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2024-06-27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精选6篇)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1篇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风险与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与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辨识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无法预见(且通常是负面的)事件,确定其中主要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减轻影响的过程。换言之,风险与内部控制是一种主动应急规划——或是为了彻底避开困境,或是为这些困境做好准备,以减轻任何不希望出现的后果。

1、企业发展的需求动力

在很多公司,管理者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为了完成短期的业绩指标,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讨论解决运营问题,因为不解决短期问题,公司就无法生存;然而,因为时间有限,他们却忽略了对公司长期战略至关重要的事项。结果,这些公司的运营大起大落,管理者忙于应急事件的处理和危机管理。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始终客观地存在与公司各项管理与业务工作中。公司发展初期,大多数管理者都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格魅力,并带领公司快速成长,对于成长中所面临的风险,管理者凭借超强的管理能力应对自如,有效地把握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甚至通过抓住风险中的机会而取得巨大成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的领导人沉湎与过去的成功中,或者企业大了管不过来了,陷入了迷茫,造成总是因为一些“小事”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很多领导人每天呕心沥血的管理企业,却总是感叹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无法预料,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在执行中总是打折,到底公司的管理的那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2、外部监管的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已经从20世纪初单纯的会计控制,通过增加对经营效率和控制环境的关注,以及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三位一休的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和合规控制。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上,内部控制理论已经从当初的内、外部审计发展到内部控制,进而在本世纪初开始了全而风险管理。

3、风险与内部控制应用现状

目前风险与内部控制在在应用上有两大主要观点,一事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型内部控制体系,二是更多关注企业自发提高经营效率效果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合规型内部控制:以国家政策或者证监会行业法规如美国萨班斯法案、财政部和证监会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为主要依据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这些法规更多的是从监管的角度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虽然也增加了企业效率和效果的目标,但实际应用中更强调财务分析报告的可靠性和遵从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内部控制成果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建立内部控制流程体系,更多关注企业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工作内容,抓住了影响企业经营结果的财务因素,主要内容基本满足了企业经营的需求,但没有与企业其它管理体系融合,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障碍。

全面风险管理:与合规型内部控制相比,我们研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管理、流程及制度建设、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ERP等企业实际应用的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即能够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也为企业不断提升业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平台。当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的现有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2篇

在新时期的医疗改革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已受到了医院单位 的高度重视。加强资金管理,合理配置医疗单位的各项资源,行之有 效地推动医院管理者的观点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规范医疗卫生服 务流程,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到有计划地对资金流的使用, 全面实施医院经济活动的监控,促进医院经营过程和服务过程的顺利 进行。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预算,是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数量、金额等方面的用途核算, 审核批准在国家年度收支计划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目标、计划、预算、控制、调整和完成等六个阶段,是依据单位以前的经济活动所 反映的财务情况,分析和预测单位未来经营活动的前景,制定细化、量化的经营目标工作计划,对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实时控 制,动态性地完成单位目标。从医院角度来看,是对医院的经营服务 活动所需要在经营、资本和财务等方面的集中性财务收支计划,由预 算责任中心来执行监督,并将医院经济活动的各项内容通过货币的形 式来反映。

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对医院的各部门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进行 有效的计算和分类汇总,为后期的经营活动指明方向,管理者与员工 都要知道预算指标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对未来的预见性有一定的认 识,按照标准作业流程进行工作,控制活动过程的支出,降低营运成 本,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利益更加明了清晰,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上 下齐心协力,按照财务预算计划完成,达到预算的评价指标。同时促 使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为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而努力,达 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推动发展医院的建设进程的目的。

二、我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医院传统的预算管理中,是以资金的实际支出用途来编 制财务总体预算,具有局部性的特点。预见性及有效性相对较差,预 算的控制机能没有充分发挥,对预算的执行力度及结果达不到事先的 预测而失去功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在预算编制中追溯不 到相应的监控措施,使预算管理的弊端突显,甚至带来一些负面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医院都是国家统筹安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感, 使得从上到下,都没有认同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中层领导 者例行公事般地将科室的数据汇总后上交了事,员工对预算不清不 楚,毫不关心,以至于预算编制的财务人员都对自身的工作持有轻视 的心理,工作随意,对预算执行监控的力度不强,由此造成预算的正 确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其次,预算执行力度不强,无执行考评体系加以监控。许多医 院对预算编制工作重点放在编制上,而对预算管理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核算体系,没有进行考核评价,造成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相脱节。

