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题材分类

2024-07-10

诗歌的题材分类(精选6篇)

诗歌的题材分类 第1篇

诗歌可以分为哪些题材,怎样的分类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题材的分类,欢迎参考阅读!

1、伤别离情类。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咏怀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等等,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3、讽喻类。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的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4、边塞类。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5、咏史类。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等,均为名篇。

6、咏物类。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诗歌的题材分类 第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扩展资料

诗歌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研究 第3篇

一、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的分布现状

目前, 河南南阳是我国石刻汉画出现最早、数量最集中、内容最丰富和年代体系最完整的地区。现在的南阳市在两汉时期被称为南阳郡。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 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 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南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郡, 与当时的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列为六大都会。南阳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地, 刘秀的开国功臣及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出自南阳, 刘秀的七位公主也封于南阳。因此, 南阳也被冠以“陪都”、“南都”和“帝乡”之美誉。目前在南阳已发掘的40余座汉代石墓中, 人们发现了大量类型颇多、题材丰富的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从分布上看,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多集中在当时南阳郡经济文化发达、皇亲贵戚、贵族显宦聚集的中心城区和重镇, 即现在的南阳市中心城区、方城县、邓州市、唐河县、新野县等地。笔者仅对已发掘南阳汉墓中的石刻汉画存量进行统计, 数量相当可观。其中, 草店汉墓44幅, 李相公庄许阿瞿汉墓1幅, 王庄汉墓25幅, 麒麟岗汉墓155幅, 南阳西关汉墓3幅, 南阳东关汉墓13幅, 南阳独山西坡汉墓5幅, 南阳市建材试验厂汉墓13幅, 广阳镇桐庄太子岭汉墓6幅, 南阳王寨汉墓32幅, 南阳刘洼村汉墓12幅, 南阳市第二化工厂21号汉墓13幅, 南阳蒲山汉墓35幅, 南阳市中建七局机械厂汉墓22幅, 南阳杨官寺汉墓15幅, 赵寨汉墓13幅, 英庄汉墓53幅, 石桥墓28幅, 新野县前高庙村汉墓7幅, 唐河县湖阳镇汉墓13幅, 唐河针织厂汉墓70幅, 唐河电厂汉墓35幅, 唐河县郁平大尹冯君孺人汉墓35幅, 方城党庄汉墓4幅, 方城县城关镇汉墓13幅, 邓州市长家店汉墓73幅, 南阳市八一路和工业路交叉汉墓28幅等。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在本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 并由当时南阳籍学者董作宾、杨章甫、张中孚、孙文青等人访查拓摩、著录收藏。但其真正被大量发现、发掘和保护是在建国以后的考古发掘中搜集、整理和保存下来的。近年来, 南阳地区各地也时有发现石刻汉画, 有关部门也逐渐加强了对石刻汉画档案的保护和管理。现在, 在南阳市区西南角, 建有一座宏伟的仿汉建筑———南阳汉画馆, 其大门前两侧耸立着一对高达11米的仿汉门阙, 大门入口处正中矗立一堵具有厚重、古朴特色的大理石墙壁, 其上雕刻着由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汉画馆”三个金色大字。目前, 南阳汉画馆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 馆藏汉画像石2500余块, 它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为一体, 被誉为全国建馆最早、规模藏量最大、藏品种类最多的石刻汉画档案馆。

二、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的题材分类

根据拓摩、著录和编目,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大体为以下八类。

1. 生产劳动类。

南阳石刻汉代画档案中有大量反映汉代南阳人民进行农耕生产、罟鱼狩猎的劳动画面, 主要有“罟鱼图”、“耕耘图”、“耕车图”、“牵牛图”, 充分体现了汉代人民热爱生活、辛勤耕作, 以求丰衣足食、风调雨顺的愿望,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风貌。

2. 社会生活类。

南阳石刻汉代画档案中反映汉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画像极多且内容庞杂, 主要有刻绘达官显贵的“车骑出行图”、“骑射田猎图”、“宴饮舞乐图”、“弋射六博图”、“投壶宴飨图”、“往来拜谒图”、“斗鸡走狗图”、“丧葬图”、“讲经图”、“加冠图”, 又有奴婢仆从的“持戟执盾图”、“持节佩剑图”、“执钗持剑图”、“持节执笏图”、“捧奁拥彗图”、“端灯提壶图”, 还有倡优伶人的“舞乐百戏图”等, 不仅生动再现了两汉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画卷, 而且反映出当时南阳一带的政治、经济、礼仪和民俗民风。

3. 天文星象类。

在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最富地方特色的也就是天文星象图部分, 其发现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 均位居全国之首。主要有“慧星图”、“三足鸟图”、“日月合璧图”、“南斗北斗星图”、“牛郎织女星座图”等, 生动地解释了汉代南阳人的宇宙天象观念, 展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

4. 历史故事类。

在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也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像, 主要有“二桃杀三士图”、“狗咬赵盾图”、“鸿门宴图”、“晏子见齐景公图”、“范雎受袍图”、“聂政自屠图”、“高祖斩蛇图”、“伯乐相马图”、“西门豹治邺图”、“鲁义妇图”、“荆轲刺秦王图”、“赵氏孤儿图”等, 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汉代南阳人崇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倡导儒家忠孝节义和赴仁蹈义、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

