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诗歌散文复习

2024-06-23

选修诗歌散文复习(精选6篇)

选修诗歌散文复习 第1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________________(流派)的继承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 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屈原,名平,字原。________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_____(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或“骚体”,屈原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楚辞》中的《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等。《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______、_______和汉代________等人的诗赋,西汉_______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3、鲍照,_______(时期)文学家,字明远。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最有名的是《_____________》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鲍诗___________,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_________在他那里有显著发展,对唐代诗人很有影响。

4、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_______。因他做过左拾遗、工部侍郎等职,故又有杜拾遗、_________之称。晚年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的诗被誉为“_______”。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基本以__________为主。杜甫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___”。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5、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是______{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忧国忧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点,其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出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________媲美,誉之为“可称史诗”。

6、阮籍,________诗人。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揭露魏晋易代的黑暗的现实生活,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手法,曲折隐晦,言近旨远。阮籍对_________的发展颇有贡献。

7、陶渊明,字元亮,别号__________,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__________。______(时期)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分可以划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后人称之为“__________”。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_______诗派。

8、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有“_______”之称。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____________,反抗传统束缚,追求____________的积极精神。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

为千古绝唱。存诗900余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9、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代表词人。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以______为界,前期多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________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慨叹身世,怀乡忆旧,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词不追求砌丽的藻饰,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是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易安体”。有“____________”之美誉。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漱玉集》。

10、黄遵宪,________(时期)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___________的重要人物。主张“________________”,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像等新事物和东西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成为近代“_________”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____”。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11、张若虚,_________(时期)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____________”。《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_______________,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12、孟浩然_______(时期)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___。以写____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__。与王维并称“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3、韦庄,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___________其并称“温韦”,也是“___________”中的代表之一。

14、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___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_____”之称。

15、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___________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与辛弃疾并誉为“______”。并开创了_______词派。

16、姜夔字尧章,号____________,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在南宋词坛上,姜夔、___________、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

17、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___________,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词作以_______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_____。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真挚自然,多用_______手法。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8、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世称李昌谷、鬼才、_______等。卒时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李凭箜篌引》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____________、韩愈的______________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19、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___________。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周邦彦,字美成,号_______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他的词自成一家,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之称。

21、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___________并称,盛唐_________代表作家。其诗感情激

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22、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___________。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___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___”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___________”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3、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是___________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与___________齐名,并称“温李”。

24、睢景臣,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一作舜臣,字景贤,又作嘉贤,扬州人(今属江苏)。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今不传。散曲尚存三套,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25、《庄子》是_________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他是________(时期)蒙人,思想家,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

26、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西汉夏阳人,我国___(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___时代,下至_________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通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7、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赋,是介于__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8、《诗经》是我国_______诗歌总集,收入了______初年至______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为“__________”。作品按照音乐分为_____________三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______________。

29、乐府是汉代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__________”或“_________”。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_______”,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______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________________”。

30、建安时期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氏三父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王粲、刘祯、徐干等____________。后人把建安时期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建的风貌,称为“_____________”。

31、初唐四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唐诗坛上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等为代表的____________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_____诗人。

32、词起源于____,发展于_____,兴盛于_____。根据长短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根据风格分为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_________,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秦中吟》 《长恨歌》、《琵琶行》

2、战国 浪漫主义 楚辞体 风骚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屈原 宋玉 贾谊 刘向

3、南朝宋 《拟行路难》 气骨劲健 慷慨不平七言诗

4、杜少陵 杜工部 诗史 沉郁顿挫 儒家仁政 诗圣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5、放翁 南宋 杜甫

6、三国魏 竹林七贤 五言诗

7、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诗和咏怀诗 田园生活 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山水

8、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和理想

9、易安居士 婉约 南渡 靖康 千古第一才女

10、清末 戊戌变法 我手写吾口 诗界革命 史诗

11、唐朝 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

12、唐朝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13、《秦妇吟》 温庭筠 花间词人

14、王右丞 山水田园 苏轼 诗佛

15、子瞻 东坡居士 诗文革新 苏辛 豪放

16、白石道人 辛弃疾、17、容若 小令 李煜 白描

18、诗鬼 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19、李后主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20、清真居士 词家之冠 词中老杜