第三,信息化管理手段欠缺,动态执行监控平台没有构成。在 目前医院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预算数据的编制、汇总等工作仍处在相对静态的管理状态中,各个责任中心的互通性 差,资源共享性能得不到发挥信息孤岛"的状况非常普遍,使得 医院的预算分析全面性、及时性等受到限制。

三、新医改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途径探讨

在新时期的医疗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树立医院的管理新理念, 加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地全面监控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保 证医院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强化医院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会计 对内部控制进行触及的情况下,各项会计制度的修订及岗位责任制要 完善建立。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核心下的预算管理机制,以业务院长 为直接负责人,财务、审计等责任部门组成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在 提升全院预算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对预算目标进行编制、调整、分析 和审核,以增强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2.扭转医院财务管理观念,强化并细化预算管理流程。医院的财 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单纯的会计核算管理上要实现系统化的财 务管理,依据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分析流程进行强化、细化的操作。其中,预算的编制要参考往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收入 影响因素,编制支出预算,财务报表由财务处统一管理,由其他职能 部门进行分级控制。预算的审批要由医院的主要领导进行审查,由预 算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再完成审核、批复手续。

预算的执行流程:要求各职能部门严格遵守预算,不能突破上 限,并遵守支出审批程序和制度,配合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预算的调整:鉴于职能部门由于政策变动或临时事件的特殊原 因,可以对预算进行执行之后的调整,在经过医院领导审批的流程之 后才能执行调整方案。

预算的分析:要根据各部门申报的预算数与实际执行的预算数 分户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预算完成情况并寻找差额的因素分析。

3.健全严格而科学的`奖惩制度,确保预算管理的执行。为了强化 预算责任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和管理行为,要建立和健全医院的内部 预算管理约束机制,用奖惩制度的科学化制订,进行明确责任、目标 考核、预算总控、节奖超罚的奖惩措施,从而达到节支增效的预期效 用。

4.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体系,开发预算软件。网络信息化技 术已经深入我国的各个领域,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数 字化医院,在对财务数字化系统进行升级的前提下,加强对原本松散 的成本、预算、财产、物资等方面的管理,要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 壁垒,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下的无缝集成。在医院收入数据、成本数据 的信息采集上,争取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成本考核、绩效管 理,全面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同时,医院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是关键 性环节,信息化技术在经过优化升级之后,可以对医院收支数据进行 智能化采集,不需人工导入和导出,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保证 了医院财务数据的精确性,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具有重 要的推动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3篇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特征及优势

(一)信息化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特征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统一共享的信息数据系统。信息化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信息平台系统,集成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数据,依托平台系统对数据实现共享和交换,并在此系统中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制定、目标分解、预算编制、目标调整、预算审批、预算跟踪、绩效考核等一整套流程,功能强大、设置科学的信息平台系统是信息化全面预算的实施基础和典型特征。(2)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模式。传统企业全面预算模式通常以部门为单位,独立预算,而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和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企业预算全部通过同一个信息平台制定实施,数据共享,这就使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统一整合企业所有职能部门,优化资源在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协调部门合力共同达成目标。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势 (1)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传统预算手段往往通过人工配合电脑办公软件进行,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极易导致失误,效率低下。而信息化的预算模式为高度智能化,电子化,所有数据全部由系统处理,提高了处理精度,提升了处理效率。 (2)使企业预算标准化和体系化。传统预算模式部门间相互独立,信息闭塞,且经常发生部门间预算数据相互冲突的现象。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些状况, 确保了企业各部门间预算数据的统一、协调。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策略

信息化优化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使该管理模式更加准确、高效、公平、协调,下文依托全面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具体分析信息化背景对其产生的优化意义。

