业实践,制定与完善学生企业实习的实施方案。(3)、是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增强制图与识图能力训练,特别是平法施工图的识读。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将施工员、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使“双证书”制度落到实处,培养出与现场“零距离”的高技能人才。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建立训练题库,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

自评结果:6分

(二)、教材建设(满分4分)(加入使用教材情况)

评审内容与标准:规划科学合理、有保障,使用一定数量同行公认的优秀。自评依据:我系教师先后编制了:土木工程企业实习任务指导书、工程管理企业实习任务指导书、测量实习指导书、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自评结果:4分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6分)

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研究和改革,总体思路清晰,教研室有具体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教师教研教改积极性高,改革成效显著。

1、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鼓励教师重新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容易地从课堂中形象生动地获取专业知识。

2、采用虚拟技术教学、仿真实训

采用虚拟实验演示的方法,模拟实际作业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真题实做

设计选题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生产

中去”,学生在通过毕业实习,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项目实体的建设过程,也接受了生产一线的真实训练,了解到企业最急需改进、提高和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4、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已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自评结果:6分

(四)质量监控(满分4分)

土木工程专业对教学过程与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并能严格执行。建立了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将教学过程所出现德问题反馈到教师与责任人,运行有效。

1、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

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文件健全、编辑成册,并且能根据不同时期教学的需要,不断制定新的教学管理文件,充实教学管理内容

2、经常开展教学专项检查,日常教学管理严格

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定期开展教学专项检查,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内容涉及教研室工作、考务管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多方面。

3、定时开展社会需求调研

详尽分析了三本土木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培养建筑行业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初步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每年定时开展专业调研,根据行业最新发展及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地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自评结果:4分

该项自评结果为20分。

五、实践教学(满分15分)★

(一)实验开出率(6分)评审内容与标准: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实验开出率≥95%为良好及以上,实验开出率﹤90%为不合格,评分为0分。

自评依据:可开实验总数:34 必开实验总数:28 已开实验总数:33

已开实验占总数比例:97% 自评结果:6分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满分5分)

评审内容与标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80%为良好及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60%为不合格,评分为0分。

自评依据:综合设计性实验数量:17 综合设计性实验占实验总数的比例:61% 自评结果:4分

(三)、实习教学(满分4分)

评审内容与标准: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有:

1、认识实习:大二进行,主要以在建和已建工程为平台开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形成实习纪律概念;

2、测量实习:大二进行,主要让学生学会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并加深对实习纪律的理解;

3、企业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得到系统、真实的实践技能训练, 达到“未出学校门,已是准岗人”,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以上实习项目均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并严格执行,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共管,实现对实现工作的全方位、系统管理。

自评结果:4分

该项自评结果为14分。

六、毕业设计(论文)(满分15分)

(一)、基本规范与要求(2分)

1、毕业设计的目的:

通过工程设计或论文撰写,综合运用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畏困难、勇于攻坚优良学风及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检验学生专业学习质量,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

2、毕业设计的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应使学生具有: ○1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2调查研究、使用建筑图集、规范的能力; ○3方案的比较分析、论证能力;

○4设计计算和标书、计算书等撰写的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计算正确、论述简洁、文

理通顺、装订整齐且字数满足要求。

4、毕业设计图纸应能较好地表达设计意图、布局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

自评结果:2分

(二)选题(满分5分)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严格管理,在学生自选的基础上系内宏观调控,以确保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综合训练要求。

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题目应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不追求较高的理论难度,有利于达到综合培养锻炼、提高与专业相关的技术能力与技能水平的目的。

2、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出发,既考虑课题的综合性,又要在份量和要求上适当,但也不能过浅、过窄和工作量过少,要体现我院在3+1模式下的基本水平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以自选,也可以由老师分配,各教研室提供选题方向。自选课题须经过指导教师、教研室的同意,并经所在系核准方可。

4、选题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大题目也可以分成若干小课题,由若干人分担合作完成。但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工作量,不允许出现多人合作内容、完全相同且无法分工的课题。

自评结果:5分

(三)指导(5分)

主要由讲师及以上职务的教师指导,指导教师数量足,水平较高。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分为校内指导和校企联合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全部为讲师职称以上,校企联合指导教师全部为为高级工程师职称。

自评结果:5分

(四)、过程管理(3分)

系内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范,严格、科学的管理毕业设计过程,以确保论文或设计质量。

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指导和检查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完后要填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表。

(2)、指导教师有权终止表现不好、违犯纪律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按不及格

记并及时书面报告系办公室和教务处。

(3)、在开学第六周后,系部要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2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要求

