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2024-06-19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精选6篇)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第1篇

市排水公司《安徽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有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管理机构。在市排水公司领导下,设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文才兵担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公司分管领导担任小组副组长。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专家组、应急救援组及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组。应急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所属泵站的安全生产运行,突发排水事故的抢险、抢修、清理等处理。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情况:目前,市排水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正报市城管局组织评审。市排水公司分别在2017年6月及2018年1月在凤凰桥污水处理厂和新城污水处理厂组织开展了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防演练,提高了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和遇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知识和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情况: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积极组织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展新进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汛期应急预案学习并组织公司全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我公司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小组、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应急处置小组、污水管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及后勤保障小组。各应急处置小组组长分别由王红、张蕾、王剑担任,应急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完善。

(五)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2018年一月,公司安委会组织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坚持“每周自查、每月督查、随机暗查、年终考核”的原则,谁的隐患谁整改,并形成整改台帐存档。同时积极制定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不同级别的事故的应急响应,提高公司全员应急能力。

(六)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按照“因地适宜、规模适当、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制度,应急物资由后勤保障组统一管理,禁止随意调用,确保应急调用,提前储备。具体包含:无线对讲机10部,灭火器18只,堵漏设备若干,有毒气体检测仪1套,便携式水质分析仪1套,长管式送风呼吸机2套,过滤式防毒面具10套,防尘口罩100个,防护手套100双,安全带10个,安全帽10个,轴流风机2台,急救箱1套,抽水泵3台,不间断电源4套。

(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情况:在排水防涝应急队伍建设上,市排水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污水管道事故处置小组,主要职责是排水防涝的应急事故处理。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上,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实施了管网提标改造工程、南华路排口截污工程、淠河路污水管道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区域内污水排放问题。

(八)应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通过幻灯片、网络、组织讲座等方式,有效宣传了防火和防汛的应急知识,切实加强了对公司全体职工防灾减灾和防汛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

(九)其他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制定防汛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及防汛应急队伍。在汛期前,提前做好物资储备、人员排班,确保各厂站汛期安全生产运行。

二、存在问题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

三、下一步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我公司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公司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及水平,查找不足,不断应急工作完善预案及协作模式。

2、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宣传:继续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知识宣传的活动,提高公司全员安全意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确保全员熟悉掌握应急工作处理程序。

3、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完善公司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应急处置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现有常住人口8万余人,辖21个乡镇,87个行政村、1个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99处,山洪灾害危险区121处,中小型水库1个,水电站1个,危化品生产企业9家、甲醇站2家、烟花爆竹2家,应急管理责任重大。

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2019年3月,根据行政机构改革方案,由原县安监局、县政府应急办和县民政局救灾职能划转后,正式组建应急管理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其中县应急管理保障中心、县防震减灾局两个正科级机构划归应急管理局代管,县消防救援大队归口应急管理局管理,原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划转应急管理局并组建县应急指挥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县应急管理局共有编制44人,在编人员43人(其中借调州级单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县政府办借用3名),实际在岗人数14人。应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编制6名,工勤人员1名,安全监察执法大队事业编制(参公)3名;

应急管理保障中心事业编制(参公)7名;

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事业编制27人。局下设办公室、应急管理股、安全监管股,承担县安委办、应急委办和防灾减灾委办工作。同时,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安全生产、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等18个指挥部,为启动应急响应、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序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需要。

三、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为确保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应对,我县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启动全县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修订,防汛、地震、自然灾害等应急预案已完成修订。县应急委按照各部门职能职责编制和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厘清应急委成员单位之间“防、救、治”的关系,同时要求各乡镇、企业修订完善各自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形成了“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县拟于5月上旬开展汛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桌面推演,5月中旬组织开展汛期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span>

四、应急管理救援物资及后勤保障工作情况

一是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其中,应急专项预算资金100万元,用于应急救灾、救援后勤保障。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1万元,用于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宣传、监测和地震应急演练。

