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心得体会

2024-07-25

个人成长心得体会(精选9篇)

个人成长心得体会 第1篇

工作一年了,在这短暂的一年工作中,我在老教师身上学到了很都多东西,感到自己在不断的成长,同时,也觉得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渐渐的成长了起来。让我用心体会他们的成长。

在大班的游戏活动中,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育课上进行了一次“怎么办?”的讨论活动,让幼儿自己讨论怎样解决平常遇到的小问题,课后,在活动区游戏时,我对娃娃家进行观察看看幼儿是如何解决游戏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的。

去娃娃家游戏的幼儿有:苏天鸿、靳一凡、王贤怡、陈民雯,四位小朋友。游戏一开始,这四个小朋友就分起角色来。苏天鸿说:“我想当爸爸!”靳一凡说:“我可不想当爸爸,我要当小舅,小舅对我最好。”王贤怡说:“我想当妈妈。”陈民雯说;“我也想当妈妈。”这下可麻烦了,出现了两个“妈妈”,苏天鸿见我在一旁,就说:“老师,她俩——”话还没说完,靳一凡就把他拉过去,小声说:“老师不是说了吗?要自己解决,你忘了吗?”苏天鸿听了忙闭上嘴不说话了。

这时王贤怡和陈民雯站在一起也不讲话,靳一凡着急的说:“你们快点,时间都过去了。”王贤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娃娃家的布娃娃,小声对陈民雯说:“陈民雯,要不,你当——”王贤怡停了一下又说:“你当妈妈,我当大姨来你家做客。”陈民雯听了,特别高兴,马上说:“行,等下次游戏时,你再当妈妈,好吗?”问题解决了,虽然有点不情愿,但王贤怡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游戏继续继进行,娃娃家里只剩下“小舅”和“爸爸”了。我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做客,想知道这俩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当、当、当。”“谁呀?”“我是苏天鸿的同事!”“快请进。”苏天鸿开门请我进来,靳一凡给我倒了一杯水说:“您喝水,今天别走了,在这儿吃元宵吧!”

“今天是什么节日?”我奇怪的问。靳一凡笑说:“今天是什么节您都忘了?是元宵节。”“噢、哦、噢”。我忙点头说:“我也得回家做元宵,过两天再来。”苏天鸿说:“您慢走啊,有空儿再来玩。”

我刚走出娃娃家,就见王贤怡和陈民雯也来到了门口敲门。靳一凡问:“谁呀?”

陈民雯忙说:“我接大姨到咱家过元宵节。”靳一凡开门后马上说:“快进来,我们要做元宵了。”

苏天鸿把“油面”放在案板上说:“快点做吧。”于是大家一人拿了一点面,做起来。王贤怡做了一个说:“这个元宵怎么没有馅阿?”苏天鸿忙说:“没有就没有吧!”“没有就不叫元宵了,我不做了。”王贤怡不高兴的坐到了一边,陈民雯也跟着坐到了一边。眼看玩得挺好的游戏就这么停滞了。

我看到这儿,就到美工区要了点皱纹纸团,放在一个小篮子里,来到娃娃家门口,说道:“卖元宵馅!谁卖?有水果的,巧克力的,谁卖?”“这下可好了,刚才还生气的王贤怡一下子站起身,来到门口,说:“老奶奶,我买元宵馅。”我见他叫我老奶奶就放慢说话的速度说:“你要什么馅?王贤怡回头问其他人:“要什么馅?”苏天鸿说:“要巧克力馅的”靳一凡说:“水果馅”。陈民雯说:“都要

吧!”苏天鸿同意陈民文的意见,对我说:“老奶奶,这几种我们都要了。”我把小篮子递给了王贤怡,王贤怡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纸片,说:“给您钱,我接过钱说:“好吃再来买。”

孩子们又继续包元宵了,陈民雯先拿了一小块面团捏成了一个小圆片,然后把“馅”放到里面团起来,又揉了揉。不一会儿他们就做好了一盘元宵。

通过这次观察,我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也感觉到孩子在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了起来。

