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的选材

2024-06-03

中考记叙文的选材(精选7篇)

中考记叙文的选材 第1篇

———中考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白中考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2.知道考试作文中常见问题,学习解决的方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写作要求:

1.内容具体。2.感情真挚。3.语言生动。

二、08中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立意不深,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立意问题

所记故事还停留在“儿时与伙伴捉迷藏”、“在草地里寻找蚯蚓”、“幼儿园时代的趣事”等。

2.视野狭窄,所选事情雷同,出现了“撞车”现象。——选材问题

(1)08年中考作文,一个考场30份作文,竟有18篇写汶川地震!

这样的选材“撞车”,直接导致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自然不会给高分。

3.材料陈旧,所写事情“假、大、空”。——选材问题

一写父母,就是送我上学、接我放学之类的材料;一写老师,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一写同学,就是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目之类材料。

链接中考作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在哪里?我仰望苍天,大声询问;我踏遍大地,到处寻觅。镜头

一、老师送我就医

„„

镜头

二、老师教我解题

„„

镜头

三、老师挑灯备课

„„

问世间情为何物?苍天告诉我,情在师生间;爱在哪里?大地告诉我,爱在老师的心田里。

点评:该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遗憾的是:所选的材料陈旧,缺乏新颖。

三、应对方法:

(一)如何立意选材

1.主旨正确——积极健康

2.事情真一点——融入自我(1)自己的事、亲身经历的事(亲身体验)

(2)身边的人和事(打动自己的、难忘的、意义深刻的)

3.事情小一点——以小见大

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一篇反映 “改革开放30周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一大主题的文章,却选取了妈妈对远在云南亲人的思念——通过“写书信打手机发E—mail”三个小片段来写,可谓是“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4.事情新一点——紧跟时代(当今社会、时代所倡导的)

(二)立意、选材的方法:

审题发散联想多角度聚焦中心

(三)如何选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1)写生活中有“闪光点”的事

(2)写“误会”与“矛盾”的事(也是一种技法)

①我将妈妈给我买资料的钱,捐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当我再次向妈妈要钱时,妈妈误认为我进网吧花掉了买资料的钱。②早上,我送一位盲人大爷回家而迟到了,老师批评了我,并说我是一个睡懒觉、不守纪的学生,为此我们发生了矛盾。③某男同学与一女生相好,后女生转学到其他学校,有一天收到该女生寄来的一封信,在全班掀起轩然大波,事情的真相原来是该女生来信要借学习笔记的。

注意:(1)就误写误,不露真相;(2)最后点出真相。

(3)写“艰辛”与“不幸”的事(链接VCD《懂你》)

【说一说】:听、看完了《懂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懂你”是什么意思?②歌曲是否打动了你?影片中的哪些画面打动了你?

四、试一试,我能行!

1.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人又说:“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在你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都有引发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瞬间,请以“感恩”为话题,自拟题目,立意文体自定,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个角度】一般人写“感恩”。都是从“某人”给我的关爱、帮助、鼓励而使我产生“感恩”来写。我们能否换个角度来立意与选材呢?

2.有一个小孩认真地跑,因为他想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不管他向前跑多远、跑多快,影子总是在他前面。后来,有个大人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只要面对太阳,影子不就跑到你的背后去了吗?”

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不了您,我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进人中考复习期间的一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

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谢谢您,我可爱的老师!

忘不了您,我亲爱的老师!

【思考】小作者写对老师的感恩,主要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来写,这两件故事是:

(1)

(2)

中考记叙文的选材 第2篇

——记叙文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16年6月2日

授课班级:初一(11)班

授课教师:邢克良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要求学生明确选材的前提、原则、要求。3.学会选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选材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选材)课前交流:

假如我们要写一篇以《一张老照片的故事》为题的记叙文,你会选什么材料来表现中心?

