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2024-05-22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精选8篇)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第1篇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迅速,应用写作日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和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这里所讲的写作不是文学写作,而是应用写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根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证明,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和工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课程的建设上确立了“三原则”、“四要素”的课程建设理念。所谓三原则就是“职业导向、素质本位、服务专业”;四要素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

3.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服务于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注重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各专业各类常用应用文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类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的应用文,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的职业流程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策划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应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

按照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教学如何满足文秘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突破学科教学的体系,从而建构具有文秘教育特色的、与学生职业生活贴近的写作课程。

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人生设计教学项目,以工作流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创设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设计《应用文写作》课程。

1.建立“项目化”的课程结构。重点是突破学科教育重知识系统、重文体知识、重章节结构的课程体系,打破应用写作课程以文体分类的惯例,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模块,以完成职业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工作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3.确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案。为使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环境,注重强化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如采用情景模拟写作、现场写作、项目写作、案例写作、病文修改写作、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

4、建立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建立秘书事务所、营销协会、设计工作室、写作工作室、网络博客等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能力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课程建设规划步骤

第一步,打造院级精品课。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区,将学习方法,学习资料试题库等内容上网,完成整门课程的网上教学。

第二步,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讨论修改,增加写作实例分析。

第三步,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更适合于网上教学。力争打造院级精品课。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第2篇

课程编号:21120208

学分:4.0

总学时数:64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第3篇

不管是“教程”还是“学程”, 课程都必须有目的, 有计划, 有内容, 有可执行的方法, 有具体实施的策略, 有明晰的评价标准。写作教学进行时 (以下简称“进行时” ) 是以教为轴心, 用“教”串联全程的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中注重时时关照学情, 包括写作运思的先行, 生活经验的激活, 阅读积累的调用, 同伴合作的协作 , 表达欲望的提升。“进行时”将关乎写作的思维、表达、积累、评价、灵感等串联在“教”这个核心轴上, 师生以及教学本身形成和谐、合情、合理的共同体, 相融相通, 相伴相生, 共同促进儿童实现“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进行时”的课程建设就是依据儿童写作的真实学情而制定, 在强调教师的“教”的同时, 极为注重儿童的“学”, 主张因学定教, “教”为“写”服务, “教”伴随“写”的全过程, 构建起“微写作”课程。这是一个因学定教, 教学相长的课程体系,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建制模式, 确保教学能促进儿童写作能力发展, 能提升儿童写作素养。作为专为儿童而开发的写作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差别 :其一, 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的罗列, 而是关注的儿童写作全过程, 是与儿童的写作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整体 ;其二, 课程不以“如何教”“教什么”的单方面提出, 而是注重师生双边共同活动, 全程参与, 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方式, 注重课堂内外两个领域, 教师与儿童两个方面, 作文与做人两个目标都协作共进, 形成教育合力 ;其三, 课程实施的目的不仅仅教授儿童写作方式方法、技术技巧, 不停留在“写出作文”的词章学层面, 更注重协作过程, 注意对儿童写作观、生活态度形成影响, 力求达到“教”“育”相长的课程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微写作”课程建设源于对僵化笼统的“全篇幅写作”的反思

我们都发现“作文难”, 都在寻找导致困难形成的原因。近年来百花齐放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花样繁多的“教学法”都体现着积极有益的探索正在进行。但很少有研究者发现和找到原因 :传统的, 一以贯之的“全篇幅”写作, 正是影响儿童表达, 造成写作困难的关键原因。如果固守根源不与变革, 舍本逐末, 一厢情愿地从“教的方式”“教的内容”等角度下功夫, 结果必定是“忙坏教师, 难坏儿童”。

1. 全篇幅写作大而不当的操作流程, 导致儿童写作话语平庸。“写全篇”已经成为教师与儿童对写作的普遍认知, 教师这么教, 儿童这么写。经过长期的全篇幅模式化训练, 儿童会形成僵化且难以动摇的思维定势 :文章就应该这样写, 就是要写成这个样。大而笼统的训练, 容易让儿童陷入模式化的写作套路之中。

(1) 内容陈旧化。全篇幅写作最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内容的模式化。我们已经发现小学写作的内容极其陈旧。如 :老师, 妈妈, 同学, 熟悉的人是最常写的“人”;此外就是冠以各种各样名目的“事”;还有就是变化名称, 但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套写而成的“景”;居家, 学习中常见的“物”。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儿童抱怨 :每次母亲节就让我写母亲, 而且还要写出不同的特点。可是, 我就一个妈妈, 她好像没什么变化, 该写的早就写了。) 由于笼统的全篇幅写作指导使得教师倾向于采用传统、经典, 经历过多次实践证明的内容进行教学, 儿童也慢慢习惯轻车熟路地写“老掉牙”内容。但正是一次次重复写下的一篇篇旧瓶装新酒的“文章”, 让写作成为应付教师耳提面命的被动行为。

(2) 文体模式化。惯常的全篇幅写作很容易导致文体的单一、变质, 成为专为应付教师批阅, 对付作文考试的“应试文体”。不仅是儿童,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儿童写作的文体只有“记叙文”, 偶尔写“说明文”。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 :流行至今的教学文体的划分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已经造成了对学生读写思维的严重遮蔽, 妨碍了学生对“文体”的认知。他们以为真有叫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 其实是没有的。类似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实施, 不得已为之的权宜之计, 和真实写作状态中运用的“体裁”不是对等概念。