个人成长心得体会 第2篇

但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单就教育教学工作本身而言,就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工作,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再只局限于“教书育人”,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含金量”。对我而言,工作时间短、阅历不足、经验相对较少,尽管很好的做到了课前反复推敲,用心备课,课堂认真讲授,耐心解答,但效果还是有点差强人意。再遇上几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学生把教师弄的乌烟瘴气,一时间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那段时间,我身心疲惫,虽然没少努力,绞尽脑汁没办法,但是学生的整体水平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顷刻间我的心情也变得不好,日日以“扑克脸”出现在学生面前,说话也少了往日的和蔼,有时还责怪学生,当然学生也就不喜欢我,见了我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有一次,上课铃声还没响,我去教室找个学生,还没到教室门口,不知是谁大喊一声“虎老师来了”,学生们便蜂拥跑进教室,瞬间教室门口空无一人,这时我才意识到,他们毕竟还小,按照惯用的老师威严教育他们是行不通的。

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新老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不仅仅是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多研究探索,注意方式、方法。灵活掌握教材,巧妙把握重点难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讲给学生。为了使自己能够迅速成长,我认真备课,反复研究教材,查找参考资料,同时,虚心向教龄长,经验丰富胡老师请教学习,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教学方法,力求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学校开展了模范优质课和青年教师磨课的活动,让我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收获不少,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为了使我们新教师迅速成长,学校还特地进行了新教师与老教师师徒结队的活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师傅——田老师和高老师。由于和高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她也就成为我观察学习最多的人。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语言诙谐有趣,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很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习气氛。在各位老师身上,我借鉴了不少经验,并在自身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发挥利用,进一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实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心得。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工作方面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

务必要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刻苦钻研,反复推敲;深入廖家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充分补充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保证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备课只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备学生”。初登讲台时,我上课时虽能熟练的把所有知识讲完,但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表演,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学生举手发言、提问很不活跃,课堂气氛也不浓厚。但是,现在我的课堂已完全摆脱了那种尴尬局面,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完成作业及时、认真,并且都不同程度的养成了自学的良好习惯。

(二)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好坏决定这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时候上课已经一两分钟了,还有学生连书和笔都没有拿出来,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所以我及时督促他们改正这一现象,要求学生确保在老师进教室之前一定要把学习用具准备好,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约上课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有备无患”,只有提前预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才会做到事倍功半。平时,我就严格要求学生预习当天所学的课文,比如朗读课文,查阅字词,分出自然段,掌握主要内容等。在上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预习和没预习的差别很大。

二、德育工作方面

(一)教学应以激励为主

激励之下出好学生——这是我当老师一来最大的体会,如果我上课责备了学生,这时课堂的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也不愿意听,一味的批评或是使用“高压政策”只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丧失自信心,破罐子破摔;要么表面屈从,内心却充满了叛逆和反抗。但是,如果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时,情况截然相反,气氛也非常活跃。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课堂里的一份子,并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再者,如果以“我们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我为自己能成为你们的老师而骄傲”,这些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的话语,既让学生和老师融合在了一起,更让学生的自信心高涨,荣誉感倍增,班级工作开展也得心应手了。

(二)幽默在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每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只能保持二十分钟左右,为了确保剩余的二十分钟能不至于浪费,就靠教师采取的一些“非常手段”了,“幽默”便毫不犹豫到的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运用幽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快乐,而且还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两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产生乐观积极地精神状态,在管理学生时,“幽默地批评”更是胜过直白的指责。比如:学生做小动作,就说:“某某某,你给谁‘打毛衣’呢?是不是给我呢?”全班学生都笑了,那个做小动作的学生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继续认真听讲。我们班的杜文杰同学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弱,上课比较容易走神、爱做小动作。有一次在我的课上他又做小动作了,一个人低着头把胶带缠到钢笔上,在桌洞里玩钢笔,这一幕正好被我看见,当时很想停下课当堂批评他。可是我反过来一想,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进度和其他同学,而且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鉴于他平时很爱讲笑话,于是我就叫他起来讲个笑话,讲得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我便趁热打铁说:“杜文杰同学能讲出这么精彩的笑话,是因为读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书,说明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同学,让我们也向他学习学习吧!”坐下之后,杜文杰同学悄悄地把钢笔收起来,认真的听讲。