(1)、在校学生每周两次按照规定时间签到,说明设计进度,内容及遇到的问题。

(2)、经常上QQ,Email查看,是否有重要的资料更新,材料、通知一般上传至QQ群中,群主(负责人)必须有存档备份,手机必须常开。

(3)、在校内作毕业设计的学生有任何情况,要请假必须要向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说明,否则按旷课论处。累计旷课的时间达到或超过全过程1/4者,取消答辩资格,按不及格处理。

(4)、在校外作课程设计的学生必须每周把计算书发到指导教师的邮箱中,名称必须注明学号,名字,题目,第几稿。

自评结果:3分 该项自评结果为15分。自评结果总分为94分。

我们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对我系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评审各项指标自我评估。希望学位评审团指出宝贵意见。

说明:总分为100分(标注★的指标为核心指标)。总分为≥60分,且核心指标得分≥22分通过。

注:①专业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②对核心指标3.2和5.1,文科着重考察核心指标3.2,理工科着重考察核心指标5.1.③实验开出率=(实际开出的实验项目数/教学大纲(计划)应开实验项目数)×100%。

④少数特殊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现场评审专家具体考察。

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第2篇

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自 评 报 告

绥化学院 二〇一五年七月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三年来,我们学习本科教育,实践本科教育,研究本科教育,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经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本专业的定位与规划,在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认真细致地评估,认为本专业已具备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特向省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批准绥化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下面就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办学成绩作详细的说明。

一、专业基本情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2012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开始创建,2012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一门融合了水利、环境及农业等各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专业。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17人,其中,2012级101人,2013级91人,2014级125人,现有专兼任教师11人,实验员2人。2012年与绥化市气象局、水文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签署协议,建立了市内实习基地,2015年与黑龙江

省浩淼水利工程公司、黑龙江省蓝波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黑河项目部、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通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黑龙江隆业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在校内建有水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地质标本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在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定位与规划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绥化,面向龙江,放眼全国;为地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办学思想:培养应用性人才

本专业始终贯彻以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将教学同黑龙江省、绥化市经济、环境、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将教学、科研、实践与开发相结合,促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市场经济的召唤中成长,在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展壮大。

培养目标:本学科是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运行控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科学。所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将认真处理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立足绥化、面向龙江,注重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区域经济实际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训练,对当前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水利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地方水利部门从事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专业规格: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施工测量、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或具有进行寒区农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的技能,或具有工程管理、小型水利工程造价估算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具备依据工程实际需求组织生产、管理生产、服务生产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1)整体结构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有专兼任教师11人,实验员2人。从整体上看,这是一支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发展。

1)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有,副教授4,副高职以上人数占教师

队伍的31%。讲师3人,占23%。

2)学位结构:有博士2人,占15%;硕士9人,占69%。3)学院结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11人,占85%;师范院校毕业生2人,占15%。

4)年龄结构:36-45岁4人,占31% ;35岁以下的9人,占69%。形成了一支结构分布比较合理、有生气、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2)师资培养与教学水平

为使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业务提高培养方案,并能够落实到位。规定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要在职称较高,有比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业务上带领指导三年,以实现传、帮、带的良性机制。从这个专业的青年教师的实际业务表现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这些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比赛活动所获得的成绩可以看出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同时,为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有4人取得《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不仅关心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也十分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在工作中能为人师表,致力于教书育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一丝不苟,扎实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3)学科水平

3年来,专业教师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共10项,出版教材7部,专利6项,发表论文33篇,人均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1项,绥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绥化市青年科技奖1项。

2.教学工作(1)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每学年都不同程度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培养目标。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应用课程门类和实践教学时数的比重。

(2)教学研究与成果

专业教师连续3年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1项,绥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绥化市青年科技奖1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

目前专业教师承担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3项,承担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科建设

的重点和切入点。2012年以来,在学校教学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

本专业课程由“三板块、三模块、一环节”构成。“三板块”指: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模块”指:基础平台选修课、农田水利方向选修课、水利工程管理及造价方向选修课。“一环节”指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工程测量、工程水温与水利计算、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冻害防治技术等18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共34门课程可供选择。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加强了教学的规范性。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相关课程的实践课比例,使之达到6:4,规定学生到城市规划设计院、环保企业和土地管理部门去实习,从而提高职业技能的水平。鼓励教师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因课而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实习、水工建筑物及水电站认识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晨练与团活、毕业论文、关爱留守儿童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了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实践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水利水

电工程专业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开展的有规律、有成效。

3.教学条件

学校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在经费上给予了大量的投入。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投入教学经费,用于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教学建设,使本专业的教学有了充分的保障。

