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2024-06-03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精选9篇)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第1篇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师生共同关注、探索初中作文教学。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心生“厌烦”,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教师教作文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

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功利性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三)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应使我们警醒: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教学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如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来提升作文教学水平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

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三)从修改中提升,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形成阶段,为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奠定基础,师生共同合作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第2篇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部分语文功底薄弱的学生对作文有着厌烦情绪,把写作文当成负担,觉得在作文中没有话写,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记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

1、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养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

2、指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最好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

2、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3、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理想和希望。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经历,从生活中去摄取。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高效率的写作

1、要认真审题,把握好文章的方向。

2、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3、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注意,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

4、文学体裁的确定,表达方式的运用。

5、修辞手法的选取,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策略 第3篇

然而当前的状况是, 学生作文无病呻吟, 胡编乱造, 死记硬背, 极端模仿甚至抄袭原文, 导致为文失真, 为人失诚。究其原因, 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机械式的写作技巧训练,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作为写作源泉——“生活”的深入挖掘。舍本逐末, 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1. 素材贫乏陈旧, 缺乏新意。

学生的生活圈子小, 阅读面不广, 就只好很多材料反复用, 尤其是议论文, 论据反反复复都是那些, 如古代的司马迁、项羽, 现代的张海迪、雷锋等。

2. 语言粗糙、贫乏、稚嫩, 缺乏艺术性。

作文的语言好比人的外表一样重要, 虽然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作文不能以言判分, 但是作文的语言往往和人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尤其是在考场作文中, 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

3. 审题立意不准。

面对一个话题、一段材料、一幅漫画、一个命题, 不知道如何确立主题论点, 写成作文后, 往往离题万里, 不着边际。因此, 审题要慎之又慎, 千万不可粗枝大叶, 主观臆想。审题的过程, 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 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 审题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 构思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 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4. 局限于课堂, 割裂与生活的联系。

离开了生活, 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往往对这方面落实不够。我们常把作文看作是课堂内的事, 实际上,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过去, 让我们演一个矿工的段子, 我们要到矿山同工人们下到矿井里摸爬滚打一个月。一个月回来, 我们说的词全是工人的词, 全是生活的词。如今不同了, 头天晚上给你个本子, 第二天让你上戏, 我们哪还演得成?”艺术创作如此, 我们的作文本应该也如此。

二、应对策略

1. 拓宽知识积累的渠道,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文知识的积累不应仅仅只停留在课堂、课本。目前, 全球信息网络化, 瞬息万变,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 必须在指导学生积累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下功夫, 走出新路子。首先, 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关注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多看, 多思。其次,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上网, 拓展学生视野, 共享网络资源。不要一谈上网就认为大逆不道, 要知道网络可是知识的大宝库, 既可以丰富学生生活, 为写作积淀大量素材,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次, 要多读, 注重情感积累。书籍能快速而直接地让我们接触到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前人观察、体验、思考、总结的精华汇聚。学生只要广阅博览, 用心消化, 就可以从书本上再现自己的生活实践, 引起共鸣。书读多了, 感悟就会深, 情感就会得到陶冶, 作文素材就会得到积淀, 写出好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课程标准的推陈出新, 作文教学已基本具备了较完备的内容与形式, 成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对此,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要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乐写的情绪;三是突破作文中的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思维定式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 也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 限制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它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因此, 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 就是打开思路, 开动脑筋, 放开手脚, 无拘无束, 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引发学生的激情, 唤起写作动机, 使之如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 提笔如泉涌瀑泻, 自然抒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怀, 从而为大胆写作创造机会。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改革 新课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够从作文水平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搞好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但是,现实中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的现象严重。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结合同仁的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就作文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拓展知识积累,增加写作素材

传统初中作文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低效”情形,学生在日常的作文练习和考场的作文写作方面缺乏真情实感,语言的假大空现象严重,不能够真切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平时积累不够,没有足够的素材作为支撑。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促使其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1.从观察中进行积累。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进行观察,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做到课堂上分析讲解,课堂外观察示范,让学生学会由整体到部分,捕捉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最终实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发现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2.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积累。要鼓励学生多多从事课外阅读活动,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边读边写、多种形式阅读的习惯。学生的书读多了,就会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3.通过视听进行积累。现代媒体越来越丰富和发达,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现代化的视听资料对语文作文的素材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这些视听资料对学生具有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的作用,是很好的积累资料。当然,对于此类资料的积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注意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性的娱乐视听,提高积累素材的质量。4.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积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使学生体味到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观察到活动过程中的人物举止、神态变化。

