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

2024-06-23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精选7篇)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 第1篇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导致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方的原因,也有患方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的原因,它们共同作用,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医方原因

(1)部分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医德医风缺失

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有效的医疗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对医务人员管理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基础出现理论知识欠缺,经验不足,医疗水平低,专业技能不高,职业素养欠缺,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松散,缺乏责任心的情况,极个别医务人员道德素质较差,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医药回扣等,这些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医德医风问题会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成为医患关系冲突的重要根源。而医院也没有相应完整的监管机制,使医院管理混乱,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2)医患沟通不到位,医生与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

相对于私营医院,公立医院拥有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患者也相对较多,医患双方的沟通渠道不够顺畅,医务工作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情况不够全面详细,使患者对医疗过程产生片面理解,对疾病及诊疗方法可能产生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医务工作者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患者大包大揽,容易对患者产生误导,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收场;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没有及时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后果及应采取的措施,使患者及家属不能及时了解医疗情况。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互不理解,不能换位思考。(3)经营管理理念滞后,制度不健全

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滞后,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缺乏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公立医院管理不科学,缺乏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资源利用率低,运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出现医患纠纷时,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院方蓦然推诿,导致患方过激行为,医患纠纷难以和解。(4)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维持正常运营,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的公益性质逐步淡化,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造成患者不满,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原因

(1)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相对于私营医院,人们对公立医院抱有更高的期望,但对由于医疗行业、医学科学的认识不足,不能理解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对医疗技术固有的风险性存在盲点,使得患者对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寄予的期望,超出了目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倘若医疗结果达不到患者的期望,总认为是院方或医生的过错,产生医疗纠纷。

(2)患者自我维权意识增强

现在的患者自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一些患者自认为我花钱看病,就是“上帝”,忽视了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复杂、难度大等特点,稍有不如意就不满,求全责备,造成医患关系紧张。(3)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重

患者维权意识及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过程的参与性也在不断地增强,但因为他们对医疗知识的一知半解,以及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对医生及医疗过程不信任,不遵医嘱配合医生治疗,不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遇到问题,或者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将责任归咎于医生,遇到矛盾时,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甚至打砸医院的设施,伤害医务人员生命。社会原因

(1)医疗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

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医疗消费高支出和居民群众支付能力较低的矛盾中,国家的政策措施和足额补偿难以到位,医院只有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用,而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诸多因素诱发的矛盾只有指向医院,所以,医患矛盾在所难免。(2)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医疗赔偿制度不健全,医疗纠纷产生后,法律法规之间不能有效地衔接,医务人员对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缺乏和重视程度以及沟通不够,使医疗纠纷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在医疗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常出现医患双方在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媒体原因

舆论和媒体的一些报道有失公平,报道时武断地确定公立医院存在过错,引起公众对公立医院信誉的质疑,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与医方发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公立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1转变医院经营理念,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医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明确医疗服务价格收费的标准。医护人员要树立“患者第一”的理念,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服务形象,构建医院服务文化,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公立医院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医患沟通渠道的畅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和耐心的服务,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患者应该理解,医生所从事的是高技术、高风险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业,疾病的差异性、复杂性使得医疗服务中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即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生应该理解,患者来到医院往往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他们期望医生在用医药手段治疗躯体之痛的同时,能够关怀和尊重和尊重它们,以抚慰心灵的创伤。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信任,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不断学习,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要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名医带名科、名科带名院的思路,邀请著名专家讲学、指导,并选派技术骨干外出学习;支持在职的医护人员参加大专、本科自学考试;组织执业医师、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业务技术培训考试;鼓励医护人员技术创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科研应用;开展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如“岗位技术练兵”、“护理技能竞赛”等。同时,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因病施治,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筑牢技术基础。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医德是医术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是指导和支配医护行为的灵魂,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生应对医德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医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医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权益,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职业和专业素养,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言谈举止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实现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改进医院设施,优化就医环境

对医院设施不断进行维修和改进,使医院达到环境整洁、舒适、优美的状况,营造群众满意、放心、优质的就医环境。加强医院硬件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环境服务。当前,患者就医过程中出现候诊时间长、检查时间长、排队取药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的情况,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满。因此,医院管理者要在服务理念上转变观念,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为就诊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医院可以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将医院概况、各临床科室的业务范围、专业特色进行介绍,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向社会公示,公示各种药品、化验、检查、治疗、手术等项目的收费标准,要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医院可以提供导医服务,在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台等为患者解答疑问,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关心和一切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

医院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舆论引导工作作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是我们和患者、社会沟通的桥梁。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此外,医院要利用好宣传工具,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结合医院自身特色,树立医院良好形象,通过多方面的宣传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 第2篇

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几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一方面经常有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为处理病人投诉和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笔者就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媒体、患方及医方等方面的因素。

