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2024-05-13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精选20篇)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1篇

1、中医疗法

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针灸疗法

主穴:上肢取肩髑、曲池、合谷、阳溪;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穴:肺热者加尺泽、肺俞;湿热者加阳陵泉、脾俞;肝肾阴亏者加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

肺热或湿热明显者,单针不灸,用泻法;肝肾阴亏、气血不足者,针灸同施,用补法。

3.推拿疗法

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臂肌来回数遍。

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股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股肌来回数遍。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2篇

治愈恢复本病的标准是病灶再生修复,不再复发,获得近于正常的功能。多发性硬化源于脱髓鞘疾病可以治愈,但非激素能愈,激素并不治病,是激发人体最佳抗病替能的药物,经它治疗淹盖病情,病毒替伏,大量的激素使用会导致免疫更为低下,加之本身的神经功能不全偶遇病毒或炎症病情就会复发再度的严重损伤脊髓。

若失治或延误治疗则会继发更严重的多发性硬化灶,反复的复发病毒会侵袭整个脑部和脊髓导致瘫痪并危机生命.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蛋白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由于长期的治疗缺乏致病情有时继发轴索损害,从而复发使神经功能症状进一步加重.病情继发加重后恢复更为困难。

治疗方案:治疗除正常的激素治疗外可逐步的用在药替代天然激素且对人休无毒副作用.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

犬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体会 第3篇

1 发病机理

犬多发性神经炎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但维生素B族的缺乏是主要诱因之一。主要是因为长期以肉食为主的单一饲喂方法, 导致犬的体内某些维生素缺乏, 特别是维生素B族的缺乏。维生素B族对维护神经系统的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缺乏就会导致运动神经机能障碍, 引发运动神经丛发生炎症, 故也称神经根炎。

2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犬后躯神经麻痹性瘫痪, 个别犬出现四肢瘫痪。一般为突然发病, 迅速发生运动障碍, 严重的数小时或数日发生后躯瘫痪乃至全身瘫痪, 靠两前肢拖着后躯前进。少数有前期预兆, 表现为行走时后肢无力或摇摆。犬多数体温正常, 个别犬发病初期有体温略高现象 (高于正常体温0.5~1.0℃) , 有的出现大小便失禁。

3 治疗

3.1 治疗原则和方法

(1) 消炎, 特别对体温高的犬应给予消炎药, 如氨苄青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0.1 g) , 或阿咪卡星 (按每千克体重0.05 g) , 1次/d。

(2) 补充维生素。以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为主, 其他可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对症给药;维生素B1肌注或静注 (每千克体重0.01 g) , 1次/d, 维生素B12肌注 (每千克体重0.05~0.1 g) , 1次/d。

(3) 可根据临床情况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和钙。一般在1周左右即可治愈。

3.2 典型病例

病例1:塔城市双水磨市民于某, 大丹犬, 雄性, 6月龄, 体重12 kg, 2006年8月12日前来就诊。主诉, 昨日遛狗时发现犬走路时后腿打晃, 走着走着突然卧地不起, 后腿不能站立活动。该犬常饲喂肉食, 如羊肝、火腿肠, 无其他食物。临床检查, 食欲正常, 体温正常。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

治疗: (1) 改变食物结构; (2) 静脉注射, 5%葡萄糖150 m L、葡萄糖酸钙1 g、地塞米松30 mg、维生素B10.3 g、维生素B60.2 g、维生素C 0.5 g, 每日1次; (3) 维生素B12肌注, 按每千克体重1 mg, 每日1次, 8月16日痊愈停药。

病例2:塔城市花园街刘某, 哈巴狗, 雄性, 5岁, 体重5 kg, 2007年7月20日前来就诊。主诉前1 d狗还很正常, 次日发现狗两条后腿不能站立, 发病前并没有任何击打、碰撞等情况。临床检查见体温38.5℃, 食欲正常, 行走时后肢拖行, 针刺反应迟钝。

治疗: (1)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0.1 g; (2) 维生素B1肌注 (每千克体重0.01 g) , 维生素B12肌注 (每千克体重0.1 mg) , 每日1次。7月22日该犬能站立, 行走摇摆, 7月23日步态正常。

