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精神范文

2024-07-07

党的精神范文(精选8篇)

党的精神 第1篇

重温党的历程 弘扬党的精神

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刘少奇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向全会作了报告。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44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揭露和批判了高岗和饶漱石在财经会议和组织工作会议及其前后的反党分裂活动,一致通过毛泽东建议起草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会后,干部和党员学习和贯彻执行这次会议的决议,大大加强了党的团结,从而保证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这次大会通过的宪法及其他法律,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5年4月18至24日,周恩来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我国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同其他与会国家一起,为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共中央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是不对的;同时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一方面又开始以苏联的错误为鉴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956年 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党员1073万人。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肃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要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反对官僚主义。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并根据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

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后来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1956年年底,全国农村入社户占总农户的96.3%;90%以上的手工业劳动者加入合作社;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主要指标。在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生产总值产均每年递增4.8%。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医药卫生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讨论了邓小平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陈云关于改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和农业增产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并基本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以及其他几个有关的规定(草案)。会议着重讨论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具体部署等问题。会议开始时,毛泽东提出,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仍应回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在小组讨论中,对此发生了不同意见的争论,不少人继续坚持党的八大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毛泽东在大会最后的讲话中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就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的估计。讲话还对党中央在1956年采取的纠正冒进倾向的正确方针提出了批评。这就开始背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为“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7年12月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超额完成。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9%,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5%,国民收入总额增长了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次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予盾已经转变的正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就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会上,浙江、甘肃、安徽、云南、广西、青海、河北、广东、新疆、河南、山东等省和自治区的代表大会发言中,报告了本地区党组织在整风运动中,同党内的所谓“右派分子”、“地方主义分子”、“民族主义分子”以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作斗争的经过。许多地方的重要领导干部被宣布为“右派集团”、“右倾集团”或“反党集团”。这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党内的突出表现。会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作的创造精神。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5月27日至7月22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前局势、国防工作和今后的建军方针。会议错误地批评了刘伯承等主持部队军事训练和军事院校工作的几位负责同志,夸大建国以来军事训练和军事院校教育工作中的某些缺点,把它说成是系统的教条主义错误,是“一条与党的军事路线相对抗的资产阶级的军事路线”,是“两个阶级的斗争在我军内部的反映”。这次错误的反教条主义的斗争,对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商业工作等问题。会上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宣布1958年要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上年钢产量翻一番。会议还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举行。会

议主要讨论和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不应当无根据地宣布农村人民公社“立即实行全民所有制”,甚至“立即进入共产主义”,那样做,“将大大降低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受到歪曲和庸俗化,助长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决议着重指出: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人民公社仍应保留按劳分配制度,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全会强调,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精神,并初步降低了8月北戴河会议所确定的1959年工业生产的高指标。全会还决定同意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建议。

195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说:“农村财政贸易体制应当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针,实行机构下放、计划统一、财政包干的办法,也就是实行‘两放、三统、一包’的办法。”“所谓两放,就是下放人员,下放资产”。“所谓三统,就是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流动资金管理”。“所谓一包,就是包财政任务”。实际上,既统不起来,也包不了,结果造成资金、物资分散,引起农村商品流通和经营管理上的严重混乱。

党的精神 第2篇

《老子》曰:“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大意是,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然而现实中是很多人浮躁、不踏实。比如我们挂在口中的“各种迷茫”、“图样图森破”。最近我也赶上了趟,浮躁了一把:考证。似乎大学生和考证是密不可分的,最近报了一个二外学习想考个证,报了个会计从业证考试,报了个计算机二级考试,还要忙着学校的四级考试,整个是陀螺式的忙!我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告诉我们,最好考一些什么“商务英语”、精算、报关之类的证,其他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当时我还持怀疑态度,考完会计从业证后我才觉得这个证对我今后的规划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考证是盲目的浮夸的。我觉得这是浮躁的体现,没有坚定的目标和决心,做事情就像赶趟似的。

