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文集读后感

2024-08-22

刘墉文集读后感(精选13篇)

刘墉文集读后感 第1篇

读懂生活 品味生活

——《刘墉文集》读后感

枕边,一直放着《刘墉文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是因为刘墉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散文、小故事,通过很小的故事总结、升华。读过之后,带着一种满足悄悄地入睡。更多地,我是被刘墉这种有深度而又不脱离现实的文字吸引。他对于点滴小事的细腻、敏感令人震惊,他的故事中仿佛就有自己的影子,加上到位的分析,会使你的疑问瓦解。

他的文字很难归纳类型,因此他的作品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阅读,凡是会用心体味故事的人都可以是他的读者,不过各种经历的人读起来领悟不同罢了。

他的很多文字会给人很多启迪,很多励志的文字,并不像有些书那样,告诉你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刘墉的作品讲述着人生路上你颗颗绊脚石的作用,不告诉你他所出现的地点,让你自己去体会、尝试,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受过伤害,体会过痛苦的人生才比较只得珍惜,我们就要看着他的作品一步一步认真地走下去,体会每一颗小石头。

《我不是教你诈》更是把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讲述的是将一些妇孺皆知的成语演绎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注意的平常故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被想到,如“越俎代庖”、“防微杜渐”、“有备无患”、“三思后行”等等。经过刘墉先生的解析,它们竟然变得字字珠玑,深深铭刻进脑海里。仔细想想,几乎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可能是身边的人或我们自己。刘墉在书中提到这个世

界上,很难说有永久的朋友和永久的敌人。当原来的“互利”变成“互害”,在利益上有了冲突,则原来的朋友可以变成敌人;当原来的“敌对”变成“共荣”,在利益上可以结合,则原来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同时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正所谓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天,你也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那时你就会了解对方的苦衷,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不管是《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经验之谈,还是《漂泊人生》的温馨,或者是《我不是教你诈》的贴切,都带给过我不少的感动。读他的作品。我不会再空想,会多一些实干,而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少了一些徘徊,多了一些尝试着去做的勇气,少了一些对于过去的事情的埋怨,多了一些前进的勇气。

一种深入社会的历练,一种人情练达的哲思„„带领我取读懂生活,品味生活。

刘墉文集读后感 第2篇

阅读刘墉的作品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收获不少。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刘墉作品,感觉他的名字挺有意思的,还以为刘墉是电视剧中和和珅斗勇斗智的刘墉。看到他的造型感觉挺个性的。随手翻了几页便被他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不忍放手。从此便一直读着刘墉的作品。

刘墉是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也可能是我喜欢他作品的原因。他用自己的版税捐建了26所希望小学,并且希望用一生时间捐建50所希望小学。越了解他我发现他的作品越值得读。

读刘墉作品会使原来幼稚的思想和观点也改变的更加成熟。让人看到了一些勾心斗角、口蜜腹剑的黑暗。他会告诉你一个赤裸裸的社会,没有美好的幻想,只有不太美好的真实。他说:“竞争是社会的生存法则,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竞争。在此过程中,人往往失去善良的本性,但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在繁重的工作、激烈的竞争中,感受生命的绽放、四季的交替、日月的盈虚,把握心灵刹那的颤动,你会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广袤,生命是多么微妙!”

刘墉文集读后感 第3篇

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它立足于普通教育而又超越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即对高等教育现象和理论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与探究。其理论研究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普通教育学有明确的教育对象、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的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普通教育的基础研究在教育的本质、共产主义教育目的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然而, “高等专业教育有许多特殊问题要研究, 是教育理论工作重要与广阔的园地。它的研究工作是整个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却不是以普通学校教育为对象的普通教育学所能概括的。”它涉及许多普通教育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是长期以来, 这种区别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潘先生指出:“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传统观念: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才需要教育理论。”

二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潘先生在他的文集中从“三个方面”、“三个维度”、“两大特征”揭示了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 进而论证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1.“三个方面”

潘懋元先生认为, 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智、德、体三方面存在不同。 (1) 在智育方面, 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专”与“高”。普通教育传授的是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而高等教育传授的则是更为高深的专门知识, 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专业人才。 (2) 在德育方面, 普通教育一般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等来开展的,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高等教育一般是通过公共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的, 它注重指导学生从接受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 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在体育方面, 普通教育通过体育课的开设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般无法兼顾到学生的个性需要。而在高等教育中, 学生要加深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需要选修不同的体育课。

2.“三个维度”

