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封存的日记作文

2024-05-15

一本封存的日记作文(精选10篇)

一本封存的日记作文 第1篇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很快乐,思考着培根说过的一句这话:你把快乐告诉朋友,你将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把忧愁向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嘿,这诗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每当我想起那件事,我就感到快乐。那件事发生在暑假,我开开心心地从外面回来,发现妈妈正在偷看我的日记,她当时看得那么认真,那么入迷,连我走进房间都没有发现,我对她的信任,和她朋友一般的友谊一下子降到了零点。

“么儿,看来你有很多话没有跟你爸爸妈妈说了啊!几个月没见你,长大了可没小时候听话了啊……”我没想到她不仅没感到羞愧,还数落我一顿。

我说不出来为什么难过,只觉得喉咙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眼泪一直往外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顺手拿起电话,给好朋友打过去,希望她能为我“打抱不平”。可她却“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笑得可欢了。

“我都这么难过了,你还笑我!”我既难过,又生气。

“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妈看你日记不就是想多了解了解你吗?再说了,谁没有好奇心的?你难道不想知道你妈每天在想什么?”

“这倒也是,但我还是不想别人看我的日记。”

“你也应该很希望老妈他们多关心关心你吧!你看我,每次给我妈打电话说说心里话,她总是没时间听完……”她声音有些低沉,我心里也涩涩的。

“把你的日记也给我看看呗,让我也来关心关心!”

“得了吧!我才没你勤奋,把你日记给我看看还差不多!

”哈哈哈……“

我又恢复了以往的快乐。

一本封存的日记作文 第2篇

“噗嗒嗒噗。”

一本我从未见过的书粘着大片灰尘从父亲简陋的橱窗里摔下来,伴随着的是一阵淡黄色的波动。好像它从问世以来,就带来巨大的震撼。

“别碰它……”我捂着口鼻,不听从母亲的劝解,拾起那本书,轻抚,抹掉它表面的风霜,才露出天蓝色的面容。

它吸引了我,在打扫完后,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它,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尽管我知道:未经允许私读他人私人物品是违法的。

凉风挑逗我的脸颊,割开毛发,誓要冷透我的身心。

我看完了。这是本日记。作者是位聋哑人。全书最关键的部分是作者遇到女主人公和以后的故事。

而女主人公是位盲人。

一天,作者在上学的路上走着,遇见一个攒着竹竿的少女在新修的路口徘徊,一次次伸出竹竿摸索,又一次次缩回等待。“我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可我的双腿好不给力,迈了数十步才到那少女身边。我平缓地抬起少女的竹竿,不让她感受到我半点喘息,引导着她过马路,才想起她是盲女。‘呵,这也真是悲哀。难道世上只剩下一个人能帮助一个盲人了吗?更别说是个聋哑人。’身边的车鸣,女孩的言语,急刹车的摩擦声,我全都听不见。我唯独知道要扶这个少女过马路。”

“竹竿的另一端传来阵阵颤抖,多半是担心我是骗子吧。忽然好伤心,却又不流泪,多半是习惯了吧。”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者陪伴盲女走过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尽管盲女已对那条路再熟悉不过了。

那盲女每天好像都在与作者聊天,尽管作者从未听到,每天都有着不同的心情,尽管无人体会。盲女开始以拉小提琴来报答作者,回应也终于不是沉默阵阵掌声。

就是这么一个聋哑人,帮着一个盲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那些拥有最少的人往往能给予你最多。”为什么?为什么天底下那些幸运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对那些不幸的人给予关爱?反而是那些不幸的人满怀爱心?我想到了《老王》,老王死前送出最后一点的爱心;《阿长与》,阿长的质朴善良;《蜡烛》,老妇人的慈爱……

我漫无目的地走到街上,忍不住泪想了很多:在被金钱、名利、地位、欲望绑架下,人们难免会失去爱人性,我到底该怎么做?是该随波逐流,对善恶视而不见,还是…汽车的频繁鸣笛打断了我的思绪——一个老妇人正搀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过马路,却被一旁等得不耐烦的司机谩骂。