个人成长经历与犯罪的关系初探 第3篇

本文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故意杀人罪。提审时, 王某神情憔悴疲惫带着些许紧张。据王某供述, 他是哈尔滨人, 家境贫困, 父母均是小学文化程度, 一直在家务农。小时候父母很少关注他的成长, 家里经济条件较差, 王某一直存在自卑感, 不愿与外界接触, 曾经在家躺床上几天不见人, 思想消极, 将近30岁了也没有娶到媳妇。这次出来带着所有的钱, 把钱都花光后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 想到了自杀。他在江边时看到江边的人都双双对对的散步, 感觉上天对他不公平, 于是产生了“一个人死太孤单, 必须要拉个人给我垫背”的想法。在观察之后他把罪恶的手伸向了一对母子。他拖拽着他们一起跳进了江水中。母亲挣扎呼救, 群众救起了他们三人。

审讯时他很紧张, 并且有说话结巴的毛病。他不断地强调自己患有抑郁症, 并且自己一直是个老实人。以这个案件为例, 王某的犯罪经历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父母的忽视、同伴的缺失是残缺性格的开始

王某1985年生于东北的一个小农村, 在家中排行老二, 得到的关注最少。父母都是庄稼人, 文化程度不高, 在教育孩子上的方式单一粗暴。因为家里很穷, 所以觉得抬不起头, 性格孤僻。这阻碍了他与同伴亲密友谊的形成。同时, 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长大后他极度渴望被关爱, 又非常自卑的矛盾心理。他说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影响。不幸的是, 这个阶段由于没有与父母进行良性的情感互动, 王某没有形成安全感、归属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在3-6岁是产生依恋父母感情的阶段。对于一个不经常与父母接触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初级的依恋的。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与克服内疚感。王某的性格沉闷、孤僻与这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处理好密切相关。

此外, 游戏也是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游戏可以使人获得快乐的经验、提高认知能力。王某在这个阶段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就丧失了这部分对于生命发展的促进机会。

在儿童期有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同龄群体的形成。同辈群体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体的自我评价增加友谊, 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王某的自我封闭限制了他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让幼小的他没有建立起儿童阶段的友谊。

童年期这个阶段对应的是获得勤奋感与克服自卑感。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最重要的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成年后的王某总感到自卑, 弱小、不被人认可, 说明他没有在家人的引导下正确的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二、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凸显

王某在青春期阶段在校住宿与同伴交流几乎为零,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对以后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除了贫困导致的生理需要无法满足之外, 他最缺乏的是爱与归属, 本我逐渐的战胜了自我与超我, 出现了矛盾感与挫折感, 转为抑郁症。

成年早期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与克服孤独感。这时王某因为抑郁症已在医院看过病。尽管此时家人已经知道王某的问题,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认为在医院开点药吃就可以了, 也没有走进他孤独的内心给予关怀。这种孤僻早年形成, 后天无法弥补。同时, 他没有机会遇到爱人, 婚姻的压力让他透不过气, 这也导致了他后来产生不公平感, 拉一对无辜的母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认知混乱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睡眠差等,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抑郁症严重影响了王某的生活, 仅通过药物治疗 (并且由于经济原因无法长期坚持药物治疗) 无法改善。他曾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 但是在清醒时又觉得害怕、不值。最终他选择自杀, 是他的心理与社会系统调试失败后采取的极端行为。

根据迪尔凯姆的《自杀论》, 王某的自杀属于精神错乱者当中的忧郁型自杀, 是利己型自杀与失范型自杀的混合。王某这些年的生活很不如意, 他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 金钱、爱情、事业, 没有一方面成功。早年阶段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 错过了良好人格发展的阶段, 形成了抑郁质的气质类型。他的成长道路不顺利、生活充满了压力, 均导致了抑郁症。由于找不到女朋友, 扭曲的认知和心理扩大了社会对他的不公正感,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是否完成相应的任务对今后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 一直是提供资源链接、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及行为的场所。失范行为是社会、心理、个人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介入此类问题的过程中, 社工必须对案主进行全面的评估, 对症下药, 改变案主的认知和行为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晓燕, 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9.

