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2024-09-20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精选8篇)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1篇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江苏 韩学平

学好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二、三、四”原则,即要重点深化理解“一个大局、两项政策、三个原则、四个关系”。

一.“一个大局”

民族和宗教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

二.“两项政策”

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二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统一。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必须注意理解以下四个问题:

(1)全面理解与贯彻宗教政策,应掌握以下三点:第一,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明确合法活动和非法活动的界限;第三,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主要做到两个“懂得”。一要懂得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保证就是依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也是国家拥有的权力,因而对宗教也不例外;二要懂得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不矛盾。

(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重做到“三个弄清”。一要弄清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要弄清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宗教信仰和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三要弄清宗教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表现。

三.“三个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首先,实行民族平等的依据在于民族无优劣之分,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其次,民族平等表现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最后,要明确民族平等原则的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民族团结原则。要着重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从中体会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保证;第二,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第三,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4)上述三个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在三个原则中,民族平等的核心是政治平等;民族团结的核心是思想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核心是经济繁荣。

四.“四个关系”

1.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

原则是政策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而政策则是国家执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业准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民族原则并有助于贯彻民族原则。

2.民族、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1)从民族最初的形成看。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由部落联盟逐渐发展而形成的。(2)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看。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则由多个民族组成。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为存在条件,生存在一定国度里。一个人既属于一定民族,又属于一定国家。(3)从民族和阶级的关系看。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划分阶级,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组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民族之间只存在民族差别,不存在阶级对立,民族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宗教和迷信、邪教的关系

宗教和迷信的本质都是唯心主义。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容许的宗教场所内进行的活动,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而封建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风水、占卜、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利用

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依法进行惩处。

宗教和邪教有着根本的区别。从性质上看,我国的宗教组织已成为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而邪教组织则是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宗教的活动场所是寺院、道观、清真寺、教堂或教徒的家里;而邪教则无固定场所,以练功弘法名义四处泛滥。正常的宗教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而邪教无视国家法制、藐视政府和社会,危害国家和社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4.共产党员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之间的关系

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这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而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共产党员的思想、信仰、行为,必须与共产党的先进性保持一致。因此,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如果在共产党员和信教之间,共产党员选择信教,就要劝其退党。这不是强制公民不信教,而是要求坚持信教的人不能做共产党员罢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仍有信仰宗教的权利。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2篇

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共同心理素质

1.中华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2.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民族平等是政治基础 2.基本原则民族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物质保证 3.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要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4.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东西部协调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自

1.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适宜区域自治3.人口、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平衡 1.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2.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

来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虚幻的反映,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我国的宗教状况已

经发生根本变化,但宗教本质未变

2.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3.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性: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5.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6.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向适应;坚决打击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7.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反对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封建迷信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立法的思考 第3篇

一、我国现行宗教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宗教基本法的缺失与现行法律中的法律保留之间的冲突

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需要国家机关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来予以确认。在公民合法的宗教活动中, 必须将宪法所规定的原则性事项具体化, 才能使抽象的宪法规定运用于具体的宗教事务中。然而, 目前我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基本法中, 很少涉及宗教方面的专门法规, 而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种类繁多, 但仍然很难被运用到具体的宗教管理事务中。

( 二) 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民族地方

尽管我国现行法律中, 有数十部的法律法规涉及了民族地方的宗教事务, 但仍然没有专门的宗教法律的规定。这种状况使得在处理现实的宗教问题时, 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全盘得到处理, 宗教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浅尝辄止而不能深入浅出。因此, 对于民族自治地方宗教法治的完善,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专门的宗教法律法规。从而使宪法对于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真正体现在法律层面, 这必将成为我国今后民族宗教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 三) 法律规定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作为我国立法工作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我国民族宗教立法活动的最高追求。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没有专门的宗教法律规定, 所以各民族自治地区先后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宗教方面的规章对于各地方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和规范。但各民族自治地方由于自身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各地方的宗教立法活动在对待具体的问题时, 在具体的宽严松紧尺度掌握上存在很大差别和相互矛盾的地方, 从而不能形成统一完整的宗教立法体系。

