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

2024-05-15

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精选6篇)

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 第1篇

2009年大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总结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公益环保事业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大众汽车集团的核心价值是贴近顾客,最佳业绩,创造价值,创新能力,尊重与伙伴关系,责任,可持续发展,公开与透明,其中,基于“尊重、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都要遵循、并积极落实的意识与行为准则.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企业责任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遵纪守法,保证整个公司经营活动的廉洁、公正和透明化。2.为所在地区和国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3.以人为本,为本企业职工提供最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4.积极参加企业社会各项公益活动。

5.除了上述的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以外,作为一个汽车企业,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具有一些特殊责任,体现在交通安全、节能和环保,这是当前整个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巨大挑战。在这方面,我们在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公益环保事业简介

1.大众汽车全力支持北京2008奥运会

为配合实现“绿色奥运”,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努力,2007年3月全面实施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动力总成战略”,根据这个战略的要求,在2010年底之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所生产的全系列车型,其油耗和排放都将降低20%以上。今年,大众汽车在华生产车型平均油耗的降幅已达17%;到2010年实现降低20%的目标将毫无悬念。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和经销商,都已完成ISO14001环保认证。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于2007年8月将大众汽车全球的经销商环保认证体系引入中国,2007、2008年分别有二十多家大众经销商通过了审核认证和年度审核。

2008年7月4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旗下各合资企业,宣布启“2008奥运年绿色生产”提升行动。大众汽车汇集集团内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生产企业和绿色生产领域精

英,共同探讨在华深入贯彻执行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领先的22条环保原则,并在员工中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大众汽车成功完成火炬接力、奥运会接待等重大任务。同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众汽车还提供了排放达到零污染的燃料电池车和30辆代表先进环保技术的“绿色车队”。

2.“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 环境教育行动

上图为来自德国的环保志愿者范美玲女士(中)在“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活动中与湖南岳阳一中的同学们交流“候鸟迁徙”游戏的环保意义.jpg

>>>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环境教育行动项目简介

>>>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环境教育行动专家介绍

2007年4月,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共同发起的“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环境教育行动。该行动计划从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内投入800元万人民币,合作开展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在全国绿色学校中,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通过多方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讨论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

3.《大众安全路》道路安全教育片

在普遍的企业社会责任之外,大众汽车尤其强调汽车公司所负有的特殊的社会责任。由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成为大众汽车非常关注的课题。大众汽车与同济大学在国内联合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项目,并基于大众汽车对中国交通事故的分析,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特别为中国量身制作一套名为“大众安全路”的道路安全教育电视系列片,大众汽车希望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帮助中国和北京的交通安全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为“人文奥运”贡献绵薄之力。

4.“大众汽车教育基金”

2007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上海大众共同在同济大学设立“大众汽车教育基金”,在三年内投资2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同济大学的贫困学生,以及培养品学兼优的委培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上海大众还将陆续追加资金,扩大资助范围。

2009年10月15日,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同济大学与大众汽车联合培养留德学生意向书》(以下简称《意向书》)。在签约仪式上,董琦副校长、诺依曼博士(Dr.Horst Neumann)和范安德博士(Dr.Winfried

Vahland)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意向书》上签字,与来自同济大学的数百位师生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根据协议,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将为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录取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安排实习,并支付其在德期间的学费。该《意向书》的签署,标志着大众汽车与同济大学在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体现出大众汽车作为极具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5.参与集团计划,支持南非儿童

作为集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大众汽车全球企业职工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名为“创造机会,欢乐共享”(A chance to play)活动,以便帮助南非贫困儿童参与2012年世界杯、有机会分享足球带来的快乐。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公司积极参与集团的计划,并为该项目提供捐款。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联合捐款11万元。10月15日,在大众汽车全球企业职工委员会代表团访问北京之际,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博士、上海大众工会主席何向东、一汽-大众工会主席王泽义、大众变速器(上海)公司工会主席吴丹,代表公司将捐款转交给集团董事会成员、人事与劳资事务总负责人诺依曼博士、集团企业职工委员会副主席Bernd Wehlauer和大众汽车Kassel生产厂企业职工委员会主席Jurgen Stumpf等相关负责人。