情景再现,我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就像那本旧日记里那一则一样。

马路边飘荡着悠扬的琴声,盈溢着说不出的味道。

写一本彩色的日记 第3篇

我女儿出生在3月间,正是南京冬去春来的时候。裹着厚厚的毛毯把自己捂得好严实,从医院回家的途中,我怀里抱着襁褓从车窗往外望,惊讶地发现,从进医院到出院,也就短短一周的时间,冬天的景象就全变了,好像是一幅单色素描被染上了彩色。东郊燕雀湖的水面转暖,河边的一排柳树刚刚抽出新枝,东南风微微,树枝伴随着轻轻摇摆,我的心情,也开始荡漾……2011年的春天,怎么会如此曼妙?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快乐如同春日暖阳般渗透到颜料中。自然而然的,丰富的颜色在绘画中产生,我开始确定用一些更饱和的颜色来控制绘画节奏和表达内心情感。我用颜色比较主观,随心而发,有的时候,更像是用自己的绘画经验进行色彩游戏。我用多种强烈冲撞的颜色同时出现在画面的局部,用不同面积、形状、明度、色彩倾向的强弱互相挤压形成多种对比。非常喜欢具有东方情调的马蒂斯,《再见马蒂斯》我画了两幅,两种颜色,这是向艺术家致敬的作品,也是我对自己风格的依次强调。“再见”的含义有两种:再次见到亦或别离之意。这两种似乎有着矛盾的含义正是我想表达的。

1. 萝莉,60cm×50cm,2014 年2. 森,50cm×40cm,2014 年

身为人母,常常思考如何用一种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生活。用绘画的形式写日记,恰恰是一种最好的方式。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动心动情的时刻,某种颜色,某些气味,某样打动我心但又会一闪而过的情绪细节。“蔷薇虹”这个名字是我msnspace的名字,也是求学期间的笔名,曾经用这个名字去了解和评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如今用这个值得纪念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系列的作品。《什么时候去吃哈根达斯呢?》是这个系列的作品。说来有点不好意思,因为生养,很久没吃冰淇淋之类的高热量“垃圾食品”了,逛街的时候有点发谗劲,和老公撒娇,十分怀念少女时候广告中大肆宣传“爱我就请我吃哈根达斯”的热火劲头。可惜身体不好吃不着,当天晚上就画了这张画,彩色的冰淇淋香甜诱人,奶油多得都能滴淌下来,幻想着如果可以吃上一口,在当时是多么美的事哦。事隔几年后,每次看见这张画,会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如同时空转换般回到当时情景。这就是我画“蔷薇虹”日记的意义。

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是两件同样奇妙的事,它们的共通点就是滤去繁缛的流程,留下值得纪念的细节和生命的闪光点。这两件如此美妙的事,无须消费金钱,人人都能拥有。只是,我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而观画的你,是否也可以感受的到?我默默而秘密的,与安静的你透过画面对话,投入属于各自的冥想盆。因此,我更愿意在画面中营造出类似“真空”的氛围。用干净饱和的颜色和柔软的线条去制造,营造出属于我的故事,写一本彩色的生活笔记,而这里面也许也有你的生活……

这些画面的尺寸并不是都很大,有些和书籍大小差不多,乍看下会觉得抽象,实则暗藏许多形状和物体,其实都是我的心思体会,各种情绪的色彩在方寸间产生出丰富的对撞,如夏花般灿烂。

一本震撼世界的日记 第4篇

《安妮日记》是全球最多人阅读的100本书之一。自1947年发表以来,以65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发行了3000多万册,成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二战文学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69年之后,直接和间接描述二战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历经沉淀和淘汰后,《安妮日记》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就更加弥足珍贵。2009年7月30日,《安妮日记》被正式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这样一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意义的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小安妮对历史的记忆做出了杰出的真实记录。

阴森密室中绽放出太阳的光芒

安妮· 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一家被迫迁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安妮一家躲进了父亲公司大楼。这栋楼房离市中心不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楼, 面向运河,另一部分是后屋,隐藏在主楼后面, 四面被楼房包围。从主楼进入,经过一道狭窄的木梯,来到一个小小的楼梯间。楼梯间左右两侧都有门。左边的门通向库房、阁楼和顶楼,右边的门后来改造成可转动的木制书柜,这就是后屋的秘密入口。谁也想不到,在这个不起眼的书柜后面还会有这么多房间。安妮一家人和另外4名犹太人就在这后屋楼上不足50平米的密室里躲藏了两年一个月。

八个犹太人与世隔绝,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中生活了两年多。小安妮就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岁生日。她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簿。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除了开头那一部分,日记都是写于后屋密室。安妮在日记中记下了她全部的心理活动、她的思想和感受、她的孤独苦闷心情,当然也包括后屋中的日常生活、她和这个临时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 青春期的骚动与渴望、心理压抑的郁闷与苦恼、初恋的甜密与颤栗,都在日记中得到了真实的记载。这本日记成了她的知心好友和精神支柱。