1.1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只有医院收入的10%,这种水平的财政补助只能冲抵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而患者付出钱,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目前正在进行和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改革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低廉,质量实惠”的服务。但由于改革是一个彻底变革旧观念的过程,难免产生阵痛,医院进入市场后为了维持运转一般不会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觉得难以承受。同时对医疗期望值却增高,稍有不满意就投诉、大闹,这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1.2医患关系紧张的医学原因。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不少医学难题迎刃而解。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新的病毒不断出现,病种增多,即便医学再发达,医生再努力,一些“抢救无效”的不幸事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促进医院和医生不断探索医学科学的动力。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急重症抢救率在70-80%左右。由于个体差异大,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复杂性转变,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医学的无奈。很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当心中不满意或在亲属死亡时行为冲动,辱骂侵犯医务人员,这是不理性的极端看法,更是对医师基本人格的不尊重。社会、医院、医生、病人和家属都应当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不然对谁都无益。

1.3医患关系紧张的媒体原因。现在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并且明显地带有感情色彩,倾向于患者这个弱势群体,往往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媒体为弱热群体鼓与呼,确实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打击红包、回扣,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却又使患者不信任医院和医生,未进院就戒备,进院后稍不满意就投诉,假若真正发生纠纷,则集结人员大闹医院,哪怕官司上了法庭,法官最后判决也本着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致使医院方的合法与正常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珍重,不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4医患关系紧张的患方原因。很多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维权意识却又异常强烈。一方面,以为医学万能,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生命健康有绝对保障。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治好病,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恶化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就觉得医院和医生不可原谅,进而大闹医院,甚至打骂医务人员,完全忘记了之前医生护士付出的大量劳动。

1.5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原因。长期以来,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大,责任大,风险高,收入低,以前医生们都无怨无悔地日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有金钱第一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心理产生不平衡,此时药品制造商适时地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收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越来越少,医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医患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关系紧张。

2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1强化政府职能。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合理分散医疗保险,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理顺医疗收费价格,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2.2患者要尊重医学。由于生命的奥妙,个体的差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发达,医生如何敬业努力,总是存在一些遗憾。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依法执业,规范执业行为,以科学的方法来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患者对医生不要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绝没有一个医生想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那对他自己名誉也无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是由于不可预料的或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属于意外情况,患者应接受事实,不要动辄闹到医院或责难医生,这样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费用。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 第3篇

1 医患关系紧张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对于医学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医疗卫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同相对提供不足、滞后的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紧张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方较高的诊疗期望值与实际诊治效果之间的矛盾;(2)患方医疗风险意识不足与现今医疗技术高风险状态之间的矛盾;(3)患方日益提高的服务要求与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欠缺之间的矛盾;(4)患方医疗参与意识增强与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机会较少之间的矛盾;(5)医患信任危机与疾病诊治过程中配合必须性之间的矛盾。

2 医患关系紧张的人文因素分析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涵盖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医患关系需要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人文方面的问题对医患关系建设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 社会人群医学常识的匮乏

医学的未知领域还远大于已知领域,使医学科学有了更多的局限性。国内外一致承认的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各种急诊抢救成功率在70%~80%左右,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疾病诊断困难,治愈无望[1]。但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理念使社会人群对医学的认识更多的是局限在抽象的逻辑推断中,而缺乏医学自然科学常识,难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科学的认识。我国现阶段,医患之间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一种现实存在。人们普遍存在着对医学诊疗活动过高的期望值,但医生很难“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这种高期望值与实际诊疗结果之间的落差造成了患方对医疗的感受不满意。

社会人群医学常识的匮乏还导致诊疗过程中患方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意识较差,甚或没有任何风险意识。医疗机构对患者提供的诊疗护理行为,本身就存在着高风险性,人体的复杂性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有限性,使得即便是正常状态下的医疗行为都可能使患者面临生命或健康受损的风险,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医护人员为及时挽救患者生命采取的应急性措施更是增大了这种风险。社会人群和患方把过多的医疗风险责任归于医方承担,甚或是紧急避险下本应免责的医疗行为都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责任,加重了医务人员规避风险的负面心理,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最终影响到的是对患者救治的积极性和救治效果。

2.2 医务人员人文社会学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英国学者弗列克斯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生了病的人,其核心是为人服务;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生了病的人的情感需求;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这就使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2]。在我国现行医学生培养体制下,更多的是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很少系统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致使很多医务人员不能适应当今医学发展模式的要求,突出表现为缺少人文知识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更多的是注重疾病这一生物医学因素,而常常忽视患方的心理学、社会学因素,缺乏对患方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缺少与患方的沟通和人文关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当面对疾病的诊治时,将诊疗实施的意义及风险客观充分地传达给患方是与诊疗技术本身同等重要的事情,充分的医患沟通换来的是患方充分的理解、支持和良好的诊疗依从性,它是优质诊疗效果的最佳增效剂。缺少了沟通,就会使医疗效果打折扣,同样可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3 对策

改善医患关系涉及医疗卫生及其各个相关领域,既有医疗问题,又有药械等医用物资生产流通、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既涉及医学问题,又涉及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问题;既涉及医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涉及患方、政府方和社会人群。改革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进行,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供应质量和数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符合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运行新机制。人文建设是医疗改革的软环境,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成要素和必然要求,良好的医患社会环境及人文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3.1 医疗机构人文管理