4 治疗预防体会

(1) 该病无季节性, 且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犬都易发病。

(2) 预防该病的发生要以改变饲料的单一性为主, 给犬饲喂全价饲料, 能减少发病率。

温针灸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疗效观察 第4篇

【关键词】温针灸;多发性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66-01

多发性神经炎通常是由于中毒、感染、代谢障碍、营养障碍、血管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发,属于周围神经疾病,其损伤呈对称性[1]。患者的四肢远端通常会出现对称性的感觉神经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和运动神经障碍,在中医中属于“痿证、痹证”的范畴[2]。在本次研究中,对多发性神经炎患者采用了温针灸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多发性神经炎患者共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33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0.8)岁;患者的病程为4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10.6±1.8)年。临床表现均存在皮肤干燥、少汗、发凉、四肢麻木、过敏、蚁行感、冷感、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症状。排除对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排除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维生素B12进行肌肉注射,剂量为每次100μg-200μg,每日一次;患者口服维生素B1,每日三次,每次剂量为10mg-15mg。如果患者的肢体存在剧痛感,则口服马西平,每日2次,每次的剂量为100mg-200mg;早期症状的患者可口服强的松,每日一次,每次的剂量为15mg-20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温针灸治疗,以患者的曲池、外关、内关、合谷、神门、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以委中、手三里、绝骨、解溪、八风、八邪、支沟为配穴。在每次针灸前,应将针灸和穴位常规消毒,每次选取2个主穴和1个-2个配穴,主穴和配穴相互配合,并通过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不锈钢毫针的规格为0.35mm×25mm-40mm,再在针尾上捏上艾绒,并在近皮肤的一端点燃并施灸,在艾绒燃烧尽后,去灰,再将针取出。温针灸的留针大约为15min-25min,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5天,一共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由患者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痊愈标准:患者的四肢末端的麻木症状彻底消失,四肢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对生活和工作都不产生影响;有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标准:患者的麻木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对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较大影响。

满意度调查表为本院自制,满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70分-84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中期的多发性神经炎属于中医痹症,而后期则属于痿证的范畴,通常表现为缓慢起病或者急性起病,患者多因受到邪毒浸淫,导致气血痹阻,或者饮食中嗜食辛热,导致消烁精血,无法荣养四肢,由于肢萎髓少、脾肾两虚,后期的表现以虚、寒为主[3]。如果患者没有得到有效而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病势缠绵,那时功能的恢复就会比较困难,因此,临床治疗中一直在寻求一种有效、经济、副作用低的方式[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温针灸的治疗方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医治疗当中,针灸是独特的治疗方式之一,根据经络学当中的理论,人体的穴位本身就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而研究中所选取适当曲池、合谷、足三里均为手足的阳明经穴位,这些穴位能够使中焦运化趋于正常,达到扶正培元、健脾和胃的效果;而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其作用在于调和气血、补肾通络;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针灸此穴能够使滋养静脉,使肌肉充实[5]。在温针灸的治疗中,燃烧艾条的热量能够通过针灸渗入穴位,能够起到温热穴位的效果,达到调和气血、温经通脉的目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患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综上所述,在多发性神经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辉.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4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698-699.

[2] 张晓雪.多发性神经炎40例临床治验[J].北方药学,2013,31(23):2.

[3] 冉红英.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辩证施护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29(10):147-147.

[4] 王萍,朱奕欣,周麒麟等.穴位注射針刺疗法对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四肢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2013,13(21):360-361.

中医怎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第5篇

二、肝郁脾虚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越鞠保和丸加减。方药: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2g、山楂15g、神曲20g、莱菔子12g、香附10g、连翘l0g。脾虚甚加太子参20 g、黄芪20g。

三、胃阴不足型。方用益胃汤加减。方药:石斛15g、乌梅12g、北沙参24g、玉竹24g、白芍12g、甘草9g、山药20g、茯苓15g。阴虚甚者加玄参30g、花粉12g加大滋阴益胃之力,心烦不安加胡黄连12g、莲子心6g。汗多者加小麦30g、大枣5~6个以止汗。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方法 第6篇

1、坐骨神经痛按殷门穴

位置:正坐,将双手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其他手指以握拳的方式弯曲,放在大腿后侧正中间及臀部与膝盖中间偏上的位置,中指所指的区域就是殷门穴。

功能:臀股麻木,腰脊疼痛,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手法:利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此穴,每日1次,每次2分钟。

2、坐骨神经痛按秩边

位置: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功能:此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腰背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3、坐骨神经痛按中渚穴

手法:拇指按压中渚穴2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

功效:刺激此穴可舒经活血,对头晕目眩、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有治疗作用。

4、坐骨神经痛按环跳穴

位置: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手法: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疼,坐骨神经痛等。

5、坐骨神经痛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膀胱的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6、坐骨神经痛巨髎穴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腰腿痹痛: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7、坐骨神经痛大肠俞

中医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第7篇

摘要: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8岁,平均38.5岁。患病时间最长10个月,最短10天。因菌痢、肠炎、流感、风湿热、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或伴发者17例;因痢特灵、异烟肼中毒致中毒性神经炎者8例;因亚急性合并变性、引产术后、慢性酒精中毒引起者各1例。28例患者均有四肢不同程度的麻刺、酸、胀、灼、痛或麻木不仁,均以肢体疲软为主症。其中3例伴胸部束带状;8例伴跟、膝腱反射减弱;2例伴吞咽不适感;7例伴腓肠肌压痛;2例伴皮肤光薄及肌力减退;伴肝大和尿糖阳性者各1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日本佐野元规等诊断标准和《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活血祛痹汤治疗,停用一切西药。活血祛痹汤药物组成:黄芪30-60g,人参、生姜各5-10g,芍药、炙甘草、大枣、牛膝、桂枝、桑枝各10-15g,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灯笼花、鸡血藤各30g,丝瓜络、熟附子各10-20g,夜交藤、丹参各10-20g。加减:外感湿邪而湿郁化热(含嗜酒伤中,酿湿生热)者加二妙散、木瓜;因暑热浸淫者加新加香薷饮、阴虚盛者生姜易干姜,附片加倍;气血虚盛者加当归、生地、炙首乌。用法:每剂连煎三次,每次以水500ml煎至200ml,三次混匀后分四次温服。每日一剂,10剂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大部消失,尚余轻微指趾麻刺,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功能无明显恢复。