[2]爱利克·埃里克森.领悟与责任[Z].1964.

语文美育与个人成长 第4篇

一、自我享受价值

美育借外界事物对主体心灵熏陶,所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刘勰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而对审美境域的生成,审美主体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如《乐记》:“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语文美育是在具体语文审美活动中给人美的享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享受。人之所以需要审美,需要美的享受,主要是人的某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审美活动的实质时说,审美是人类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十分推崇“孔颜乐处”的自我审美享受,认为这是一种层次极高的审美境域,所谓“乐以忘忧”,“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乐”作为自我表现的自由,它克服或超越了客体对主体的种种束缚,获得了“与人同”、“与物同”、“与无限同”这种广阔范围内的自由。“孔颜乐处”的“乐”是精神与心灵获得自由的欢乐,是在对人生的理想境域的追求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我享受。

二、自我发展价值

科学主义的理性观对20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呈现出科学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标准化、机械化和工具化。它的主要弊端是:无视人的存在,无视个性发展,人格和情感发展不完善,人片面发展。而语文美育却可以起到矫正的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以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主张。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国民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两大部分,而“心育”又分为德育、智育、美育三个方面。他又特别强调美育对人的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他说:“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语文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儒家追求真善美合一的人格理想。人格美育从语文教育实践入手,达到“治隆于上,俗美于下”(《大学章句序》)之目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便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

语文美育就是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格,以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它通过对审美主体的自由观照而给人陶冶和教育。美是人积极肯定地与真善联系的本质的对象化。语文美育是在审美观照中受到真的启示、善的诱导、美的感染,以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自我实现价值

语文美育在语文活动中确证、肯定、观照了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展示人的生命力,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格,提高审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目的。

作为审美教育直接过程的审美活动,确证、肯定、观照了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展示人的生命力。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学生在那种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心灵与山水景物融为一体,人在自然怀抱中,自然在人胸中”的冲淡、高远的审美心态中,审美主体“挣脱樊笼,超越世俗物俗的羁绊,悦志悦神,高洁雅致,其乐融融,自然自得”,以消除现实生活和事业中身心的疲惫,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实现对外物与自我的实现和超越,生命力的释放。(见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审美教育使人性得到弘扬,人格得到高扬。人的智慧之光、理性之光、道德之光、生命之光大放异彩。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本质,成为“自由的人”,“审美的人”,“大写的人”,真正达到了在审美中的自我实现。

四、自我超越价值

创造性的审美教育开创了一个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世界,一个生存的新层面,一个诗意化的心灵寓所。在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存在矛盾的时代,个人情感的表现和满足在本质上是非现实性的。审美超越最终归结为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

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有对生理自我的超越:审美主体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审美中,人从自然的存在走向文化的生存。这实质上也就是主体对自身实存性的超越,包含“自然向人生成”的深刻内涵,与审美对象对物质实在性的超越是一致的。这种超越是对道德自我的超越:在现实的生存状态中,道德具有压抑性。而审美使个体突破内化于自身道德规范的压抑,通过文化的形成,实现个性情感的解脱。审美主体对道德自我超越的实质,是超越内化于个体自身现实道德的规范。这种超越是对理性的自我超越:审美以其非概念逻辑的感性、个别形式,在知觉和想象中超越理性思维,为情感的充分发展提供机会。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认为,审美的生存状态就是超越自我,达到澄明透彻的心境,是超越现实实在性物的奴役,进入“逍遥游”的审美境域,让生命感受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审美快乐,一种自由自在、优哉游哉的超越功利和物欲的大快乐。审美超越在本质上是心灵的超越,源于心灵的超凡脱俗,自由自在。

