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2024-06-09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精选7篇)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1篇

一、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小板、凝血、抗凝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早期发现高凝状态。但这些价差特异性不高,必须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方能正确判断其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检查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血浆β-TG及PF增高血浆TXA的代谢产物TXB增高和(或)前列选素代谢产物(6-酮-PG)减低啊,都反映血小板被激活。

(二)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凝血时间、APTT缩短。

(三)抗凝因子减少如抗凝血酶Ⅲ(AT-Ⅲ)减少。AT-Ⅲ乃生理抗凝因子,其减少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蛋白C与活化的蛋白C测定近年已被列为血栓病诊断项目之一。

(四)纤溶活性减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可反应纤溶活性。FDP中D-D二聚体增多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纤维蛋白肽A含量增高提示已有凝血酶形成,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早期标志。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表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增高,提示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增多。此外尚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测定等也可作为纤入观察指标。

二、物理学检查

(一)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血栓栓塞病较为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状,常用于肢体动脉、静脉、肺血管、脑血管检查。

(二)碘-纤维蛋白啊原扫描,对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诊断陈旧性血栓,常作为筛选试验。

(三)电阻抗体积描记法使用于四肢静脉血栓病的诊断,但不能鉴别是血栓还是非血栓所致的阻塞,可作为初筛试验。

(四)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但诊断符合率较低,可作为初筛检查。

以上检查各有优缺点,可先选用1―2项作为初筛检查,如为阳性再行血管造影。此外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及近年来使用的磁共振法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2篇

关键词:诊断;医学影像学;X线;CT; 影像核医学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

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

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

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

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

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

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

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

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

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

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

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体位,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

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

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

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

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

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

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

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

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

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

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

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

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

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

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

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

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

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

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

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核医学是核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脏器显像或功能测定。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口服或静注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放出射线,在体外用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

显像特点:方法简单、灵敏、特异、安全无创(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结果准确、可靠,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核医学显像仪主要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近两年相继推出了诊断级多层螺旋CT与SPECT或PET混合型机型,加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进程。

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核医学显像一方面通过高分辨、高清晰的活体断层图像,显示各器官组织及肿瘤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另外还可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而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X线片、CT与核医学检查在诊断中具有相互补充作用,x线片是各种影像检查的基础。

CT与影像核医学又是确诊病因的好助手。

充分了解各种影像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有助于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要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

探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組: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医院心血管和神经内科门诊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294例(不分年龄、性别)。

对照组: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医院门诊实习的卫校学生(小于23岁)45例(男10例,女35例),且身体健康无遗传病。

1.2 方法

用5号针头(内径=0.5 mm)分别从静脉采血0.5 m L,应用扫描电镜技术游离细胞制样法,制备扫描电镜样品[3],用扫描电镜观察、拍照、对比。

2 结果

观察组:每位患者的血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叠加、粘连和微血栓(红、白、混合栓<0.5 mm)(图1、2)。病情较轻的患者,以红细胞叠加、粘连为主,满视野只能找到1、2个微血栓(图3)。病情越重,微血栓越多,满视野都是微血栓(图4)。重症患者中,有的患者微血栓出现被切割的现象,说明该患者有较大的微血栓,无法通过5号针头,只有被针尖切割后才能进入针管。今后对重症患者采血时,应改用大号针头采血,才能观察到完整的血栓。从微血栓的形成结构看,红栓松散、通透;白栓质密;混合栓有松散成份,也有质密成份。

从形态学角度,将血栓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不同时期:(1)血栓形成前期:红细胞叠加、粘连;(2)血栓形成早期:红栓、白栓、混合栓<0.5 mm;(3)血栓形成中期:红栓、白栓、混合栓≥0.5 mm;(4)血栓形成后期:红栓、白栓、混合栓1~5 mm。

电镜观察中,未见散在的血小板。这是制备样品时为了保留微血栓,将散在的血小板流失,只保留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白栓)。血栓形成时期的血栓,无纤维蛋白丝(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程度有关)。