6.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

• 上海大众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上海大众奥运关爱大使”招募计划,目的是为了将奥运精神传递到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让那儿的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认识08北京奥运。

• 一汽-大众,在环境保护方面将投入40万,在北京千家店启动“一汽-大众公益林”项目。在公益林区规划兴建一汽-大众”大众林”、“奥迪林”、“车主林”以及“奥运林”。

• 一汽-大众还携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共同发起了“中国新未来”公益行动,让更多成长在山区的孩子也能了解奥运,分享奥运带来的快乐。

奥迪员工援建儿童福利院:由奥迪公司德国总部员工捐资13.5万欧元(合125万元人民币)参与援建的达州市儿童福利院,8月21日在四川省达州市举行了竣工仪式。为了表达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的关爱和支援,奥迪公司德国总部员工在灾后第一时间募集善款16万欧元(合150万人民币),并通过中国驻慕尼黑领事馆和德国资助中国孤儿协会将捐款转交四川省政府。作为这笔善款主要援助项目的达州市儿童福利院,已经成为当地规模最大、收养人数最多的综合性福利机构,可入住孤残儿童200人。

可持续发展报告

至今,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分别发布了三本可持续发展报告(2005/2006、2007/2008和2009/2010)

2005/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移动生活、代代相承”

核心内容:作为大众汽车集团首个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主题,代表了大众汽车传统策略及未来展望,两者均根治于以实现可持续移动能力,为后代构建美好生活为目的的长远理想。本报告是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编制的,并邀请知名专家对报告的完整性、优缺点以及一致性进行评审。

2007/2008可持续发展报告——“负责任的迈向未来”

核心内容:大众汽车集团2007/2008《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大众汽车集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呈现。可持续性发展是体现大众汽车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机会,从气候的变化到逐渐枯竭的化石能源储量,再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出行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推出更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来解决。大众汽车深信,一切行为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的发展与成功。

2009/2010可持续发展报告——“驾驭梦想”

核心内容:思想驱使我们前进。正因为此,我们将“驾驭梦想”作为第三份大众汽车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题。在我们努力实现可持续交通的过程中,人、技术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决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大众汽车自1995年起开始进行环境报告。经过不断的评论以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的详细对话,它已演变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集团每两年出版一次印刷版报告,而关键指标则是每年在网上更新。此报告中的事实和数字适用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涉及集团合并报表中包含的所有公司(另有说明的情况除外)。与环境、财务和社会相关的关键指标部分进行了大幅扩充,而且第一次纳入了集团在欧洲的新车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可持续发展对大众汽车来说,意味着要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遍布世界各地的325,000名雇员负责,要致力于维持与经销商,供应商,投资者,友邻与顾客的长久关系,以保证相关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环境负责,尽可能地降低运作中对环境的影响,并对所在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该报告囊括了生态保护、气候与能源、安全与健康等涉及社会发展诸多层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以及基于大量对未来社会发展系统分析和研究所获得的前瞻性同时具备实质价值的成果。通过这份报告,大众汽车对中国社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得到真实见证。作为在中国贡献以及纳税最多的跨国公司之一,大众汽车通过这份报告强调了优秀企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大众汽车正是在以实际行动时刻遵循长期的可持续性原则,从责任出发,维护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间的长期平衡。

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 第2篇

首先,国际上有关大众体育发展的理念和历程是开展我国大众体育的背景,它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范本。

最先提出大众体育理念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但在191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AllSportsforAll)的口号。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而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与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动人类身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大众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国际健康,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它也进一步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伟大的变革,它在短短的100多年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局面,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0世纪初,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对本国大众体育的开展,并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拓展体育活动设施,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例如,1935~1941年,美国经济在处于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却在这一期间投资15亿美元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同时也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投资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各国政府把大众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

