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课堂教学设计实录

2024-06-19

《金属钠》课堂教学设计实录(精选6篇)

《金属钠》课堂教学设计实录 第1篇

《金属钠》课堂教学设计实录

设计目标阐述: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的基础。本节课堂的教学设计,我就是引导学生从回忆初中化学、生活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知识入手,开展讨论式的教学,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通过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掌握钠的重要性质。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说到金属,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接触到。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到金属及其制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现在,我们一起从化学的角度整理一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已经了解和掌握的金属相关知识。

【板书】:

一、思考与交流:

1、金属的特性

生: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优良的延展性。

师:非常好,这些是金属的共性。在我们的化学学习中需要了解哪些金属?。生:K、Ca、Na、Mg、Al、Zn、Fe...Cu等

师: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列出的金属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金属,我们从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推断金属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小于4,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板书】

2、金属原子结构特点: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师:事实是否如此,请同学们用事实验证。

(同学们进行讨论后归纳总结)

生: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与盐溶液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金属皆表现出还原性

【板书】

3、金属常见化学性质:与氧气化合反应;与酸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置换反应。师:请同学完成课本P46中的交流2: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还原剂;若是离子反应,写出相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练习,分别请四位同学演板,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评。

师:这些金属的性质是如何发现的呢?我们又如何运用实验手段确定物质的性质?希望我们现在就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我们还没接触过的金属钠的性质。

【板书】:

二、科学探究:

(一):钠的性质初探

师:同学们实验桌上是一瓶保存在煤油中的钠,同学们以前见过保存在煤油里的金属吗? 生:没有。

师:就钠的特殊保存方式,你有什么发现和思考?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后,推举代表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为什么不直接存放在空气中?为什么不保存在水中?是否一定要保存在煤油中?

师:同学们能提出那么多问题,非常棒,我们自己能不能大胆猜想一下,为什么? 生:钠不会与煤油反应且密度比煤油小,(钠沉积在瓶底);钠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煤油可以将钠与空气中的某成分隔离开);钠可能会与水反应(不然就可以保存在水中)。

师:同学们的分析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这只是一种猜测,我们必须用事实给予支持。下面我们就请每一个实验小组,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验一] 钠的取用

教师指导: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钠,擦干煤油,然后用小刀切开,同学们注意观察钠及被切开后在空气中的变化。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安全性、规范操作性指导)师:请**同学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钠在煤油中是灰白色的,可以用小刀切开,切开后是银白色,但很快就变成灰白色了。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就刚才我们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结论呢?

生:钠可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了。

师:对,钠在空气中确实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Na2O。

师:如果我们切一小块钠,在空气中加热,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请同学注意安全的同时认真观察在加热过程中钠的变化。

[探究实验二] 钠在空气中加热

生:钠在坩埚里受热后先熔化成小球,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得到淡黄色固体。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个过程观察得很仔细,这淡黄色固体是钠的另外一种氧化物---Na2O2.师:同学们一开始就猜想钠可能会与水反应,现在如果我们把一小块钠投入水中,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探究实验三] 钠与水的反应

生: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师:现在我们往溶液里加入几滴酚酞。生:哇,变红了!

师:这些现象提供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溶液呈碱性,同时有氢气生成。师:说说有氢气生成的理由是什么? 生:书本上写的。

师:我们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理论作一个分析吗? 生甲:根据质量守恒,可以认为生成的是氢气。

生乙:钠具有还原性,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另外一元素化合价降低,另一反应物水中只有氢的化合价可以降低,由+1价的H变成零价的H原子,H原子两两结合就形成了氢气。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具有科学性。

师: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

试试看,课后请同学们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验证之。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

(二)。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归纳总结钠的相关性质。教师根据学生报告的内容板书

【板书】

1、钠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优良的延展性。

2、钠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反应:

4Na + O2 = 2Na2O

2Na + O2

Na2O2

(2)与水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

【板书】:

三、发现与拓展

师:我们知道,金属能与酸,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那么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学生讨论:钠活泼性比铜更强,因此可以置换出铜;

钠在硫酸铜溶液里是否会和水反应,而不能置换出铜。

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看看事实,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四] 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出现蓝色沉淀。

师:看来钠并没有象我们预期的那样还原出金属铜。而是生成了气体和蓝色沉淀。师:客观事实我们必须尊重,同学们能对此现象做出解释吗?

生:钠的活泼性太强了,先和溶液里的水反应生成了H2和NaOH,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得到蓝色沉淀。

师:我们能写出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吗?同学们练习写一下,然后报告 学生练习,老师查看,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学生甲(分步书写):2Na + 2H2O = 2NaOH+ H2↑

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学生乙: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老师给予确定,并提出表扬

【板书】:

四、总结提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钠的保存方式开始,对钠进行了探究,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对钠的研究过程就是科学探究问题的方式之一。我们希望同学们能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1.课本P53:1、2、4 2.将2.3g钠投入97.7g水中,反应完毕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利用钠与水的反应能否设计实验测定钠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果能,请完成此实验的设计,如果不能,请说明所缺少的条件。

板书设计:

一、思考与交流:

1、金属的特性

2、金属原子结构特点: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3、金属常见化学性质:与氧气化合反应;与酸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置换反应。