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除了在德、智、体三方面存在不同, 潘先生还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区分。 (1) 从人才培养类型的维度讲,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以及无产阶级各个部门需要的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的专业问题, 而普通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 (2) 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维度看, 根据高等教育培养专才的目标, 其教材内容也要随之调整。此外, 要正确处理好许多关系, 如专业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公共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在普通教育中是不需要考虑的。 (3) 从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维度分析, 普通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相对大学而言少许多, 分科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而在高等教育中, 课程门类成百上千, 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另外, 在高等教育的授课中, 教师一般只传授相关知识的重点、难点, 而在普通教育中, 教师讲得较多。

3.“两大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地指出两者的区别, 潘先生还从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十八九岁以上的青年, 他们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或基本成熟, 能够担负起艰难的、深刻的脑力劳动。另外, 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中枢神经活动和大脑皮质的发育已经成熟, 学生的感觉和知觉要比中小学的学生精密和深刻, 逻辑记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大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可以持续很久, 因此课堂时间可以持续3~4个小时。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 潘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科学要比普通教育科学复杂许多, 普通教育学理论显然不完全适合指导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从而论证了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不可否认, 我国至今为止在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晚, 其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还不完善。鉴于此, 我们需在今后对教育实践不断积累、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另一方面,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理论脱离实践。针对后者, 潘懋元先生在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就犀利地指出, 高等教育研究如果不去接触火热的高等教育实践, 就会走入死胡同。倡导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因而, 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紧密地围绕高等教育的改革来进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要直视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 为教育改革与实践服务。例如, 如何捍卫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如何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校长职业化”是否等于“去学术化”;如何完善大学教师的聘任制度和升迁制度 (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谁来监管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如何处理专业课与公共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等。还有一些当前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大学生就业等。这些问题都希望能够从高等教育的研究中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潘先生认为, “对于教育实践中的这些问题, 科研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入教改的第一线, 进行调查研究, 找出问题症结, 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分析, 提出有科学根据的意见、建议”。他自身对高等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大都是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 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等。与此同时, 潘先生强调, 教育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 对于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立足于学科范式, 进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国外一直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在我国, 高等教育的研究从1978年以来一直是以学科的姿态开展的。然而国外甚至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 高等教育的研究除了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其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论等方面都是不成熟的, 因而不能称之为学科。对此, 潘先生指出, 高等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研究领域, 但与此同时, 它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国内一些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把国外的研究视为“真理”, 出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现象。于是, 有人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笼统归结为“依附性发展”, 提出了“依附理论”。

对这种归结的认识, 我们首先应对“依附理论”有大致的了解。依附理论, 最初是用来解释和指导拉美和“外围”地区经济成长的一种发展理论。也就是说, “依附理论”最初是用来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对经济强权国家的依附, 之后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把经济领域的“依附理论”套用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是否合理这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认为, 依附含有被动的意义, 是一种丧失主体意识的现象。起初我们的许多研究是通过翻译外国的著作、照搬移植过来的, 带有一定的依附性, 但这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近代化的总体特征, 用“依附理论”对其进行概括有失偏颇。可以说,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摆脱依附、民族性和本土性日益增强的过程。对于“依附理论”, 我们除了批判, 还应加以反思。尽管我国建立了高等教育学科,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立自主性不够、创新不足。潘先生就指出:“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只能仰仗于西方理论的‘辐射’, 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只能被边缘化, 这是应该引起警惕的。”

笔者认为, 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一方面, 我们要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 坚决摆脱“依附理论”, 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自觉, 坚持立足学科发展范式, 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另一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但要“引进来”, 也要“走出去”, 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 扩大其在国际高等教育与学术交流中的话语空间, 与各国展开平等的对话。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 潘懋元先生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笔者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从以下方面来解读潘先生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一是通过“三个方面”、“三个维度”、“两大特征”揭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 从而指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二是阐述了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强调理论研究要为实践服务;三是摆脱“依附理论”, 进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依附理论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2]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3]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4

[4]黄赞发、陈梓权.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22、26、64、117

[5]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4) :1~4

[6]周长城.发展理论的演变[J].国外社会科学, 1997 (4) :2~7

刘墉散文集读书笔记 第4篇

书里,他分了好多个章节,从如何分配睡眠时间到如何面对焦虑,只谈方法,并不代劳;没有训斥,只有建议。他的方法有没有效,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的儿子刘轩已经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四本书。女儿刘倚帆更是才貌双全,十四岁的年纪就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布什奖,同时还在交响乐团中任第一小提琴手。更令人羡慕的是,这两位在成长过程中心情舒畅,充满阳光。“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刘墉读后感 第5篇

