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2024-08-12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精选11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1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思品课堂教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需要。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以思想品德课的综和知识和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为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身体特点,比较好奇、喜欢探究的心理特点,有必要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小学生以类似游戏的方法体验或表演自己的心理和行动。我常常让小学生自编、自演一些生活小品、小故事,或者模仿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的故事》,《狼和狐狸的故事》等等。小学生在课下都很认真的准备,多次在课下自行组织练习、表演,从而,在表演中去领悟、体会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小学生们尽最大的能力模仿人物角色,多次体验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特点,感悟丰富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融于故事中。因此,我经常把一些喜闻乐见的小品、竟猜、竟赛、抢答、辩论等感兴趣的话题拿到课堂上来。引导小学生课后继续去进行探索、探讨、交流有关信息。这样,既可以获的多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针对教材当中能够彰显价值导向的内容去进行关注、欣赏、体味,能够在感受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进行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学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凡卡那么晚了没有离开,他傻不傻?“”现实生活中,老实人总是吃亏吗?”而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发言,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潜意识里都认为“诚信会导致自己吃亏”。这个时候,笔者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尽管生活当中有许多诚实守信吃亏的`事情,然而诚实守信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大家能够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之后能够发现,尽管诚实守信有的时候会导致自己吃亏,然而诚实守信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吃亏”。最后,笔者在针对这两次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爱护公用设施》时,教师首先呈现这样一个范例:一同学在公园里玩耍,只见他一会儿像猴子一样跳上长条椅,一会儿又像野马在草坪上奔跑,围观的人惊讶地看着他。起初同学们开始小声指责,最后有的同学简直是愤怒,教师要求同学们谈感受时,由于受此启发同学们提出诸如“什么是公共设施?”“怎样爱护公共设施?”“为什么爱护公共设施?”“我们今后怎么办?”等许多问题。由此开展分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益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活思品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适时巧用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制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上闹钟在走动,“滴答、滴答”的声音被放大了,再让学生在“滴答”声中比比谁写的字最多,做的数学口算题最多等,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稳定、集中,使他们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应抓紧每一分钟,唤起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极大的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口头的讲解中,应该大胆给予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之中,去感知社会、感知社区,接触人文,接触自然,将来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生活,而不要做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学生能够进入社会,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进行提炼,才能久炼成钢,做一个有理有据对社会有用之人,将课堂学到的知识、道理,到实践中去运用,从而检验课堂所学的真正价值,检验课堂所学是否能学有所用。如,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就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调查,走访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社区,了解自己的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知名人士,可以拍成照片,制成幻灯片,带到课堂展示,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特色,感知家乡的巨大变化,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起好好努力,将来为自己家乡添砖加瓦,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热情,从而建设好自己的祖国。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2篇

一、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品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全面、良好地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增加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增长见闻,开发兴趣,拓展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接轨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有意义,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从心里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真正的道德情感,真正地产生道德认知,而这些源于生活的实践、认知,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

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脱离了生活,品德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抓住事情的真实之处,通过真实的感受,发自心灵的感触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所在。

二、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去深入研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热情,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组织的活动中要坚持一些原则,保持高热情、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地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地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参与、认识能力在本次新课改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新课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社会课程更加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而这与传统课程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方面,我们只需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要比理论化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不管如何,学生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我们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单元教学。

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单元的模式,按照总―分的形式进行,每个主要主题下分若干个次级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不要机械式地教学,对教材统整,可以部分颠倒或整合。

四、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吸收老师教的知识,老师的教学内容需要阐述,这样双方的思维就要进行密切的沟通、碰撞,新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剖析,从而达到上述的状态,这既不能由老师预先设定,又不是学生能自主决定的,这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适宜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现实却并非如此,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负荷量太大,学习任务重、负担重。这样紧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本次课改中品德与社会主张在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体验和实践,以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3篇

一、体现教材特点,先学后教

新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旧教材称为教本,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新教材就是学本,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变成主动发展的个体。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 先学。

即课中、课前预习,生成问题。课前预习即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学生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几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提纲,在课堂上再次自学课文,对看不懂的内容进行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

2. 后教。

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在课前、课中预习时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解惑。