二、科学探究:

(一).钠的性质初探:

[探究实验一] 钠的取用 [探究实验二] 钠在空气中加热 [探究实验三] 钠与水的反应

(二)。归纳总结:

1、钠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优良的延展性。

2、钠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反应

4Na + O2 = 2Na2O

2Na + O2

(2)与水反应

Na2O2

2Na + 2H2O = 2NaOH + H2↑

三、发现与拓展:

[探究实验四] 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金属钠》课堂教学设计实录 第2篇

《桥》优质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语文的时候应该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这种思考,在你见到题目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这个课题只有一个字——“桥”,读了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我想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桥”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我想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师:好,同学们的确很会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桥》这篇课文应该要了解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你的思考,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可以做一些标记

【点评】语文老师都深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一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走入“老师问,学生思”,“老师不问,学生不思”的怪圈久而久之,学生失去的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失去了一边阅读,一边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等与文本对话(包括提问)的本能,学生的思考退化成回答问题而吴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此阅读习惯,并通过读题,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予机会、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既是对学生作为读者地位的充分尊重,又使此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实,而不仅仅是一句飘在课堂上的漂亮口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里,我看出洪水的规模十分大,而且也很凶猛

师:水很凶猛这是这件事情的起因

生:我有补充,我从第1自然段的“像泼像倒”看出雨很大,还能形容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上的特点,很好!

生:后面说,插队的小伙是老汉的儿子,我读到了老汉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故事中的人,而且注意到了这件事的结局,我们来看一下,请你读一读: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多媒体呈现)

(生读)

师:她祭奠的人是——?

生:她祭奠的人是村支书,也就是她的老伴还有插队的小伙子,也就是她的儿子

师:是啊,读一件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它的起因,也要关注它的结果我们来看,这句话中有两个字笔画特别多,很难写,分别是“祭”和“奠”“祭”有意思,左上角有个“月”代表肉,右边的“又”代表叉,你们看,用手叉着肉,祭祀祖先,这就是这个字的由来再请同学们观察“奠”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奠”像一个酒具一样的东西,放在火上烧,又像两只手举着酒献给祖先

师:你很会想象与发现,这就是观察学习汉字是多么有意思,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生仿写)

【点评】识字写字教学不应只是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受到关注,高年级学生恰恰会遇到一些难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吴老师利用“祭”和“奠”象形字的特点,把字形与字义通过想象巧妙地 结合起来,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渗透了识字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本课下面环节中关于“咆哮”一词的教学设计,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了事情的起因,又了解了事情的结果,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老汉不徇私情,把儿子揪出来,为的是什么?生:为了让村民能够成功地逃生

师:对,这就是事情的经过现在有没有同学能简单地说一说,《桥》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注意起因、经过、结果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发洪水了,人们都向一座桥逃去,桥很窄,只能按顺序逃过去,老汉——村支书为了让人们排好队,顺利地过去,最后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地牺牲了师:比较完整,如果能简略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发洪水的时候,没有其他出路,只有一座窄窄的桥,老汉为了让其他村民逃生,把儿子揪到后面去,结果没有顺利地逃生,最后英勇地牺牲了

师: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逃生,最终牺牲了同学们,这就是读书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洪水来了,洪水可能摧毁这座唯一让村民们逃生的桥,老汉为了让人们安全地渡过这座桥,舍生忘死,维护了这座桥整篇文章都围绕桥来展开写,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点评】把书读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对小学生来讲把书读薄,也是概括能力的训练以上教学环节看似师生分享初读感受,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提炼主要内容,整体感知了文本,为本课教学铺垫了扎实充分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很好的思维能力培养

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因,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师:对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巡视)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带着思考去读我发现不少孩子在书本上画了不少标记,同学们,你们画的这些句子让你们感受到山洪爆发时的什么特点,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猛

生:狂

生:凶

师:对!凶、狂、猛,就是这场山洪的特点、暴雨的特点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找出有关的语句(自由读)

生:第3自然段的“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觉得不是像跳舞那么的优雅,而是人们面对死亡那种恐怖的感觉

师:洪水跳的是什么舞啊?

生:死亡之舞

师: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发现得好!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吗?

生:从第2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感受到这山洪非常凶猛,带给村民的危险很大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注意到这句话?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这山洪很猛,挡也挡不住了

师:抓住哪个词感受到的?

生: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因为这个时候的山洪已经成了什么?同学们说—— 生:(齐读)受惊的野马

师:用的是比喻谁能把这个山洪的气势读出来?(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有气势,谁再来?

(生再读句子)

师:的确,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在读的时候,不仅强调了它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还强调了一个词——咆哮注意到这两个字了吗?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口字旁

师:这两个大口说明——

生:在叫

生:在怒吼

师:怒吼,像一群野兽一般地吼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

师:是啊,这个时候的山洪,像野马,带着危险,朝你逼近,你感觉到什么?生:紧张

生:害怕

生:危险

生:感到死亡

师:死亡的逼近来,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生再读)

师:这么一读,就把山洪那汹汹气势读出来了还有哪些句子,你关注到了?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到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特别深?