医疗机构是社会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场所,主要涉及两部分人群,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医务人员缺少人文关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机构人文管理缺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医院管理中缺少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和谐相处的柔性环境。医疗机构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载体,也是一种高服务水平要求的行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医院管理更多的人文管理内涵。

3.1.1 对医务人员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概念:“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3]。医务人员是医学知识、技术的载体,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医院人文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医务人员“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重心,把医务人员作为医院管理活动的资本和组织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充分利用和开发医院的人文资源,把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成员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医院整体效益最大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即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现实体现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医院组织环境,把满足医务人员的各种需求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尽可能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激发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感受和工作积极性,使医务人员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身本职工作,促进医疗机构的整体和谐。安内始能携外,悦己才能悦人。组织和谐才可能培育组织内员工的心理和谐,才能培育良好的心态和责任心为患者做好服务。

3.1.2 对患者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人文管理的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具体体现是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再造,优化流程设计,方便病人就医。现今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多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的产物,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更多的医疗服务流程是以“医疗为中心”,按医疗流程横向安排科室设置,专业服务呈“站点式”,医务人员坐等患者上门,突出表现为诊疗过程中是“病人围着医生转”。这样设计医疗服务流程的优点是可以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节约医疗成本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病人看病过程的繁琐和不方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理念和就医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为医疗机构迅速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动力。除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之外,更切实的就是流程优化再造,将过去的横向设置改为纵向设置,按病人就医的流动方式设置,专业服务呈“团队式”,具体体现就是“医生围着病人转”,病人就诊时不必再楼上楼下的到处奔忙,只需按疾病症状进入医疗机构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多专业、多技术共同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将会极大地改善目前患者看病难的局面,提高就医满意度。

3.2 医疗活动参与者的人文素养培育

医疗过程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一项运用人类防病和治病知识、技术同疾病作斗争的活动,疾病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在此过程中,医患双方要建立互敬、互爱、互信、互谅的良好合作关系,真正成为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和兄弟,才能取得成功。离开了患方的理解和信任,就做不好医疗卫生工作;把医务人员与患者对立起来,就必然伤害医患双方的利益。良好的合作是需要集医患双方的智慧于一体,合则共赢,离则俱伤,医患双方的人文素养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3.2.1 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教育,塑造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的学生生源多来自于理科,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更多的关注理科知识的学习,存在人文学科知识的先天不足。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生物医学知识为主导,缺乏国外同类院校先综合学习后专业学习的培养模式,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繁重的专业知识负担使医学生更加不重视本就有限的一些人文学科的学习。现在医学生培养模式的结果就是知识单一,缺乏人际交往知识和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多看到的是“病”,而看不到“人”,工作中发生医患冲突成为一种必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人文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结果已经不仅仅是处理不好医患关系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法胜任医务专业人员的角色,也无法达到较佳的诊疗效果,原因是医学模式的快速变化和医患关系综合属性的充分体现。

新的医学模式使得病人不仅是患病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独立心理理念和情感的“社会人”。疾病的发生原因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一个适度的、恰当的治疗方案既要针对生物因素因病施治,也要适时洞察、了解并消除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才能得到满意的综合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要从医学生开始就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一方面是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现有德育、伦理、心理等人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文学、艺术、美学、财经、政治、管理、历史等方面的选修课,增加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优秀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接触社会,开拓视野,增强医学生对人生、社会、生命的反思和认识。打通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实现医学与人文真正的对接和交融[4]。从而实现从外至内,从理论到实践,从教书到育人,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造福于人民。

3.2.2 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尊重患方权利。

现代医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现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学关系,还处处渗透着伦理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既要发扬医学科学的精神,精益求精,还要处处渗透出充满人情魅力的人文色彩。医务人员要把科学技术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医学行为的实施成为技术和医德的综合完美体现。新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强化人文精神,要求医务人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提高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生命与健康、权利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怀与关注[5]。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做到:(1)尊重病人的生命,认同生命价值高于经济价值,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最基本或最根本的思想;(2)尊重病人的人格,认同人道价值,以尊重和爱护取代同情与怜悯;(3)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4)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立时,在政策和法律的盲点下,将伦理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伦理功能规范结合起来,充分发扬充满人性的医学精神。

基于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把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付诸于实践并不困难,但能够让患者切实体会到、享受到这种关怀的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要求就是沟通能力,这同样是医务人员的一种人文素养。职业化的沟通,不仅仅是体现在诊疗活动过程中充分的知情同意,还体现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意识的鼓励和尊重,体现在对患者心理感受的关心和呵护,疗心甚于治病。

3.3 重视社会人群健康宣教,缩小医患信息不对等差距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全体国民在分享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精神心理疾病等一系列新问题都导致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人类健康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自我保健在维持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身价值观,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达到控制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6]。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人群的医学健康知识,缩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差距,还可以防患于未然,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治愈率,起到减轻患者医疗经济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作用。