2.2 治疗效果

治愈23例,占82.14%;基本治愈3例,占10.72%;好转2例,占7.14%。跟、膝腱反射恢复正常率100%,治愈时间最短9天,最长35天,显效时间最快3天,最长10天。

2.3 预防调护

(1)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水洗浴等。(2)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房事有节,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加强功能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3)患者对寒凉食品不宜多食,如雪糕,竹笋等。(4)保持乐观,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而致病[2]。

3 讨论

本病四肢肌肉麻、刺、酸、胀、灼、痛,或疲软不仁,胸部束带状,皮肤光薄或甲错,爪甲松脆等症与中医“血痹病”及为相似。本文28例患者中,按中医病因观点分,属外感风寒者9例,外感署邪者5例,外感湿邪者3例,而因内伤(饮酒、服药过量中毒)者13例,多发性神经炎可按血痹病论治,可因外感亦可因内伤。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学说颇为相似。病因病理多由气血不足,感受外邪(风寒署湿);或聚毒内伤,伐阳损血,导致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之主,故其病变部位主要源于中焦脾胃而后于四肢皮肉,涉及其它脏者较少。

血痹病为血行不畅所致,但血行不畅之因,实则由于阳气痹阻。故血痹之治,不在重补阴血,亦不在驱风除痹行气活化,而在温阳益气、调和营滞。气盛阳复,则邪自去;气行阳运,血行自畅。笔者以千金方黄芪汤(黄芪、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加熟附片、炙甘草温阳益气和营为主,对外感者,或佐以宣化湿邪,清化署湿,湿热之法以去其邪去其因。

现代医学认为,多发性神经炎的发生与感染或异体蛋白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病变,代谢及内分泌障碍,营养障碍,化学因素等有关。而实验研究证明中药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灯笼花、黄柏、甘草具有病毒和解毒,抗炎和调节免疫的功能及改善血液循环及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和生地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的同时,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当归注射液具有改善末梢神经和血管的作用。人参黄芪等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反应,消除免疫所致病理损坏等作用;首乌、夜交藤所含软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血球及其它细胞所必须的原料[3,4,5],这均为活血祛痹汤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长生,符晓华,李伟扬.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

[2]李任先,刘国普,李振琼.中医诊断治疗大纲[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53.

[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6.

[4]王学平,田客友.通络祛风汤治疗末梢神经炎[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58.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9篇

【关键词】多发性神经病、高压臭氧疗法。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25-02

多发性神经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发作时多以四肢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瘫痪和自主神经障碍为特点。其危害,不可忽視。目前治疗尚无十分理想方法。我们通过高压臭氧疗法治疗该病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2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在26至68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月。其中有明显诱因的13剜:肺结核病抗痨中5例、糖尿病者3例、有明显感染者5例。对照组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在25至65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5天。患有糖尿病者5例,肺结核者3例,有感染者2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肢体远端针刺样疼痛,麻木如手套、袜子感、烧灼、苍白,上下肢软弱无力,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表现。

2、治疗方法:

2.1 取患者肘静脉血约200ml,注入250ml一次性无菌真空负压瓶后,在高压臭氧发生器将氧气和三氧(臭氧)的混合气体注入血液中顺时针水平方向轻摇负压瓶一分钟,使之充分溶解于暗红的静脉血液转为鲜红的动脉血液后立即高压回输入体内,一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臭氧浓度开始为25ug/mL,每两周为加每5ug/mL,然后进行疗效观察。

2.2 对因治疗:有明显病因者,给以相应的治疗。如有糖尿病者,按糖尿病饮食及降糖治疗;有肺结核病者.按相应的抗痨方案治疗;有感染者,给以抗感染治疗。

2.3 对照组给以B族维生素、西比灵、强的松、卡马西、ATP、辅酶A等治疗。

3、疗效判定:

3.l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经治疗4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者。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0例(76 9%),有效5例(19 2%),无效l例(3%),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9例(56 3%),有效4例(25%),无效3例(18 8%),总有效率8l 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叭)。

3.3 远期疗效:随访半年以上,治疗组复发3例(1l 5%),对照组复发6例(37 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

4、典型病例:

4.l 赵某某,男,62岁,个体户。于2001年4月20日入院。住院号“1866。患者3月前。因出现盗汗潮热、咳嗽、痰中带血,消瘦。在市医院传染科住院.诊断为Ⅲ型肺结核涂菌(+)进展期,给以正规抗痨治疗2月,患者盗汗潮热、咳痰消失、痰菌转阴,X片示病灶局限,大部份吸收。1月前出现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针刺样疼痛,并有烧灼感,以下肢为甚,夜间难眠。补充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经中西医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均无好转。经介绍转入我院诊治。人院后给以高压臭氧治疗,抗痨依旧。

患者经2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两疗程后多发性神经病愈,20天后出院,半年随访无复发。