生:舔

师:跟人多么——

生:像

生:亲切

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的是洪水的亲切吗?

生:不!是可怕

师:对啊!课文中像这样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还有不少我们一起再来找一找是这些句子吗?(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拟人句)看,这些红字的句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

生:洪水来势十分迅猛

生:死亡即将来临

师:来,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

生:(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记着,它凶猛朝你逼近,要表达洪水的威力,建议你在“逼近”之前做个停顿(生再读)师:好,谁也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全班一起来(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个“舔”字读得好你喜欢读哪句,就读那句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是啊,死亡之舞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谁也来读这句?(生读)

师:这个“爬”,缓慢,但它却把洪水的可怕体现出来了你怎么读?(生再读)

师:对,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来,我们一起读读——(生齐读)

师:是啊,作者正是用这样形象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洪水的威力、洪水的迅猛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死亡的威胁还有吗?我发现有一句话,有一个自然段,很有特点,同学们没有发现

【点评】以上教学板块从研究暴雨与山洪的特点入手,随后“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一个自然得体的追问,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法的研究巧妙融合,而学生的阅读体悟、感情朗读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呈现出在阅读中学习写法,通过研究写法进一步升华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特点

生:我认为是第1自然段(生读)

师: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它用了“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的手法,我想到了一些成语,倾盆大雨,大雨滂沱师:很好,把掌声送给他读书就是这样,联系课内外,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我听你读,“像泼像倒”你读得特别有力,再来(生再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了吗?

生:每两个字就有一个句号,一句话很简短

师:对,一句话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以前见过吗?

生:没有

师:这么简短,这么有力,到底是表达什么意思呢?你们也读读看,自己读(生自由读)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泼,倒,语句如此之短,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这个雨怎么样?

生:这雨非常凶猛

生:雨非常大,以至于引起洪水

师: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雨,才有了后面的洪灾,对吗?你发现了课文中的前后联系还有吗?

生:我发现“倒”像从天上用盆子把水倒下来,很形象

师:所以,刚才有位同学说什么成语啦?

生:大雨滂沱,倾盆大雨

师:对我们也来读读看,读读它的短促有力“泼”和“倒”再有力一些

(生读)

师:大雨滂沱呀!(生读)

师:这就是大雨,这就是短句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用了大量的短句子因为短,所以有力,向我们强烈地传达出这山洪是如此迅猛,当时的情形是如此危急,全班同学再读(生读)

师:对,字字千金(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关注一下,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自由读屏幕上的句子)

【点评】阅读的要义是读者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正所谓“阅读即发现”而“你有什么发

现”是本课教学中出现在老师教学语言中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细细品来,在平实的话语背后,是教者把语文阅读的课堂,真正置于“尊重、发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至臻境界生:这些句子都能形容雨的大 生:这些都用了强烈的修辞手法

生: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顺序,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是它的起因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说明水正在慢慢涨高

师:你注意到了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它和事情发展的——

生:顺序有关

师:真会读书

生:我看到这些句子,想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来势汹汹

师:同样,你的感受是来势汹汹,作者用了不同方法、不同语句向我们传递出这个信息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生:我可以想象到洪水暴发,人们逃命的情景

师:你还考虑到了我们下节课上课的内容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生齐读这些句子)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这节课重点感受了洪水的迅猛那么,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呢?不急,这个时候同学们心中有疑问是正常的,因为疑问与学习求知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希望大家在下节课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节课的状态,多思考,多学习(本课教学实录由徐杰根据录像整理)

【总评】《桥》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本课教学实录是第一课时,初读时首先感觉到是它与众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者没有从写人课文惯用的人物形象切入教学,而整节课师生着重体悟了写山洪与暴雨语句,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品词析句,含英咀华,层层深入学生在感受到山洪与暴雨来势凶猛,人们几乎命悬一线的危难之时,更是对课文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形象直观的领悟,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境界打下了坚实的背景基础当再次细细研读本课实录,更是感觉到这是一堂着眼儿童语言发展,重视语文方法学习,为学生学语文而精心设计教的好课

一、学读,学生是真正的读者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真正的读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读者,必须进入真正的阅读活动即学生(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本课教学中,教师能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在一旁或者提示学生阅读习惯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或者提醒学生朗读方法“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等等

二、学思,语文也是思维训练的阵地“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同时也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恰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一是概括能力,教师既引导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的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引导学生用最精炼的字词概括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二是比较能力,当学生已经分别深入感悟了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后,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启发学生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学写,文本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小学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一到写作文时就痛苦不已,篇二:《桥》课堂实录

16、桥

【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深入读文,一边读,一边思,使学生收获在对老汉精神的体悟与认同上。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对比烘托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如“咆哮、狞笑、放肆、呻吟、祭奠”。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感受到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①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自由读、抽生读、齐读。师:这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咆哮、狂奔、势不可挡、跳舞、狞笑、放肆、窄窄、呻吟、拥戴、清瘦、沙哑、揪、吼、豹子、搀扶、祭奠

③抽生分自然段读,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是这样吗?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7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豹”、“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是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感悟精神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指名读有关句子)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从第一句中感受到了雨很大。雨是下的,可这里却说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句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第一句)