20世纪中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新技术直接导致高技术产品进入消费家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发生改变。人们从繁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余暇时间多了,消费意识得到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体育蓬勃兴起。

2.2 政治因素

政治是开展大众体育的社会保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赖以指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枢纽,对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现象,包括体育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而党和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的体育活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也曾说过“中国的体育就是群众体育”。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颁布两个月后,紧接着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为推进全民健身和维护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

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全方位的深入,社会组织系统开始转型,使以行政隶属为主的纵向系统社会向以中介联盟为主的横向结构社会转型。这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区域性组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管理体制也在转型,以政府包办为主的管理方式向民间主办的形式转化。这样使得权利下放到地区,从而推动了社区组织的产生。现今,大量的城市职工进入社区,企事业的单位功能减弱,社区服务功能也随之加强。1986年,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工作正式启动。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社区工作会议把社区服务推向了整个社会。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以丰富人们余暇生活为目的的社区体育的产生。社区体育的产生,标志着大众体育翻开了新的 篇章。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大众体育已初具规模。而我国政府也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推广。在11月底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伍绍祖同志提出,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国际体坛竞争能力,全面推进体育进步,为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个

目标提出了两个新思想,一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二是“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这两个新思想的出台,奠定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加大了政府对大众体育的扶持力度,必将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2.3 经济因素

经济是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大众体育)的出现,都要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作为精神文化的大众体育,它的发展是以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如表1)

表1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美元)

1996 66850.5 670.66

73142.7 730.30

76967.2 761.81

80579.4 790.81

88189.6 855.00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逐年上涨。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2)

表2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元

年份 消费总支出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所占总支出比例(%)

1996 3919.47 374.95 9.57

1997 4185.64 448.38 10.71

1998 4331.61 499.39 11.53

1999 4615.91 567.05 12.28

2000 4998.00 627.82 12.5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这也意味着人们增加了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大众体育不能只靠国家的资金投入,人们一定比例的体育消费,有利于大众体育向高质量,高品位方向发展。

2.4 文化因素

文化对开展大众体育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它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内。作为体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体育,文化对其影响也极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4.1 传统文化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向往着健康长寿。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就已经初步形成。著名的养生学专著《黄帝内经》就产生于战国后期。这本书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原因、疾病预防等有关生死寿夭的基本问题。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正是现今大多数中老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内经》中还提出“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要求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理论上提出了以“中和”为动静平衡的“适度”,指出这种运动应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知晓了“生命在于运动”以及“运动适度”等重要的锻炼原则。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形成了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生活节奏,许多民俗活动都受到这种生活节奏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全国性的节令活动。象“人日”(正月初七)郊外踏青;立春的拔河;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例如深受人们喜欢的气功、太极等。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和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2.4.2 现代文明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在这场变革中,现代文明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首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由于生产劳动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使得人们的体力活动日趋减少,而余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其次,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8.9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

综上所述,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大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大众体育之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环境。这个硬环境包括了两方面:一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场馆设施,二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个硬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大众体育。再次,大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软环境。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

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大众健身的首选。而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也加速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程。上述因素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并开辟出我国大众体育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A].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

[2] 戴文忠,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

[3] 周西宽,等.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4~68,208~244

[4]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2~34,56~72

[5] 孙葆丽,等.我国群众体育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3~18

[6] 邓玉.论大众体育及其文化导向[J].体育科技,;(3):1~3,7

[7] 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

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闲暇活动,闲暇时间,健身作用

闲暇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已占据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闲暇活动在人们生活中也许太平凡、太简单了,以至于人们没去留意它,在许多活动中没有把它与健身联系在一起。其实,人们在闲暇活动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精神上轻松愉快,身体也得到锻炼。而大众健身从1995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令人惊叹,本文就人们在闲暇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大众健身的发展,对其起到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注意力吸引到体育运动上来,使学生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参与体育练习的心理动力。现有场地、器材往往限制体育教师能力的发挥,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幻灯片和多媒体的分解动作、慢放等手段,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楚、更仔细地了解体育练习技术动作,降低体育教学的难度,增强学生体验心理的动力,有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充分利用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正视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性差异予以正确对待,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觉性,使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打击学生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主动性学习心理就是教师需要培训的心理动力。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训他们体育练习的心理动力。马克思说:“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自主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发挥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利用学生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各有所好,各有所长。要通过长处提高体育的兴趣和心理动力,弥补他们的不足。