记得第一次读刘庸的作品还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我就读的是县上很普通的一所中学,据说每年能考出去的学生是寥寥无几,我顿觉前途渺茫,心情抑郁,对自己缺乏信心。偶然的机会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刘庸的《超越自己》,读来竟有醍醐灌顶、柳暗花明之感,顿觉心旷神怡、信心大增。于是又去买了他的《肯定自己》《创造自己》来看。虽然他这三本书都是写给他儿子的,可是我却从中获益匪浅,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找到了战胜自己法宝。

你可以一辈子都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经过努力,我考上了县里的一个职业中专,离开了家在学校长住,一切都显得陌生而又有些许的兴奋。但是想家的孤独、学习的不适应让我开始失落和惶恐,这时同学拿来了刘庸的《永攀心中的高峰》,书中写了一位攀登过无数险峰的登山运动员却因为无峰可登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看完让我惊叹同时开始警醒:上大学不是我心中的最高峰,而我却因莫名的烦恼,而忘记了自己的追求。明白了同学的鼓励,我有恢复了自信,确定目标,勇敢攀登了。

后来上班后又读了他的《我不是教你诈》,他用生动浅显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虽然跟以前的作品风格有些不一样,可是他却告诉了我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善恶都是一念之间。我们要心存美好,但是却不得不防世间的凶险。

寂寞时读读刘庸,得到慰寄;失意时读读刘庸,得到信心;高兴时读读刘庸,得到平和;成功时读读刘庸,得到智慧。

刘墉散文读后感 第6篇

——读《刘墉散文精选》有感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自律,更高效,甚至更成功,那就去读刘墉的作品,并且坚定不移的去执行。

像刘墉一样的为人处世方式,我觉得或许是他写的书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吧。我所理解的他的为人处世方式,是一种敏锐、温柔、善良的姿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点像是商人,却没那么功利,又有点像是艺术家,但是却愿意入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追求生活之中美好的一面。

他的很多文字会给人很多启迪,很励志的文字,并不像许多成年人写给孩.的文字那样,告诉你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刘墉的作品讲述着人生路上你颗颗绊脚石的作用,不告诉你他所出现的地点,让你自己去体会、尝试,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受过伤害,体会过痛苦的人生才比较只得珍惜,我们就要看着他的作品一步一步认真地走下去,体会每一颗小石头。

刘墉是一个从平凡走向辉煌的人,他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用各种身份的不同经历,像多棱镜一样展示着他自己的各方面,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作品中也成长着。不说看了他的作品,一定会在人生的企盼上稳赢,但是至少会多一分胜算而且不管对手过么强大,我们都会勇敢走下去!

刘墉文集读后感 第7篇

刘墉幼年丧父, 和母亲相依为命, 后来家里又失火, 成为一片废墟。刘墉在艰难中挣扎奋斗, 成长为一位名作家、画家。刘墉本人在传统教育下长大, 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 定居美国后, 又受到美国教育理念的影响, 这使他的教育理念融美国式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粹于一体, 成为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从艰难中一路走来, 自我教育的成功经历, 对一双子女教育的成功实践, 再加上他本人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刘墉把他的教育理念很精彩地在他的书中、他的演讲中加以阐释。这些理论无论是对教育界人士还是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都很有启示意义。本文, 笔者对刘墉中西合璧式的教育理念做一简单阐述, 期冀能对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有所启发。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和其成长自主性的发挥

刘墉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强调受教育者成长的自主性。他提出要让受教育者“自然地成长”、老师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受教育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让受教育者了解真实的社会、让受教育者靠自己去成功等重在发挥受教育者成长自主性的教育理念。在刘墉眼里, 受教育者需要的是“自然地成长”。

1. 尊重受教育者自己的选择, 因为只有按自己的兴趣去做事, 走适合自己的路, 才能成功。

刘墉应邀到清华附中演讲时讲道:“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事。你应该尊重、理解、孝敬父母, 这无可厚非。但孝敬的内涵绝不是任何事都必须听从父母, 那是没有主见, 是懦弱。你有权利对你的未来作出选择, 走那条你真正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路, 并且勇敢地坚持走下去, 你会成功的。”所以, 当女儿主动要求进入生活条件较差的“草山音乐夏令营”接受苛刻严格的“魔鬼训练”时, 刘墉虽然心疼, 但还是选择尊重女儿的选择。

2. 教育者要学会放手, 不要事事包办, 把受教育者管得没了自己主动前进的动力。

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 刘墉采取放手的方式, 让子女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 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 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刘墉认为, 外面的世界就像高速公路, 行驶其中, 当然速度要快。如果老师、父母告诉孩子要慢些, 反而会更危险。因此, 在无数老师、家长为孩子偷偷上网而担忧时, 刘墉的原则是“不管她 (他) ”。在刘墉眼里, “那种强制式的管理是条不归路”。教育者要学会放手, 不要将孩子变成“不推就不能够发动的车子”, 将孩子管得没有了动力。