导入语: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同学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从众多的素材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来写作,这个过程,就是选材。

二、日常作文选材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明确选材的重要性)现象:低龄化选材;让座;扶老人过马路; 生病,家人送“我”上医院并精心照顾; 下雨,亲人送伞冒雨;天冷,亲人送衣服 „„

分析:选材问题:不真实;陈旧无新意 原因:无“材”可选;“懒”于选材;无“法”选材

三、记叙文选材前提(选材的前提是“有材”)◆选好素材的前提:

多观察,多积累,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提炼。◆材料的来源

做生活的有心人(亲身经历、所见所闻):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从阅读中挖掘(文学作品、报刊杂志): 经典故事;典型形象;新闻故事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记叙文选材原则(明确怎样选材)

◆代表性(即典型性。体现“最”字: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丰富性(多个角度)◆真实性

五、记叙文选材方法(明确体现选材原则的具体方法)选材秘诀一:写近不写远 选材秘诀二: 写新不写旧 选材秘诀三:写真不写假 选材秘诀四:写小不写大 选材秘诀五:写深不写浅

六、选材反思 作文题目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思考:你对原来的选材满意吗?若不满意,请重新选择。

七、小结

1.明确什么是选材。2.明确选材的重要性。3.记叙文选材前提。4.选材的原则。5.选材成功的秘诀:

五个字:近、新、真、小、深。

八、作文训练

中考记叙文的选材 第3篇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文体大多是写记叙文, 可到了高中, 很多学生写的题材还是脱离不了送伞、考试、骑自行车等一般题材, 使叙述的事件平庸化;另外, 塑造的人物不外乎亲人、同学等有限对象;第三, 文章承载的情感含量, 思想分量相当寡淡。

因此, 让记叙文题材远离平庸成了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题材平庸化的成因

题材平庸化的成因很多, 生活的单调、阅历的肤浅是最直接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与家之间, 或许还有一些辅导班, 生活单调枯燥, 视野狭窄。

另外, 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少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外物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是否能感受它的与众不同, 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去观察、去发现、去体悟。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说:“人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 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 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而他的感受力分外比一般人强烈。”就同一株冬日里的桃枝, 有的学生就看到了干枯的树枝, 有的学生会想到结的桃子, 有的学生会想到春来“桃之夭夭”的美景, 而有的学生会想到经历一冬的蕴蓄, 来年桃树的生机勃发。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 就是由于感受力的强弱不同。

在写作教学中“说真话抒真情”的思想固然有道理, 但有时候是束缚学生题材拓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学生简单地以为写作就应该写真人真事, 而他们的生活单调, 自然在写作题材上容易低幼化且撞衫现象严重。写作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活动。一味坐实了写生活, 并且是单调枯燥的生活, 自然使题材平庸化。

学生写记叙文题材的困境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找到一条可以远离题材平庸的道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一) 赋予叙写人物一个身份、一种职业

笔者发现, 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文章, 从文体上看很多是可以称之为小说的, 因之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刚过去的2014年江苏高考有三篇记叙文佳作《薄暮依旧炒米香》、《荒山种茶人》、《琴》。三篇记叙文的成功之处都离不开给叙事主人公赋予一个身份、一种职业。譬如《薄暮依旧炒米香》一文写的是一个爆炒米的师傅的故事, 表达作者对炒米手艺传承与永恒的一种思考;《荒山种茶人》写的是一个种茶父亲的故事, 写父亲在荒山之中把青春挥洒在种茶上, 写出了对种茶的执著与眷念的父亲形象;《琴》写的是三弦爱好者爷爷的故事, 爷爷为三弦琴坚守乡村, 三弦里有他永远弹不完的青春之曲。三篇佳作塑造了三个典型的人物。笔者认为, 学生虽然生活单调, 但是对社会上一些行当还是耳闻目睹过的, 不妨引导学生给自己记叙文中的人物一个身份、一种职业, 不要仅仅把题材限制在自己读书生活方面。一旦叙写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身份与职业, 对这个人的记叙描写就会更加的个性化与具体化。如果我们泛泛而谈一个人则很难写得这么细腻逼真。《薄暮依旧炒米香》中对爆炒米师傅的一段描写即是如此: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 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 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 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 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 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 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 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 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 “嘭”的一声, 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在作文训练中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赋予叙写人物一个职业、一种身份, 使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二) 做有个性化的作文素材积累