师:像泼,像倒。虽只有四个字,但却表达了雨下得迅猛。应该读得短促有力。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还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感受到山洪暴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是一个拟人句。生:我从“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中感受到了山洪从山谷里直冲下来,力量很大,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了野马。

生:我从“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到了山洪来的十分凶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师:说得真好,相信一定能够读好,谁愿意读?(生读第二句)

生:我从“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到洪水越来越大。一米高已经能没及人的腰部了,说明洪水很大。这是一个拟人句。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到了洪水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它也是一个拟人句,“狞笑”的意思是凶恶地笑,这里形容洪水太可怕了,太凶猛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的朗读,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

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会塌。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交流合作)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生: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威信的人。“拥戴”就是维护,爱戴,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

生:在第八自然段中,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里用和那些乱哄哄的人们进行对比,说明老汉遇事不慌乱,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成山是因为老汉此时和山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高大,那么可以依靠,他是人们的靠山。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

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中我从三个“!”可以感受到老汉下达命令时非常地果断。师:你连“!”也没放过,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他让党员排在最后面,说明他要求其他党员和他一样,做到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生死放在前面。

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有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

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联系上文,我知道所有人都走过木桥了,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而这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也要塌了。老汉没有自己先走,而是让小伙子先走,老汉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

师:说他们是一对父子,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23到27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可以知道老汉是她的丈夫,小伙子是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生:(齐读)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齐读)你先走!

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齐读)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生:(齐读)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生:(齐读)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他也可能会喊:“儿子,我是爱你的!”

生:他还可能会喊:“儿子,别怪我,我也是为了大家呀!”

师: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

生:舍己为人,关心群众。

生:忠于职守。

生:不徇私情。篇三:《桥》课堂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题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2.教师准备、整合好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与评析:

一、激趣引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

2.师:一首《为了谁》歌颂了我们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像歌词所唱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却知道你为了谁。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同样感人的故事,去感受一位农村老党员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播放纪念抗洪救灾的歌曲《为了谁》,既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环节为引入学生文本对话打开了突破口,找准了切入点。】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导:在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了几个关键词,洪灾 老汉 人们,那本文的主人翁是谁?(老汉)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救出村民的?(洪水来临的时候)

【评析: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

师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如其来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

生汇报:

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句子)。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句子用心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体会。

生:汇报,谈感受。

生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洪水像魔鬼一样非常可怕。

师:你用魔鬼这个词来形容洪水非常恰当。你体会的不错。谁还想说? 生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雨下的很大。

师: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倾盆大雨)

生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我体会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式非常危急。

师:你很会思考,说出了你独特的感受。(指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词、句谈体会。)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简洁、精炼,却字字千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位不断上升,灾情不断加剧,形势不断严峻,下面我们让我们再通过一 段视频,进一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

(观看视频,想象体验)

播放视频,老师激情描述:洪水来了,它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它冲毁了道路,冲塌了房舍,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这时,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村民,你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像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生1:我会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说出了你的真实感受。

生2:我会不顾一切的跑出去逃命。

师:你说的很实在,相信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赶紧逃命。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课文。

师: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出人们表现的词语。

生1:你拥我挤

生2:跌跌撞撞

生3:疯了似的

师评价:同学们读书读的很仔细,找出了文中的关键词。

师小结:同学们,我想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现在让我们通过读,再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吧。(指生配乐读)

【评析: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借助画面,教师陈词,通过自读、自悟,谈感受。】

过渡:师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读到这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座木桥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

师(画窄窄的桥),描述:这座窄窄的木桥竟然是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唯一生路。桥的一边是死的危险,桥的另一边可能就是生的希望。(板书:死 生)

师:全村一百多人就这样疯了似的,你拥我挤的涌上木桥,你想可能会发生什么后果? 生1:木桥会塌,人们会掉进水里被冲走。

生2:会造成桥毁人亡的后果。

师:同学们,面对灾难逃生时人的本能,就当人们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涌上木桥时,却有一位老汉泰然自若的站在木桥边,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

【评析: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木桥的窄小,引导学生想象,突出老汉与村民们不同的表现,为下文理解老汉的品质和精神做好了铺垫。】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这两个句子,你会找哪些? 生1:站着

生2:不说话,盯着

生3:像一座山 师:(出示这几个词语)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去读这个词,另一只眼睛要读透这个词,你能找一个词语去好好读一读吗?

生1:“他像一座山”我体会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非常需要一个人出来指挥这乱哄哄的场面,此时的老支书就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师评价:你真正用心读书了,你读出了自己的思考,非常好!)

生2:“不说话,盯着”从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老汉可能在想办法逃生。师追问:是想办法自己逃生吗?

生2:不是,是想办法帮全村人逃生。

生3:“站着”告诉我们老汉可能是第一个来到木桥前的。

师追问:那他为什么不先自己逃生呢?

生3:因为他想着要让群众先逃生。(师评价:你想的很对,说出了老汉心中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了“像一座山”来理解老汉,现在就让我们像大山一样 铿锵有力地读读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像大山一样站的稳稳地,想着办法救人们。再读这句话——(再次齐读)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授之以鱼场更会让捕鱼者自主发现、自主行动,最后满载而归。】

师:还有哪些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出示句子)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汉很着急,扯破嗓子喊话。通过“沙哑”一次可以体会到。

师追问:老汉为什么要喊这么大声呢?

