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

2024-05-30

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的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简单的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1《探究平抛运动规律》是沪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节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定性的了解了平抛运动的规律。而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所以《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第二课时就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定性的研究平抛运动的相关规律。复习要用到的相关知识是不可避免的。

2新课的引入用到了实例“飞机投弹”的问题,汶川地震时为了将物资送到灾区用到了飞机。让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

3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提出问题,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入科学的殿堂。

4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我以为,在课前我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钟,还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进行了罗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紧张使得时间上和预期不符。“教然后知不足”,通过对教学反思之后,使我吃一堑长一智,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 第2篇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案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学生分组用平抛竖落仪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有不少同学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比如平抛物体的运动位移方向如何表示?在进行中也有同学操作不当而无法验证设想,但是也不会有人提出解释,这点也许就是我们学生最欠缺的。实验完成后,证实了设想的正确,也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课后的效果获知,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关键一点也是最有利的一点就是学生积极参与。

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再结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应用力学的知识,分析平抛运动的受力情况,讨论平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

最后在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时,讲解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还要再将这两个运动合成平抛运动的规律。有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也懂得它们各自的规律。但是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总是只求出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而没有真正求出平抛运动的运动情况,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点。抛体运动是曲线运动,是更为常见的运动形式。而对于曲线运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这也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将这种物理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探究的目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大,无论是刚开始的理论分析还是实验方法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方法的阐述上,学生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其次是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遵循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这种探究流程也体现了物理思维之美,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学以致用。在规律总结完后,回过头研究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会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按照平抛运动的规律能够解答出来。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拓展一步,进一步加深平抛运动的理解。课堂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理解接受平抛运动的规律时相对比较轻松。

在平抛运动这节内容中,重要的不是平抛运动自身的运动规律,而是要通过研究平抛运动的思想方法来扩展思维,掌握各式各样的曲线运动处理方法,即:“划曲为直,一分为二”。只要掌握好这种方法,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我们都可以解决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方法是难点,在讲完平抛运动后,给出学生一个一般的曲线运动,学生只知道“划曲为直,一分为二”,但是具体怎么样来建立直角坐标系,怎么样分解运动,分解运动后的分运动分别是什么样的运动,即成为学生的拦路虎,一般对合力和初速度方向垂直的情况都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只要碰到初速度与合力的方向不垂直的情况,学生就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给学生强化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只要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学都能很好的掌握本部分的内容。还有,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并非只有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在没有条件限制时,运动的分解是有无数种的,只是用不同坐标系分解后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解题时,应因题而异,选择最好的,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平抛运动”教材比较与教学建模 第3篇

一、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比较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1]不同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多元认识与理解以及多样的编写方式,为教师备课与执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较大的空间,为教师深读教材、用活教材提供了研究的“触点”。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平抛运动”的内容线索、活动过程、图像资源、习题安排等方面各有侧重和特点,如表1所示。

二、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分析

由于教材的编写者难以获得读者的直接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资源的呈现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与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进行优化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图像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

1.课堂引入分析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好的引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材均直接给出平抛运动的定义,教科版教材以“坐滑翔机给朋友投掷礼物”为情景,并提出问题“礼物为什么没有落到好友的住处”来引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了“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课标理念,是一个较好的引入方式。但这个引入也有缺陷,看似来源于生活,但远离学生的实际感受。受这一引入方式的启发,本节引入可采用电脑游戏法,如“飞机投弹炸海盗船”,学生参与游戏时,“弹炸一会超前一会落后”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

2.活动过程分析

课程标准对“平抛运动”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中的“用……方法与“分析”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四套教材均围绕这一标准来呈现教材内容,但活动的编写思路各有不同:人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理论探究→形成规律→实验验证→推广应用”;鲁科版和粤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教科版的思路是“发现一个现象→对现象质疑→形成疑问→展示生活实例(排球、钢球运动)表述这一现象→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对比分析可见: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设计紧贴课标理念,启发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质疑并形成疑问,让学生自主思考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受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过程的启发,平抛运动的活动过程可表述为如图1所示的过程。

3.图像资源分析

课本插图愈接近真实生活,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物理与生活,也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催化剂”。人教版教材的投掷铅球、鲁科版的网球运动轨迹图片,展现了平抛运动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人教版用水柱显示平抛与斜抛运动的轨迹更为学生建构抛体运动的轨迹做了很好的铺垫。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的特色是让学生经历了演示实验观察后,再给出频闪照片,不仅是精确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渗透,更是在学生面对实验现象“心求通而未得其意”之时,用照片“开其意”,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及物理内涵,学生观察和分析照片后心里会感到怡然和满足。