当今时代,语文美育又肩负起时代赋予它的伟大使命:心灵的诗化。

语文美育是一种诗化的教育。审美能“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的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所以,黑格尔说,它“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作为美育的语文教学活动,特别是阅读教学活动、写作教学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能发挥美育促进个人成长的功能。语文美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它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语文美育给人提供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解脱心灵束缚,促进灵感、活跃思维,特别增强人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关于个人成长心得体会 第5篇

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心态的改变是根本:

心态决定一切,内心的驱动力是个人成长的发动机。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满足于目前岗位工作的需要,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沉淀与积累,是为自己负责。如果心态上总是被动觉得是公司要我学这学那,要求我成长,那么成长学习的效果一定会打上折扣,同时也会丧失很多锻炼与提升自己的机会。要想快速成长,首先是心态上的改变,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

自我认知,明确方向:

解决了心态的问题,貌似要成长的地方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那么如何找到最迫切需要提升成长的点?可以通过一些自我测评的方式或者征求他人的评估反馈意见。清晰认识自身能力优劣势,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优势的同时,对于能力劣势,针对性的制定成长计划。像个人的SWOT分析、专业测评网站、360评估、目前在进行的实施能力认证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身成长短板所在。

空杯心态,坚持学习:

工作的时间越长,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就像一个茶杯,装满了很多以往的经验与知识。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往往会成为阻碍我们学习成长的绊脚石,满足于过往的成绩与荣耀,相信过往的经验,不愿意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就算个人成长计划制定的再好,杯子里面装不进去东西,也一样流于形式。学习应该是一种常态,每天面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诉求,不同的新问题。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我们去补充,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每一个客户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所以请清空掉你心里的杯子,保持归零、谦虚的姿态,坚持定期学习充电,哪怕每天坚持读半小时的书也是进步!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能够做到做好的却不多。知易行难,在具体行动的时候,总是会找到这样那样的借口理由去拖延、影响学习成长的执行。个人的学习成长也就如同一个个项目,根据自我认知的结果,针对性制定出个人成长学习计划,设定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按照PDCA的闭环模型,定期回顾、分析、纠偏。把制定出来的计划尽可能多的发给周边的同事、朋友、家人,利用承诺与一致原则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自身计划达成。

同时自身所学的知识、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理解环节,同样也要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所学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应用实践,学以致用,才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的掌握与理解,将所学的他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财富。

勤于思考,及时总结:

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定期的思考总结也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生活当中的心得感慨、学习体会、灵光一闪,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的总结沉淀,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越来越模糊,最终淡忘掉了。这也是我们很多同事做项目过程当中感慨万千,做完之后的总结却无从下笔的原因。善于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及时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培养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对于自身的成长是极大的助力。只有勤于思考总结,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突破与超越。及时的总结思考不一定非得长篇大论,每次用OneNote记录一小段,每月回顾整理一下,也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第6篇

一、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正像吴老师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老师的一些表象,真正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对于教师来说,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要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讲,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热爱英语教学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对英语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用自己的智慧打开学生的知识之窗。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刻苦钻研教材,将分散在各册中的知识点加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每时每刻都用一颗真心在教学,那么离成功也不远了。

二、不断学习架起专业成长的桥梁

周总理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时代呼唤学习型的社会,书香校园呼唤学习型的教师。而学习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利器。

三、自我反思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

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反思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反思上课的效果)。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它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它促使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

四、教研调研铺设专业成长的基石

个人成长工作心得 第7篇

我自从_月_日来到我们公司以后,从负责__区域到现在的__区域,我可以明显的看到我的进步以及公司对我的看重。在这里也想感激从我一进公司就照顾我的_哥,他不仅仅是我进入公司以后认识的第一个同事朋友,也是我在公司的好伙伴、好同事。有很多事情都是他教会我的,比如说我刚刚来到公司的时候,公司让我处理一份文件,但是我对于公司文件的格式和各种细节不是很了解,这可把我愁坏了。

