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2024-07-26

教学管理工作思路(精选8篇)

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第1篇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落实研训一体责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绽放绚丽质量之花

城关小学教学工作思路

一、明确教学管理目标 创新教学管理思路

(一)明确 “12345” 教学工作总体思路(1)确立“一个目标”:

打造书香校园、温馨校园;展现城关小学师生气质。(2)落实“两项任务”: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优质高效智慧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核心质量。(3)提升“三大能力”: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能力(4)搭建“四个平台”:

各级课堂教学质量大赛“名师成长”平台

教育资源网络学习交流“个人充电”平台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交流”平台

“一书一沙龙”“书香共读”平台

(二)采取“五项措施”,培养城关小学师生气质: 先进教育理念引领 高效课堂模式构建 扎实开展活动推进 教育科研创新助力 校本培训提升素质

1.措施一 :提炼符合我校实际、展现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奋斗:

(1)提出“阳光雅行、智慧融合、书香才气”的城关小学师生气质。

(2)构建“三步四环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推行“我(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

2.措施二:构建“优质高效慧课堂”模式,推动课改深入开展。(1)落实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学情检测为主“教学五环节”。

(2)开展好“情智语文”教学、“三步五化英语”教学、“三步四环数学”教学、“四环五课综合课”教学模式推广。

(3)学习推广好翻转课堂、微课、幕课等课堂教学新模式(2)组织好校内不同形式的课堂展示活动。3.措施三:扎实开展活动推进

(1)开展课前集体备课交流活动。同备课组做到“三定五交流”,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点人员),五交流(即:交流计划进度、交流教学内容、交流课堂练习、交流教学课件、交流教学方法)。

(2)开展分层次课堂听评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抓好“五课”:分教研组每周组织好组内公开示范课课各一节、分学科成立6 个督 导组每周听评督导课各一节,骨干教师帮扶接对课、教学能手课改汇报课、青年教师成长展示课。

(3)开展好面向学生的各项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好每组一品的集体健身项目活动,结合校本课程开展好以弟子规为主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好以校园舞和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大课间活动。

4.措施四:教育科研创新助力

(1)推行“草根”课题研究制度。以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开展校本研究,创新研究思路,教研为教学助力。

(2)推进立项重点课题研究。

5.措施五 校本培训提升素质。实施三项培训工程

(1)以“双推双送”为载体开展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充电”工程

(2)以“帮扶结对”为手段开展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青蓝”工程

(3)以“目标解读”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金桥”工程 采取多元培训方式

全校教师的系列讲座;教研组互动研讨;教师个人的自主学习;县域联盟协作发展;多层面的互动交流。

一、开展精细化管理,促进教学活动规范化 1.严格规范办学行为,适应教育新常态。(1)落实“三严” 严格作息时间 严格课程设置

严格常规管理(2)杜绝“三乱” 乱收费

有偿家教 乱订复习资料

2.构建教学常规管理网络,认知认领担当教学责任。(1)签订“一岗双责”教学目标管理责任书,实施目标管理。(2)建立校长室—— 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班级(任课教师)分级管理制度。

(3)落实值周组周管理职责。(4)落实值日领导日检查职责。

(5)落实教导处随堂检查课堂教学制度。

(6)落实任课教师5 分钟查人和学校领导早、午查人制度。(7)落实学校门卫检查登记制度。(8)落实领导抽查督导制度。

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各环节质量。

(1)把好集体备课关。由备课组长负责开展好集体备课工作。(2)抓好课堂教学关。由督导组、教导处、教研组分层次开展好组级、校级示范课、研讨课、督导课。

(3)查好作业批改关。由教导处、教研组抓好月督查、周检查、日抽查关。

(4)做好课后辅导关。由任课教师负责做好个学生的辅导和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

(5)落实好检测评价关。由任课教师按单元采取不同形式做好学生检测评价工作。(6)开展好教师听课、评课学习关。分教研组开展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一节以上,并做好课后交流。

(7)建立教室日志、做好学生日常评教工作。开展好学生的日常评教工作,教导处随时检查反馈学生评教工作。

(8)坚持开展好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工作。4.坚持开展“双推双送”系列化主题教育。