(1)实验室建设

2009年新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共有60台配置高档的计算机能够完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CAD等课程。2012年新建水工实验室,采购万能试验机、拉力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力学实验系统、电动式恒应力水泥抗压试验机、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沥青延伸度试验器、自循环流谱流线演示仪、自循环伯努利方程综合实验仪等多套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500万元,建成水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地质标本实验室。2013年新建工程测量实验室,共20台全站仪、10台经纬仪、两套RTK、20台水准仪和一套CASS成图系统,本专业教学仪器设备能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实习基地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与绥化市水文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签署协议,建立了市内实习基地,与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浩淼水利工程公司、黑龙江省蓝波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黑河项目部、北京通图信息科技有限公

司、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黑龙江隆业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协议,先后建立8个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专业实习环节的有效开展。

(3)教材与图书资料

近年来,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图书资料建设,购进大量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杂志,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开设了网络图书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充分满足师生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4.应届毕业生培养情况 无毕业生 5.教学管理

(1)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规范教学管理

近年来,学校与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使教学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为了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加强各项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避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出台了《绥化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学校与学院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发展规划、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教材建设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已形成了一套全面的、高质量的教学

管理制度体系,但其关键还在于执行。为了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学院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通过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来实现学院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此外还建立了院级二级督导组来监督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运行。

(2)以教学环节管理为重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规范。根据《绥化学院教学工作规程》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本专业各教学环节进行了规范: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整体优化,安排好所有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一经确定,严格执行,保持相对稳定性。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还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要求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的修订,一般由任课教师提出意见,专业负责人审核,学院组织专家讨论通过,最后由教学院长确定修订方案,并上报教务处备案。

2)教学进度表

任课教师每学期开始根据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认真填写教学日历。在教学日历中要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内外作业等。

教学日历填写完成后,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再经教学院长审核后,一式四份,一份留自己,一份由学院保存,一份上报教务处,一份上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3)备课

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日历安排教材,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内容。个别教材难以满足上课要求的,可补充讲义。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准备好讲稿或教案,学院对必修课的教案定期进行检查。

4)课堂讲授

首先,加强了对任课教师资格审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一般由中高级职称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承担, 任课教师一经确定,一般中途不准调换,对任课教师上课不负责任、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经帮助教育改进不大的,学院里及时进行调整。

其次,要求本专业任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日历,遵守教学纪律,端正教学态度。并由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共同监督执行。

第三,要求课堂组织严密紧凑,注重科学性系统性;重点突出,原理、原则、概念、定义、法则分析清楚;公式推导准确;语言简练,阐述问题清楚准确;板书工整;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设备。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任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开展启发式教学,不搞满堂灌。

5)听评课制度

院二级督导组每学期将对本专业教师承担的所有课程听课一次,填写评课记录并存档,课程结束前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二者的比例为4:6,两者综合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6)课内外作业

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确定和布置学生作业,作业题目恰当、数量适中。作业必须认真批改,并进行评讲,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并督促未完成或质量较差学生重做。

7)辅导答疑

要求任课教师开学第一节课通知学生辅导答疑的时间和地点,辅导答疑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要有记录,指导教师无特殊原因不能迟到、缺席或中途停止,要做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真正意义。

8)成绩考核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不得随意扩大和缩小命题范围。有题库的课程,尽可能实行教考分离,所有考核必修按照培养方

案的规定来进行。期末考试一般采用开卷笔试、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答辩以及口试等,对于开卷考试要统一组织阅卷。

总之,经过近多年的教学规范管理,我院教学监控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3)以教学档案建设为手段,规范教学文件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文件管理严格,教学档案齐全,基本上做到每门课程有课程档案、每个教师有教师档案、每门考试课程有试卷档案。

课程档案包括教材、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试卷档案包括命题审查表、成绩表、试卷(A、B卷)及参考答案、试卷复查记录、试卷分析等。

总之,通过建立教学档案,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6.优势项目

1)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原则,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 自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奏响了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水利水电工程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本专业以水利枢纽为主要对象,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工程结构、12 水利水能经济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了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同时坚持培养宽(专业)口径、厚(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交叉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单个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理顺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此外,在课程设置时注重专业课设置的灵活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四性”和“三个融合”,即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力求做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体,构建起一个结构全面、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2)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密切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院与绥化市气象局、水文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教学,带领学生去参观见习。3年以来,我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坚持以“实用·能