4.实验过程分析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直观教学的手段。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演示,粤教版采用如图3的双轨平抛仪演示。鲁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对学生观察实验时提出的要求很有特色,教材演示实验中给出“实验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改变高度后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这一设计表明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实验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粤教版教材的双轨平抛仪的竖落装置可以在水平方向调节而得到不高度的平抛小球与落体小球相撞,也能充分说明问题。教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均安排了让学生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收集、分析与论证并要求填空,增强了互动性,对物理实验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此表外,对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教材处理上,各版本教材只是一带而过,应该是一个缺陷。为了加深学生对水平方向上的等效运动的认识,本节教学可以增补如图4所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再用双轨平抛仪的三球同时运动并相碰,这一现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习题资源分析

“习题资源”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和分析:一是从“应用”的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确定其基本技能的“训练点”。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而人教版教材中的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活问题中的应用,比较符合课标理念。二是从“水平”的维度进行分析。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习题立足于“基础练习”适合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使用,但题型较单一;人教版教材习题侧重于“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迁移能力,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深读内容标准发现“会用……方法分析”是“理解”水平的能力要求,课标本身的要求就很高。考虑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节教学的评价设计应该采用“低起点高落点”原则,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较适合于新课教学,人教版习题适合于发展性训练,所以习题的选择可将四套教材的思想结合起来安排。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情境是连接师生知识三体的纽带,是课堂文化的载体,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媒介。杨震云老师在《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一文中指出:“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建构,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迁移。”[2]孙可平和邓小丽老师在《理科教育展望》中指出:“以抽象的、无背景的方式去教授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惰性’的知识。”综合这些理论和教材比较分析,可构建本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搭台→问题引路→任务驱动→技术辅助+实验演示→意义建构”,教学流程如图5所示。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及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也不能简单的叠加。只有“教学资源”成为构成课堂的教师、学生、环境三元素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比较教材、整合优化资源”是用活教材的手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增补,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资源,物理教学才能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表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95-01

笔者近年来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高度重视表象的构建,力图在学生的思维当中有一个清晰的表象,从而为复杂物理问题的清晰简单化提供支撑。而由此联想到其他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笔者也发现表象构建其实十分重要,譬如加速度,实际上十分抽象,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常常就是基于定义而不是实例;又譬如圆周运动,看起来其描述的是运动的轨迹,其实其中夹杂着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概念,真正理解亦非易事,都需要在新课教学中加强表象构建。

一、对学生“平抛运动的理解”情况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理解要求:一是知道平抛运动属于抛体运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二是知道平抛运动特殊在哪里,即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三是知道两个方向的运动规律描述。

其中第二点理解要求显然是重点。问题在于,对于这样的理解常常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理论角度的推理与重复,即从运动条件分析推理,如理想情况下水平方向不受力,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另一种是实践角度的呈现与模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频闪照片或者高速摄影的视频,或者通过动画模拟等,让学生生成一种直观的认识。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对于第一种方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运动是可以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将抛体运动硬生生地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而第二种方式中实际运动的呈现,对于一般高中学校来说,条件上是有困难的,至于动画展示,高中学生都知道要做成什么样的效果都可以,因此可信度不高,只能作为学生理解的佐证。

二、基于表象构建的平抛运动教学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让绝大部分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就建立有效的平抛运动概念,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只不过日常教学中这种困难常常被重复的习题训练所掩盖,有时并不为人所注意而已。

如果从表象构建的角度来看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首先应当搞清楚经过概念教学之后,要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样的表象。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以笔者的观点,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复杂,就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那么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两个表象。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匀速运动是有着充分的表象的,而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的表象更多的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至于加速度g的大小意味着什么样的运动,学生往往是陌生的,不少学生甚至无法估计一个粉笔头从1米高处自由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因此,要构建好平抛运动的概念,首先要加强自由落体运动表象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教学可以遵循实际演示、理论猜想以及表象构建三个步骤。

在实际演示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精准地演示平抛运动,可以借助演示仪,也可以用手平抛出一个粉笔头,从表象生成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要多重复,因为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极短,能够进入学生感知通道的内容实际上很少。但由于生活经验的作用,学生往往又可以借助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来完善此时的认知。

