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2024-09-14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精选8篇)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1篇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其总的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两种对立的指导思想。

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单纯地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储存信息的“仓库”,教师主观地决定教学过程,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

启发式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一种指导思想,它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贵在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实现系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的结合。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以语言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发挥应有的功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讲授法都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缺点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少,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僵死局面。

在实际的教学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

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做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有分析、有概括、有理论、有实际,有据有理,这种方法多用于中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讲授法的要求是:

(1)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运用概念要精确,论证原理、结论要严密,定理、定律的证明要充分,引用材料要确凿可靠。不允许以错误的知识和唯心主义的思想影响学生。

(2)讲授条理要清楚,讲课安排要合乎规律,由简及繁,由易到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内容要坚持少而精,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能力。

(3)讲授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如通过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讲授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

谈话法源远流长。孔子就经常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学记》总结谈话法经验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是运用谈话法教学的大师,并称之为“产婆术”。

谈话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谈话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智力活动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从教师的提问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住教师的教学思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谈话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应用。传授新知识的谈话,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和检查知识的谈话,主要用于复习旧课,检查掌握知识的质量;指导、总结性的谈话,主要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练习、调查访问等教学活动之始和结束。

运用谈话法的要求是:

(1)运用谈话法的关键在于精心设问——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牢牢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关键词语等)和难点(如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于理解的定理公式等);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繁简、大小等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主动的思维。

(3)提问方式、方法要具有灵活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

(5)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真诚。

(6)提问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其他书籍,使他们独立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好教科书,充分运用教科书。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性阅读,预习前要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具体要求。

(2)指导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准目标,一往直前;因人而异,善自选择,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务必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3)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有:摘录——把书中精辟的词句,主要事实的论述和结论等抄写下来;提纲——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概括地写出来;概要——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写出来。

(4)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运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或现场参观等方式,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理解间接知识和培养观察能力。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为学生做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要求是:

(1)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演示的目的,用什么直观教具,什么时候演示,事先要检查直观教具,示范实验要预先做一次。

(2)要把演示同讲授、谈话等方法结合起来。

(3)要明确提出观察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对演示的直观教具或示范实验,集中注意力,仔细地观察。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的要求是:

(1)参观必须服从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来组织。

(2)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参观地点和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制定参观计划。

(3)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材料,作必要的记录。

(4)参观后,教师要检查参观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谈话,要求学生整理参观笔记,班或小组写出参观的书面报告。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运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完善学生的技能、技巧,养成行为习惯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智力、体力活动,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和形成良好的习惯的基本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练习的基础知识。

(2)要系统且循序渐进地练习。

(3)要精选练习题,注意类型的多样性、代表性和针对性,提高练习质量,防止题海战术。

(4)要及时评价练习结果。

(5)组织练习要因材施教,重视创造性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控制一定的条件,作用一定的对象,以引起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和具体数据中获得直接知识的一种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是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验法可以使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而获得一定的直接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求知欲望。

实验法的要求是:

(1)实验前教师要编制实验计划,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将学生分组,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操作过程,写出实验安排等。

(2)学生独立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

(3)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出实验报告,并对作业进行检查,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学自然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实习作业的方式也不同,劳动技术教育课主要是进行生产技术的实习,如数学课有测量、作图实习等。这种方法的作用与实验法、练习法相似,但其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它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都有重要意义。

实习作业法的要求是:

(1)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实习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

(2)教师要加强指导。

(3)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实习活动要进行总结,并做出评定。

选择、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1. 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由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完成的手段和方法就有所区别。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讲授法、谈话法等;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就应选择谈话法或实验法等;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技能技巧,就应采用练习法、实习法。一节课往往有多种任务,应该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

2. 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会有不同的性质特征。要紧紧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性质特征选用教学方法。例如,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则常把讲解法和实验法结合起来使用;音岳、体育、美术又更注重练习法。总之,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

3.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教学方法亦有区别。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侧重采用描述、描绘,强调直观教学,而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演,否则学生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等。中学高年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除进行接受性学习外,应更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独立地研讨问题、获得知识。

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科书,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另搞一套。应当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科书作教学法上的加工,使教材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具有较高的水平。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2篇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用语言来讲解写字知识、书写要领的方法。讲授时应突出重点,解除疑难。语言要准确精练,通俗明白,有吸引力,富有启发性。

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直接知觉去观察汉字的造型特点的方法。指导观察时要注意一要有目的,有具体的观察要求。二要有顺序。三要动脑。有了准确的观察,写出来的字就容易符合要求。