1. 从个性化的生活中取材

学生的生活复制率高, 在写自己的生活时要尽量避免与别人的题材撞衫, 做到人无我有, 我有的是个性化的生活, 确实是自己经历过的, 别人没有体验、无法复制的生活。在这样的个性化生活中展现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思考。如有的学生家里是种茶、养蟹或者做刺绣之类的, 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留心观察, 深入思考, 把这些有个性化的生活题材写入作文。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门训练。针对作文《声音》做了二次作文训练, 从先前大多写学习考试生活中父母的叮咛, 后经过从个性化的生活中取材的作文点训练, 我班有的学生选取自己练习古筝的题材、有写农田中的麦浪声、有写暖人的乡音。例如, 习作中写道:

毕业典礼上我拿出埋头苦练两个月的保留曲目《将军令》。坐在琴前, 深吸一口气, 以一声气势磅礴的扫音开始, 由缓到急, 左手和弦引入, 眼前是战鼓号角紧催, 战前气氛紧张。那快而急的正是阵阵的号角声;那沉重而充满节奏的正是隆隆战鼓的催促。渐渐地, 左手的韵和滑音流出, 不急不躁, 却坚定昂扬, 这难道不是那善战而运筹帷幄的将军临阵指挥?

这位学生就是有着亲身体验, 其中“扫音”、“滑音”这样专业的术语若不是一个学过古筝的学生是写不出的。另外对曲目音律节奏的熟悉亦是。

笔者认为学习生活的体验大体相似, 但是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是可以发掘到别人没有的具有独特体验的写作素材。把这股活水引入作文中, 打破作文题材的僵局不失为一个办法。

2. 读透一本书、研究透一个人物

曾经听说有的学校老师在让学生做作文素材积累时就让学生研究透《红楼梦》一本书, 研究透一个人物, 进而到一类人物。笔者认为这也是可行的, 是让自己的作文题材摆脱平庸的有效方法之一。《红楼梦》本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一应俱全。研究好这本书, 眼界还会局限在那些烂熟的题材吗?什么题材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不出来呢?我觉得学生在积累中不妨做这样的尝试。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篇佳作, 是谈才女们的青春不朽。选取了三毛、林徽因、奈良美智等人不朽的青春精神。其中谈到林徽因时这样写道: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 她跟随父亲出国, 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 无数情诗为她而作。后来, 她嫁给了梁思成, 两人共同学习建筑, 并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 这个传奇般的女子, 不仅成就了一代诗人徐志摩, 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 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 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 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

这样的文字背后定与这个学生对林徽因其人其事其作有深入了解分不开。在平时的阅读积累指导中, 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且阅读一本经典、研究透一个或者一类人物, 这“一个人”可以是作家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笔者觉得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作家的“粉丝”, 经常读他们的文字, 模仿他们的文字, 结合自己的经历,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3. 对身边的自然社会生活来一次深度游

题材走出平庸化怪圈可以让视野从我走近他人、走向社会。从社会大熔炉、大染缸里汲取养分, 书写自己的独特体验, 表达自己的深入思考。

记得上海有一年的命题作文《他们》, 在众多考生中唯有一篇得了满分, 是写农民工题材的作文。文章中深入观察了农民工子弟的生活现状并给予了深深的同情。结尾写道:“他们, 终将会成为我们。”笔者认为这篇作文最为可贵之处在于, 作者是一个城里的孩子, 却能如此关注社会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不仅关注农民工孩子的物质生活, 还深入他们的心灵层面, 表达了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题深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一方人”深谙“这方水土”应该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特别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水土。譬如苏州城是个历史悠久, 吴文化底蕴深厚, 园林城市特征明显、刺绣工艺精湛且物产丰富的城市。笔者引导学生从苏州特色的社会生活中采风搜集素材。比如, 走访一位光福的玉雕师、探寻镇湖的刺绣工艺、去阳澄湖了解养蟹人的生活、到东山西山农家采采枇杷杨梅橘子嗅嗅青梅。走出校园, 回归自然, 在自然社会中汲取养分, 把活水引进来。

四、记叙文的选材误区及应对措施

虚构是记叙文写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在虚构、选材写作时要努力求“真”, 力求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认知的真实、价值观的真实。

(一) 设定一个“我”的视角, 在记叙文中加入一个“我”

好故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故事, 不是天马行空、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的故事, 好故事应该是一个饱含真情的故事。即使故事是编出来的, 但故事中应该有我的真情, 否则文章的真性灵将缺失。笔者认为写作视角很重要, 可以在记叙文中加入一个“我”, 设定一个“我”的写作视角。