三、综合课堂教学全过程,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课堂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培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心理动力。新课程标准力求突破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教师适时适度地表扬学生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会激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动力。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功之处,用欣赏、赞许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力量源泉。要让运动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也感受感受失败的滋味,让他们体验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心理动力,得到洗礼。

1. 闲暇活动的特征

闲暇活动是人们在闲暇中进行的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外在物理活动过程,又是种特殊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而这种外在的物理活动与内在的心理活动与人的身体有直接关系。闲暇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两个方面。闲暇时间是指工作以外的社会文化活动时间,由自己自由支配的,一天的时间可分为必需活动时间和闲暇活动时间。闲暇活动是人们自觉自愿参加的,在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迫感和内在的压抑感,既不要全神贯注,又可漫不经心。在闲暇活动中,人们获得消遣、满足和快乐,个性得到张扬。

2. 闲暇活动的健身作用2.1良好的情绪有利健康

中医学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人的情绪对身体健

四、利用集体主义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

教学班是一个集体,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在体育活动中当然要体现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体育竞赛活动特别能激起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应注意体育教学竞赛的方式,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否则会使不善于此项体育活动的学生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观看国际体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动力就是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动力。不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只要学生以我是中国人的姿态收看国际体育比赛,都将使他们产生体育的心理动力和爱国的激情。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体验而获得心理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每一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究性得到提升。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其次是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和练习情境,最后是通过野外活动、模拟环境、意念教学等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心理动力体验。

六、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心理动力促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生文化课负担繁重,体育课堂教学又有限,把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课间休息或假期间进行体育爱好项目的锻炼,必将受其体育心理动力的驱使。学生正值长身体的时期,体育教学中教师需不断探索引领学生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力,使其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自主性和乐趣,从而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心理动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体魄,提高运动技能,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于清.运动心理学教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3]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康有着极大影响。低落的、压抑的情绪,可导致体内失去平衡和协调,长期下去,会使免疫力下降,感染各种疾病。闲暇活动是人们自觉进行的活动,在活动中心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可很好地调节脉搏,呼吸、血液、消化液的分泌及新陈代谢,使之处于正常及稳定状态,人会感到舒服、轻松、乐观,这样在情绪上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愉快→活动→愉快,对身体的健康、防病治病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成员享受各种权益,在体力、身心、精神、道德和个性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不是以人们的愿望和主观意志为依据,而是由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2.2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须时间支出后,剩余下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业时代人们的生活受自然的支配,适应季节和农作物生产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闲暇时间,自由时间仅占整个生命时间的22.9%。工业化时代,闲暇时间有了明显改观,自由时间上升到占整个生命时间的38.6%。现代信息社会,劳动时间明显缩短且相对集中,人们对闲暇时间观念加强,随着工时制的改革、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及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人们有可能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休闲性、娱乐性等方面的活动。人们闲暇时间正以每年0.8小时/周的增长率递增,目前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闲暇时间已达1,916小时/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扩大,预计到下世纪初,我国城市人口人均闲暇时间可达30小时/周左右,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因素得到缓解。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闲暇生活方式

闲暇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类型。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由于社会生产的时间越来越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生活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可以说,闲暇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热衷的闲暇生活方式是社会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外环境,因此,闲暇生活方式也就成了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给劳动者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因而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共同要求和社会的时尚。文化社会学有关研究表明,串门、聊天、走亲戚这一中国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逐年提高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家务劳动、看报纸杂志外,参加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已是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用途,人们用于文化娱乐的费用支出也逐年提高,且增加的速度高于收入增加速度。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养生型和消遣娱乐型的混合方式,从养花养鸟、品茗谈天、电话约见,到打麻将、看电视、卡拉ok、跳交谊舞、练气功太极拳,纷然杂陈,难分伯仲。但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得分仅为44.27分,反映出人们对闲暇生活方式单调的不满。预计到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伴随着社会的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3. 闲暇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