二是应急抢险救援物资情况。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5处,其中县本级4处21个乡镇各1处。全县现储备有铅丝笼200个、沙袋6300条、风力灭火机81台、灭火水枪60套、融雪工业盐5吨,储备帐篷、棉被、御寒衣物、照明设备、移动厕所等物资5000余件(套),大米6000吨,面粉600吨,食用油4吨,有效保障突发性事件期间物资供应需求。

三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情况。现有专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10人,职工扑火队1支20人,公安、志愿者、医护、交通、通信、电力等行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7支649人。

四是应急救援装备设施情况。全县现有消防车4辆、救护车4辆、扑火类工具11500余件(套),发电机27台、短波电台1台、对讲机31部、卫星电话11台、应急通信保障车1辆、应急电力保障车2辆,各类大型救援32辆,救生设施设备千余套,设立县城、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共82处。

五、应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目前适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两个方面。

2019年执法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县共派出安全监管督查组571个,检查企业(场所)909家次,查出整改隐患496项,下达整改指令496项,整改496项,投入整改资金253万元,整改率100%。同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防范转变,2019年立案查处4起,罚款6.2万元,有效杜绝了群死群伤事故发生。2019年“8·20”特大洪涝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依照有关法规和应急预案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随着州应急委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后,依照规定又调整为二级应急响应,并依法及时采取交通管制,对县内滞留游客进行疏散转移,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风险隐患多。我县多数生产经营单位仍属劳动密集型、人员密集型企业,“低小散乱”现象还较为突出,加之企业分布在全县各地,地处深沟,距县城最远的企业近百公里,导致管控难。二是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广。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8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近年来,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三是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境内企业有的建设年限较长,设备技术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改投入大,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一线员工多是当地的村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企业管理也面临具体困难。四是安监技术力量薄弱。当前,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还是靠“运动式”大检查来推动,对工业园区危险品化工企业和境内6个加油站缺乏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无法有效进行监测预警。五是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广,导致部门与乡镇之间开展联合演练、合作交流少,一旦发生跨区域、大范围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速度将受到极大影响。

下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应急能力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3篇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非典型肺炎、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相撞等重大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我国对于应急能力建设非常重视,把提高应急能力放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家已经从法律的层面上强调提高应急能力,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规定各种法律责任来强化应急能力。

对于应急管理,国外学者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得出结论:“只有能够量化评估的,才能够管理。”评估有助于总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促进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应急能力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正是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量化评估应急管理的依据和工具。

应急能力建设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应急能力的评估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套科学的、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统计、评价方法,极大地制约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以促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用科学的标准提升应急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明确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了解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从而促进综合应急能力的提高。

2 国外应急能力评估与标准现状

2.1 美国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与国家应急管理协会(NEMA,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ociation)于1997年共同研究了一套针对州与地方政府的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标准(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CAR),其主要目的是在美国财政单位向州和地方政府发放灾害紧急援助金时,有所依据。美国的56个州都参与了这项能力评估。

美国应急能力评估的项目包含应急管理的13个方面(见表1)。

每个项目下面设置若干二级指标(属性),二级指标下还设有若干三级指标(特征),在1997版本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共有209个属性和1,014个特征,而在2000版本中则精简为104个属性和453个特征。CAR有以下特点。

2.1.1 CAR属于自评估范围,是通过某个州的政府官员对于自身的应急能力各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打分,最终得出应急能力评估的整体情况。这个过程并未涉及到其他人员或者专门进行应急能力评估的机构。这样的特点与美国社会各方面制度较为完善有关。

2.1.2 CAR建立了0~5的评分尺度,由于很难给出确切的标准,这样的评估结果仍然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

2.1.3 目前CAR仍然对于指标进行等权处理,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做法。

2.2日本

日本分别于2002年10月和12月,由消防厅消防课、防灾与情报研究所举办了两次“地方公共团体之地域防灾能力及危机管理对应力评估检讨会”。通过这两次会议的讨论,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估项目。共有9个评估项目(见表2)。