二、关于我国现存宗教立法建设的建议

( 一) 努力保持自治法规与现行法律、地方法规的高度统一

由于我国目前多层级的立法体制, 导致我国现行法律在和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的衔接中难免会出现差异和不协调。这种法律衔接中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地方主义, 很难形成法治的统一, 法治的权威也将难以维护。鉴于此,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我国法治的统一:第一, 在同一级立法机关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严格做到各项法律法规的和谐统一, 不能出现各法律法规相互抵触的局面。上一级的立法机关在制定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时, 要首先考虑到本自治地方公民的利益需要, 为本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保留足够的空间。第二, 各民族自治地方在制定自治法规时, 要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各省、自治区的民族自治机关的立法工作要积极参照上一级立法机关的具体规定, 不得以各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由, 改变或者变相抵制相关法律或地方法规中不允许变通或补充的规定。

( 二)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立法

基于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国家应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前提下, 尽快加强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促进法》、《民族地区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法》、《少数民族特殊权利保护法》等等, 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有效促进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平衡发展。为各民族、各地区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感、平等观念以及各民族是一家的政治社会氛围的发展。

( 三) 加大干部培养力度, 创造便利条件

根据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团结开明宗教上层、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及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需要, 国家应当加强有针对性的如: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法》、《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干部培养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进一步交流和了解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 从古至今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颇为重视, 在对于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立法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根源。近年来, 我国虽然在民族宗教的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为我国的立法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少数民族,宗教立法,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等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

[2]赵朴初.赵朴初文集 (上卷) [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7.

[3]蔡高强.论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国际人权公约看我国的宗教立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5) .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4篇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

处理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边防稳固和国家统一。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制定相应政策,有效控制宗教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事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各宗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价值规范集中了道德的优良成分,如乐善好施、敬老爱幼、惩恶扬善等,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宗教人士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宗教团体已成为爱国守法的社会力量。总体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种类复杂,信众多,发展不平衡,由宗教自身、宗教与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发生的矛盾构成的宗教问题普遍存在。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由于受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特殊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在具备一般宗教问题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其特殊性。

第一,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全球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宗教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源短期内不会消亡;宗教问题常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宗教派系众多,宗教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重重;伴随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间文化渗透增强,促进了宗教跨国传播,而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边疆,对国外宗教传播有地缘优势。

第二,宗教事业发展持续快速,整体趋热化,信教群众越来越多。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就有信教的传统,把宗教生活和民族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了民族习惯。加之目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信仰缺失,各种文化、信仰、价值观相互冲撞,促进了宗教的文化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第三,宗教世俗化趋势明显。教会和信徒通过积极参与世俗生活来体现其宗教信仰,主要表现在宗教团体和信教公民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是社会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变革。

第四,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关系紧密、互相包含,宗教问题往往直接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第五,外来宗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迅猛,境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思想和政治渗透加剧。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争取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企图“西化”、“分化”中国。

三、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索

民族、宗教无小事,必须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结合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做好宗教工作。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宗教和封建腐朽思想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同时要纠正宗教可以自由发展的片面认识;要注意消除宗教对基层政权、司法、教育、婚姻的影响,真正实现宗教与政治、教育分离。

第二,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符合广大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国家政策应该给予倾斜性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应该尽快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逐渐摆脱贫困现状。

第三,民族地区宗教工作要特别注意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和能力,完善宗教事务管理体制,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建设,加强民族法制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乱纪行为,强化抵御分裂渗透的各项措施。

第四,民族地区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我国的宗教事业应该由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来办,中国的宗教事务和宗教团体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坚持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积极与世界各国宗教组织进行交往和联系。

第五,注意保护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和人们特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宗教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重新审视宗教文化和民族地区风俗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

第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要积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追求进步,支持宗教界人士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宗教教义做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合理解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逐渐淡化宗教意识,鼓励宗教界精英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熊胜祥,杨学政.云南宗教情势报告2003-2004[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叶小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J].求是,2006(16).

4.陈国新,曾豪杰.浅谈少数民族宗教人才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 第5篇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宗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坚持”. 第一,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少数民族宗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对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和纯属宗教信仰、宗教内部事务的.问题要区分开来,分别对待.任何宗教都必须遵守法律、法令和政策.不准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和反对人民政权;不允许宗教干涉行政、司法和教育;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不准利用宗教破坏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坚持爱国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外国宗教的渗透和任何敌对活动,等等.