“我”是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是所写故事的见证者。这种叙事角度很容易拉近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距离, 让彼此情感更亲近。

譬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书里的“我爷爷”、“我奶奶”绝非就是他自己真正的母亲, 而是杂取种种塑造的小说中我的母亲。但是我们读他的文章就没有虚构感, 很入境, 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小说中加入了“我”。

(二) 深入了解身份职业背后人物的心理思想文化

记叙文的选材 第4篇

目前,不少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极为强调选材的“新颖”“新奇”和“新意”。写作时,往往要求学生将最先想到的材料放一放,称这样的材料往往也是其他同学能想到的,为了避免“撞车”,最好放弃最初选择的材料,而别出心裁地求新、求异,并以此独树一帜,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记叙文选材求“新”本无可非议,但一味要求学生背离最熟悉、最敏感的写作材料,而勉强地挖新材料、唱新曲,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其质量往往并不令人满意,更背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写作要求。作文教学中选材的偏向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一是教条的应试主义。不可否认,平时的作文教学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力压群芳、技惊四座。而高考作文很注重选材的“新”,大众化的选材往往泯然众人。于是,在平时教学中,为了避免选材“落入俗套”,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不偏题的前提下,尽量求新”。上面提到的这位教师将命题作文“皱纹”的选材区间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圆,并在该圆的内部画上一个略小的圆(约占大圆面积的80%),然后在这一个略小的圆内写上了“师长的皱纹”,即多数学生会考虑“师长的皱纹”,并提醒学生尽量避开这一取材范围,耸人听闻地称不这样做就会陷入选材雷同的“汪洋大海”。而只有在大圆其余的20%的选材区间内搜索材料,才会“让人眼前一亮”。其实,这也是对高考《考试说明》和“作文评分标准”中“选材新鲜”要求的一种误讀。就记叙文而言,所谓的“新”不一定是众所未闻的独特材料,从常规素材获取更新的体验也是“新”,而且是一种更值矧昌导的“新”。如果忽略了自己熟知并为之感慨万千的“通俗”材料,而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所谓“新”,很可能就如同邯郸学步,最终变得不伦不类。

二是空洞的技法宣讲。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讲起写作的技巧往往会滔滔不绝,但是与学生一起进行下水写作的可谓凤毛麟角。进行写作教学,“不下水”写作的教师往往只是将惯用的作文教学资料照本宣科;也有些教师会从作文选上搬几篇漂亮的作文,通过“抽丝剥茧”进行空洞的技法总结,然后做模式化的规范,并且要求学生视作“金科玉律”。而正常进行“下水”写作的教师则会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的体验,这些教师往往更重视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挚和哲思的真切。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引领学生俯视社会底层的沧桑,感怀自我身边的不朽,倾听内心的诉说。一种是在岸上指手画脚,一种是在水中身临其境,其教学效益的高下、拓展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便不言自明。

笔者认为记叙文写作不排斥选材领域的突破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学生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主流。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虽然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还存在不足,加之区域差距、校际差别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社会体验的不成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体验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增强,高中生往往对自己周围较近的生活圈内的人、事、景、物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感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高中生的感知、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含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亲近的生活,“以吾手写吾心”,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高考的要求。高考记叙文的选材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例如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其中一篇满分作文就是写了自己街头路遇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夜色下时尚女展现动感舞姿的优美画面,盛赞她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不甘平庸地充实着生活,追求着完美。对于命题,这名考生用灵魂的舞姿和哲思的感悟来破解,显得既亲切自然,又深刻有力。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人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而《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则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则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则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拳拳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记叙文的材料要来自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善于用独到的感悟演绎我们亲近的生活,善于从独特的视角观照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果考生选择自己虽有所涉猎但感受粗浅的材料,其描写往往矫饰而不真实,情感往往做作而不感人,立意往往牵强而不深刻。这样的文章最终的得分肯定不高。由此可见,记叙文的写作,选材上盲目求新是对高考作文要求严重的误讀。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甚至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圈子开始的。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例如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贾平凹,其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有些文学名人随着生活圈的扩大、视野的拓展,文章选材的领域也在扩大,但是对生活视野较远的现象没有深刻的洞察,他们是不会轻易下笔的,比如余秋雨、周国平等。