对照组:卫校学生(不分男女)的血液中,无红细胞叠加、粘连和微血栓。每个红细胞都分散存在,为双凹盘形,形体丰满、光滑,是正常的血液细胞[3]。

3 讨论

目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多依据影像学技术如血管造影(DSA)、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和心电图(ECG)以及介入性检查技术,然而这些诊断获得阳性的前提是大多数受累器官或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且血栓的直径大于0.5 cm,即便发现血栓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况且,CT和MRI检查费用高、辐射量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血管造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意外;介入性检查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人为性损伤[5]。因此这些手段不提倡作为常规诊断。

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多系统病理生理变化的特点[6]。臧凡等[7]对疑似血栓病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分子标志物做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统计学范围内,仍无法给出一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作为诊断早期血栓形成的标准。

该文从超微病理角度应用电镜扫描技术分析血液细胞,既是对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创新与提高,又是填补影像学滞后检查而照成身体不可逆性伤害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我们建立诊断体内血栓方法,可以诊断血液中小于0.5 mm的游离微血栓,比目前医学界只能诊断大于0.5 cm的血管附壁栓和闭塞栓,缩小到10倍以上,并从微观入手,逐级完整地给出血栓形成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为早期治疗血栓病,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同时,针对血栓早期形成的松散、无纤维蛋白丝结构特点,开发对症的治疗新药,这是后续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YUAN CG,YU ZQ.Improv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hrombosis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hi-na,2007,11(46):889.Chinese

[2]C QUINN,J HILL,H HASSOUNA.Guide for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sis[J].Clin Lab Sci,2000,4(13):229-38.

[3]刘瑞德.游离细胞的扫描电镜标本制备[J].电子显微镜学报,1998,7(4):70-74.[3]LIU RD.Free cell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pecimenpreparation[J].Journal,1998,7 electron microscopy(4):70-74.Chinese

[4]LIAN CL,PENG LM,JIANG H,et al.Applied research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thrombosis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Laboratory Diagnosis,2004,2(8):121-122.Chinese

[5]LIU FK.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Diagnostic idea[M].Beijing: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8:145-151.Chinese

[6]李玉林主编,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8.[6]LI YL Editor,Pathology[M]7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2008:42-48.Chinese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4篇

甲状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甲状腺结节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高分辨率B超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大小、位置,定性、定量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201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甲状腺疾病患者20例,针对20例患者中甲状腺良性、恶性的超声检查特性,现将具体报告做如下总结。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20例,年龄35-55岁,患者平均年龄45岁,2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作做病理检查证实,20例患者中10例患者呈良性,10例患者恶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史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组间有对比性。

1.2方法 利用超声探头对甲状腺进行全面扫描,了解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观察内部回声情况及边界是否清晰、内部结构是否有回声及钙化,解血流情况方面,周围有无淋巴肿大情况发生。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均值与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5篇

共同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包块

1.急、慢性胃炎=饮食不洁或刺激物+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胃食管反流病=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红色条样糜烂带(烧心、反酸、返食)3.消化性溃疡病

胃溃疡=慢性规律性上腹痛(饱餐后痛)+呕血黑便

十二指肠溃疡=饥饿时痛(餐后4小时以上)或夜间痛+呕血黑便 消化性溃疡穿孔=突发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既往肝病史

5.细菌性痢疾=不洁饮食+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6.溃疡性结肠炎=左下腹痛+粘液脓血便+(便意、便后缓解)+抗生素无效 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7.急性胰腺炎(水肿型)=暴饮暴食/慢性胆道病史+持续上腹疼痛+弯腰疼痛减轻+淀粉酶检测

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型)=水肿型症状+腰腹部或脐周紫斑+腹穿洗肉水样液体+血糖高+血钙低

出血坏死型:血尿淀粉酶值不一定高,有时反而会下降。确诊时选CT 一周内测血淀粉酶,超过一周测脂肪酶 8.幽门梗阻=呕吐宿食+振水音

9.肝硬化=肝炎病史+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蜘蛛痣)+超声(肝脏缩小)10.胆囊炎=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恶心呕吐

11.胆石症=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B超强回声光团、声影 1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下柯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休克表现+精神症状(如神情淡漠、昏迷)五联征 13.急腹症