在这本朴实无华的日记中,人们可以看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如何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女心理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可以看到一个少女对纳粹摧残、扭曲人性的控诉。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安妮想成为记者和作家,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就像室外蓝天那样可望而不可及。但是苦难生活并没有把安妮压垮,她始终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乐观坚强,心中怀着不可泯灭的希望。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常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1944.?5.3.)“每当我仰视苍天,我就会想,一切都会重新好转,这种苦难的生活也一定会有尽头,和平和安宁将毁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在此期间,我必须保持我的理想,也许有那么一天,这些理想还能实现!(1944.7.15.)“自己幸福的人,也会使别人幸福。有勇气和信心的人,不会被苦难压垮!” (1944.?3.?7.)“只要还有这阳光,无云的蓝天,只要我能看到这些,我就不会忧伤。”(1944.?2.?23.)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面对残酷的战争、暗无天日的生活、扭曲的人际关系和青春期的种种苦闷,安妮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思考。她在1944年3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在内心却比同龄少女要大得多。虽然我只有14岁,但我已很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分清谁是谁非,我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原则。”

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1944年5月3日她在日记中写道:“究竟为什么要打仗?人类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大人物、统治者和资本家搞出来的。不, 老百姓也是有责任的,否则各国人民早就会起来造反了!人心中有着一种毁灭的欲望,有一种杀人和破坏的欲望,只要全人类没有例外不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就会有战争,建设、培植和生长的一切就会又被中断、被破坏,然后又从头来过!”

要理解这一段话,就要了解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民对统治者发动的战争持怎样的态度。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是支持政府的。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一书中谈及二战时说:“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这是徒劳的。”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这样思考是深刻的。

如果因此就断定安妮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她的思想逻辑。世界虽然这样,但安妮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她在日记中写道:“真奇怪,我还没有放弃我的全部希望 ……因为我还一直相信人的善良本性…… 每当我仰视沧天,我就会想,一切都会重新好转,这种苦难的生活也一定会有尽头,和平和安宁将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1944.7.15.)?

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社会问题了:“令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在各个民族中女人过去而且到现在还常常比男人的地位低得多……现代妇女想要完全独立的权利。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妇女必须获得尊重…… 我相信,生孩子是女人的义务的观念在下一世纪定会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对女人的尊重和赞赏。”(1944.6.13.)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15岁少女居然能如此真知灼见地谈起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令人感叹!

逆境中的成长,绽放出了太阳的光芒;困境中的坚持,为希望指明了方向。从《安妮日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无情的战争、残酷的种族迫害和成长的烦恼,我们还看到了安妮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她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也要怀着一颗永不气馁不屈服的心,去面对人生当中未知的困难和危险。

日记出版后的故事

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8月4日,盖世太保冲进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并把他们送进集中营。后屋中值钱的东西被抢掠一空。后来米普和艾莉在被盖世太保忽视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战后,八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一人得以生还。安妮于1945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那时她还不到16岁。一个含苞欲放、才华横溢的少女就这样夭折了。

战争结束后,奥托·弗兰克回到阿姆斯特丹。米普将安妮的日记交给他。奥托·弗兰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完成已去世女儿的宿愿,以书的形式出版日记。1947年,题名为《后屋——安妮·弗兰克日记》首次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不久,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版也相继问世。各国读者反响热烈。

最引人注目的反应来自德国。1950年,海德堡Lambert Schneider出版社出版了德文版日记,第一次只印了4500册。当时很多书店还不敢把这本书陈列在橱窗里。德国是制造这场人类悲剧的罪魁祸首。战后几年,德国政府试图教育国民认识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质,却总是收效甚微。然而,这次,安妮的日记却使他们大大震动了,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1956年10月1日,话剧《安妮日记》在东德、西德、奥地利和瑞士这四个德语国家七大城市同时上演。上演后,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反省之中。一位评论家说:“《安妮·弗兰克》一剧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使观众理解了历史。我们观看这出戏就像观看一份用最谦卑而可怜的措辞写的控诉书,控诉那些人丧失人性。没有人因我们是德国人而谴责我们,我们自己谴责自己。”一位前纳粹党党员来信说:“我曾是一个忠实的纳粹党党员,但直到那天夜里看这出戏之前一直不知道纳粹意味着什么。”

《安妮日记》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1955年,根据日记改编的舞台剧在纽约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后来赢得普利策奖。1959年又拍成电影,女主角Shelley Winters获得奥斯卡金象奖,后来她将其奖金全部捐献给安妮故居博物馆。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在美国发行的英文版前言中写道:“在我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希拉里·克林顿指出,安妮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做出愚蠢的歧视行为”。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安妮·弗兰克评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编者罗森布拉特对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安妮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她的热情,她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世界的精神象征——不仅是在受着各式各样影响的个人精神道德上,或是在坚定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上。”他同时表示:“当人们敬重安妮的勇气与实事求事的态度时,同时她对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亦使人钦佩……她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度文学水平。不论甚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在法国,日记由乔治纳孚改编成剧本,演出轰动了整个巴黎。法国著名女作家爱尔莎·特丽奥莱弗写道:“安妮·兰克如果还活着,也许会成为作家、诗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透露出一种早熟的才能,一种勾魂摄魄的感染力。”