示范法。教写字只靠讲不行,必须书写示范。教师示范时应注意动作缓慢,可边示范边讲解,帮助学生看准字的形态,看清书写的过程,进而理解运笔造型的道理。引导他们眼看、耳听、心想,加深体验。

比较法。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特点。写字教学中有正确与错误、美观与丑陋、主要与次要的对比;比较的形式也有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示范比较、正误比较、练习情况自我比较等。比较时,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也可独立运用比较的方法认清字形,分析字的特点,有效地进行书写练习。

实践法。学生写字,不是要口头懂得多少写字知识和书写规则,而是要在实践中即练习书写中体验和掌握书写技法,形成书写能力。练习书写要与观察、思考、记忆结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书写实际,合理安排时量和难度,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练好字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需要。

熏陶法。熏陶法是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引起审美心理的逐步变化。运用熏陶法,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环境的感染。如布置浓厚学书氛围的书法教室;引进文学艺术书法作品,增添书法欣赏的文化品位和趣味性;经常观察碑帖、字帖,让学生体悟中国书法艺术美。

写字教学案例

1、出示字卡,指名要求读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也可以一个字组一个词,体会字义。

2、指导写字,“狐、狸、猴”这三个字的部首是反犬旁“犭”,写“狐”要注意“瓜”和“爪”的区别;“诉”注意不能少一上点;猴子的三部分要挨紧一些。“候”和“侯”的区别。

主线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3篇

一、文眼突破法

文眼是作者立意的凝聚点, 也是文本整体语意的聚焦点, 是全文的精要之处, 关键所在。文眼体现着文本核心价值, 能引领学生洞察全文主旨、理清文脉筋骨、掌握文本关键, 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画龙点睛、统领全文等作用。文眼突破法改变了阅读教学总是按文本顺序展开的做法, 着力寻找一个牵动全文的突破点, 将其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帮助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对话。

文眼突破法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眼, 有效转化文眼。这又取决于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 是否对教学活动有整体规划。文眼可能是文本的题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段等, 但必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文眼可以转化为梳理文本思路的视点、突出文本重点的视点、化解文本难点的视点、激发学生兴趣的视点……如,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此段很自然地从上文过渡到下文, 不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是全文的聚焦点。教学该文, 如果从第3自然段突破, 将该段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就可以引导学生精读上文, 品读下文, 融通全文, 生成内通外联的教学活动主要线索, 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眼突破法的优点是, 文眼是可陈述性的, 一旦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用起来直接、直观、经济, 富有具象性和实在感。当文眼与相关内容互动交融, 演化为动态生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主线后, 会成为推进学生深入感悟的内驱力, 帮助学生发现文眼在文中的特殊意义和表达效果, 悟得文本内在的聚合关系。

文眼突破法的注意点, 一是切不可为选文眼而选文眼, 那不利于统领教学活动, 选了也得不偿失。二要尽可能凸现文眼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作用, 促进文眼与相关内容之间的先后承续、互有渗透、彼此交融、言意转换、和谐共生。三要利用文本相关内容, 对文眼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地投射, 丰富文眼所体现的语意, 让文眼呈现多种面貌, 多维指向, 展示其诱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文脉引路法

文脉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发展线索, 是贯通文本始终的表达顺序, 体现着文本内在的逻辑。文脉引路法就是将文脉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引导学生沿着文脉展开有序对话, 实现文路、教路、学路的有机统一。

文脉引路法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文本的脉络。如果文本有多条线索并存, 还要分清主次, 力求将其中的主要线索转化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以帮助学生疏通文本、贯通文意、融通学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有的按时间、空间、事情发展等顺序纵向展开, 有的按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说几件事的横向思路展开, 有的隐含着某种情感变化的脉络……一般课文都有文脉, 只要用心研读, 总能从中发现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结构或情感的脉络, 这给主线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 如果将该线索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在‘我’心中剪纸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沿着文脉, 感知全文, 精读相关重点语句, 悟得“剪纸”不仅说明姥姥的技艺高超, 更表明姥姥与“我”的情感是以“剪纸”为桥梁的, 进而以“在‘我’心中剪纸是什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披文入情, 情以言表,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以及对“我”的浓浓亲情, 感悟字里行间流露的“我”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文脉引路法的优点是将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注和统一, 汇成有序舒展的教学活动主要线索, 这不仅促使文本的字、词、句、段等语文基础知识交织于文脉, 生成结构化的认知模块, 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内在结构, 弄清写作思路的来龙去脉, 习得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文脉引路法的注意点是, 以文脉为整体把握视点引导学生言语实践的走势, 这里的走势不仅含有文本的脉络, 还含有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 且三者不是孤立并存的, 而是交织于一体、交融于一体。尽管三者的交织和交融依托于文路, 但应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体, 文本思路和教师教路都应服务于学生言语实践的发展, 服务于学生学习思路的舒展。动态生成的学习思路是否清爽, 不仅取决于文本脉络的揭示是否清晰, 而且取决于教师教学思路是否简约。