正在这时候,_哥出来不厌其烦的对我进行指导,教导深入浅出直到我真正的理解以后才放心的离开。我也因此掌握了我们公司的第一个技能,学会了如何处理公司文件,让我在我们公司的工作上踏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哪怕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当时_哥教我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远比之后的事情更记得清楚。

而除了工作和同事相处以外,在思想和心理上我也有了很大的触动和变化。要知道我在毕业之前在学校里也算是个小小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学习还是学生会等社团都是有着职位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在工作之前还是有这一点傲气,觉得自己在学校优秀,出了学校走入社会后也会依然优秀才对。

但是事实上我在学校中学得的浅薄知识根本就无法很好地运用在工作上,想要在工作上有着进步我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特别是心理上必须有着变化,职场和学校并不一样,没有人会主动等着我或者教导我,更多的是要自己去主动的追求,主动的去学习充实自己。

虽然我前面说了那么多收获,但其实还有很多的东西我仍然没有学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还是没能形成一个社会工作者的思维,没有很好地适应和理解现在的环境。有很多事情我的想法都有着学生气和孩子气,让各位领导和前辈们看里了觉得非常的好笑。

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8篇

一、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 可塑性最大, 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 对促进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从而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提高智力水平。良好的依恋关系能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 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 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 问题得到解决, 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 这种良性循环的结果, 是儿童智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次, 良好的依恋关系, 有利于儿童学习语言。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这有利于刺激婴儿积极地模仿父母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技能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第三, 在良好的依恋关系中, 父母会成为儿童游戏伙伴, 通过游戏发展儿童智力。在游戏过程中, 儿童可以通过触摸各种游戏材料发展其感知能力, 通过解决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其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对儿童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生活环境则是家庭,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实现的。因此, 早期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 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 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能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儿童就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而未建立起安全感的婴儿, 他们就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 难以适应陌生环境, 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其次, 安全依恋的建立, 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促使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研究者发现[1], 对父母或幼儿园阿姨依恋较强的儿童, 其自我认同感也较好。如果儿童缺乏依恋感, 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他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也就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连他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和行为产生怀疑。缺少自我认同感的孩子, 很难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 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行为退缩, 产生自卑的性格特征。第三, 依恋的建立,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分不开的。婴儿期的儿童独立行事的愿望和要求逐渐增强, 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 在活动过程中不得不依赖父母或照料者。当父母对婴儿的爱护和感情上的亲密联结使其感到安全, 这样儿童才能独立去活动, 并从中体会独立行动带来的欢愉。如果缺乏依恋的安全感, 他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情绪, 或过分依赖父母, 不肯主动探索事物, 独立行动, 其独立自主性无法得到发展。

3、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时期很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状态。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对母亲的爱是一生爱情联系的原型”[2]。一些研究表明, “儿童的社会情绪和情感与依恋行为有密切关系”[3、4]。

4、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 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 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

首先, 安全依恋有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具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 对父母有信赖感, 父母就会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 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 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其次, 有安全依恋感的儿童所具有的健全人格特征, 为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安全依恋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有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总之,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深远的, 为使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父母或养育者应关注婴儿安全依恋感的培养, 给予婴儿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性的关怀, 并在依恋形成阶段避免与婴儿长久的分离, 以防止分离焦虑对儿童的个性产生持久性不良后果, 使婴儿在“爱”的氛围中健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

Rice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青少年的亲子依恋的质量与他们的社会能力、人际适应能力、自尊、生活满意度和情绪适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1、亲子依恋与自尊

积极信任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个体积极看待自我。很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正相关[5、6]。有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亲和母亲的依恋对自尊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异的, 对母亲的高回避和对父亲的高焦虑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7]。但有的研究发现, 对父母的依恋都与自尊有显著相关[6]。

2、亲子依恋与社会能力

Allen等在研究中发现安全依恋可以预测青少年从16到18岁的社会技能的增长。焦虑型依恋的青少年社会能力水平显著比其他青少年低[8]。Wilkinson等人发现积极的亲子依恋可以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增强和降低[9]。