在荷兰,朱丽安娜女王观看了演出。《纽约时报》报道了演出情况:“当演出达到高潮和结尾——德国盖世太保猛击后屋的声音响起时,剧场中发出一阵压抑着的凄泣声。幕落下好几分钟,观众仍寂静无声。皇室成员离开剧场后,大家才站起来。没有鼓掌。”

1952年日记译成日文出版,次年即位列畅销书榜首。据以色列海法大学日本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罗泰姆·卡瓦纳说,《安妮日记》在日本非常受欢迎,销量仅次于美国。他指出, 在日本读者眼里,该书超越了犹太人主题,更多地象征着年轻人为生命而奋斗的精神。

1994年,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接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颁发的人权奖时说,他在狱中读过安妮的日记,从中获得更多的鼓励。

2002年,英国作家兼儿童文学理论家艾登·钱伯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在颁奖会上,其获奖感言完全出人意料,居然主要是谈《安妮日记》。 钱伯斯开门见山地发问:“当我以儿童的代言人身份写作小说时,我到底以为自己在干什么?你们今天把这个宝贵的奖颁发给我,你们是在奖励什么?” 他认为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家从事创作的实质性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在《安妮日记》里都能找到答案,那就是:“我们都应该像13岁的安妮那样去写作,她的作品是少年儿童写出的最伟大的作品。”

此后,日记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在德国、美国等国被列入学校课程。 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许多学校和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后世也创作了大量以她为参考或以她为主题的文学、音乐、电视及其它媒体作品。1995年,一颗编号为5535 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安妮·弗兰克之星”。

二战结束后,安妮藏身的楼房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市民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故居改建成 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安妮之家”成立。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 每年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故居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如今安妮之家已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著名的景点,被誉为欧洲十大最值得参观的博物馆之一。全年参观人数已超过一百万。

除了阿姆斯特丹,全世界每年还有150多个城市举办了安妮·弗兰克展。2007年12月22日,《安妮·弗兰克日记:历史的见证》展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开幕,首次与广大的中国参观者见面。

奥托·弗兰克根据安妮的两种版本即原始本(A版)和她本人修订的版本(B版)编成一种缩写本(C版)1947年在荷兰问世时,其中删除了有些段落或文字,因为当年不受拘束地谈论性的题材尚不合时宜。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奥托·弗兰克想要保护对他的妻子和后屋的其他难友的怀念;安妮·弗兰克写日记时对自己的好恶都直言无忌,难免言辞偏激。奥托·弗兰克于1980年去世,遗言将女儿的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文献资料馆。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作为奥托·弗兰克的单独继承人,继承了他女儿的全部著作权。该基金会决定从现有的安妮·弗兰克文稿中给新版本补充新内容。新版本的编辑工作由德国作家兼翻译家米莉亚姆·普雷斯勒(Mirjam Pressler)担任,她完整无损地接受了奥托·弗兰克的版本,根据A、B两个版本补充了新的内容。普雷斯勒新编的版本比旧版本的篇幅增加足有四分之一,旨在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安妮·弗兰克的内心世界。新版本获得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的批准。

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又发现了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五页日记原稿。1999年,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前主席、美国大屠杀教育基金会主席绍克(Cornelis Sujik)宣布他拥有奥托·弗兰克于1980年临终前不久赠送给他的五页日记稿。这五页日记原稿由于内容涉及安妮对她父母婚姻的批评和安妮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曾被奥托·弗兰克删除。绍克欲出售这五页日记原稿,为美国大屠杀教育基金会筹款,因此他与作为奥托·弗兰克继承人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发生争执。2000年,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同意捐出30万美元給绍克的基金会。2001年这五页手稿归还荷兰,被收入新版本的日记中。200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得到安妮·弗兰克基金会资助,取得大陆独家版权,出版了国内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右翼分子对日记刻意抹黑

事实上,早在《安妮日记》出版后不久,便有右翼分子质疑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但是,否认纳粹大屠杀的人并未停止抹黑日记的企图。在德国,纳粹的阴魂还时隐时现。2006年6月,德国东部马格德堡发生了一起公开焚烧安妮日记的事件。此事遭到德国公众强烈谴责。2007年3月8日,舍内贝格地方法院以“煽动民众”和“诋毁对死者的纪念”的罪名判处策划这一事件的五名涉案青年缓刑九个月。