二、反思传统模式,创新作文教法

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仍旧是沿袭多读多练的作文教学方法。因此,学生想写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解决完想写的问题后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如何写和写什么这个问题。这要求课堂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学的动机和实际效果间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指点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得提高。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文的立意,针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剖析技巧,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让学生产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确保在构思时能够思路开阔,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培养他们的多角度思维方式,从而克服写作中的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第三步,让学生掌握好各种文体知识,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不同的文体。第四步,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探求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从而抒发情感,有针对性地评论,这样写文章就不会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三、优化作文评改,发挥学生个性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以评奖为主,鼓励引导启发,多赞扬,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作文中精彩的词、精彩的片段都加以肯定和赞扬。只有教师毫不吝惜的表扬才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自改与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向自己的作文开刀,同别人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分享互评的感受,在沟通中不断提高自己和别人。另外,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也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用心体会学生的文义,把学生写的句子添顺,让作文更加完善,令句子表达的文义更加清晰,这样的批改才会令学生看后增加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从中体味到了自己成功的快乐,从而对写作充满信心。

语文老师还要学会赏析学生的文章,抱着鼓励和欣赏的心态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让他们获得创作的快樂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有话就说、有话想说的兴趣。评语的书写不能千篇一律,要用委婉而富有感情的评语来感染学生,也可以用商量式的评语在一种民主与和谐的气氛中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遣词造句的精准。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语文教师的大胆改革,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唯此方能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李柠.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2009.(5):125.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第5篇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初中作文教学仍存在着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当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一直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人文底蕴流失。

(二)重模式,轻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课堂,轻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但现今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初中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缘树摘米”之类的笑话。

(四)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不少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诸如“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语言通顺”之类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像这样的作文评改,学生并不重视。因此,有的学生篇篇是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至于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二、走出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教师应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现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创新,大胆设计各种作文训练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杜绝“假大空”式的作文产生。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点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作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确实提高写作水平。

1、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

在课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课内一样去读名家名作,用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2、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学校应在校内多举行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如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成立文学社团,编印班刊校报,组织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和口头表达等能力,还能激发写作兴趣和积累写作素材。

当今初中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可带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追寻历史的足迹;攀山望海,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深入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体会农民的辛劳;调查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等等。当学生走出课堂,面对大好河山和当地的奇异风俗,他们充满新鲜和好奇。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在真实感受和思索的基础上,会写下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开阔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定会增强,写作则无需一字一句的去挤,挖空心思地去抄,生机勃勃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

(三)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

评改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了解,目前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初中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评改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作文批改方法多样,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

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等。讲评方式也有多种,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

结 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初中作文教学心得 第6篇

一、写作材料信手拈来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指出:“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画家创作了画,而作家则从中创造了作品中的场景;一切都应取之于生活,而不是用无谓的幻想臆造出来的。”写作材料从生活中信手拈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三年时间内我坚持做到了以下两点。首先,用心领会发现真实的生活。学生坚持每周写两次随笔,一两百字不少,七八百字不多。家庭生活,与友共处,上学路上,都会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发现,积少成多。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同学们展现有些生活中感人的发现或是细腻的感情述说,我们总要好好品味。每次到写作遇到瓶颈时候,同学们总会翻开自己的“写作宝典”,在自己的记忆宝库里寻找合适的材料。其次,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体验生活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根据这一提示,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提前计划,分小组进行,采用不同的形式,分工明确。

二、文章表达妙笔生花

在初一刚入学的时候我曾经安排过一系列写人的专题,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还停留在“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嘴巴”的写作上,描写“他”和“他”之间,“她”和“她”之间的外貌并分不清楚。这样,即使拥有了真实的生活素材,却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写作表达上,我运用了以下办法。

(一)仿写。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效果更加明显。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美国著名作家弗兰克林在谈及自己作文时说,他写作无非在于不断模仿。仿写时以课本所学内容为主。如最近在教《变色龙》一课,学生仿写开头的环境描写:“我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这条熟悉的街道,形形色色的人不断从我身边闪过,西装革履提着公事包的,边跑边吃着早餐的,路边偶尔传来乞丐们高声的`吆喝低声的呻吟,却被呼啸而来的汽车声盖住。”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文学作品品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相辅,思维与语言共生。

