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2024-05-31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精选8篇)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第1篇

专业导论论文

姓名: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2010级学号:

机械工程材料

摘要 在机械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机械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材料的选择。本文从宏观上对机械工程材料及其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它的发展有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

一.概述

机械工程材料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人类最先利用的材料是自然材料:石头、木头、泥土、兽皮,发明火以后,可以使用陶器和瓷器,青铜是金属材料的最早使用,炼铁和炼钢丰富和发展了机械材料,钢铁是机械材料的主要材料,提高钢铁等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是19世纪20世纪21世纪材料专家的主要研究内容,非金属材料,如高分子材料和现代陶瓷是21世纪材料工作者的研究目标。

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改进用以制造工具的材料。最早是用天然的石头和木材制作工具,以后逐步发现和使用金属。中国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的《考工记》中就有“金之六齐”的记载,这是关于青铜合金成分配比规律最早的阐述。人类虽早在公元前已了解金、银、铜、汞、锡、铁、铅等多种金属,但由于采矿和冶炼技术的限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多器械仍用木材制造或采用铁木混合结构。

机械工程材料涉及面很广

1.按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用量虽只占金属材料的5%,但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高的比强度等,而在机械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金属材料又可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前者除传统的陶瓷、玻

璃、水泥和耐火材料外,还包括氮化硅、碳化硅等新型材料以及碳素材料(见碳和石墨材料)等。后者除了天然有机材料如木材、橡胶等外,较重要的还有合成树脂(见工程塑料)。此外,还有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由于复合效应,具有比单一材料优越的综合性能,成为一类新型的工程材料。

2.工程材料的分类按成分分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是工业中应用广泛的材料,其中钢铁的用量最大。一般金属具的优良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非金属材料中,合成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塑料的使用广泛;而陶瓷具有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绝缘的特点,主要用于化工设备、电器绝缘件、机械加工刀具、发动机耐热元件等;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能不同的物质,复合材料一般综合了各组分材料的优良性能,在生活用品、机器制造等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机械工程材料也可按用途分类,如结构材料(结构钢)。工模具材料(工具钢)。耐蚀材料(不锈钢)、耐热材料(耐热钢)、耐磨材料(耐磨钢)和减摩材料等。由于材料与工艺紧密联系,也可结合工艺特点来进行分类,如铸造合金材料、超塑性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粉末冶金可以制取用普通熔炼方法难以制取的特殊材料,也可直接制造各种精密机械零件,已发展成一类粉末冶金材料。结构材料(如机械零件、工程构件)、工具材料(如量具、刃具、模具)、功能材料(如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

4.按领域分类:建筑工程材料、能源工程材料、信息工程材料、生物工程材料。这些都是现代机械工业的产物。

二.性能

1.物理性能。

区别在于含碳量碳素钢:a.低碳钢(C≤0.25%);b.中碳钢(C≤0.25~0.60%);c.高碳钢(C》0.60%)。生铁%c=(2~4.3%)工业纯铁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铁,含量在99.50%-99.90%,含碳量在0.04%以下,其他元素愈少愈好。Q235A屈服值,在235左右的优质碳素结构钢。45钢含碳量%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T10A含碳量%1的工具钢,ZG200-400指的是他的屈服强度为200,抗拉强度为400,单位为(MP)的铸钢。灰铸铁HT200表ø30试样的最低抗拉强度200MPa。

2.机械性能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以一种材料为基体(Matrix),另一种材料为增强体(reinforcement)组合而成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

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三.发展

1.金属材料依然在材料家族中占有统治地位

1.1 性能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如比重、熔点、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性、磁性等)、化学性能(耐用腐蚀性、抗氧化性),力学性能也叫机械性能。材料的工艺性能指材料适应冷、热加工方法的能力。

1.2生产工艺:

金属材料生产,一般是先提取和冶炼金属。有些金属需进一步精炼并调整到合适的成分,然后加工成各种规格和性能的产品。提炼金属,钢铁通常采用火法冶金工艺,即采用转炉、平炉、电弧炉、感应炉、冲天炉(炼铁)等进行冶炼和熔炼;有色金属兼用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工艺 ;高纯金属以及要求特殊性能的金属还采用区域熔炼、真空熔炼和粉末冶金工艺。金属材料通过冶炼并调整成分后,经过铸造成型,或经铸造、粉末冶金成型工艺制成锭、坯,再经塑性加工制成各种形态和规格的产品。对有些金属制品,要求其有特定的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还常采用热处理工艺。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有淬火、正火、退火、时效处理(将淬火后的金属制件置于室温或较高温度下保温适当时间,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等。

1.3 主要优势:

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全面,可靠性高,使用安全;

②、具有良好的温度使用范围;良好的工艺性能;

③、储量丰富,适合大规模应用

金属材料,尤其是新型金属材料在目前的情况下,应用较为广泛,前景依然不错,这种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将决定这种状态的时间长短。下面详细介绍下钢铁、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稀有金属等金属材料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2.高分子材料现状及前沿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材料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通用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通用高分子材料主要是指塑料、橡胶、纤维三大类合成高分子材料及涂料、黏合剂等精细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低污染(环境友好)是通用合成高分子材料显著的发展趋势。在聚烯烃树脂研究方面,如通过新型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反应器内聚烯烃共聚合金技术的研究等来实现聚烯烃树脂的高性能、低成本化。高性能工程塑料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高性能与加工性兼备的材料。合成橡胶方面,如通过研究合成方法、化学改性技术、共混改性技术、动态硫化技术与增容技术、互穿网络技术、链端改性技术等来实现橡胶的高性能化。在合成纤维方面,特种高性能纤维、功能性、差别化、感性化纤维的研究开发仍然是重要的方向。同时生物纤维、纳米纤维、新聚合物纤维德研究和开发也是纤维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涂料和黏合剂方面,环境友好及特殊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涂料和黏合剂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近年来关于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有:纳米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功能梯度复合材料和表面复合材料。

2.1 当物质颗粒的尺寸处于纳米级时,这种物质可称为纳米材料,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它的尺寸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可表现出奇怪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电导热特点,这使得纳米材料和技术在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重视。

2.2 智能复合材料构造的研究开发是21世纪材料构造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材料构造中埋入某种功能材料或器件,使这个新组合材料具有智能特性。从构造上看,现阶段的智能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一种,故称之为智能复合材料。此种材料能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自适应和智能反应。还具有自我诊断和记忆功能。在土木、建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功能梯度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从材料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化。这种梯度变化可满足在单一材料或器件内部不同部位实现不同功能的需要,从而优化材料或器件的整体性能。现在其研究范围波及航天、刀具、电子、生物和光学等各领域。

2.4 表面复合材料是说在材料的表层内,具有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或力学性能,利用它可实现许多工程需求。从而可以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基于这些原因,近年来表面复合材料的开发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无机非金属基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研发机制,发展速度很快。金属基复合材料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国内已形成热门研究方向。

3.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前沿

3.1 陶瓷材料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陶瓷材料是以抗压强度大、耐高温、刚度强、韧性好、耐磨损、硬度高、耐腐蚀、抗氧化性能好、疲劳强度大等力学性能为特征的材料,但是,陶瓷性脆,没有延展性,经不起碰撞和急冷急热。在现代工程材料中,陶瓷材料作为应用做广泛的材料之一,在化工、电器、纺织、建筑等行业等到普遍应用。如化工中的容器、反应塔、管道;电器工业中的绝缘子;内燃机中的火活塞;轴承、切削材料的刀具等。

3.2 应用于提高陶瓷材料的超塑性

只有陶瓷粉体的粒度小到一定程度才能在陶瓷材料中产生超塑性行为,其原因是晶粒的纳米化有助于晶粒间产生相对滑移,使材料具有塑性行为。

纳米陶瓷的超塑性在电子、磁性、光学以及生物陶瓷方面有潜在应用。纳米陶瓷可能具有的低温超塑性、延展性和极高的断裂韧性,将使其成为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良特性(如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耐高温、耐腐蚀、易加工等)的新结构和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具有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