作 者:郭清祥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统战部刊 名:中国统一战线英文刊名:ZHONGGUO TONGYI ZHANXIAN年,卷(期):2003“”(8)分类号:B9关键词: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6篇

提示与建议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民主的真实性需要制度的保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制度(政策),它保障着少数民族人民和信教群众也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

二、正文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p74的“探究与共享”

(通过对有关x藏解放前和解放后图片、数据的对比,说明x藏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活动:结合中华民族分布地图,选择自己所了解的民族,举例印证p75的观点。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扞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举例: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我国少数民族可以概括五个字,第一个是多。55个少数民族,成分也多,人口也多;第二个是大,少数民族地区占地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64%;第三个是长。历史很长,我国是自古以来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扞卫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历史的特点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完全不同,有自己历史的特点。第四个特点是边,边疆的边,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我举一个数字讲,我国陆地边境线是22000公里,其中19000公里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特点我不愿意说,但不得不说,相对来说和全国相比,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学生活动:阅读p1/78的内容,举例分析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分析:(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3)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宪法)(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举例:旧x藏5%的农奴主压迫95%的藏族同胞。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2/75-1/76,举例分析三大原则的相关内容。(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基本内涵: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举例:p76的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分布图(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b.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恶化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举例:中国的x疆东突事件和巴以冲突等说明问题。(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b.原因分析: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结合漫画“输血与造血”,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77,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4)三大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法律的确认,也是各族人民的现实体验,要珍惜并巩固发展它。

学生活动:“忆一忆”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民族关系(见上)2.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作为当代学生,要把巩固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背景材料:“车臣危机的由来”,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那么,我们国家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渡〕为了落实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特别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制度上也给予了保证。

学生活动:阅读p-2/79,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并进行概念的解析。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概念解析: 根本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实现形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

(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举例:中华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云南省共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最早成立的自治州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年11月24日成立。最早成立的自治县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1950年5月6日成立。

(2)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江苏省的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共同点:都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域(补充共性的事例,如: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不同点:依法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突出只有一定的自治权,没有司法终审权。)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自治权的含义

是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2)主要的自治权

学生活动:阅读p80,把对应的自治权的序号填在右侧的圆圈内。

第一,立法自治权

举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x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x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信访条例》《x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等。

第二,变通执行权

举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x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x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x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x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x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x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

第三,经济自治权

举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x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x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举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据统计,x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近40年间,x藏财政支出共计875.86亿元,其中的94.9%来自中央补贴。近十年来,共计援藏干部2000多人,援助资金及物资101.66亿元(不含中央同期的117个援建项目的资金)第五,其他自治权

举例:《可可西里行动》(导演:陆川)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p1/81—3/82,思考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

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2.现实意义(显着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举例:从x疆高级人民法院获悉,原东突伊斯兰圣战者组织首要分子吾吉买买提·阿巴斯近日被依法判处死刑。“东突”势力的主要恐怖活动:爆炸、暗杀、袭击警察和政府机关、实施投毒、纵火,策划、组织骚乱、**事件;2000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维吾尔青年联盟”主席尼合买提·波萨科夫因拒绝与恐怖组织“东突解放组织”合作,被该组织成员枪杀在家门口。1996年8月27日,6名恐怖分子身着迷彩服,乘车到叶城县江格勒斯乡政府,割断电话线,杀死副乡长和在此值班的一名警察。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x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参加邓小平、张运逸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的壮族领袖人物是韦拨群。##书写挽词的内容是:马本斋同志不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举例:到2003年底,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 开斋节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公民均放假一天,工资照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少数民族代表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高于人口比例5.5个百分点。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举例: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9个建有民族乡。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主要用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举例:2003年,中华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学生活动:阅读“印度教派冲突”的材料,思考这对我国处理宗教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2002年3月,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宗教冲突,截止5日,至少已造成499人丧生,其中有73 人是警方为了维持秩序而开枪击毙的。据报道,3日当天,4名穆斯林在古吉拉特邦代奥克尔镇遭到印度教徒的袭击被烧死,警方开枪打死了2名袭击者。在凯达区,印度教徒继续在3个村庄进行袭击穆斯林的行动,警方开枪打死4名袭击者,另外3人在械斗中丧生。当天的骚乱还蔓延到印度中部省份北方邦。3日,当地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的事件,一名穆斯林被打死。此次教派冲突是印度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1993年在孟买爆发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800人丧生。”