力·多样化”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根据专业特色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打基础,另一方面,与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浩淼水利工程公司、黑龙江省蓝波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黑河项目部、北京通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黑龙江隆业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署协议,充分利用本专业建立的学生实习基地,深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鼓励学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或实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工作

在管理上,实现了分工协作、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利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立体化教学模式,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措施

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快, 全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 但是, 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 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 人才的竞争上升到了战略地位。

一、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建设部在全国建设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教兴业”战略。随着建设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中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以及大型工程的国际化招标、投标的推行, 建筑市场逐步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这一战略性转移, 促使我们必须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 以提高建设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然而, 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 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挡, 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 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大多已达到20%~50%, 而我国尚不足8%,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为依据, 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课堂进工地, 实验室、实训室进企业, 模拟现场进学校, 实训基地共建, 双师共建, 学训同步等方式充分实施工学结合, 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 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2、重构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施工员等的执业资格标准, 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重组项目课程体系。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现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 建成集教学、执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 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 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 改造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联系校外实训基地, 推行合作教师制度, 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立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改革, 满足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 培养了学生主动、灵活的学习特点。

三、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十大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近年来稳步增长。2、高职大专毕业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技术类专业人才成为建筑业招聘永恒的主题。3、建筑市场正逐步全面开放, 行业的大发展和高增长将带来人才需求量的放大, 建筑行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四、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 对从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进一步的增加。但是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只仅限于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方面, 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目前, 建筑行业人才岗位需求, 技术类:暖通高级技工、电气设计师、设备设计师、工程造价师、成本核算员、预算师、建筑工程师、工程监理师、房地产经纪人、建筑模型师、物业员、质检员、实验员等;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等部门。

五、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办法

1、成立专门的毕业生社会需求调研组织机构, 由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2、每学期进行一次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调研, 深入到用人单位和人才招聘现场, 及时准确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 写出毕业生社会需求报告。3、建立毕业生供求信息网站, 建立往届毕业生联系网络。广泛收集社会需求信息, 关注各地人才招聘会和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及时向毕业生公布毕业生需求信息。保持与用人单位联系和合作。4、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掌握毕业生从业情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要求。5、对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热门人才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提出增设专业和调整培养方向的建议。6、保持毕业生社会需求调研工作的经常性和长期性。

综上所述, 在未来的十多年中, 建筑业将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 社会对建筑工程人才的需求将逐步转向高职高专培养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滕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青年文学家》, 2010.1。

[2]陈文平:《莱顿风情小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研究》, 南昌大学, 2010年。

[3]牛鹏翔:《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 2003年。

土木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自“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和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卓越计划”也得到了工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响应,纷纷与各培养单位开展多渠道合作。截止2013年8月,全国共有39所高校实施了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其中包括7所“985工程”高校和15所其他“211工程”高校。目前,另外29所申报第三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已经获批。

2013年6月8日,新一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主任工作会议。受教指委委托,2013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启动了面向全国所有获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高校的相关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本次调研共计发出调查问卷39份,收回27份。

一、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

“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别。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提出了多项措施修订本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思路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确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体系。二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1.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结合装备制造行业特点,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课程学时、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普通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课程课时长、授课时间不连贯、教学内容不系统的状况,进行集中时间授课;整合“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内容,压缩授课学时,为完成“3+1”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该校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验证,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应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长安大学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结合交通行业规范,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精炼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一条能力主线、两级实现矩阵、三段式合作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反向设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实现矩阵的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整合方法,将学校课程加企业实习两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造成学校课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课程、企业实习三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并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江西理工大学“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知识-能力-创新”这一主线,构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2-5-1”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查+项目答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工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工程能力。

浙江大学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工程、重创造”为根本,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

2. 进行小班授课,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和学时,开展研讨式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多数高校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卓越班”逐步开展全英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文读、说、听写能力,力争实现国际交流无障碍。西安理工大学整合最优质的教师资源,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课堂采用授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学生分组做PPT)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单独设立“卓越工程师实验室”,提高校内外实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四川大学对主干课程增加了一定学时的课外实验环节,通过教师预设课题、学生自由选题或命题、教师审核的选题方式,引导学生选择综合性、自主式的实验项目。西安理工大学对获批“卓越计划”的专业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门实验室建设经费。自动化专业单独设立了基础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能力培养;单独设立了专业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专业课、企业课题、开放课题等实践能力培养。

4. 开设在企业授课或由企业派员讲授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行业学院模式”是常熟理工学院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学生在专业二级学院完成本专业的公共课程、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后,根据行业学院不同培养方向,依据自愿原则申请加入行业学院。行业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企业,并由企业导师和行业学院聘请的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西安理工大学与自动化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签订了“卓越计划”实践合作协议,邀请企业有丰富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经验与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增强学生对自动化系统的理解和工程意识。同时,对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生,每人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