3.3 应用于制备电子(功能)陶瓷

纳米陶瓷粉体之所以广泛地用于制备电子陶瓷,原因在于陶瓷粉体晶粒的纳米化会造成晶界数量的大大增加,当陶瓷中的晶粒尺寸减小一个数量级,则晶粒的表面积及晶界的体积亦以相应的倍数增加。

3.4 应用于制备陶瓷工具刀

纳米技术的出现以及纳米粉体的工业化生产,使得制备金属陶瓷刀成为现实。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使整个材料工业向着高性能化、功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使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制造过程高度自动化,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材料学将是未来机械制造行业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第2篇

一般技术要求:

1、零件去除氧化皮。

2、零件加工表面上,不应有划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

3、去除毛刺飞边。

热处理要求:

1、经调质处理,HRC50~55。

2、零件进行高频淬火,350~370℃回火,HRC40~45。

3、渗碳深度0.3mm。

4、进行高温时效处理。

公差要求:

1、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80的要求。

2、未注长度尺寸允许偏差±0.5mm。

3、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零件棱角:

1、未注圆角半径R5。

2、未注倒角均为2×45°。

3、锐角倒钝。

装配要求:

1、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2、装配滚动轴承允许采用机油加热进行热装,油的温度不得超过100℃。

3、齿轮箱装配后应设计和工艺规定进行空载试验。试验时不应有冲击、噪声,温升和渗漏不得超过有关标准规定。

4、齿轮装配后,齿面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符合GB10095和GB11365的规定。

5、装配液压系统时允许使用密封填料或密封胶,但应防止进入系统中。

6、进入装配的零件及部件(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均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7、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油污、着色剂和灰尘等。

8、装配前应对零、部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配合尺寸及相关精度进行复查。

9、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允许磕、碰、划伤和锈蚀。

10、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和扳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头部不得损坏。

11、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必须采用力矩扳手,并按规定的拧紧力矩紧固。

12、同一零件用多件螺钉(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交叉、对称、逐步、均匀拧紧。

13、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配合长度的60%,并应均匀分布。

14、平键与轴上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不得有间隙。

15、花键装配同时接触的齿面数不少于2/3,接触率在键齿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不得低于50%。

16、滑动配合的平键(或花键)装配后,相配件移动自如,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

17、粘接后应清除流出的多余粘接剂。

18、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不准有卡住现象。

19、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检查时,与轴承座在对称于中心线

120°、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的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在上述范围内用塞尺检查时,0.03mm的塞尺不得塞入外圈宽度的1/3。

20、轴承外圈装配后与定位端轴承盖端面应接触均匀。

21、滚动轴承装好后用手转动应灵活、平稳。

22、上下轴瓦的结合面要紧密贴和,用0.05mm塞尺检查不入。

23、用定位销固定轴瓦时,应在保证瓦口面和端面与相关轴承孔的开合面和端面包持平齐状态下钻铰、配销。销打入后不得松动。

24、球面轴承的轴承体与轴承座应均匀接触,用涂色法检查,其接触不应小于70%。

25、合金轴承衬表面成黄色时不准使用,在规定的接触角内不准有离核现象,在接触角外的离核面积不

得大于非接触区总面积的10%。

26、齿轮(蜗轮)基准端面与轴肩(或定位套端面)应贴合,用0.05mm塞尺检查不入。并应保证齿轮

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

27、齿轮箱与盖的结合面应接触良好。

28、组装前严格检查并清除零件加工时残留的锐角、毛刺和异物。保证密封件装入时不被擦伤。

铸件要求:

1、铸件表面上不允许有冷隔、裂纹、缩孔和穿透性缺陷及严重的残缺类缺陷(如欠铸、机械损伤等)。

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非加工表明上的浇冒口应清理与铸件表面齐平。

3、铸件非加工表面上的铸字和标志应清晰可辨,位置和字体应符合图样要求。

4、铸件非加工表面的粗糙度,砂型铸造R,不大于50μm。

5、铸件应清除浇冒口、飞刺等。非加工表面上的浇冒口残留量要铲平、磨光,达到表面质量要求。

6、铸件上的型砂、芯砂和芯骨应清除干净。

7、铸件有倾斜的部位、其尺寸公差带应沿倾斜面对称配置。

8、铸件上的型砂、芯砂、芯骨、多肉、粘沙等应铲磨平整,清理干净。

9、对错型、凸台铸偏等应予以修正,达到圆滑过渡,一保证外观质量。

10、铸件非加工表面的皱褶,深度小于2mm,间距应大于100mm。

11、机器产品铸件的非加工表面均需喷丸处理或滚筒处理,达到清洁度Sa2 1/2级的要求。

12、铸件必须进行水韧处理。

13、铸件表面应平整,浇口、毛刺、粘砂等应清除干净。

14、铸件不允许存在有损于使用的冷隔、裂纹、孔洞等铸造缺陷。

涂装要求:

1、除锈前,先用有机溶剂、碱液、乳化剂、蒸汽等除去钢铁制件表面的油脂、污垢。

2、经喷丸或手工除锈的待涂表面与涂底漆的时间间隔不得多于6h。

3、铆接件相互接触的表面,在连接前必须涂厚度为30~40μm防锈漆。搭接边缘应用油漆、腻子或粘接

剂封闭。由于加工或焊接损坏的底漆,要重新涂装。

配管要求:

1、装配前,所有钢管(包括预制成型管路)都要进行脱脂、酸洗、中和、水洗及防锈处理。

2、装配时,对管夹、支座、法兰及接头等用螺纹连接固定的部位要拧紧,防止松动。

3、预制完成的管子焊接部位都要进行耐压试验。

4、配管接替或转运时,必须将管路分离口用胶布或塑料管堵封口,防止任何杂物进入,并拴标签。

补焊件要求:

1、补焊前必须将缺陷彻底清除,坡口面应修的平整圆滑,不得有尖角存在。

2、根据铸钢件缺陷情况,对补焊区缺陷可采用铲挖、磨削,炭弧气刨、气割或机械加工等方法清除。

3、补焊区及坡口周围20mm以内的粘砂、油、水、锈等脏物必须彻底清理。

4、在补焊的全过程中,铸钢件预热区的温度不得低于350°C。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水平位置施焊。

6、补焊时,焊条不应做过大的横向摆动。

7、铸钢件表面堆焊接时,焊道间的重叠量不得小于焊道宽度的1/3。

锻件要求:

1、每个钢锭的水口、冒口应有足够的切除量,一以保证锻件无缩孔和严重的偏折。

2、锻件应在有足够能力的锻压机上锻造成形,以保证锻件内部充分锻透。

3、锻件不允许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折叠和其他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局部缺陷可以清除,但清理深度不得超过加工余量的75%,锻件非加工表面上的缺陷应清理干净并圆滑过渡。

4、锻件不允许存在白点、内部裂纹和残余缩孔。

切削加工要求:

1、零件应按工序检查、验收,在前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2、加工后的零件不允许有毛刺。

3、精加工后的零件摆放时不得直接放在地面上,应采取必要的支撑、保护措施。加工面不允许有锈蛀和影响性能、寿命或外观的磕碰、划伤等缺陷。

4、滚压精加工的表面,滚压后不得有脱皮现象。

5、最终工序热处理后的零件,表面不应有氧化皮。经过精加工的配合面、齿面不应有退火、发蓝、变色的现象。

对高职机械技术专业的改革探讨 第3篇

1 建立现代化的授课课堂

1) 建立融洽、同等的学习环境。作为授课的基础, 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学习的学生, 都需要一个融洽、同等的环境。这是因为, 只有在融洽、同等的环境中, 教师才能安心的授课而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学生才能安心学习知识而无暇他物,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和谐的交流, 才能在积极的氛围中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这也恰恰符合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以人为本。作为授课的对象, 学生才是最主要的, 授课教师只是领路人, 关键的“修行”还是在于学生本人, 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 授课教师必需具备这样的思想, 并且要学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理念。在心理学上, 感性认识是以对外界的感觉为基础的, 同样的, 在学习上来说, 就是首次对知识的感觉对学生以后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很重要的。所以, 为了让学生对以后的知识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授课教师可以从其他有趣的方面切入教学, 让所有学生平等的进入学习。