在这个方面, 外国的同行探索成果较为丰富。如, 日本就把作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现自己的文章, 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 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 包括记录、通信、报告、评论文等”。前一类相当于文学写作, 后一类属于实用写作, 内容有感谢信、新年贺词、解说词等生活应用文, 还有社会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科学语体实用文”。又如, 英国的安东尼·海恩斯在《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记录的文体有广告词、编写字谜、小故事、通知、申请、章程、使用说明、自传和传记、书信、歌谣、日志、简介、解说词、挑战书、声明、贺信、咒语、序言、报纸头条、新闻、标题新闻、访谈实录、笑话、创意歌词、启示、订单、座右铭、计划、请愿书、开场白、谚语、推荐信、清单、剧本、梗概、短信、调查……这些短小、生动、实用, 与生活接轨的文体写作, 远不是大而笼统的全篇幅写作所能涉及与涵盖的。

(3) 表达的泛化。儿童表达原本是积极、灵动、短促, 充满童真, 饱含智慧的。但是全篇幅写作容易让表达成为一种模式。儿童为了完成全篇写作的“特殊作业”且获得好评, 不得不采用最为稳妥但毫无生气的表达方式。表现为 :1对美文的过度追求, 对修辞手法的过度强调, 导致表达无力。经不住教师评价的强势引导, 不少儿童都趋向写“美文”, 喜欢在表达过程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没有生活感受, 没有内心的碰撞, 没有真情的触动。所写的美文, 所用的修辞句式, 不过是矫情的, 没有生命活力的文字僵尸, 即便上了彩妆, 也是让人感觉生冷僵硬, 缺乏表现力 ;2对范文的简单模仿, 导致话语的失真。读写结合的教学渗透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巨大, 不少儿童习惯于模仿范文写作, 写下的文字乍一看挺有“范儿”, 一旦脱离范文却回复平庸。全篇幅写作对模仿的要求含糊不清, 所谓的“模仿”仅仅停留在句式照搬, 词汇堆砌的邯郸学步状态。而真正意义上的模仿写作, 要求上是有层阶递进的 :仿形, 仿意, 仿神, 仿风格。如, 国外在模仿写作的教学上, 就是采用严格的分层教学 :先精读段落, 之后统计段落中某一类词的使用频率, 出现位置, 分析段落中的文意, 语言结构, 句子组合,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等。在对范文比较精准的“定格”后, 严谨地按“格”模仿。如此精细, 周全, 分阶段递进式的训练, 不是全篇幅仿写所能完成的。

2. 全篇幅写作中低效或无效的“教”, 导致儿童写作流于形式。写作, 从本质上说就是写出隐逸的思维, 用语言文字将思维的结果展示出来。马克思认为 :“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 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证实,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全篇幅写作中, 由于长期对“教”的目标错误定位, 着力点偏移, 模式僵化等原因, 导致“教”的无效或弱效, 儿童写作随即成了不需要思维参与, 只需要不断“码字”的枯燥体力活儿。

(1) “教”的目标偏离。全篇幅写作, 教学目标是大而泛之, 贪多求全的, 模糊地瞄准“写出一篇文章”。因为要写出全篇, 所以篇章中所涉及的写作技巧、知识、能力等, 都成了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被平均用力, 不断重复提及。可以想象这些写作内容是陈旧重复的, 随之, 陈旧的知识点就被再次重复, 直至成为烂熟于心但毫无用处的“条目”。例如全篇幅练习中, 但凡遇到写人的练习, 教师总要将目标定位在“全人描写”上, 总一股脑儿提及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 儿童一遍遍重复写下自己熟悉的“外貌”, 凑成一个个看似不同实则相似的“人”。殊不知即便是作家, 也有擅长和突出的一方面, 眉毛胡子一把抓, 人物反而是不具备特色的。

(2) “教”的着力点偏移。全篇幅写作的教学着力点, 多集中在写作动机的激活, 写作内容的创生上。我们常见的课前创设情境, 举行活动, 组织游戏, 谈话互动等都属于动机的激活, 同时也带有提供内容的意味。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师生对话, 勾连生活, 畅想未来等, 都是为提供写作素材, 开发写作内容服务的。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在其专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指出, 写作教学内容由三个方面构成 :写作动机, 写作内容, 写作方法。其中, 儿童最需要教师提供辅助的是当下写作需要的方法, 即当次写作所需的方法。动机的激活源于儿童年龄特质, 不是难点 ;内容的生成源于儿童的当下所处的情景, 已是现成 ;对未来的想象, 对旧生活的回忆, 不需要教。

(3) “教”的模式僵化。全篇幅写作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悉的。如 :命题布置, 解析命题要求, 写作, 评改。又如 :创设情境, 组织活动, 对话整理, 写作, 评改。而这些教学的形式更应该称为模式, 仿佛一个“套”, 儿童直接将“话”装入套路中就可以成文。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 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写作心理效应, 导致儿童写出空话, 套话, 大话, 老话。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条件反射, 当写作者要描写一段话时, 能立即联想到一些旧有的或是惯用的词汇、章句, 能顺应地运用于表达中。比如, 有人发现大量文章中的美女都是“植物人”:桃花面, 杨柳腰, 柳叶眉, 杏圆眼, 樱桃口, 粉藕臂 ;几乎才子都是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可以想象, 一个作者的写作心理习惯一旦滑入这种“套板反应”, 就很容易思维上的惰性, 这也将导致写就的文章陷入板滞, 表达落入俗套, 情感浮于表面, 如老气横秋的老者。