3. 让受教育者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不是告诉她正确答案或一味说教。

孩子做错事情时, 不能只批评孩子或为孩子讲出正确答案, 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实践, 自己发现正确答案。这样既能防止受教育者形成依赖心理, 丧失主动精神, 也能防止受教育者由于厌烦说教而产生对抗心理。比如, 女儿刘倚帆可能夜里两三点了还在洗澡、听音乐。刘墉会提醒她该休息了, 然后就不再管了。第二天, 当她自己睡眠不足、头昏脑涨但还必须起床上学的时候, 自然会意识到按时休息的重要性。

4. 让受教育者面对社会的真实, 学会从平凡人的角度坦然面对世界的善与恶。

在《我不是教你诈》这本书中, 刘墉写道:“我不是教你诈, 但我要让你知道, 这个世界不仅有美好, 也有丑恶, 这是为你将来走向社会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以便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善与恶的交锋。”学校相对于社会来说, 是一个象牙塔, 并不是真实的社会。很多受教育者从学校走到社会受到了打击, 会觉得世界怎么这么黑暗, 然后他可能会颓废, 也可能会随波逐流, 以恶制恶。刘墉认为, 要让受教育者了解社会的真实,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学会从平凡人的角度看待平凡的世界, 学会泰然达观, 既接受这个世界的美善也接受这个世界的丑恶。这样, 当他遭受到来自社会的挫折的时候, 他会有较大的承受力, 并能学会防御伤害, 保护自己。换个角度来看, 经受打击是一种免疫, 经历磨难是一种自我提升。

5. 教育受教育者靠自己去成功, 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

刘墉个人的成长、成功经历就是一条自主教育, 靠自己成功的路。刘墉在论天才时谈道:“天才是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不放弃, 天才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到底的热情。天才不怕打击, 也不怕别人恶意批评, 他只是认清自己的目标, 以鸭子划水的方式, 按部就班地前进。他期冀能够不断地向前超越, 明天要比今天好。”在刘墉眼里, 这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只要有鸭子划水的功夫, 那未来, 你会达到你为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 靠自己走向成功。

二、重视沟通交流, 倡导快乐教育

刘墉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只有沟通是畅通的,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交流的过程才会是快乐的。刘墉注意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 如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和受教育者“同流合污”、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式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他也强调要学会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从而促成有效沟通。

为了让儿子刘轩明白挣钱之不易, 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 刘墉采取让受教育者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暑假, 刘墉让孩子去打工挣钱, 体会挣钱的不易, 从而树立节约意识。女儿刘倚帆到了叛逆的年纪, 为了和女儿有效沟通, 刘墉采取和女儿“同流合污”的方式实现无障碍沟通。为此, 刘墉学会了上网聊天、滑旱冰, 甚至扮酷, 如染绿头发、穿破牛仔裤等。刘墉认为, 在沟通中, 要把教育者惯用的命令式的训导收起来, 与受教育者“同流合污”, 才能走近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了培养女儿的社会责任感, 刘墉采取教育者言传身教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刘墉在贵州用版税捐资兴建了多所希望小学, 一次, 在这一所希望小学里, 刘墉见到了一个因弱视而失明的小女孩, 便带她去做检查, 又接她到北京做眼角膜移植手术。有人劝他说, 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 我们可以去捐建更多学校, 让更多孩子读书, 不必为一个孩子花那么多钱。刘墉回答说:“只因为我看到。”在去给小姑娘做手术时, 他特意带着女儿刘倚帆。在帮助这个小女孩的过程中, 刘墉用自己“只因为我看到”所以我就去帮助她的言行告诉女儿, 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刘墉先进教育理念的启示

1. 要把受教育者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教育的自主性。

让受教育者“自然地成长”, 不要过度地干涉受教育者的生活, 给他们一片自由的成长天空;尊重受教育者自己的选择, 教育者要学会放手, 让受教育者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让受教育者了解真实的社会, 教育受教育者靠自己去成功。

2. 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刘墉作品读后感 第8篇

他的文字很难归纳类型,因此他的作品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阅读,凡是会用心体味故事的人都可以是他的读者,这不过各种经历的人读起来领悟不同罢了。

他的很多文字会给人很多启迪,很励志的文字,并不像许多成年人写给孩.的文字那样,告诉你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刘墉的作品讲述着人生路上你颗颗绊脚石的作用,不告诉你他所出现的地点,让你自己去体会、尝试,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受过伤害,体会过痛苦的人生才比较只得珍惜,我们就要看着他的作品一步一步认真地走下去,体会每一颗小石头。

刘墉的有些文字的确是露骨的、直白,但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已经尽量去触碰你所不知道的黑暗,但是又为了你不失去信心,他会把道理讲的委婉一些,但却绝对是真实的!