随着医学社会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大都把疾病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也有了新的定义。健康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心理不健全,而是涉及家庭、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等诸多领域。现代医学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发病的过程及治病的效果都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所谓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指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完满状态[7]。健康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使得医务及健康管理人员健康干预的影响领域拓宽,健康照顾的服务范围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信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8]。健康教育工作是整个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行动的干预措施,以卫生知识宣传为手段,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从而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任何社会性工作都是以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展作为基本目的的。健康教育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助人为宗旨,对特定个人和群体进行服务,具有增进社会和谐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围绕着保障群众健康这一主题目标,去解决医疗、保健、康复等相关生理、心理、社会问题,是维护医患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身心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提供健康的社会劳动力,保障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摘要:探讨医患关系紧张的突出问题,提出社会人群医学常识的匮乏、医务人员人文社会学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人文因素。建议强化医疗机构人文管理,加强医疗活动参与者的人文素养培育,重视社会人群健康宣教,缩小医患信息不对等差距。

关键词:医患关系,人文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医学与社会[J],2004,17(1):29-30.

[2]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J].重庆医学,2003,32(4):385-386.

[3]朱运章.浅议人文管理思想在医院管理中的内涵及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15(5):29-31.

[4]杜玲.独立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J].前沿,2007,(9):43.

[5]陈秀峨,谭艳林.现代医院管理与人文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45-646.

[6]王颖,李春花,刘奇敏,等.21世纪健康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20.

[7]王晓安,李跃敏,吉训明.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工作新途径[J].中国医院,2008,12(5):5-7.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4篇

然而,医患矛盾或者医患纠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情绪化的认知和处理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理性深入地分析,从医患双方、医学活动本身特质、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探究原因,理清医患关系实质,探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效机制。

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医”和“患”绝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医患关系就像同一战壕的战友一样,就应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健康利益的共同体。只有医患双方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才能最终战胜病魔。当然,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局限、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原因,医患关系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总体来看,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对医疗服务特点认识不足,“非理性就医”现象仍较普遍。医疗服务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由于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并非只要花了钱,就必须能药到病除。医疗服务不是真正好处上的商品交易,无法实现等价交换。家属在亲人患重病花费巨额费用之后而无期盼的结果时,往往更加难以理解人财两空的结局,个性是认为诊疗活动有过错时,更容易产生激烈反应,构成医患矛盾和纠纷。同时,由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初诊和转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带给潜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结果是,用大医院的专家解决普通疾病,耗费了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也加大了对疑难重病患者诊治的负担,成为导致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对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医药卫生体系仍不健全。医药卫生体系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涉及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药品生产供应保障和监管等方方面面。因此,探索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医药卫生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经过几十年努力个性是新一轮医改实施5年来,我国编织了覆盖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保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医保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仍然较低,重特疾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仍不健全,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群众看大病时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看病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以药补医机制仍未从根本上破除,贴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与用人制度仍未建立,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制度仍需完善,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的医疗安全质量和服务态度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对医学局限性认识不够,医患沟通仍不顺畅。现代医学科技虽已取得重大发展,但还远没有到达包治百病的阶段,这是由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对疾病,医学更多的是缓解而非治愈,这不是医生的无能,而是医学的局限。即便是对某些常见病,由于病患个体的差异,医学有时也不能带给有效治疗。对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期望过高,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医疗风险分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本身属于高风险职业,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意外、必须概率的错误率甚至事故率。即使在美国,住院病人中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的概率也在8%D10%,每年导致近10万居民死亡,是全美人口的第五位死亡原因。目前,透过医疗职责保险等有效方式分担和化解医疗风险的机制在我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患者的矛头就会直接指向医院和医务人员,甚至导致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医护人员成为直理解害者,医疗机构成为实施伤医危险场所。同时,医院并没有作为公共场所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管辖范围,缺乏一个起缓冲防范作用的“安全阀”。这是影响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一些媒体个性是一些小报和新媒体仅以有限的医学知识决定报道医患纠纷,往往容易出现偏颇、有失公允,甚至以偏概全、误导公众。还有个别媒体不能恪守新闻媒体职业操守,为了吸引眼球,不顾客观事实,对医患纠纷渲染炒作,起到负面推波助澜作用,激化了医患矛盾,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

阅读精选(3):

近些年,随着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日益推进,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医院的营利性。医疗体制改革将原本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医疗事业,转为医院自负盈亏,每年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医院务必更多的依靠自身的经营获利才能维持生存。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提高医药费的价格、增加检查项目的数量也就是必然选取了。只是在这个选取背后,真正买单的是广大的患者,这样原本应当由国家财政承担的那部分医疗费用就转嫁到了普通患者身上,普通患者务必承担比以往高出很多的医疗费用。对于广大的贫困人群甚至是一部分中产阶级来说,过高的医疗费用往往会使他们不堪重负,因病致贫。若花了大把的钱,能把病治好估计也就罢了,但是一旦没有治好,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不能理解,进而可能产生心里扭曲,因而报复医务人员。

2、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在医药费大幅度提高的状况下,医疗保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能够抵御因生病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并不健全,而且在城乡的分配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化。我国的医保是由职工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根据《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三种险种在缴费比例、最高支付限额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缺乏公平性。本来收入水平就较低的人群,其所享受的保险福利反而更少,一旦遭遇重大疾病,结果可想而知。