(4) “教”的过程缺失。全篇幅写作的过程一般包括 :审题, 构思, 立意, 选材, 起草, 修改, 定稿。传统的教学会集中在写前进行, 也有在写后以评讲的方式进行。这些都是一时性, 集中型的“教”。同时, 为了确保儿童写出全篇, 在其写的过程是不敢打扰的。这就使写作成了“单边活动”, 闭门造车的格局也就逐渐形成。王荣生教授认为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写作教学课程, 至少要包含“作前指导”或“作后讲评”, 最重要的是“写作过程”的介入、辅助、指导。可见, 从课程角度看, 过程中的“教”应成为重点。写作, 尤为凸显和需要过程中的“教”。如 :创设并营造良好的写作语境 ;组织游戏活动燃起写作热情 ;在口语交际等写前预热环节中规范言语表达 ;在静默沉思时循循善诱或是耐心等待 ;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做点拨性示范引领……只有在全过程实施不同方式, 不同作用的教, 儿童写作才有温馨、安全、自信的良好心理体验。

3. 全篇幅写作对写作结果的呈现过度苛求, 导致儿童写作文心偏浮。全篇幅写作的功利性十分明显, 教学就是为了促成一篇篇文章的写就。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文章最终呈现时, 也就孤注一掷地将儿童写作逼向成人化、伪圣化、功利化的死胡同。况且, 如果教师是写作惟一的命题者、指导者、评判者, 儿童就会在强大的态势压迫下, 趋于附和, 献媚, 屈服, 写成“老师喜欢”的样子。长期写这样的文章将使文心浮躁, 文路偏移, 丧失写作存在的价值。

(1) 过程简单化。全篇幅写作最为常态的操作就是重复如何开头, 怎样过渡, 突出重点段, 写出好结尾。即便是写作知识讲授, 也集中在“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巧妙过度”“篇末点题”等耳熟能详的套路上。儿童在无数次重复后, 会对写作产生根深蒂固的误会, 认为这样的拼凑就是写作。同时, 也会因这样费事伤神、无意义的劳作而对写作产生厌烦情绪。其实, 从20世纪60年代起, 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写作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最著名的是弗劳尔和海耶斯 (Flower & Hayes, 1980) 写作过程模式。他们认为写作包括“写作环境”“作者的记忆”“写作过程”三大系统。其中要特别注重写作过程, 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如写作计划、思维转换、记忆回顾以及过程监控等。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将写作过程分为构思、表达、复看、修改四个阶段。可见, 写作的形式绝不应该是格式化, 简单化的。

(2) 立意伪圣化。“伪”是假, “圣”是崇高, “伪圣”就是假崇高。当儿童写就的篇章中, 满纸的口号、哲理、感悟、道义时, 我们会发现, 这是成年人“指导”的结果。篇章负载着道德成长的重任, 千古以来强调的“文以载道”固然不错, 但将儿童的“道”等同于成人的“道”, 这种急功近利的崇高立意偏爱, 让文心变得扭曲, 造出了一篇篇高不可攀的习作。如, 参加一次活动总是能让人突然“长大了许多”, 最好的朋友一定要在作文里先“反目成仇”后“重修旧好”, 最敬爱的老师一定是“百病缠身”且“坚持战斗”的。

(3) 表达功能窄化。过度注重全篇幅呈现写作结果, 势必在“写成什么样”上有太多的期待, 忽视“为什么写”“如何写就”。这就使写作功能变窄, 成为一种单纯提供欣赏或是品评的矫情文字, 华而不实, 空虚无物。长期这样的孤芳自赏地自说自话, 将导致儿童缺乏读者意识, 让写作丧失交流交际的功能, 成为专为提供教师批阅的文字组合。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公文;写作;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66-02

“公文”首先是应用文。“应用写作”作为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文秘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更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公职人员必备的写作技能和文化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实用写作功底的深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对学生就业和其个人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系统和模式,树立精品意识,精益求精地开展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思路,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搞好課程建设是探究公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我院《应用写作》课程以教学内容实用、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生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而形成特色。法律文秘专业是河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组成员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材料组织能力为目的,以特色教学模式为载体,在不断探索理论教学的有效模式基础上,为使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课程组教师利用课内外和假期以及实习时间,对学生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用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可一直延续到学生结束课堂教学之后至毕业之前。各种仿真写作练习的实验,对提高学生各种应用文体的实际写作能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方法得当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高效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强化了文本电子化应用的训练,学生练习,可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课程组总结课程建设经验,经充实和完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应用写作》,该书获得了全国公文研究会论著三等奖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科研成果一等奖,使课程体系更加成熟。