4.2 李某,女,39岁,工人。于2000年8月12日人院,住院号2247。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困,出现四肢远端麻木有蚁行之感,皮肤触痛,时有手套、袜子感.以双下肢较重。1月前,症状加重伴有对称性乏力,下肢肌肉萎缩,行动迟缓。人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四肢痛觉等同,双下肢肌张力减弱,肌力Ⅲ级,巴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给以高压臭氧治疗。方法如前。经3次治疗后,患者四肢麻木减轻,蚁行之感消失,肌张力增强;10次治疗后,诸证均除,肌张力、肌力恢复正常,活动自如,巩固两个疗程(10天)后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5、讨论:

多发性神经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四肢对称性末稍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或)自主神经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症。近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高度晕视争纯性的药物治疗,难获佳效。我院采用高压臭氧治疗机治疗,收到显著疗效。我们认为三氧机是根据“病从血治”原理研制的,通过作用于血液,增强了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了神经功能,增强了细胞代谢,提高血氧饱和度,平滑肌细胞生物电荷发生变化,抑制细胞聚集性,降低血粘度,溶解附壁血栓,消除血管内水肿,使狭窄的动脉扩张,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医科大学编委会编《实用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94。

[2]黄友岐主编《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7

[3]张兴师主编《疗法监床应用》1996全国高压臭氧研究学术会。1996.28

神经性耳鸣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10篇

塞耳沐浴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卫生,是防止耳病的重要一环。若污浊的水入耳,常可导致耳道疼痛,红赤肿胀,甚至鼓膜穿孔流脓。因此,沐浴、游泳、洗头时,应用干净的棉花阻塞外耳道口,以防止水入耳。在江河池塘游泳时,若污水入耳,应立刻用干净棉花清洁耳道。

二:讲究卫生,戒除挖耳。

耳道孔小洞深,鼓膜很薄,若在人多热闹的环境中用坚硬物,如铁、木、骨等挖耳,常易因碰撞而致耳道外伤,甚至鼓膜外伤,使耳道疼痛、流血、肿胀、或听力减退等,因此需戒除挖耳习惯。

三:教育小孩,防止异物入耳。

教育小孩勿将玩具、豆类、食品、纸屑及昆虫放入耳道,以免引起耳道异物。若耳道疼痛,听力障碍,甚至流水流脓者,须及时检查,取出异物。

四:娱乐有节,音量适度。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11篇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

【治法】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蜈蚣、防风、川芎、白芷。有寒象者,加细辛、麻黄以温经通络散寒;痰湿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有瘀血之象者,加鸡血藤、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络。

2.痰瘀互阻,痹阻经络

【治法】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药】方以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生黄芪、川芎、地龙、赤芍、白附子、白芥子、红花、全蝎、白僵蚕、细宰。有寒象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等以温经散寒;有热象者,可加黄芩、生石膏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可以合用二陈汤;伴有面肌痉挛者,可适当加大全蝎的剂量,加用蜈蚣、白芍、甘草、鸡血藤等以解痉缓急、通络。

针灸治疗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时,应当注意刺激的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孪的出现。

(1)体针: 针刺治疗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多局部取穴。常取患侧的太阳、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健侧的合谷。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2)耳针:选面颊、眼、目1、目2。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12篇

内治法

血热型:见于初发不久泛发性皮损。心中有火,血热生风,风盛则痒。症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黄芩9克,生甘草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燥型:日久泛发型皮损。症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状,舌淡苔净,脉细滑。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蒺藜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盛型:见于弥漫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症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不愈,周身剧痒,状如牛颈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

处方: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川莲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日服一剂。

成药可用丹栀逍遥丸、秦艽丸、润肤丸、泻肝安神丸、六味地黄丸。

外治法

1.雄黄解毒散30克,百部酒120毫升,混匀烫后外涂。

2.大枫子油涂后,外敷五倍子粉。

中医怎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 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 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 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以及《中医妇产科学》所规定的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经过B超检查已经确诊。实验组年龄30~58岁, 平均年龄 (45.3±6.4) 岁, 病程3~25个月, 平均病程 (8.7±3.5) 个月, 子宫肌瘤体积大小2.5 cm×1.7 cm到5.5 cm×4.3 cm;对照组年龄32~60岁, 平均年龄 (44.3±5.4) 岁, 病程1~24个月, 平均病程 (9.7±2.5) 个月, 子宫肌瘤体积大小2.3 cm×1.8 cm到5.4 cm×4.3 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接受治疗。月经开始第一天便服用药剂, 12.5 mg/d, 在每晚入睡前使用凉开水服用, 服用药剂后2 h内禁止喝水。

实验组按照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服用不同的中药汤剂。具体详情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子宫肌瘤的大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25例 (83.33%) , 高于对照组的17例 (56.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瘤体积大小对比

治疗后, 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大小均显著缩小, 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 (10.05±8.45) cm3明显小于对照组 (14.55±5.75) cm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临床症状为妇女腹部有包块, 其中可能伴有阴道流血、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虽然子宫肌瘤疾病具有多样性, 但是其患病原因主要为气滞导致的血瘀内结。中医治疗遵循“留则攻、结则散”的治疗原则, 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2]。