3、某些医生的“老鼠屎”效应。现代社会,送礼行贿成风,医疗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一部分缺乏医德的的医生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形象,“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民众对医生自然丧失了传统的信任。

4、媒体的片面性报道。媒体受限于其自身的经营目标,在报道资料的选取上有所偏颇,实属正常。但是同时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的主要的传播者之一,其还承担着为社会成员带给全面的信息的职责。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上能够看出,媒体往往更倾向于大幅度报道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而对医患关系的和谐一面则很少见诸报端。这不免会对舆论的价值偏向有所引导,打破了公众与医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公众不自觉的将医务人员放在自我的对立面,从而产生“仇医”心理。一旦在医疗上出现些许差池,患者往往会不自觉的认为是医务人员故意所致。

5、患者本身的医疗专业知识的缺乏。患者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因而对于很多不利的医疗结果的出现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往往倾向于将其与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医德等联系起来。

6、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我国向来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大多数的民众都未理解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在城市的社区内,也很少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医患纠纷产生的状况下,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极易扭曲。而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必须程度上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的缓和。

医患关系紧张的解决思路论文 第5篇

医改带来的问题

市场机制单方面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效率,但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降低,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7]。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改革的目标是“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围绕此目标,国家制定了医疗机构不论原隶属关系,不分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原则上采取“补需方“为主的投入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与调整医疗资源,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具有竞争活力的医疗产业结构[8]。有研究[8]总结了医改的“几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不满意突出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医院的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2011年卫生部部长陈竺谈医改也有三个不满意地方,其中一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路线图还不是很清晰”,表明了公众有不满,需要改革,如何改革,尚不清晰。

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医疗卫生市场机制。医院必须有经济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获取经济效益超过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医疗机构出现逐利倾向,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并引起广泛不满[9,10]。但还有研究认为:医疗行业不存在市场失灵,存在的是市场扭曲。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竞争不足而不是竞争过度造成的;是因为市场化还未真正建立,医疗仍属于垄断行业[11,12]。因此,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市场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医患双方对医院职能认知不清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的职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间接卫生筹资变为直接卫生筹资。公众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的医院职能转变认知错位[13]。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原来的职能是救死扶伤、护佑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后这个职能并没有改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职能就是直接卫生筹资、发展医院、发展员工,应对入世以后外资医疗资源的冲击。医生给自身定位仍然是白衣天使。而患者心目中,医院变成了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患者是以消费者的心态来就医,视自己是上帝。同样是患者,往日是靠天使护佑的羔羊今天变成了上帝,医生们无论从心理活动还是从行为习惯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医患双方对医院职能定位出现了错位。

2错位突显了管理理念和管理队伍落后

一方面,我国多数医院院长及其管理队伍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与知识培训,对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只靠经验管理和粗放经营,导致不少医院管理效能低下,经营管理不善,运行成本较高,服务形象不佳,不能保证医院服务宗旨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受人员编制和用人格局的限制,在综合性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专家教授、科室主任,技术骨干等专业人才担当管理者,时常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所纠缠,使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之中,既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特长,又影响医院整体管理效率。不能把医院形象塑造、就医流程重组、全过程质量管理、服务流程规范化、医患沟通标准化、消费者满意状况研究、工作效率和效益统一等卫生管理专业化的工作做到位。简言之,医院管理队伍的非职业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医院改革、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9],已成为综合性医院持续性发展的障碍[14]。

3医患矛盾的根源是卫生人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些医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观念。主要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医院仍然沿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不同专业、层次的人员都在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这种考核制度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有失公允的薪酬分配制度很难起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11,13]。另一方面,部分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对医护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但对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发展,对医院的公益性和赢利性不能准确把握,对市场规律认识不足。第三方面,卫生管理者的战略目标不清晰,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路线,缺乏可资借鉴的标杆医院,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无从下手,造成明显的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未能有效地发挥[15]。4.4激励措施重物质轻精神,忽略了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医院将物质当作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唯一手段或者最重要的手段,金钱往往成为医院激励员工的砝码,加薪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单一的物质激励改变了个人生理、心理状况,迫使工作者身心偏离正常运作状态,产生焦虑、沮丧耗竭与工作倦怠等。这些医院往往忽略了整体的环境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人才对医院的认同感不足导致离职率居高不下[16]。

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公众,要尊重历史和现状,合理引导,提高认识。针对医院要立足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发展卫生人力资源,循序渐进,谋求发展。

1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医院职能和自身定位正确。社会要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医院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正确认识当前医院的职能[1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入WTO是全体国人共同的选择。公众必须明白疾病的诊疗过程是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和疾病斗争的过程,是面对疾病求医问药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普通商品消费过程,不能把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上。

2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主动地转变思想,重新定位,虽然患者不是上帝,但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医院应该大力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就医流程重组、服务流程规范化、医患沟通标准化、消费者满意状况研究等卫生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14,15],持续不断地改进,适应社会的需求。

3从加强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要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其次,深入研究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愿望,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行业规范、医疗安全质量保障体系[16,17]。最后,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尊重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维护其合理利益,使医护人员得到发展,最终满足社会的需求[18,19],缺少文化、制度、法律约束和保障的医院如同在医疗卫生市场的高速公路上裸奔。