不管是《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经验之谈,还是《.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的温馨,或者是《我不是教你诈》的贴切,都带给过我不少的感动。读完他的作品。我不会再空想,会多一些实干,而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少了一些徘徊,多了一些尝试着去做的勇气,少了一些对于过去的事情的埋怨,多了一些前进的勇气。

刘墉是一个从平凡走向辉煌的人,他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用各种身份的不同经历,像多棱镜一样展示着他自己的各方面,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作品中也成长着。不说看了他的作品,一定会在人生的企盼上稳赢,但是至少会多一分胜算而且不管对手过么强大,我们都会勇敢走下去!

《肯定自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伟大的保护者、教育者,无论什么时候父母对孩子们的关爱都是最无私的。《雪地上的脚印》一文中就描述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关爱,“无论你多大、多伟大、多成功、多失败,我们都会管你,如同我们爱你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脸上多了皱纹,出现了白发;我们也一天天的长大成人,我们应该用真心关爱老人,关爱父母;要像他们对我们一样无私地关爱。

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这样也许可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有计划,“一开始,就不让它错”。要认识到: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季在于晨,做好每天第一件事,打赢每天第一仗。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不应该保守,要学会顺应潮流,记住一句话“想要未来成功,必须先在走向世界!”

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要时时注意保护自己,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连自己都不会保护自己,从何谈起什么伟大的理想,读后感《刘墉作品读后感》。比如我许多同学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出去做兼职,但是他们却忘了这里面存在的危险,《小心曝光》里讲到:“所以你要打工,可以!但绝对要认清对象,不能先让自己毫不防范地曝光!”还有很多人喜欢凑热闹,熟不知危险就在自己身边旁边;所以要记住: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凑热闹!

“友情在于反复,在于磨合”,书中这样来描述友情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贞,患难见真交!我们愈是在困苦的时刻,愈需要朋友,也愈会记得朋友的帮助。”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真心朋友、真正的朋友!

《超越自己》

开篇那句话给了我深刻的映像——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书中的第一篇当中提到了作者儿子上学途中所经过地方都是纽约最乱,也是最常发生强暴、抢劫、杀人的地下铁,作者告诉他的儿子上学的这段路就好比是人生所要走的路一样,陆上潜藏著许多的危险和未知,但这条路就像是一个布满毒蛇猛兽,危机四伏的森林一样,不过要是不走过这条必经的道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最后,给了所有的年轻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的,年轻人!崎岖而黑暗的道路,将使你真正地成熟!”

作者说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公平的,但有的人的时间永远不够用,但有的人不但时间够用,而且甚至还有很多剩余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好好的运用一天之内所有的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必须优先解决的一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四个非常好的方法提供我们做参考:第一、决定事情前的急重轻缓并排好优先顺序,免得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第二、用较多的时间做需要花长时间做的事,用较短的时间来处理一些锁事;第三、以速度争取时间,将争取到的时间集中为较大的;第四、如果可以的话,在同一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使时间多元化。在书中,作者将用时间比作用金钱,在文中写到:“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缓急来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于的时间。”

作者还提到了对已知的环境,做进一步想;对未知的环境,做退一步想。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固然可喜,后退也未尝可悲;最重要的是:在前进时要知道自制,免得只能进而不能退;后退时则要知道自保,使得退却重整之后,能够再向前行!教导我们做事情要能伸能屈,不能不顾退路的蛮干。

书上还说绝对不能安于现状也不可以太自满,因为成功的荣誉是短暂的,若不从现在开始准备为了下一个成功,当你失败的时候只会遭人白眼,因为古人说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别人只会看见你的成功,少有人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同情你。

最后《美好的星图》一文,还吐露出作者的赤子真情——台湾与祖国大陆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中。

《创造自己》

如果说前两部书教我们怎样树立信心,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话,那么这本《创造自己》就是教我们如何去拼搏,创造另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前途!创造自己的自己!

这篇文章通篇给了读者以勇气,鼓励我们努力去创造自己,如《没有赢!》中说到: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但要有跌倒之后再爬起来的毅力,拾起武器再战的勇气,而且从被击败的一刻,就要开始下一波的奋斗,甚至不允许自己倒下,不允许自己悲观。那么,我们就不是彻底输,只是暂时地“没有赢”!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的父亲这样教导自己的孩子:跌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失去信心;只要自己能够坚强的站立起来,最终我们还是会走向胜利!