(1)每周二开展政治学习,每周安排交流专题,确定主讲人和负责领导,及时传达学习相关精神,分年级组设计本组师生下周教育活动内容,及时通报上周活动效果。

(2)每周四开展业务学习,提前确定月主题,分周次安排周活动,有重点的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3)每周日例会教导处精心设计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学校周活动内容,及时通报活动效果。

(4)每周二大课间活动,认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抓实学风建设,开展好八个方面的我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落实研训一体责任,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云空间平台、名师工作室、交互式一体机、畅言教学系统教育设施和资源配置优势,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

2.完善激励机制,搭建教师成长舞台。促进课堂素质化、资源优质化、手段信息化、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化,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3.实施“名师工程”,开展骨干帮扶活动。全校29位骨干教师 帮扶带动其它共同提高,发挥好4 个我师工作室的作用,带好四支教学教研队伍。

4.丰富校本教研形式,增强研训活动实效。

(1)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构建“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校本教研制度

(2)加大互动评课力度。制定评价标准,发布当周听课任务,随时进行在线听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云平台互动沙龙”,适时对所听课堂进行评价

(3)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推行“情智语文”、“四步教学”、“三步五化英语”、“三步四环五课型”教学模式。

(4)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5)积极开展微格教研。明确问题-----组织研讨----修定完善-----总结提高。

5.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1)根据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审报立项相关省、市、县、校级课题的课题。

(2)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袋”,做好阶段性评价。(3)及时跟踪管理与指导。

(4)深入开展县级重点课题试点项目研究工作。(5)探索适合校情校本微课题研究工作。(6)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1.结合课堂教学能力评等定级和课堂教学质量大赛工作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2.扎实开展名师优课、微课、晒课等活动

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校课程特色化 1.成立机构,健全机制,做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2.加强培训,网络管理,规范学校课程的组织实施 3.双向考核,学分激励,健全学校课程评价激励机制 4.开展的特色活动

(1)快乐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快乐诵读”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建设了“开放式书吧”、“学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文化区角”等诵读场地,充分利用早饭后第一节课前20分钟和午休后第五节课之前20分钟,分别由英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让学生的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学期都分年级进行两次“经典诵读”和“快乐英语会话”大赛。为学生英语、语文成绩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2)体艺“2+1”活动。充分发挥音体美及信息技术教师特长,成立体育、艺术类兴趣小组19个,成立艺术社团6个。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成立了书法、绘画、电子琴、足球、乒乓球、学生乐队等19个兴趣小组,全体师生参加辅导,在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会、科技创新大赛和艺术节期间,学生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利用学生晚饭后的课余时间,学校组织了舞蹈、葫芦丝、铜管乐、口琴、笛子、二胡六个社团,请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老师组织辅导,全校学生全部参加社团活动,在校本课课上组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特长。(3)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结合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将普通话、规范字做为小学教育的特色工作,落实了“三纳入一渗透”,着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推普周”活动;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丰富校园活动,强化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常抓校本培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第2篇

(一)落实和巩固基础教育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展。

我县继续把“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作为工作重心,确保“两基”达标成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图书馆工程,努力使普及质量与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9%以上,青壮年文盲率稳定在98%以上,初中升学率不低于75%,幼儿教育在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高职等形式的学校,有效扩大高中办学规模。2007年至少有一所高中进入高级以上示范性高中行列。全县高中阶段入学争取达到75%以上。继续加强高级职业中学建设,按照“旗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高中”的原则,努力把县高级职业中学办成省级骨干示范性职业高中。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保持合理比例,逐步形成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依法治教,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1、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要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统筹领导,做到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并负责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继续坚持和完善校长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到2007年,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一次,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的要求。

同时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清理整顿教师队伍。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增强办学效益。并且通过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不断培养培训师资;与各类师范院校联合举办我县急需科目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班;聘任高能力、高学历的教师来县任教等途径,加快小学专科学历,初中本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步伐,逐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开展和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2007年,教师合格率,普通初中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达到50%以上。