(──我国必须重视宗教问题的处理,这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一)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对待宗教的态度是: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信与不信的自由;信这个教与信那个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内有信这个派与信那个派的自由;有过去信现在不信,也有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

理解: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另一方面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学生活动:宗教自由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是与法律的约束相一致的。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辩证理解:权利+义务

举例:宗教活动应该在宗教场所内进行,不能到处搞祭祀。3.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举例:抵制“###”邪教

4.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举例:前些天,凡蒂冈干涉我国部分天主教选地方主教的问题;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3)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4)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二)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的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举例:考试前烧香拜佛(某寺庙中碰到了两个特意赶到这里烧第一炷香的高考生。第二天就开始录取了,心里没什么底儿,到这儿来烧香希望能求个心理安慰。)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其中,基督教徒超过1000万,;天主教徒40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1800万。截止1996年的统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共有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院校74所,中国宗教界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保持着交往和联系。宗教界人士还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7万人。

请看以下实例: ——新中国建立前能去沙特朝觐的穆斯林屈指可数。近十多年来,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包机,已有五万多中国穆斯林安全、顺利完成朝觐。

——x藏的大昭寺,新旧有别。

——香港的天坛大佛使人流连忘返。在内地这样的大佛已建了好几座,如无锡的灵山大佛。

——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依山濒海新建了规模宏大、环境幽雅的南山寺,现正在填海修建108米高的“南山观音”,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媲美。

宗教界人士说,当今中国,“在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下,我们享受着全面的、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我们宗教界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时期。”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关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制度政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是辩证统一的,这要求具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少数民族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作主。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在宗教问题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教的自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学生更要自觉加强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我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7篇

在当下中国,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的宗教政策。本框内容层次较为清晰,重点突出。在这节课内容的处理上,主备老师的设计是通过影响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因素,导出课题:我国的宗教政策。随后,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最后,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科学对待宗教,坚持无神论,弘扬科学精神。

本次研讨课的主题是研究“知识和能力统一”的高效课堂教学。本课的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首先,在夯实基础知识之上,对相关知识做了必要扩展,加深了学生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其次,本课采用自主阅读,情境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整个过程,学生较为主动的参与进来,与教师实现互动。通过课堂练习的反馈,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加强。再次,本节课整体而言,设计流畅,每一个环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内容的处理比较完整、细致并加以适当的拓展,使学生能够准确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但课中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1、对课前预习安排不当

学生课前没有充分进行预习,课上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看书,这样就会导致课上师生在某些环节上的互动有冷场的现象。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策略。

2、应更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师—学生”双向互动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本节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良好,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最大发挥。有些地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讲,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授,而主备老师放不开,不敢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另外,有些设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引导性过强,3、有些内容应该敢于取舍

在分析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时,由于此观点学生容易理解,所以不需要过多的引用材料加以说明,而主备老师在课前没有备好学情,没了解到这个内容学生们在初中学过,不必多讲。

4、应更加注意教学知识点的严密性

试析东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8篇

关键词:东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变迁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其宗教意识也因民族、因地而不同, 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东北地区的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它从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进而发展到祖先崇拜, 再发展到阴阳五行的天命观, 最后到完全的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阶段

在原始社会阶段, 由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 因此对自然界存有敬畏之心就成为必然。对自然崇拜比较典型的是勿吉族。勿吉族所居地多山林, 故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来源。魏晋之际, 勿吉族尚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对自然界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加之在自然面前人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力, 于是出现了对动物和自然的崇拜。至北朝时期, 勿吉仍保留着原始的迷信意识。他们敬畏徒太山 (长白山) , “人不得山上溲污, 行径山者, 皆以物盛”。 (1) 勿吉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颇类似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汉族对农作物和土地的崇拜。