按照中医辩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气机郁滞。主要症状为小腹胀气, 积块柔软, 痛处不为固定。舌苔呈现白色状并且温润[3]。主要使用中药为:木香10 g、丁香15 g, 三棱25 g, 机壳15 g, 青皮10 g, 小茴香15 g。出现带下过多需要多加茯苓15 g, 苡仁15 g, 白芷10 g;出现月经不调症状需要加入丹参20 g, 香附15 g;出现腹痛症状需要加入延胡索15 g, 田七15 g;其二, 气滞血瘀。主要症状为积块坚硬, 患者面色黯淡, 肌肤无光泽, 出现月经量过多或者是月经延后, 舌质偏红, 并呈现出淤点状, 脉象较为沉涩。主要使用桂枝15 g, 云苓20 g, 丹皮20 g, 芍药15 g, 桃仁15 g[4]。出现月经不调或者是崩漏不止的症状需要加入蒲黄15 g, 五灵脂20 g;出现月经过少或者是必经症状需要加入牛膝20 g, 泽兰15 g, 乳香15 g, 没药15 g;出现包块明显的症状需要逐渐加入水蛭或者是蛰虫等;其三, 痰湿阻蕴。主要症状为下腹部出现包块, 并且有时出现阵痛, 带下情况较多, 患者体质偏寒则出现带下较多且呈粘腻状, 患者体质偏热带下则呈现出黄色黏腻状, 有臭味, 胸闷急躁, 口渴发热, 尿黄且少。主要使用中药为制半夏20 g, 茯苓15 g, 青皮10 g, 苍术10 g, 甘草10 g, 三棱10 g, 香附10 g, 木香10 g。脾虚着需要加入党参15 g, 白术10 g;带下泛黄患者需要除去香附, 苍术, 同时加之败酱草15 g, 红藤15 g[5]。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整体疗效较为显著, 可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魏颖.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肌瘤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3) :84-85.

[2]时娟.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子宫肌瘤96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8) :4774-4775.

[3]金美琴, 高莉莉, 沈影超, 等.保阴煎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规范管理及安全性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9) :20-21.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 第14篇

【关键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常见于20~50岁,也可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居多,病情可轻可重,且不因体力劳动而加重,病程可长可短,甚至可以在诱发因素消除之后自愈。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使用中医治疗近百例,疗效确切,治愈后不易复发;即使复发,再次使用中医治疗,疗效依然满意。

1 发病原因

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大多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对外界耐受能力差,适应环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工作压力过大,或者是青春期、更年期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也可能遭遇长期持久的强烈精神刺激、过劳、睡眠不足等,导致神经内分泌改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抑郁症。

2 主要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往往自觉症状明显,而临床检查阳性体征却不多,甚至没有阳性体征。

2.1 最常见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存在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烦躁易怒、疲倦、容易出现情绪突然变化、精神不振、全身疼痛、记忆力减退等。

2.2 循环系统

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过度换气、濒死感,休息时症状通常较活动时明显。

2.3 消化系统

容易出现便秘、腹泻,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呃逆,甚至可以出现“梅核气”。

2.4 植物神经功能系统出现突然大汗淋漓、忽冷忽热、异物感、蚁走感、手足麻木、自觉末梢发凉。

2.5 生殖系统

性功能减退或亢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甚至出现生理性不孕不育。

3 体格检查

通常不会出现阳性体征,偶见心脏早搏、心动过速、皮肤划痕症阳性。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腔镜检查、超声检查、肌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等缺乏客观指征。

4 治疗方法

4.1 西医治疗

可以采用大量B族维生素、适当镇静、少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等,但疗效不确切。

4.2 中医治疗

4.2.1 中药分型治疗

心脾两虚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疲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盗汗、伴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细,应以补益心脾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加减。气虚重者加人参;血虚重者增加大枣用量;心悸气短明显,加丹参少量;伴有腹泻者,加白芍;月经量少明显者,酌量加用当归。

肝气瘀滞者,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经常出现情绪变化、腹胀、嗳气、呃逆、便秘,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行经腹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木香;头痛明显者,加钩藤少量;嗳气、呃逆明显者,加青皮;月经量少或行经腹痛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虚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证型的表现,治宜疏肝补脾,可选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以腹泻为主者,可以选用痛泻药方。

肾阴虚者,主要表现以盗汗、疲倦、头晕耳鸣、月经紊乱,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可以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末梢发冷、小便清长、遗精、阳痿、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脉沉,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阴阳两虚者,兼见上述多种症状,治宜阴阳双补,可用六味地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4.2.2 针灸推拿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且没有明显的禁忌症者,可以选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饮食疗法

可以经常食用小米、小麥、蘑菇等含有大量维生素B族、泛酸、黑色素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起到舒缓神经、改善神经传导的作用。还可以多食用羊肉、裙带菜、胡萝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保护心脏和血管系统。

4.4 其他治疗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证适度睡眠、睡前使用温水浸泡双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均衡营养,此外还可以练习瑜伽、太极拳等。

5 结果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疾病,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很快治愈。

中医怎么治疗甲亢 第15篇

肝郁火旺证

病因:忧思愤怒,肝失疏泄。

临床表现: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疗原则:疏肝清热。

食疗处方:

柿子蜂蜜膏

原料:青柿子1000克,蜂蜜适量。

烹制方法:将青柿子去柄、洗净,捣烂绞汁,放入锅中煎煮浓缩至黏稠。加入蜂蜜1倍量,继续煎煮至 黏稠,离火待冷,装瓶备用。

食用方法:每日1汤匙,以沸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10~15天。

壁虎末

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白虎粥

原料:梗米5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20克,鲜石斛10克。

烹制方法:先将生石膏、知母、石斛以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粳米淘净煮粥,粥将成时兑入药汁。