(1)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胀痛、闷痛)+WBC升高(2)肠梗阻:腹痛+吐+胀+闭+X线(香蕉/液平)病因:机械性和动力性 血运:单纯性和绞窄性 程度: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部位:高位和低位

(3)消化道穿孔=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游离气体(4)异位妊娠=阴道出血+停经史+下腹剧痛(宫颈举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卵巢囊肿蒂扭转=体位变化+突发腹痛+囊性肿物

(6)急性盆腔炎=刮宫手术史+白带异常+下腹痛+下腹剧痛(宫颈举痛)+脓性分泌物

14.消化系统肿瘤(1)胃癌=老年人+黑便+龛影+慢性溃疡疼痛规律改变+上腹痛+腹部包块+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2)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中晚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早期)+进食哽咽感(早期)(3)肝癌:肝炎病史+肝区疼痛+AFP升高+肝大质硬+腹水黄疸+B超占位(4)直肠癌=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带血+脓血便+消瘦+大便变形

(5)胰腺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老年人+无痛进行性加重黄疸+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

(6)结肠癌:老年人+消瘦+排便习惯改变+CEA+腹部肿块 15.肛门、直肠良性病变

(1)内痔=无痛性血便+便带鲜血+静脉样团块(2)外痔=肛门疼痛+便鲜血+肛门口触痛肿物(3)肛裂=便时便后肛门剧痛+肛门裂口 16.腹部闭合性损伤 肾损伤=腰部损伤+血尿

肝破裂=右腹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 脾破裂=左腹部外伤+全腹痛+腹腔内出血

肠破裂=腹中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穿刺淡黄色液体

17.腹外疝(斜疝)=老年男性+腹压增加+右下腹肿物+进入阴囊

消化系统疾病进一步检查

1.胃镜、结肠镜、直肠镜 2.消化道造影 3.腹部B超、CT 4.立位腹平片

5.粪便:常规检查、隐血、培养和寄生虫检查 6.HP检测 7.腹腔穿刺

8.淋巴结活检或肝活检(病例监测)9.实验室检查:(1)血尿淀粉酶

(2)AFP、CEA、CA19-9糖链抗原

(3)血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消化系统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控制饮食/禁食,生活指导

二、病因治疗

(1)溃疡:首选PPI类抑酸药,可加用黏膜保护剂,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行联合除菌治疗,常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PPI、胶体铋联合两种抗生素(2)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抗休克(3)梗阻/腹膜炎:禁食、胃肠减压(4)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三、对症治疗

四、手术:切除或修补

五、肿瘤:1)手术治疗

2)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发热 2.肺炎

(1)大叶性肺炎=成人+受凉+高热+咳铁锈色痰(2)克雷伯杆菌肺炎=咳砖红色痰+X线片空洞

(3)支原体肺炎=儿童+刺激性干咳+关节疼+抗生素无效

(4)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发热+呼吸困难症状(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5)金色葡萄球菌肺炎=高热+胸痛+脓血痰+X线片状影 3.结核病

(1)肺结核=青壮年+咯血+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2)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胸膜积液体征(胸痛+语颤消失+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3)结核性心包炎=结核+心包积液体征(心前区痛+呼吸困难+上腹部闷胀+下肢浮肿)

(4)肠结核=结核+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右下腹部肿块)(5)结核性腹膜炎=结核+腹部炎症(腹痛、腹泻、腹壁柔韧感)(6)肾结核=结核+膀胱刺激征+肾实质变薄并有破坏

4.支气管扩张=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迁延不愈病史+咳嗽+脓痰+咯血

5.COPD=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一秒率FEV1/FVC%小于70% 6.肺脓肿=脓臭痰+高热+X线片/CT显示液平

7.肺癌=中、老年人+痰中带血+刺激性咳嗽+消瘦+X线毛刺 8.肺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心脏扩大 演变顺序: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9.支气管哮喘=阵发性或周期性喘息+听诊哮鸣音+过敏史 10.呼吸衰竭=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发绀+血气分析指标 I型:PaO2<60mmHg PaCO2正常-重症肺炎诱发 II型:PaO2<60mmHg PaCO2>50mmHg-慢阻肺诱发 11.胸部闭合性损伤