5.“卓越班”学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或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班”学生在第七学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获得攻读学术硕士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在条件容许下可以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为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对获得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学校与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开展实习教学及毕业设计。

浙江大学在企业支持下,选拔了7名自动化专业2007级毕业生进入中控科技集团实践基地,进行了3个多月的企业实习,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2012年2月,学校又对2008级毕业生启动了第二批长时间企业毕业设计计划。这项计划由企业提供生产一线的课题,并公布课题的相关要求,学生和企业导师进行网上双向选择,同时由学生申请并经系所同意确定校内导师。该计划经过了导师见面会、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等多个环节。其中,导师见面会、开题和答辩都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由控制系教学主任、校企双方导师和公司高层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答辩组,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6. 聘请优秀教师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聘请“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为“卓越班”学生单独授课;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讲授重要课程,请杰出校友及国内知名学者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人文修养课程等研修课程。

7. 改革考试模式,突出实践环节

四川大学对主要理论性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等进行考试改革,变以往的一考定成绩为多次考试,变闭卷考试为有限开卷考试。

8. 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充分利用与国外高校建立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交换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提供机会和便利,以开拓国际视野。

9. 鼓励学生开展各类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大学等高校鼓励“卓越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武汉科技大学大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点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国家级及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及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借助于创新教育学分的设置,完善并落实了面向本科生的项目竞争、中期考核和结题评估机制。

二、实践教学安排

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增加企业实践环节,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例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行业内企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从各个层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 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与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实践活动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企业接收能力,采用化整为零的企业实践教学方法,专门成立了5人一组的导师指导团队,与企业导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建有实践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3周、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14周、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23周。

江西理工大学提出建设“前基地+后花园”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面向工程的联合教学、持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以及企业科研“后花园”战略的实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受益。

青岛大学提出创建以工程技术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人文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实践、领导管理实践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清华大学建立跨行业的实践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可能,并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

2. 企业实践与企业课程开设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

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在大二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安排企业为学生开设了“企业文化”“自动化设备简介”两门选修课程。在大三暑假,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并在企业开设了“微机电系统及应用”“行业标准与规范”两门选修课。在大四上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并在企业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在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

3. 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长安大学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结合校内实验课,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试验方案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外实践性教学拆分成实验课、一线工程师典型案例讲座和科技创新大赛3个环节。企业实习拆分成通识参观实习、专业参观实习、企业认知实习、企业生产实践、毕业设计5个阶段完成。

天津工业大学建立了一个校内基地,即天津市纺织装备与工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共建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思卡尔中国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中环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4. 与企业签订实践培养协议,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化工大学引进CO-OP方式(即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与1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践培养协议,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学生在大三小学期和暑假进入企业实训,毕业环节也在相应的企业完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真实的企业环境、项目经理、实习案例、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形成了完善的企业实习教学体系。学校与燕山石化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企业车间当课堂,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学习环境。

湖南工程学院针对企业生产环节,采用“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生的多岗轮训,完成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制造工艺、PCB板设计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轮岗训练。

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在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与飞思卡尔、罗克韦尔等公司合建联合实验室,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对自动化装备制造行业的认知能力和工程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数家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如华东理工大学-西门子自动化集团先进控制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merson过程管理公司数字化工厂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H检测仪表联合实验室等。

山东大学与济南钢铁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国际自动化领域著名企业SIEMENS、B&R、OMRON、Rockwell、Freescale、Wonderware等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学校还建立了10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挂牌实习实训基地。

浙江大学在自动化仪表方面与E+H公司,在电气与网络方面与PHOENIX电气中国公司,在自动化系统方面与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企业奖学金、赞助学生活动、开展长时间企业实习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

三、其他措施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资金筹措与设置

各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专门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积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专项拨款。山东大学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卓越班”学生每人有2000元实验材料费,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我管理、支配;每位学生有3000元经费用于支付暑期企业实践环节的差旅费、实习费等。

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

常熟理工学院参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学校评价体系,对参与专业进行定期评价。西安理工大学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定期对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在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教学与工程实训(科研)交替轮岗,切实保证教师工程能力的持续提升。常熟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团队工程推进计划”,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与工程设计能力。对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是通过学校“双百工程”项目到企业锻炼,二是参与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的开发,三是参加行业知名企业培训。山东大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进行项目合作。西安理工大学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大型企业锻炼”计划,每年由学校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大型知名企业如东方电气集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锅炉集团等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产品、项目开发,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4.“卓越班”学生选拔