生:因为当时洪水的声音很大,必须要大声喊人们才能听得见。(师评价:你能结合全文来理解,真不错。)

生:因为当时的场面很混乱,所以要大声喊话。(师评价: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的很对。)

师:同学们仔细看这个句子,期中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生:老汉说的话很简洁。

生:三个叹号说明老汉说话很有力。

生:老汉心系群众,让群众先过去。

生:老汉关心群众,为人民着想。

师:再读一读老汉的话,你读出了什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引读:洪水逼近了,死亡逼近了,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人们就这样疯了似的拥上木桥,后果不堪设想,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评析:创设情景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老汉心系群众的品质将学生潜移默化,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师过渡:是不是所有人都听从了老汉的说法呢?

生:有人不同意,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师:老汉是怎么回应的?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金属与金属矿物”教学案例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思维·实验,反思,优化教学

一、综述

我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中, 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进, 结果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参与面较小。2.学生对金属性质的掌握更多是依赖在课后记忆和教师的强化讲解。3.只有少数同学能看到反应现象。4.探究时间短, 约12分钟。5.课堂探究停在表面不能深入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和判断。6.选用金属铝效果较差, 容易引起理解误差。本设计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新教材实验。

二、设计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 (铁矿、铝矿等) 的主要化学成分。

2.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验事实初步判断金属活泼性的相对强弱。

4. 能应用置换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主要教学内容

1. 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 实验探究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初步学会用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活动顺序。

3. 了解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4. 根据直观实验事实选出制取氢气的装置及学会氢气的检验。

5. 记住常见金属的用途。

6.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 (铁矿、铝矿等) 主要化学成分。

(三) 教具准备

随堂学案、学生探究实验情况记录单、多媒体课件。

(四) 课型:新授·探究活动课。

(五) 教学课时:2课时。

(六) 教学重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 置换反应的概念。

(七)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八) 教学过程 (见附表)

三、反思与评价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布鲁纳的理论思想指导下, 进行了引导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在准备阶段, 设置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矛盾点, 学生产生矛盾时, 思维就介入了, 同时, 让学生明确探求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 引导学生做好发现的精神准备。在初探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给有困难的学生必要的帮助, 解决了演示实验不能兼顾的缺点。交流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探的成果和心得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联想、类比等方法, 综合应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在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水到渠成, 这解决了探究、交流的时间不充足的问题, 避免了只追求结论, 重视授课内容的完整而忽

设置

视产生结论的思维过程。总结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并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评价和补充。运用阶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学案的形式, 让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作业, 借以巩固知识, 促进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阎立泽, 等.化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蘑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第4篇

(一)设计理念

“蘑菇”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生物》第一册第四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在“蘑菇”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蘑菇的形态结构、蘑菇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调查“蘑菇的生长环境”、“蘑菇的种类”,以及根据课外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蘑菇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探讨、辩论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共同合作、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教师除在重点、难点之处稍加讲解、点拨外,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人文教育,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教学中我结合实例、事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加工

本节重点围绕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形式、生殖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围绕“蘑菇的营养及经济价值”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首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调查,收集有关蘑菇的种类、生活环境、营养成分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让学生亲自观察蘑菇的生长过程来了解蘑菇的生殖方式与营养方式。上课伊始,以《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像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实物——蘑菇,让学生探究蘑菇的形态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蘑菇的发育过程。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我从网上收集有关资料适当介绍给学生。最后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式的构建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是构建本节课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以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中大胆地重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使重组后的教学内容能更贴近生活、接近生活,使学生对知识能一目了然,让学生能切身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内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本学科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通过蘑菇的生殖方式与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的比较,通过真菌特征的归纳,实现了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整合。另外,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的目的。通过播放歌曲及实物的展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发展。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最后,通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达到了技能与方法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物观察蘑菇的形态结构,关注蘑菇的生长过程,了解蘑菇的生殖方式与营养方式。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蘑菇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②通过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技能。通过调查访谈与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与收集信息能力。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研究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②在科学探究、社会调查及收集信息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过程、收集信息、交流表述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②使学生了解蘑菇的经济价值,学习栽培蘑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③使学生了解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明白生物链的不可或缺,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④通过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汲取不同意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和自信自强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对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的探究,使学生掌握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使学生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蘑菇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意识。

(六)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七)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实验观察法与实践活动法。

(八)教学设想

1.通过播放电视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想像与联想,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课前布置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2.通过歌曲的欣赏及绘图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情趣,进而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同参与的意识。4.通过网络信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6.通过课前对蘑菇生长过程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手段

电视、多媒体、蘑菇、伞。

(十)教学内容

1.确立探究小组,进行参观访谈

将班级学生分成五组,每组8人左右。每组内选一个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选不同层次的学生任组员。组织学生到蘑菇培养基地参观访谈。调查蘑菇的种类、生长过程,蘑菇生长需要的温度、湿度、环境、生长期等问题,并采集蘑菇标本。