三、问题引导法

这里的问题是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是有助于学生展开长时间、深层次对话的主话题, 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后, 具有以一抵十之效, 能引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指向文本核心教学价值, 指向课时教学重难点, 促使学生有选择地品读, 有针对性地研读。

问题引导法的关键在于, 如何提炼恰当的核心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多维度地解决问题, 如何促使教学活动既简约又丰富。核心问题的提炼可以直接利用或间接转化文后的某条思考题, 可以将文中起总领、总结、过渡等作用的关键语句转化为核心问题, 也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在表达特点、阅读方法、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设计核心问题……但该问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高度的整合性和适度的开放性, 应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目的地, 成为学生行走于文本的线路图, 成为各个点教学的枢纽, 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舒展、深化后会逐步演化为教学活动主要线索。如,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时, 可以将课题中的“远航”转化为整体把握视点———“这是什么样的远航?”以此统领全文教学。尤其是学习本文重点郑和第一次“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场面时, 可以将“这是什么样的远航?”分化为“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远航?”引导学生分别精读相应的第一层 (第1至3自然段) 、第二层 (第4自然段) 和第三层 (第5自然段) 。这样, 以主问题反复追问, 多次聚焦, 引读导悟, 品词析句, 帮助学生多维度地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不怕困难、顽强探究的精神。

问题引导法的优点是, 核心问题可以从方向和范围两方面, 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提供一个大的思维框架, 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同时, 也为学生留足了自主阅读、多元感悟的时空, 避免过多、过细的提问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 防止学生停留于了解内容层面的浅阅读。

问题引导法的注意点是, 核心问题的创设与呈现要指向文本核心教学价值, 能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要注意核心问题有层次地分化, 有坡度地推进, 但又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 谨防由原来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要触发每一位学生思考, 倡导学生反驳。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披文得意, 意以言表, 切忌只回答该问题。“答案意识”淡化了, 对话才有可能丰富、多元、生动、深刻, 课堂才有可能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趣浓浓。

四、情境引领法

情境引领法是指从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与全文整体语意相宜的场景或氛围, 以此作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引导学生的阅读视野, 帮助学生还原文本的真实场景, 身临文境地感知语言, 感同身受地体悟文字。

情境引领法关键在于, 教师要悟得语言文字背后之意, 准确把握文本整体语意, 揣摩文本隐含的整体意象, 并从整体内化文本出发, 创设一种情境引领式的整体把握视点。这里的情境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呈现, 可以借助文中某种特定的声音表现, 也可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某种意象, 还可以是师生对话的某个语境……但必须与全文整体语意相宜, 必须在各个教学点的舒展中, 生成课堂整体语境, 生成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如,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 可以将文章开头的“暑热散去了, 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配以相宜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和柔和的朗读, 营造富有感性的月色, 并以此作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引读导悟全文, 建构教学活动的明线。同时, 以“在这样的月光下, 母亲用什么启蒙?从中看出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品读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等相关语段, 以建构教学活动的暗线。这样, 在以整体把握视点营造的柔和月光情境下, 品读重点语段, 使每个点的教学基于柔和月光, 融入柔和月光, 与柔和月光和谐共生, 让每一次重点语句的品读都充满月光浓郁的诗情, 进而帮助学生真切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感悟“我”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深入体味月光的美妙和母爱的美好。

情境引领法的优点是, 形象直观, 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还原文本的真实场景, 身临其境地行走于文本。同时, 体现整体把握视点的情境与各个教学点互动交融后, 会逐步转化为整堂课的教学语境, 学生借助这一语境, 循“象”明“意”、悟“意”、生“意”, 会促进“言”与“意”的转换, “情”与“境”的交融, 促使言、象、意、情、理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不断丰盈和外显该语境。

情境引领法的注意点是, 创设情境只是阅读文本的方法和途径, 而不是阅读文本的目的。情境的呈现和渲染要适时、适宜、适度, 要服务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切不可用情境的展现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同时, 情境的创设受教学设施、教师情绪、学生适应程度等条件的影响。