为了给每一个项目进行评分,还设定了具体问题,在回答时,首先从“是否实施”方面,在“有”或“无”之间选择其一;如果有,再用数字进行客观的评判。例如:针对第一个项目,针对地震灾害,就有表3所列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的回答汇总,最后将结果进行分析反馈,根据反馈纠正当前的危机管理和防灾能力存在的问题,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3 我国已开展的应急能力评估研究

我国非常重视应急能力的建设工作,对应急能力评估也逐步加以重视,正在逐渐开展相关的探索和研究,这是十分重要并且意义深远的事情。“十五”、“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3.1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研究

2004~2005年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研究”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18个类、76项属性和405项特征,综合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

从体系和评分方法来看,我国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与美国应急能力评估(CAR)非常类似,只是在具体的指标上略为不同。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也进行了项目实验,在原北京市宣武区和南宁市两个地方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应急能力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如图2所示。

该评估系统对评估者的判断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然后根据权重计算总体平均得分。本次评估也发现该市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该评估系统通过对应急立法、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机构、应急资源以及灾后恢复等的综合分析,能够系统地反映城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可以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把应急信息保障能力指标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可以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3.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铁永波等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取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城市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城市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资源保障能力等。围绕这些一级指标又展开了23个二级指标(见表4)。

与此同时,铁永波等还讨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中的权重计算的方法。

3.3 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研究

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研究是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及有关部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研究。研究中对我国区域受灾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受灾程度综合评估、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接受灾害影响标准、自然灾害影响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减灾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的减灾功能比、效能比和权重值、减灾基础能力和相对减灾基础能力区域分布、灾害区域安全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和量化评估,并编制了相关图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基础能力发展需求度,以及增强我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的战略性宏观建议。

该研究将应急能力划分为:社会基础支持能力、防灾工程基础能力、抢险救灾基础能力、监测预警基础能力等4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全部评估指标及计算均来自真实统计数据,没有定性指标。这极大地提升了应急能力评估的客观性。

3.4 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

我国台湾省对对应急能力建设也很重视,开展了“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的研究,并于2003年提交了研究报告。该研究汲取美、日灾害防救绩效评估的运作经验,结合台湾现状对省及地方政府的灾害防救工作考评方法,提出了一套评估机制及标准。

评估框架:主要是以灾害防救基本计划为主要准则,将灾害防救工作分为4个层级,即:决策目标、防灾基本项目、主因素层级、次因素阶层。其中,防灾基本项目包括减灾、整备、灾害紧急应变、灾后复原重建等4个项目。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架构方面,依据各县市地区灾害防救计划,建立其绩效考核框架。灾害防救工作的4个层级与台湾省政府的层级一致,只是防灾基本项目不同,具体分为危险评估的掌握、计划与方针、防灾体制建置、相关救灾器材及紧急储金的确保与管理、紧急应变计划、民众信息传达与教育训练、灾后复原建设共7个事项。

评估方法:在建立了防救灾绩效评估架构以后,利用专家问卷调查以及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基本项目和主因素的权重分配。在评价主因素时,将其拆分成多个次因素,并以问题的形式转换成表格,评分时把每个问题分成5个等级:优、甲、乙、丙、丁,分别对应5.0~4.6分;4.5~4.1分;4.0~3.6分;3.5~3.0分;2.9~0分。计算防灾项目得分的步骤是:将某主因素下属的次因素得分相加,得到该主因素的得分,再把各主因素的分数乘以相关权重,得到所属的防灾基本项目的分数。

国内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但是思路基本比较相似,都是由研究者构建一套针对不同对象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比较普遍的是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外应急能力评估多集中于实践领域,进行实际评估;国内对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引入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概念,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关于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方法。

4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标准的起草

4.1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项目《国家应急标准体系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对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提出了研究要求。这两者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基础,评估标准则是对指标体系进行总结,提取共性要素,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标准。通过对上述标准和评估体系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1)各个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中共有因素(取超过2/3的指标体系所具有的指标为共有因素)为:法律法规、风险分析、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应急预案、指挥协调、通信、预警、处置程序、物资准备、培训演练、宣传教育、资金等13项。无论在国内外的实际操作还是学术研究中,这些指标都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2)部分评估指标重视程度不足。比如: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一些指标,同样是衡量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的重要依据。恢复重建、事后评估与调查,以及奖励和惩罚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具有重要位置,也应该体现在应急能力评估当中。