2) 创新授课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机械类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很强, 所以这就要求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必须得“钻进去”并且热爱学习, 同时要想学好这门课还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积极主动, 因为机械类专业内容虽说不高深, 但是想学好的话很难, 可以说如果学生本身不爱这个专业, 是很难学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的, 也就没法在未来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做到创新授课内容, 从学生的内心来激发其学习这门课的“内在动力”, 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机械模型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实践教学, 来让学生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完成课堂授课, 切忌只讲枯燥无聊的书本知识, 因为机械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 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将这门课教授好。

2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手段

1)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机械类专业课, 其本身的专业性很强, 具有专业的理论方面的知识, 而且涉及面比较广, 内容比较多, 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目, 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 很难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所以, 要教授好这门课, 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学生自主学习。拟定授课任务, 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与授课任务紧密结合, 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 发现问题后先尝试自己能否解决, 不能的话再请教专业课教师。 (2) 一体化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看看社会需要那种岗位, 在教学的时候专门针对这项内容教学。 (3) 学生自主学习与一体化教学相结合。二者结合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比如在学会某项工艺加工后, 学生在学校中继续学习新工艺的同时要让学生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实际的生产中, 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2)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高速发展, 机械技术同样也是高速发展的, 可能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就用不到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机械制造新技术的应用, 以便在进行机械类授课的时候能及时的开展最新技术教学[2]。所以在现在的课堂上授课, 新技术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学会知识的时候更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当然, 教师要教授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内容,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也是需要在学习中培养的, 全程教学贯彻素质教育自不必说, 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机械制造人才。

3) 提升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 本身需要有更高的能力, 才能教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鉴于高职学生队伍本身基础不好,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这时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耐心的对待, 只有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学生。要想培养这样的高质量教师, 就需要学校能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 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授课中关键的一员, 教师质量的优劣会关系到授课质量的好坏, 因为高职技术人才的培训体系有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师队伍等, 很明显如果教师这个衔接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如果不好的话是很难培养出专门的人才的。同时, 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也与其专业素养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机械类的授课教师应该由专业的人才, 尤其是那些在这方面工作了多年的人来构成。此外, 为了及时跟上新技术, 还应聘请一些机械制造公司的高级技师等, 因为他们对于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更为了解, 熟悉机械制造中职业的需求, 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 培训教师的多种能力, 以保证教师的先进性, 能在出现教师队伍空缺的时候及时补上去, 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同时能让教师更方便的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 并能将这些内容结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 现代化教学。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 其改革创新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合理利用上, 所以,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在现代化教学中, 授课教师要能理解教材的内容, 并向学生充分讲解,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 很显然, 仅仅在一节课内就展示这么多的内容是很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让学生能提前预习, 自主学习, 同时, 在教学工具上也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教学质量[3]。当然, 对于教学方法, 我们也可以采用现实工作程序来设计:首先, 选取一个工作任务, 选定工作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 紧密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力来分类任务的级别, 让学生参与进去;其次, 规定学生需要学习的目标、时间和内容等, 再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力来选取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改革, 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目前面存在地问题不仅仅是答题的问题, 还涉及到一些细节问题。教学问题的改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机械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更高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本燕, 万忠保, 李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2]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27) .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第4篇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每门课程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体系、结构,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并系统安排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学时,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深度解读课标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课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8-02