五、循环解读法

循环解读法是指将文中起整体把握视点的关键语句与各个教学点互文观照、循环映衬, 通过各个教学点多维度地解读整体把握视点的语意, 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整体把握全文。也就是说, 如果整体把握视点是文中的某个关键语句, 可以将该语句分别插入与之相关的各个教学点的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组成新的语段, 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下多次品读该语句, 进而丰盈该语句的语意。

循环解读法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表达隐含的整体语意, 以及对应的关键语句。这里的关键语句可能是言外之意十分丰富的词句, 可能是形象较为丰满的人物描写, 可能是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概述……其情意只有与相关的各个重点语段循环解读、互动交融后才会逐步具象、完整和丰盈, 其价值只有通过循环解读才会显现特有的容纳力和感染力, 以及促使学生深入品读的内驱力。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全文总起句是“景色秀丽的庐山, 有高峰, 有幽谷, 有瀑布, 有溪流, 那变幻无常的云雾, 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该语句体现着文本的整体语意。教学全文时, 可以将该语句的“神秘”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庐山云雾神秘在哪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精读相应的第2自然段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第3自然段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并将该语句分别插入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的末尾以及第4自然段的开头, 形成新的教学语段, 实现这几个自然段与该语句的互文观照、互动交融, 引导学生循环解读该语句, 凸显庐山云雾的独特姿态、变化之多、变幻之快等特点, 感悟庐山云雾的神秘, 体味文本优美明快的语言美。

循环解读法的优点是, 学生对某个关键语句复沓式的感悟, 会反作用于各个教学点, 教学点之间的互动又构成了学生品读该关键语句的新平台, 为学生整体把握各个教学点进行新的定位, 展开新的建构。这样, 各个教学点的品读时常处于波动之中, 会促使学生心中生成的学习思路始终处于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发展状态。

循环解读法的注意点是, 循环解读不是简单重复地互读, 也不是比较性阅读, 而是互为观照地品读。被循环解读的语句必须承载全文核心教学价值, 准确把握这样的语句是最大的难点。要追求多意会少言传的解读效果, 注意保持被循环解读语句的完整性和模糊性, 不刻意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答案来阐释, 防止把完整的画面、整体的意境肢解得支离破碎。

六、前后呼应法

前后呼应法是指前面的教学点有伏笔, 后面的教学点有回应, 前后教学点之间形成内在的呼应关系。许多文章前面写到的, 中间或结尾会有回应;后面提到的, 前面会有铺垫, 这种呼应的写法能使文章浑然一体。如果将这种文本前后之间的呼应关系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也可以使教学活动左挂右连, 首尾相接, 形成意脉相承的教学链。这里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其实就是利用整体把握视点的贯穿性、渗透性和聚焦性, 凸显和强化前后教学点之间的关联点, 使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前后呼应法的关键在于, 教师不仅要发现文本外在的呼应关系, 还要把握文本内在的前后逻辑, 并设法将此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前后教学点的异同, 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 课文以“我”的见闻为明线, 以明明的言行为暗线, 如果以“‘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而变?”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 可以有效地将文本的明暗线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先理清“我”的心情变化: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接着, 着重以“为何而变?”引导学生画出并品读相应的明明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在比较明明前后言行中, 体悟明明言行的前后变化与“我”心情变化的呼应关系, 有效地将“我”内心情感变化与明明对“我”的感染和影响联系起来, 从中悟得“番茄太阳”前后阶段的不同含义, 理解“番茄太阳”意义演变的前因后果, 以及双线并进的写作思路。

前后呼应法的优点是, 前后教学点的彼此互动, 有利于学生展开比较性阅读, 体察文本的前后关联, 增进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新鲜感和探究欲, 产生茅塞顿开、心开意豁、顺畅通达的喜悦感, 悟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和写作思路。

前后呼应法的注意点是, 呼应不是前后的简单回应, 而是后对前的适度递升。前面重渗透, 后续重提升, 后续的教学点在回应前面教学点中, 应力求使前后教学点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结构美和感染力。同时, 呼应既是文本的一种写作手法, 也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达方法, 应力求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常用的方法外, 还有先入为主、主题探究、师生共建等, 在此不一一推介。采用何种主线教学法, 应根据文本特点、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而定, 但必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舒展、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郑春.主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1 (1) :32-35.

[5]郑春.整体解读视点的创设方法[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3 (2) :36-38.