在阅读课方面,每周专门开设一节,由老师或同学推荐文学作品。围绕该文学作品共同品析。对于学生来说,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阅读经典名著。每册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读两到三本经典名著。在阅读安排方面,学生每月阅读一部,每部名著作五十处读书笔记,并附上一篇五百字左右的心得体会。然后用一节课时间针对同学感兴趣的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课本上的名著在学期内便可读完,在寒暑假时便可安排阅读另外的名著。在初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基本能把四大名著读完,经典名著的阅读约有30部左右。“厚积而薄发”,这是千古至理名言,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大量积累沉淀,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习作时学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再也不是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说。写作兴趣相当浓厚,而且创优意识特强,作文中敢于运用,敢于创新,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弥补不足。

三、写作成品及时共享

初中作文教学杂感 第7篇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谈到我国四种作文教学的体系:

一、观察——思维体系;

二、模仿——创造体系;

三、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体系;

四、文体综合体系。它们各有长处和不足。

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基础,读写有机结合”为总体思路编写的。教材组成以写作知识为轴心的写作单元,用写作知识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鲜明地体现出了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作文训练体系的特点。

教材的第一册与阅读教学相配合,安排了作文基本规律的指导,避免了文体综合体系中注重分文体进行综合训练,缺少作文基本规律指导的不足。

开明版初中教材以记叙文写作为重点。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册等,其训练过程的设计兼收了文体综合训练体系考虑作文教学由易到难渐进提高的长处。注意到由写事到写人,由写一件事到写多件事、由表现人的一个思想品格到表现多个思想品格,由叙述具体到描写细节,由叙述为主到多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套教材第三、四册配合阅读安排了说明文写作教学,第四册第七单元和第五、六册安排议论文教学,这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它读写结合的特点。

(二)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第一、应从观察——思维作文训练体系的角度,重新审视开明版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观察、思考、积累”单元的意义。该体系强调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它很好地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为学生作文说真话诉真情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开明版 “观察、思考、积累”单元的意义十分重大,观察、思考、积累确实该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心智发展的过程。心智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们观察得越细,思考得越深,写作文的材料也才会越多。这样写下的一篇篇作文肯定会记录下学生初中生活的心路历程,是他们心智成长的日记。

“观察、思考、积累”单元把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当作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开始,该单元课文正可用于讲授观察知识。进入第二册结合阅读教学——状物、写景、人物描写、场面细节,更可集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我认为观察静物和景物允许反复长时间进行,是观察训练的入门阶段,而且静物和景物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进而训练难度相对大一些的事件和人物观察,不但会变得相对容易,而且学生已培养出的对生活美的渴望会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用观察训练串联起记事、写人、状物、写景四类文章写作知识的学习与作文练笔,顺当流畅。在初

二、初三的作文教学中也要坚持观察的训练,否则写多事件、表现人物多个思想品格、描写细节等复杂的作文训练内容很难完成。

第二、开明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册教材将不同文体的阅读与对应文体的作文相结合,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之间似乎是相互独立的。我认为除了在作文基本规律相通这一点之外,三者之间还有联系。初

二、初三学习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也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完成用两三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或思想品质;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较全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之所以这样编排是因为这个时期是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我认为,初

二、初三的作文训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思维训练。学习思考正是这三种文体作文训练的交点,换言之,它们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是有相互作用的。但实际上说明文写作一般不受重视,原因是写作中往往依赖别人的文字材料,很难彻底反映出学生本人的写作能力,难以完成考试和评价。我认为正可以利用材料组织说明顺序,调动学生思考 1

材料间的关系,这就是在训练学生学习思考,对帮助学生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是有好处的,——学生会尽可能深入地思考多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而不会再用一个过渡性质的复句对事件做表面的肤浅的粘连。对说明文写作,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议论文写作对记叙文写作当然也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及反驳一个错误观点的简单驳论文可以训练学生较为多角度地、深入地思考事件的意义,明确事件与观点间的联系;读后感中“联”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调动学生在更宽广的生活范围里思考事件的意义。这些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做到立意深刻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读写结合,课文既是学习写作知识的教材,也是学生作文中尝试运用写作知识的模仿对象。模仿——创造作文教学体系告诉我们,作文时以一篇或多篇范文为例模仿,可以减低作文难度。经验也告诉我,作文好的学生会模仿课文的写法,而他们的成功习作又会成为其他学生模仿写法的对象。这里难度在递减,而能够尝试运用写作知识的人数在递增。模仿是创造的起点。学生用在模仿中逐渐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来自如地表现自己的生活,就是创造。这不也正是写作知识促进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吗?