当今世界,违背人性的言行仍不时出现。早在1996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就声称,纳粹德国用毒气室杀害犹太人“只是二战中的细枝末节”。《安妮日记》近来在日本被大量撕毁 。此次《安妮日记》损毁事件让人联想起20年前美国犹太人人权组织“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与日本否认犹太人大屠杀势力的一次激烈交锋。1995年1月,日本文艺春秋社旗下刊物《马可·波罗》刊登了内科医生西冈昌纪一篇否认犹太人大屠杀的文章。文中振振有词地宣称,纳粹毒气室并不存在,犹太人大屠杀纯属“虚构”。刊登此文的杂志一上市,以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为首的犹太人组织第一时间就向文艺春秋社提出强烈抗议。《马可·波罗》编辑部和文艺春秋社一开始还想辩解,但西蒙·维森塔尔中心随即呼吁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企业抵制文艺春秋及其旗下所有刊物的广告。受此影响,文艺春秋社全面丧失广告收入,面临经营困境。事发不到两周后,文艺春秋社公开谢罪,并宣布《马可·波罗》停刊,解除杂志总编的职务,以及发表西冈文章相关的编辑部人员全部下岗。不久,时任文艺春秋社社长宣布引咎辞职。这起风波以西蒙·维森塔尔中心的全面告胜落幕。

然而,日本一些势力礼赞纳粹、否定历史的言行并未因此销声匿迹,时不时有各种沉渣改头换面浮出。去年,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建议效仿纳粹修宪,再次引来西蒙·维森塔尔中心的抗议和不满。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副会长亚伯拉罕·库柏在今年2月26日的采访中表示:“该事件是对安妮所代表的那段历史进行的攻击。这是促使日本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仇恨犯罪的好机会。”

对于同样发动过侵略战争的日本来说,只有直面过去发生过的一切,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远没有清算侵略战争中的罪行,甚至没有坚守用战争历史教育年轻一代的承诺。日本仍有部分人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正视战争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对历史问题等都采取否定态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安妮日记》蕴藏的力量却无法破坏,它始终激励人们与那些令人憎恶的行为斗争到底。《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这部伟大的作品昭示人们:邪恶终将灭亡,希望与善良的力量永存。不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什么地方,也不论他的年纪大小,都能从这部日记的字里行间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

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心底的声音被保存下来了。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我是一本日记本作文500字 第5篇

我的主人很爱学习,它天天都来陪我,有时和我分享他的学习收获,有时默默记下当天发生的事。我很快乐,因为我看到主人经常帮助别人,他收获的快乐也一点一滴滋润着我。

有一次他和我分享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大妈买了火车票,在火车检票时,大妈的火车票丢了,大妈着急地说:“哎呀!我的火车票丢了,怎么和我的孩子回老家呀?”情急之下,我的主人为大妈买了火车票,大妈感谢地说:“年经人,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主人回答:“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有人说,这叫做好事不留名。我很奇怪,留下名字不是才可以得到表扬和夸赞吗?就像我也经常让风抖刷我的页面,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赞赏。

直到主人和我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我才幡然醒悟: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是啊,我们应该用全部的力量去照亮黑暗,去哺育有用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不做支取者!

关于日记的美文欣赏:一本日记 第6篇

6月1日,天气雨

今天,数学Q老师忙里慌张的进来,说要再进行一次考试。全班愕然。

纷纷有人说,什么时候了,还考试?还要不要给我们点时间啊。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安排,一般不允许别人轻易来打乱。我也不愿意谁来打扰,就算天王老子也不行。

但Q老师很生气,说这是“打锭子”,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估计很多题都要考试的,管用啊。一听到“锭子啊”“管用啊”“经验啊”,于是很多人又蚕一样的抬起头来,麻木而又惊喜的望着Q。

我看到这个中年妇女起伏的胸部,透着单薄的衬衣,传递了神秘的色彩。

6月2日,天气晴

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战火的袭人。看到身边那些紧张兮兮的人,我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我喜欢看到他们劳碌可怜的样子。我替他们悲哀。平时不好好读书的几个,这几天居然也没有了嬉皮笑脸,模仿了几个老眼镜,把头埋在了书桌里。他们不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反倒是我,越是临近考试,越感到无比的轻松。

学校举行的无数次模拟考试,每次我都排在第一。我不怕,我是这个学校的女王。不出意外,我一定可以上北大清华。我不为谁争光,我家的人似乎也不需要我争光。或许是他们知道自己的闺女的实力,故意这样轻松说的吧。我妈说,只希望我快乐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平凡的人。这让我丝毫没有了压力。

但我还是要努力准备考试,因为我曾偷听了Z君的说话,他的目标是清华。我平时成绩比他好很多,但他帅气十足,阳光灿烂,我还是愿意在清华园门口等他。

6月3日,天气晴

听说L的妈妈给她去算命了,说她今年考上重本比较难。但又听说人家得了一个什么符法,她妈妈便用针线将符法缝补在了她的内衣里面。难怪她这几天怪怪的。我晕!