(一)设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应用工具之一,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起点应从企业战略目标设定开始,并以其作为核心。在企业做战略布局和规划时,就应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工具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企业战略目标涵盖了企业的根本职能、效益目标、利益追求、经营理念等宏观内容,同时战略目标还应考虑风险、收益、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等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由此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有效工具,使企业全面预算同企业战略目标融为一体,由此更好地激发全面预算自身的管理潜力和效能发挥。

(二)确立业务体系战略目标确定以后,需要以实际业务操作来具体实施和达成,因此业务体系确定是否科学,业务操作是否高效直接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程度。业务流程的设定必须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及产业环境、 政策环境等做细致、规范、全面的设定,形成一个从纵向衔接到横向联合的既相对独立、权责明晰又高效沟通、互相协同的业务网络体系,明确业务体系中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范围及绩效目标,协调一致,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三)设定预算目标预算目标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自身的起点,也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同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求企业必须站在企业战略角度设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目标。企业预算目标的确定通常以“预测”的方式进行,预测并非盲目的猜测,而是根据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效果,结合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通过信息平台对数据的整合和处理,从中得出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由此预测企业预算目标。 这里需要引入“预测系统”的概念,预测系统即是信息化系统中,用于对企业相关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的功能和实施过程,由此对企业预算提供最大限度的数据支持。高效的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多种预测体系模型,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因果预测模型、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回归预测模型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一种或多种预测模型,从而使预算目标的制定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公司实际。企业预算目标的确定流程如图1所示。

(四)分解预算目标如图1所示,企业预算目标确定后,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此时目标分解的依据即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业务体系”中确立的各部门权责,籍此将全面预算目标进行分解,确立每个职能部门以及每个岗位的分解细化之后的任务目标,并做跟踪监管。

(五)编制预算方案企业按照业务体系确立各部门及岗位权责由上至下将企业预算目标进行拆分后,下一步便是预算编制,同样借助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强大功能,对预算数据进行整理编制,并按规定格式申报审批。具体可以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采取同预算目标分解相反的模式,由下至上逐层上报预算编制报表,上报及审批模板可以内置在信息化平台系统内,由此保证财务预算编制的规范和统一,避免数据冲突和错误。对于上级审批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内置功能实现在线审批与批量审批,同时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多种检验审查功能帮助管理者校验预算编制的合规性,由此大大提升预算审批效率。

(六)监控预算执行预算编制结束后,应果断对预算目标进行实际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求一方面严格按照既定目标操作,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根据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预算目标进行合理及时的调整,而这一环节的实现前提是要求企业对预算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企业预算目标执行和监控同样需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具体可以通过目前普遍应用于大中型企业中的ERP系统来操作。通过企业ERP系统可以对企业的资源流做进一步整合,将企业各业务体系部门如生产、销售、 流通、财务、人力等集成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之内,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批量化、全面化处理。企业可以将预算方案输入ERP平台,并通过系统内置的预算管理功能如采购预算、投资预算、固定资产预算等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通过数据比对差异触发预算预警机制,由此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调查原因之后进行有效解决。

(七)调整预算目标预算监控的目的不仅是确保企业活动按照预算既定目标进行,也包括根据客观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预算目标进行调整,以使目标更适合企业现状,并从本质上同企业战略保持一致。通过信息化平台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达成,以下级提请或上级主动调整的方式对系统内的预算目标进行调整,下级重新发送申报数据,上级审批之后在信息化系统内保存新版本预算目标,既节省修改成本,又确保调整审批的时效。

(八)进行预算分析预算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效果同预算目标之间的数据对比,主要通过信息系统内的功能设定完成。预算分析的完整流程如下:将企业实际经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自动比对数据差异、整理数据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制定改进对策、留存差异作为企业绩效考核参考标准。对数据指标分析应从企业内部纵向分析和企业外部横向分析两个层次进行。

(1)企业内部纵向预算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做细致分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关键指标的内容,如生产型企业可以把“投入产出比”和“销售额”作为关键性指标,服务型行业可以把“客户满意度”和 “费用率”作为关键性指标,通过对关键性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量化分析,计算差异额度以及差异幅度, 之后由上至下逐层查找原因,寻找造成关键指标完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2)企业外部横向预算分析。是指企业将自身的预算达成情况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预算达成情况做横向对比分析,由此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及缺点所在。在开放的市场竞争条件之下,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自身是否强大,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实力水平,因此预算横向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预算横向分析不仅可以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缺点,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对整个产业的市场状况、市场潜力、发展趋势等做深刻的前瞻性解读,使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市场发展趋势。

