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调查报告

2024-08-10

南锣鼓巷调查报告(精选12篇)

南锣鼓巷调查报告 第1篇

2012.3.3游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客人以国外游客、“明日之星”中戏学生和成熟的泡吧爱好者为主,客人在这里体验老北京四合院的气息,远离喧闹、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书、或带着电脑来加班,或者朋友小聚、甚至洽谈公务。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完整的“碧玉”。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树丫,凄冷的寒风,寂寥的街巷„„冬天的南锣鼓巷,在寒流的侵袭之下显的很安静,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灯影霓虹,有的只是寒阑的期许。这些期许应和着阳光的印迹游动,穿梭于小街小巷,看罢传统,也看罢时尚;看罢过往,也看罢现在„„时光在这里老去,也依然还在这里回荡。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说他名扬中外,是因为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1992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吴良镛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旧城改造,要保留好的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虽已破旧但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旧危房,逐步过渡,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兼有单元式公寓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他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的探索。

漫步南锣鼓巷,你不仅会惊讶于在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新颜。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古老文化与时尚竟可以对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白天感受胡同街景浓郁的老北京韵味,夜晚则可以游荡在独具个性创意的小店,或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或尽情融入时尚先锋的自我放纵。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过来。南锣鼓巷的夜晚和白昼都是风景,没有谁比谁安静,只有动人心魄的风情。文宇奶酪店,在南锣鼓巷的胡同中穿行,如果你无意中发现有一群人把巷子挤得水泄不通,千万不要惊奇,排队买文宇奶酪早已成为南锣鼓巷的一大景观。位于南锣鼓巷49号的文宇奶酪店,店面不大,褐色原木招牌,两扇朱漆木门,几张简易桌子,但在这条巷子里,却算得上“宫廷”老字号了。据说,这里的店主原是三元梅园的一位老师傅,祖上得到宫廷里厨师的真传,时至今朝依然独独坚持着每天限量,卖完就打烊。南锣鼓巷61号的“创可贴8”,是一家凝聚了北京特色的T恤店,老板江森海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从一个哼着“Beatles”的英国小伙儿变成了地道的京城“胡同串子”,并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感染”到了他设计的T恤上。多年不见的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儿童三轮车、北京第一张地铁票,在这里要么成了室内的装饰,要么成了T恤的标志??使你不得不感动于老江对中国文化的着迷,和那份孩子般的童真。位于南锣鼓巷23号的乐天陶社,是一个实现艺术梦想的好地方。其总部设立在香港,旗下拥有多名年轻的艺术家,作品创意无限,充满了灵动的气息,是挑选礼物的绝佳地点。1999年开业的“过客”,无疑是南锣鼓巷最早出名的餐吧。花木葱茏、绿荫掩映,无论外面的街道上有多喧闹,小院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安静与沧桑感。老板是一对非常有名的“背包客”,因而这里也成为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的聚点。中式的四合院、古典的家具、香醇的咖啡,成为众多游客的美好记忆。“过客”自创的两款“羊肉串披萨”和“宫爆鸡丁披萨”更是让人百吃不厌。坐在店里看窗外的人来人往,恍惚间不禁疑惑: 你是谁眼中的风景,谁是你生命中的过客?

南锣鼓巷调查报告 第2篇

非常感谢老师的这份作业,让我们在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生活中多了个体验生活的机会。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用心观察这个世界。其实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出去走走,只不过自己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在宿舍的电脑前、在白日梦中蹉跎了青春岁月。

游过南锣鼓巷的人大都会用这样几个字来形容它“有感觉!”感觉是触动心灵的东西,是再多的珠光宝气也无法匹敌的。西单王府井带给人们的是数字上的震撼,而它带给大家的是记忆的回温。感情是买不来的,但感情也是人最难割舍最放不下的,感觉南锣鼓巷“卖”的最多的就是感情。它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能让人的某份感情找到寄托。

像“一朵一果”中被那些天南海北的游客留下的句子,不管是对未来的祝福还是让人唏嘘的对往事的回忆,都带给人一份感动。我也忍不住写了一张,看着快被贴满的墙壁和书橱,看着那么多心里最放不下的那份感情,让人觉得一切都还有希望,这个世界“多情人”还是比较多的。

除了那些小纸条外,还有一个触动我的就是店里老板写给女儿的那本成长纪念册。看着一张张抓拍下来的小孩子的照片,读着父母给孩子的话,心里暖暖的。两个孩子一个叫朵朵,一个叫果果,一朵一果就是个温馨的小店。