除了不能丧失勇气外,还教给了我们许多拼搏的方法。《人体的机器》中告诉我们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把握、尽量吸收,不要怕脑子装不了,真正做到博学强记。《在压力下茁壮》讲到:压力虽然不好受,但只会使我们站得更挺,步履更稳,能够在未来承担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强的斗志。且从身体的内部、心灵的深处,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走向人生的凯旋门!《玩物丧志》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做事情要衡量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后。《肆情的夜晚》更提出了“只有知道收敛的人,有资格纵情;只有白日知道迎向光明的人,可以享受一些夜的绚丽!”的道理,警告我们只有知道奋斗的人,而且真正做到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功的果实!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加强身体锻炼。书中《打通脑里的障碍》一文讲到: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使自己身体健康,也能使思想健康,并为过多的精力,做出正确的导向!

还有作者提到了我们东方人一些独特的优点:优良的传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我们既能从西方习到自由的学风、海阔天空的创造力,更能有超越西方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完成的用功态度。只要我们拿东方人的智慧、苦功,加上西方式的创造力,未来世界的重心必然会移到东方!

刘墉散文读后感 第9篇

刘墉着《创造自己》读后,使人懂得当代的年轻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自己的工作,生活,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刘墉着中谈到的压力……,谈到走上社会父母不能总呵护时……,谈到年轻人面对真实的世界、不自欺、不欺人。父母也不必哄骗年轻人,而应该展示给他们真实的世界……年轻人不但要站起来。由消极的受,到积极的予。由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到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在当今这个知识的世界,能力展现的世界,靠打拼来竞争这个世界。年轻人要适应这个世界,必须不断的努力学习。敢于面对现实中的,工作,生活,压力。《肯定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未来《超越自己》的目标,《冲破人生的冰河》。()

青春年华的我们,努力吧!奋斗吧!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里,为创造更好的明天飞翔吧!

《刘墉散文》读后感 第10篇

读刘墉的作品,就好像冬天靠着火炉,手里捧着一杯暖茶;读刘墉的作品,就如同炎热的夏日经过雨的洗礼;读刘墉的作品,就仿佛躺在草地上享受暖春的日光。

在他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善解人意,他永远都是和风细雨,他永远都是那么敏锐机智。他会抚慰你不平静的心,平息你心中膨胀的怒火。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倒觉得读刘墉的作品却是灵魂的涤荡,心灵的重塑。

在刘墉的书中找不到李白的洒脱,也没有杜甫的沉郁,更没有张爱玲的慵懒。它如同一位圣人,永远平静、豁达。

他告诉我,人要面对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肯定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挑战自己。

“我做到了,我终于不再懦弱,我终于不再浮躁,我终于能够重新接受挑战!当我重新披上铠甲开始前进的时候,我知道,属于我的‘经典时刻’,就要到了!”刘墉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朴素的风格总给人无法预料的感动。

我其实很平凡,平凡的很像江海中的一滴水,大地上的一粒尘埃;我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最简单的人,是善良的人们给了我如此的。——这是刘墉说的。

《周恒德文集》出版发行 第11篇

周恒德先生倾尽半生心血而作的《周恒德文集》第一版于去年4月付梓出版, 第二版于今年9月出版;该文集是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文集编委委员、执行总编辑, 我有幸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读后感受颇深, 爱不释手。

周恒德先生字昶行, 号周易, 笔名东方兆, 周伟, 1959年出生, 河南郑州新密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周恒德文集》著作分为两部八卷, 共100多万字。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不论是书的装帧, 还是版式, 都很用心。整部文集布局合理,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既有国家领导人的风采记录, 又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还有出神入化的传奇故事。特别是其中的“恒德论”更是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恒德论”是周恒德先生自1995年开始研究的德治理论成果。周先生通过对古今历史的论证, 得出结论:世间万物其变, 唯有道德永恒;经济恒德运转, 文化永恒发展。“恒德论”分为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美德观、个人品德观、人类恒德观这五观。整个“恒德论”思维缜密, 哲理无穷, 是囊括朗朗乾坤、天时地理、万物众生、新陈代谢、周而复始、道德伦理的绝妙之作, 是以德治国, 以德感人的精彩篇章。“恒德论”还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目标一致, 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中部分早在世纪之初就已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过, 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刘墉超越自己读后感 第12篇

超越自己,这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了所有成功人士的秘诀,他们有勇于超越自己的冲劲。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难以把喔机会,因为拖延的毛病﹔容易满于现状,没有更高的理想﹔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为什么不能成功?一句话,因为不能超越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比我们走路,我们却是这自己站立,不断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走入走的时期。然而,我们对此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那么为什么在我们能早,能跑,能写,能说之后,却丢掉了自己原先具备的不断超越的冲劲呢?