二、公文写作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应用写作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公文制作。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只教给学生一堆写作理论,包括主题、材料、结构以及语言要求等,但对怎样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达到相关要求和写作目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总是难以得到提高。公文写作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或社会的实际问题,是“有事而发”,无事不发。写作主体只有不断对社会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掌握大量材料,研究发现其本质规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按照公文的法定格式,才能形成实际需要的公文文本。实际上,要达到公文写作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制作某种文体的格式技巧,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应用写作的规律,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算懂得了公文写作的特点,也才能真正写好公务文书。基于此,教师应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去搜集、调查、研究并不断提出质疑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并要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将传统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开放性的模拟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提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一是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培养。学习生活是学生接触实际的主要方面,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要着重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发生和经历的大事,都要求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如开展一项活动前后,就要求写活动方案和总结;学校组织大型活动,要求写计划、方案、简报和报告。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主要的作用在引导和督促,集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制作出具体的文本。经过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量积累,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必然会体验到一个对应用写作理论深刻领会和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二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写作训练。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搜集相关专题材料,采取做卡片、剪报、记笔记等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写作训练。通过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建立起一种有效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互相交流,不但掌握了实际写作方法,而且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三是情境模拟,强化训练。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模式,用以弥补学生对实际工作了解的不足。经过有意设计的情景,使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氛围中有目的地锻炼深化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亦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与教师同处于主导地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及公文写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公文是由法定作者制发,具有法规的现行执行效用,具有规范的文体、结构、格式、语言,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的文书。在教学时对它的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课堂理论的讲解,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大量实际训练,不可能制作出合乎要求的公文。因此,这样的实训必须目的明确、计划安排、循序渐进,以巩固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目的作专门的实训指导。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掌握公文材料的搜集和处理,具体文种的写作,公文语言的运用,公文的处理。要求每个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要按照老师的训练安排,完成相关的作业要求,最后写出实训报告或总结。公文写作的教学一般为应用写作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必须经过理论、实践多次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计划课时外,另安排一周期末综合实训。形式采用模拟组织专项活动,要求学生制作活动方案(计划)、请示、报告、函、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将实训成绩计入该课程学期总成绩。教师在结束本学期课程时,还要对学生提出公文写作训练要求。要求学生毕业前,都要结合本人在校学习期间的具体实践活动,反复进行公文写作“再实践”。毕业实训时有关文书写作项目评定的成绩,作为该生毕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实用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到了显著的实际效果,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应用写作规律,并真正在能力上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功效必然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刘秀敏,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高级秘书,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研汉语言文学、汉语口语教育及应用和应用写作等。

《英语写作1》课程简介 第5篇

《英语写作》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0101201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

《英语写作》课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总的来说,写作课着眼于通过讲授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表现手段以及严格的写作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具体而言,是训练学生掌握词、句、段、篇等写作基本要素,培养他们对不同语类、不同文体特征的把握。更具体一些,是使学生从学习构词成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章的方法入手,逐渐掌握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读书报告的写作技巧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等,并在全过程中穿插对审题、构思、提纲、修辞、表达、写作策略、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了解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段落发展、谋篇布局、文稿格式等英语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摘要写作、读书报告、记叙文、描写文、便条等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知识;能理解英语写作的基本规律及英语成文的规律;能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根据不用的写作要求,完成不同文体作文的写作任务:达到在30分钟内完成150词左右的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充实,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授课方式:以教材为框架,辅以一些相关的例子。

参考教材:杨立民、徐克容主编《现代大学英语基础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学时学分:每周2学时,共34学时,2学分。

开课学期:第2学期

PPT高级商务应用课程简介 第6篇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由Office培训网多名PowerPoint培训专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而成。课程以企业案例为主线,囊括了从演示文稿高速创建、批量修改到模板应用、图片和剪贴画应用、图形图示应用、图表和表格应用及声音、视频、动画效果、幻灯片输出、幻灯片技巧等PowerPoint高级技术及技巧。学员和讲师同步案例操作,助力学员在短时间内成为PowerPoint制作高手,随心所欲制作精彩的PPT演示报告。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经常需要对外或对内使用PPT进行商务展示及交流的人。

培训目标轻松创建PPT演示文稿,并实现演示文稿的批量修改;2 设计符合公司CI设计的模板;制作令老板满意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使用PPT专业工具及技巧,高效创建演示文稿;通过动画、声效、视频等让演示文稿更精彩;掌握最恰当的幻灯片演示及输出方式;提升一定的PPT设计水平。

培训大纲

第1章 颠覆常规思维、成就专业PPT

一.缔造成功演示的六步法

二.PPT应用范围与场合细分

三.专业的PPT设计思维和方法

1.简短,成就精品

2.文字,PPT的天敌

3.导航,PPT的指针

4.设计,PPT卓越之本

5.图表,PPT的利器

6.动画,PPT的灵魂

四.PPT审美标准

第2章 幻灯片设计制作制作三步曲

一.你需要一个清晰的幻灯片设计框架

1.PPT结构设计,梳理整个设计框架

2.将Word文档套用于PPT框架

二.套用幻灯片的版式、母版和模板

1.套用现有的模板

2.用母版全面调整所有页面的格式

3.别处复制的页面格式混乱,让版式轻松统一

三.建立PPT导航系统

1.常用导航系统全面剖析

2.基于模板及配色,打造完美导航系统

第3章 字体、版式、色彩完美平衡

一.文字的编辑和处理技巧

1.为中英文设置不同的字体

2.在关键的地方赋予效果

3.更清新舒适的段落设置

二.简约舒适的版面规划

三.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搭配

1.使用标准的配色方案

2.区分冷暖色、对比色、邻近色

3.根据企业模板选择合适的色彩

4.批量修改配色方案

第4章形象化表达

一.把文字转换成生动直观的图示化表达

1.图示化表达的注意事项

2.常见8大图示应用场景剖析

3.绘图工具用法大揭秘

二.图片为PPT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1.图片的编辑和处理技巧

2.图片和文字完美组合的5大原则

三.使用图表和表格作为交流的手段

1.如何保证复制的表格不变形

2.易于区分数据的隔行变色表格

3.解决大型表格放不下的问题

4.图表选择:数据的最佳展现

5.表格和图表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5章动画,带来震撼视觉效果

一.动画效果设置

1.解析四大动画类别和应用场景

2.动画设置和效果修改

二.制作影音效果俱佳的幻灯片

1.插入视频和声音对象

2.让声音和视频嵌入到PPT中

3.插入Flash动画

三.经典动画应用全解析

1.创意片头动画

2.炫丽的目录动画效果

3.无接缝动画效果

4.动画对图表的修饰效果

5.清晰的逻辑动画

第6章高效的演示管理和后期制作

一.不可不知的放映技巧

二.公众发言不再紧张——偷看备注

三.把PPT转换为Flash

四.PowerPoint瘦身的完美解决方案

五.素材搜集技巧大汇集(0.5小时)