店门口贴了对联,一边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边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虽然不是一个出处,也不押韵,但带着一种落寞与历经沧桑后的淡定,鼓励着人们带着心中那份永不消逝的美好,继续前行。即使前方袭来寒风冷雨,也有最初的感动温暖着你。我想起来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南锣鼓巷 第3篇

南锣鼓巷是小吃的世界。这里的小吃大部分都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小吃经过了多代人的品尝和改进,才做得如此美味,有的小吃竟能让人吃一次便永远难忘。就拿三角烧来说吧,三角烧是南锣鼓巷特有的小吃。早先的三角烧是用一个发好的面饼,捏成一个里面空而外面薄的三角形,然后夹上菜和肉,放在火上烤3~5分钟做好的。而现在的三角烧是夹上红豆、香芋、奶油、果酱等,然后放在火炉里均匀地烘烤而成的。三角烧外表金黄,闻起来清香醉人,吃起来甜而不腻,饼皮不但薄脆,而且还有一种柔软的感觉,它们混搭在一起,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当你爱上了这种美味时,就会止步不前。所以现在一想到它,我还会口水直流。除此之外,南锣鼓巷还有清凉爽口、甜中带苦的凉薄荷冷饮,长长的羊肉串,清脆可口的百事吉……它们都是值得品尝的经典小吃哦!

南锣鼓巷是休闲的天堂。每一家店铺都安静地坐落在巷子里,人们逛起来那感觉真是怡然自得,悠闲得很。这里有一家店特别吸引人,店名叫“拼途”,意思是人生的路途很遥远,需要不断拼搏,才可完美。进了店才知道有多么神奇——墙上、房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拼图和球体,置身其中,让人感觉亦真亦幻。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叫繁星的球。这个球直径有二十多厘米,上面刻着许多花纹,虽然简朴,但搭配得非常和谐,让人看着特别舒服,仿佛从心底升起对和谐、朴素的渴望。于是,我的心底也多了几分安恬。

南锣鼓巷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这条老巷子里,我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比如,过去南锣鼓巷住着清代八旗军,所以现在还有许多古老而漂亮的军营。在这里,不管是一口枯井,还是一些雕塑,都散发着一股时光的味道。这儿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许多中国国粹:中国京剧的脸谱,中国名家的国画,笔墨浓重的毛笔书法,还有传统剪纸……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

南锣鼓巷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在祖国的怀抱中,愈发亭亭玉立!

教师点评

漫游南锣鼓巷 第4篇

我虽然是一个老北京人,老家在宣武区,而南锣鼓巷属于东城区,同在一个北京城,愣是没去过。这不,趁着金秋的大好时光,10月25日,我和同事张老师一起去南锣鼓巷游览一番,去好好地观赏一下老北京的韵味儿。

热闹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在地安门的东边,是南北走向的一条胡同。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在它的两侧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比较有名的是雨儿胡同、帽儿胡同等,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许多古老的四合院和名人故居。

在那里,每天都有很多的游客,热闹非凡,今天也不例外。如果站在胡同口往里看,满胡同的人头晃动,熙熙攘攘的场面街景。在他们中间固然是来自山南海北的中国游客居多,而外国游客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惊叹,充满了喜悦。

在雨儿胡同,我看见一位年轻的金发女郎对着一个老门楼不停地拍照,还看见几个像印度人的外国人在一个四合院的门楼前留影。还有的老外在老北京小吃坊正津津有味地品尝小吃。小吃坊里的小吃,充满了老北京的特色,这里有卤煮火烧、老北京煎豆腐、陈记爆肚、炒年糕、炸薄脆、炸麻花、豆腐脑儿等,真是应有尽有,足够他们吃的了。还有的在礼品店兴冲冲地挑选着老北京的商品,真是有意思极了!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坐落在雨儿胡同的中段,这是一个老北京标准的四合院,青砖青瓦,雕梁画栋,透着古朴。进了大门,迎面是东屋的山墙,有假山盆景和翠竹。往左一拐,下了台阶,就来到了院中。院落虽然不是很大,但也显得比较宽敞。

院里的地面是青砖墁地,中间是一个真人大小的齐白石雕像。东南西北都有带廊子的房屋,院中还栽着6棵树,分别是玉兰、石榴、海棠等。按服务员的说法,这6棵树代表着金玉满堂之意。现在石榴树上果实累累,红色、粉色的玉兰争相怒放。整个院落显得既肃静又充满了生机。