山东大学采取选拔、竞争方式进行招生。以2011级为例,按照公开、公正、透明、择优原则,首先经过笔试(考英语和数学两门)预选出参加面试的学生89名,然后经过专家组面试,最终确定了52名学生进入到2011级“卓越班”进行培养。

浙江大学在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拔。每年选拔15~20名学业和综合素质情况优良、具有工程实践潜力的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班”,并且从完成四年本科培养的、推免成功的学生中选拔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四、“卓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若要从“卓越班”过渡到整体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师、实验室、经费、研究生名额、校企实习机会、国际交流机会等明显不足。

(2)高校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企业工作过3年以上)的教师偏少,部分老师不具备指导工程实践的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和培训。

(3)愿意配合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因为安全、利益等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在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实习。

专业成长自评报告 第5篇

自从踏上教学岗位,如今已接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向他人学习请教到逐渐摸索自己的教学道路,其中充满艰辛,但结果还是比较圆满的。下面就本人的点点滴滴成长之路向作以汇报:

一、虚心请教,沉下身子教学。

在踏入教师行业的那刻,我明白,我空白的工作经历就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零一样,如果学生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就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师,是全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人行事的风向标,如果我这个头摆不好,立不正,那么无疑会影响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因此,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不仅自己苦心研究教材、教学、学生,而且也多向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老师请教,亲自到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学习他们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如何使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并对他们课堂中的个别自己不理解其用途的课堂活动进行仔细琢磨,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课目老师尤海燕老师,他们二人在这些方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促进了我职业经历的迅速成长。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和人才的三六九等划分,无疑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态度。这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确早早的对祖国的未来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我的经历也深深的让我反思。起初,我刚接手学生,满怀热情,学生也竭力配合我的教学活动,但日子久了,情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学生开始在课堂上捣乱,有时个别同学的违纪行为屡禁不至,课后做工作几番无效的情况下,我对这些学生开始置之不理,课堂也不提问他们,结果一次测验下来,这几名同学成绩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但看到他们这样低的分数,我还是不免有些气愤,想找他们出气,但仔细回想,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向其他几位老师讨教处理这种学生的方法,他们的友好帮助与提醒极大地帮助了我,使我认识到即使他们这样低的成绩也是他们辛勤学习的成果,我们做老师的在踏上教师这条道路时就应该心存平等观念,不以统一的界限划分学生,而应因材施教,体谅学生的学力、学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

三、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不以客观情形的改变而做出主观冲动的表示。

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规范性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以前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在如今崇尚法治的社会观念冲击下,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体罚、辱骂,在如今的教育法规的明文条款中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不论我们出于何种目的体罚、辱骂学生,在法面前,我们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合乎规范的。一个个铁的事实告诫着我,如果在不满意的教学业绩与违法两者之中做出选择,我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前者。因此,我试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在课堂上不喜不怒,也学着去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课堂上的个别行为,就这样,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学生,也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我去讨教其他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态度,从中也获益匪浅,原来他们的自控与忍受能力也是这样一天天磨就起来的。

四、自我摸索是教学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向其他老师的虚心请教的确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青年新手教师的迅速成长,但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上加以使用,那么就不能深刻体会这些做法后面的意义究竟何在。于是,我听完课后,总要把他们成功的方法用于我的课堂上,看是否这些方法也能起到同样显著的效果,结果,有些方法很奏效,有些则作用不大,有些则起反作用,于是,仔细思考,渐渐明白,就像我们倡导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样,我也必须去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尽管这很辛苦,很费时间,但也是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时必经的一段路。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成稿) 第6篇

人 才 培 养 工 作 评 估

自 评 报 告

山东烟台滨海东路508号

二○○九年十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2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4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7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9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12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13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5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6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18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0

一、存在问题………………………………20

二、整改措施………………………………2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和整改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逐项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莱阳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中药材标本、浸液标本2700余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等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色,为学校新创独有。馆藏图书55.8万册(其中电子期刊数据库容量1.4TB,折合图书28.6万册)。校外实习基地123处。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1万M,计算机终端1200余台,有14个网络应用系统,84个多媒体教室。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能满足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生活、成才的需要。

学校实行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共管,以省卫生厅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管理机构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财务处、监察审计处、教务与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总务处。教学、教辅机构设中医系、中药系、针灸推拿与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公共教学部、西医教学部、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339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78人,占专任教师38.8%;“双师素质”教师106人,占专任教师52.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39.8%;校外兼职教师234人,校外兼课教师27人。设中医学、中药、针灸推拿、护理、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连锁经营管理(医药方向)、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医学营养和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12个专业。在校生7116人,生源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五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于当地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办学思路,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学校逐步成 3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为一所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医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