2、继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把德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按照“严管、松评、帮困、引导、自学”原则,并通过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拨制度的改革,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07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继续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中学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用创新能力,高中考试严肃考场考风考纪,保证每位考生“公正、公平”。

3、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把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中心工作来抓,依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方案,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起始年级从2007年起全部执行新课程计划和标准。

同时,要切实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教科研、电教机构要结合新课程实验和推广项目,确定一批重点教研课题。教科研、电教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要有1/3的时间深入基层,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学改革和研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科学先进的新方法。

(三)全面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坚持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在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助,各有关部门通过协作下,通过新建、改扩建、维修等途径,将全面完成d级危房改造任务,并按照农村初中逐步集中到县城,农村小学发挥乡镇中心校师资和设备等办学条件的优势的思路,逐年集中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07年将建成职业中学新校址,并投入使用,到时可撤并5个乡镇初中。与此同时,2007年力争使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基本实现我县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并完成年内计划的培训任务。

(四)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争取教育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努力落实提高“两个比例”,做到“三个增长”;确保国家在农村各个教育项目的配套资金。要针对薄弱环节,争取有力措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各学校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积极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程。县城中小学也要有计划地与农村贫困乡镇中小学结成对口支援协作关系。结合市内城区学校的对口支援,尽快改造薄弱学校面貌。

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第3篇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0 引言

众所周知, 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三大部分, 而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生产运作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众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 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复杂性, 导致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度不很理想。课程重要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众多学生表示此课程枯燥乏味。因此, 有必要对《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思考, 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

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 高校大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解是考试及格获得学分即可, 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应用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这必然导致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方面的现象, 目前学生对管理类课程的考试表现出不在乎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考试没有不及格的, 也就导致了平时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 课程的重要性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 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改革, 课程的重要性也要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

1.2 课程内容理论多、实务少

当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辅以PPT进行讲解, 容易出现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热情不高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没有情景依赖, 大多以教材出现的内容为主, 可以想象, 教学内容完全复制教材的知识, 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疲倦。当前众多教师均用PPT进行授课, 如若PPT展现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字, 图形和视频方面的材料冲击较少, 又会导致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因此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在课堂上需要从教学内容设计、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1.3 案例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低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案例教学, 然而目前教师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还不清晰, 想当然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 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与现实企业流程的衔接点, 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 也就是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点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况且教师也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级别调整案例教学的应用, 这就是同一位教师针对不同的班级教学, 却出现学生评价差别较大的原因。再者, 教师选用案例会出现案例旧、案例问题简单、案例答案唯一的现象, 同样会使得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1.4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讲授、案例教学等, 对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运用较少, 比如角色扮演、阅读文献、课堂讨论、学生讲授、研究型教学等教学方式很少涉及, 教学方式的选取不当不仅会让学生将课程定位为枯燥无味, 而且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也会降低, 更重要的是导致教学效果差。

1.5 人才引进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人才引进方式是根据不同学科需要引进学校急需人才, 引进人才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 对教学方面的要求较低, 这就导致了引进人才之初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于学校引进人才必须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 导致即使应聘者的教学成绩再突出, 实践能力再强, 也只能望而却步。因为目前高校引进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而且科研成果突出, 毕业高校也有具体要求。显然, 由于引进人才的规章制度的不合理, 导致高校教师整体表现出科研能力突出但是教学能力欠缺的现象。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将教师分为3类: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 但是引进人才的制度还是没有改变。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当前众多高校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先采用课堂讲授, 后期有条件才到企业现场教学或者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的, 课堂讲授阶段往往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 现场教学阶段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时往往课程已经学期结束了。因此, 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手段之一就是调整教学设计内容的先后顺序, 课程设计中不妨先到企业实践或者现场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从而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另外, 引起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的原因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 多数教师将期末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部分老师将平时表现囊括在内, 但是平时考核所占比例较低, 而且也主要是通过点名、课堂提问或者课后简单作业的形式实施,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起不到约束作用。因此, 应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 平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 包括文献查阅总结、案例分析总结、学生为教师制作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问题、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等方法,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2.2 教材选取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