(九)实施预算考核预算考核是全面预算实施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实际运营数据和预算目标数据的对比考核,各职能部门及各员工的绩效达成情况,由此确定企业绩效激励标准。预算考核指标通常为以下几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考核,如费用率、成本收益率,成本同比变动率等;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包括利润率,销售额,同比增长额等;以投资为中心的考核,包括投资收益率等。同传统绩效考核手段相比,在信息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是公开和客观的,如此确保了绩效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图2阐述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各流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可以直观地看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依据信息化系统平台达成管理职能,企业战略目标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归宿,处于核心地位。

三、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强化了企业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全面预算策略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息息相关,而信息化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项目投资、资金融通、现金流控制、资源分配等关键战略元素全部纳入到管理系统之内,通过高效管理策略进行管理,确保企业宏观方向及日常经营同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由此强化了企业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预算管理策略是一种财务管理手段,具体而言是通过企业资源分配来确保资源高效利用。信息化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精确细致的预算目标制定和任务分解,将企业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中去,同时通过高效的事中跟踪监管及时调整目标, 将企业资源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由此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全面预算;项目预算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国家化工石油施工总承包特级施工企业。实行三级管理(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体制,项目经理部是公司派出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执行机构。近年来,公司根据市场和项目管理的需要,立足全面预算体系,设计出一整套适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项目预算管理模式,并及时地在全公司开展推广,实现了资源与效益的有效配置,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本文就从全面预算体系下的项目预算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一、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使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全面预算是结合施工、采购、销售、财务等各环节,将预测落实到各部门最具可操作性的方式。作为各责任单位的约束条件,它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1.预算编制主要内容

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和分级相结合的项目预算管理体制。项目经理部编制项目预算;二级单位对所属项目编制的预算进行审核、汇总,编报本单位财务预算;公司汇总、编报公司的项目预算,编制专项预算和年度财务预算。公司预算业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含编制、审批、下达)、预算执行(含指标分解、执行控制、分析和调整)和预算考核3个阶段。

2.预算编制的基础

以项目预算为基础,以专项预算和财务预算为重要补充;同时以目标利润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以及现金流量预算等。项目预算应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以价值创造引领生产经营安排和薪酬分配,合理确定生产经营和效益等关键指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3.预算目标的设定

预算目标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精确化和数字化。设计预算目标时,应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合理确定生产经营和效益等关键指标,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等关系,合理的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预算

项目预算按照事前编制、履行审批、过程调控、考核与奖惩相统一的原则。

1.编制方法

企业采用什么方法、什么程序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和预算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项目预算编制采取“自下而上、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方式。

项目预算编制依据要充分,各项收入成本费用的预测要有详细的计算明细和充分的支持资料。企业应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业务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包括:可比历史成本;薪酬政策;投标报价资料及工程合同;工程进度测量程序、项目施工进度安排;市场预测分析资料;材料、机械费用分析等,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编制预算。

2.按收入、成本及资金等要素建立基本框架

(1)收入预算。由经营部门负责编制。收入的预测要根据合同、变更收入等进行,要有充分的依据。合同收入以合同金额为依据;变更收入必须以甲方签字认可的金额为依据,没有甲方签字认可的,要提供变更收入的预测明细。

(2)成本费用预算

材料费预算。由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编制。在工程项目中,原材料所占成本一般占施工总成本的50-70%,在预算编制中也最为重要。因此在项目管理中一定要优化材料管理,努力降低材料成本。对于主材,按采购合同、设计概算或施工图计算数量,并依据市场价计算价格;对于周转材料、手段用料,依据甲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计算数量,依据市场价计算价格;对消耗材料,依据工程概算或施工图定额测算数量,依据市场价计算价格。

人工费预算。由劳资部门负责编制。对于公司正式员工的月收入标准按照上年度公司全员平均收入确定;对于外部劳务承包人员,按照合同确定人工标准;依据甲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计划编制。