理论猜想即为上面提到的理论推理,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可以看作由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合成的。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样的教学应当视作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以理论推导的结果当成平抛运动概念教学的收尾。因为此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无法为他们建立有效的平抛运动的表象。

表象构建是本教学的核心。基于以上的实际演示与理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平抛运动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表象存在的形式——物理图景。这个画面可以是分步进行的:一个物体离手平抛出去,先想象其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不关注竖直方向的运动);然后再想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时不关注水平方向的运动);最后将上述的想象结果进行合成,于是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情景。

显然,从表象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想象表象,但这是有直接感知的表象作为支撑的,因此在多次构建过程中,这个物理图景就会更加清晰,从而可以成为学生以后遇到平抛运动概念时的第一反应。

三、教学反思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意识到,即使像平抛运动这样看起来简单的运动,在近一半的学生思维当中都没有清晰的表象,尽管他们在解答简单的习题时没有困难,但那都是重复训练的结果。而在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清晰的平抛运动表象作为支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

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对丰富的物理现象或知识进行抽象之后形成。高中物理难学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遇到某个概念时难以有效回忆出与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与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的概念建立不应只是记住概念的名称,还应当有基本的支撑。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依据。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表象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某些基本概念,由于它们需要基本的形象支撑,因而表象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贺 芳.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物理,2013 (23).

[2] 刘桂枝.探究概念教学中“点破立”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

《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第5篇

高一《平抛运动》教学反思平抛运动是我们学习处理曲线运动的一个范例,重点并不在于平抛本身的价值有多么重要,而是通过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挖掘掌握处理普遍曲线运动的一般思想和处理方法。在这里,我们以平抛为例,将一个曲线运动转化为我们熟知的直线运动,进而就可以用直线运动的规律加以解决。具体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分为二,化曲为直”和一个数学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我们解决曲线运动的两把工具,借助这两把工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运动进行合成与分解。下面就对平抛运动的分解做一个人浅析.一:我们知道,“力决定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必须得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先将一个曲线运动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即建立直角坐标系。由于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故而运动情况保持原有性质,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竖直初速度又为零,故而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就把一个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等把这两个直线的规律解决后,再由运动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物体的实际运动。 二:在处理平抛运动时,我们习惯上以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特别注意)。合速度与水平夹角为θ,合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而并非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所以,我们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公式时,都是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成立的,所以,在这些细节上还需注意。三:在平抛运动中,我们要解决合速度、合位移等问题时,最关键的就是v0 和t,而t又是连接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规律的“桥梁”。解决t有两个途径,一是竖直位移,二是竖直速度。 以上我们通过“一分为二,化曲为直”这种思想解决了平抛运动,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其他曲线运动,如斜抛运动。这种处理曲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授之以渔”。

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第6篇

反思一: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1、先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从演示实验入手,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平抛运动的条件。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这样的引入是比较合理,教学后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了解到效果不错,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在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案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学生分组用平抛竖落仪进行实验,证实了设想的正确。从课后的效果获知,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让学生从课本上的频闪照片进行测量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从课后的效果分析较为不妥,其一,造成课堂时间过于紧张,上课时间不够;其二,课本上的频闪照片其标度已被缩小,测量时难以准确。(新教材的频闪照片已没有标度,也不给时间。)

详细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使用多媒体课间(平抛运动)效果更好。

4、例题

(一)给出部分条件,让学生设计完整,并通过计算找出平抛运动规律,学生在设计及计算的过程事比较盲目。所以在这之前应复习运动规律是找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t;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t。使学生在设计补充例题

(一)时目的清楚。

反思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中两个很重要的特例之一,也是最简单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同时也是在学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对以后学好天体运动中的宇宙速度起到引入性的作用。不仅在第5章的习题中经常用到平抛运动的知识,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同时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如果能让学生培养好一种思维方式,对后面带电粒子的电磁场中的运动还是要用到平抛运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起到启下的作用。所以这一节的教学尤其重要,在此我对今天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反思。

先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在这主要是让学生来说上节课的内容,并用2分钟简短讨论还有哪些疑难问题,然后由同学自由发言,我来引导解决。从演示实验入手,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平抛运动的条件。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这样的引入是比较合理,教学后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了解到效果不错,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要在意他发表意见的对与错,也不要指责他懒散,更不用指责他上黑板作演示时出错。我设想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这是我们要思考解决问题的。