(1)张力性气胸=胸外伤史+广泛皮下气肿(握雪感)+气管偏移+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

(2)血胸=胸外伤史+气管偏移+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X线肋膈角消失,弧形高密度影

(3)肋骨骨折=胸外伤史+骨擦音

呼吸系统疾病检查项目 1.胸部X片、胸部CT 2.PPD、血沉

3.痰培养+药敏实验、痰找结核杆菌 4.肺功能 5.肝肾功能 6.血气分析

7.纤维支气管镜 8.痰液脱落细胞检测 9.淋巴结活检

10.血常规、电解质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吸氧 2.对症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2)抗结核治疗: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3)抗休克: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4)控制咯血:垂体后叶素(5)解热、止咳、平喘、祛痰(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3.肿瘤(肺癌)(1)手术治疗

(2)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冠心病=胸骨后压窄性疼痛

(1)心绞痛=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3-5分钟/次,+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能缓解+ECG:ST段水平下移

(2)心梗=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大汗淋漓+濒死感+ECG:ST段弓背向上抬高 V1-6广泛前壁心梗 V1-3前间壁心梗 V3-5局限前壁心梗 V5-6前侧壁心梗

Ⅱ、Ⅲ、aVF下壁心梗 I、aVL高侧壁心梗

心功能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I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

II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1/2肺野

III级:肺部啰音的范围大于1/2肺野(肺水肿)

IV级:心源性休克

2.高血压病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正常140/90)1级 140-159或90-99 低于160/100 2级 160-179或100-109 低于180/110 3级 ≥180或≥110

危险程度分层

低危:1级。改善生活方式。

中危:1级+2个因素; 2级不伴或低于2个因素。药物治疗。高危:1-2级+至少3个因素,靶器官损害。规则药物治疗。极高危:3级; 1-2级+靶器官损害、有并发症。尽快强化治疗。

3.心衰=左肺(循环)右体(循环)

左心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活动后)右心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大 心功能分级

I级 日常不受限 II级 活动轻度受限 III级 活动明显受限 IV级 休息时出现症状 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4.心律失常:

(1)房颤=心律绝对不等+脉短绌+心电图f波+第一心音强弱不等(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慌+突发突止+ECG(无P波,心率160-250次/分)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突发性心慌+既往发作史+ECG连续3次以上的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4)其他:见第三站心电图学部分 5.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劳力性、阵发性、夜间、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急性大量咯血、粉红色泡沫痰+梨形心+隆隆样杂音

(2)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慢性晚期出现左衰或全衰+心尖部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喷射性杂音并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悸+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AustinFliht杂音+周围血管征(水冲脉、Mussctz征、颈动脉波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动脉枪击音及Durozicz征)主要瓣膜 杂音出现时期 开关瓣 杂音性质 二尖瓣狭窄 舒张期 开 隆隆样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期 关 吹风样 主动脉瓣狭窄 收缩期 开 喷射样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 关 叹气样 6.休克体征=P↑+Bp↓+脉搏细速+四肢发凉(1)失血性休休克体征+出血

(2)心源性休克=休克体征+左心衰

心血管系统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胸部X线

4.眼底检查(高血压)、放射性核素 5.心肌酶谱 6.血气分析

7.血常规、血脂、血糖、血钾、肝肾功能 8.心导管 9.冠脉造影

10.心肌坏死标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心血管系统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酒、低钠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检测,护理 2.高血压:(1)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控制合并症。如心衰、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衰、冠心病 3.冠心病:

对症治疗: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心梗II预防 溶栓或介入治疗 控制休克,纠正心衰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肝素 4.房颤:

药物复律,选用胺碘酮 减慢心室率,选用西地兰 5.心衰: 利尿、ACEI、B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地辛高、西地兰。非洋地黄类:多巴胺、米力农)、心脏起搏器 6.瓣膜病:

病因治疗、瓣膜置换等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肾小球肾炎:眼睑/颜面部水肿+青少年+链球菌感染史+C3下降+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2.尿路感染