复述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4篇

1.提纲式

抓住主题句或分析段落大意,列出提纲,形成脉络,使学生迅速抓住篇章结构,通过回忆主要内容,联想学过的词和句,组织复述,如教SEFC BI时,通过师生归纳段落大意,教板书,指导组织学生复述:

Part1:The Russsan Czar Peter the Greatbuilt a new capital-StPetersburg.

Part2:St Petersburg has also been the centre of many important eventsin history.

Part 3:When the Nazis had gone,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beganrebuilding the city.

2.图画式

教授新课时,教师边简述课文内容边勾画出几幅与文章相关的简笔画,或教完课文后挂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幅图画,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看图说话。 简笔画简洁明了,直观形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学生复述时兴趣盎然,能持久记住经过再认与回忆的课文内容,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式

教师就课文内容延伸出一、二个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教完了SEFC BI unit9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复述。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ellphone?What do you think of it?Why do you think it?What’s the result of using the cellphone? 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和口述,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联想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有一定的作用。有时这类问题可事先公布,让学生有所准备。还可以让学生当堂提问,或让学生事先准备提问,教师回答问题,为学生自行复述作铺垫。

4.录音复述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 第5篇

 

 

   1.讲授法

教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提示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优点:a.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

b.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

c.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2.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食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的演唱、演奏,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练习法

练习法是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的教学方法。4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提问法”,是师生通过相互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5.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6.欣赏法

欣赏法式学生在音乐教师指导下,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借以陶冶情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7.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是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8.情境法  

 

 

 

 

 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9.参观法

 扩大学生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受教育,音乐表演与欣赏,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各年级应有的传统的音乐艺术活动及定点参观访问的项目受学校射去经济文化条件限制。

10.律动法

 发展学生多种感观通道对音乐感受体验的能力,增强身体的动作协调性赏与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以小学低中年级为主,不限其他各年级足够的教学活动空间受音乐学习空间的制约。 11.创作法

 发展学生音乐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即兴创作与表演,在教师知道下的作曲学各年级无具有多向、活跃、随机性强的特点,驾驭有一定难度。

12.游戏法

篮球的常用教学方法 第6篇

1、演示法

教学中尝试地进行技术动作的示范和战术配合方法的示范,运用幻灯、投影、挂图和录像等电子化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观看直观地感知教学内容。实践中的示范要与讲解互相配合,,要正确选择示范的队形和示范的面,示范的动作要正确。

2、讲解法

教学中采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方法和要领、战术配合的方法和要求及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通过听讲来感知教学的内容。

3、练习法

在讲解与示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是掌握篮球技能的重要方法。根据练习的形式可分为分解练习、完整练习、简单条件下的练习和复杂条件下的练习;根据篮球运动特点可分为个人技术练习、配合性练习和对抗练习等。运动练习的方法要求实效,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和运动量,使学生承受适当的运动生理负荷。

4、纠错法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错误的动作,教师必须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此时要运用纠正错误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纠正方法。纠正时应针以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简化练习方式,或进一步分析作和分别辅导,或采取辅助性的慢动作练习,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作。

5、完整与分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篮球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阶段和条件以及不同的对象,采用完整或分解教学法,但要注意两者的结合。一般开始学习新动作时,采用完整教学法,保证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形成整体概念。而较复杂的动作、战术配合,则采用完整、分解结合法,如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可分解为运球、运球急停、原地跳投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完整教学。战术教学通常是先完整讲解示范,使学生清楚布阵、移动路线、配合时机、协作方法等,再进行分解教学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整体战术配合。

训练应形式多样,内容手段丰富多彩。

一、注重柔韧和灵敏素质练习为学习篮球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柔韧素质影响篮球技术动作的幅度和难度,灵敏素质特别是敏捷的反应决定一名篮球运动员的前途。常用的柔韧和灵敏性练习:1、曲肘摸背、背后上下曲肘拉手。要领:肘关节高抬。2、分腿立向前屈体。要领:腿伸直手触地。3、侧弓步压腿 。要领:支撑脚跟着地,另一脚尖立起重心尽量向后。4、仰卧举单腿。要领:两腿伸直,同侧手触摸抬起的脚尖。5、转体。要领:脚跟不要离地。6、身体后伸。要领:膝关节前顶,两手触摸脚跟。7、两人相互踩脚。要领:脚步灵活,不能用脚踢。8、站、蹲、坐、爬启动跑的练习。要领:抛球要突然,启动反应要快。9、转身后抢球练习。要领:教师用手抛球,学生转身后抢球。