原来考试也可以得到神的帮助啊?!后来又听说W、F、P,还有几个人,都失眠好几天了。我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失眠呢?

但我还是想找我妈帮我去弄一个符了。忽然又觉得不妥当,如果人人都去求神,神忙得过来吗?还是算了,我相信实力。

6月4日,天气如昨

李老师进来了,这个老头说这次他就要退休了。我们是他最后一批学生。当他说到送走了我们他就要去教育局领退休证的时候,我忽然有种舍不得的感觉。如果是这样,我们这些学生算什么啊,是不是成了忘恩负义的人啊。简直不厚道。

所以我带头给李老头鼓掌。后来也有几个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但大部分的人无动于衷,仍然将头埋在书堆里面,不抬起来。极个别人给我投递了嘲讽的鼻音。为什么嘲讽我啊,我没有必要去巴结一个老头吧,何况就要毕业了呢!

这样的书呆子,冷漠的人,就算考上了清华北大,又能怎么样呢?

你们就将头继续埋在书堆里不出来吧,本姑娘的学习方法,就是不告诉你们。

6月5日,天气阴

今天天气凉爽。校园里、教室里、宿舍里到处的人都在捧着书本,他们努力的样子很可爱,值得任何一个路过的行人的尊敬。我看到每个人经过的时候,都轻手轻脚,生怕打扰了某人。万一人家考不上名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一次的打扰呢。

我才不管那么多。我来到了学校操场边的榕树下,乒乓球台空无一人,安静的让人觉得可怜。我躺在台子上面,闭上眼睛,风吹着我的裙子,很多知识点便好像电影一样放映在我的脑海里了。我再次深刻铭记。如果高考,就要考这些题目的话,那简直……

我不禁笑出声来,彷佛打扰了一片树叶的休息。

6月6日,天气晴

这个时候了,A班老师是不是疯了?明天就要高考,居然组织了全班的学生在教室里高呼口号:“A班必胜!A班必胜!”个别沙哑的声音在里面脱颖而出,带有明显的哭腔。那声音形成了气势,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穿透力十足,好像可以穿越我的五脏六腑,当然也扰乱了我的神经。

我一个人在我的教室里面,班里的同学大都被接回家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大部分就在这个城市里面,就算不在这城里的,也纷纷从广州、新疆、北京、上海等地方,赶赴回来了,每个家庭都开了高雅的宾馆,安静地陪伴明天就要高考的孩子。

听着隔壁班的战前动员,我的胃病忽然犯了。庞大的声音体系,让我一下子萎缩起来。我感到了自己的藐小和孤独。一下想到了我的爸妈,我的亲人。

我妈是没办法来陪我的了,他要照顾那个小兔崽子。明明有我就好,还要去生什么二胎?为什么非要生一个男孩子啊。现在可好了,那崽子比我小17岁。今年我17岁,他1岁。

我爸也无法来陪我的。他的领导刚派他到马来西亚出差去了。打来长途电话说最迟要等到8号晚上才可以回来。8号回来,回来干什么呢?

我的爷爷已经去世了,除非我到土地面找他,否则他是不可能出来陪我的。

我的奶奶糖尿病升级了,走上20步腿就痛得要命。

哎,我在这边一声叹息。他们在隔壁依然嚎啕大喊:“A班必胜!A班必胜!”

可是,口号喊必胜,就能必胜吗?

日记看完了。我问自己:你有什么感想呢?我思考良久,无法回答自己。三轮车停在一旁,也不说话。

然后我大声喊起来:谁的日记本?谁的日记本?校园里仍然非常安静,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落在了路上,斑驳的影子,好像无数头豹子在奔跑。

一本语文课本的旅行日记 第7篇

1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我被印刷厂的叔叔阿姨印了出来,带着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我看到自己身上印着“语文”个字,就知道我将要被送到学校去了。

2月22日 星期五

今天,是学校开学的日子,老师把我发给了小朋友。我被一双热烘烘的小手拿去了。小主人在我身上写上了“章泽亮”三个端端正正的字。这时,我想对全世界说“我有主人了。”

5月23日 星期五

今天,我从小主人口中知道,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下,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没有书读。过几天就是儿童节,小主人想让他们开心过节,就从书包中拿出了我,并在我身上写上:祝四川青川儿童六一节快乐!他飞快地跑出教室把我交给了一位老师,同时我还看到许多人在捐款捐物。我知道自己有了一个神圣的使命——让青川儿童节日快乐!在捐书的地方,我看到许多伙伴,有钢笔,铅笔盒,卷笔刀,橡皮——老师把我们打包在一起,放进车子。

6月2日 星期一

经过几天的奔波,我终于到了青川。我看到了一幅从未看到过的景象,到处都是废墟,听到了许多人的哭声,看到志愿者在紧张地工作。老师把我们运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教室里。那里的孩子眼睛睁得大大的.,身上满是尘土,但从那睁的大大的眼睛里透出来的是渴望读书的眼神。又是一双热烘烘的小手接过了我,我有一位新的小主人了。新的小主人读起了第一篇课文《青川,坚持住!》,这时,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湿润了!