1.模板搜集

2.图片搜集

3.案例搜集

六.超值赠送PPT素材库

1.丰富的素材模板

2.高清晰的素材图库

应用写作课程大纲总结 第7篇

【论文范文】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应用写作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公务或私务的需要,写作出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又符合应用写作格式和要求的应用文。

2.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科研文书、专用书信等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学会比较熟练地写作这些应用文。

3.教学基本要求:

①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

② 熟练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③ 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的写作;

④ 了解本教材涉及到的其他文体的写作。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应用写作是语文课所学写作知识的实践,因此,学好语文课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条件。本课程又是文秘基础课程的基础,它为文秘基础课程提供了文书撰写、文书处理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本课程还将为其他需要应用写作的学科提供知识的储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建议根据录音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形式:以音像主讲课为主,自学与面授辅导为辅。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多提笔写作,切实把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写作的能力。

各知识点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见大纲正文的“教学建议”部分。

四、特殊说明

1.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教材、教学录音带和学习指导书三种。三种媒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本课程教学大纲本文部分系统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和结构,提出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其重点程度,依次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学会、了解等几个层次。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应用写作课程的文秘与档案管理专业、公关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等。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中等人才的学生,因此应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要局限于纸上谈兵。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第一章 绪论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了解应用写作的分类和写作要求。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一、应用文的性质

二、应用文的特点

三、应用写作的作用

第二节 应用文的分类

一、按作者分类,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二、按使用范围分类,可分为通用文书和专用文书

第三节 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一、主旨

二、材料

三、结构

四、语言

Ⅲ、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介绍一点应用文沿革的知识;对应用文的分类历来分歧较大,重点介绍本教材的分类情况即可,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纠缠;介绍应用文的特点时,可与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照,以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

第二章 公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公文、通报、通知、报告、请示、函、批复、会议纪要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公文的分类,熟练掌握通报、通知、请示、函、批复的写作,学会写作报告和会议纪要。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公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公文的分类

三、公文的基本格式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通报

一、通报概述

二、通报的基本格式

三、通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二节 通知

一、通知概述

二、通知的基本格式

三、通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报告

一、报告概述

二、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请示

一、请示概述

二、请示的基本格式

三、请示的写作要求

四、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五、例文举要

第六节 函

一、函的概述

二、公函的基本格式

三、函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七节 批复

一、批复概述

二、批复的基本格式

三、批复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八节 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概述

二、会议纪要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 公文是本课程的重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公文的基本格式,学会各种公文文体的写作。可搜集一些公文文件,让学员对照教材上的“公文的基本格式”逐项分析其对与错,学会正确的格式。

第三章 事务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简报、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事务文书的分类,熟练掌握计划、总结、简报的写作,学会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事务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事务文书的适用范围

三、事务文书的分类

四、事务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计划

一、计划概述

二、计划的基本格式

三、计划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总结

一、总结概述

二、总结的基本格式

三、总结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简报

一、简报概述

二、简报的基本格式

三、简报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五节 会议记录

一、会议记录概述

二、会议记录的基本格式

三、会议记录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六节 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Ⅲ、教学建议:可让学生联系工作、学习实际,练习各种事务文书的写作;调查报告的写作,可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

第四章 财经专用文书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财经专用文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准确涵义、特点、用途及基本格式,了解各种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学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写作。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经专用文书的性质和特点

二、财经专用文书的分类

三、财经专用文书的写作要求

第二节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概述

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三节 市场预测报告

一、市场预测报告概述

二、市场预测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例文举要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应用写作课程简介 第8篇

二、课程建设 :“微写作”课程是“写作教学进行时”对传统写作课程的转型探索

1. 课堂教学体系中的“微写作”课程。

(1) “微写作”课程的四个特征。进行时提出的“微写作”课程是对传统写作课程的转型探索, 其关键词就是“微”。“微”源发于微博, 是时下热门的词汇。如:“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常见的网络“微言”大多用三言两语, 散碎的片段, 零星的言语表达, 不着边际, 甚至无厘头, 毫无顾忌。而作为课程提出的“微写作”与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微写作”课程针对“全篇幅”写作提出, 是“进行时”的课程建设体系。“微写作”课程具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它不是毫无顾忌地用只言片语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它强调伴随着教学, 儿童及时、集中、有针对性地写短文, 写片段。“微”是“进行时”课程中儿童写作短小、及时、集中、针对性强四种形态的代名词, 也是这一教学最为凸显的特征。