食用方法:作早、晚餐。

发菜佛手蚌肉汤

原料:蚌肉250克,发菜、琼枝各30克,蜜枣8枚,佛手、陈皮各12克。

烹制方法:将发菜、琼枝浸泡,洗净。蚌肉、佛手洗净。陈皮浸软,刮白。然后将全部用料放入滚水锅内,用武火煮滚后,改用文火提2小时,调味供用。

食用方法:佐餐当菜,随量服食。

复方夏枯草膏

原料:夏枯草100克,沙参、麦冬、生地黄、元参各30克,海藻50克,白蜜100毫升。

烹制方法:将前6味洗净,共煎2次,取汁500毫升,加白蜜炼膏。

食用方法:每次服用20毫升,每日3次,20天为1个疗程。

夏枯草蛇蜕猪肉汤

原料:夏枯草60克,蛇蜕6克,猪肉500克。

烹制方法:将猪肉切成小块,加大1500毫升清水,放入以上2味药,袋至药味俱出,调味即可。

中医怎么治疗痛经 第16篇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方二]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本方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证痛经。

[方三]

丹参、延胡索各30克,牛膝、红花、郁金各15克,白酒半公斤。将生丹参、延胡索、牛膝、红花、郁金倒人瓶中,用白酒浸泡加盖,密封半个月。每隔3天,用力摇动药酒瓶1次,每次约摇3分钟。行经前两天开始饮服,每日3次,每次1-2匙,至经血干净时停饮。连服4个经期为I疗程。

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

[方四]

阿胶、杜仲各15克,陈艾10克,净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6克。将杜仲、陈艾与鸡入砂锅中同炖,将熟时加人生姜,炖20分钟,加盐调味每次用热汤烊化阿胶5克,日3次,饮汤食肉。

本方适用于寒混凝滞之痛经。

[方五]

桂枝5克,山楂肉15克,红糖30克。将前2味加水2碗,文火煎成1碗,加红糖再煎片刻,日2次,趁热饮。

本方适用于因寒而致痛经。

[方六]

荔枝核、香附各等分,黄酒适量。荔枝、香附共研末,每服6克,黄酒调服,日2次。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七]

鸡蛋2个,元胡20克,益母草50克。3物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食蛋饮汤,于经前开始,日服1次,连服5—7天。

本方适用于阳虚内寒之痛经。

[方八]

鲜蔷薇根①克(干者30克),七叶莲9克,鸡蛋2只。将蔷薇根、七叶莲加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再把鸡蛋两只煮熟去壳放人药液中同煮,加少量米酒服食。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每日1次,连服2-4天。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之痛经。

猜您感兴趣:

中医怎么治疗耳聋 第17篇

葛根30克,川芎、当归、赤芍、石菖蒲各15克,三棱、莪术、香附、红花、郁金各10克,路路通、威灵仙、地龙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周为一疗程。一般服药2~4个疗程可获显效或痊愈。

神经性耳聋:

牛膝、山茱萸、白芍、泽泻、黄芪各15克,熟地、丹参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10克,龙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30天为一疗程。

老年性耳聋: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第1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2,3,4]: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发病前未进行任何治疗,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腹痛, 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平均年龄 (25.28士9.35)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25.01士9.8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中药口服治疗, 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 联合使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 (1) 灸法[2]:以艾灸治疗仪艾灸中极、气海、关元、子宫、归来, 温度45℃, 治疗时间30 min, 1次/d, 1个疗程5天。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个疗程。 (2) 穴位按摩[3]:将患者安排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协助其俯卧位, 全身放松, 稍作休息后行穴位按摩, 操作者以推擦法对八髎穴, 点按膈俞、脾俞、肾俞、肝俞, 依次按揉, 每穴按揉l min的方式, 按揉力度最好有对应的酸、胀、感为宜。1次/d, 1个疗程5天。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个疗程。 (3) 耳穴埋豆。选穴:子宫、交感、肝、肾、腹, 操作:常规消毒耳廓, 以探棒寻找出穴位的敏感点, 以5×5 mm胶布粘贴, 不留行籽粘贴在相应的穴位上, 用拇指、食指循耳前后按压至耳部发热为宜, 每穴按压1 min, 3次/d, 1个疗程5天。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个疗程。 (4) 其他心理、饮食指导两组完全一致, 如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 重视保暖, 尽量减少在经期做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和精神刺激, 防止受凉、过食生冷。饮食方面红枣、红糖等温热类食物要多食用, 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治疗时间为1个月, 1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批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具体规定的痛经治疗相关的疗效评定具体标准对本次研究相应的疗效评定标准予以制定。治愈:疼痛消失, 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 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十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情况

通过对应的中医适宜技术,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度显著低于治疗前,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l。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为女性常见的病症, 常见于青少年期, 多在初潮后1~2年发病, 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 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 持续2~3日缓解。临床上普遍认为, 该病症的发病根源可能在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发生了紊乱。我国中医学认为,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 肝气郁结, 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 坐卧湿地, 冒雨涉水, 寒湿之邪客于胞宫,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此病, 应采用活血调经止痛和温经散寒的具体原则。