(3)有些评估指标可以合并处理。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较为简单,分别只有9项和7项。其他几个指标体系都比较细致地刻画了应急能力所应具有的要素。对于本质上一致的指标,不应过分细化。如: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和应急宣传教育等均为通过若干活动提升专业人员和民众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表现。指挥中心、管理机构等均为应急组织机构。物资、设施和资金等均为应急保障资源。总之,如果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进行简化,则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繁琐。

(4)同级别指标应该尽量保持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可以进行互相比较,这也可以方便后续的权重计算等方面。

据此,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按照应急管理理论4阶段分析,结合现有各类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结果,参考应急管理领域专家意见,对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评估对象的各种与应急有关的要素。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为:一级指标按照应急管理流程构建,二级指标按照应急管理功能构建,三级指标按照具体量化评价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情况见表5。

4.2 评估标准的编制

以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为基础,对一二三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并对评估过程进行研究和总结,起草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标准。主体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评分模型、实施评估和更新维护等几个部分。

在指标体系部分,指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应紧密围绕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以及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方面的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应按照多层次构建,一般不超过三级,涵盖应急能力的各方面要素,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法制及制度化建设、应急组织体系、风险分析与隐患排查、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培训、宣传和教育、应急演练、基础保障、应急救援队伍等重要内容。应急能力评估应综合反映评估对象的各种与应急有关的要素。

在指标权重部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应急能力评估权重确定方法和权重评分流程。权重确定强调应急能力评估权重确定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权重时可选择均权法、德尔菲(专家打分)法、G1法、层次分析法、集值迭代法、G2法等。对于指标众多、体系复杂的情况,推荐使用均权法、G1法等;对于指标相对较少、体系相对简单的情况,推荐使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评分流程则指出应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召开专家会议或信函咨询等方式进行评分。

在评分模型部分,指出评估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线性均权模型、线性加权模型、非线性加权模型、增益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对于一般应急能力评估,推荐使用线性均权模型、线性加权模型等;对于评估结果和精度要求较高的应急能力评估,推荐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在实施评估部分,标准从根据评估对象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指标权重、选择评估模型、评分与计算和分析结果及改进做了规定。评估人员应确定评估对象与范围并制定实施计划,根据评估对象具体情况,对照标准建议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实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会议、信函咨询专家等方式征询专家对于指标权重的意见,再选择合适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选择合适的评估模型,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应汇总整理,最终给出相应的评估结果。根据应急能力评估实施的实际情况,评估结果应分别以评估分数、文字描述和图表等方式给出。在评估结果中,应针对不足之处给出改进方案。

更新维护是应急能力评估过程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对应急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权重等进行维护和更新。

5 主导应急能力评估国际标准制定

以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研究编制为参考,结合各国现有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和指标,我国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51)在ISO/TC 223公共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提出了《组织机构应急能力评估》国际标准提案。该提案在ISO/TC 223全会上表决通过并写入会议决议,并邀请中国专家牵头负责该标准起草。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行业都在对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问题展开研究。而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石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评估也开始从定性评价向着定量评估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加强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估内容分析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石化企业应该具有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要求,并且确保应急救援目标实现的能力。同时,中国石化企业还应该具有通过采取措施实现事故有效控制和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能力。所以,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应该对石化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通讯、医疗和消防等各种保障能力进行分析[1]。而通过定期的进行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才能够确保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此外,定期进行企业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也能够使企业的组织应急救援水平得到提高,继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事物发生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研究

(一)评估方法的确立

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可以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进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然后利用体系对企业的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就目前来看,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法和模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是否能够对企业应急能力展开科学的评价,还要取决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使用综合评价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总体水平进行反映,并且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身薄弱环节的查找[2]。因此,使用该方法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应急能力总体情况和改进方向,所以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

(二)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确保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首先,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需要将企业应急能力涉及的各个要素全面覆盖在内,并且使问题以简洁和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需要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准确反映,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再者,体系构建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需要进行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的指标的选择,从而通过简化复杂的问题使评价具有可行性。