机械费用预算。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编制。自有机械,按折旧费用计入成本预算;租赁机械,依据甲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数量,价格依据租赁价格计算。

分包费用预算。由经营部门负责编制。对于内部分包费,根据拟分包工程内容、分包工程量和公司相关内部分包结算办法计算;对于外部分包费,根据分包合同约定的分包工程内容、分包工程量和分包合同价格计算。

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主要包括公司各个生产单位(项目、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制造费用的编制和控制主要以可按费用为主。

其他直接费预算。对业主监理费,依据合同计算;生产工具使用费,检测、检验、试验费,临时设施摊销费及其他直接成本依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相关内容的规划计算。

(3)现金流量预算。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应根据资金回收和使用的预测情况,将所有现金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并按照现金预算加强资金管理。

三、项目预算的执行

1.预算指标分解

要强化预算管理,树立先预算后执行的控制意识,严格执行预算标准和各项费用定额明确控制目标。要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责任单位、项目部和责任人,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费用支出监管等措施,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2.预算的控制

项目预算并不是编制完后就大功告成了,只有在整个项目施工生产的经营过程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控制,定期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使预算及时主动的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在管理环节上的延伸,审批后的项目预算是控制的目标值,项目部各职能部门,须按季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形成收入成本分析表。对项目成本实时监控、对比分析、提前预警,做出相应控制措施,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项目预算的调整

企业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具有严格约束力,不得随意调整,各单位必须认真组织执行。但经批准的项目预算,如果出现有关客观情况,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须履行公司审批程序予以调整。

(1)收入预算的调整。工程项目履约过程中,设计变更、现场索赔签证等与项目收入相关的其他事项发生时,在获得业主签字认可的工程结算单或其他支持性凭据的情况下,应及时调整项目预算,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2)成本预算的调整。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成本预计发生变动的,应及时调整项目预算。例如,变动额超过前期预计总成本 5%及以上的,应履行公司的审批程序及时调整。

4.项目预算分析

企业应建立项目预算分析制度,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异常情况报告并按月向本单位的预算管理机构提交。针对项目预算的执行偏差,各单位应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提交公司预算管理机构决定,并及时修订执行。

四、项目预算考核

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并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确认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对各项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奖罚分明。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纠正项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形成内部审计报告,直接提交公司管理层审定,作为预算调整、实现目标效益值、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和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

五、结束语

近年来,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突破传统预算束缚,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预算管理模式,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向“统一和分级相结合”为特征的项目预算延伸,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强化精细管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赵明.全面预算背景下产品成本的预算管理[J].中国石油财会,2013(2).

[2]王勇.试论施工企业的项目预算管理[J]. 中国总会计师,2015(3).

作者简介: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5篇

--以福建晋江为例

吴莲妹

内容提要

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晋江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五大体系,促进五大创新,实现五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社会 治理 改革 创新

2013年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专项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晋江社会治理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5大体系,促进5大创新,实现4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社会治理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问题提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改革开放35年,晋江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壮大。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晋江的社会治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问题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早、更复杂。与其他县域相比。晋江社会治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间资本不断壮大,晋江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翻天覆地的变化。

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晋江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等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特别是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百万外来建设者汇聚晋江。一方面,成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给晋江市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安全防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教育为例,晋江市义务教育学生中,外来工子女达18万人,已经超过本户籍生源。同时,大量民间组织的存在,加剧了社会活动的频率,对社会治理的力度和体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目前,晋江正进入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大面积更新,必然涉及土地征迁、利益调整等问题,极易产生纠纷、上访,乃至群体性事件。

4、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伴随经济实力的跃升,人均GDP由不足20美元增长到8000美元,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转变为康裕有余,思想观念也由单纯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转变为对品质生活、精神生活、尊严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潮的影响下,在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诉求日益多样化,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不仅警醒人们,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也提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最关键、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同时告诉人们,晋江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上也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成为福建社会治理创新的先区。