当然,选择常规材料,如果浮光掠影地人云亦云,其作文的质量将会很低,这样的写作也只能是在“低幼”层次徘徊,极不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锤炼和内涵的提升。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在无视生活之美者的眼里,生活会索然无味,而在热爱生活者的眼里,生活会妙趣横生。在冷落内心感受者的意识中,只有麻木和肤浅;而在注重内心体验者的灵魂中,总有感动和震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应当培养学生敏锐的触觉,善于在普通的材料中巧妙切入,演绎新意,潜心挖掘生活之美,辉映生命之美。

选材新颖的记叙文 第5篇

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杨世杰同学,在万众期待中,杨世杰开始了他的表演,打了一个骨通贴膏的广告,只见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杨氏牌骨痛贴膏,一贴见效,绝对正货。”只见方文轩激动地说:“我刚才腰间盘突出了,我要买,多少钱?”杨世杰乐呵呵地说:“不贵不贵,不要998,只要98元。”方文轩听完大吃一惊,无奈地说:我只有2元钱”!哈哈哈,大家都被二人的滑稽对话逗得笑倒在地。

接下来轮到我了,刚开始我还有点紧张,可一想起自己要说的广告词,就不停地开怀大笑。正式表演了,我只好憋着笑大声说道:“你是否还在为杀猪而烦恼,不要担心,李氏杀猪刀,杀猪不留血,砍肉不留痕,你值得拥有!”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笑得前俯后仰了,有的同学直拍桌子,有的同学甚至还捶胸顿足了,有的同学故意开玩笑似地问道:“这么厉害的刀,借我玩玩。”我略带尴尬地回答说:“我没有,我家有。”大家一阵唏嘘,纷纷嘲笑我。

最精彩的莫过于是冰红茶广告了,表演者是我们班的班草---石俊熙,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拿着一瓶冰红茶一饮而尽,喝完自信嘹亮地说道:“熙哥牌冰红茶,青春无极限,熙哥牌冰红茶,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精神抖擞,不要10元,只要4元。”我说:“我要买,现在没有一点心情,我要神清气爽,我要焕然一新,变成李白。”呵呵呵,一群人都在笑话我,我却完全不当回事,。正所谓说自己的话,让别人去笑吧!

后面的表演也精彩纷呈,如幽默风趣的士力架广告,浪漫有爱的德芙广告……

中考作文的选材切入 第6篇

作文审题时,除了看清楚题目要求,还要为文章确定一个主题。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也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那么中考作文选材怎样才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呢?分析完题目后,调动自己关于这条题目的所有的想象,任思绪飞扬,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把自己想到的关于题目的所有的事件都写在草稿纸上,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舍,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中考作文由于篇幅有限,选材时首选那些最能深刻揭示人物、事件本质的素材。

[技巧指导]

一、选用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大胆取舍

作文的主题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

二、选用熟知的材料,熟而生巧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这应该是审完题目确定主题后的第一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听到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弈自己的不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三、选用独特的材料,表现真情实感

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在中考作文中,阅卷老师其实更像看到你的在社会中与他人(老师、同学、父母、陌生人)的互动中的成长(知识成长、情感成长)过程,因此打动人心的作文,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独特的,有自己真情实感的事件。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选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与时俱进

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如辽宁省中考作文以“美景”为话题,某考生在题为《扮靓母亲河》中的选材就是范例。文章先写了五年前的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周围的树木不能生长。慢慢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积极主动地筹集资金整治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作者关注环保这一热点问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五、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移花接木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我”,如果能跳出第一人称的窠臼,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想像进行艺术加工。写作中,如果能对自己熟悉的几个事物、故事、传说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作文题目的主题,这就是创新了。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一考生独辟蹊径,将想像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围界,停留在白宫——他以一个伊拉克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伊拉克人民“换位”、“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的蹂躏,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伊拉克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

例如:以“慈母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情的材料来写,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

选材:

(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钮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她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辨析:以上材料,前五项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材料(1)失之肤浅平淡,这样的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减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如无突出的材料会写得平淡。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中考链接]