21、岑参 边塞诗

22、柳河东 柳柳州 文以明道 古文运动

23、花间词 李商隐

24、元朝

25、庄周 战国 道家

26、西汉 黄帝 汉武帝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7、李商隐

诗和散文

28、第一部

西周 春秋

诗三百

风雅颂

赋比兴

29、“乐府诗”或“乐府歌词”

古诗

萧统

“五言诗之冠” 30、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3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山水田园

边塞

32、隋

小令、中调、长调

婉约派

豪放派

(林花谢了春红)

选修诗歌散文复习 第2篇

****年**月**日

班级

座号

姓名

羁旅行役诗复习学案

一、[重要知识、方法回顾]

(一)、概念阐释: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天涯沦落的哀伤,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对亲朋故友的思念及温馨家庭的憧憬,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幽怨等等。

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

(二)、常见意象

天涯、他乡、驿道、驿亭、故园、桑梓、寒山、烟、暝色、日暮高楼、远客、慈母、家书、双鲤、(客)船、马、杜鹃、鸿雁(归雁)、宿鸟、寒蝉、梧桐、秋叶(黄叶)、猿啼、沙鸥、浮萍、飞蓬、杨柳、凄风、苦雨、月亮、斜阳、高楼、危栏、晚钟、灯漏、孤灯、无眠、醉酒、寒砧、捣衣……

例析: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景物特点(常用术语):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三)、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 端午:五月初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四)、羁旅行役诗分类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枫桥夜泊》、马致远 《秋思》。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游子吟》、王维《杂诗》等。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发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王昌龄《闺怨》。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五)、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①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②侧面落笔(对写法)。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六)、鉴赏方法点拨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七)、教材中羁旅行役诗的篇目有:《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韦庄)、《旅夜书怀》(杜甫)、《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二、[习题精练、巩固过关](学生全员必做)

《登岳阳楼》杜甫

1、颔联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2、颈联的“有”和“无”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3、诗人凭轩泪流的原因有哪些?

4、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5、尝试总结诗歌的主旨

《菩萨蛮》韦庄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发挥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置身美妙的诗境中。

3、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旅夜书怀》杜甫

1、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2、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而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伟大的景象,那么诗人要写的到底是孤独还是阔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4分)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虞美人》李煜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5、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苏幕遮》周邦彦

1、上阕写了那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下阕写了什么情?

5、《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三、[拓展提高、真题再现](学生部分选做)

1、拓展练习: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2、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四、【参考答案、详细解析】

《登岳阳楼》杜甫

1、①“坼”字,是分裂的意思,“浮”字,是漂浮的意思。

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吴地和楚地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这两个字传神的营造了一幅极其壮阔的画面,与下联自叙的落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衬出了诗人深深的孤危感。

2、面对着洞庭湖的壮阔雄伟,联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漂泊天涯,只能以舟为家,引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

3、慕名已久,终得登楼的感慨;对亲戚朋友的眷念;年老孤独多病的悲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百姓遭难的同情;无以报国的自悼……

4、不同意。诗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5、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虽漂泊孤苦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示例:这是秀丽动人(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图。江南的水澄澈碧绿,比碧蓝的天空更纯更净;江南生活闲适恬淡,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躺在雕栏画栋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何等的悠闲自在!当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之情。

3、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旅夜书怀》杜甫

1、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这是一幅雄浑壮阔的月夜江景图。在阔大的江岸,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首联的意象无一不突出“孤”字,而颔联的意象则写出了“阔”的特点,以反衬作者孤独的形象与凄苦的心境。

2、孤独。这是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大江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黯淡的未来,何处者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① “垂”和“涌”用得尤为传神。“垂”是低垂的意思,“涌”是滚涌的意思。②平野茫茫,群星低垂地面;江涛滚滚,月光在江中翻滚涌动。