当前大多高校选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均是理论性的, 基础性、概念性的内容较多, 与实务密切相关的教材并不多见, 导致课程内容理论多, 实务少。因此, 为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全方位搜索各种教材信息, 建议采用理论性教材和实务型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比如《供应链管理》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相互结合授课, 既有理论高度, 也有形象具体的概念性问题诠释及案例。

2.3 案例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

首先, 案例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 也不是所有教学对象都适合案例教学, 即使哈佛商学院的学生, 其一年级新生课程教学也是满堂灌, 因为新生期初并不懂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 他们要完成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转变, 必须经过知识的灌输过程。到了二年级, 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关键是过程, 教师要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但是小组讨论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发表意见是错误的。同时教师应格外重视课程作业, 对于学生来说, 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接受知识后表达出来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框架, 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结论。

2.4 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首先, 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图片和小视频的形式展现课堂内容, 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更容易理解接受。其次, 应多多采用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和文献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讲授某一章节, 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贯穿进来, 比如让学生扮演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设计主管、财务主管和生产主管等, 对遇到的生产运作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 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或者教师课堂上设置一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 锻炼学生整理材料的能力。

2.5 人才招聘的柔性管理

人才引进方式上, 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人才引进策略, 不应一味地强调科研, 教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教学型的教师最好本科是师范类出身, 因为本科师范类出身的应聘者往往教学上都进行过严格培训。对于实践型的课程最好引入业务部门出身的人才, 当然由于业务部门出身的人才学历往往不高, 因此可以适当地降低学历要求, 不要一味为了学历要求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习, 学校应站在负责任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参考文献

[1]李钦.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 (2) :11-12.

[2]赵浩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资讯, 2013 (10) :193.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新思路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工作新思路;爱心;耐心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如何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贡献度,是如今德育工作中应该把握的基本点。具体来说,笔者有以下几点新思路和大家分享。

一、德育教育走进生活,深入学生心灵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学科目有所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德育知识显得较为生硬,从思想品德或是学生守则、班规中学习德育知识,都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只能凭借书本的文字和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来记忆德育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需求。德育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悟、多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去教育。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等基本美德,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和贯彻,学生回到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马路上搀扶行走不便的老人,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只有践行这些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小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把这些规则内化为自身的德育修养。德育教育不但是班主任老师自己的任务,更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应对学生德育学习进程及效果进行监督,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进行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让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

二、及时更新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

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个性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要做到开放式德育教学。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教师和家长关系密切,各方应该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将学生德育教学看作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次是高质量的德育教学。换言之,就是要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由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看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动态地衡量学生在德育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做到知识与能力两手抓。最后是要增强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辩证法,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德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主导教师教学的方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使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德育观

长时间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学生在学习中所收获的知识也就会逐渐变少,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效果,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对于教师提出的新方法、新思路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更加丰富的德育知识,从小事做起。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树立积极正确的德育观,做一名高素质的学生。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贡献在于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能使学生向优秀的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学习他们令人感动的精神和信念,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树立楷模,并以他们为目标和动力,去完善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用良好的品德及思想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四、加强教师的德育教学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德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专业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其次,作为一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有必要根据教学环境的改变及时作出调整。教师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播者,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良好状态,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不断丰富自己,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目标和更充足的学习动力。

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升华与提升,还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服务的。在德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能够保证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付宏东.保持生活本真:德育叙事刍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教学方面内涵工作思路 第5篇

一、有效开展集体备课

根据课程相近原则,划分课程小组,指定备课小组组长,组织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加强监督考核。

二、落实自习课目标学习

修订自习课目标学习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学习部每天进行检查。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部门文化建设

本学期组织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一些参与面大、文化性强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五、部门督导听课组对部门教师开展一轮听评课活动,尤其对年轻教师。部门内部举行说课比赛。

六、理顺工作思路,修订工作流程。

学校教学工作思路 第6篇

一、恪守“一条准则”就是贯彻“低负担、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保证精雕细镂备课。为贯彻这一精神,我校计划以“六课”为切入点,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六课”质量:

1.业务培训。寒假前,邀请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对我校全体任课教师分学科进行“六课”能力再培训,重点是备课和说课的讲座(此项工作已经完成)。目的是对学科教学法的再学习、再培训,规范教师备课,明确备课要求。

2.教案展评。开学初,学校计划开展同学科教案展/article/评,届时邀请有关教研员给予现场指导。一方面是检验前期业务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会。同时也想通过展评的机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便作为今后跟踪检查的原始资料。

3.随堂听课。开展“上好每一节课”活动,听推门课,学校计划组织行政人员对任课教师听不打招呼课,课后及时向上课教师反馈听课情况,要求教师简单阐述本节课是怎样落实“七个优化”的,并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目的是检查上课教师“七个优化”的落实情况和对教案的执行情况,是否做到“低负担、高效率”。对有问题的教师要做到不定期跟踪检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二、开展“精品课”活动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依靠课堂抓教学。学校计划本学期要求任课教师最少在本组内展示一节“精品课”(或电化教学“精品课”,多者不限),时间初步定在五、六、七周。学校组织评审小组,对展示的课进行量化评定,各组选出优秀课参加校级“精品课”展示活动。要求教师从“低负担、高效率”指导思想出发,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吸收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达到“低负担、高效率”的目的。此项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从中发现更多有潜质的教师,学校要扶持、培养他们,使他们尽早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学期,每位数学教师还要展示一节“实践与综合运用”课,望老师们提前做好准备。(这是区教研室的统一要求)

三、组织好日常的教研、科研活动

本学期继续开展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学初,教务处审查各组的教研计划,检查“四定”内容是否落实到位。每次教研中心发言人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教学内容的见解和疑惑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学校行政人员分头承包,按各组教研计划,按时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并及时填写行政人员参加教研反馈表,记录归档。

继续做好《关于青少年读书习惯培养机制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计划在 月份举行一次读书展示、汇报活动,课题组成员总结前一阶段课题方案的.实施情况,开展读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科室要求每个承担课题的学校要面向全区进行展示,也是一次开放活动。)

四、完善常规制度建设

在执行教学常规制度的基础上,本学期加大检查力度,把发现的问题直接在校园网上公布,督促广大教师规范教学行为。重点检查上课铃响完之后,任课教师是否及时到位;专课是否专用;课堂纪律如何;检查主科教师作业批改记录,特别要检查有没有选择性、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以及错题记录等。加强单元检测的管理,每次单元考试完毕,任课教师要填写教务处下发的单元质量反馈表,以便学校及时调控教学策略。

五、“三生”转化、提高、培养

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和“暂困生”转化管理。从本次期末考试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暂困生”已经“脱贫”,任课教师可以考虑重新选择帮扶对象。教务处计划对“暂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日常转化工作落实情况。

“绩优生”的提高要注重平时的辅导,主要采取个别指导,专项训练的方法。首先要制定计划,确定内容(教材的延伸);其次是选择时间(托管),精心准备(教案);最后考核评价。

“特长生”的培养。学校要成立各种活动小组,如:学校舞蹈队(王松)、田径队、篮球队()、书法班(李延辉)、计算机班(郝建良)、无线电小组()等,挖掘本校教师的潜能,把课外活动小组搞起来。(不能仰仗华夏未来,那只不过部分学生参加。)大田、小祝他们肯定有计划,看看他们的想法。

六、教师培训

要持之以恒地抓教学技能训练。要立足于自我提高。教学技能的提高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经验之上的自我发展。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养成自我反思习惯。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要在量的基础上,本学期要在质上求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必要时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在学子、再培训。

教学科研工作思路 第7篇

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基本能达到90%,金融专业学生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仍然不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建立考证题库,强化课余培训,逐步使会计专业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达到95%以上,金融专业毕业生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达到50%以上。

2.探索会计专业学生岗前模拟培训教育模式,增长学生专业工作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原因是缺少实际的财务工作经验。按照传统办学模式,学生在校内和在校外实习(不能对口实习)均难以取得财务工作经验,因此,探索校内岗前模拟培训教育模式,建立多行业会计数据信息库,使学生在毕业前集中一段时间或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校内模拟训练,熟悉不同行业财务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积累财务工作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满意率。