浅析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第6篇

1.义利之争: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对立

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兴起的一个基本背景就医学道德难题的涌现。可以说该学科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动力是现代医疗生活面临着大量的医德的难题,需要有这么一门学科,这么一群人着力研究,寻找合理的道路,正如首次提出生命伦理学的Potter所说,“生命伦理学是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开处方”。

现代医疗生活的复杂性使得伦理学进退维谷,使得分析或判断的结论往往莫衷一是。所以现代医学伦理的焦点演变为解决医德难题。美国上一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爱琳案件”可以看作一个起点[1] 爱琳案件:美国迈阿密布曾发生一起不寻常的诉讼案。一个女孩刚出生就被发现患有严重疾病,是让她自然地死去还是使她尽可能长久地活下去?她的父母和医院方面请求法官公断。晕个名叫爱琳的女婴一离娘胎,医生便发现她的背部有个红色肿瘤,如果不动手术,脊髓液流到脑中就将造成致命感染或畸形发育。即便实施了手术,让孩子自生自灭。可是医院方面不同意,说手术有成功的可能,爱琳可能长大成人。医生们同时也承认孩子将终生瘫痪,但他们坚持要为孩子动术。

该案例道德冲突的焦点是义务论的生命神圣与功利主义的生命价值。由此我们考察一下现代医学伦理学的道德难题,大多数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相关。

其实义利之争始终是伦理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史均有描述,只不过传统的伦理学在理论的冲突中,更多地将天平倾向与道义论。

现代医学面对的最大的伦理学挑战是道义与功利的冲突。几乎所有的生命伦理学难题均与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有关联。例如人体实验、安乐死、优生学、残废新生儿处置。

其实,面对许多涉及义利之争的道德难题,伦理学只有永远面对,而无法根本化解。

传统的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的往往是“舍利取义”的选择,那么,是否现代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必然是“舍义取利”?

2.功利与价值: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特点

功利主义与价值论的应用,显然是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区别与传统的医 务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没有该理论的存在,无法构建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框架。问题是功利主义以及相关的原则能否替代义务论、人道主义以及相关的原则?作者考察了一些著作、教材、论文,发现在这两个基本理论的关系上存在不少缺陷,具体说,就是功利主义与价值论应用存在大量的误解。

根据作者多年的体会,中国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最大误区,就是功利主义与价值论的不恰当的使用。在此,简单举几个实例:

笔者曾经出了一个简单的医学伦理学问题:一项医学研究,可以拯救200万儿童的生命,但不可避免地要伤害20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这项研究是否可行?在没有学习过医学伦理学的学生中测试,回答有些困难。但是对于一些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工作者,回答竟然也令人吃惊:可以讨论或可以做。

该问题实质上是医学研究中伦理学“义利之争”的极端化与尖锐化,但回答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必须绝对压倒功利主义或有人主张的集体主义。

在对待生命的态度方面,是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与价值论冲突最尖锐的领域。国内的一些论著在讨论该问题是问题较多。

作者出过一道考题:现代医学伦理学对待人的生命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A、生命价值论 B、生命神圣论 C、生命质量论 D、生命质量与价值论。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是“D”或“A”。作为人道主义的“生命神圣论”有局限性,但并不意味可以用功利主义的“生命价值论”替代其地位。人类古往今来对待生命的最基本态度应该是对生命神圣性的尊重。生命价值论只能是对生命神圣论的补充与完善。

国内的一些论述在两种观点中制造了太多的模糊结论。例如“人的生命之所以有神圣,就在于它是有价值的,即有价值的生命是神圣的,毫无价值的生命,即使延长1小时,也并不神圣。”[2]在这里,“生命价值”成了“生命神圣”的前提条件,如此伦理观如何人道?试推理,任何时候人的生命价值均有不同,那么人的生命权利是否也有所不同?

对于安乐死的伦理学证明,也表现出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安乐死的出发点是人道主义还是功利主义,是一个生命伦理学的大是大非问题。从解除病人的痛苦,尊重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出发是人道主义的立场;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等,是功利主义主义的立场。前者是安乐死的正确立场,而后者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负价值,在消耗医疗资源的病人均应该安乐死。这时的安乐死道德吗?只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符合病人权利的安乐死才是道德的,其他根据均不是安乐死的出发点。

3.医乃仁术:并没有过时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

“医学人道主义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却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内容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使得我们难以摆脱医学伦理学困境,因此,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显然不适应新的情况了。”[3]

医乃仁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对于现代医学同样如此。医学是人道的事业,人道主义的精神始终是医学灵魂。

医学人道主义一直就是医学界坚持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除去古代包含在各种医家道德思想里隐含的人道思想,就近代医学道德文献中处处均可以看到“人道主义”字眼。

世界医学会1949年采纳的《日内瓦协议法》中指出:“我庄严地宣誓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的事业......决不利用我的医学知识违背人道法则。”

1975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通过的《东京宣言》中指出:“实行人道主义而行医,一视同仁地保护和恢复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去除病人的痛苦是医师特有权利,即使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尊重,并决不应用医学知识作相反于人道法律的事。”