③诗人表现了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以此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4、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杜甫一生确以文章著名,却不想仅靠文章著名,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他为自己以文章声望了此终生而可惜,因而,他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道我的志向并不在文章上面呢?杜甫在成都幕府时确年老多病,但杜甫不服老也不辞病,他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挤轻贱他。表面上说“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老病而休吧!”言外这意是:排斥我,使的辞官而去的那些人,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这一联反悔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之情。

5、比喻。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自己。以形象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虞美人》李煜

1、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 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月指的是秋天的月,春花与秋月本应是人间的良辰美景,然而诗人的一声叹息,让所有的思绪都跌入了无尽的悲伤中。这里的月表现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伤。故国已经不再,江山易主,李后主望月的心情已经变了,巨大的悲痛通过一安溪六中校本练习 声“何时了”表达出来。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月如钩”也是诗人所见的景象,一弯残月照着李后主的孤寂的身影,表达的是李后主一种思念,缅怀过去的悲痛心情。如今只能独自一人赏这残月,引起后主无限的遐想回忆,勾起了他的怀念、眷恋。

“月亮”这个意象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5、运用了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时的无限怅恨之情。

6、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之多;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本句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赋予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苏幕遮》

1、三、1、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选修诗歌散文复习 第3篇

关键词:举三反一,中学语文,选修教材,专题重构

“选修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要实现的目标是扩大 积累,深入赏析、实 践运用。”[1]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适应高中生深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专题方法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因其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若教师仍旧参照必修教材教法按照内容编排先后顺序进行教学,那么,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者打乱教材编排顺 序,对选修内容进行全新整合,专题重构势在必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品鉴作品能力的提升,文学修养的提高,都建立在自身有一定数量的作品积累基础之上。如何实现让学生通过扩大积累,达到深入赏析,并最终能够实践运用这一课程目标,笔者对该教材进行了专题重构,合理整合,并运用“举三 反一”式教学 方法进行 了试探摸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前言中说:“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 读古诗文。”“欣 赏(鉴赏)”二字也就成为了这本教材编撰的着力点,更是一线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教材选文因此从鉴赏方法角度进行编排,诗歌之部,文章篇幅众多,内容涵盖面广,单元设计“守正出新”。教材内容具体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 个方面逐 层深入,先探旨意,再赏意境,后品声韵。散文之部也分三个单元,分别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贯中脉”和“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既有形象分析,也有逻辑性和抒情性的双重建构,更有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赏析切入。总体来说,教材规划从浅层看显得内容丰 富,层次井然。

不过细究下去,会发现本教材的六个单元貌似立足“欣赏”为本,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进行编排。但是,如果真按照这个思路逐一教学,便会面临着“教无重心、学无明向”的尴尬之局。因为诗歌的赏鉴并无明确划分,书中所提的三种鉴赏方法并非完全孤立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按哪一种方 法进行专 题教学都 可能会顾 此失彼。抛开教材部分内容的难度大、教学时间受限、学生阅历浅等难题不谈,典型杂糅式的编排方法将给一线教师最先带来解读教材、落实教学内容上的困难。

二、方法的引入

近年来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语言学习 的新思路。例如,学者叶亚美在《教材使用的三重境界》中结合教学片段,将教材使 用的有效 性与教学 效果相联系,得出教材使用的三重境界,即“吃透教材、利用教材、超越教材”,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曹明海先生则在其著作《语文教育观新建构》中提出了“举三反一”这一方法。他认为,“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思路提出来的语言学习的新思路,实质上也是新语文教育复归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之一[2]。它强调在 语言学习过程中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视积累”之传统,通过积累“三”(泛指,“多”的意思),实现学生在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的反刍“一”。这一教学 思路的提 出正是基 于充分看到语文课程教学的独特性。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更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真正占 有”,挖掘学生 的潜能[3]。作为现行语文教学 方式的有 力补充,若充分践 行这一思路,将会更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以上语言教学新观念带给中学语文教学不少启发。笔者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因难以实现有效利用教材,所以对于做到“吃透教材、利用教材、超越教材”深感困惑,更感到以利用教材基础教学达到扩大学生积累、提升品鉴作品能力、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着实不易。“新课程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致力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本质,通过拓展教材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通过 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发展。”[4]由此,在进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时,笔者借助“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路,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以“重积累”、“重感悟”为着力点,再建重构教学专题,引导学生 借助把握 同类诗词 的丰富内涵,以期提高其品鉴能力与语文素养。