参考文章:

《北京、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介绍提纲》(见《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开明出版社 1999年6月);

《本套教材写作教学序列说明》(见《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五册开明出版社2002年6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第8篇

我们知道, 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 根本就无从下笔, 更有甚者, 脑中一片空白。强迫式的写作、任务式的写作, 学生又怎能写出好的文章呢?

困则思变。我想, 在这种“困境”中, 何不改变一下思路, 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积累素材, 捕捉灵感, 精心构思, 然后写作, 或许能改变一下作文课的“被动”状况。布鲁诺说过, “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 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想取得一定成效, 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 逐步使他们乐写。所以, 我大胆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激发兴趣

作文是语文的“半边天”, 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但事实上,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 视作文为畏途, 他们写作时, 常常搜索枯肠, 胡编乱造, 敷衍完篇, 应付了事, 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针对此现状, 我在每接一个新班级时, 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

1. 利用“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和神秘感, 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例如我把自己长期收集整理的本地的寓言趣文、诗词楹联、山歌俗彦和自己平时的一些下水作文给学生诵读, 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 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2. 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以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写作题材, 巧妙命题。例如学生入学伊始, 我便以《向你介绍我的家》《假如我是老师》等为题, 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写的文章也较为真挚感人。

3. 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 不要吝啬表扬, 要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进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心理上重视, 态度上端正, 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文课我只用少部分时间来点评上次作文, 把较好的文章拿出来朗读, 并让学生在听完后共同分析一下, 找出它的优点, 当然, 能找出其缺点更好。另外, 作文中较典型的病文也拿出来, 让学生为其医治。这样, 学生在评析、医治的过程中, 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 大概用了作文课的1/3时间, 那么, 另外2/3的时间干吗呢?我大胆地把它放给学生。

我让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上台或朗读优美的作文, 或讲讲故事, 或猜猜谜语, 还可以讲歇后语, 或成语接龙等等, 形式不一而足。这样一加改变,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尤其是后进生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他们不再厌烦作文课, 不再认为作文课枯燥无味了。相反的, 他们变得很喜欢作文课, 一到作文课就跃跃欲试, 争着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真正达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改革目的。

三、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材料, 努力做到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我们知道, 今天, 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 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 更重要的是做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要培养学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课堂的时间不多, 而且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 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得好, 尽量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只有事先做好准备, 所以我每堂课有一项固定的任务, 那就是布置下次作文课的主题, 好让他们回去有的放矢地找材料。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学生们为了上台能获得同学的喝彩, 课余时间都非常认真的去查找资料, 这样一来, 他们变得勤奋了, 纷纷各显神通, 什么《作文选》, 什么《故事会》, 什么《十万个为什么》, 通通被他们“请”了出来, 甚至还会跑图书馆了, 他们有时上网也不是老师、家长们怕的聊天玩游戏了, 而是埋头查资料呢!学生也慢慢地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了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培根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 学生真正做了自己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当好指导的角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神圣感和信任感。要热爱学生, 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所以,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不等于教师就无所事事, 没事可做了, 相反, 教师更辛苦了。因为, 此时教师要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维持课堂秩序, 给学生做适当的点评。评价时, 必须客观公正, 要通过评价, 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情感,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还得转换角色, 在学生眉飞色舞时, 在台下当好听众, 与学生奇文共欣赏, 适时鼓励, 给学生以信心与勇气, 学生也感受到了学习、创造的欢乐。另外, 语文教师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如:帮助学生订阅报刊, 办读报组、图书角, 组织办墙报, 张贴优秀作文, 组织向报刊投稿等。这样, 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可能有人要问了, 你把课堂时间都给了学生了, 那学生的作文什么时候写呢?对, 不能只是表演, 凑热闹, 最根本的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水平的提高, 所以学生的写作这一环怎能漏掉呢?我主要是让他们在课余完成, 给他们比较充裕的时间, 一般是一个星期, 让他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充分准备, 让他们减少甚至没有逼迫感。当然我会偶尔让他们来一次课堂作文, 以训练他们的临场构思、挖掘素材、写作速度等方面的技能。这样一来, 学生往往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从而调动起积极性。