3.1闲暇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原则

3.1.1指导性原则。

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的,且许多人不会科学的锻炼,因此,必须予以正确指导。管理机构必须赋予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正确的思想内容,引导群众进行高尚的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还必须对群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加以指导,可通过咨询、技术指导,运动处方等进行,向群众讲解人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锻炼身体的原则,锻炼身体的正确方法等,使群众懂得健身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3.1.2多样性原则。

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化特点,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方面必须遵循多样化原则。活动形式多样化,参加健身活动的成员是复杂的,有不同的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等,而体育健身活动应该为每一社会成员提供活动机会,因此活动形式必须多样化。人们在进行健身活动时,都有各自的目的:情绪调整,治疗某种疾病、健美、延缓衰老等。则可采用不同的健身形式,活动形式一般有民间体育、体操、旅游、舞蹈、竞技体育、武术等。

竞赛活动多样化,竞赛活动也是闲暇健身活动的一个组织部分,竞赛活动可以推动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可以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提高其兴趣,健身活动的竞赛活动应与高水平的竞技活动的竞赛有所区别。但健身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健身竞赛活动组织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加大竞赛的容量:为了检查健身活动的群众性,可开展一些容量较大的比赛形式:如健身操比赛、团体操表演、越野活动、太极拳表演、篮球比赛(轮换上场,每人5分钟)等。

降低正规竞赛的难度:健身活动的比赛可在场地、器材、人员、裁判、服装、某些技术等方面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群众参加。

简化比赛程序:为方便群众参加比赛,可在报名、比赛、发奖等环节上简化手续,以节约时间、人手和资金。

3.1.3可行性原则。

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计划方案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内容形式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状况,体育健身活动必须要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在开展健身活动时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要切实可行,切不可消耗大量资金,占用大量社会时间。提倡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在管理部门解决一部分资金情况下,自己创造条件开展好社工体育健身活动。

3.2闲暇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适应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为目的,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3.2.1个人锻炼。

3.2.2锻炼小组活动。

3.2.3辅导站、训练班活动。

3.2.4家庭体育。

3.2.5以行政单位组织的活动,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等。

在国外,主要采用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活动,这些俱乐部和协会大多附设在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或其他体育场馆中,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在我国有条件大中城市可以进行。我国不少高等学校和大中企业正以体协的形式组织体育健身活动。

4. 闲暇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

4.1竞技活动项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足球、排球、游泳、骑自行车。

4.2体操:生产操、保健操、广播操、健美操、减肥操等。

4.3身体娱乐活动:游艺场活动、划船、电子游艺活动、模型活动、下棋、打扑克等。

4.4舞蹈:集体舞、交谊舞、现代舞、民间舞等。

4.5旅行、野炊、郊游等。

4.6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武术、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4.7民间体育活动:登山、踏青、划龙舟、荡秋千、踢毽子、踏跷板等。

总之,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健身活动,对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康,参与健身的良好风气,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将产生积极影响。大家当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把闲暇体育健身活动安排得更加充实、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何畏,等著.生活方式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6.

[2]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

全民健身背景下大众武术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全民健身;大众武术;发展

收稿日期:2009-10-10;修回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徐虎泼(1951-),男,河南郑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E-mail:wpinzhen@163.com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持基金项目子课题.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Wushu-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XU Hu-poWANG Pin-zhen

(P.E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01)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logical analysis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essay analyse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Wushu dur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timesThis study shows that mass wushu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to eliminate the contravention between persons and their hearts,persons and persons,persons and nature,therefore, mass wushu can do good for mass; it can also do more active contributes to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fitness.