二、实践探索:“5大体系”促“5大创新”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也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服务人。围绕社会治理的创新突破,晋江因地制宜地构建“五大体系”既:“民生保障体系、均等化服务体系、企业服务体系、“大调解”体系和立体防控体系“等。这五大体系涵盖了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大提升了晋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成功实现“五大创新”既:“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政企互动模式创新、矛盾化解办法创新、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1、以民生保障体系促利益分配机制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晋江的民生投入,每年增长都在20%-30%,主要用于打造“6大保障体系”:一是城乡低保,经过7轮提标扩面,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受益对象超2万人。二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0元。三是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实现即征即保,补偿标准为每人每月280元。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参合率达99.99%。五是城乡住房保障,启动17个项目、8805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六是慈善救助,累计募集善款超11亿元,投入5亿元,惠及10万名困难群众。这“6大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确保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以均等化服务体系促流动人口管理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晋江务工、经商、安家。2012年晋江外来建设者高达120万,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占了60%以上。怎么让他们融入晋江、扎根晋江?晋江做了一系列尝试。2006年,启动“一站式”服务试为外来人员提供便捷服务;2007年,向外来常住人员做出“三不”承诺;2008年,成立全省首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专门机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2009年,推行租赁房屋“旅馆式”管理;2010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领到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以享受22项市民待遇,包括新农合参保、事业单位招聘、住房公积金缴存、经济适用房购买,以及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此外,晋江还把外国人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畴,建设散居境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全省首支外国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外国人服务管理中心,为外国人来晋提供出入境、生活居住、经商贸易、办证翻译等服务。这一系列探索,大大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流动人口的权益。

3、以企业服务体系促政企互动模式创新。

晋江拥有16000多家企业,民营企业是晋江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管理,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晋江通过政企互动,着重打造四个服务平台:一是政策服务平台。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晋江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贯标认证、创立品牌、改制上市、实施精益管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来,连续三年梳理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并且在审批中心设立政策咨询、兑现服务专窗,通过新闻媒体、“干部进企业、政策促发展”等载体,解读政策内容,发挥政策功效,加快民企“二次创业”步伐。二是党群服务平台。成立市级非公企业党工委、镇级企业党委和村企党建联席会,形成“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已有12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成立党委并配套纪委、党校。建立市镇村企四级综治协会,成立企业综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综治办、调委会、治保会,实现综治进民企全覆盖。发挥工青妇以及商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营造和谐用工环境。例如在361度(中国)有限公司里,公司党委定期召开党企共建联席会,组织党员职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员工排忧解难,同时,组建活动基地,创建职工大学,一个和谐的企业大家庭温暖着每位员工。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确保来晋务工人员不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害。目前,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90.5%,集体合同签约率91.97%。三是公共服务平台。2002年,晋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上先行一步。相继进行9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审批事项削减合并400多项,创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审批联动等审批方式,建立审批“特别通道”、流转“特别程序”、报批“特别服务”的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70%以上,当场办结率达76.35%。此外,设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四是人才服务平台。在全国县级率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4000多名,其中博士后51名。2011年,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人才津贴、创业扶持、科研资助、住房保障等大手笔投入,通过解决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实际问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同时,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育,通过举办“名校总裁研修班”、“晋江大讲堂”、“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家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4、以大调解体系促矛盾化解办法创新。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多变,单一的调解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为此,晋江着重抓源头、抓长效,从机制上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一是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民众咨询投诉中心,开通书记、市长信箱、市长专线、网上信访等民意通道。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土地征迁中,晋江花了大量时间,利用各种载体、通过各种形式,与群众深入沟通、深入协商,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感到公正、看到前景、得到实惠,真正取得群众支持,赢得群众参与。2010年以来,全市大规模拆迁征地,总体平稳顺利,没有出现非正常上访。二是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在风险预防方面,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民生问题的项目决策,全部纳入风险评估;在社会热点、难点管控上,构建了“市镇村(企)”三级四方情报信息网络,开展经常性分析排查;在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的监控上,建立了情报信息第一时间报告机制,及时掌握、迅速反应、快速解决;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还建立了“重点项目无障碍施工”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矛盾多元调处机制。2011年3月份,晋江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并出台4份文件,从工作体系、工作机制等入手,构筑大调解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比如,陈埭镇商会,成立全省首个商务调委会。法院在全省率先建立调解资源库,推行全体法官、工作人员挂钩联系村制度,把巡回法庭开进村、社区,在第一时间、第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法院、司法局、交警大队联合建立交通事故调处中心,提供“一条龙”服务。2012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2446起,化解2382起,化解率97.38%。就上访总量来说,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到泉州上访下降70.71%、到省里上访下降2.7%、到北京上访下降6.25%。