1、考题展示

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失误例文

我的视线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透彻如大海。小时候,在下雨的时候,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接我回家,我感到我的头顶上一片蓝色,肩膀上也笼罩了一片蓝色之中,满眼所看见的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矮的我抬头和妈妈讲话,却发现妈妈的一半身子在外边。风夹杂着雨滴,拍在妈妈的肩上。妈妈那么的天空是灰色的,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却在一片蓝色的天空里。

我告诉妈妈他把伞打歪了,可妈妈却固执的说没歪,我当时纳闷,纳闷妈妈不知道伞歪了。我的视线再次落入倾斜的伞柄上告诉妈妈伞歪了,却妈妈说没歪,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也腿色了,我也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一个下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这个情景和我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我的视线落在伞柄上,妈妈在一片蓝色的天空中笼罩着。我的肩湿了,头发也湿了。

当时,妈妈提醒我伞歪了,此刻的我突然想起以前的镜头,我也固执地说没有歪,没有歪。妈妈再次提醒我,我还说没歪,于是我们进入了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看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那把腿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的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么久以来,妈妈都在为我撑一片蓝色的天,而我多想也为妈妈撑一片蓝色的天,快乐的天。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打夜战的人是我,穿梭于周末补课的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妈妈打的那把倾斜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3、升格指导:

这道题规定了“我”的立足点和观察范围。可以写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写视线所及的某个地方引起的回忆、向往和内心的波澜等。大千世界都可以写。因而,在一定的场合你观察同学、老师、亲人或者都市一角,农村一墟,山山水水,写人纪事,写场面,写风景,描写抒情都可有作为。当然也可以将视线伸向某个领域。你也许关注到经济领域,比如对广告、股市、保险、消费,作一番观察思考;你也许关心文化领域,比如对影视、歌舞、文学作品,作一番欣赏评价;你也许关心科学技术,比如天文、地理、新学科、新发现,以至诺贝奖的现状,都可以收入你的视野。可见这个作文题包罗万象,只要在“我的视线”中,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度――表现“我”的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我”的语言所能运用的程度。因而,这是一个容易写而且可写随心所欲、纵笔驰骋写得好的题目。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光明也会有黑暗,有正义也会有邪恶,可有歌颂也可有贬斥。但结合上讲的内容,文章的立意一定要高(无论正面表现还是侧面表现)一定要表现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

选材对一篇文章的表意至关重要,恰当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利于考生的表达,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这篇文章选取成长中的一次经历,但却写出了妈妈深深的爱,感人至深,引人共鸣,对比描写是本文的亮点,同时标识着选材的独具匠心。

4、升格佳作

我的视线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的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伞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那把褪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天,即使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5、评点

作者把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形象地编入“我的视线”,其审题、取材可谓巧妙新鲜,视线集中的对象――雨伞是本文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亲情之爱的两极,以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作为落笔详写的点,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佳作平台]

我的视线

中考前夜,铭刻在我心中的不是你那故作轻松的笑容,进入我视线的是你稀疏的头发,略带散乱,黑白各半。你躺在我身边,像儿时那样轻轻地拍着我入睡,我的父亲。

虽然我已经知道了考场在哪,但你执意要送我前来,家中的短短争执,我的视线看到了你焦急担心的眼神,我同意了。

车棚中,我熟练地打开自行车锁,印入我眼帘的是你为我保养得一尘不染的爱车。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你弯弯的身子。

父亲的残疾车明显开得比我快,看着他在前方行驶,我默默地在后面跟着,静静地后面看着。反光镜中,是你饱经风霜的面容,虽然面无表情,虽然目视前方,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你对我的牵挂。

转弯处,父亲在反光镜中看了一眼,那一眼现在依然在我心间,充满了关切,就像在台灯旁看着我写作业那样,我不禁愣了一下。

沿着你的车辙,我继续前进,主干道上全是赶考的学子们,瞬间塞满了你和我之间,我努力地昂起头,在车流中寻找你的踪迹,一个熟悉的背影进入我的眼眶。你的背影突然渐小,又渐渐变大,你有些担忧,似乎在寻找着车流中的我的身影。我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和酸楚。