【作者简介】1.李莹德,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机械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块化教学实践;2.芮菊芳,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213300)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践行着文件精神,但效果并不佳。原因在哪儿?笔者认为,就在于课程标准。我们用的专业课程标准是陈旧的、落伍的、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大纲(计划),只有知识(技能)点要求,缺乏能力点要求,更不谈上素养点要求;且知识(技能)点要求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际,偏高偏难,没有普适性。基于此,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牵头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普通铣床加工”三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突破与创新之处

本次课标制定提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融入了中等职业教育五要素。

(一)融入产业要素——课程标准能够体现地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地方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和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为地方产业培养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融入产业要素,跟踪技术发展。

(二)融入行业要素——采用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

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中,应当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及时采用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相关标准,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的紧密联系,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基础。“机械基础”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三)融入企业要素——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指操作工人正确操作设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安全生产的制度保障。各类设备的结构不同,操作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要广泛利用企业技术资源,主动将企业技术发展状况反映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工学结合。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普通铣床加工”课程标准将“能阅读铣削加工工艺文件,会制定简单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养成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列入教学目标,反映出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四)融入职业要素——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课证融通”的原则,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国家通用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而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编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普通铣床加工”课程标准中所有项目都遵循相应工种的职业标准要求,明确要求“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吸纳铣削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新设备,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应对接职业标准,将普通铣削的工艺知识融入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后应设置相应的巩固性任务和拓展性训练项目”。

(五)融入实践要素——提高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的地位、比例、要求与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标准中特别突出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拆装连接、安装与找正联轴器、观察与分析缝纫机、安装与调试V带(或链)传动、观察分析变速箱、拆装轴承等六项单元实践项目及拆装减速器、拆装千斤顶两项综合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要求普遍由“能”改为“会”,突出了熟练程度。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设置了综合实践模块,要求在专用教学周进行,这是在单元实训之后安排的综合实践性环节,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性环节。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创设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同时,教学过程要对接生产过程,实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可按“任务引入—任务描述—支撑知识—任务实施—问题探究—拓展尝试—任务评估”的顺序编制任务书实施教学。对理论性内容可采用软件仿真、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对操作性内容可采用虚拟仿真、操作示范、分组练习和个性化指导等手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时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首先,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多元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和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如笔试、口试、书面报告、现场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演示等。最后,要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地提高难度,教材内容的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文化的特殊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机械专业论文谢词 第5篇

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马兵老师,因为毕业设计在你们的悉心教导下才能顺利完成,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晦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谆谆教导才是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我的论文完成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索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来的被动接收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找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上的伟大突破,在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地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学到了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做论文要一丝不苟,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

总之,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我收获了很多,即为大学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 第6篇

硕士论文也写了大半了,就我的课题而言,整个流程其实蛮简单的。核心的.东西就是借助CAE/CAD/CAM软件对超声加工中的变幅杆进行优化设计。

呵呵,从大一开始就一直想将设计-建模-分析-数控编程-仿真-加工,这条经典的制造流程完整地走一遍,没想到在我学生时代的最后时期终于实现了^_^

先用ANSYS对拟定的变幅杆进行动力学分析,再用优化设计模块将杆件参数化,随后通过优化算法得出最优的谐振比。

其次将优化完的杆件通过iges数据端口导入Pro/Engineer里面,借助Pro/NC模块直接生成数控车机代码。

再次用斯沃数控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加工情况,并核对Pro/NC生成的机代码。

最后用西门子802S T机床的RS232通讯端口将机代码灌进去,:-)一切顺利的话就OK。

工业机械手的设计-机械专业论文 第7篇

摘 要: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在机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帮忙完成上下料的机械手的相关机械结构,并且以直流力矩电动机驱动的具有三自由度的工业机械手为实例研究了其控制系统的相关软、硬件的设计。

