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2024-07-20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精选6篇)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第1篇

如: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第2篇

01

立春

万物复苏,耕耘播种,啼莺舞燕,

绿芽萌动,蛰虫始振阳气生。

02

雨水

潇潇细雨天渐暖,

雨水纷纷送肥忙。

03

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天气回暖雨水降。

04

春分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依依拂心田,

白天黑夜两均分,春意融融燕子归。

05

清明

细雨纷纷,春茶正香,扫墓祭祖,

春游踏青,植树造林,杨柳长青。

06

谷雨

雨生百谷,谷雨断霜,

祈福消灾祭仓颉。

07

立夏

蝼蝈鸣,蚯蚓出,

田埂野菜日日长。

08

小满

鸟衔樱红笑插秧,

垄头麦穗始灌浆。

09

芒种

芒种时节样样忙,

梅雨潇潇涨池塘。

10

夏至

鹿角脱落,蝉鸣不休,

江南梅雨连绵,池荷锦鲤畅游。

11

小暑

炎热温风至,雪糕解暑凉,

行人外出皆遮伞,开胃靠饺子解馋。

12

大暑

高温酷热三伏天,懒摇风扇纳清凉,

池塘嬉戏避炎热,西瓜味美正甘甜。

13

立秋

暑去凉来,落叶知秋,

寒蝉凄切禾谷成熟。

14

处暑

秋雨寒凉,禾谷满仓,

秋高气爽,人间雷降。

15

白露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鸿雁归,正值柑橘肥美时。

16

秋分

秋分祭月,昼夜均长,

水涸田龟裂,桂子飘香。

17

寒露

袅袅凉风,饮菊煮酒,

夜色凉如水,草木梧桐黄。

18

霜降

天气渐冷,露水凝霜,

红柿甘甜绵软,枫叶如火似锦。

19

立冬

江水初凝,冬雷震震,

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20

小雪

太行初飘雪,千山鸟飞绝,

农户忙贮菜,蓄以御冬寒。

21

大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天寒地冻,腊肉熏香。

22

冬至

暴雪低温,万旅不商,

南火锅北饺子,腊梅竞开放。

23

小寒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幽阖大雪红炉暖。

24

大寒

雨雪纷飞,腊八飘香,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第3篇

一、诵读是根本

“熟读成诵”, 熟读是古诗积累的基础。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 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 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 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 ,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 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 才能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一是读正确, 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 读出停顿、韵脚, 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 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突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 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 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的理解加深的过程, 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疏言是基础

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段特点, 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古诗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 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 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 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 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意境是重点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来说, 感悟诗的意境, 就是在读诗的过程中, 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 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 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 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 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 很难画出来, 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 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面画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 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画面是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 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四、情感是提升

诗言志, 歌咏言。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要“知人论世”, 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 , 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在读懂作品之后再反过来进一步认识作者。虽有“诗无达诂”之说 , 但是任何一首诗词作品的产生都缘自于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的变幻莫测、迅速神奇, 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 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 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 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 一生爱墨, 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 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让咱们也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一起来读一遍。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 因为某种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 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 “卷地风来忽吹散”。哦, 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表达是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突出地强调关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 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我们教学古诗, 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 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 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 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表达的精巧, 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 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 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 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炒股的人, 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 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十四) 第4篇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 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 “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第5篇

唐·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蒙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二十四诗品古诗文 第6篇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沈一缕袅炉熏。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上一篇:福州雅思口语考试拿高分技巧下一篇:旅游微电影宣传片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