经过我的初步尝试, 课堂气氛活跃了, 同学们对作文课不但没有畏惧心理, 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热情, 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 作文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在各种级别 (校级、片区、县级、泉州市级) 的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其中愈艳俞同学还获得2003年全国“世纪杯”征文比赛三等奖。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时写出了满分的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而是耐心出细活、水到渠成之功吧!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2]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作文教学探析 第9篇

[关键词]积累 修辞 谋篇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8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前瞻性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的作文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使学生胸中有“竹”

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是学生写出上乘佳作的必备条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是学生连最基本的语言词汇与写作素材都没有,又谈何写作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和写作素材。只有厚积了,学生胸中才有“竹”。

1.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习惯。词汇是语言的细胞,是组织文章的基础。学生习作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与否,与学生有无丰富的语言词汇息息相关。学生的词汇丰富了,组织起语言来,便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基于这一点,我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就特别重视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及时地指导学生记忆和运用书本中出现的新词佳句,并让学生从自己的鉴赏角度,看看那文中有哪些妙语佳句,逐句摘录在专用的读书笔记本上,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就刚刚积累下来的词汇、句子写一段文字,进行词汇运用的训练。同时,我还注意在班级中开展“名家名篇每周读”、“经典美文每周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和经典美文,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激情盎然的意境中日渐丰富自己的文采。

2. 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素材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是文章的骨肉,没有素材,便无所谓文章了。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善于观察,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善于捕捉素材的心,随时随地地积累见到的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富含哲理的精辟语言,发人深省的场面、情景,这样就不至于写起文章来搜肠刮肚也找不到素材了。唐代诗人杜牧,每次外出都带着文房四宝,便于在发现好的素材时立即把它记录下来。我也常让学生效仿古人“博采众家之长”的做法,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我们先看一些句例:

例一:

A.秋天是美丽的。

B.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例二:

这个年代,没有宋词,所以,我寻觅不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意境,寻觅不到“千金纵买相回赋,脉脉此情谁梦”的惆怅,寻不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你唱”的无奈,寻不到“泪眼问花,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凉,在这个没有宋词的年代,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世上最美的乐意。(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美妙》)

例一中的B句使用了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如何美丽写得血肉丰满,这比A句的简单陈述更生动形象,文采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例二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一看便不得不为你的文采飞扬所折服。这便是修辞手法的美丽。

所以说,大凡成功的文章,都得益于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学生学习亦如此。如能将各种修辞手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而学生能否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在于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灵活地进行引导。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特地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逐类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认识到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排比,认识到比喻、拟人、排比会使文章充满无限的生动和活力。进而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知道朱自清的《春》,之所以能够如此有感染力地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这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即兴仿写,尝试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重视文章谋篇布局的指导,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文章的谋篇布局指的是章法,也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而有生命力,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议论文要以理论鲜明、论证严密的谋篇布局去突出中心论点;记述文要求以新颖的构思、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以分明的层次、条分缕析的谋篇布局来说明事物、事理。正因为文体决定谋篇,所以教会学生谋篇布局,也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关键。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教会学生在不同的文体中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安排段落的顺序,如何进行段落的展开,如何进行小段落里句子的分配以及逻辑性地安排材料,可以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思路明晰,运笔如行云流水,避免结构乱作一团的现象。如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谈节俭》的写作时,我先让学生懂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逻辑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段论,然后让学生围绕“节俭”确立论点,根据三部曲谋篇布局,再要求学生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摆事实等论证方法,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来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最后得出结论,水到渠成,问题自然解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的结构就严密而有条理了。

四、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能打动人

文章的灵魂在于真情。叶圣陶早就指出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出自己的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于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作要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抒写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任何文章都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文章好比盖楼,事实是根基,真情实感是钢筋水泥,有了钢筋水泥,楼房才更加坚固。文章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才会更有生命力,才能紧紧地捉住读者的心灵。

总而之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紧紧围绕以上几点进行,学生便会在写作中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从而达到有素材、会修饰、能谋篇、表真情的快乐作文境界。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猜动作》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简洁的温暖的早安问候语语录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