北屋属于正房,有三大间,中间的一间是齐老休息和会客的地方,古朴的硬木八仙桌,两旁各有一张太师椅,桌上的茶盘里有茶壶和茶碗。八仙桌后是一个大条案,上面有胆瓶等物品。墙壁上挂着齐老的画作,一幅竖幅的中堂,题为《多寿》。画面上画的是一株桃树上结满了鲜艳的大蟠桃,看上去栩栩如生。画的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大福宜富贵,下联:长寿亦康强。东边一间是齐老的卧室,硬木的雕花床,床上有被褥和枕头。室内还有立柜和硬木箱子。西边一间是齐老的画室,长条的大画案上铺着画毯,上面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盛水用的器具,这里的布局既干净又儒雅。我仿佛看见齐老在辛勤作画,又仿佛看见齐老正与客人品着香茗谈笑风生的场景……

东屋、西屋、南屋,各有三间。现在做为展室,分别陈列着齐老的画作和齐老出版的书籍和画册。总之,参观完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给我的感觉很深刻,齐老真不愧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婉容与文煜的故居

参观游览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我们又去参观了婉容的故居。

婉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第一任妻子,作为一个末代皇后,她的根基是可想而知的。婉容故居在帽儿胡同的西边,原来的大门已经不见,只有一个普通的小门。进去之后来到二道门,如今这二道门还保存完好,经过时间的洗礼,已显得陈旧与沧桑,但还能看出它当年的雍容华贵。如今这里成了大杂院,住了许多住户,只在一小间屋里,展示着一些关于婉容的相片和她的文字生平,别无他物。据张老师讲,婉容的住宅相当气派,三进三出的四合院,院后还有后花园。可惜不能一一观赏。好不容易跟一个住户老太太说好,进三进院落看一下,这个院子很大,五间北屋高大壮观,但已经很破旧,上面还搭了架子,好像要维修。院里方砖墁地,也很破碎。院中还被住户搭起了自建房,显得很零乱,高大的槐树谱写着历史的痕迹。可以想象到,当年这里是多么的气派啊!

出了婉容故居,往东走我们又到了“可园”。这“可园”是清代大学士文煜的故居,文煜和纪晓岚、刘墉(罗锅)、郑板桥称为清朝的四大才子,真是了不起。从街面的大门看出,这“可园”是多么的气派,可惜大门紧锁,不让参观,游人只能望门兴叹了。

游览了南锣鼓巷,我的感叹颇深。多么了不起的中国文化,多么了不起的民族文化啊!

北京游记:南锣鼓巷 第5篇

计划行程前夕,京城下起了不多见的连雨。清晨,看着窗外斜而密的雨柱,再看看身边的女儿,犹豫再三。想想第二天的返程,终于下定决心,冒雨前行!

行进北方的雨中,与家乡的雨中漫步,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心怀满满的期待,以至于出门不久浑身被淋得湿透而浑然不知。

当地铁抵达南锣鼓巷站时,行走在人行通道,道旁满是老北京人栩栩如生生活点滴的壁饰,让人对即将到达的南锣鼓巷更充满了无尽遐想。

出发前夕,原本想搜寻一下关于南锣鼓巷的资料,但执拗的自己,唯恐打破了自己对它的第一观感,因而,放弃了前期的功课,冒失走进了雨中的南锣鼓巷。

被雨水冲刷得颜色亮丽的牌坊下,一条略显宽敞的青砖马路延伸而至,路的两旁立满了古色古香青砖琉璃瓦房,待走细看,原来是琳琅满目各色小商品店。平日里原本不喜欢逛街的我,经不住两旁各种极具古典气息、民族风情小商品的诱惑,兴奋地走进了第一家店铺。看着店内摆满各种古时宫廷女子专用的胭脂、香囊等用品,极具古韵的搪瓷陶罐,搭配着各种古今色彩交错的包装盒,让我们恍如穿梭在时光隧道。之前从不摆弄小商品的女儿,满是兴奋而又爱怜地抚摸着裸露在外的小物件。

初见柜台内陈列各种独具匠心的工艺器皿,被设计制作者如此细腻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慑!芙蓉出水、鱼水交融、清澈见底、色彩淡雅而又别致……待到细看之时,才发现眼前陈列之物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用手指轻抚,水是玻璃状固体,动静之物或沉于固体之下,或“浮”于固体之上。情不自禁中,按动了镜头,店员见状客气地告诫我“小店禁止拍照!”满脸羞愧的我收起了手机。因而,仅存的一张照片更被视为尤物,即为尤物,哪能轻易流传?