总之要设计一节能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新课改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也在完善教师的学习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员学习终身学习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可是我们要好好把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大家一起学习的课堂,不过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思考:学生怎么样才能明白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有什么作用。

反思三: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学生做完分组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心里感慨万千。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主要任务,一是描出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判断该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二是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课本中的学生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需要重复几十次的实验才能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经过的几个位置,才能描绘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实验的误差大.老教材所述方法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但“先用眼睛粗略地确定......”,然后“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确定小球通过的位置”,既不便于把握,又使实验结果难以达到较高的精度。经过改进后的实验用过球指示器,比原先有提高。

常规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器材的安装2.坐标原点的确定3.小球起始位置的确定4.小球运动轨迹的描绘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第7篇

《平抛运动》[必修2 司南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认识平抛运动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个新问题。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的现象也较多,通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这两种运动的规律。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平抛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运动的分解和合成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并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出其运动规律是本节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设计实验及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容易观察、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以前学生接触的都是直线运动,而本节内容是比较典型的曲线运动,对于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非常熟悉,而对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及运动规律是陌生的。所以本节教学通过实验、频闪照片等手段探索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提高对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互不影响。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会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 与方法

(1)通过实验、频闪照片,完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认识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从复杂到简单,先分解再合成,这个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教育。(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媒体运用

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利用平抛实验仪改进)

PPT教学演示课件视频自制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教师在讲台旁边放上一个垃圾桶,并把一个废弃的粉笔头沿水平方向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扔过头了,摇摇头,重新拣起来,再一次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这次又没有扔到。

粉笔,粉笔盒或垃圾筒

师:抛出的粉笔头所做的运动有什么特征?

讨论:开始的速度是水平的;受到重力,摩擦力;轨迹是曲线

分析:如果空气的阻力比较小,相对于重力来讲可以忽略不计

粉笔运动的特征:

初速度是水平的,只受到重力

点明主题: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只有重力作用下(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识别平抛运动

(图片1)从桌面水平飞出的小球在不受阻力情况下的运动(演示)水平抛出的气球 拿篮球投篮(斜向上投)

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图片和气球

说明:现实生活中,摩擦力是必然存在,只要是比重力小得多,我们就可以把它忽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平抛运动

小结:平抛运动的特征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只受到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其加速度保持不变,可见是匀加速,而轨迹是曲线。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学

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个粉笔头扔进垃圾桶里去呢?

第一次用力过大,而第二次用力又过小。

力的大小决定了刚出手时的粉笔头的什么物理量呢?

速度

只要注意刚出手的速度就可以把粉笔头准确扔进垃圾桶了吗?也有很多同学是这样丢垃圾的,但却不容易做到。

沉默,小声讨论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性

你在丢垃圾时事先要“瞄准”,请问你在瞄准时心里在计算什么?你最后决定怎么样丢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可能:时间位移,速度等

师追问、引导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分析 讨论尝试 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

演示2:平抛竖落仪(自己改装)(可以播放动画模拟和视频)提醒同学们注意:①夹着的小球被松开后做什么运动?②两球是否同时落地?怎样判断它们是否同时落地?③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观察: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和自由落体的物体是同时着地

平抛竖落仪和视频

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和自由落体的运动是相同的。趁热打铁

既然是自由落体运动,你们能写出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下落的高度吗?

学生上台书写: y=

那么水平方向呢? 演示自制改装教具

观察: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情况是一样

同样叫学生写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x=v0t

播放视频(频闪照片)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受力情况分析:

平抛运动分解后两个运动,水平上不受力; 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更进一步理解

这样我们把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分别求出来了,这样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就确定出来了。

提出问题:那么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得到他的轨迹?

用描点法

请你们用这种方法作出初速度是5m/s的物体的轨迹!(g=10m/s2)t 0 1 2 3 4

Y(m)0 5 20 45 80

X(m)0 5 10 15 20

展示学生成果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进一步探究平抛运动的速度规律:

学生自己总结:

vx=v0

vy=gt

出示“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

把投弹按钮一按,一颗炸弹投将下来,落到地面发出轰隆的爆炸声,可惜未能炸到敌船!展示解题过程

可能要多次才能炸到目标 可多个同学尝试 似乎找到规律

课件:你来当飞行员

更进一步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抛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大小不同的初速度平抛出物体,它们是同时落地还是先后落地? 图片展示

各抒己见

图片

你们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下落时间由什么决定的问题。

由竖直方向的高度决定

小结:我们以前研究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把我们要研究的运动的范围扩展到曲线运动,大家想一想,为了研究曲线运动,我们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呢?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我们可以把物体的曲线运动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如果我们把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搞清楚了,那么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掌握了!