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在具备了谋生能力后,就很少有继续超越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做一个普通的凡人。

只有少数人会说﹕“我不要做一个普通人,我要超越自己。”于是,在这种努力与信念下,他们将自己提升了并且随着不断地超越,他们做出了世人无与伦比的成就。他们就是前面说的那些成功人士。

所以刘墉说﹕“在整个奋斗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尤其是那些收受尽呵护的年轻人,为了独立面对未来,他们必须战胜自己的惰性和依赖心。这种毛病若不根除,无论在父母的逼迫下成绩,功课有多好,将来都难以成功。……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失败者一点点的同情……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却给人耐人寻味的道理。

我用三句话概括了这些内容﹕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

创造自己个人的风格!

肯定自己是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假期中,闲来无事,我就在网上看了一部刘墉先生的“处世学”代表作——《点滴在心的处世艺术》。刘墉,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点一盏心灯》《超越自我》《人生的真相》等作品我们耳熟能详,在《读者》之类的文学杂志上也常常能看到他的大作。我刚刚看到这部书的内容时,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在这本书中刘墉先生透过十五个生动的实例,谈了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该怎么迂回前行、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读后感《刘墉超越自己读后感》。这本书虽然语言辛辣,但辛辣的有大智,能教大家怎样以处世技巧创造“双赢”甚至“都赢”的局面。虽然我们工作的环境没有书中那样复杂,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需要像他们那样勾心斗角,但其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也还是需要的。

比如说书中讲到这么一段:最近在台北,有一天我去银行办事,旁边来了个中年女士,也在询问事情,鼻子旁边粘了一大块鼻屎,她居然不自知。

我正想是不是该提醒她,却见里面的小姐回身抽了一张面纸,然后笑嘻嘻地对那女人说:

“来!如果您不介意,我帮个小忙。”

那女人还没会过意来,小姐已经一伸手,把她脸上的鼻屎擦掉了。

“有脏东西吗?”女士诧异地问银行小姐。

“没什么啦!没什么啦!”小姐笑笑。

请问,为什么银行小姐不提醒那女人:“您脸上有鼻屎”再送给她一张面纸,让她自己擦干净?

为什么她帮了忙,擦掉那么一大块鼻屎,却又说“没什么啦”?

处世的艺术是双向的,从正面想,你要避免别人见到自己不光彩的时候,好比早上没化妆或晚上卸了妆,就不出门。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则应该避免在这个时间去敲人家的门。

千万别以为朋友不如意,由公司大老板变成卖蚝仔煎,你呼朋唤友去吃,是照顾他生意。

你先要想想他的个性,想想跟他的交情,免得他非但不感激你,还觉得你在损他;改天他东山再起,可能避免跟你往来。

心知肚明就别说了。

遇到以上这种情况,我好像也只能想到直接提醒她脸上有什么脏东西。如果跟对方关系比较好,会伸手帮她擦干净,但也会顺便告诉她我为她做了什么,以便令她对我感激涕零。但从来不会想到还有另外的方式,既能避免尴尬,又能真心帮到别人。再反思我们的工作,有的时候,我们会严厉指责学生的常犯的过失,而不去顾及这样是否伤害了他们的尊严。如果我们也能像这位银行小姐那样,处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他的角度来为他做点什么,也许这位学生的进步会大一点。

处世的艺术有时候就这么简单,如同书里说的“接线生、接待人员”的礼貌,当侍者把汤不小心弄到你身上的反应,为别人做伴郎、伴娘和招待时应有的考量;乃至在公园里为了避免尴尬而做的回避;以及身处弱势时,怎样顾全大局、忍一时之气。也强调了“骂人容易,赞美人反而要小心”的道理,以及“以退为进”,主动把可能引人误会,或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摊开来”的技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有轻的,也有重的。在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后面,都可能有个大大的处世哲学;而当那哲学运用巧妙的时候,则成为一种艺术。就像《翠玉罗生门》里,大家都赢了,没有人输。

刘墉家书读后感(最终版) 第13篇

通过寒假对《刘墉家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青年人对父母、对同学、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所应表现的责任,体会到了对生活中的波澜所应采取的态度和作为初入社会的一份子所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刘墉家书》是刘墉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女儿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来教诲、引导女儿以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的一部书信集,每一封家书都是娓娓道来以真挚的评议朴素的道理,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为女儿描述了人生中包括生死、读书、处世、竞争、困境、挫败、青春、亲情等应有图景。

通过品读《刘墉家书》也让我对人生中一些珍贵,持久的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允许我摘录一封关于“自制”的家书,与大家共赏,并谈一谈我的体会。

谈自制

前几天,你阿姨由新加坡打电话来,问你有没有看过由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你没有,阿姨就叮嘱:

“你一定要看啊!里面的女主角章子怡跟你长得很像” 哥在旁边也说:“可不是吗?妹妹跟章子怡是有点像。”

从那天开始,你就嚷着要去看《卧虎藏龙》,虽然我们一直没空带你去,但是正巧,今天报上有一幅章子怡的剧照,我就拿给你:

“瞧,这就是章子怡,还真有点像呢?”