雨越下越大,行走在巷道,积水冲刷过脚背,却无法阻挡住我们穿梭古今的步伐。路边,一家透过暖暖而又温情的灯光下“心灵便当”深深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轻轻步入店内,丝丝淡淡檀香飘入鼻孔;宁静而又幽深的音乐飘进耳畔,侵入心肺;穿着古式服装的女店员一脸微笑,如遇故人地问好声,仿佛将我们带入心灵驿站。

若不是一排排货架,我们有种偶遇古代隐居山中的隐士家中,袅袅清香和着古曲让人恍惚不知所以。“神清气爽”几个大字下,摆放着风格不一、做工精细的“兔爷故事”。经店员细心介绍,店内主要以不同风格的“兔爷”为主,“兔爷”英武神明,坐骑各不相同。后来经查,才知道兔爷故事的来历,相传兔爷是嫦娥派玉兔,披上神像的铠甲来到人间,替百姓消除了瘟疫,后被老北京人奉为保护神,因而演变成了如今的一种吉祥物。

另一排陈列架内,摆放了各种老北京人生活概貌,卖糖葫芦、下棋、拎着鸟笼逛街、街头理发……一幅幅生动而又闲适老北京人的生活展现眼前,耳边似乎响起了“卖糖葫芦喂”、“磨剪子嘞”……我们置身在一片老北京人生活的繁华街道。

“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尽情留影。雨天您进店能享受到这份宁静也算是有缘,晴天人就特多。”耳边响起了店员温柔而又磁性的声音,我们被拉回到现实中。由于之前一家的碰壁,我不敢有照相的奢望,听后我惊奇地向店员再次确认。在得到她的许可后,我无限感激地留下老北京特有的“兔爷故事”、“老北京人生活”、“十二生肖故事”一组镜头。

离开“心灵便当”,竟有丝丝不舍,这大概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心灵暂歇的间隙,给你讲述着一个个生动而又闲适的故事,和上音乐与特有的檀香熏陶中,人的心灵得到了放空。

暴雨如柱,迫使我们无法拐进南锣古巷所有交叉的小巷。拿起手机,未来得及对准,水珠早已模糊了镜头。拐进了雨中的雨儿胡同,路标中“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深深吸引了我们。

沿着小小四合院大门入内,不曾想一睹了当年一代宗师的高仿笔墨,与简陋的生活起居用品等。画案前,长须飘飘的宗师似乎在挥笔洒墨,顷刻间,《松寿》、《芋苗与虾》、《无量寿佛》等作品跃然纸上。

在大师的旧居内,我们粗略了解了他的生平。大师曾渡过了困顿童年,少年时期以木匠为生,青年时期开始拜学诗画,中年时期的五出五归开阔了他的视野,之后在家乡幽居潜心学艺,直至留给后人无数珍贵作品。简单的生平道出了一代宗师的成长之路。大师的生平,再次向我们道明,只要认准了目标,持之以恒的坚持,无论多久都不会为时过晚,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不同的收获,成功与否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离开旧居前,再次瞻仰了雨中大师慈祥的雕像,带着大师低语告诉我们满满的收获,告别了雨中的旧居。

巷边,风格不一、紧闭的大红门,似乎在告诉我们,院内住着不同姓氏的家族,很想敲响门上的铁环,看看里面幽深的长廊下,是否有一家子老北京人正过着闲适、平淡而又传奇的生活。一阵狂风吹过,夹着大雨,冲断了我的思绪,看着身旁的月和女儿,恍惚间从想象的古院中回归到现实。

走出雨儿胡同,再次沿着主巷,一一领略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小店,不同的陈列、不同的物品,却有相同之处,传递给我们或古或今的信息,而我们就如穿梭在时光隧道,领略了南锣古巷的古韵风情、风貌,却又无处不在地渗透了最为时尚尖端的各色小商品。

南锣古巷,凝聚了多少古今民间能人奇士的奇思、奇想,才带给我们这些游人视觉上的冲激与享受!雨中的南锣古巷,却又带给我们另一种宁静而又和谐的美,这种美或许在艳阳高照之时不复存在。因而,对于少雨的北京来说,行走在雨中的南锣古巷,却别有一番情趣!