5、以立体防控体系促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晋江的刑事案件总量,占全省的十分之

一、泉州的三分之一,超过漳州、宁德、龙岩等6个地级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晋江着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突工作预案。组建由160名公安、边防、消防、武警等组成的应急处突队伍,建立应急处突“三级响应”机制,确保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能根据不同事态,启动相应预案,投入相应队伍,采取相应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是建立一支基层维稳队伍。整合农村“七大员”,保证1名大学生村务工作者专职负责综治平安工作。成立村级巡逻队410支,实现全市村、社区巡逻队全覆盖。三是建立一个网格化管理平台。整合包括公安、环保、安监、林业、渔业等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对主城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管控,初步形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雏形。与此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市设置3600个视频探头,在19个镇、街道派出所设立视频巡逻中心。2012年统计,通过视频巡逻,直接破案66起、缴获赃车162辆,间接破案1345起。四是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在宣传部设立网络舆情监督中心,组建一支68人的网络阅评员队伍,加强虚拟社会管理。2012年,公安网安部门,已协助破案1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4人。五是建立一套综合整治定期会战制度。针对敏感时期、敏感领域、敏感部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突击行动。比如,针对摩托车盗窃频发,2010年以来,投入150万元,为10万辆摩托车安装防盗暗锁。实施这项举措以来,全市日均少被盗摩托5.3辆。比如,去年底至今年初,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社会治安整治三条战线,开展“百日会战”活动。会战期间,全市共破各类刑事案件2193起,同比上升27.1%;一季度全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同比上升2.54个百分点。

三、经验启示:“4大转变”促和谐发展

晋江秉承“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化,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许多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面。晋江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普遍提升。总结经验集中体现在重“四个转变”既:管理理念:从末端化解向前端疏解转变;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治理主体:从党政主导向公众参与转变;技术手段:从粗放无序向精细规范转变。

1、管理理念: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迫切要求更新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真正树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作治理”和“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治理观。社会治理创新,既要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更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晋江市始终注重把“民生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每年安排地方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维护民权、畅通民意的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不断改善、权益受到保障、作用得到发挥、心情更加舒畅,不断提升晋江全市的“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特别是率先在全省构建城乡一体低保体系,率先实行新农合、新农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各项保障标准,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同时,通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矛盾多元调解机制、推行信访“路线图”等措施,构建动态调节和预防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掌控、从单一治标向长效治本转变。

2、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公众参与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从传统的单向治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治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这就要求倡导多方参与,鼓励共同合作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要求大力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培养壮大“第三部门”;要求大力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自治、志愿、团队合作等公共精神。晋江市在试点实践工作中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要求,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加强村委会、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培育慈善救助、志愿行动等各类现代社会组织,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立足晋江民营经济发达的情况,积极推进党建、综治、工青妇等组织进企业,引导企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晋江已形成了政企政社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局面,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多方协同的转变。

3、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也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群众工作中。在试点工作中,晋江按照“城乡一体、内外统筹”的思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加平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为方便群众办理失业保险、新农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业务,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整合6个民生保障领域的服务窗口集中办公,打造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进一步规范流程、简化手续、缩短时限,有效减轻群众来回奔波之苦,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多措并举、多元保障、多方联动、多年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拓展外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解决好外来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先后作出“三不承诺”,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出台流动人口落户政策,启动外来工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努力实现“同城同等待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4、方法手段:从简单粗放向精细规范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就治理抓治理,必须既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又要不断改进工作措施、方法手段。一方面,注重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尤其注重观念的转变、要素的集成、资源的整合、方法的改进,努力破解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超越简单粗放式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试点工作伊始,晋江就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体推进的办法,及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方案,策划九大课题、百个项目,同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并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长效运转。另一方面,注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晋江在多个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中积极大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电信、联通和移动等通讯企业的网络优势和3G技术,不断创新部门协同、协作机制,先后整合了综合防控视频监控、租赁房屋“旅馆式”信息管理以及环保、安监、全程式工地监控等六大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起一体化运转的晋江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实时化、动态化、精细化。例如,在市级层面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基层社区农村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中,整合、应用了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实施了一系列机制和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及社区管理从“粗放”向“精准”,从“开环”到“闭环”、从“被动”到“主动”、从“分散”到“统一”的四大转变,显著提高了城市及社区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城市及社区的社会管理成本、提升了现代城市及社区的治理能力。