1977年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的《夏威夷宣言》就是针对“由于可能用精神病学知识、技术做出违反人道原则的事情”,提出了精神科医生应遵循的10条道德标准。

面对医学道德难题的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仍然应该将人道主义作为最主要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医乃仁术对于现代医学并没有过时。

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现代医学伦理学》一书中,坚持将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最基本原则,而在原则指导下的大部分医学道德原则,均来源于人道主义的理论思想:例如尊重生命、有利无伤、自主原则、公正原则、保密原则、病人权利等等。与功利主义相关的原则有生命价值原则、公益原则等等[4]。国内其他的许多教材延续了这一规范理论构思。

考察以下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缺少的不是功利主义和价值论,而是人道主义与医学人道主义。

4.消除两极:医学中“人道功利主义”的谬误

人道功利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医学伦理学界提出的一个道德理论的新概念,认为:人道功利主义原则是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用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观点,用道义与功利相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人的生命的问题,去解决人的生命的问题这是人道功利主义原则核心要求,也是人道功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人道功利主义原则的理论点是“德”“得”相通,“义”“利”统一;理论机制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理论取向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基本信条是人道必须顾及功利,功利必须以人道为前提。人道以功利为内容,功利以人道为目的。在各种生命利益冲突时,坚持个体生命利益服从群体生命利益,暂时的生命利益服从长远的生命利益。[5]

人道功利主义主要误区在于奇迹般地化解两个完全对立的道德理论。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个对立的理论,均可以如此化解的话,这个世界既简单又美妙。但是对立的化解,可能是极端的出现。

两极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持一种必要平衡。而且每一种道德理论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对立。通常我们鼓励积极的理想主义,但是悲观主义对于人类的思想也有积极的价值。就以生命伦理学建立的基本背景为例。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类生存的困惑,均是生命诞生的重要背景。但是,真正的生命伦理学确立的思想背景与悲观主义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生命伦理学建立的重要背景不是理想主义,而是与其对立悲观主义。如果我们没有对人类生存的忧患,没有对科学技术发展深刻担心,又和谈“为人类生存开处方”?罗马俱乐部是一个以悲观主义为思想基调的学术组织,曾因发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敲响警钟。西方的生命伦理学恰恰是在以悲观主义为思想基调的对人类生存的忧患与困惑中诞生的。

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对立不可避免。在现代社会这种对立更为尖锐。这就要求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坚持人道主义思想,坚持医学人文精神;此外,还必须用伦理学的智慧,在对立中寻找“合理的平衡”。

5.合理的平衡: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出路

就医学传统来看,医学人道主义显然是医学实践中行为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这是由于医学亘古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思想也不例外。例如对前述“爱琳案件”的看法,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一定很多,但没有绝对可以说服他人的伦理学根据。统一的、一致的道德规范体系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幢空中楼阁。但这并不意味着规范伦理学不在需要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是说这种统一性下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能力。[5] 道德理论的多元化是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境遇。单一的理论与多极理论是区别传统与现代伦理学的重要标志。多极必然导致冲突,因此生命伦理学面对困惑并不奇怪。

医学人道主义的确在多元化道德理论的挑战,但绝不是放弃人道主义的基本点。道德理论在应用中有的策略问题,道德原则也可能在应用发生变形。但基本点不会改变。例如国际生命伦理学的权威,恩格尔哈特在其《生命伦理学原理》中主张的“允许原则”。[6]该原则在规范伦理背景应该是“人权”或“病人的权利”。涉及到人的权利理论更靠近人道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现代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主题为:生命、人性、权利。[7]无论怎样去够建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一个基本点无法根本改变,那就是只能是人道主义的生命伦理学,而不是其他。医乃仁术是医学的精神,也是生命伦理学永恒的精神。我们可以用更多的道德理论来“合理地平衡”我们的选择,但绝对不是替代。多元理论并不意味着混乱的理论体系。在国内的许多医学伦理学著作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的混乱。

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分析及对 第7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急诊科,防范措施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多, 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1]。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当前急诊科的医患关系。