作业:P56 2、3、4、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在辨别平抛运动时,利用与学生活动密切相关的图片(高一篮球赛投篮图片---自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突破难点时,用自制仪器,并用数码相机自己拍摄,用视频解霸播放器当场慢放,让画面全屏,利用快捷键控制,(ctrl+alt+8 八分之一速度慢放,ctrl+0 正常速度播放,/ 连续播放;回车键—暂停/播放)保持整个画面连续性,效果非常理想。

课堂中设置了一道描绘初速度为5m/s的平抛运动的轨迹,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描点作图的能力,使整个课堂更充实。并利用投影仪当场投影解答纠正不足的地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知识点结束时设置了一个小游戏(请你当飞行员),不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小结部分总结了本堂课的处理平抛运动的思路。也展示了学习物理的一种思想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自以为不足的地方:

引入部分不够精彩,我是以仍粉笔头作为引入,可以用课件(请你当飞行员)引入,效果会更好。

对平抛运动的教学反思 第8篇

比较 分析 教学建模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承上“体现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启下“奠定了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学习基础”。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体育活动中,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抛体运动经验,因此,平抛运动也是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提升到物理概念的良好素材。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细品多版教材,精选多样资源”便是“备课”研究的一个极好视角。

一、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比较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1]不同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多元认识与理解以及多样的编写方式,为教师备课与执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较大的空间,为教师深读教材、用活教材提供了研究的“触点”。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平抛运动”的内容线索、活动过程、图像资源、习题安排等方面各有侧重和特点,如表1所示。

二、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分析

由于教材的编写者难以获得读者的直接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资源的呈现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与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进行优化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图像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

1.课堂引入分析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好的引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材均直接给出平抛运动的定义,教科版教材以“坐滑翔机给朋友投掷礼物”为情景,并提出问题“礼物为什么没有落到好友的住处”来引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了“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课标理念,是一个较好的引入方式。但这个引入也有缺陷,看似来源于生活,但远离学生的实际感受。受这一引入方式的启发,本节引入可采用电脑游戏法,如“飞机投弹炸海盗船”,学生参与游戏时,“弹炸一会超前一会落后”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

2.活动过程分析

课程标准对“平抛运动”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中的“用……方法与“分析”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四套教材均围绕这一标准来呈现教材内容,但活动的编写思路各有不同:人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理论探究→形成规律→实验验证→推广应用”;鲁科版和粤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教科版的思路是“发现一个现象→对现象质疑→形成疑问→展示生活实例(排球、钢球运动)表述这一现象→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对比分析可见: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设计紧贴课标理念,启发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质疑并形成疑问,让学生自主思考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受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过程的启发,平抛运动的活动过程可表述为如图1所示的过程。

3.图像资源分析

课本插图愈接近真实生活,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物理与生活,也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催化剂”。人教版教材的投掷铅球、鲁科版的网球运动轨迹图片,展现了平抛运动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人教版用水柱显示平抛与斜抛运动的轨迹更为学生建构抛体运动的轨迹做了很好的铺垫。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的特色是让学生经历了演示实验观察后,再给出频闪照片,不仅是精确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渗透,更是在学生面对实验现象“心求通而未得其意”之时,用照片“开其意”,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及物理内涵,学生观察和分析照片后心里会感到怡然和满足。

4.实验过程分析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直观教学的手段。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演示,粤教版采用如图3的双轨平抛仪演示。鲁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对学生观察实验时提出的要求很有特色,教材演示实验中给出“实验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改变高度后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这一设计表明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实验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粤教版教材的双轨平抛仪的竖落装置可以在水平方向调节而得到不高度的平抛小球与落体小球相撞,也能充分说明问题。教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均安排了让学生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收集、分析与论证并要求填空,增强了互动性,对物理实验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此表外,对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教材处理上,各版本教材只是一带而过,应该是一个缺陷。为了加深学生对水平方向上的等效运动的认识,本节教学可以增补如图4所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再用双轨平抛仪的三球同时运动并相碰,这一现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习题资源分析