学校根据《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 “早起步,早建设,早规范”的评建工作思路,早在2006年上半年即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组建了评估办公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发布后,学校及时调整评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评估工作坚持以16号文件精神为主线,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评建办公室具体抓,部门领导分项抓”的评建工作模式,制定迎评实施方案,召开评估动员大会,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理念,分解指标,明确责任,全员动员,务求实效。通过三年评建工作,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管理和服力不断增强,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8月烟台新校区正式启用。烟台校区建筑面积约9平方米,现入住学生3000人。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临床技能中心、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践教学中心、中药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建设了2个中心实验室,2个标本陈列馆。烟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后劲。

师资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学校有1人被授予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1人被授予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1人当选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当选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中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个;建设《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炮制技术》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推拿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学校教师主编的《中药鉴定学》、《中医护理学基础》等18部教材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中药鉴定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药炮制学》《经络腧穴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被评为教育部优秀课件。近三年,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27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围绕办学目标和定位,学校着力加强决策管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理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果断决策,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坚持教代会制度,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出台和修订了涉及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50余项,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率和干部的执行力明显提高,校系两级管理运转顺利,学校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农村50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成果和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应用;自2005年起承担了全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的任务,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为提高我省广大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等2100余人;指导平邑县万亩金银花规范化种植,莱阳市千亩北沙参规范化种植,受到药农欢迎;对崂山、沂山、昆嵛山等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基本理清了山东省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推动了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荷兰青白中医学院培训中医药学员6届288人,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随着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强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化教学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训中心四个亮点,立足于基层卫生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特色,规范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逐步把学校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学校,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战略方针,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关系学校兴衰的战略高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要求,学校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初步建设了一支作风好、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崇高职业道德。学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作风;制定了《师德建设规范》,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每年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开展师德师风大检查,进行“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

学校重视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契合点,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5个。

2.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双师素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人才工程”建设规划》、《关于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若干意见》、《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双师素质”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2.7%。学校通过各实习医院、实习企业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一线技术人才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48.5%。

3.加大培养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按照“培养现有、引进急需、聘用知名”的原则,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师资队伍的整体层次与水平得到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学校举办了第一届研究生班,为教师攻读学位课程提供便利条件。2006年以来,专任教师中4人博士研究生毕业,28人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尚有28名教师正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订了《“123”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2009年评出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11人,对建设学术梯队,培养学术骨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供平台。选送了8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担任访问学者,已有5名教师完成访问计划结业回校。第一届校级教学名师评出优秀骨干教师3人,第一届教学新星评出青年骨干教师7人,第 8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届教师说课竞赛有25人获奖。

二是引进急需人才。近3年,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5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学历、学缘结构存在的矛盾。

三是聘用高层次人才。学校聘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十几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学术讲座等横向交流与指导活动,开阔了师生眼界,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

学校坚持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学习16号文件,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学质量年等活动,全校上下实现了育人模式的五个转变:由传统的单纯灌注知识模式,向知识与能力并重模式转变,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由传统的单纯专业知识掌握模式,向专业知识掌握与整体素质提高并举模式转变,突出全面发展的思路;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转变,突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过多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向技能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培养与理论教学兼顾模式转变,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由传统的专业能力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医能药、能中能西、能治能防能护的全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突出实用型毕业生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改变了“本科压缩型”的传统专科教育模式,以职业教育理念为统领,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彻底的改革。目前中药专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改革。该专业经过充分的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和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然后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该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序化、重构教学内容,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了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内涵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优化组合。

3.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新路子,寻求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围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提出或引进了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典型训练-提炼-一般训练的教学模式、“三化,四结合”教学模式、1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一个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五个合一”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启动了教学改革项目,目前,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且颇具专业特色。中药专业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情景激励法、案例分析发、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反步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验证教学法、演示说明法、问题法(PBL)等。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虚拟教学环境、建立多媒体实训室与教室、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搭建了开放式师生互动平台、重视教学扩展资源收集和建设工作。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均能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按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4.以精品课程为突破口,推进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对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出台了10余份文件,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制度保障、政策到位;加强建设、投入到位;专项资金、激励到位;完善监督、考核到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引进了2个精品课程制作平台,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均免费共享,并实现同步答疑,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精品课程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学校教学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学校始终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细化教学管理措施,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逐步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先后3次组织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切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省内外123所县级以上医院、医药企业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实习生守则、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临床带教教师执教规范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了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定期巡查的实习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能力。学校与驻地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组织岗位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通过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求职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岗位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培训保健按摩师1400余人、育婴师438人、养老护理员266人、心理咨询师81人;专业技能培训小针刀385人、计算机4176人。2009年护理系454名毕业生参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428人通过,通过率94.3%。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以中药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程开发,丰富教学资源,密切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分析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学校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吸收中药材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机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中药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二级单元模块(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和岗位能力的结合更加密切。