最忆南锣鼓巷散文 第6篇

那一年的冬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来首都,没来之前,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生活在北京的人是什么样的?北京的街道是什么样的?天安门真如电视上那样吗?期盼着,车从五环绕进四环,再进三环,最后在两环内的宾馆里停了下来,住在了两环内,竟然挨着南锣鼓巷,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万万没想到的。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不算长,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改称南锣鼓巷。

其实南锣鼓巷并非他一条胡同,里面四合院整齐排落,胡同纵横交错从南向北,东西各八条胡同。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入不远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央戏剧学院,也是中国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一条胡同。据记载在90年时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此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雨儿胡同13号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这里是画坛巨匠白石老人的故居。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故居……

南锣鼓巷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口都是过道儿大门,极具民居特色,传统、朴实。这里比较安静,没有叫嚣声,既和谐又自然,虽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在这里不管是文学大师、画坛巨匠,还是耀眼的明星,都有数不尽的故事。这里老北京人喜欢,因为他有地道的北京味;旅游人喜欢,因为他涵盖了整个北京的特色;蓝眼睛的老外也喜欢,因为这里有雅致的情调、浪漫的情怀,“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有一种欲罢不能,无限神往之感。

南锣鼓巷导游词 第7篇

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夏季中一个少有的细雨霏霏的凉爽午后,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说可能不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许还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吧。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老故事。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南锣鼓巷导游词 第8篇

像“一朵一果”中被那些天南海北的游客留下的句子,不管是对未来的祝福还是让人唏嘘的对往事的回忆,都带给人一份感动。我也忍不住写了一张,看着快被贴满的墙壁和书橱,看着那么多心里最放不下的那份感情,让人觉得一切都还有希望,这个世界“多情人”还是比较多的。

除了那些小纸条外,还有一个触动我的就是店里老板写给女儿的那本成长纪念册。看着一张张抓拍下来的小孩子的照片,读着父母给孩子的话,心里暖暖的。两个孩子一个叫朵朵,一个叫果果,一朵一果就是个温馨的小店。

又见南锣鼓巷散文 第9篇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南锣鼓巷旁边,为了好找,前些时我曾两次和他相约在南锣鼓巷东侧东棉花胡同内的中央戏剧学院门口见面。于是,在无意中我便两次穿过了南锣鼓巷。

据介绍,北京的胡同年头最早的是西四的砖塔胡同,它建于元代。南锣鼓巷也同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北京的报纸可一直地宣传南锣鼓巷,说它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的典范,因此,有不少外地人来京后,参观南锣鼓巷就是其旅游的一个必然项目。说实话,我已经有些年没有到过南锣鼓巷了,按着“北京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的要求,在我的心目中,南锣鼓巷的胡同和四合院保护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然儿,当我前些时穿行南锣鼓巷时,却感到震惊,同时也甚觉失望。前些年来南锣鼓巷时,那时商店的门脸还寥寥无几,可如今,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南北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但见商店门脸一个紧挨一个,各条胡同口还都探进去一块,也都是各种门脸。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当然,一对对俊男靓女们也在街巷中来往穿梭着。他们或是出了这个店又走进另一个店,或是手中拿着一瓶酸奶或是一个纸包,另一只手拿个竹签,不时地从纸包中插出食品,放进嘴中。人流中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散发着浓郁香水气息的外国男女,其热闹的气氛完全是一幅厂甸式的年节景象,我没有看到胡同保护的样子,我只是看到了一个类似于大栅栏一样的商品街巷在隆重经营――南锣鼓巷的.现实与我的期望竟然大相径庭。

其实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已经发觉并引起了注意,也在试图改观。我于网上就搜索到两篇有关此情况的报道。如在2013年9月30日的一篇题为《南锣鼓巷找回文化味儿》的报道中就提到:“记者在南锣鼓巷一趟逛下来,发现700多米的巷子里餐饮店有7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小吃类,有些还是市区常见的连锁店。”一位家住天通苑的女士说,自己从上大学时候就爱跟朋友一起来南锣鼓巷,“买盒奶酪,逛逛小店,胡同里走一走,真是百玩不厌。可就这两年,怎么感觉南锣越来越像学校对面的小吃街?”而且据介绍,南锣鼓巷的保洁工作量比原来也超出了两倍。