三、策略的探索

在更加灵活、开放的思路影响下,当前高中 语文选修教材在文章内容上十分丰富多样,但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被纳入课堂教学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时,在教学内容上要讲究选择性,无需每文必教;在教学方式上更需“举三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教师运用“举三 反一”,对教学内 容进行“积累式”、“感悟式”整合教学,力求做到“围绕教学目标处理教材,针对语文 特点用活 教材,厚积薄发 吃透教材”[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汇集名家经典范文,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集中体验,改变过去对单篇范文细致“拆解”、深入“鉴赏”、反复“锤炼”的教学方法,由丰富积累到切身体悟,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推衍的目的。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了以下重构:

(一)诗歌之部

在对诗歌之部进行系统教学前,教师首先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的内容对诗歌的特性、诗歌的格律、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特点及方法等基础性理论概念、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从整体上建立起关于诗歌的认知轮廓,再分别从诗歌创作方法、风貌特征、派别发展、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1.按照诗歌创作方法建构。浪漫主 义与现实 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并行的两条河流,其创作方法影响深远。由此,可以整合 出古代诗 歌创作方 法之现实 主义———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作为范本;古代诗歌创作方法之浪漫主义———选取屈原的《湘夫人》、《国殇》和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范本。通过将现实主义诗篇与浪漫主义诗篇进行并举,让学生感受由于想象夸张和深沉陈述造成的不同文学魅力,进而思考在这两种魅力背后发挥作用的语言文字的操作。专题结束后辅以高考古诗鉴赏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的拓展延伸,有效巩固所学,既做到“举三反一”,丰富学生诗歌内容积累,又能有效厘清选修与高考的关系,通过“选修融必修化”,实现学生答题技巧能力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按照诗歌总体风貌特征建构。唐 朝是中国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诗”发展的顶峰时期,由此可以根据诗歌时代总体风貌构建出盛唐气象系列。如盛唐气象之“景象篇”———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等诗作为例;盛唐气象之“人物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等诗作为例。前者以辨析意象、品评意境为主要学习方向,后者以理解诗人诗词风格为最终学习目标。两者构建设想均建立在引导学生先“积累”再“感悟”后“生发”的教学思路上。

3.按照派别发展建构。词之流变———以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温庭筠的《菩萨 蛮》、李煜的《虞美 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著名词作为个案,分析词这一体裁在唐末至宋代的发展变化。其中,以词的发展史为重构理论前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切割”,使学生能迅速在有效教学时间内积累大量关于词的内容,于丰富“积累”中自然“感悟”每篇词作的特点。

4.按照表现 手法建构。 如“同题行 怀,同中有异”———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进行比较 阅读;此外还有 “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对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

(二)散文之部

借助《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部分内容,可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衍变历程及不同类别等散文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应注重对同类型文本的横向比 较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特征,将“欣赏(鉴赏)”作为该部分教学的主基调和着力点。因此,在内容组合时,可“打破原有专题甚至是教材的限制,依一定的标准选择相关篇目重构专题”[6]。

1.人物传记欣赏之“形象篇”———《项羽 之死》、《方山子传》、《种树郭橐蛇 传》。本专题以 人物传记 形象评鉴为重构基 础,有效嫁接 高考文言 考点。在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阅读意识,通过文本研读,提升学生筛选文 中关键信 息,鉴赏文中 人物形象 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引入“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的兴趣,使学生能在阅读中知人、明事、辨理,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诸子经义研读之“语言篇”———庄子《庖丁解牛》,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 华侍坐》。《庖丁 解牛》说理层层深入,条分缕析,透彻明晰;语言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子路曾晳冉有公 西华侍坐》作 为儒学经 典《论语》中难得的对话语 录体长篇 文章,言简义丰,塑形各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文本整体出发引导学生精析文本,细赏语言,以提升学生欣赏文言、鉴析文本的语文能力。