3、亲子依恋与情绪控制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情绪不良时, 会积极寻求他人支持,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会选择逃避, 而焦虑型的个体则无法控制和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Cooper等人在一项研究中, 探讨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心理适应、情绪管理和自我概念上的差异[10], 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心理适应良好;焦虑型的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低;自我概念的水平也低;回避型的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水平和自我概念水平也低于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

三、依恋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在依恋关系中, 最重要的是一种安全的体验和感受, 如果在心理咨询中无法提供这种氛围, 当事人则很难进行自我的探索, 尤其是当这种探索对当事人充满威胁的时候更是如此。只有当事人有足够的安全感, 他才能放松其防御机制, 才会觉得没有必要害怕即便是最微小的威胁或攻击, 进而他才会探索, 并趋向整合和一致。因此, 在心理咨询中, 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舒适、放松和安全的氛围, 有利于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以及咨询之外对环境等的探索。为了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咨询员对当事人要真诚、积极关注和与其同感理解

弗兰克认为影响心理咨询疗效的一个共同要素是与一位鼎力相助的人保持一种密切的、有情感交流的信赖关系[11]。只有当事人感觉足够的安全和可靠时, 才会自动地放松其防御机制, 从而在内心进行探索, 进而才能取得好的咨询效果。而其防御机制的放松需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而影响良好咨访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咨询者。罗杰斯所提出的同感理解、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是有效咨询者的特质最有效的特质。在心理咨询中, 如果咨询师真能在态度上做到这三点, 咨访双方在咨询的情景中形成一种类似于安全依恋的关系, 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安全基地”, 从而有利于对来访者做出更深入的探索, 促进咨询的深入进行。

2、在咨询过程中要能够给当事人提供一种安全的氛围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的探索历程, 只有排除其它外来因素的干扰, 咨询者和当事人才能专注地投入到交谈和思考之中。咨询场所必须安静、安全、使人感觉舒适, 这样才可以保证咨询过程不受干扰、可以更好地做到为当事人保密, 再加之咨询者本人的真诚、温暖以及专业技能和技术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 从而有利于当事人的自我探索和对其困惑的解决。在必要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采用与之相应的不同形式, 比如有时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 有时如果咨询师个人能力能达到的话也可以将音乐、动手操作等方式纳入到心理咨询之中, 对于儿童采用游戏的方式则更为适合一些。只要这种方式能够让当事人安全地进行探索、能感觉被接纳和尊重, 就可以考虑采用。

3、帮助当事人要其建立一个支持系统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 如果遇到有自杀倾向或处于重大挫折之中的来访者, 除了让当事人进行自我的探索和自我的改变之外, 还需要帮助当事人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对于处于危机状态的来访者要评估其环境支持、自身的应付机制和为当事人提供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重要他人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当事人的依恋对象。而重要他人的支持就是环境支持最重要的方面。通过改善当事人周围的支持系统, 使当事人度过其危机, 将危险变成机会。

摘要: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人成长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健康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智力, 性格, 情绪, 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 健康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自尊, 社会能力及情绪控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 我们应在心理咨询中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舒适、放松和安全的氛围, 从而有利于当事人的自我探索以及咨询之外对环境等的探索。

关键词:依恋

参考文献

[1]储召生:《关注儿童依恋感培养》, 中国教育报, 2000-08-05 (4) 。

[2]郑晓边:《儿童行为障碍与矫正》,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4。

[3]徐美琴等:《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 1998, (11) :68。

[4]陈会昌等:《亲子研究的进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心理学, 2000, (4) :38。

[5]Armsden GC, Greenberg MT,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 Youth Adolese.1987, 16:427-454.

[6]Paterson J Pryor J, Field J, Adolescent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friends in relation to aspects of self-esteem.J Youth Adolesc, 1995, 24 (3) :365-376.

[7]Arbona C, Power TG Parental attachment, Self-Esteem,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European Ame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Counsel Psychol, 2003, 50 (1) :40-51.

[8]Allen JP, Marsh P, McFarland C, etal.Attchment and Autonomy as Predi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and Delinquency During Midadolescence.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2, 70 (1) :56-66.