2.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条件。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在加强以“三个合一”为目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教学资源建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设,建成了多种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含题库、课件库和案例库等)、网上教学支撑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和“《中药炮制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优秀多媒体课件2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制药技术》(VCD、DVD录像片)和“《中药制药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3.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三双”、“四跟”,构建“1234”模式。中药专业每门专业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企业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真正达到了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效果。

中药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药专业教师主持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中药专业教师主编的4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法工作计划项目“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对高职中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成果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应用,确立了学校校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药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中药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以职业教育理念统领教学工作全局,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建设优良学风等措施,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健全,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教学督评中心”。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设置完备的专业教学教研室。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理清思路,更新观念,规范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按照规范化管理、流程化管理、不断深化管理的思路,制定或修订了《教学管理工作条例》、《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等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80余项,设计了教学工作流程图8个,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11个,使教学管理有标准可依,有规则可循。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扎实实施教学计划管理,根据医疗卫生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视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规范》,推行《课堂教学日记》制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等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指导任课教师贯彻“理实一体化”“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倡导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融合的目标。

3.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全校上下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教学质量检查考核、教学工作督导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动态评教、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大学生刻苦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提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实践、主动实践、自我模拟实践”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严格考风考纪,规范命题环节,严格监考环节,强化阅卷环节,实行阅卷抽查制度;良好的考风有力地推动了学风建设,目前,知学、乐学、善学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6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把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机制。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德育教育。学校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双文明”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本职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成才欲望。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近三年有4000多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学生党员123名。

2.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实施校系两级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考核制度,现有专兼职辅导员24人,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3.加强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以烛光爱心协会、校园音乐协会等22个学生社团为阵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纪念校庆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发挥高雅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营造了教育、管理、文化活动互相融合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优秀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大学生第七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三等奖。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4.加强心理引导,提高心理素质。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位同学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团队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体系等内容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心理干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学校三部作品获奖。

5.重视社会实践,增强服务能力。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把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坚持社会活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活动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天使计划”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被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9名师生、6支团队受到省委宣传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将招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工作要点。

1.调整生源结构,保证生源质量。为适应高职教育对生源的实际需要,逐步调整生源结构,积极拓展生源市场,注重把好办学进口关。2007年录取1961人,报到率84.2%,第一志愿上线率100%。2008年录取2219人,报到率86.9%,第一志愿上线率100%。2009年录取2656人,报到率88.6%,第一志愿上线率100%。

2.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就业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分明、群策群力、层层落实,确保了毕业生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就业工作顺利、成功的开展。学校制定了《就业工作制度汇编》,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学校设立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预算。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通过举办招聘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拓展平台,增强同学的实战能力。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帮扶就业。

4.建设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广泛了解、收集需求信息,建立近300家用人单位信息资料库,每年举办两次大型供需见面会,10余次校内专场招聘会。三年共有近600家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择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近1.2万个,是毕业生总人数的3倍。2007、2008年正式签约率分别为12.42%、19.19%,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76%、90.76%,就业率在山东高职高专中由2006年的96位上升到2008年的79位。截止到今年7月1日,2009届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20.6%,初次就业率达到97.33%,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5.做好跟踪服务,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实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分析制度,并进行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学校对2007届、2008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76%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评价很满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意,18%的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是基本满意。81%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工作的帮助很大。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办学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整改。

一、存在问题

1、高职教育理念需进一步强化。学校办高职教育时间较短,大多数教职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深,对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认识不深刻,观念上存在因循守旧和惯性思维,高职教育理念不够明晰和巩固。

2、实践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近几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要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保障“教、学、做”的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化,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专业学术带头人数量少,部分教师临床实践需加强,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主要由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不够完善。

4、课程体系改革深度不够。按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紧密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强化。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理念。继续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20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实习场所,充分利用医院、药企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

3、按照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兴校”战略,落实“123”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落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药企进行临床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和水平;按照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聘用岗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力争主干实践技能课程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授课,力求达到紧密结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上一篇:在全区2011年调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爱,温暖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