其一, 短小。将成篇的写作设计为片段, 百字短文的形式出现。就像美国创意写作名家多科特罗说 :写一本书就像开车走夜路, 你最远只能看见车头灯所照之处, 但你可以就这样一路走完全程。教, 就像车灯, 照着儿童的写的每一步, 特别是当下的这一步, 但却能引领其一步步迈向目标, 最终写就完整的篇章。

其二, 及时。以往的教学, “教”与“写”分离, 教后再写, 写作过程缺少监控, 造成儿童写作的困难。“微写作”中的写伴随教的过程, 儿童及时写, 写得新鲜, 写在当下, 及时性带来的是教学的高效和实效。

其三, 集中攻关。儿童写作, 往往不是在全局上的缺失, 而是局部的障碍。也就是说儿童写作不是“全身坏死, 无药可救”, 仅仅是“局部阻梗, 部分病变”。教学就要帮助儿童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重点困难, 这也将带来其他部分写作的通畅。“微写作”主张儿童集中写出篇章中最为困难或者最为重要的段落, 让教为写护航。

其四, 主题鲜明。结合不同课时的教学任务或命题设计, 每次的写都具体且集中地针对不同的写作主题, 不贪多求全, 笼统混沌。例如《写作文, 心中要有读者》, 凸显“读者意识”;《备受关注的大事件》, 教授“换位思考”的写作构思法 ;《“101行动”在中国》, 和中年级儿童将把句子变成故事, 把故事浓缩成句子的方法。每一节课的目标都是明确、集中、有针对性的。

(2) “微写作”课程的三项基本操作。“微写作”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着力于“篇章安排”“语法修饰”等写作“下游”环节的做法, 直接将教学重心前移至写作的“上游”环节——“创意”与“写作运思”上。关注“运思”与“创意”, 就是力图改变以往教学中“命题后不管”“写作后再说”的抓两头做法, 使得“创意”与“运思”这两个直接影响写作能力, 决定写作层次的关键因素成为教的核心, 体现“教思维”的教学要义。具体说, 可以通过三项操作达成指向思维而“教”。

其一, 唤醒思维, 集体同时写作。《30天写小说》的作者克里斯巴蒂在谈及创作经验时, 其中一条就是“结伴写”。他认为有一个写作团队一起创作, 效果会比单个人写好。团队成员可以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微写作”课程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写作格局, 将写作带进课堂, 强调集体共同写。这样一来, “写”成了集体共有的姿态, 形成写作氛围, 营造出写作环境。而这都将给儿童, 特别是写作后进生带来福音, 他们会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 在环境的影响中, 消除对写作的恐惧, 缓解个体写作时的畏难情绪, 思维的苏醒让写作变得更加畅快。快乐写, 思维越来越活跃。

其二, 激活思维, 交叉互动写作。“微写作”课程中的写与说、说与评、评与再写是相互穿插, 交替进行的。儿童写, 儿童说, 教师评, 儿童互评, 多元交互进行。写作成为师与生交流, 人与文互动的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 儿童的思维被激活, 在与同伴、教师的信息交换中, 不断取长补短, 调整写作运思, 更新写作思路, 写作能力与思维一起得到锻炼发展。

其三, 伴随思维全程, 在发展与变化中写作。“微写作”课程特别强调每个儿童展示自己独具特色的思维, 文章就是不同思维的呈现。为了保护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 “进行时”教学的命题设计力求开放, 符合儿童认知 ;指导力求灵活, 顺应儿童需要 ;评价力求人文, 贴近儿童语言特质。这些都为了确保儿童写作时思路广阔, 想法多样, 文章丰富多彩。

例如《故事创编》一案, “微写作”课程观就对故事创编在“故事性思维”方面有特殊的要求 :1故事要有磁场, 故事情节要吸引人, 能出人意料更好。2故事主题要符合主旋律, 牢牢把握童趣、正能量这两个关键词创编, 不要让故事跑偏。3故事要吸引读者, 创编故事不能自说自话, 全程都要考虑听故事, 看故事人的感受。4用以写故事的语言可以适当口语化, 让故事更适合口耳相传。这四条要求都是有利于儿童个性化思维锻炼与发展的。

“微写作”课程中强调的思维的发展, 遵循思维发展与写作能力提升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 循序渐进, 过程式地开展。

(3) “微写作”课程的三个转型。

1从指向“结果”转为指向“过程”。“微写作”主张在课堂上写, 写片段, 写短文, 重视教给思维的方法, 激活个体的写作运思。这就使得教学从指向“结果”转为指向“过程”。写作, 绝对不是命题布置后自然产生的结果, 写作过程才是最具要研究价值的。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过程写作法一说。许多教师发现专注于纠正儿童文章中的拼写错误是无益于写作水平提升的。托尼席尔瓦发现 :写作不是简单的线性计划, 而是伴随着思考和探索的活动, 过程是丰富充满变化的, 也是最有意思的。贾特艾米格通过考察学生与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也发现 :优秀作家首要关注的是思想, 而不是拼写问题。倘若作家在打草稿时就注重拼写、词汇、句式等, 就会受到干扰。基于此, 美国作家提出了“过程写作法”。“微写作”课程认同过程写作法的基本主张, 认为写作不是语句, 段落的拼凑, 也不是技法的生硬操作, 修辞的叠加组合。写作是包含着思维、创意, 语言组合, 调整修改的全过程。当我们的视线从最末端的“结果”转向“过程”的时候, 就是将写作活动从传统的“下游”环节移至中流砥柱的重要环节。因此, “微写作”最为可观的就是丰富多彩的“教”与“写”的互相嵌入的过程。