【Keywords】 National fitness; Mass wushu; Development

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纲要》发布以来,我国新时期的各项体育工作都以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中心展开。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争光计划也告一段落,而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也昭示着全国体育工作的重心将逐步过渡到全民健身计划上来。《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实施全民健身要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这就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而武术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发展大众武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

一、全民健身面临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同时,大众体育的发展却相对较慢。虽然大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体育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民体质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存在着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烈,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健身项目的大众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调节情感等多元功能,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同时大众武术简单易行、易于开展的特点也符合全民健身对项目选择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形势需求下,大众武术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广泛开展的、有效的健身项目之一〔1〕。大众武术的普及和传播能够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习练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健身意识,使人们养成健身习惯并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国民体质。

二、大众武术的释义和社会特性

(一)大众武术的释义

邱丕相在《多维文化视角下的大众武术》一文中认为:大众武术是在大众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攻防技术为素材,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大众为活动主体,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为目的,注重参与、交流,不要求按严格的组织与比赛形式,在公园、社区、广场、街道等场所开展的灵活多样的武术活动〔2〕。从这个定义也可以看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大力开展大众武术的意义和潜力所在。

(二)大众武术的社会特性

1.社会大众性

大众武术的宗旨和意义就是倡导更多的人参与武术的习练,在大众参与中营造全民参与健身的氛围,实现人人学武术、人人练武术的社会局面。通过大众的习练,武术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被大众接受,越来越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实现武术的大众化。

2.健身养生和娱乐性

武术的健身、养生性很早就被人们深刻地认识。《清史稿·曹竹斋传》中记载乾隆时的曹竹斋云:“拳棒,古先舞蹈之遗也。君子习之,可以调血脉,养寿命。”后来的陈氏太极拳歌中更明确指出了“详推此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习武健身价值〔3〕。参与大众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可以娱乐身心,使身体达到健康的疲劳的同时,紧张的精神也可以得到舒缓。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观赏武术竞赛、武术表演、武打电影等娱乐节目来愉悦身心。

3.易于开展性和广泛适用性

全民健身的实现,必须推行简单易行、易于开展的项目才能满足最广大群众的需要。大众武术的开展对场地、器材和气候等外界环境的要求不高,所受的局限性很小,非常易于开展,俗语“拳打卧牛之地”,就形象地表达了武术不受场地限制的特点。同时,大众武术不受年龄、性别、等级的限制,有参与的意愿就可以参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4.大众武术的多样性特征

大众武术具有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有刚劲快速的动作,亦有温婉柔缓的动作,如长拳、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木兰拳、木兰扇等,同时还有器械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人群的社会需求。

三、全民健身时代武术发展要以大众武术为主

(一)全民健身要求武术发展要从竞技体育过渡到大众体育

从2002年1月起,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就武术进入奥运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宣传。虽然最终武术没有成功入奥,但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这就迫使中国的武术工作者不得不暂时放缓武术入奥的脚步,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国武术未来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进入奥运会是不是最适合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应当看到,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的性驱使下,在追求武术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化的武术发展进程中,武术特别是竞技武术,越来越远离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味道,成为西方体育的派生品;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武术工作的展开基本上是围绕着竞技武术进行的,大众武术的发展被置于无人问津的角落。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走的是一条精英文化的发展道路〔4〕,即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参与的道路,这就与全民健身的宗旨和要求相背离,不适合时代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武术自产生以来就与人民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发展、传播着武术,因此,真正武术要发展,绝不能离开大众的参与。特别是在目前全民健身的这个大背景下,武术要健康、充满生命力地持续发展下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继续参与和支持。由此可见,武术的发展必须从竞技武术过渡到大众武术的道路上来。