二、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较多、较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们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作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学生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对问题的答案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从事生产劳动。(3)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然后,笔者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最后,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的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需要教师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很难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9-01

随着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闪现出许多新亮点。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对于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出了一点自己想法与经验。

一、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提高了

新课标颁布以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减弱了。比如, 新课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另外,新课标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 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促进思想品德健康發展, 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 才能把握好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颁布后的教学方法

1.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新课标颁布之后,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样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比如, 我们可能进一步提升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份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不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同时, 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 在课堂上创设情景, 从而进行情景教学。

而情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 创设实验情境, 这样, 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 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 喜忧同伴, 增长见识, 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2.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个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 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 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作为一名新课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第一堂课特别重要, 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 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 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 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学科的内容“有意思”, 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除了上好第一堂课外, 对学生的平时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如我在平时讲课时,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做一些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事情, 让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 进行课堂表演。

3.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 但是新课标实施以后, 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既重视实际教学, 又不脱离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 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 达到理论与实际, 学与用, 知与行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 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 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在课堂上还要多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 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三、对新课标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虽然, 新课标实施以后,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但是, 一味地强调情景教学, 强调生活教学, 有的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该怎么办, 同时,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否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有待于广大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工作者继续努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初探 第5篇

张家窝中学 杜学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自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改为会考科目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兴趣下降了,学生课下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少了。此时,高效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不奢望学生课下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所谓高效教学就是高效能、高效率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一、建立新的教材观,积极研究教材、教参,是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的前提。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结束,教材仍然还处于变动期间。新教材已经没有了老教材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上,在知识的教授上,就更具主动性了。高效教学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变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高效教学的益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全面把握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要摆脱过去学习思想品德课那种死记硬背的局面,但同时也要避免不记任何知识、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把知识按要求落实到位。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标有“知道、了解”要求的,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知识,在做选择体时可以借助选项选择正确答案;“理解、学会、明确”这些要求就要高一些,学生对这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就要能够说明、举例,比较,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记忆了;“运用”的要求最高,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明确了课上的教学目标以后才能更好地分配课上时间。“认识、了解”层次目标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或观看的方式达到;“理解、明确”目标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头脑记忆;“运用”目标要求的就需要学生通过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点拨总结等方式达到。

(二)我们的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加工、改造的对象。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对教材顺序可以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便于自己学生的接受。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中,学生从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续写中,可以写出两个结局,即一个是自信的结局,一个是自弃的结局,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个自弃的结局续写讲到自弃,这时就可以省略云雀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 1

习效率,这也更符合体现学生是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思想品德高效教学的关键。

在以前仅仅用教师讲,作为传授知识的途径,效果不好,因为那仅仅是从听一个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现在我们的教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放一些图片,可以放一些视频,可以放一些flash,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接受信息,而且一些视频的播放要比教师的讲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到现代化建设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提到了乡村医生李春燕,这时引如视频央视感动中国现场主持人对他们的点评,这就 更能让学生了解李春燕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了。所以,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设备在课堂中的使用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形式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每节课都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边的教学环节就容易进行了。例如:在《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导入中,让三个学生分别表演书上的情境,引出人身自由权。一方面让表演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学生的表演得出结论。再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的时候,给学生先放flash《等我有钱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不能像主人公那样花钱,要合理消费。诸如此类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或启迪,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起个好名字促进高效教学。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时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显得不枯燥,所以我们要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追求高雅生活》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叫做“进入情趣小屋”。这时,同学们就感到很惊奇,对小屋里的东西产生无限的设想,教师再把小屋做成有立体感觉的,就更能引发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了。在《学会调控情绪》中,教师给每个教学环节赋予了新的叫法,本来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很枯燥,但变为“温故知新”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接下来“快乐钥匙”、“青春诊所”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最后教师送给学生一份“快乐大餐”,在学生集体朗读“快乐大餐”时结束课程,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想。在我的课堂中,每节课都必备的环节有两个。其 2