2从关注“文”转为关注“人”。传统写作, 一门心思关注文, 看重文章最后的呈现。教师花大量精力在精批细改上, 目的就是为了促成一篇篇美文、崇高的文、精巧的文诞生。而儿童要写就这样的文章, 最主要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模仿, 学着他人的话语调子说话。说着说着, 就忘记了自我, 丧失了个性。仔细思考, 这样追求文质的写作, 更倾向于“词章学”范畴, 是更适合于写作专科化、专业化的训练。对于儿童来说, 他们在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应该是没有这么多束缚的, 是自由放胆, 以“我”为圆心的本色表达 :个性的话语, 独特的思维, 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微写作”课程充分关注写作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人”, 即儿童。“微写作”尊重儿童特质, 设计教学符合儿童特点, 迎合儿童需要, 契合儿童的发展。以片段化、短篇幅呈现的“微写作”, 规避了对大而全篇幅“文”的一味苛求, 将视线转移至片段写作的过程。过程中少不了“人”, 儿童就在写作过程中凸显出来, 其主体地位, 重要性也变得清晰而明确了。

基于对儿童写作主体地位的保障, “微写作”课程对教师角色有明晰的定位——

教师必须是熟练型的写作者。教师对文章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比较熟悉, 应有多次尝试的经历, 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经验,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同时,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的身份要多元 :教师是写作课程的设计者, 要有宏观的课程设计理念, 立足于儿童写作发展的需要, 合理规划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设定教学序列, 促成教学阶段目标达成。同时也要精工于微观, 设计好每一节写作课, 确保儿童喜欢, 能接受, 主动参与, 力求言语表达的训练扎实到位, 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是过程陪伴者。这是“进行时”教学中教师最为突出的角色, 陪伴儿童写作全程, 从构思到讨论、行文、修改, 教师出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给儿童心灵慰藉, 起到随时备咨询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 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教师是写作活动的参与者。具体说, 教师会参与命题的讨论, 构思设想, 疑难解决, 下水文示范, 即兴互动式评价, 也会细致到个别的辅导。即便是下课, 还参与写作反思的跟踪, 意见的收集。

3从“教”的本位转为“学”的本位。“微写作”课程中的“教”不是教学的霸权, 而是一种因学情需要而设, 因学情变化而随时调整的活性的“教”。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儿童在写作过程中的需要。如 :思维局限时, 思路阻塞时, 素材缺失时, 行文不畅时, 话语无力时, 陷入雷同时等如何应对。伴随着写片段的过程, 教嵌入其中, 与写融为一体, 教给的方法就是学习写作中需要用的方法。因为写作正在进行, 此时学习写法教学就变得及时、鲜活、实用, 教学实效性就彰显出来。

教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学情本位下的“教”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让教充分服务写, 成为儿童写作的核动力。“微写作”对教师“教”的要求有差别。具体为:

变化一 :变教师“一人教”为儿童“众人教”。“微写作”的教是开放性的, 不仅是教师个人传授知识, 儿童之间的互动言说, 片段写作观摩等, 都可以成为同伴写作的信息源, 都是一种有效的教。

变化二:变“教”“练”分离为“教”“练”融合。“微写作”的“教”与“练”是紧密融合的, 教得小而精, 教后就练, 练后就评, 评后就改, 改后再议, 议既是分享, 也是一种相互间的教。前后构成良性循环, “教”和“练”不脱节, 不隔离。

变化三 :变“教一时”为“教全程”。“微写作”为了实现高频练习的强化作用, 将完整的篇章写作化为片段练习, 课堂上只写重点、难点, 有代表性的片段。设计上简化了审题、选材、起草、定稿这些过程, 强化了构思、立意、修改这三个核心过程, 删繁就简, 避轻就重, 实现短、频、快的高效。

变化四 :变“零散教”为“序列教”。写作教学之所以不成体系, 教学的序列练习没有建立是关键。没有次序, 儿童自然不能通过教学建立完整的写作体系。“微写作”课程讲究有序列地教。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序列, 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将教学序列设定为三个阶段 :低年级写话做到“想得到, 写下来”;中年级做到“想清楚, 写下来”;高年级做到“想得好, 写下来”。在每一个阶段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按照儿童言语技能的渐进式发展, 逐步推进。如低年级写话的“想得到, 写下来”落实到每一节课又分为 :想得周到, 写得完整 ;想得多, 写得多 ;想得多样, 写得全面 ;想得仔细, 写得详细 ;想得充分, 写得规范。中年级的“想清楚, 写下来”则在“清楚”和“具体”上逐层递进予以训练。这样的教, 就化零为整, 帮助儿童形成相对完整的言语表达体系。

(4) “微写作”课程的三个取向。

1教学目标“由微小取向系统的聚合”。“微写作”课程中, 单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微小的, 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教学目标不能是空泛无力的概念化技法, 也不能是面面俱到的写作知识。目标生成于儿童的写作实践中, 聚焦儿童写作中的切实需要, 立足解决儿童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来源于教师对写作学情的充分分析、考察。其中, 每一节课的目标必须做到简单、明确、集中。而聚合成的学年的整体目标, 相互间要有衔接, 形成一定的写作技法体系, 儿童参与一个阶段的写作实践后, 能掌握一系列写作技法, 对写作形成相对完整的, 有一定体系的认识。