好不容易和你的残疾车并列前行,一个不小心,红灯又将我们隔开,看着你在另一端频频回首,我几欲有过去的冲动。红灯的转换,我又看清了你的身影,你看到了我,似乎整个人都松驰了下来,我看到了你,也似乎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考场门口,老师面授机宜,你渐渐远去。看着你,我百感交集,能做的只有等待开考„„ 三天后就是假期,就是轻松的日子,看不到你的整日担心,整日焦虑,或许成绩公布后你会带我去旅游,那时我们再好好放松„„

点评:没有华丽词语的堆砌,没有虚伪造作的矫情,你就是用那么淡淡的朴素的文字叙写着父亲陪你去考场途中你的感受,却让我们的心被你深深打动。残疾的父亲默默关怀,懂事的儿子心存感激,父子心意的相通,可以不用语言,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就可传递,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父子情哪!全文没有一字“着”情,却在字里行间处处“传”情,人物的肖像、心理刻画细致传神,于无声处传真情。

[我来试试]

1、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第7篇

一、训练目标

1、学会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立意。

2、学会确定有深度,有意思的作文主题。

二、写作指导

(一)“立意”释义

“立意”。《现代汉语词典》将“立意”解释为“命意”。我觉得,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简单。本人认为:“立”是动词,指的是“从诸多对象中加以甄选然后确定”,“意”是“出自作者内心的意思或意愿”。由此,“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定文章主旨或中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从看到作文题目开始,在审题和构思的过程中完成。构思完毕,立意也应结束。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了写什么,接着就要考虑: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文章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情感或道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当略以及顺序如何安排,前后怎样照应等,都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中学生作文,在中心思想方面应该做到明确、集中,如有可能,再争取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二)“意”之种种 作文的“意”,可以是学生的感觉、感受、情绪、认识和感悟。

学生作文立意就是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者心境——也可以写,关键在于怎么写,也就是表达。表达非常重要!表达中的体裁选择,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写作界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也非常重要,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

(三)怎样立意

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最大的,是就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说,应该怎样立意。因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立意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立意是否准确;这是切题与否的问题;立意层次高低;这是文章的主旨深刻与否的问题;立意价值大小;这是文章的导向性问题。

1。在立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不倚求“准确” 立意首先要“破题”,破题首先要考虑“准确”。所谓准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习作一定要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2)比较琢磨求“深刻” 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准确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

(3)自信泛爱求“积极”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积极向上,都要健康乐观,喻人以事,晓人以理,动人以情;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不可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

从阅卷情况来看,立意完全不正确的作文是很少的,问题主要出在立意“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4)匠心独运求“新颖”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一定要考虑到针对性和社会性。2.怎样立意,方法有三

(1)认真审题,琢磨题意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命题者一定有一个预定的最为确切的主旨,或者写作角度。考生要努力从题目当中看出来。如果能够体会到命题者的考察角度或意图,立意自然不在话下。

(2)结合材料,确定中心选材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考究,深入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没有写的价值。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能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意义。

例如: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作文题目。

这个材料,如果满足于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可以命为:《助人为乐》、《一诺千金》、《长者风范》等。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如果再深一层,则可以拟为:《己之所欲,巧施于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旨在赞颂季羡林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发现的角度多了,从中确定一种。选择的标准,首先看自己对哪—点更有体会,更有可说;在同样有体会、有话说的情况下,再比较一下哪一点更“有点深度,有点新意”。切记:不要片面追求“立意深刻、新颖”。

为了将中心思想表现得更明确、更集中,在写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定要详写,从而使中心思想自然流露出来。

(3)发散思维,多种角度

其一、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指的是思考客观对象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因为所站角度不同,看到的特点有异,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努力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作为文章的主旨。

其二、融旨于物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旨。这种立意方法常常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远的寓意。借某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2006年北京市高考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作。一考生以《冰糖葫芦》为题,借“冰糖葫芦”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当然趣味盎然。

其三、反用其意

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我们要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能写出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

确立文章的主旨以后,也就是完成了立意的工作,在动笔作文之前,还要做一件工作:用一句话把本文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概括出来,以此来选材,确定文章结构,选择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二、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材料的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三)选择材料的方法

1.围绕和突出主题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2.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3.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习作

上一篇:中学生仪容仪表标准下一篇:服务员岗位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