四、对策建议:“5大推动”促治理水平再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与其他试点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建议将从5个方面着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1、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是要创新规则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基层自治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通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实现“全面建立”,切实加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员与广大群众实现“全面联系”,大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全面发挥”,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全面保证”;把党执政为民宗旨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日常化,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人大、政协的参与,发挥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防止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我市社会组织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组织活力更加充分;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广社区社会组织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补充作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将群众自己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去办,调动500万晋江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多样化。强化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4、推动社会治理服务最大化。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办实事,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实现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办理、一站式解决。

5、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科学化。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而是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要着眼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便捷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广泛覆盖的矛盾调处机制、坚强有力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等,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保证社会善治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晋江社会管理创新全国综合试点的经验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共晋江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陆学艺

3、《数字晋江》—晋江市统计局

4、《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注:(本文为2013-2014年度福建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吴莲妹)

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第6篇

【摘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交通运输部门,特别是作为综合协调中枢的办公室,更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落实、提高能力、改进作风,着力构建工作落实体系,真正做到“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全力保障和服务杭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为交通运输行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当好先行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办公室;落实

围绕杭州交通运输“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真正当好先行官”的总体要求和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办公室可以从“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基本要求”和“具体抓手”三个大的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把抓落实作为最基本职能和最根本任务

办公室最基本的职能和最根本的任务是抓好落实。就当前来说,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扣“两美浙江”建设和确保杭州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的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扩大交通有效投资,提升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办公室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中枢作用,投入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交通系统的贯彻落实。

二、把“四个进一步”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一)加强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准确把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深刻理解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上来。学习贯彻省委常委会研究杭州工作会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和2015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认清杭州交通发展的内外形势,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乘势而上、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决心和信心。

(二)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自觉性。全面提升办公室观大局、识大局、谋大局的能力水平,充分认清杭州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四大特征和市委、市政府对杭州综合交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两美浙江”、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创建“美丽中国(杭州)先行区”、推进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一号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和省、市部署,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更好地做好具体工作,体现交通部门的作为。

(三)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争先进位”的精神状态,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弘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切实解决办公室系统干部精神状态有所退化的问题。强化讲态度、讲责任、讲时效、讲质量的办公室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办公室服务机关、服务基层、服务上级部门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防微杜渐,进一步守住廉政底线。把党纪国法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用一身正气的形象带动落实、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强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和作风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市委“三转一争”活动等,着力提高办公室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切实做到慎微、慎独、慎初,扎紧权力运行的笼子,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

三、把“五个加强”作为改进具体工作的抓手

(一)加强调查研究。围绕综合交通体制机制改革、行业治理能力提升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抓住省、市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五水共治”“城市四治”“三改一拆”“出租车行业管理改革”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和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梳理各方意见,提出政策建议,为科学决策当好“智囊”。

(二)加强政务信息工作。围绕中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发挥好政务信息参谋辅政的作用。做好向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市委、市政府的信息报送工作,做好各区、县(市)局和各直属单位上报信息的编发,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行业情况。加强决策咨询信息和苗头性、问题性、建议性信息的编报,更好地服务决策。

(三)加强公文流转管理。严把公文处理的政治关、政策关、法律关、格式关、文字关和程序关,做到行文得当、格式规范、流程严密、运转高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公文电子化运转。

(四)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统筹和周密安排,做好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全市春运工作会议,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会议等重大会议、活动的组织工作。充分运用市“春运办”“调控办”“机场公路改建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都市圈联席会议等现有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加强上下内外的联系沟通,减少工作中不合拍、不协调现象,不断提高办公室工作的适应度和应变能力。

上一篇:最新学习考察报告下一篇: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