3月2日 星期一

这天,新主人在我身上写了大大的几个字“让世界充满爱!”

一本名叫米修的日记! 第8篇

我在喜欢上小C时,《下一站幸福》席卷了各大视频网站,梁慕橙满目温柔地教着小乐喊米修米修,这样就可以召唤回父亲。我坐在电脑前的座位上。轻启唇瓣,小C,米修米修,Miss you miss you。

第几次的迟到

小C单名一个曦字,放在我们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高中里,帅气的外表让无数女生为他着迷。我为了掩人耳目,拉着小猪要给他起个代号。鉴于小x就像特工执行任务,小猪说小C好,读起来舌尖顶着上颚,轻轻柔柔,像这个人。

小C小C,多读几遍,好像整个心都化成了一汪水,荡过少女的青涩懵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是点头之交,甚至大部分时候见到,都不会直视对方。我一直憧憬着我们第一次说话的场景,却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样一番模样。

那是我第一次迟到。因为母亲出差,早上起来后我抓了抓头发,匆匆忙忙地叼着一块土司就出了门。十月份的北方,顶着风骑着脚踏车向前,因为用力,刘海和汗水打湿在一起,一股一股丑陋地凝结在额前。嘴角还有残留的面包碎屑,可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我根本无心打理,推着车疯狂地在校园里奔跑,整个人狼狈得就像小丑。

“快点。要迟到了。”

那个我听过无数次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我回头,他一如既往的帅气,推着单车向前飞跑。那是我们第一次说话,或者根本不算说话。我还未来得及开口,他已经跑得很远。

整节早自习我都是在愣神中度过的。那句“快点。要迟到了”在我脑海里回放了一遍又一遍,不是校园广播里富有磁性的男声,不是球场上赢球时兴奋的高呼,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一句话。

那个时候的我们,暗恋起来总是那么的卑微而又可爱。

于是我跟小猪制定了“拿下男神大作战”的攻略,第一步就是将迟到进行到底。小猪侃侃而谈,她认为先从“迟到盟友”做起,发展革命感情,这样才可以突破防线,进展到爱情。我深以为然,点头如捣蒜,当天晚上就把六点半的闹钟拨到了六点五十。

我开始每天早上打理好头发和衣服,以让风将头发扬起却不会打乱的速度骑车上学。我打听过,在从学校出来的一小段距离里,我们都是同一个方向而行。我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说不能某一个瞬间,他便会从身后骑车而上,停留在我的旁边,微笑地打个招呼,说一起走吧。可事实证明,直到毕业,这都是我的臆想。

但那个时候丝毫不能预知未来的我把全部的希望押在了这条上学的路上。

迟到很彻底,男神却见得很少。

他的行踪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心情好了会早到一点,心情不好时则会压线到校。而且自第一次开口之后,他留给我的永远只有奔跑的背影,没有了只言片语。这一度让我怀疑,当初的那句话,是不是他说给其他人的。

不过我却因为迟到交上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真的像小猪说的一样发展起了革命友谊。只不过他们的宗旨意识极强,始终认为上学这种东西晚一分钟犯罪,早一分钟浪费,我也就不敢说明我那并不纯粹的目的了。

第几次的音乐

我一直认为,我喜欢上小C并不是单纯他长得好看那么肤浅的原因,我喜欢他的声音,低低沉沉的,一听。就会被吸进去。

他是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所以在每一个放学的午后,我都趴在课桌上,认认真真将广播听完,才会晃晃悠悠地去食堂寻找点饭菜果腹。有的时候会看到他和播报完的小伙伴一起从广播站走出。骑上单车,神采飞扬。那时候觉得他的笑容和午后的阳光,照亮了我的整个青春。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广播站多了一个点歌的环节,可以匿名,可以公开。它在一瞬间成了学校表白的最佳场所。我听到小C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念高二五班的xx,我喜欢你笑起来眉眼弯弯的模样,我喜欢你说话时软软糯糯的声音,我喜欢你披肩发的美丽马尾辫的可爱……点一首JJ的《爱笑的眼睛》送给你。