在具体构建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还需要从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体系的构建。因为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才能够使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具有一定的应急救援能力。所以,企业还要事前建立应急组织,并且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准备和应急预案的编写。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则需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否迅速、高效和准确的开展应急救援,主要取决与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在突发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石化企业需要使企业的生产、工作和环境尽快恢复[3]。而拥有足够的应急恢复能力,才能够使企业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并且做好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

(三)评估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体系的评估指标时,还要结合中国石化企业的应急救援程序和特点,并且进行石化应急专家意见的征询。而首先可以确定的就是,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是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则能够进行多个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选取,从而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展开综合评估。经过分析,可以在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下设应急组织、应急培训、应急保障、应急预案、监控与预警五个二级指标,然后在各个二级指标下进行三级指标的设置。在事中应急响应能力下,则可以设置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和应急支持四个二级指标。在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下,可以设置现场清理、善后处理、总结与改进这三个二级指标。

(四)体系权重的确定

为反映体系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还需要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估测。考虑到石化企业应急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需使用层次分析法对体系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92、0.627和0.081。在众多二级指标中,应急保障、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在各自范围内的权重较大,权重值依次为0.254、0.285、0.213、0.244、0.413、0.244、0.500。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中国石化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展开分析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适合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对企业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估。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发现企业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加强企业的应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华娟,张以飞.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J].化工管理,2015,16:102-105.

[2]杨洋洋,周志国.石化企业突发水体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评估及对策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5,06:32-34.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第5篇

按照县政府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人员从环境应急管理及协调机制建设情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等4个 方面逐项开展了分析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重点加强对全县危化品单位的监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来,我局着力推进危化品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制,通过下发文件、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组织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使区县环保部门对危化品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了县区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区县环保部门报送辖区内重点危化品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的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危化品生产、贮存、使用及危废产生、利用和处置单位内部应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二是我局积极与市环科所合作,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并准备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指南,为下一步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指导。三是我局一直将建立危险废物和危化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我局以12369应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与县安监、县交通、县公安、县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涉及危险废物、危化品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局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联动检查机制、安全隐患通报移送机制和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等。四是以淮河流域纽带建立了跨省、县流域断面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环保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环境应急管理,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整改落实情况检查为抓手,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有效减少较大、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我县环境安全。一是做好应急工作准备。在汛期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切实做好本地区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检查和演练工作。做好环境应急准备,确保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车辆等状态良好,环境应急指挥决策、调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应急环节衔接有序,为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是组织督促隐患排查、检查。围绕一年一度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应急值班,及时上报信息。严肃值班纪律,要求有关企业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确保通讯畅通;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责成有关企业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及时报县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四是妥善处置,保障安全。我县环保系统在抓机制、抓建设、完善预案、排除隐患的同时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在省环保厅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加强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监察、监测、预警在内的环境应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县环保系统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加强,2010年,我县新增应急执法车辆2辆、应急监测车2辆、环境应急监测设备3套。

二是强化了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了环境应急支撑体系的建设,开发了应急平台,完善了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使全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快速。三是加强了全县的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与指导,我局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次,有效提高了全县各级环境应急人员的应对水平,每年通过进行突发环境应急演练等手段,锻炼了应急队伍的响应能力和提高了环境风险防范整体实力。

四、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

近三年,全县环境保护系统共举办事故灾难类(含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10次、科普宣教13次。县环保局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并根据应急预案确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相应的环境监察、监测应急队伍,目前,全县环保系统拥有各类环境应急监测与防护设备7台套、专用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车8辆。目前,我局与相邻县环保局正协作调研制定我县跨区域、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五、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6篇

x月x日至___日,省应急管理厅组织调研组,赴___市___县、___市两地,开展了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调研。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初步总结了___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有益探索,收集了基层意见建议,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初步对策建议。

一、___市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___市应急管理局突出乡镇机构、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三大件”,坚持向内挖潜与争取支持相结合,主动作为,奋力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呈现质的提升。