我觉得在学习精神时,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只从理论上谈发展。要结合不同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之中去吻合这些精神体会这些精神,学习精神才能为实现科学发展求得高效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做到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通过循环往复的实践检验,才能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高,才能使理论更好地为指导实践服务。党的理论是灵活的,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去看待理论。

习说得好,学习贯彻党的章程,要紧密地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联系起来。那么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当积极主动地以身作则,成为学习党章和践行党的章程的模范。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也应当身体力行。

党的领导人论中国革命精神 第3篇

1 中国革命精神的起源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而产生的;它的形成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先进认识论的基础上,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 精心地培育和敏锐地捕捉了广大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中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火花, 并且从理论上及时、认真、系统、科学地予以总结, 科学地概括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

1937年,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 保持革命的传统”的论点。同年5月, 他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谈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指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 富于牺牲精神, 能独立解决问题, 在困难中不动摇, 忠心耿耿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党依靠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 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 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 不要懒惰和消极性, 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 他们是大公无私民族的阶级的英雄, 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有的性格和作风。我们死去的若干万数的党员, 若干千数的干部和几十个最好的领袖遗留给我们的精神, 也就是这些东西。我们无疑地学习这些东西, 把自己改造得更好些, 把自己提高到更高的革命水平。”在抗日战争期间, 他把这种革命精神内化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 内化为以鲁迅为代表的“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精神, 内化为“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精神, 内化为“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解放战争时期, 随战争形势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 并最终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2 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 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革命精神, 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革命精神”这一概念, 并对它的内容、作用、地位和意义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前夕, 他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是唯心观。”并深刻指出:“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 坚忍不拔, 有智慧, 有理想,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顾大局, 守纪律。几千年来,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他们满怀信心, 艰苦奋斗, 排除一切阻力, 一次又一次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同时, 邓小平同志还联系新时期的实际, 概括出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 即“革命和拼命精神, 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 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精神, 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 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因此, 他说, “搞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大大发扬这些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建设“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号召, 从而提出和解决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发扬、继承和发展革命精神的新课题。1982年7月, 他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这就将他对五种革命精神的概括, 进一步发展为“四有”的概括。此外, 他还提出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些都贯穿了把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即革命化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3 中国革命精神的进一步丰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 创造性地发展、完善和弘扬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

1994年,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问题, 指出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其中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化的传统,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他说:“我们讲继承、讲借鉴, 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 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 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996年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 他提出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和革命精神的问题, 他说:“回顾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 可以看到, 革命的理想和精神, 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有多么大的作用。我们党成立之初, 只有几十名党员, 经过几十年奋斗, 不断发展壮大, 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这到底靠什么?靠的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靠的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相结合, 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克服各种错误倾向, 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是用革命的理想和精神教育和武装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团结和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奋斗。”

2001年1月, 江泽民同志更甚强调:“我们唯物主义者, 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并深刻指出,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 特别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4 中国革命精神的践行和弘扬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 极力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国革命精神, 把中国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以永恒和发展的中国革命精神为指导, 努力实践, 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1993年, 胡锦涛同志首次登上井冈山瞻仰革命圣地, 看望老红军和老区人民, 在考察中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 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 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并告诫人们:“对革命传统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应该把革命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 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06年10月,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再次论述中国革命精神, 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 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 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⑾他进一步强调, “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就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⑿

2007年7月,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⒀2008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百色视察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今天回顾历史, 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把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 建党91年来的伟大历史证明, 中国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因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中, 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

摘要: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革命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弘扬正是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伟大事业的需要。建党91年来, 中国革命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中不断创新发展,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党的领导人,中国革命精神,起源,继承和发展丰富,践行和弘扬

注释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96页。

2[2]刘孚威主编:《论井冈山精神》,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68页。

3[3][4]《毛泽东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60页。

4[5][6][7]《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46页, 第209页, 第368页。