一:温馨提示。自从课改,我们的教材变了,没了条条框框,但同时也没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方向。即使思想品德课开卷了,会考了,但也要把握相应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学习,讨论法、独立思考法、讲授法、观察法等都可以,但最终要落实所学的书面知识,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其二:收获大家谈。思想品德课的三大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收获大家谈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觉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点,还要促进这些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收获大家谈就让学生从所学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谈自己今后要如何做。例如: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请学生谈收获时,我就找了一位平时爱浪费粮食的同学说,他就表明以后在生活中要节俭,不浪费粮食了,其他同学还谈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等。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上的转变,达到了高效教学的要求。

三、课下作业的精心布置,促进高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每节课后,所有教师都会留作业。这个作业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练习册上的作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落实所学的书本知识;另一部分就要留一些搜集信息的作业。例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体现中华文化的作业,在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之前,我就让学生搜集体现艰苦奋斗的故事、成语或人物事迹。通过这项作业就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从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在课上同学们就胸有成竹,表现得很活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且他们搜集的信息很具多样化。例如:在搜集中华文化时,他们就从服饰、节日、食品、舞蹈等多个方面搜集的,从而就丰富了课堂资源,使教学更加高效,而且通过这个作业也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搜集信息的作业为高效教学做了准备,使下节课教学更高效,所以,它促进了高效教学的循环。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6篇

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时不记分,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初探 第7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系列优化尝试,分别论述了形成互动、回归生活、思想教育三方的内容。

关键词:互动;回归;思想品德

使用广东教育版《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后,笔者深感该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教材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初中的学生,它使初中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使政治教学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笔者就把初探教材中的点点滴滴,与同行们共享。

一、课堂上要”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起来

广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课堂上,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比如,笔者在讲《我和父母》这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讨论学生和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一个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讨论,一个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讨论。不少学生在发言中都提到”从父母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依旧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的独立行为往往令父母忧心忡忡。父母断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的言行,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后果堪忧。”“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渴望独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有时巴不得和父母保持一点距离;常常想要保守自己的一点小秘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很自然的便找出了与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笔者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活动中,笔者主要试图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情感方面,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二是从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养勤动脑的好习惯。从这堂政治课中笔者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教学理念: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倡合作探究。正如宋朝朱熹所言”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二、教材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此,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改变以往全靠老师收集资料的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笔者的”放手”发动使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夹豆子的游戏”,然后,请夹豆子最多的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方法夹得最多,通过同学的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感悟: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再进行知识迁移,让同学们就学习方法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讨论后得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又如,笔者在讲《直面挫折》这一课时,首先笔者播放《真心英雄》这首歌,随着”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的歌声响起,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歌声感染。笔者随后请同学们讲述,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过或正遭受到的挫折,并一起分析原因。并随之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辩题是”挫折好还是不好”,让学生畅所欲言,也通过辩论使学生们懂得了挫折对于人生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关键取决于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并列举了《千手观音》的实例,再次打动同学们的心灵,加深他们的理解。在这一课中,同学们一方面学到了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另一方面学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直面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不仅可以指导他们的学业,更可以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

三、教材内容与时政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形成健康的思想

用鲜明的事例有说服力,笔者上课常结合时政热点,尤其是选择新闻的事例来说话,新闻是”用

事实说话”,可以调动学生听课兴趣。例如,笔者在讲《生命宝贵》这一课时,结合近期发生有关时政事例:2008年5月汶川地震、醉酒驾车、吸毒贩毒等时政热点事例,然后,笔者分别从天灾、人祸,不可抗力、人为因素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让学生体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生命弥足珍贵。”的道理。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由此,学生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加深了对生命的珍视,与此同时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时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教材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原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研究、摘编、分析新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态度,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认清方向、研究对策,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思想品德课,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强调要求笔者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不应当象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改过去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教练”。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8篇

一、打破传统禁锢, 转变教学观念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 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大胆打破传统禁锢, 开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以此为先导, 指导课堂教学。

二、创建有效课堂, 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是创建有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 以寻求个性、多样、符合原则的结论,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的教学中, 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合作小组, 先小组讨论:教材第86页画中同学遇到了哪些险情?你为他们脱离危险想到了哪些好的办法?在我们周围还可能有哪些险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通过课堂合作小组的交流, 学生不仅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道理;还知道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还学会了辨别方向的多种方法等生活小常识。