(1)肾盂肾炎=女性+腰痛+发热+脓尿、白细胞管型(2)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尿路损伤史+膀胱刺激征反复发作+腰痛+发热+肾区叩击痛+WBC升高

(3)下尿路感染=已婚女性+发热+膀胱刺激征 3.肾结石=活动后出现血尿+腰部绞痛+B超或X线 4.输尿管结石=活动后出现血尿+腰部绞痛+X线检查 5.肾癌=老年人+(无痛性)肉眼血尿

6.肾衰=多年肾炎病史+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血肌酐(代偿期133、失代偿期442、衰竭期707、尿毒症期)升高

7.前列腺增生=老年人+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

泌尿系统疾病进一步检查

1.腹部B超、平片

2.血尿常规、血沉、肾功能、血气分析 3.肾盂造影 4.穿刺活检 5.妇科检查

6.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 7.肾功能

8.放射性核素肾图 9.膀胱镜

泌尿系统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低钠/低蛋白饮食 2.对症治疗(1)抗感染(2)利尿降压(3)透析

(4)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 3.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切开 4.肿瘤(肾癌)5.血液透析治疗

1.甲亢=心悸+眼突(眼胀)+情绪激动+多汗+甲状腺肿大 检查:T3/T4/TSH 131I 甲状腺核素 2.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物+B超结节

3.糖尿病=三多一少,血糖测定:空腹7.0,餐后11.1,OGTT(1)1型糖尿病=三多一少+发病急+青少年+烂苹果味(2)2型糖尿病=中老年+发病慢+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区别:血糖指标以33.3为界限

检查:果糖胺、胰岛素释放实验、C肽释放实验、糖化血红蛋白

一般治疗:生活指导、注意饮食、体育运动、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

促泌剂,磺脲类-2型非肥胖,饮食运动控制不理想 双胍类-肥胖者

胰岛素-1型和2型并发症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后血糖高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白血病=发热+出血倾向+胸骨压痛+全血细胞减少 2.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貌+出血倾向+三系减少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贫血貌+Coombs(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脾大 4.缺铁性贫血=血清铁下降+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女性月经过多或消化系统肿瘤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降低(小于100-109),红白细胞计数正常

6.DIC=多部位出血+PT延长+3P试验阳性

血液系统疾病进一步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 2.细胞形态学检查 3.肝肾功能、腹部B超 4.血常规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 白血病:化疗+骨髓移植 化疗:

急性白血病,急淋-DVLP方案

(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急非淋-DA方案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早幼粒-维甲酸 慢性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脾切除 TTP:糖皮质激素,脾切除

再障:雄激素,免疫制剂,骨髓移植

贫血:补充铁剂+VC,手术前贫血严重可输注红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蝶性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ANA阳性 风湿性关节炎=单发+大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老年女性+对称性小关节+RF阳性 化脓性关节炎=青少年+高热

骨性关节炎=骨擦音/骨擦感+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疼痛缓解

中毒诊断公式

一氧化碳中毒=煤火炉+樱桃红+COHB增高

有机磷中毒=农药接触史+瞳孔针尖样改变+大蒜味+肺部听诊湿啰音+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脑血管疾病诊断公式

1.脑出血=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位体征 2.脑血栓=安静状态发病(冠心病、高脂血症)3.脑栓塞=发病急+心脏栓子(亚急性心内膜炎)

肺栓塞=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下肢栓子(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坏疽)4.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脑膜刺激征+CT 5.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偏瘫+CT未见病灶

脑膜炎诊断公式

结脑=脑膜刺激征+结合症状(低热盗汗)病脑=脑膜刺激征+病毒感染(发热)化脑=脑膜刺激征+化脓(高热)

流脑=脑膜刺激征+冬春季节+皮肤黏膜瘀点淤斑 乙脑=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夏秋季节

颅脑损伤性疾病诊断公式

1.脑震荡=短暂意识丧失(昏迷时间几分钟)+逆行性遗忘

2.急性硬膜外血肿=脑外伤+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昏迷)+CT梭形血肿 3.硬膜下血肿=持续性昏迷