5[8]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第135--136页。

6[9]《江泽民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76页。

7[10]《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96页。

8[11][1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2006年10月23日。

学习党的精神 提升工作水平 第4篇

落实德育工作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德育队伍。

构建德育工作小组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等行政人员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德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分两条线开展:校委班子成员实行轮流值周制,负责每周德育工作的督导与考核;各年级组教师实行单日主副值班制,负责学生两操课间活动的检查与考核。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将小学班主任学习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建立健全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提高班主任业务素养。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先生、丁有宽先生的论著,开展教师论坛,及时发现、树立和宣传敬业爱岗的先进典型,强化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时出版论文集《月季淡香微红》和《月季芳馨》。

加强文化建设,创新多元形式

文化渗透,营造环境德育 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学校要充分精心规划,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整体环境,让环境渗透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文化渗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舆论宣传;二是环境渲染。

课堂教学,深化科学德育 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道德教育与智育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科学文化教学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内涵的道德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文化科学知识的道德功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把情和知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德育滲透蕴含在新课标的教材中,只要教师认真深研教材、探讨教法,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德育渗透就会卓有成效。

文化活动,拓展艺术德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德育工作的载体。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对推进学生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三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四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德育体系

学校在组织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视实践性,把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外,这是学校创新德育形式、提升德育实效的又一重要举措。在社会方面,争取与社区合作;在家庭方面,要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合作,从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不同措施,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指导、训练,真正养成良好的品行。

健全德育制度,完善激励制度

学校除了确保《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之外,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校园文明规范》等,必要时,可以鼓励班集体制定相应的班规。这些常规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若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学校在生活中做好“回馈工作”,即结合常规“四项评比”,对贯彻日常行为规范好的个人、班级及时进行表彰、奖励等。通过反复抓,反复奖励,使日常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总之,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党的精神解读 第5篇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教授

同志们好,党的刚刚闭幕,今天由我来讲关于经济的一些内容。

一、过去十年的发展成就

里首先对于过去十年的发展成就给予了一些总结,很多方面是经济方面。一个,十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期,报告首先提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时候有12.67亿人口,底13.47亿,当我国的GDP从20的不到10万亿,99214亿,到20我国的GDP总量达到471564亿,这个规模,我们在这十年里超过德国、日本,排到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经济体的第二大国家。47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我们的GDP达到7.6万亿,人均GDP从年的1000美元左右增长到年的5414美元,当然还有一些汇率的变动,我们这十一年其实翻了两、三番多。政治收入,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只有一万三千亿,到2011年,我国的财政预算内收入10万亿。城市化水平也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51。银行的存款余额从12万亿到2011年的82万亿。这十年,我国的经济是迅猛、快速地发展。整个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

另外,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在加入WTO加入以后,在各方面的体制都随着入世进行了改革。另外,我国本身一些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进展,如资源税、社保体制的改革、价值体系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

开放,看这三个数据,我国的外汇从2000年的1600多亿,从1600亿到去年外汇储备的余额到31800亿;进出口总额我国2000年的时候才4700亿,去年(2011年)的进出口总规模是36000亿;外商直接投资,2000年的时候407亿,去年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是1160亿。所以整个开放从数据上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像从城乡居民的生活看,首先从居民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从6280元上涨到去年的2397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到去年的6977元。