3.政论散文典范之“论证篇”———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欧阳修《伶官传序》。《阿房宫赋》语言铺陈华丽、描写形象生动、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六国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层 次明晰,全文结构 工整,思路严谨;《伶官传序》全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有理有据,逻辑严整紧密。教学时可将三篇文章按论证方法特点重组联通,将文言鉴赏与学习议论文论证结构进行结合,以经典文言散文的典范性、示范性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4.至情美文欣 赏之“言情 篇”———韩愈《祭十 二郎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归有光《项脊轩志》。整合本专题时,将“如何言情”作为打通四篇美文的主线,以“痛悼亲人”、“思忆旧友”、“追叙天伦”、“悲 描旧轩”为中 心,或“家常抒情”,或“记人言情”,或“诗境传情”,或“琐事寄情”,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抒情随笔或小品文的集中阅读,感受到虽然作者言情手法各异,但均能以文感人,以情动人。

在散文部分的教学中,每一个专题均可适当嫁接高考对应知识考点,如人物传记欣赏之“形象篇”对应高考文言人物传记阅读,诸子经义研读之“语言篇”对应高考文言基础知识辨析,政论散文典范之“论证篇”可作为学生习作议论文写作范本加以引导利用,至情美文欣赏之“言情篇”则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写作散文时形散神聚,“情”脉中贯。

四、结语

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复习策略 第4篇

一、立足考纲。分析题型特点

考纲对选修部分的规定最为简单,只有考查纲目,不涉及具体考查内容。很多老师在复习中往往认为考纲没有太大的用处,其实不然,2008年~2011年江苏高考选修部分的题目,同一本书没有考查过同一单元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考纲进行简单的排除,把重点放在那些没有考查过的单元,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样做,不是不复习其他部分,只是有重点,相对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随着考查内容的增多,在以后的考试中,往往不再单独考试一单元的专题,而是多单元的结合,因此,复习要多注重比较。

同时,每年的考纲后面都有一部分典型的例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例题和高考题在很多层面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设问的形式、考查的层面、分值的安排等。

二、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课本中选修部分的两本书,容量大,考试分值相对小,在复习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高考中只考查材料题,不考查选择题,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样,对课本的整合就显得很重要。

那么,怎样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整合呢?要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例如,选修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每一单元的结构都一样,分别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层面讲述。高考中很多时候要用到内容部分,教师可以在复习中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整合,以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结合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必要性)、这样的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内容中有什么缺点、改革有什么不足、改革的性质、你的感悟等。这样的整合学生感到线索清楚,能和高考题很好的结合。

对于课本中选修四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部分,根据教材特点,主要是掌握人物活动,并结合人物活动对人物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在复习中教师主要按照人物的活动从功绩和不足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利用纲目的形成整理出人物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活动进行评价。同时,根据高考考查题目的要求,增加归纳关于人物品质的内容。此外,从国别、时间段等角度进行整合教材,这样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复习中减轻学生的负担,做到事半功倍。

三、加强训练。以练习促进复习

纵观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选修部分的题目,呈现出跳出教材、注重考查能力的特点。因此,有针对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中对于练习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向学生展示历年的江苏高考题,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的特点。第二步,集中各地模拟试题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各地试题特点。第三步,综合各地试题,把题目按专题、时代、人物等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多角度掌握知识。

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了解了各类试题的特点,对各层次考查要求做到了心中有数,起到了巩固课本知识,增强了解题能力,有效地配合了基础知识的复习。老师把学生所做的习题进行集中讲解,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把重点的地方逐一指出,并告诉他们错误的地方,以后答题需要注意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提高了解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复习作用。

四、及时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感觉选修部分已经学的不错了。但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好像又陌生了。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通病,遗忘率很高,那么,在二轮复习以后会不会又像一轮这样,很快就遗忘了呢?我们在复习中,非常注意及时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具体的方法有:多样的默写检查、学生上课的复述、学习小组的相互提问、题目抽查等。这样能够尽量减少遗忘率,又能够及时提醒学生要及时有效地复习。