[9]Wilkinson RB, Walford WA.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Pers Indiv Differ, 2001, 31 (3) :473-484.

[10]Cooper ML, Shaver PR, Collins NL,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 Pers soc Psychol, 1998, 74 (5) :1380-1397.

撕开个人成长的“口子” 第9篇

现实中许多教师正在徘徊,正在怨天尤人。走在校园一边唉声叹气,一边信誓旦旦往狠里说“实在不行,我就辞职”,有人说教师的苦水多。一个月、两个月……年、两年……结果还是重复着昨日的苦水。眼看一个个资质不如自己的人要么富了口袋,要么在教育战线成了骨干。怎么办?

依我看,与其这样不如快刀斩乱麻。要么痛痛快快走人,换个心情,勤劳致富,不偷不捞也没有什么过错;要么爽爽快快下定决心,斩断烦恼,一心一意埋头做些扎扎实实的教学工作。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多些沟通,可以扎扎实实花上一年时间写就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也可以在闲暇之时看些专业以外的书,何苦两步一徘徊,处处苦叹自己怀才不遇呢?常常和学生讲:自古不缺聪明人,缺的是面临选择时瞅准方向,坚定意志的人。

不能只看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壮观

“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看很多名师的成长史,光环上面套光环,一旦出名,想刹车都难。于是,很多教师在慨叹际遇不再、生不逢时之时,自己身边的机会却悄无声息地越走越远。因为他只看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壮观,却看不到身边的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也许是一节公开课,也许是参加一次论文比赛。但同样是一个小小的机会,有人抓住了,收获了,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成就名师。

特级教师许卫兵先生在《笔尖写出的十年人生》中写到:“当时,我虽不完全能体会到那样的机会对我的从教生涯有什么决定作用,但我已经朦朦胧胧意识到,“教海探航”(江苏省权威论文大赛)的侥幸获奖,已经开辟了我教学生涯的新天地。偶然的机会带给了我全新的感受,偶然的机会也让我赢得更多的精彩……”正是无意间的一次征文大赛,让从教七年的许先生看到学校以外的世界,也结识了学校以外的教育人士,从此在另一个高度和视角铺就了别样的教育人生。如果我们只看到他现在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全国科研型校长的闪亮光环,的确觉得高不可攀,可是对今天许多在徘徊的青年教师来说,不应只看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壮观,而应该把成长的基点落在如何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身上。也许就那轻轻一推!

撕开个人成长的“口子”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突破个人成长的“藩篱”,关键就在于撕开这个“口子”。

我建议把约束自己成长的不利条件罗列一下,不利条件有来自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主观条件之分,也有自己能改变和不能改变之分,这对老师成长来说尤为重要。企业发展规划有一种方法,就是罗列周围环境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和自身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把个人无力改变的条件删去,剩下的就是你需要且有能力改变和创造的条件。然后找准限制自己成长的关键撕开“口子”,这个“口子”虽小但要准,是最符合自身实际的,可能只是一次上课,或论文见报、或教学生涯中的一件感动。比如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新老师,可能由于相貌、文凭等某一显性特征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而有可能一开始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有机会在适宜的时候把自己的亮点亮出来,也许仅是微小的一点,却能把对你不公正的印象扭转过来。如果你不找到或主动创造这样的机会,唉声叹气甚至自暴自弃,那就危险了。

所以,这个“口子”看似很小,改变却要用“心”。要有改变的“决心”——透析自己心灵浮躁、精神缺失的状况,树立变“不利”为“有利”的决心。当然,在理性分析之后要用一颗“慧心”做好,做得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做好后当然不应“见好就收”,而要不断深化下去,开拓更多的平台,用“恒心”铸就个人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个人成长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个人成长心得总结07-12

个人成长体会及感悟09-06

个人成长经历07-14

个人成长小结08-26

个人自我成长报告05-16

个人成长与感悟05-23

学生个人成长计划07-20

学年个人成长计划08-02

个人成长小结范文05-30

个人成长进步总结07-12

上一篇:抒情中的反抒情散文下一篇:实习工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