(二)单一发展竞技武术道路行不通

1.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相容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武术在奥林匹克文化这种强势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发生着变化。但奥林匹克文化和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属于异质的两种文化,是不相容的两个体系。中国武术起源于先民强身健体、迎击强敌、修身养性的需要,崇尚“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注重追求过程,重在塑造参与者的性情和道德品质。而奥林匹克文化则是工业文明的时代产物,是典型的竞技体育的代表,她的基本理念是“更高、更快、更强”,注重享受结果,崇尚“金牌至上”,金牌的成功代替了一切,掩盖了人格、业绩的优劣。另外,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中国武术则依赖内省体悟。中国武术如果一味地追求入奥,为迎合奥林匹克文化而削足适履,就会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沦为西方体育的派生品。而且,就算武术能够成功进入奥运会,也仅仅是“四不像”的竞技武术,而不是全部意义上的中国武术,正如邱丕相教授《武术文论》一书中指出的,“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如果不注意保留,将失去特色和光彩,完全西化的武术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只是泛人类的武技”。〔5〕

2.竞技武术满足不了大众的需要

竞技武术具有严格的规则、强调技术动作的高度技艺性和完美性,是只有少数专业习武者才能参加的运动,对大众来说只能作为观赏项目,而不能“身体力行”,它与大众的现实需要相脱离,很难在大众中普及开展,也就无法为全民健身服务。而大众需要的武术却是以健身、修性、养生 为主的活动,必须能够在普遍意义上满足大众的参与水平,也就是难度系数较低,技术动作简单易学。大众武术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民大众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在大众中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全民健身。

四、大众武术的社会价值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人与自己心灵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矛盾,而通过大众武术的开展则可以很好地化解这此矛盾。

(一)大众武术可以调和人与自己心灵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现代人所受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不堪重负,就引发吸毒、自杀等许多不良社会问题的出现。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强调自身和谐的同时,对习练者的身心也起到很大的调和作用。它的招式讲究内与外、身与心、手与眼、身与步处处和谐,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练习者的自身修养和气质,对平和心态、平衡心理具有强大的功效。因此,普及大众武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习练武术和传播武术,从而使更多的人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平和的心态,使社会充满宁静与和谐之美。

(二)大众武术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现代社会种种服务的便捷化虽然为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直接交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反应冷淡、感情淡薄的炎凉世态。这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悖谬的。感情是在联系和交往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和谐首先就必须增强直接交往、加强正面交流。大众武术既是一种主体性、个体性、独立性很强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群体性、互动性、参与性很强的活动。参与大众武术,“能够给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6〕,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大众平等的关系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消解社会等级层面上的歧视和差异,很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和谐共处中和谐发展。

(三)大众武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但人类的社会进程却充满着对自然的掠夺和抢劫,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环境失衡、资源枯竭,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次次爆发。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随着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恶化。武术融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表达和体现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开展大众武术,可以使更多人在习练武术的同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物我两忘的真实情感和崇高境界,从而引发珍惜自然生态,重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健康发展。

五、武术大众化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积极意义

(一)大众武术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

近二十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降低,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这种状况,但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身健体。大众武术的开展,就可以创造一个全民修炼武术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武术的兴趣、进而进行学习,它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起着巨大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使青少年在坚持经常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体质,进而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状。同时,武术习练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精神,对培养青少年坚毅果敢、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众武术对“现代文明病”的预防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交通便捷化、生活服务自动化、以及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原来的以“动”为主转化为现在的以“静”为主,长期的运动缺乏使人们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心理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少,导致体质越来越差、疾病越来越多,如亚健康、“三高”、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运动是动物称其为动物的要素之一,尤其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没有运动,人类就有可能退化为“植物”。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于体育运动。经常习练大众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套路,不但具有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良好功效,还能够陶冶身心,增强审美,对现代人来说是强健身心的首选项目,它在强身健体、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同时,可以增进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三)大众武术在老龄化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我国自2000年底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给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同时也给经济增长、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只能从客观方面和物质层面来缓解和解决,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慰藉问题则不能兼顾。习练大众武术则可以弥补这些缺憾。有研究发现,武术中的太极拳对提高老年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和毛细血管微循环功能,以及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头部外伤、关节炎等疾病具有良好功效;同时通过习练太极拳等拳种,不但可以陶冶性情、平和心态,同时还能够大大增加老年人互相交往切磋的机会,避免独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从心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对解决老龄化问题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六、武术大众化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学校武术,注重对武术文化的宣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近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对体育课教学、尤其是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武术教学当中,“大部分武术教师的观念和平时武术教学实践工作中,也仅仅只把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性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武术文化内涵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武术文化在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意识中变得很陌生。〔7〕”因此,加强对武术文化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只有了解了武术的价值功能,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的去习练武术,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目的。