报道还称,从交道口街道获悉,近期东城区正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并颁发了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准入名录。名录中明确了支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项目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书店、餐饮、健身、旅馆等项目,文化旅游体验类项目,以及艺术品展售,创意产品零售,文艺演出与交流五大类别。并要求,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

然而据我前几天所见,虽时隔一年多了,我却看不出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这条商业街有什么变化。

在南锣鼓巷南口东墙上有一块由政府树立的胡同志中对南锣鼓巷介绍道:“……全长786米,宽8米,锣鼓巷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坊……”按着正常的思维,南锣鼓巷既然是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建成,那它肯定就是文物了,按着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是严格地进行保护的,虽然会花一些资金,但“修旧如旧”后几十年都不会有变化,将是一劳永逸的。而引进那些商业摊点的用意究竟何在呢?这么大一个北京市,难道文物保护还要自筹资金吗。结果弄得是700多米长的胡同,拆掉所有的古墙壁,改成现代化的门脸,你让中外游客来南锣鼓巷看什么?凭空想象古街道、古胡同、古四合院吗?可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全国绝无二致的十分繁荣的商品市场而已。这是对文物保护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再比如后海,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保护工作,可我们看到的,是后海四周的老墙壁许多都被拆掉,开了不少咖啡店,可是咖啡店与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也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吗?真是莫名其妙。

北京南锣鼓巷说明文 第10篇

门口那石牌坊不知是当时的原貌还是后来人仿建的,斑驳的字迹写着这个地方的名字,伫立在那里,古朴、幽雅,向远望去,一条古老的街道延伸在那绿荫深处,不远处的墙壁上刻着几个大字和一些小字,显然是当代人做上去的,说明了这古老街道的来龙去脉。继续向前,一座座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展现着这条街道昔日的繁华,青砖青瓦,朱红色大门,大门口石雕甚是精致,清新,古朴,巷子两边的四合院大多都成了商业的场所,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四月,漫步在这古老的深巷里,踩着石板铺成的路,似乎踏过了岁月的轨迹,心灵在片刻间安静,时光瞬时惬意。走进一座四合院,朱红色的大门显然是原貌,透露着那个时代的高贵,屋檐青砖雕刻得花纹非常精致,走进去看,原来这已不再是有着原始意义的住宅,而是一家别具一格的小饰品店,她用手触摸着挂在店里的风铃,清脆空灵的妙音传播的很远,即使再喧闹的人群里,那音符依稀如在安静中奏起的天籁一般,她用纤纤细手轻轻触碰那用手工编织的风铃,玲儿在音符里摆动,蓝天、青砖四合院、风铃,三种并没有联系的事物却相映成一道心间的风景。

继续向前走去,阡陌交错的巷子让方向开始迷失,不再刻意寻求出口,就随意走吧!青砖墙与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逐渐得都感受不到风的气息,阳光肆意洒在这石板小巷里,映出两个清晰的影子,轻盈向前。走出巷子,向人群逆流方向走,彼此间擦肩而过,神态各异的人们好像都急匆匆的涌入这条长长的巷子,我在想,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我又回想,我们来这里又为了寻找什么?在疾驰而过的风中,在逆流而行的人群中,我不觉喧闹,不觉拥挤,仿佛一切思绪都被这巷子带进了那厚重的历史里,不知道昔日这里是如何,在今天至少这里让灵魂安静,让携手走过的人浪漫、温馨,繁华城中的城,这里也许就是北京的魂魄!我找到答案了,我们来这里,或者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追寻北京的魂魄!逆行到巷子尽头,我想该留点纪念,便走进了一家颇具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店,为她买了一条手链,愿那小小的手链能承载起以后的回忆,就像是古老的石阶曾聆听过我们到来时的跫音。

南锣鼓巷物业管理总结 第11篇

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为“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字,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而来的。

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外国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又一条酒吧街。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居民区,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儿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数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启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

街道空间中的四种艺术景观形式

南锣鼓巷片区是以居住为主的历史片区,经过700余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街道景观。现有的街道景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形式,代表着四个典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第一种街道景观是以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为主,青砖灰瓦,朱门石鼓构成的四合院宅门景观。第二种景观是由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折中式建筑,材料是青砖灰瓦,样式上却是西洋式的。第三种景观由沿街商业建筑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转型利用,其建筑主体结构没有改变,只是在商业标识,植物等半固定元素上有区别,另一部分把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的沿街立面改造成了现代的简洁形式,高窗明波,街道和室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成为一体。第四种景观是直线造型,以钢筋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使用功能分为居民楼、剧场、教学楼、办公楼等。这几种街道景观各有鲜明的风格,显现着不同的理念,蕴藏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体系内处于不同的层次和相互关系,对他们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明确针对性,分清主次,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需。