2.教师准备有关教具

电视、蘑菇、多媒体课件、伞

(十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播放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导人新课。(歌中唱的小姑娘在采什么?)教师通过询问学生采蘑菇时的心情,到什么地方去采,采的蘑菇的种类、颜色、形状,蘑菇是单个生长还是成片生长,蘑菇的用途,吃蘑菇时的感觉,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好吃,怎样辨别有毒蘑菇等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对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设计说明:利用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本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整合。通过学生亲身感受,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一环扣一环地询问,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像,驱动学生积极主动

地构建知识。]

2.展示实物,播放多媒体,探究蘑菇的有关知识

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蘑菇,同时阅读书中有关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蘑菇的形态结构(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出示伞,让学生就伞与蘑菇的形态进行比较。接着教师播放多媒体——蘑菇的形态结构并让学生画出蘑菇的形态结构图,同时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

教师让学生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敲打。让学生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分组探究蘑菇的生殖方式及生长过程(多媒体播放菌褶及其切片,教师出示长成蘑菇的蘑菇菌)。让学生思考孢子生殖的特点。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所学的哪种生物属于孢子生殖。这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再次目睹蘑菇的生长过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A.蘑菇生长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B.蘑菇不含叶绿素,那么蘑菇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通过对蘑菇营养方式的探究分析,使学生了解蘑菇对自然界的意义(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后教师再通过生态失衡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画蘑菇的形态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蘑菇形态结构的识记。教师利用实物的展示,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促使学生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中与前面所学知识相联系,达到本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

3.各组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与信息,教师加以调控

教师问学生现在是否能采到蘑菇,我们现在吃的蘑菇是哪来的,让学生汇报对蘑菇基地访谈的结果,各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与信息。

教师要阐明我国浙江省是世界上香菇培育最早的地方。香菇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能够增强人的抗病力,阻止人体癌细胞增殖。我国香菇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并大量出口国外。同时列举我乡九北村及我村都是香菇培育基地,为我乡创造了大量财富。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培育出更好的菌种,造福家乡,为国家创汇。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一节课及本节课所学的有关真菌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真菌的特征。小组间进行竞赛,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表扬。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合作。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知识的拓展、延伸与应用

本着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有所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原则,请同学们课下探究以下问题:

(1)雨天采收的蘑菇用什么方法晾晒最快?

(2)新鲜的蘑菇如何保鲜?

[设计说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变得鲜活,也只有让学生亲自实践,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

6.根据体会感知探究学习的乐趣,教师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请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与访谈,并结合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今后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知到探究学习的乐趣,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二、板书

三、教学实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

生:(全体)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儿童歌曲好不好?

生:(全体)好!

师: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生边看边欣赏歌曲。)

师:歌中的小姑娘在干什么?

生:采蘑菇。

师:小姑娘采的蘑菇用来干什么呢?

生1:到集市上换镰刀和棒棒糖。

师:欣赏过《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曲后,哪位同学能谈一下自己采蘑菇时的体验。

生2:听完《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曲后,我想到自己采蘑菇时的情景:满山遍野寻找蘑菇虽很累很辛苦,但当我看到一片片的蘑菇时,便将所有的辛苦与劳累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兴致勃勃地去采蘑菇。

师:同学们采的是什么蘑菇,在什么地方能采到蘑菇呢?

生3:我采的是松树蘑,在松树林里能采到。

生4:我采过榛蘑。在榛树林里或庄稼地里能采到。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尚志山里有哪些蘑菇吗?

生5:松树蘑、榛蘑、圆蘑、杨树蘑、灰蘑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蘑菇吗?

生6:大概有几百种吧!

师:远比这要多,世界上的蘑菇有5000多种。

师:同学们采的蘑菇都用来干什么呢?

生:(全体)吃。

师:当同学们吃蘑菇时有什么感受呢?

生7:蘑菇很香,心里特别高兴。当我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采蘑菇时的所有辛苦劳累全都忘了。

师:同学们吃蘑菇时,喜欢吃蘑菇的什么部位?

生8:我喜欢吃蘑菇盖。

生9:我喜欢吃蘑菇柄。

生10:蘑菇柄蘑菇盖我都喜欢吃。

师: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好吃?

生11:有的蘑菇有毒。

师:怎么识别有毒的蘑菇?

生12:有毒的蘑菇不生蛆。

生13:有毒的蘑菇颜色好看。

生14:有毒的蘑菇能使银器变色。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并不可取,世界上有毒的蘑菇有l00多种。我国就有80多种。关于毒蘑的识别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研究出来。所以同学们要根据当地百姓的生活经验来采摘蘑菇。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采蘑菇时的体验和吃蘑菇时的感受。你们想不想探究蘑菇的有关知识呀?

生:(全体)想!

师:同学们想探究有关蘑菇方面的哪些知识呢?

生15:我想探究蘑菇的形态结构。

生16:我想探究蘑菇的生殖方式。

生17:我想探究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18:我想探究蘑菇的形成过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真菌的一个种类——蘑菇的有关知识。(板书:真菌——蘑菇。)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蘑菇拿出来,同时把书翻到134页,根据书中有关内容,分组探究蘑菇的有关知识。(板书。)

(生分组探究蘑菇的有关知识,师巡视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探究了蘑菇的有关知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探究结果。哪组探究了蘑菇的形态结构?请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讲述。

生19:(手里拿着蘑菇到前面讲述)蘑菇的地上部分叫子实体,像一把张开的伞,是由菌盖和菌柄构

成,菌盖的下面是菌褶;蘑菇的地下部分叫菌丝。

师:她讲述得好不好?