4.脑疝=瞳孔散大+心跳呼吸骤停

传染性疾病诊断公式

1.甲肝=发热+黄疸+HAV(+)+粪口传播 2.乙肝=发热+黄疸+HBV(+)+体液传播 3.丙肝=发热+黄疸+HCV(+)+血液传播 4.艾滋病=接触史+发热+消瘦+HIV(+)

妇科疾病诊断公式

1.异位妊娠=停经史+剧烈腹痛+腹部包块+阴道出血+宫颈举痛

2.卵巢肿瘤蒂扭转=急性下腹痛+肿物+无休克无贫血,HCG(-),无停经及阴道流血史

3.急性盆腔炎=下腹剧痛(宫颈举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4.宫颈癌=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菜花样赘生物(Ib期局限于宫颈,Ib1期经线<=4cm)

5.卵巢肿瘤=老年女性+腹胀+腹部肿块+消瘦

6.子宫肌瘤=育龄女性+经量过多+子宫增大+贫血貌

儿科疾病诊断公式

1.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

=季节(秋冬季)+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发热 脱水分度(1)轻度:

(2)中度:泪少尿少四肢凉(3)重度:无尿肢冷血压降 脱水性质:血清钠水平130-150 诊断:1.轮转病毒肠炎(重型/轻型)

2.重度(中度/轻度)高渗(等渗/低渗)脱水 3.其他,如代谢性酸中毒等

补液治疗:

1.原则:

2.第一天补液总量、速度和种类(1)总量(2)速度(3)种类 3.第二天补液

4.药物治疗:控制感染,保护肠粘膜

2.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1)麻疹=发热+上感+全身丘疹+麻疹黏膜斑

(2)风疹=低热+上感+红色丘疹+耳后淋巴结肿大触痛(3)急诊=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

(4)风疹=低热+瘙痒性水疱疹+向心性分布

(5)猩红热=发热+咽痛+草莓舌+皮疹在皮肤褶皱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

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性情烦躁+喂养不当+骨骼改变(肋膈沟、蛙腹、O型腿)+血清钙+血磷低

四肢骨折和大关节脱位诊断公式

骨折专有体征:反常活动/骨擦感/畸形

1.肱骨外科颈骨折=肩部受伤+上肢活动障碍 2.肱骨干骨折=外伤史+上臂活动障碍+垂腕

3.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手掌着地+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关节痛 4.桡骨远端骨折=腕部受伤+侧面银叉样+正面枪刺样 5.桡骨头半脱位=小儿+强力牵拉上肢

6.髋关节后脱位=二郎腿+髋部剧痛+一侧下肢缩短+患肢内收内旋畸形 7.肩关节前脱位=手掌着地受伤+健侧手扶托患侧肘部+杜加征阳性 8.股骨颈骨折=髋部外伤+患肢外旋畸形+股骨大转子上移 +Pauwels角

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红肿热痛 1.痈=中老年+发热畏寒+皮肤硬肿结+破溃后蜂窝状疮口

2.皮下急性蜂窝织炎=外伤+红肿热痛+皮温高+红肿波动感、边界不清+出脓 3.丹毒=下肢或面部+皮肤片状红斑+边界清楚隆起+易复发

4.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皮下红色线条+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乳房疾病诊断公式

1.急性乳腺炎=妊娠妇女+乳房胀痛+发热+WBC升高 急性乳腺炎+浮动感=脓肿形成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2月因腹部手术诱发下肢静脉血拴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 (56.2±3.4) 岁。肝脏手术者8例, 胆囊切除术者10例, 急性胰腺炎手术者4例, 胃大部切除手术者16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者2例, 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10例, 合并高血压者8例, 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者1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时间:手术后1~5天者24例, 手术后6~10天者12例, 10天以上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位置:右下肢16例, 左下肢21例, 双侧3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 单侧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肢周径明显大于健侧。