二、结合篮球步法提高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

篮球场上的快速移动能力是运动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篮球步法又是打好篮球的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利用篮球步法提高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这是儿童速度敏感期中十分重要。常用的练习:1、变速、变向跑。要求:变速、变向时要突然加速。2、看信号互相追逐。二人一组跑到教师面前时根据教师的手势向左或向右变向跑后互相追逐。3、模仿对方移动。二人一组,一人做移动,另一人做相应的移动。4、看手势做防守步法的练习。看教练手势做各种防守步法和综合防守步法练习。各种步法的综合练习。5、可在球场内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两种以上的防守步法练习。6、一对一防守练习。一人进攻,一人防守。防守者要与进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用运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球性。

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介绍 第7篇

1、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于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一定的表扬;

2、制作小型卡片,并在卡片上写下英文故事题目,让学生抽卡片然后讲英文故事;

3、组织班里学生观看英文原声电影,可选择一些简单一些的英文题材电影,并与大家英文交流观后感;

4、开展英文游戏,英文字母沙龙游戏,老师说一个单词,然后第一个同学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开头说一个单词,单词必须是某一类的,这个老师可以提前设定;

5、英文PARTY,地点可设在教室或室外,所有参与的学生只能用英文交流,如果使用中文交流可使用一些好玩的惩罚;

6、邀请自己外国朋友或外国留学生来班级与同学们交流,增进学生对真实语境的感受;

7、可选择课外的时间定期组织英语角,并让学生轮流当主持人,这样不光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才能。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8篇

一、学会利用音标与拼读规则认读单词

音标是准确拼读单词的基础,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单词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音标与拼读规则的渗透, 不要求快, 采用一两节课进行突击式训练, 而是要将音标与拼读规则的学习与具体的单词结合起来, 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掌握。在学习新的单词时, 当教师进行领读时, 我们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 而是要让学生认真地听, 听这个单词由哪些音素、音节构成, 重音读在哪里。这样可以让学生将音标与单词结合起来, 更利于学生词汇的学习。同时英语词汇虽然量大, 但是在拼读上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因此, 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读, 还要让学生掌握拼读规则。如在学习keep时, 可以让学生来试着拼读sheep, 学习cold时拼读hold等。这样将拼与写结合起来, 非常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采用形象直观教学方法来教学单词

初中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 更能获取直观信息, 丰富表象,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往的单词学习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 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而学生对单词的掌握也只是死记硬背, 而造成词汇教学整体效果低下。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借助动作、表情等来辅助教学, 这样的词汇教学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更利于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与理解, 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在学习milk这个单词时, 我手中拿着一杯牛奶, 说道:“What’s this?It’s a cup of milk.”紧接着又拿起一杯, 说道:“There are two cups of milk.”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对话, 在反复的一问一答的情景对话中, 学生便可以准确掌握milk的词义与词性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枯燥的记忆更富有趣味性,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运用构词法来认识与记忆单词

英语词汇量虽然大,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 各个单词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掌握了这些内在规律, 便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扩大学生词汇量。故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构词法的渗透, 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构词法来认识与记忆单词。构词法主要包括合成、派生、转化等。其中派生法是最主要的。所谓派生是通过加前缀与后缀的方式来构成新的单词。掌握了构词法, 可以让学生从一个词延伸出去, 学会更多新的单词。如前缀un-, im-表示否定“不”, happy—unhappy, possible—impossible;后缀-er表示“人”, teach—teacher, drive—driver;后缀-ly改变词性, 变成副词, quick—quickly, careful—carefully等等。这些构词法是提高学生识记效果, 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运用构词法, 将一个词延伸出去, 让学生由一个词学到更多的词, 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构词法。这样学生便可以运用构词法来扩大词汇量, 学习一些生僻的单词。

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学习单词

正所谓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孤立片面地学习单词, 将单词与句子和具体的语境割裂开来, 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运用的误区, 既不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掌握, 也不利于词汇量的扩大, 更不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 在教学单词时, 我们要将单词运用于句子中,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学习, 从而避免学生以母语为中介进行翻译式学习, 更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学习的精髓, 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学习单词时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模仿与记忆, 而是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猜测词性与词义。同时, 教师也要尽量采用英语教学, 为学生创设全英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汇、语法等也要尽量采用英语来解释, 这样更利于学生语感的增强, 更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上一篇:活动策划年计划下一篇:领导干部个人整改方案 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