生:(全体)好!(鼓掌。)

师:蘑菇的地上部分像不像这把张开的伞?(出示雨伞。)

生:(全体)像。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绘制蘑菇的形态结构图。(生绘图,师巡视指导,选出好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看,同时对画得好的地方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指点。)

师:现在同学们已知道了蘑菇的形态结构。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吃蘑菇柄,有的同学说喜欢吃蘑菇盖,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生12:不准确!

师:应该怎样说?

生12:应该说吃的是菌盖和菌柄。

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究,谁能说说蘑菇是哪种生殖方式?

生21:蘑菇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板书:孢子生殖。)

师:请同学们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打,边敲打边观察。(生边敲打蘑菇边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22:我们看到了一些褐色的粉末落下来。

师:这些粉末是什么物质?

生23:这些粉末是孢子。

师:孢子产生在蘑菇的什么部位?

生24:孢子是在蘑菇的菌褶里产生的。

师:(指多媒体中菌褶及其局部切片)这是蘑菇局部放大的图片,孢子就是在菌褶这个部位产生的。

师:当我们用脚去踩马粪包时,会有许多褐色的粉末飘出来。同学们知道褐色粉末是什么物质吗?

生25:粉末是孢子。

师:以前接触过哪些孢子生殖的生物?

生26:蕨类,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师:哪位同学知道孢子生殖的特点是什么?

生9:孢子生殖的特点是——孢子脱离母体后不经受精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那么,孢子是怎样形成蘑菇的呢?

生17:孢子先形成菌丝,然后再形成子实体。(师用多媒体播放蘑菇的形成过程。生边看边叙述蘑菇的形成过程。)

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究,谁知道蘑菇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10:蘑菇的营养方式是腐生。(板书:腐生。)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蘑菇营养方式来分析蘑菇对自然界的意义。

生3:因为蘑菇能分解自然界中的枯枝落叶,从中取得有机物,所以蘑菇对自然界起着物质循环作用。

师:现在我们要想采蘑菇已经很难了,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20:我们周围的森林大部分已经被人们砍伐掉了,自然界中已经很少有蘑菇生存的潮湿环境了,所以现在蘑菇已经很难采到了。为了能更多地吃到天然的蘑菇,我们应该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师:现在自然界已经采不到更多的蘑菇供人们食用,那么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量蘑菇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6:是从食用菌基地培养出来的。

师:我乡就有许多食用菌基地,课前老师让你们到食用菌基地去调查访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板书:蘑菇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

生5:我们调查采访的是金针蘑基地,经过我们的调查知道金针蘑从培养到长成蘑菇需要很长的时间,大该需要3个月时间。

生23:我们在调查时,技术员告诉我们,金针蘑在生长时需要8~12℃。金针蘑不需要高温,不需要强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

生14:技术员对我们讲,他一次培养蘑菇菌8000袋,一袋创收5角钱,一年培养4~6次。一年创收一万元以上。

生16:我们经过调查访谈后,知道了食用菌种类很多,有香菇、木耳菌、猴头菌、榆黄蘑、滑菇等等;知道香菇不仅含有许多营养,还能增强人的抗病力,阻止人体癌细胞的繁殖。

生7: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我国的浙江省是世界上香菇培育最早的地方,我国香菇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出口国外,为国家创收了外汇。我乡九北村是香菇培养基地,为我乡创造了大量财富。

生23:在我们采访时,技术员告诉我们,长期在蘑菇基地工作,一定要带口罩,否则孢子经呼吸进入肺后可使人得蘑菇肺。

生12:在调查中,我们知道蘑菇的培养基是锯末子、米糠、粉碎的秸秆等易得物质,这些物资发酵后变成蘑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调查访谈得非常详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我乡建立了许多食用菌培养基地,为我乡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给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经调查和访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生17: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将来我要在家乡建立一个食用菌培养基地,培养更多更好的食用菌。

生19: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将来我想培养一个新的菌种,比香菇还有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家乡造福,为国家创收外汇。

生2: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我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出检验毒蘑的方法。

师:希望同学们早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将来为家乡造福,为国家争光。

师:根据上节课探究真菌中的酵母菌、霉菌及本节课对蘑菇的探究,各小组讨论、总结真菌的特征。(板书:真菌的主要特征。各小组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真菌具有哪些特征?

生1:1.真菌的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2.真菌的生殖是孢子生殖。3.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师:同学们归纳得非常正确。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学会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雨天采收的蘑菇用什么方法晾晒最快?

2.新鲜的蘑菇如何保鲜?