选修诗歌散文复习 第5篇

教材篇目

《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

单元目标

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复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理解意象和感情的关系。

重点难点

1.复习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复习掌握分析古诗景情关系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积累运用】

一、字音

滟滟yàn霰弹xiàn汀上白沙tīng

潇湘xiāoxiāng寂寥jìliáo岩扉fēi

剡溪shàn郯城tán水澹澹dàn

鸾回车luán訇然中开hōng吴楚东南坼chè

豆蔻词工kòu垆边lú聒噪guō

渌水lù谢公屐jī涕泗sì

乾坤qiánkūn戎马róng荸荠bíqí

戊戌wùxū纤尘xiān纤夫qiàn

碣石jié扁舟piān扁平biǎn

青枫浦pǔ姓蒲pú天姥山mǔ

姥姥lǎo

二、字形

1保uān喧宾夺主xuān煊赫xuān萱草

2彼dàndàn澹澹彰善dàn瘅恶

肆无忌dàn惮dàn啖以重利

3shàn剡溪shàn禅让shàn膳宿

shàn嬗变

4倍梗毹埃蹀⒊穑毹埃蹩

5jié碣石jié桀骜jié孑立jié羯鼓

三、词语

1.思考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蒙山巍峨挺拔,让人高山仰止。(×)

(2)这个小男孩正值豆蔻年华,精力旺盛。(×)

(3)老师一来,这两个正在打架的孩子立刻停下来,摧眉折腰。(×)

(4)洞庭湖江天一色的壮景是何等迷人!(√)

(5)青年时代犹如春花秋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2苯馐拖旅婢渥又屑拥愕淖帧

(1)乾坤日月浮

(2)訇然中开

(3)迷花倚石忽已暝

(4)烟涛微茫信难求

(5)吴楚东南坼

(6)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7)失向来之烟霞

(8)岩扉松径长寂寥

(9)虎鼓瑟兮鸾回车

(10)云青青兮欲雨

(11)列缺霹雳

(12)对此欲倒东南倾

(13)訇然中开

(14)古来万事东流水

(15)栗深林兮惊层巅

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1)可怜楼上月徘徊

(2)应照离人妆境台

(3)惟有幽人自来去

(4)淳熙丙申至日

(5)势拔五岳掩赤城

四、名言名句

1狈缫桓,雪一更,,故园无此声。

2苯セ苹瑁,都在空城。

3倍十四桥仍在,,。

4,月涌大江流。

5,溪柳自摇沙水清。

6鄙街邢熬补鄢槿,。

7蔽蠢夏还乡,。

8蔽獬东南坼,。

9笔兰湫欣忠嗳绱耍。

10,使我不得开心颜?

11痹魄嗲噘庥雨,。

12鼻а彝蜃路不定,。

13,惟有幽人自来去。

14焙柩愠し晒獠欢龋。

15比松代代无穷已,。

16苯水流春去欲尽,。

17,愿逐月华流照君。

18卑自埔黄去悠悠,。

19弊院马窥江去后,,。

五、素材集成

1彼夭模翰恢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应用提示:历史如滔滔江河,滚滚而去,古今多少事又有多少人铭记于心?天地恢恢,古往今来一成不变的只有江水明月,人生比之,无疑是如芥子比之须弥,黄沙之于大漠,滴水之于大海。既然如此,为何不放弃那些如云如烟过眼即逝的虚名利禄,为民造福,争取流芳百世呢?