“习题资源”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和分析:一是从“应用”的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确定其基本技能的“训练点”。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而人教版教材中的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活问题中的应用,比较符合课标理念。二是从“水平”的维度进行分析。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习题立足于“基础练习”适合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使用,但题型较单一;人教版教材习题侧重于“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迁移能力,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深读内容标准发现“会用……方法分析”是“理解”水平的能力要求,课标本身的要求就很高。考虑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节教学的评价设计应该采用“低起点高落点”原则,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较适合于新课教学,人教版习题适合于发展性训练,所以习题的选择可将四套教材的思想结合起来安排。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情境是连接师生知识三体的纽带,是课堂文化的载体,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媒介。杨震云老师在《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一文中指出:“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建构,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迁移。”[2]孙可平和邓小丽老师在《理科教育展望》中指出:“以抽象的、无背景的方式去教授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惰性的知识。”综合这些理论和教材比较分析,可构建本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搭台→问题引路→任务驱动→技术辅助+实验演示→意义建构”,教学流程如图5所示。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及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也不能简单的叠加。只有“教学资源”成为构成课堂的教师、学生、环境三元素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比较教材、整合优化资源”是用活教材的手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增补,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资源,物理教学才能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 杨震云,史献计.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2).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Π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二、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设计思想

教材直接提出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并用平抛竖落仪演示加以证实,再用频闪照片分析后给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解例题,教材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设计了三个创思点: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什么方向的运动,老师创设情景或者演示平抛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实,并让学生亲自动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立。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会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简单化。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创设矛盾所在,提出问题。结合平抛仪实验,动画,平抛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的频闪照片,逐步加深对平抛运动的认识。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运动的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重难点的突破

1、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

(1)平抛运动的整个过程较快,学生无法从视觉上直观看清其运动的轨迹。

(2)如何进行运动分解,如何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分解。(3)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这些物体的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抛运动。板书:平抛运动 板书:

一、平抛运动

老师:那具体什么是平抛运动呢?我们看物资是怎样离开飞机和小球是怎样离开桌面的,对,水平离开的,说明水平抛出,抛出后,受力情况呢?有同学说受重力还有空气的阻力。如果忽略掉空气的阻力,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板书:1定义:

展示ppt: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老师:我们从观察物体的平抛运动和定义可以看出,平抛运动受力方面的特点?对,只受重力,是曲线运动。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出: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导致的。老师:曲线运动可以认为是由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合成的,那么平抛运动是由哪些运动合成的呢,或者说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些运动呢?

(二)交流、讨论及猜想

接着说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前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平抛运动是不是可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呢?如果是的话,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只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交流讨论。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三)实验与探究1:探究平抛运动竖直方向运动

如图所示,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C,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与此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改变实验装置离地面的高度,多次实验,两球总是同时落地。(用耳朵听声音)

问题创设:A、B两球同时落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果。

教师创设问题:既然平抛物体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那水平方向上作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如何探究呢?

(四)实验与探究2:水平方向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将小铁球P、Q分别放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结果是两球发生碰撞,增加或者减小轨道M的高度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教师引入问题:这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3]用平抛运动演示器做实验

老师总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可以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得到平抛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x、y以及水平速度VO和竖直速度Vy。我们设物体以初速度水平VO抛出,它在飞行过程中在时间t内的水平位移x和竖直位移y应如何表示呢? 学生:xv0t

y12gt 2教师:我们要求出物体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如图所示,物体在t秒末位于B点)

课外探究

用摄像机拍摄小球的下落过程,输入电脑,由视频工具按帧播放小球下落过程,抓图、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将各帧图像叠合,从而得到小球运动轨迹。通过叠合照片与实际实验装置的大小比例,可分析小球的运动。师生共同总结平抛运动规律: 速度:

水平方向:Vx=V0 竖直方向:Vy=gt 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方向:位移: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方向:

(五)巩固练习:

例:一架装载抗洪救灾物资的飞机,在距地面500m高处,以80m/s的水平速度飞行。为了使救灾物资准确地投中地面目标,飞行员应在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的地方投出物资?(不计空点阻力)

八、板书设计

平抛物体运动

一、平抛运动概念

只受重力的作用初速度为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二、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vxv0,xv0t

三、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vygt,y12gt

2九、教学反思

上一篇:国庆大阅兵观后感400字心得体会下一篇:工程质量管理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