(二)开展社区武术

大众武术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自己可以单独练,集体也可以一块练。以人们居住的社区为单位开展大众武术,一方面便于组织,另一方面也便于大众参与。通过大家的广泛参与和互相交流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家的近距离交往增加彼此的感情交流和互助、互爱的情感,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贡献,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进行武术套路的大众化创编

现行的武术套路多存在老套陈旧、招式过繁、技击性差、不易掌握等问题,不适合大众进行习练,迫切需要革新。大众武术套路创编应本着真正走入大众生活的原则,与时俱进地创编出简单易行、健身娱乐性强、适合大众口味的新型套路,使大众愿意并能够参与武术锻炼,而不是望而却步。

七、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未来武术发展的重点就应以为全民健身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而发展大众武术则是一个明智的时代选择。我们应该关注如何使大众武术更好地实施,使它不但在全民健身领域尽情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完全发挥独具的多重功能,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保持持续、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志,王文军.论大众武术的研究领域和范畴〔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37-38.

〔2〕王国志,邱丕相.多维文化视角下的大众武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64-65.

〔3〕李印东. 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王国志,邱丕相.解读武术大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47.

〔5〕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6〕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44.

〔7〕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11(3):29-31.

中国社会大众健身发展 第5篇

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摘要: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通过社会化,每个人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视野,同时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能力等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客观评价大众传媒的影响,发挥我们在儿童接触传媒过程中积极的“中介作用”,是发挥传媒效应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大众传媒对儿童能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影响,家庭,学校

一、大众传媒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当代儿童享受到了媒介资源的多姿多彩,其成长也多受到了电视广播节目等传播媒介的影响。据中国儿童中心前几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就对全体平均时间而言,城市的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而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22.7分钟;电脑游戏6.2分钟。周末则更长,大约149.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73.8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1分钟;阅读课外书15.1分钟;电脑游戏1.6分钟。周末大约122.8分钟。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在儿童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大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因其覆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它必将带来儿童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一场深刻革命。大众传媒在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发展的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其次,传媒促使儿童的个性发展更具多元化 儿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认识社会,接受规范,掌握礼仪,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分析 第6篇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分析

一、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进口产品的涌入,我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注重技术进步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产品质量有了普遍提高。其中,多数厂家的质量水平处于中等以上。一批骨干生产企业,由于直接采用或参照采用世界公认的水平最高的国际先进标准EN957-1至EN957-10组织生产,加强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并分别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欧洲GS产品安全认证,不断引进美国、德国等先进设备,并较大范围地应用了国际先进的程控、数控技术设备,从而使得产品工艺先进,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较高水平。

二、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生产的室内健身器材产品已大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并进入主流市场。国际市场上50%以上的健身器材都贴有“中国制造”,但却很少有中国人自己的名牌。其原因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高,只能为国外公司大量做加工产品。

三、提升服务水平是竞争焦点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在健身器材用品行业价格大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把健身服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中,全国要“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产品,发展规范有序的大众化体育健身市场”。而踩准政策步调,抢先推进服务营销战略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

四、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训练健身器材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已达百亿美元,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中国健身器材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还比较低。但随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开始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在中国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设计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训练健身器材行业主要有品牌、设计、生产、渠道四大环节。品牌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空间相对最高,目前主要被欧美等控制;设计环节需要较多制造经验积累,目前主要被台湾和韩国等掌握;生产环节主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能力,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国。中国健身器材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下游,以代工生产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设计,整体利润率偏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世界主要健身器材生产地正逐渐向亚洲转移,另外中国是人口大国,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企业也在逐渐从岛内移到大陆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

上一篇:新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小小雨点下一篇:我的姥姥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