中医适宜技术由灸法、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组成, 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 活血通络, 调达脏腑, 扶正驱邪, 达到温经散寒止痛, 活血调经的目的。传统灸法由于气味大, 易灼伤, 不易为年轻患者所接受, 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用艾灸治疗仪进行治疗, 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 既避免灼伤, 无烟无尘, 又可同时服务多名患者, 有效减少了患者等待的时间, 而按摩的按压摩擦刺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达到了缓解痛经的目的。中医全息律认为, 耳是人体的缩影, 人的五脏六腑均在其耳部有其相应的反应区, 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唐.孙思藐“凡病皆因气血壅滞, 不得宣通”, 临床上选取子宫、交感、肝、肾、腹5个耳穴, 诸穴合用, 以达到疗效。

本研究表明两组均能减轻痛经症状, 但单独口服中药不如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对减轻疼痛程度有效。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适宜技术简便、效、廉, 患者易接受, 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满国, 张小楠, 曲影, 等.针灸治疗痛经6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 (05) :79-80.

[2]聂容荣, 黄春华, 李芳, 等.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研究、杂志, 2011, (08) :52-53.

[3]杨鑫泰, 杨尚霖.针灸治疗痛经临证心得[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9 (9) :1533-1534.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况 第19篇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2-03

痛经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少女,常于初潮后的6个月至2年内发病,是女性青春期常见病证之一。因痛经的程度不同,对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其中重度痛经约占18%。中医中药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兹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认为,痛经有虚实之分,因实则“不通则痛”、因虚则“不荣则痛”,辨证不同,论治有异。齐津丽从瘀血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寒凝血瘀型予温经汤加减;气滞血瘀型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瘀结型予自拟三妙止痛汤(苍术、黄柏、五灵脂、蒲黄、丹皮、桃仁、当归、香附、枳壳各10g,牛膝、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15g)加减。治愈32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张梅香等临床辨证分3型治疗本病,气滞血瘀型29例方选逍遥散加减,寒湿凝滞型31例方选温经汤加减,气血虚弱型8例方选圣愈汤加减。3型有效率分别为96.55%,96.77%,87.5%。管恩兰等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156例,分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损型,临床治愈122例,好转29例,无效5例。吴千银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治疗痛经56例,总有效率为96.4%。

2一方为主加减治疗

许多医者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不分证型,以一方为主,根据兼症进行加减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黄亮将8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自拟通经止痛汤(当归10g,川芎10g,白芍20g,延胡索12g,甲珠6g,通草6g,香附10g,柴胡10g,三七5g,小茴香7g,益母草15g)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血瘀者,加青皮6g,郁金6g;寒凝血瘀者,加炮姜5g,吴茱萸6g;气血亏损者,加阿胶10g,熟地15g;肝肾不足者,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对照组32例采用止痛剂或激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48例,治愈率85,7%,对照组治愈18例治愈率5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金广群等自拟参脂痛经汤(人参9g,五灵脂15g,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各12g,制香附10g,甘草3g)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110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熟地、鸡血藤;气滞血瘀型加玫瑰花、泽兰、桃仁;血热挟瘀型加红藤、生地、丹皮;寒凝气滞型加乌药、鸡血藤、小茴香;若头痛加全蝎、白芷;腰痛加杜仲、川牛膝;乳房胀加王不留行、麦芽。治疗总有效率为96.5%。金峰自拟经验方“归芍棱乌萸草汤”(当归20g,白芍30g,醋炒三棱6g,乌药9g,山萸肉9g,炙甘草6g)加减治疗150例患者。气滞血瘀加香附、丹参、益母草、蒲黄;阴虚血滞去乌药加生地、丹皮、北沙参;阳虚寒凝加肉桂、巴戟天、红花;肝肾亏损加狗脊、枸杞、女贞子、旱莲草;大便溏加白茯苓、炒白术;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萸、生姜;口苦心烦加竹茹、山栀。治疗后痊愈126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66%。徐树槐采用行气活血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本病120例,总有效率98.33%。王义亮等用桃红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本病54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29例,无效4例,失访2例,总有效率88,9%。杨准叶加味阳和汤治疗100例患者,基本方为熟地黄、白芥子各10g,鹿角胶(烊化)10g,肉桂、炮姜各5g,麻黄2g,炙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92.0%。本法虽以一方治疗为主,但仍未脱离辨证论治原则,当属辨证分型论治的变法。

3专方治疗

近年来许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固定专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亚军用痛经散治疗原发性痛经98例,方用当归12g,川芎6g,丹参15g,五灵脂、香附、蒲黄、白芍、桃仁各9g,九香虫4.5g,将上药共研细末调匀,于经前3天或正值经期服用。结果痊愈52例,好转38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91.8%。殷振海用肉桂生化汤(肉桂2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6g,炮姜15g,延胡索6g,香附6g,丹参10g)治疗中重度痛经81例,总有效率为90.12%。杨春晓自拟痛经舒(柴胡15g,白芍30g,枳实30g,甘草6g,元胡20g,川芎30g,全当归18g,炒杜仲30g,醋香附15g,肉桂6g(冲服),熟地30g,丹参20g)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87.5%。刘昌青等拟刘氏痛消饮(当归、延胡索各30g,五灵脂、巴戟天各12g,香附18g,甘草6g)治疗痛经680例,治愈率为90.15%,总有效率为99.56%。缪锋采用牛膝散治疗本病36例,以酒洗牛膝为主药,辅以桂心、赤芍、桃仁、延胡索、当归、木香、牡丹皮,主药与各辅药量之比为3:1,各药均研末服用,治疗总有效率为88.6%。由此可知,专方治疗虽未予辨证,但经前经期均可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近期疗效满意。