以高年级故事写作教学为例做个说明。在设计之初, 先整体规划故事写作的教学体系——“写故事, 儿童需要什么”。总目标之下可以分为 :明确故事要有主旨、故事要有情节、故事要有可读性、故事中的人物要设计、故事中的场景要安排等。之后可以进入具体的设计, 计划每一节课。在“故事的情节”这一系列课程中, 目标可以设定为“情节中连贯的线索”、“情节的前后关联”、“情节的顺势发展”、“情节的转折”等。通过统筹规划, 用心经营几个系列, 最终组合成系统的, 目标微小的写作课程, 目的是让儿童较为集中地掌握写故事的方法。

在整个目标制定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一堂课的目标, 还要用课程观的宏大视野来审视课程整体构想, 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在全课程体系中有交叉重合或是前后顺应, 相互关联或是各自为政。全局视域的系统思维就像设计的一个支架, 让整个设计立体地呈现, 让教师能关照领略系统中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做出正确的调节, 删除累赘, 让设计更合理、简约、高效。

2课程内容的基于“学情本位”。传统的写作课上什么, 内容由教师决定, 儿童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的附属。而“微写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学情本位”取向的, 是建立在对儿童写作学情的充分调研、认识、分析基础上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 基本学情。基本学情为不同学段儿童写作的基本性、特征性、普遍性的学情。例如指导中年级写一段话, 大多数儿童会写成什么样, 哪些属于典型的问题, 哪些是普遍的困难, 什么样的形式受欢迎, 什么样的教学话语能接受。又如 :在写作过程中, 儿童大致遇到哪些困难, 对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比较畏惧等。日常教学是了解学情的最佳时机, 每一天都是给你调研学情的机会。同时, 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获得学情概貌。如阅读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写作学、写作心理学、文学创作理论等。

其二, 特殊学情。所谓“特殊”专指为达成本次教学目的而了解的具体学情。如要指导写景类的文章, 必须了解受教的儿童对景物描写的基本认识是什么, 景物描写的障碍在哪里, 词汇储备有多少, 对景物描写文章的储备是怎样等, 有针对性地了解, 能让教学内容的设定更为精准。

在学情本位取向下的“微写作”课程内容大致有三个特点:

其一,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写作”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就要注重趣味化的审美取向, 教学内容要能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如何观察, “微写作”教学就设计成“盲人雕塑家”的游戏, 让儿童学习速记, 参与“盲人雕塑”的游戏, 体会用手触摸这一独特的观察方式, 随即写下片段, 在兴趣引领下体会观察细致, 观察途径多样化。

其二, 情境化。创设合理, 吸引儿童的教学情境, 能使写作容易被儿童接受。写作与情境相结合, 无疑将化解写作难度, 吸引儿童自觉参与。例如《“101行动”在中国》一案, 就是创设一个“给父母写留言条”的情境, 让儿童说出心里话, 体验清晰表达的重要性。

其三, 简易型。将简单的事做复杂是愚蠢, 将复杂的事做简单是智慧。“微写作”就是简简单单, 轻轻松松, 不故弄玄虚。例如, 在随机命题写作《春游, 因雨取消》一案中, 围绕着“春游因雨取消后, 还能写什么”为题, 展开讨论, 之后分小组包干, 各自完成“懊恼心情”、“班级中的室内游戏”、“零食大赏会”、“期待弥补”等不同的片段, 写作后串联诵读, 联手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3教学支架的“可攀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现有水平, 一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教学, 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为其发展搭建可依附、可攀援、可提升的“脚手架”。

“微写作”课程, 正是瞄准“最近发展区”, 用“教”为儿童写作提供可攀升的支架。因为目标的“微小”, 但又是儿童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所以教学带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 儿童能在教的引导与辅助下, 逐渐迈向目标。在目标达成的同时, 儿童写作信心增长, 能力提升, 期待最后能撤去“支架”, 自能、自觉、自动地写。

为提供“可攀升”的支架, “微写作”课程将教学版块做了大致安排:

其一, 搭建支架, 明确目标。依据学情, 确立儿童写作的“最近发展区”, 转化为明确的写作目标。如 :针对读者意识的缺失, 设计成“微小”的写作目标, 逐一强化 :写作文, 心中要有读者, 让儿童认识读者 ;写作文, 办大事, 让儿童认识读者看懂作者文章的重要性 ;写作文, 究竟为了什么, 让儿童感受读者意识对文章的意义。这些明晰而微小的目标正是教学有序、有效的保障。

其二, 带至节点, 任务驱动。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确定写作内容等多种途径, 引导儿童进入支架中的某个节点, 如 :一个具体的写作困惑, 一种特殊的写作情境, 一项明晰的写作任务等, 让儿童在任务的驱动下, 启动自身写作动力, 踏上写作之路。

其三, 集体写作, 互动评改。儿童当堂写, 集体写, 写后就进行评改、赏析, 写作实践成为儿童认识发展、心智成长的支架, 写作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升。写后立即互动评改, 教师的点拨与同伴间的互助都是儿童攀升的落脚点。起初, 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可以多一些, 好比向上托举的力量大一些。待激活儿童思维和表达欲望后, 可以随学情变化愈来愈放手, 让儿童自己能不断向最近发展区攀升。

摘要:介绍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观, 具体阐述了“微写作”课程的建设构想以及实践。“微写作”课程是一个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课程体系,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建制模式, 确保教学能促进儿童写作能力发展, 能提升儿童写作素养。

上一篇:让阅读伴随成长让生命浸染书香下一篇:大三学生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