相关因素分析

与医护人员相关: (1)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患之间不能换位思考, 沟通滞后。医生对一些病情交代简单化, 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没有提前告知患者或家属。而患者或其家属对自身的健康要求和期望过高, 加之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缺乏了解, 一旦最终结果与患者或家属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 便会将自身痛苦和经济损失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医务人员身上, 从而引发医患矛盾。个别职业道德修养欠佳的医务人员对患者态度冷、硬、推、顶, 引发患者不满心理, 从而导致矛盾的加剧。 (2) 医护人员漏诊、误诊、经验主义:许多医务人员临床经验缺乏、诊疗水平低, 未向家属交代清楚疾病的预后和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或未详细询问病史而把主观分析、以往的错误经验当成客观事实, 造成漏诊、误诊, 产生不良后果。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最容易引发医疗事故, 出现医患纠纷。 (3) 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急诊患者的病情特点大多数是急、危、重, 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急躁、恐惧心理, 认为自己的疾病是最严重的, 随时都会死亡, 急切要求医生马上救治。少部分平诊患者贪图方便, 想通过急诊达到快速看病的目的, 使急诊科人满为患, 延误了真正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 这些均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4) 对医德医风的认识不够:少部分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过于依赖辅助检查, 缺乏自律意识, 滥开无关的检查单及提成药物, 浪费了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部分医护人员因情绪欠佳, 而忽视了患者的痛苦, 故意拖延诊疗时间等, 引起患者的不满。 (5) 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责任心, 严重违反医疗护理诊疗常规:许多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未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技术操作, 如无菌操作时未进行消毒处理、因时间紧急缩短或减少操作步骤、需要查对的未执行三查八对、未及时观察患者用药及治疗效果、未积极抢救三无患者或无经济能力的患者, 错过抢救的大好时机, 引发医患纠纷。 (6) 急诊救护应对能力差:急诊患者病情发展快, 病情复杂、危重, 要求迅速接诊及处理。部分医护人员未能熟练掌握危急重患者抢救流程及医疗护理操作技术, 救护不连续, 操作时间延长, 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护, 患者或家属对细节问题产生质疑, 引发医患纠纷。 (7) 搬运中出现差错:医护人员在患者需要住院、转院、特殊检查而转送过程中缺乏预见性的判断, 如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转运的条件;听信家属要求、盲目追求转运速度及搬运动作粗暴等, 忽视病情与体位的关系, 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引发医患纠纷。 (8) 医护人员配合不够默契: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或短时间内面临较多患者, 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不够默契, 或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语言欠考虑, 故意贬低同事抬高自己, 甚至搬弄是非, 易埋下医患矛盾隐患, 极易产生医患纠纷。 (9) 病历书写不健全:病历是记载患者就诊时描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护理措施的文书, 具有法律效应。若书写不健全, 患者病情发生逆变时则成为纠纷产生的因素。

与患者相关: (1) 患者不配合、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不执行诊疗及护理方案:部分患者对疾病严重性认识不够, 拒绝必要检查, 自行更改输液速度, 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擅自改变体位, 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拒绝住院。一旦发生意外, 极易引起纠纷。 (2) 对疾病的预后期望过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转归认识不够, 对疾病的预后期望过高。很多患者及家属认为奇迹会出现或花了钱, 医生就应该把病治好, 一旦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家属难以接受, 从而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及打砸办公用品等。 (3) 饮酒过量或不良心理反应患者:部分患者酒后就诊或存在不良心理, 拒缴诊疗费用, 态度蛮横, 对医务人员提出过分要求。医护人员稍有推诿, 患者便夸大其词、捏造事实、无理取闹, 严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他相关因素: (1) 人员安排欠合理:医院管理层未重视急救工作, 急救人员相对年轻化, 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紧急护理应对能力。对需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的患者, 医务人员未及时赶到。患者极易产生不满情绪而导致矛盾的发生。 (2) 医疗设备和急救物品:注重急救物品充足和医疗设备工作状态良好。若抢救过程中医疗设备失灵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引发医患纠纷。急救物品和医疗设备在大型突发性事件抢救时未得到及时供给与有效补充, 可能会引发医患纠纷。 (3) 急诊科室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设置不健全:很多医院一室多用、内外抢救室未分开, 导致不能完成必要的检查或操作受限, 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而导致纠纷发生。 (4) 缺乏正面的宣传报道: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是一门特殊的行业, 其专业性非常强。而有些媒体为了广告效益对一些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报道难免有失偏颇, 使正常的医患关系复杂化, 导致社会公众对医疗行业产生了不信任、不理解。 (5) 不可抗力因素疾病的转归:患者及家属不理解特殊体质及不可预测的治疗意外出现, 引发医患纠纷。

防范措施

与医护人员相关: (1) 加强技术培训:急诊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变, 病情危重, 医护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病情, 给予准确、及时、有效的救护, 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 加强学习医德医风,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急诊科是医院的服务窗口, 急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急躁等心理, 希望马上得到诊治。患者入院后对接诊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 如果服务态度差, 患者会出现抵触心理。如果医护人员接待患者态度热情, 以亲切的语气询问病情, 则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能正确、全面地叙述病情, 医护人员也能快速做出判断, 从本质上杜绝或减少纠纷的发生。 (3)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观察室制度、抢救室制度、换药室制度、预检分诊制度等,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 开设绿色通道, 实行先抢救后收费, 为急危重患者的生命抢救赢得珍贵时间, 使患者及家属放心满意。 (4) 加大宣传力度, 争取社会、患者及其家属对急诊治疗及护理的理解与支持;严厉打击医闹行为, 维护医务人员良好诊疗环境。急诊患者及其家属从自身角度出发, 往往忽视了对患者病情及医院的规范管理的进一步了解, 由此更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因此, 急诊科必须加强各种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如在本科室的宣传栏张贴急诊服务内容、就诊流程和患者须知, 利用电视、报刊宣传各类急救知识等, 争取获得社会、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创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 要加大宣传力度等, 建立和谐的急诊医患关系, 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充填式灌浆施工方案下一篇:女生文化节开幕词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