二、图腾崇拜阶段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他们开始由自然崇拜转为图腾崇拜。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 各民族逐渐将某种动物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 相信这些动物与他们的亲族集团有关, 例如熊就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旗人普遍崇拜的图腾之一, 他们认为熊与自己有着一种血缘关系而加以信仰与保护。

三、祖先崇拜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后, 因生产技术的提高, 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反映在宗教信仰上, 由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过渡到祖先崇拜。例如慕容鲜卑曾在内蒙古大罕山南部摩崖上雕刻10具人面, 形象地反映出对祖先和部落大人的崇拜。清代以来, 随着汉民族移民的进入,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祖先崇拜内容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在形式上的变化。例如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人用树木、兽皮制成各种偶像, 或在纸与布上面画上各种偶像, 对之膜拜。这与汉人传入的绘画、雕刻以及布匹纸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少数民族原生形态的神像, 不仅没有用纸、布面的, 就连木刻也是极个别的, 几乎全是以动物的实体——皮张和形体作为崇拜对象。 (2) 其次是汉民族的反映私有观念和阶级压迫的一些宗教神物的相继传入。例如, 在鄂伦春族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敖律博如坎”的孤仙神, 这种神属于恶神常加害于人, 是从汉族地区传入的。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萨满教应该属于祖先崇拜的系统化体现。萨满教在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各族中普遍存在。“萨满”一词为鄂温克语, 意为激动不安、疯狂的人之意, 汉译为巫师, 萨满在宗教活动中被视为人与神之间的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奉萨满教的各族在和汉族移民的长期交往下, 其内容又起了变化。如萨满在给人驱邪治病时, 开始“部分采用草药和针灸的办法, 这说明有部分萨满已经向医生转变”。 (4)

四、宗教相互融合阶段

在汉族移民的长期影响下, 萨满教也逐渐出现了与其他宗教相互融合的趋势。满人普遍接受了汉人中流行的佛教、道教, 也修建佛寺、道观, 供仰释迦牟尼佛、玉皇大帝等。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大兴于中国的历史时期, 伴随南北佛教的兴盛, 东北的辽西等地也渐兴佛教。建于辽西的燕是当时东北佛法“圣地”。例如, 幽州黄龙 (即龙城, 今辽宁朝阳) 人昙无竭自幼苦修诵经。北燕太平十二年 (420年) , 他约集25人一起西行求法。辽西海阳人释僧铨弱冠出家, 游历燕齐, 遍学外典, 复精三藏。 (5)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高僧。辽西多高僧, 从中可证明该地区佛教之盛。随佛教之兴, 有关佛教的建筑在东北也兴起来了。北魏冯太后因出身于北燕冯氏, 所以, “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 皆刊石立碑” (6) , 地方官迎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 也在东北大造佛寺, 开凿石窟。著名的义县佛堂就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物的代表作。继北魏之后的北齐也大兴佛法, 东北佛教随之得到进一步推广。

在满族民间也大都引进了对胡仙、黄仙、灶神的供奉。如在沈阳, 饮食业供奉的灶君就有两个:先是张单, 后为易牙。张单, 史无其人, 是传说中的人物。易牙, 春秋时齐桓公的幸臣, 雍人, 名巫, 亦称雍巫。长调味, 善逢迎, 传说他曾因齐桓公说了一句“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就把自己的孩子杀了, 煮熟献给桓公吃。饭馆的从业人员把他供奉为灶君, 意思是说世上只有不孝的儿女, 没有不孝的厨子。直到民国初年, 沈阳西关还有一座易牙庙。祠堂内供的是易牙的画像。每逢农历四月易牙生日那天, 省城各饭馆的人都来这里叩拜, 以求得这位祖师爷的保佑。

蒙古人除信仰喇嘛教外, 也从汉人中引进了对关帝的崇拜。《朝阳县志》及《阜新县志》都记载了蒙族有信仰关帝之俗。就连蒙古人传统的祭敖包之俗, 在和汉人杂居的地区, 也带进了汉族人的色彩。

锡伯族最初的宗教信仰是崇拜自然之神, 如天地神、土地神、河神;此外, 则为祖先崇拜, 如喜利妈妈是母系民族祖先, 海尔堪是男系氏族祖先。他们在和汉、满等族文化交流中, 逐渐接受了汉、满等族的宗教信仰。早在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 众锡伯就筹建太平寺, 崇祀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陀佛、四大金刚, 龙王、财宝天王、关帝等, 清朝时代沈阳区每个较大的锡伯村屯都建有庙宇, 供有佛堂, 住有喇嘛, 几乎家家供佛。