4周期治疗

痛经的发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疼痛的表现及伴随症状亦具有许多共性,但平时各自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或虚或实,或虚实并见,为巩固疗效,预防痛经发作,许多医家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论治,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褚玉霞等以自拟潮舒煎剂和二紫胶囊序贯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68例。从月经前3天开始服潮舒煎荆(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红花15g,丹参30g,泽兰15g,香附15g,延胡索15g,乌药12g,肉桂6g,川牛膝15g,月经量多则加益母草30g)每日1剂,至月经期第3天;于月经后开始服用二紫胶囊(紫河车、紫石英、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淫羊藿、丹参、香附、砂仁、川牛膝),每次4粒,每日3次,直至下次经前3天,接服汤剂。如此序贯治疗3个周期,愈显率为91.6%,总有效率97.6%。陈林兴采用周期性疗法治疗痛经137例,经期首重止痛以治其标,自拟了痛经1号方(当归15g,延胡10g,川芎10g,赤芍10g,丹参15g,台乌10g,枳壳10g,甘草5g)加减以行气活血,促使经血畅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平时则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以辨治其本。如此交替调治。结果治愈85例,好转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16%。杨黎文辨证分期治疗31例患者。经期服主方:当归10g,白芍12g,积壳6g,小茴香6g,乌药10g,生甘草5g,临证加减;经后选用八珍汤加味。序贯治疗3个月,治愈率61.3%,有效

率87.1%。由上可知,周期治疗法,即经期温通为主以治其标,促进经血顺利排泄;平时补虚为要,补气血,益肝肾以治其本,为下次经潮奠定基础。

5中成药治疗

近年来,治疗痛经的中成药日益增多,其剂型种类亦不少,临床治疗亦取得一定疗效,且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利于保存,如片剂、冲剂、胶囊、针剂等。梁文郁等运用复方益母草膏(益母草、当归、川芎、白芍、地黄、木香)治疗10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每次10g,每天3次口服。其中痊愈62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邓海霞等以加味没竭片(由血竭、没药、生蒲黄等组成)治疗本病63例,每次于经前2周开始服用至经期第1天。总有效率为93.94%,痊愈率为57.58%。蒙文炳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40例,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月经干净,总有效率为95%。穆惠慈等应用归芍合剂(当归、川芎、益母草、香附、丹参、五灵脂、青皮、白芍、延胡索、陈皮)经前经期治疗6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7.06%。徐波等临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痛经60例,总有效率达96%。

6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法现亦已逐渐推广使用于原发性痛经。董芬等用复方香附贴剂(香附、月季花、啤酒花、牛膝、当归各100g,共研细末,加食醋调为糊状备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于月经前3天,取药糊分别置于美元穴、曲骨穴、子宫穴,每2~3h取下贴剂按摩2min,连用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为96%。张玉兰等采用隔药艾灸治疗痛经。将赤芍、白芍、甘草按2:2:1比例研细末,过筛,甘油调为药饼,用针扎数个小孔,分别置于穴关元、曲骨、子宫穴上(重者配三阴交),再将艾条点燃后施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周土凤中药灌肠(基本方: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各9g,红藤12g,牛膝10g,随症加减)治疗痛经48例,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94%,停药2个月总有效率87%。陈李华等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方药:蒲公英5g,红花8g,赤芍7g,当归8g,党参6g,丹参6g,川芎6g,草乌6g,甘草9g,杜仲4g,木瓜5g,防风4g,秦艽6g,乳香10g,没药10g)35例痛经患者,1剂/日,针对患者下腹部薰蒸治疗,每次行经前10天开始用药,连续3个月。总有效率为89%。

7中西药合治

此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既可收到近期明显的疗效,又能使其远期疗效得到巩固,取长补短。梁芳玲应用消炎痛、维生素B6配合中药复方辨证用药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显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97.5%。徐小存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运用中药汤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布洛芬400mg顿服配合精神心理治疗,结果治愈58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87.9%。鲍小英等采用右旋布洛芬联合女金胶囊口服治疗210例原发性痛经,结果总有效率达99.5%。研究发现右旋布洛芬联用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有增效、减毒之功效,疗效显著,副反应少。

8结语

中医怎么治疗肝病 第20篇

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2、气滞血淤,活血化瘀

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大多由气滞血瘀造成,情绪不畅,并非肝郁的唯一原因,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阳被遏,也是一种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脉不通,则瘀血内生,临床上两胁疼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肤发硬甚至开裂说明瘀血阻滞,是乙肝的基本病机之一。

3、脾气易虚,顾护脾胃

上一篇:月高速加油站应急预案演练总结下一篇:2023年上半年素质提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