1.2 检查方法

1.2.1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5~15 MHz。检查前患者取平卧位, 暴露双下肢, 呈外展、外旋、膝关节委屈, 沿着血管走行方向,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依次检查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大隐静脉、颈前静脉, 检查完毕后让患者取俯卧位, 沿血管走行方向, 依次检查腘静脉、胫后静脉、小隐静脉、小腿肌间静脉。主要观察血管管径、管壁、腔内有无异常回声、腔内血流是否充盈完全;轻度按压血管, 观察管腔压瘪后恢复有无延迟;观察静脉瓣的形态、厚度、活动度等。检查有血栓时, 观察阻塞血管周围有无侧枝循环。

1.2.2 血管造影检查:

所有患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下肢静脉, 一旦确诊为静脉血栓后, 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造影时取30度斜立位, 下肢放松、不要用力。操作从足背浅静脉缓慢静推造影剂, 在患者脚踝处扎一止血带, 以阻断浅静脉回流迫使造影剂进入深静脉系统, 有利于显示深静脉。同时可阻断或减少浅静脉的充盈, 从而减少深、浅静脉间的重叠。此外更有利于交通支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定性及定位。在透视下观察, 根据造影剂充盈情况依次摄取小腿正侧位、大腿正侧位, 摄片时患者应配合医生, 转动体位, 吸气屏气等。使造影检查能顺利完成, 经造影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溶栓或手术治疗。密切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的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 40例患者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静脉为43条, 见表1, 其中髂静脉血栓者占34.9%。43条血栓栓塞的静脉中, 经下肢静脉造影检查40条明确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准确率为93.0%。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外周血管常见疾病之一, 多由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著名医学家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 (1) 静脉血流滞缓:由于血液滞缓促进了血小板向血管壁的黏附、聚集和释放, 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原因是手术后, 尤其是腹部手术后, 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在解剖上, 由于左侧髂静脉在左髂动脉之后, 容易受左髂动脉压迫, 导致左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 (2) 静脉壁损伤:静脉壁损伤促进了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主要包括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和自身免疫疾病。 (3)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可导致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强, 常见的刺激因素有感染、肿瘤、口服避孕药、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C蛋白和S蛋白异常及高磷脂血症。临床常由各种大型手术引起, 尤其是腹部手术, 其机制是由于手术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 手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的抑制剂也随之升高, 从而减少了纤维蛋白的溶解[4]。另一方面手术中由于麻醉常导致周围静脉扩张、流速变慢, 同时, 麻醉作用还能够导致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 肌肉松弛, 静脉舒张;术后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 患者长期卧床,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减慢, 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下肢静脉血栓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 局部感疼痛, 行走时加剧或活动后加重, 较轻者局部仅感沉重, 有时还伴有发热、脉快。其常见的并发症有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 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6,7]。因此其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的重点, 目前, 下肢静脉血栓的检查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等[8]。

本实验主要探讨超声诊断在腹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显示, 40例患者中髂静脉血栓占34.9%, 这主要与人体解剖结构有关。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 压迫左髂总静脉, 导致血液减慢, 加之长时间卧床易形成血栓[9,10]。43条血栓栓塞静脉经下肢静脉造影检查40条明确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准确率为93.0%, 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能够清楚观察血管的官腔、管壁、腔内血流速度、腔内血流充盈情况;一旦发现在一侧或两侧管壁与血栓之间有连续或断续状的狭带状血流信号通过, 即可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1]。

综上所述,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下肢静脉血栓简单、易操作、无创伤、费用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雄, 刘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3) :98-99.

[2]郭秀杰.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5) :107-108.

[3]王新平, 孙元平, 杜俊英.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3) :5689-5690.

[4]李俊来, 宋阳光, 唐杰.提高下肢静脉血栓超声诊断水平的对策[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9, 6 (5) :802-808.

[5]程凌.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意义[J].影像与检验, 2011, 8 (2) :171-172.

[6]曾南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33) :4740-4741.

[7]文素芳, 经霁, 唐桂荣.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0) :1911-1912.

[8]董咏梅, 张若, 陈聪, 等.间歇充气装备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面L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2) :1092-1093.

[9]林凌, 杨炳昂, 唐海霞.联合运用超声多项技术评价下肢静脉血栓的价值[J].海南医学, 2012, 23 (6) :84-86.