赫哲族信奉萨满教, 随着和汉、满等族的交往, 所信奉的神逐渐增加, 如老爷神、吉星神、龙王神、娘娘神、九圣神 (包括牛神、马神、虫神、药王神、城照、土地、山神、龙主、老爷九种) , 并信狐仙及黄仙等, 这些神有的是从满族引进, 但大都是汉族移民传入的。

达斡尔族最早信仰的是萨满教, 但在和各族的文化交流中, 又引进了佛教和其他一些民族的神, 呈现为信仰上的复杂多样性。达斡尔从汉族引入的神有“敖雷巴尔汗”“浩佟巴尔汗”“娘娘巴尔汗”。同时达斡尔人也模仿汉人的庙宇, 修建类似的小庙。

五、基督教渗透阶段

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 欧美移民在东北地区也进行了一些宗教方面的渗透。这种渗透从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营口开港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前结束, 其内容则主要表现在西方基督教及俄国东正教的传播上面。以北满为例, 1913年英国在呼兰县建立了教堂和施教医院, 法国在瑷珲建耶稣教堂。1927年瑞士在齐齐哈尔开设天主教堂, 1928年英国中华基督教会又在海伦购地, 准备建立教堂。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至1920年前后, 沙俄在其各移民居住点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教堂。海拉尔附近的哈克、扎罗木德、喜图桂旗的牙克石、免渡河、博克图, 雅图、巴林、陈巴尔虎旗的特尼河、那吉布鲁格、阿桑, 赫尔洪德、乌鲁西、额尔古纳右旗的三河、上库力、杜勃维、土 (上接106页)

们揭示出灾害的规律。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电视报道必然是有深度的, 而且更加引人入胜。对那些经常发生的灾害并不是完全没有报道的价值, 而是与其一事一报, 不如进行综合报道更好。综合报道是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灾害在一篇文章中加以叙述, 这种方法比起单独报道各次灾害更能使受众对灾害有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印象, 同时也能使报道有一定的深度。

在报道与天气有关的灾害新闻时, 下列几个方面需要多加注意, 虽然有的内容并非每篇稿件中都用得上, 但留意了这些方面情况会使报道更丰满:

——死亡情况。包括死亡数目, 死者的情况, 死亡原因等, 这些一般在导语或开头两段交代。

——致伤情况。包括伤势, 处理情况。

——抢救工作, 对灾民、设备、房屋等的安置与处置。

——人们在灾害中面临的困难, 如粮食、取暖、照明、饮水、住处、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造成的破坏、损失。有关数字最初只能是估计, 在报道估计的损失时通常应取较低和较保守的数字, 在以后的伦维、吉拉林、乌启罗夫、巴格罗夫卡、扎兰屯、牡丹江地区的穆棱, 犁树镇、磨刀石、八面通、细林河, 沙河子、库伦别、柳树河子、马桥河子、哈尔滨附近的阿城、玉泉、双城、肇东等地都有沙俄建立的教堂。

在一些开放的商埠, 更是外国宗教势力的聚集地, 从光绪二十年 (1898年) 到1945年, 仅哈尔滨一地的各种外国宗教团体就有27处之多。但这种宗教势力与文化, 由于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大相径庭, 而且传播力量也有限, 因而在近代东北影响不大。

总之,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变迁史可以看成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缩影。蛮荒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 必然对自然界和“神灵”或祖先寄托厚望;而南北交融发展, 汉族人逐渐进入东北后, 必然受到先进地区宗教的影响, 于是佛教、道教开始流行;随着西方侵略者的进入, 宗教也成为他们侵略的工具, 于是东北少数民族开始认识了基督教。

参考文献

①《魏书》卷一OO《勿吉传》。

②参见吕光天.北方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316页.

③参见.鄂伦春简史.内蒙古出版社, 1983年版, 第177页.

④参见.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41页.

⑤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 第488页.

上一篇:医药电商行业分析下一篇:场景作文以描写场面为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