适用话题:永恒与瞬间。

2彼夭模喊材艽菝颊垩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应用提示:回顾历史长卷,我看见那放荡而又才华横溢的李白。他一生都在向往能够施展政治才华,却偏偏不肯向权贵作出半点妥协。面对权贵敢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正是这样使他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适用话题:张扬个性与社会需要、气节。

3.素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

应用提示:在诗人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主宰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随着湖水波动而漂荡起落,不禁让人想到杜甫一生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命运放在心上,他眼中不只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有自己,还有天下百姓。

适用话题:爱国、心志、人生、历史的天空。

4.素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应用提示:眼望着万里江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适用话题:战争、爱国。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景情关系)

【考点解读】

该考点选材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以概括诗歌中的景物特点和抒发的情感为具体的考查点。试题形式则有:①从全词看,某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2009年安徽卷)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写法上考“某一联是怎样写景的?”③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某句。④全诗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等等。

【温馨提示】

①掌握部分常用鉴赏术语;②掌握部分常见的古典意象的情感指向;③注意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

【考题例析】

1.(2011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进行全面赏析。

2保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定点训练】

一、基础过关

1苯馐拖铝屑拥愕拇视

(1)云青青兮欲雨

(2)青冥浩荡不见底

(3)失向来之烟霞

(4)可怜楼上月徘徊

(5)熊咆龙吟殷岩泉

(6)栗深林兮惊层巅。

(7)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

(2)表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

(3)韦庄的《菩萨蛮》中表现词人矛盾情感的句子是:。

(4)《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之景的句子是:;描写诗人凄惨处境的句子是:。

(5)红颜弃轩冕,。

(6),阴阴夏木啭黄鹂。

二、阅读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①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

(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②似月,皓腕凝霜雪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2)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②

【注】①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了送别歌的代称。②西楼:指榭亭。

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第四句中“落”也有写作“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

9.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情达意的`写法上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或另有见解?请简要阐释。

三、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花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他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0.“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

1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节,分点表述。

12.(1)文章第④节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

(2)文章在第⑤节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

13.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谈谈这种结尾对你写作的启示。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参考答案

【积累应用】

三、

2.(1)象征天地、阴阳等(2)形容声音很大(3)天黑,夜晚(4)实在(5)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6)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城池(7)原来(8)石门(9)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10)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11)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12)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13)“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14)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15)栗,使……战栗;惊,使……惊动

3.(1)古,可爱。今,值得怜悯。(2)古,离家在外的人。今,离群索居之人。(3)古,隐居者。今,心情郁闷,不开心的人。(4)古义指冬至这一天。今义指到了这一天。(5)古义指超出。今义,动词,抽出。

四、

1.聒碎乡心梦不成2鼻褰谴岛3辈ㄐ牡矗冷月无声4毙撬嫫揭袄5币疤液笑竹篱短6彼上虑逭折露葵7被瓜缧攵铣8鼻坤日月浮9惫爬赐蚴露流水10卑材艽菝颊垩事权贵11彼澹澹兮生烟12泵曰ㄒ惺忽已暝13毖异樗删冻ぜ帕14庇懔潜跃水成文15苯月年年望相似16苯潭落月复西斜17贝耸毕嗤不相闻18鼻喾闫稚喜皇こ19狈铣厍悄荆犹厌言兵

【定点训练】

一、基础过关

1.(1)“青青”,黑沉沉的。“雨”名词作动词,下雨。(2)“青冥”,天空。(3)“向来”,原来的。(4)“可怜”,可爱。(5)“殷”,象声词作动词,震响。(6)“栗”,使……战栗;“惊”,使……惊动。(7)名词“霹雳”作动词,电闪雷鸣)

2.(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5)白首卧松云(6)漠漠水田飞白鹭

二、阅读鉴赏

3.(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2)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4.(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5.(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家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6.(1)此诗颜色多彩而又协调,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2)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7.第二句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在青山急流间红叶满树,突出了景物的鲜艳美丽。第四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了酒醒后西楼下满天的风雨。凄冷的景物衬托出诗人凄清的情感。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8.(1)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2)①“落”字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段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秋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②“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两种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9.(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表达离情。(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此题为开放题型,可以不同意而肯定其它字眼,言之成理即可)

三、10.“根”指的是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他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

11.(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或重视友情)。(3)藐视权贵。

12.(1)李白既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功名,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追求世俗却不阿谀权贵。这当然是一个妄想。(2)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可联系文章的主旨)

13.文章的结尾形象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届高三生物复习选修12 第6篇

颜色反应基本上是

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操作繁琐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上一篇:差异性营销的优缺点下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做追求卓越担当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