而且这十年居民生活在每百户拥有轿车数量、家电的更新,特别是在农村移动通信的普及、互联网,居民在耐用消费品普及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增速也非常快。这是我国十年在经济上,国外的许多媒体评价中国在这十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的成就,这十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提出来了。也客观、实事求是地向代表,向全国人民,甚至向全世界都认为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从提出问题的一些方面看,从经济角度,当然还有政治、社会这些问题,但和经济有关的问题来看,大概是这么一些方面,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东西不平衡,城乡,东中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发展有差距。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如国内经济和“走出去”,对外开放可能有不协调的地方。产业结构一些方面也有不协调的方面。不可持续就是生态、环境,虽然我国这十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节能减排这些措施,但问题依然还是存在,而且报告提出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如比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论从大专院校,从企业,从国企,从国有企业,从个体,从私营企业以及从各个区域城市来看,整个创新能力比发达国家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差距。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如第一产业里就业的劳动率太多,服务业的比例太低,工业产业结构中,产业水平低,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低等还是存在。农业的基础依然还是薄弱,如农业的水利、道路、高产的农产田,特别是生态性的农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资源、环境的约束还是加剧。因为经济增长快,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对一些铁矿、淡水、土地这些,资源的约束还是加剧。环境排放,既要发展又要来减少排放,这些都是一个矛盾。制约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也有一些问题,而且转变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与经济有关的城乡区域发展的持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巨大、较大。如东中西的差距,发展人均GDP这些差距还是比较大,城乡差距还是在3以上,所以居民收入差距这几年虽然局势有得到控制,但问题依然严重,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分配,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等贫富差距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像农村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也是有一种拉大的趋势。

还有一些就业、社会保障这些方面,另外还有一些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城镇的一些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比较困难。像社会保障方面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面,我国这十年社会保障方面进展比较大,但保障的水平还是比较低,另外就业方面,如大学生就业也是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要以这次报告提出,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自1978年以来,小平同志主要了一个在发展方面“三步走”的战略,即是为我们立了一个目标。第二,解决了姓社姓资,过去一直困扰我们发展的一些观念、问题。第三,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型进行了体制改革。

总的来说,这30多年我们一心一意地谋发展,包括江的也是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一些私营企业、个体劳动、知识分子,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这些来解决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些动力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通过这么多年,特别是总结前面承前启后这十年的过程中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这次党的也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一个科学发展观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到未来的发展之中,作为指导思想。所以,从这个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要求来看,一个发展还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地谋发展,这是这次的一个精神。

第二,人民利益,发展要顾及人民的利益,给人民带来利益。另外,要尊重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首创精神,要调动活力,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发展要全面可持续,你不能光发展经济,社会、文化这一块不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不可持续,在资源、环境这些方面不可持续,如债务过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等这都是不可秩序的。另外一个方面,各方面要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要协调,城乡发展要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要协调,国内和国外发展也要进行协调,所以各方面要协调。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要为人民谋求利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全面可持续以及各方面要协调,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未来发展的重要的思想路线。

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部分中,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在最后讲,最后这一次解读的。它首先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这么几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核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是看不见的手,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如价格、市场供需、供需的一些信息,信息的发布,通过这些来调节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政府要管好市场以外的一些调节。如政府要宏

观调控,要稳定价格,政府要把社保体系建立起来,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要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而且要监督一些市场,让市场有秩序。反对垄断,反对欺诈。

这一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且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句话非常重要。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如一些社会化的一些企业,如养老共同基金,很大的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些现代企业的一种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另外,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关键领域,如一些高科技的民营企业,因为它长期不愿意投,所以要投入这些方面,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次重申了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同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首先,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要毫不动摇,还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这是一个。另外,民营企业在取得要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就是资金,不能说是银行贷给国有企业,不贷给私营企业,平等地使用,如获得一些资源,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另外要同等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只保护国有财产,不保护私有财产,这不行,把这从法律上明确。

另外一个,经济体制改革上去建立现代市场体制加强宏观目标政策、手段和机制化的建设。如我们在一些资源分配方面要进行改革,当然我们有时候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房屋的限购,现在是行政性的。我们未来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办法机制化建设,尊重市场调节,但把它变成机制化的宏观调控手段。