3.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成立科研团队,制定经费资助标准,提供经费保障,引导教师深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有成效,出成果。

4.以财经金融实训中心为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一是课余时间继续开放实训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技能实训中来;二是继续开展分院技能之星(王)竞赛活动,完善竞赛机制,使这项竞赛真正起到调动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尤其是要为金融专业学生寻找竞赛机会;四是利用承办江西省第八届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和点钞技能的机会,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积累赛事组织经验,为更深层进行社会服务打好基矗

5.着力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基地或培训基地。

继续加强有业务关系企业的合作,并开辟新的合作单位,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提供场地等形式,引进企业来校建立生产基地,如与电信盈科合作,建立电话营销室或与培训公司合作,建立岗前培训基地等。

6.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及时处理。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第8篇

1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 但是内容体系基本一致, 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 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 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围绕管理活动, 道德与社会责任, 决策理论及方法, 计划, 组织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领导理论及方式, 激励原理及方法, 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 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 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 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 一方面, 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 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 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 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 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本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 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 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 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 学习目的迷茫, 课程意义不大, 对课程兴趣降低。

2.1 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 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 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 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 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 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 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 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 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 课程开设时间较早, 学生缺乏管理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 学生刚进大学校园, 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 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 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 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 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 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 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 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

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 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 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未及时转变, 一味的注重细节, 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 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 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 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 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 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 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 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 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 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 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缺乏实际用途, 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4 管理实践日新月异, 教学案例相对滞后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 市场瞬息万变, 管理实践日益丰富, 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层出不穷, 而用来教学的案例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成熟的案例大多已经老化, 与社会现实不一致,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 现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 他们对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 他们的生活时代与当前的一些成熟的案例相距遥远, 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的视角, 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看起来成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无法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的目的。

3 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的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 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因此, 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围绕课程属性和学生特征, 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把握到管理的本质和精髓,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实际管理能力。

3.1 明确管理学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 在社会生活中, 管理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所以, 教师在课程之初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向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明白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对生活和工作都具体很强的指导作用, 以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管理学应该是一门没有边界的课程, 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 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角从教材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管理学不同于数学和计算机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管理实践的抽象概括, 属于思维层面的学习, 所以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 老师应该把握住“既授之以鱼, 又授之以渔”的思想, 强调开拓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多思考, 重要的不是掌握学习的内容, 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 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 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 在讲授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及一些经典理论的同时, 增加对东方文明中有积极意义的管理思想的讲解, 使管理学能够在理论层面植根于中国土壤。在实践教学方面, 尽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企业实际, 在讲授规范式管理的同时, 也引导学生调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同时, 理论源自于实践, 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提炼管理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从身边、从我国历史中找到管理学的依据, 增加对课程的兴趣。

由于管理学学科基础性, 课程内容面面俱到, 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因此, 在授课之前, 应该根据学生所属专业, 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减少重复的内容, 增加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并且, 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 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 提升专业素养。

3.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上, 而应该本着开放性的教学思路, 坚持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多种渠道, 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 同时打破教室的局限,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既强调教与学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 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使管理学的教学相长。

3.4 采取分段式教学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先导课程, 必须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完成,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课程过于空泛, 实际意义不大。为改善教学效果, 可以考虑把管理学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开展教学, 大一学期用50%的学时进行理论教学, 这部分是主要以老师讲授, 学生消化理解, 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三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用50%的学时教学实践教学, 这样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 对学科、专业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 既有利于巩固前面的理论体系, 也有助于引导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4 结论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要使管理学教学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成长、成材起到帮助, 就需要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提出新的思路, 摸索新的方法, 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管理学教学体系, 使管理学能真正的变成一门有意义、有价值, 又能让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学习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然而在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 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需要不断摸索与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管理学,内容,实践

参考文献

[1]高良谋, 高静.关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J].2011, (01) :145-167

[2]易磊, 程志宇, 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4) :122-123

[3]程婷.独立院校经管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9) :126-127

[4]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 2008, (10) :7-8

上一篇:美丽的秋天写景作文素材下一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