小猪为我出主意。我可以假借点歌之名与他聊天,换着号码,以不同人的身份听他念我喜欢的话,放我喜欢的歌。我再一次深表同意。

广播站将他的手机号公布在学校网站上,只要有人想点歌,就可以给他发短信。我思忖着,每一个字都精心琢磨,生怕他觉得我是个不可爱的女生,却忘了我因为匿名点歌。他根本不会知晓我是谁。

从周杰伦到林俊杰,从蔡依林到孙燕姿,我把我认为最好听的歌曲,用最唯美的语句表达出来,听着他念,一字一句。后来,当我把父母的手机也用完后,便再也找不出其他的号码给他发信息了,我的点歌大计,就这样夭折了。

直到十二月份的末尾,整个校园一片萧瑟,我裹着厚重的羽绒服,趴在桌子上,打算听完他的最后一首歌就去吃饭,却听到他突然开口。

“我最爱的姑娘,生日快乐。我喜欢你的可爱你的天真,你写作时认真的模样,说起他时青涩的微笑,不论现在如何,我都愿意相信,你会拥有这个时间上最温暖的东西。爱你的小猪。”

是小猪给我点的歌。范范的《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我看着旁边空空的座位,感动得红了眼眶。我记得在点过很多的歌后,我对她说好希望有一首点给自己的歌曲,好希望听到他对我说“我最爱的姑娘”。

我可以想象到她咧着嘴笑的模样,多好,我有我最爱的姑娘。

第几次的米修米修

高三的那个冬天,《下一站幸福》占据了女生们话语的重心。我在两周才有一天的假期里,悄悄躲在书房里,用MP5看着任光唏和梁慕橙的爱情。

高考在即。校园广播换了高一的学弟,我也不再压线入校。我每天会早早地起床到学校的英语角跟大家一起背单词,会在每个中午回到家里多补一会觉,为了晚上可以晚睡一点,再晚睡一点。我们把生活抽成了真空,除了学习一无所有。

我跟小猪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小C了。她敲着我的脑袋,满脸严肃地告诉我,现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我就应该看破红尘。放下世俗。

我一边点头,一边翻开历史课本。可心里面却重复念叨了几句:小C,米修米修。

粱慕橙告诉粱小乐,你的父亲是达拉星球的国王,你要呼喊米修米修,他才会开着宇宙飞船来接你。小小彬胖乎乎的手臂高高伸起。对着天空大喊米修米修。

Miss you miss you。

我把高三的日记本分了两本,一本用来记述我每天焦躁的情绪和单一的生活,另一本来记述我对他的想念。

我们偶尔会在校园内擦肩而过,许是太久没有见面,我们连点头之交都不再是,就像这个学校里大部分的高三生一样,面无表情地走过。

我时常会在背书背到吐的时候想起他,想想他的声音,想想他的人,再想想我为什么会喜欢他,好像没有什么原因。

十六七岁的爱恋,来得总是那么莫名其妙。帅气的外表、高超的球技、磁性的声音甚至打架时的姿势,都可以成为我们喜欢的理由。情窦初开的年岁里,那份喜欢又总是干净的。那么纯粹。

我把那本日记命名为米修,在高考后锁进了抽屉里。

再后来,我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一如既往的帅气,哪里有小说里多年后看到自己暗恋的对象早已长成路人时的心酸。我看到他。依旧可以回想起当年的悸动。

我感谢他照亮我那段青葱的岁月。

编辑/梁宇清

一本好书日记 第9篇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的名字是《知书达“礼”》。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云。

我给大家推荐的理由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我们在行为中表现对他人的尊重。联想到我们班的一些男孩,总是叫打扫卫生的老爷爷叫“老头”,叫打扫卫生的老奶奶叫“老婆儿”,我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后,能把不礼貌的习惯改掉。

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这本书,学习礼仪知识,它会对你改善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有很大帮助。

一本求生的书小学生日记 第10篇

六一儿童节到了,晚上我向房间走去,掀开被,一下就看见了一本《手斧男孩》,打开书我看见了衣服抽象画和几行整齐的字,一看就知道是妈妈写的。这本书就是我的六一礼物。

《手斧男孩》是一本历险小说,才看了简介,我就喜欢上这本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聪明的人,叫布莱恩。它具有不服输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在一个暑假,布莱恩坐飞机去在美国的爸爸,而他是飞机上唯一的乘客不慎途中飞行员突发状况,死在飞机上,飞机瞬间跌下,沉入湖底。十二岁的布莱恩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五十四天历险开始了,他带着一把斧头,偶然中造出火,一个房子……

后来不久,龙卷风刮起来了,物体都吹散了,不过他不放弃,重新生活下去。在第五十四天布莱恩听见飞机响,便点火,吸引注意力,最终获救!

上一篇:梅毒实验室测试题下一篇:司考经验:复习法条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