[10]许涛, 郭瑞君, 李湛, 等.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点及其引发肺栓塞危险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2) :1143-1146.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检查 第7篇

摘要:目的 探讨CT检查技术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CT检查的确诊率。分析不同CT检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对其臨床应用价值做进一步分析。结果CT平扫对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率为87%;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病变确诊率为92.4%;螺旋CT扫描对肺微小结节病灶的确诊率为95.7%。 结论 CT 可以对肺脏、纵隔、胸膜进行更为准确的观察。尤其是对肺部结节或团块病灶的分辨率显著提高,对其性质的鉴别价值高于普通胸片。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肺部病变的增强情况,对肺癌、结核瘤等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CT;检查技术

0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常规胸片、CT、超声、MRI、PET等。循证医学诊断试验的原则就是对某种疾病的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在众多检查方法中,首选为平片,其次为CT,再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其他方法。由于CT的高密度分辨力,相较于胸片,可判断包括脂肪、液体和钙化在内的组织特性。由于其无前后重叠现象,能够清晰地显示纵隔内结构,因此可用于诊断纵隔内的病变。碘造影剂增强扫描可帮助明确病变的血供状况。同时可检查纵隔、血管病变或帮助区分良、恶性病变。

1资料与方法

CT检查方式较多,有平扫、增强检查、螺旋CT扫描等[1]。选取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5例,其中肺弥漫性病变患者13例,肺内孤立性病变患者15例,肺微小结节病灶患者17例。再次进行CT检查,观察确诊效果。

平扫: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增强检查: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再进行一次螺旋CT扫描[2]:扫描的时候使用螺旋技术。

2结果

以上数字表明,CT增强扫描机螺旋CT扫描的诊断率较高,对于一些小结节病灶诊断效果较好。

3讨论

3.1注意事项

胸部的组织复杂,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其CT值的范围宽广,所以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分别观察肺野与纵隔,有时还需采用骨窗,以观察胸部骨骼的改变。胸部CT图像是胸部不同层面的断层图像,普通CT只能进行胸部横断面成像,多层螺旋CT除横断面成像外。可行冠状面及矢状面的成像。心脏各房室之间有少量脂肪组织,所以CT上可大致区分各房室。左、右心膈角区可见三角形脂肪密度影,常呈对称性出现,右侧多大于左侧,为心包外脂肪垫,注意不要误为病变。CT图像上不能显示肺段间的界限,只能根据肺段支气管及血管的走行定位。发生肺段范围内的病变时,则可显示肺段的形态。需要及时去除造成伪影的因素,以保证CT图像的质量。

3.2胸部CT检查的优点

CT所具有的密度分辨率高以及断面成像,无重叠干扰等优点,对普通X线检查有一定诊断难度的纵隔病变、肺内微小病变以及对胸内淋巴结增大的诊断有着特殊价值。因此,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CT检查的优势是一次性完成多种损伤的综合诊断。CT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胸部低剂量CT扫描对胸部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线胸片。低剂量CT扫描显示胸部结构的清晰度明显优于常规X线胸片。低剂量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肺血管-支气管束至胸膜下1~2cm处,清晰显示肺小叶结构,常规X线胸片仅能隐约显示主支气管及中、内带肺野的肺血管影。低剂量CT对纵隔器官的形态、轮廓、结构及其周围间隙均可清楚显示,常规X线胸片仅能隐约显示纵隔结构。胸部低剂量CT检查辐射当量比常规胸部CT大幅度降低,与胸部X线摄片的有效辐射当量相当。与常规X线胸片比较,胸部低剂量CT扫描有利于检出轻微病变和隐蔽部位病变,显示病变特征,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检查质量有保障。胸部低剂量CT在胸部健康查体中的价值明显优于X线胸片。

参考文献

[1] 侯红军, 万绪明, 许祖闪 .不同窗宽、窗位对胸部低剂量CT肺磨玻璃密度结节显示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刊, 2014,18: 1-4.

上一篇:客户联谊会经理致辞下一篇:关于机关公务用车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