另外一个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这里边有两个重点,一个,要健全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从现在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不明,哪一级政府负责什么,哪一级政府负责了什么,另外一个,从现在来看,正规收入中,如税收大部分都是中央拿走的,但其他地方政府筹资,如土地出让金,所以它要想有多的收入,它就得卖地。另外是收费的非税收入,它想办法要增加收费、罚款。还有一个,去搞融资平台,借债。因此,从收入的来源方面来看,正规渠道地方收入还是比较少。另外,很多社会事业的建设,公共服务,地方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地方开支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杂,而且人民的要求越来越多,向民生倾斜的越来越多。地方的支出越来越大,所以,和它收入的财力,和它要负担的事就不匹配。所以,以后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定要把这当做一个比较重大的改革来推动,合理划分地方和中央的各自负担的事务,合理按照它们的事务进行来源的规定,合理地按照地方需要的透明、公开、公正地进行科学的转移支付。当然,它也提出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结构。税制结构也要进行改革,一个要促进发展,第二税收改革要有利于公平,第三税收要降低成本,整个征税的成本,另外一个,税种的分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要合理。

还有一个,提出要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这主要是指石油、煤炭这些资源要进行资源税的改革,要提高资源税的比例。如移动、通信、航空在使用空间以及通信频道的资源也要收取合理的资源税,我们现在虽然收一点钱,收得非常少,象征性的。如一些公共事业的一些房屋的出租,都要纳入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精神 第6篇

根据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根据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相关的讲话精神,对十八大精神,可以概括为18个要点: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一: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二:走什么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四:朝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五:拿什么样的最新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九: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24字新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不断改善民生。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六: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七: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八: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

党的伟大精神摘录 第7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党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无精神不强。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史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我们党的90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坚强成熟的90年。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古老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民族从任人欺凌到振兴自强,人民从受苦受难到富裕安康,党也从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我们党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培育形成伟大精神的历程。

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向前。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以往的政党、使我们的军队与旧式的军队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呈现蓬勃生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在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人民建设新世界的伟大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面对这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继承革命年代精神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豪迈气概的生动体现。这些伟大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拓创新、走向富强。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要求解放思想、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彰显以人为本,与创造奇迹和辉煌的改革开放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当遇到各种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时,党沉着应对,培育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当面临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时,党全力以赴,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党的伟大精神具有鲜明特点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这些伟大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内涵与特征,但总体上看,具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特点。理想高远。党的伟大精神之所以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作用,是因为它们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正是有了高远的理想,我们党才凝聚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因为理想高远,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因为理想高远,‚一张白纸‛逐步被画上又新又美的图画;因为理想高远,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

紧贴实际。党的伟大精神并不因为理想高远而脱离现实,而是既仰望星空更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井冈山精神强调敢闯新路,指引党和工农红军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路;西柏坡精神强调坚持‚两个务必‛,提醒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两弹一星‛精神强调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集体攻关;改革开放精神强调开拓创新,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科学理性。党的伟大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强调‚实事求是‛,大庆精神突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抗震救灾精神要求‚尊重科学‛。这些都表明,党的伟大精神始终坚持科学理性,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规律性的不懈探索。

人文关怀。党的伟大精神在注重科学理性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改革开放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民利益始终在我们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始终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最终也是最高的价值尺度。党的伟大精神教育人更激励人、依靠人更发展人,始终不离开对人的关怀,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目的性的积极追求。

党的伟大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无论革命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贯穿其中的都是党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这是每种精神都固有的‚内核‛和不变的‚基因‛,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党的伟大精神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这些伟大精神在坚守‚内核‛和‚基因‛的基础上,又是与时俱进的。纵观90年来党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其内容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添新元素。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时期,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进,尊重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等新的元素被不断充实到党的伟大精神之中。二是不断赋予新内涵。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是党的许多伟大精神共有的内容,但由于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同,它们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区别。长征精神强调的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大庆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自主创业;而改革开放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则是要回答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90年来,正是在坚守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党的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第8篇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 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 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全面把握, 对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全面把握。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 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系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 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需要。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部下发通知, 要求一要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大意义;二要求真务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三要加强领导, 在教育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

上一篇:中学生写事作文书香伴我成长下一篇:接单员、制单员、审单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