四合院宅门景观,南锣鼓巷是北京旧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建筑都是保护区内的主体,既是物质遗存保护的主体,也是价值承载的主体。四合院是内敛型的建筑结构群,面向胡同设立的宅门最能体现北京的历史街区特色。

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所以,自古以来,南锣鼓巷片区就是以居住为主的四合院聚居区,以四合院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是片区的主体文化遗产,其他景观形成的文化无论从规模、性质和产生的时间顺序上都处于次要位置。在越来越需要文化认同的自信的今天,将这种传统礼制方形建筑文化作为历史保护下来,应该成为南锣鼓巷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这对实现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保护开发的与以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风貌保护

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也在变化。四合院本身的建筑形制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元代的工字厅到现在几乎无存,明代建筑经过清工部《则例》的规范也在变革,只有这些变化发生在自身的体系之内,属于小幅度的渐变,文化脉络并没有中断。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四合院作为人的居住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维护和更新,人的生活方式与建筑艺术保持着默契的共生关系。

四合院街区在历史变迁中出现了衰败,而且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变异。近代工业革命产生的全球资本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把西洋建筑艺术也带到南锣鼓巷。不能否认,这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在艺术形式上中西结合产生了新的间建筑样式、丰富了街道景观,但这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幸的是,这些变异了的建筑艺术在南锣鼓巷的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而且在诸多方面和中国传统建筑保持着统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干扰较弱且保持着统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干扰较弱且已经结束,已经和历史街区融为一体,成为了城市的历史和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在世界的资本流动中除了发生变异以外,部分还被异质建筑艺术所吞噬。新的全球化浪潮造就了现代和后现代的风潮,其对南锣鼓巷的建筑文化遗产形成了更大范围,更持久的破坏,传统建筑被包围、被撕裂、被取代,北京城的个性和历史正在改变、被削弱。它“创造了令人目眩的融时尚、商业于一体的全球景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消费文化的肆虐,是国际资本的表象,是文化多样性的逐渐消逝,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南锣鼓巷中的纵向空间中的商业开发就是这两种文化的产物,而正在借助旅游的发展不断横向的胡同渗透、蔓延,应当控制他们的生存空间。

代表老北京城居住风貌的南锣鼓巷保护区是北京古城的精华,必须保护以四合院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各个方面进行规定性的空间格局、建筑实体和生活内容的保护,而绝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的环境载体。在保护物质环境外在形象的美好同时,还要揭示客观性历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保留建筑实体完美形象的同时,供人们去感受和品位。

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南锣鼓巷来说,以保护为核心的适度开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各个区位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老城区需要新的活力,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以便在新的竞争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作为文化遗产的南锣鼓巷成为了我们的文化资本,成为了宝藏。北京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才为世人所仰慕、欣赏,人们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恰恰是其传统建筑文化。把它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以保护为目标和原则进行适度的开发,就可以获得能力,可以获得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经济支持,推动保护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处于对历史的尊重,考虑到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在保护核心文化遗产之外,划定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其它处于附属地位而有价值的保护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开发,采取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主导的方式是合适而有益的。实践证明,南锣鼓巷中间的商业街的生成也正是伴随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依托人们在街区进行观光式旅游而自发形成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传统建筑文化和旅游开发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中心的商业设施为开发活动提供了服务,开发为商业服务提供了资金回报。但要警惕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南锣鼓巷的开发应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和终极任务,只有把开发的强度和深度限定在遗产得到良好保护的范围里,把商业活动内容和开发纳入到传统建筑空间中,使现代生活内容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协调统一起来,限制、消除异质文化在空间中的实体表现,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活形态,才能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南锣鼓巷导游词精选 第12篇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_。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 局中, 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 南锣鼓巷图1代, 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侧地区属昭回坊, 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 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呈“鱼骨状”, 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 南锣鼓巷也 称为“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她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20___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夏季中一个少有的细雨霏霏的凉爽午后,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上一篇:茶道心得体会下一篇:别让人生留遗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