关键词:工业机械手;PLC控制;直流力矩电动机

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加工制造行业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在机械加工、机械制造行业已经普遍运用机械手来帮助完成工作,机械手大部分是用于自动安装及自动包装工作,还用来帮忙上下料这种高重复性的工作。PLC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使用其的益处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控制系统的结构、是否可靠、是否灵活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优势,所以,现在的PLC控制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自动化生产的控制工作中了,它可以帮助不同的机械完成自动化操控,下面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由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1机械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下面文章中主要以三自由度机械手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工业机械手的设计,这种类型的机械手灵活、自由,能够对机械手的各个部位进行独立控制。机械手的设计结构大致是:机械手的腰关节主要是为了帮助机身在平面上实现旋转动作,此部位的驱动电机属于直流力矩电机,这一类型的电机结构属于三级齿轮减速传动结构,由于这种传动结构的构造简单,所以它工作起来的效率很高,并且准确度高。肩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悬臂梁式的结构,工作原理是通过直流力矩电机带动涡轮副杆完成传动工作。肘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摆动螺旋式的结构,这一关节的特点是比较稳定、构造简单。并且这一关节的电机也是直流力矩电机。

在实现以上三个关节活动的过程中,机械手采用的是电位器反馈的方式来完成对各关节运动位置的判断,电位器安装在腰关节驱动系统的末级齿轮中心轴同轴,肩关节蜗杆轴以及肘关节连接销轴同轴。其顺序控制形式是通过PLC电位控制来实现,比如要完成腰关节从静止位置到旋转一个设定的角度这个动作,PLC控制系统其通过输出电路驱动负责腰关节的直流力矩电机旋转从而带动该关节机械转动,到达设定的角度位置时候,电位器检测到该位置的反馈信号,PLC控制系统判断机械手已经完成了目标指令,其控制输出回路断电,驱动电机旋转停止,则腰关节正好到达程序命令的转动位置,则PLC自动进入下一步程序进行动作输出。

2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根据上文提到的各关节动作控制完成方式可以看出,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应包含输入电路、输出电路以及控制系统本身三个部分。

2.1输出电路

作为输出电路的执行部件,直流力矩电机在线性度以及反应速度方面具有其它电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该类型电机也可以满足长期运行在低速甚至堵转的工作状态。

为了满足PLC对各关节动作的顺序控制,输出电路对电机控制通常采用开关控制的形式,只要使用符合控制要求的继电器输出型PLC,就能使用该PLC对直流电机进行直接的驱动,从而从电路设计角度就大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这种设计结构非常直接,PLC内部程序得到执行指令后,其设定用于控制动作输出的继电器线圈得点,相应串接在电机驱动回路的继电器触点OUT闭合,执行电机得电开始转动,带动执行元件按照设计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直到接受到完成系统指令后,继电器触点OUT打开,电机驱动回路断开,电机停转等待下一个指令。如同常用电路一样,电机控制回路也可以通过桥式以及分级的接线方式来实现对电机正反转和顺序控制。

2.2输入电路

PLC控制系统的输入量IN直接取自安装在机械手各个关节的电位器,电位器的安装位置需要根据规定的机械手动作范围来设定,当机械手的动作范围到达设定的某个位置时,对应位置的电位器其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直接反馈给PLC控制系统,PLC通过比较给定位置的.电位与接受到位置电位的大小来判断,当达到设定值时,PLC内部程序驱动相应结点的输出电路动作,来实现该指令执行的完毕,从而转入下一指令。IN点的内部设有光电耦合电路,来实现内外部强电弱电的隔离。一旦活动关节在执行指令时候电位器返回的信号与设定的范围比较失败,则程序自动判断执行失败,该关节返回到初始位置后,该程序重新被执行,这种回路的设计从硬件层面保护了机械部件,避免电机将执行机构错误的拖入不应该的位置而造成设备损坏。

2.3选择PLC

在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外部输入输出电路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阶段,决定PLC选型的主要参数就是满足输入输出方式所需要的输入点、输出点、内部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数量。在本次的PLC选型的过程中,考虑到这种机械手有12个输入点,9个输出点以及7个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综合考虑到造价成本以及后续拓展需要,方案选择日本欧姆龙公司生产OMRON- C28P型PLC。这种PLC完全能满足三自由度工业机械手的顺序控制要求。

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按照以下六步的顺序进行:

1)确定系统顺序控制次序及功能;

2)制定输入输出分配表;

3)建立适合系统的控制关系;

4)绘制梯形逻辑分析图;

5)编译代码程序;

6)通过终端输入到P LC主机.