你接过报纸,瞄了一眼,笑笑:“是有点像,但像我发脾气的样子,不像平常的我,我才没有那么丑。”

“问题是你好像常用常在发脾气哟!”我逗你。

“因为常常惹我生气的事,我当然发脾气。”你居然又嘟起嘴。想想,你还真爱发脾气,前两年,我出版《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大家看了都说书里的你好爱哭。

可是现在翻翻这两年来为你写的文章,你似乎又变得好爱生气。

考试不好,要生气;功课太多,要生气;计程车不准时,要生气;连自己的桌子太乱了,也要生气。而且把气带到外面。甚至昨天晚上,铁板烧师傅在你面前做各种表演,你都不抬头看一眼。

大小姐,你这样就不对了,气,是你自己的事,你何必把气氛带给别人呢?

你当然说你已经看铁板烧师傅表演几百次了,不稀奇,不要看。但是也要知道赞美别人是一种应有的礼貌,你没发现我每次都为师傅喝彩吗?

你已经十二岁了,应该学习做人处世了,你应该学习隐藏自己的情绪。隐藏情绪是礼貌,也可以见出你的自制力和修养。

举个例子,当奶奶病近的时候,如果你到外面,参加同学的派对,心情不好,在那儿掉眼泪,就显示了你的自制力不佳。

你绝对不能说:“我伤心,我要哭就哭。”而应该想想,当你哭的时候,会不会造成别人的不安?大家会不会过来因此安慰你,而使原来欢乐的气氛受到影响?

中国人常赞美一个人能“不迁怒”。不迁怒,是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即便前一刻跟别人火冒三丈,后一刻遇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也能隐藏情绪,表现得若无其事。

我以前认识一个在外交部做事的女生,就有这本事。我亲眼看见她前一刻跟丈夫吵架,几乎大打出手;后一刻端着菜,走出厨房,却笑嘻嘻的招呼一屋子的朋友。

她的脸就像厨房的门,门里门外完全不一样。

我二十多年前,无意中从窗外看到这一幕:“天哪!多假的女人!” 但是后来想想,如果她没那本事,而把怒气带到宾客之间,会是多么尴尬的场面。

谈到这一点我不能不赞美你哥哥。

哥哥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脾气很坏,有一天我的同学找他出去玩。哥哥先没得到我的同意,就一口答应同学。我冒火了,与哥哥吵起来,甚至把拖鞋摔到墙上,跟着门铃响,他的同学已经到了。你哥哥居然打开门,笑嘻嘻地跟同学打招呼,又找了个借口推掉了约会。

那一幕,我看在眼里,觉得好佩服,也好惭愧,我不能不佩服你哥哥的自制力,也惭愧自己都四十岁了,还那么控制不住情绪。

能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有大的担当。甚至可以说,愈是高等动物,愈能控制情绪。

你看过动物影片里,狮子在草原如何狩猎吗?

它慢慢地压低低姿态,向猎物移动。这时候你看它的脸,真是布满杀机。它的牙齿外露,嘴角上掀,瞳孔缩小。

但是它不叫,它能忍着冲动,冷静地一步步接近猎物,直到最有利的位置,才纵身而出。

愈是“猛兽”,愈安定,愈能做到“突然临之而不惊,以无故加之而不怒”,也愈能不迁怒。

说了这么多,大小姐,你听懂了吗?

由此观之自制力无论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还是事业上的成就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论语》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予人”,当自己遇到不快,甚至不幸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情绪施加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为人处世所应奉行的信条,我也认为这正是人类区别于一般生物的根本原因,即控制情绪的自制力,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命途是多舛的,所以我们更易体会到彼此心中痛苦的滋味,也正因如此我们更能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痛苦,相反也会隐藏自己的不幸与灾祸而愿意笑脸相逢给别人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同样对于当今纷繁复杂,选择众多的世界,只有强大的自制力能够使我们更加沉著,追逐着最初的想法,不因为现实中实际问题的困难而向畏难情绪有丝毫的妥协。

上一篇:有关铁路安全的宣传标语下一篇:电力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