三、创设教学情景, 激活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 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拒绝诱惑》这一主题教学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学生小明经常上网聊天, 结识了几个谈得来的网友。一天, 网友“凤中笑”在与小明聊天时提出两人一块外出游玩的建议。小明非常犹豫, 一时拿不定主意。为此设问: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的讨论时引出了不同的答案, 许多学生就“小明该不该与网友见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景模拟, 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内容化静为动, 灵活运用多媒体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 教学过程化枯燥为有趣, 教学氛围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如:九年级第一课“五千年文明”这一主题, 课本仅有的文字和插图是静止的, 无法表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图像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就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引导自主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有利于不断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 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例如讲八年级“战胜挫折”这一课时, 我把教学内容延伸到“汶川大地震”,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传播媒体, 拓展自己对“坚强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保证”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类亲身体验活动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格起了推动作用。

六、运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引导、启发教学活动, 保护和扶持学生主动学习, 并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如在教学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这一主题时, 我引导学生以“一架飞机”进行思维发散, 学生根据“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与“飞机”的特征进行思维发散, 从而得出结论:一架飞机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飞机的客舱比喻成“一个中心”, 飞机的导航系统比喻成四项基本原则, 飞机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改革开放, 飞机航行的终点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

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是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的课后反思, 既能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 又能促进教师形成积累经验的好习惯。所以有效的课后反思, 及时回顾、梳理教学过程, 探究和剖析教学设计, 才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经验或教训, 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耿帅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04.

[2]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9.

[3]徐留华.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12) .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9篇

一、加强教学的开放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加强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等课程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改变那些过于僵化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2、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学习必须是开放的,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这些都必须在开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

3、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回归人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人文学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学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人文学科的標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人文学科强调主观感受。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回归人文学科的特点,也需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的实施

1、时空的开放性

时空的开放性是指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时间上沟通课前和课后,空间上打破课堂的局限。

课前提倡收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收集资料着重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也使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内容的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解决学生的热点、疑点问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的气氛。为了贯彻民主性原则,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根据学生的疑问,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更可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形式的开放性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注入式地“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质疑、竞赛、表演、自我教育、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学生讲课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探究、合作、体验、讲授、活动课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简明、有幽默感、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思维的开放性

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尤其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必不可少。开放性问题情景简言之,就是这一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多角度、发散地分析、认识问题,真正使思维开放起来,在独立思考和选择中提升道德认知。

5、观点的开放性

观点的开放性就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允许鼓励学生对具体的事件、问题的解决发表不同看法,鼓励与众不同。如果问题是开放性的,必然要求观点的开放性。在学习研讨中可以有一些观点和想法的交流、探讨与碰撞,得出真理。

6、评价的开放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初探 第10篇

想要吸取孔子仁智统一思想的精华,还的从他的仁学思想说起。“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其全部哲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有50余章谈到了仁,并且好多语义和思想都同“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人在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对“仁”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或感性或理性或深刻或系统的阐述。归纳之,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内容,一只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一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是孔子指导思想的核心,仁中有智,智中有仁,仁为本,智为知,回答了什么是仁和怎样为仁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召唤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精心打造和铸就民族之魂而前仆后继,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于一体的道德乐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知识,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结合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看法,以进一步探索引导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新路子。

第一、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不断的成长为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政治国的人才,而从政治国需要各种本领。他认为学习的次序、本末都要顾及到“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他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在于实现“天下有道”的“道”。本质在于“德”,即德治是治国的基础,而要作到德治,具体要体现到“仁政”上,因为“仁”包括一切修身的内容,但“仁”又不是一句空话,最终还是要落到“六艺”之中。

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朱熹说,成人者完人也。孔子认为做一个“成人”,智、仁、勇这三德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智、仁、勇是人才幼苗必须具备的教养。智是文化知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由此可知,孔子注重三育并举。他所倡导的“勇”,不仅在体格上进行锻炼,而且还在人格意志上激励学生做捍卫道义的勇士。“勇者不惧。”《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揭示了“勇”是一种卫道的优良品德,包含着见义勇为的思想和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见危授命的品行;为正义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品质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行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在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也正是孔子重视独立人格培养的具体体现,开了我国教育培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见义勇为的“中国脊梁”使我国成为一个富有独立人格教养的国家,人民成为胸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人的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因而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当务之急。