师:根据同学们对实用菌基地的调查访谈及对蘑菇有关内容的探究,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自己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

生1:通过对蘑菇基地的调查和访谈,使我们了解了食用菌的培养技术。知道了蘑菇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到自己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生2:通过对蘑菇的观察和探究,使我了解了蘑菇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了解了蘑菇的形成过程,知道了蘑菇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懂得了蘑菇对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作用。

生7:通过本次活动,我更加意识到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本次活动同学们能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努力探究问题,调查访谈也很到位,希望同学们以后发扬本次活动的精神,本次活动到此结束。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作者单位:尚志市三阳中学)

《标志设计》教学实录 第5篇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了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由于学生对标志了解较少,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他们所熟悉的标志,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成功的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过程,加深对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观念的渗透,逐步了解标志设计的方式方法,然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设计标志。并能从学习活动中提高对标志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标志的相关知识与设计方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标志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并体会创作过程的乐趣。教学重点:

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及方法。教学难点:

标志设计的构思与创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顾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标志的概念和分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再来回顾一下标志的分类。生:

师:下面我们看看生活的街市上都有些什么标志,尝试把这些标志进行分类。(出示图片)生:学生分类

师:除了这些标志外,你还认识生活中的哪些标志? 生:肯德基标志、中国邮政„„ 师小结:

二、新授知识

1、标志构成形式:

师:好,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标志的构成形式。师出示标志图例讲解标志的构成形式

师小结:好,回顾一下标志的构成形式:(出示板书)(1)图形构成(a.具象型标志 b.抽象型标志)(2)文字构成(a.汉字型标志 b.字母型标志c.数字型标志)(3)综合构成(a.综合型标志)

师:我们做设计时,可运用以上任意一种制作方法。

2、标志创作要求: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标志的创作要求有哪些?(出示标志)师出示标志图例讲解标志的创作要求

师小结:回顾一下标志的基本要求(出示板书)生:简、准、奇、美

师:待会我们做设计时要牢记这四个字:“简、准、奇、美”

3、范 例 讲 解:

4、学 生 实 践:

5、展 示 讲 评 :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第6篇

【PPT】根据美国化学学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们成功从废气中收获钻石。男生们啊,可见化学学的好还是很重要的啊!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如何做到从废气二氧化碳中提取金刚石的呢?当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呢?又是什么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提取出金刚石的呢?谜底揭晓,是金属钠。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科学家们选择了使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取金刚石,神奇的金属钠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板书】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板书】

一、金属钠(Na)

【老师】首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画一下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肖晶晶~ 其他同学请在下面自己也试着画一画。【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好的,同学们请抬头看黑板,她画的对不对啊?哎,是对的。

【PPT】我们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钠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钠的性质。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PPT、实验1】

【老师】好,不知道大家刚刚有没有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他刚刚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结论。(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板书】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密度小于煤油

【问题】请大家观察我们之前请肖晶晶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看,钠的电子排布是281,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说明它的性质非常活泼,非常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被氧化。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顾哲宇回答)【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讲解】刚刚我们将金属钠放在空气中,钠的表面变暗就是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的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我们将钠在空气中点燃,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实验2并思考。

【实验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 钠先熔成光亮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 + O2=点燃=Na2O2

【讲解、PPT】好的,通过刚刚的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钠与氧气反应的两个方程式。在这边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

【讲解】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ppt、板书】(2)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3)与硫反应:2Na+S=研磨=Na2S(爆炸)

【探究】我们说,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PPT、实验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PPT】【讲解】

【ppt、板书】(4)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探究总结】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PPT、讲解】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活泼金属能够把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结果会如何呢?

【PPT、实验4】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原理。【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现象相同,另外,还看到蓝色絮状沉淀生成。【板书】(5)钠与盐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Na2SO4+Cu(OH)2↓

【讲解】钠加入盐的水溶液,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反应。好的,现在四个实验结束,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现在所学的钠的性质。【PPT】我们说钠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钠不能从盐的水溶液中把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

【问题】如果要用钠置换出其他的金属,得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呢?我们要在融熔条件下才可以,例如四氯化钛和钠在700~800的反应条件下置换反应生成钛。同样的,我们也不能

电解 用比钠活泼的金属从钠的盐溶液中把钠置换出来,因为生成的钠会和水剧烈的反应,所以根本得不到钠,现在工业上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电解熔融NaCl来制取金属钠。

【板书】4.钠的工业制法:2NaCl====2Na + Cl2↑

【PPT、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化合物),钠在自然界中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

【小结】钠的性质非常活泼,所以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在海水中储藏极为丰富。主要以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形式存在。

【PPT、问题】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若金属钠着火如何灭火?能不能用水? 3.取用钠时,多余的钠能不能放回煤油中? 【学生回答、PPT】

因为钠易与水或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金属钠着火一般用砂土盖灭,不能用水灭,因为水与钠反应放热且生成易燃物H2火烧得更旺。

能。而且,一定要放回煤油中,因为钠放在空气中,会和水,氧气等剧烈反应,不安全,所以用完,多余的钠一定要放会煤油中。

(一般,在取用试剂时,多余的试剂是不能再放回试剂瓶的,因为会引入杂质)【板书】5.钠的保存及应用

【讲解】在了解了钠的保存之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根据钠的这些性质,它还有哪些广泛的用途。

(1)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2)高压钠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3)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很好的导热性

(4)冶炼某些贵金属—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上一篇:成立煤矿建设项目部下一篇:民政局主任科员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