PLC顺序控制系统软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总开关闭合时,各关节部分分别复位回到各自的初始位置,之后开始执行顺序动作命令;

2)当各关节运动到上限或下限位置时,在接近设定动作位置时电机要有减速过程,同时在到达位置后执行机构停止1秒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动作过程;

3)系统总开关断开,全部动作停止,在原位置待命。

4结语

基于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不仅能够实现三自由度机械手各关节独立以及整体运动,完成生产线上下料的自动循环,同时综合控制系统还能完成多个机械手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完成料物的连续搬运。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指令调整,满足了系统对实际应用的需要,维护简单。

参考文献:

[1]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第8篇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意义与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意义1999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就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 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明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认为既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通过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三者有机结合, 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 突出职业特色和岗位特点, 同时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本位的观念,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式的建构

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机械加工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加工制造技术, 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合作精神等;与本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能力;良好的工艺分析与处理能力, 能独立解决本职业岗位群复杂和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熟练的车床操作技能, 包括刀具的刃磨、工装夹具选用、机床操作等能力, 应达到中级工操作技能水平;良好的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较为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 具备技术革新和现场生产组织管理等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即CBE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该模式分为一般能力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 两者有密切联系。一般能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人文知识模块、新技术知识模块;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跨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 (1) 一般能力模块。对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一般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能力、初等计算能力、身体锻炼能力、办公软件运用能力、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能力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等。围绕这些能力有针对性开设相应的课程。 (2) 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中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做中学, 学中做, 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参照我国中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 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 (见图1) 。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 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 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 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 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 如车工技能模块 (核心技能模块) 可以分解为图2所示。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模式的特点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就是要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我校引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的“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教学。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传统的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体系, 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因此,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 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 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相比, 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 更加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 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操作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印证, 这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要大胆突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做的过程,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即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理念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2) 从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变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 (3) 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变为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关系融洽; (4) 从传统的复制、守成性教学变为创新、生成性教学。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 选择与开发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教材内容繁杂而且重复, 知识陈旧, 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 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 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 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 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 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 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 (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 , 全面进行培养。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限制包括专业课教学实效评价和专业课考试制度改革。要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与否作为评价标准, 可以采用多种考试方式, 如笔试、口试、动手能力测试、互评等评价方式。要采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施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讨论, 让大家认识到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方向。

建立机械加工一体化学习站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 最大可能地节省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现有的实训场地, 建立了“一体化专业学习站”, 站内设置包括机械加工实训场地、多媒体教室、刀具和量具实验室、金相实验室等, 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 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

文件编写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 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 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并按照考核要求, 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机床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以及反映综合效果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表”等, 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 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 分别承担教学讲义 (教材) 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 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 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 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 各模块相对独立, 又具有关联, 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了保证每个模块的课程容量, 一般可根据内容和课时分解为4~6个课题, 每个课题又可细分为3~5个分课题, 以便运作。

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果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 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 现在变得直观、生动, 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加强, 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的要求。 (2) 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有成就感, 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 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 团结协作, 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 (4) 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 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 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 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和手段由单一变得多样,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学生逃学、退学现象减少以前,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再加上职业工作比较苦和累, 因此有一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就转专业, 甚至退学。现在, 这种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甚至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教学情况后转学此专业。

为学校节省了一些办学经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 结合项目教学情况, 可以进行产品来料加工, 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也为学校节省了很多办学经费。

我校还与本市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企联合办学已经起步。企业为我校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 为我校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 我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 只有通过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新路。

摘要:结合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实践, 介绍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经验, 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式的特点、构建、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改革,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奚亚洲.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新理念与其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12) .

[2]龚戈淬, 等.以项目开发促课程建设的探讨与尝试[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 .

[3]张云华, 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上一篇:国家湿地文化公园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下一篇:诗意教师节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