第二、陶冶高雅情趣,努力培养未成年人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品德结构。

孔子不主张把学生聚纠囿苑之中读死书,死读书,而在讲学之余亲自带领学生郊游、登山,在登山和郊游中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和征服者的快乐,从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趣。至于比赛,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但对于射箭必须要争,而且还要争出个高低你我来。参加比赛要注意道德修养,上场比赛前应相互揖让,比赛终了之后还应相互敬酒,胜者揖让,不胜者升之,出言恭逊友好。这样的竞赛才算得上正当竞争,“君子”之争。这种对待比赛和竞争的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之前的教育中,其积极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德育思想在对抗性竞争中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和集体发生着情绪和行动上的激烈交锋,不时会出现对参加者和观看者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无疑对那些在竞争中骄傲自大、斤斤计较、弄虚作假违反规则,动辄恶语伤人,寻衅闹事者起到了教化作用。

人都是有情绪的,情绪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变化。孔子很早的注意到了养生之道必须重视道德教养,贵在情志调摄。他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般说来,情操高尚的人心胸豁达开朗,富于开拓创造性,具有积极的责任性和高涨的热情。这些人的情绪可以强化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肌体健康从而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峙人生和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孔子力求培养学生具有“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八佾》的情感,引导学生掌握“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的原则,以“中和”的态度为人处事,以达到息养身心的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未成年的心理和生理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效率优先意识,身心健康意识,不断健全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个性品质。

第三、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未成年人不断地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行为习惯。

孔子坚持学行结合,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许空愿,力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里仁》“听其言观其行。”《公治长》可见,孔子在对弟子教育时,他自己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孔子很早地发现了教师的人品、智慧、个性品质、世界观等都会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他还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则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手段。真可谓,德高为师,身正称范。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十分有理由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事业,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和交往中,深化认识,经历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增强毅力,养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孔子与孔子思想再研究论文集》,吉林出版社1980。

王隶棠:《孔子思想新论》,兰州出版社1988。

杨万年:《孔子“仁”三境界》,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第四期。

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新课程下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初探 第11篇

新课程下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初探

作者/张 军

摘 要:提高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水平,要转变教学观念,领会新课改、新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探索优化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目标,争取中考新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中考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学生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等方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体验,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兴趣很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事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事是思想品德教学成功的关键。联系周边生活中有关重大事情、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又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自然对思想品德课就产生了兴趣,那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积极落实新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时,都是以具体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只是适时点拨。

对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4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对于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则在4人小组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乃至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探讨,最终解决问题。

同时,对于所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重点问题和理解的要点,要求学生及时地标注到课本上,把问题记到参考答案的旁边,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标上序号①②③等,要求学生每天课下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把重点内容掌握。

三、讲究方法,精选试题,强化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1.运用科学复习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1)高层建筑回忆法。此法是指开始第一轮总复习时,先让学生总揽全局,努力熟悉各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目录,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具体熟悉程序要达到:合起来能回忆起每本书有多少课,每一课的课题是什么,各课之间有何联系;其次,在复习每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这一课共分几框,每框分几部分,各讲什么问题,框与框、问题与问题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回忆出来之后,再分析里面的具体内容,把内容数字化、具体化。

(2)思维发散复习法。开卷考试题灵活多变,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重要,并且有利于他们全面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3)时政热点专题讨论分析法。时事政治教育和考核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倍加关注时政,从众多时事中找出一些热点,特别是与中学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热点,加以研究、分析、归纳,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见解,在复习思想品德课内容时,适时补充引用,也可在一轮复习完之后,设置一些时政热点专题,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讨论、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重要观点及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答题方法。

2.精选试题、强化训练,采取“互评”法讲解习题

众所周知,迎接中考,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除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与记忆外,还应精选历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强化训练。

适当训练后,还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评,其中较好的方法是采取“互评”法讲解习题,即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只要在实践中去积极摸索,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信每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考中取得新的突破。

上一篇:死亡赔偿金制度下一篇:有什么科学的方法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