优化顶层设计,推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破局。鉴于___县在机构改革前已有建设乡镇安监站、派驻执法人员的先行探索,______年机构改革后,___市因势利导,继续以___县为样本,推进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______年x月,___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各乡镇(街道)在安监站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站,与乡镇(街道)安委办合署办公。在应急站人员配备构成上,实行三个一批的“x+x+X”的模式,即:县级派驻一批,县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向每个乡镇(街道)派驻不少于x名执法人员;从原有灾害信息员队伍中转隶一批,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充实x名原灾害信息员;乡镇落实一批,在上级派驻执法人员、转隶灾害信息员基础上,乡镇(街道)再落实x名以上工作人员。目前,全市乡镇应急管理站普遍配备工作人员x—x人,全市___x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应急管理站(办)人员总数达___x人。在应急站建设运行标准方面,《意见》提出了“六有”指导标准(有机构、有人员、有牌子、有印章、有独立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均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应急管理站。市应急管理局联合中国地质大学(___),举办全市乡镇应急管理站站长业务培训班。______年___市启动乡镇应急管理站及配套建设提档升级,安排专项资金,多渠道整合房产等资源,首批已建成x个示范站。每个应急站办公面积为___x-___x平方米,配齐办公设施,同步建设乡镇应急物资仓库,组建x-x支应急救援队。如,___镇投入___x余万元资金改造原税务办公场所,交给镇应急站使用,实现独门独院办公。

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盘活体制内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救援力量。一是整合力量建队伍。___市通过签订协议、整合编组、资金扶持等方式,打造了打造了矿山、水上、森林消防、危化、地灾(地震)、防汛抗旱x支准专业队伍。其中,防汛抗旱救援队系与市武装部协作,依托民兵力量组建,地灾(地震)应急救援队系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组建,水上救援队系与市游泳协会合作成立,___人的森林消防救援队系与___保安服务总公司协议组建,危化品应急救援队在工业园区消防站基础上组建。___区汲纳社区干部、小区保安、复退伍军人、游泳爱好者等志愿者,在___个乡镇(街道)建成了___—___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区镇财政为每支队伍配备了___万元装备,区应急管理局开展应急专项培训。目前,___市共建有社会化应急队伍___支______人。二是多方筹资保运转。___市应急管理局投入___x多万元,为___市蓝天救援队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并承担主管部门职责,为其提供办公场所,支持其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使其有充分的归属感。___市探索了“x+x+x”的经费保障模式,即市财政在每支救援队伍成立之初给予x万—x万元开办经费,之后每年再列支一定经费用于设备维修及其他保障,同时鼓励企业出资、爱心人士捐资。动员队伍发挥特长自筹,如___市水上救援队将在___风景区开展水上节目表演的收入作为经费来源之一。防汛抗旱救援队利用民兵训练经费,组织应急救援培训。___县、___区财政出资为救援队伍统一服装、添置救援器材。三是共训实战提能力。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与消防、___等部门协调配合,为应急救援队伍日常训练、应急实战提供舞台。以___市为例,防汛抗旱救援队把防汛抗旱纳入民兵训练科目。水上救援队利用___旅游景点水上课目表演的机会,广泛开展潜水、驾驶冲锋舟、救生等训练。___市___局将“___x”报警与市应急管理局对接,将相关突发事件救援任务交给应急救援队伍。______年,___市x支准专业救援队伍先后x次组织参与抢救群众溺水、___多次处理群众呼救事件,凭借过硬能力获得了社会认可。

坚持高点定位,抓好物资装备硬件建设。一是配强救援装备。___市应急管理局争取___x余万元资金购置了一批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信车和应急通讯装备,投资______万元购置应急救援船舶及其他装备的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___县高标准配置应急救援指挥车、应急救援运输车,添置冲锋舟___艘。___市为每个乡镇配备了___万元的综合应急救援车。___市配备了气垫船、卫星通讯设施和排涝抢险设备。二是建强基础设施。___市应急指挥中心已于去年建成投用,与气象、水文、水利、___、住建、地震、地质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___市、___县在___市率先建设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其中___市应急物资储备库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______平方米)已于去年底投入使用,储备了___个品种、价值近千万元的救援救灾物资。___市引进民营资本______万元建设了___市首个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暨中小学生安全体验馆,可承担水上救援、森林火灾(芦苇)、防汛、城市排涝等救援训练,能同时容纳______人左右训练。三是加强科技手段。___市应急管理局将______年确定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年,正在建设“______”工程,即:建设x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监管、感知、应急救援三大网络,健全网上监管、会商研判、应急救援三大机制,覆盖危化企业、非煤矿山、工贸企业、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城市排渍、气象水文、应急救援八大板块。___县率先建成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并将视频会议系统延伸了到乡镇。___市、___区、___开发区建成了化工园区智慧信息平台,目前已上线运行。

二、___市创新探索的主要启示

近年来,___市应急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等单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三牛”精神。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例,我们感到,___探索对全省有几点可资借鉴的启示:

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是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

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及保障缺失的问题,基层反映多年,属典型的老大难问题。______年,原省安监局推动省编委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市县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制的意见》(x编文〔______〕___号),对加强乡镇安监机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机构改革后,___市抓住机遇,推动乡镇应急站建设,打造了安监站的升级版。它启示我们,解决类似老大难问题,既要主动抓好顶层设计,又要积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营造小气候,再逐步推广,选择时机倒逼大气候形成。

二是应急管理部门主动作为是推动问题解决的不二法门。

___市应急管理局抓准机构改革方案酝酿、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等各种机会,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与支持。同时多次到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汇报,寻求支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两次专题听取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汇报,常务副市长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最终不仅促成了《意见》出台,而且为增配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力量埋下了好的伏笔。目前,___市辖县级应急管理局干部编制最少的有___人,多的超过___x人;全市灾害信息员全部调整到位,从市、县、乡民政部门转隶___x人(其中原乡镇民政办___x人)。

三是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是确保取得成效的务实之举。

从______年开始,___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一年一个主攻方向,先后规划实施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乡镇应急管理站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科技信息化建设等几项重点工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

三、以___为例剖析当前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瓶颈

从调研的情况看,___市探索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精神可贵、经验可学。但是,站位全省安全发展大局,综合___和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探索实践看,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效也是初步的,还需正视以下薄弱环节:

一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受乡镇内设机构设置限额的限制,乡镇应急管理站不是正式单设的内设机构,属于“地方粮票”,其正规程度与水利、城建等其他资深部门尚有差距,乡镇应急站人员和派驻执法人员感到底气不足、“腰杆不硬”。

二是在实际执行方面,应急站、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三大件”建设推进不够平衡。

乡镇应急站有的挂在经发办,有的挂在政法办,有的仍在探索之中。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目前___只有___、___等少数几个县市区专业相对比较齐全,只有___区实现了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覆盖。

三是在履职保障方面,乡镇应急管理执法车辆没有保障,派驻执法人员或私车公用,或“蹭”乡镇安办干部的车辆,缺乏应有的职业尊崇。

派驻执法人员身份是事业编制,开展行政执法面临政策障碍。经费保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只能一事一批(结),不利于前瞻性谋划工作。另外,调研普遍反映,县市区应急管理局随着编制大幅扩充、人员逐步到位,安全生产执法培训取证需求不断加大。四是不确定因素较多。乡镇今年面临换届,应急站人员可能面临调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尚未实施,应急站的设置及职责、性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四、对策建议

适时推介___经验。采取适当形式,继续总结___市有效做法,同步调研总结其他市州(如随州、宜昌等地)的有益探索,梳理若干可供各地借鉴的模式。今年适当时候在___召开全省基层基础建设现场推进会,重点推介___经验。

推动出台政策意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省内省外开展调研,进一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探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跟踪国家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和乡镇机构改革进展,推动出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导意见。

开展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创建。立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应急救援职能,从机构名称、职能配置、人员队伍、物资装备、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制度规范等方面,研究制定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导标准及考核办法。

上一篇:排调办 述职报告下一篇:五一手机促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