5. 神话传说类。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画幅, 为研究我国汉代人们的理想追求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主要有“伏羲女娲高禖图”、“嫦娥奔月图”、“嫦娥捧月图”、“东王公西王母图”、“夸父追日图”、“风伯雨师图”、“月神星宿图”、“雷公云车图”、“河伯出行图”、“常羲羲和图”、“嫦娥后羿图”、“黄帝蚩尤图”、“牛郎织女星座图”、“羿射十日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等, 一幅幅奇特的、丰富的神化传说画面, 展示了汉代南阳人的浪漫主义理想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6. 舞乐百戏类。

舞乐百戏在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主要有“舞乐百戏图”、“跽坐观舞图”、“建鼓舞图”、“武士搏击图”、“踏拊舞图”、“长袖舞图”、“舞乐图”、“角抵图”、“蹴鞠图”、“训象图”、“熊斗二兕图”、“武士斗牛图”、“斗兽图”等, 充分体现出汉代南阳社会高雅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繁荣性、创造性、多元性和普及性。

7. 祥瑞升仙类。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有不少表现升仙思想的画像, 主要有“二龙穿璧图”、“四宫图”、“逐疫升仙图”、“朱雀俯首衔环图”、“神荼郁垒图”、“神兽图”、“异兽图”、“白虎俯首衔环图”、“虎食鬼魅图”、“应龙图”、“苍龙星座图”、“祥瑞升仙图”、“羽人朱雀俯首白虎图”、“翼虎羽人图”、“应龙羽人图”、“应龙羽人征战图”、“羽人乘虎车图”、“鹿车羽人图”、“龙车羽人图”、“仙鹤羽人图”、“仙人乘龟图”、“双鹤图”等, 祥瑞升仙图体现了汉代南阳人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以及人们渴望改变生存环境和征服困难的坚定决心。

8. 建筑艺术类。

在南阳石刻汉画档案中包含有大量的屋宇、楼阁、厅堂、亭榭、阙和桥梁等建筑群、建筑物、建筑构件和建筑装饰画像, 雕刻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装饰图案, 再现了汉代显达贵族豪华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同时这些石刻汉画像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 形象反映出汉代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水平。

三、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的研究价值

现存南阳石刻汉代画档案分布较广、数量庞大,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 通过题材分类, 可以使人们更加具体系统地了解汉代南阳乃至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貌。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犹如一轴汉代历史画卷, 真实再现了汉代社会全貌, 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成为人们研究汉代南阳乃至全国社会政治、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人文风情等的重要资料, 填补了汉书中只有文字记载而无绣像图解的空白。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观看了南阳石刻汉画档案后给予其极高的评价:“除了古人的遗物外, 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 在中国历史上, 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2. 通过题材分类, 可以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的题材内容丰富, 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 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 有汉代统治者高门甲第、宴客投壶的奢华生活场面和社会底层人们渔猎种植、男耕女织等日常生活场景, 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崇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等。南阳石刻汉画这种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 使其无疑成为我国两汉社会历史的缩影, 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 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直观的图像资料。因而,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自20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后, 其丰富多彩的题材,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档案、文物、史学、美术、文学、宗教等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3. 通过题材分类, 可使人们真正领略到南阳石刻汉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深沉雄大、古朴豪放, 具有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 在绘画构图形式上主题鲜明突出, 大多为一石一画一主题;创作形式上不拘实体、追求神似, 恰当地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 凸显了南阳石刻汉画震撼心魄的力量和气势;雕刻技法上灵活多样, 雕刻有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 画面线条流畅, 动感强烈, 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浮雕有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高浮雕等;画面布局上注重整体效果, 疏朗有致、大开大合, 一方面显示出汉代南阳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出汉代南阳雕刻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创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法。

由此可见,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既是珍贵的汉史资料, 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人们通过不断研究, 揭示其珍贵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认识、保护、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陈广.南阳汉画像石研究述[J].南都学坛 (社科版) , 1990 (5) .

[2]杨絮飞.画像石艺术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翦伯赞.秦汉史·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83.

诗词题材分类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4篇

一、送别诗

1.惜别、思念之情。

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深厚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劝勉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4.担忧、关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二、怀古诗

1.感叹世事变迁,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2.借古讽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对信奉道教、佛教并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唐朝统治者的告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提醒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覆辙)

3.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表明心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不愿苟且偷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写景状物诗

1.写景抒情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

这首诗借美丽、温馨的春日景象,表现了诗人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暂得安定时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借清静、孤寂的山中景象,表达了诗人从自然中追求快乐、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感,也塑造了诗人孤傲的形象。

2.托物寓意诗。

(1)托物言志诗: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借梅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借梅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受赏识,但不自我沉沦,永保高洁品质的情怀。

(2)借物讽喻: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官仓鼠》

这里用“官仓鼠”的形象嘲讽、鞭挞那些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这里借“柳条”“倚得东风势便狂”的形象讽刺和提醒那些仗势横行的人物。

四、山水田园诗

1.对田园山林生活及淳朴民风的喜爱或寄情山水的情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表现诗人对闲静、安谧的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表现诗人自己宁静而安适的心境。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表现诗人对这种清净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山林)的思想情感。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林景熙《溪亭》

全诗处处带有浓郁的田园气息,诗人闲适、悠闲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心境透于字里行间。

五、羁旅感怀诗

1.抒发漂泊之感。

杜甫在《旅夜抒怀》中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自喻,在广阔无边的天地之间,只有一只沙鸥在飘飞,这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形象表现无遗。

2.仕途的艰难之感。

杜甫的《旅夜抒怀》中“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就表达了这种仕途艰难的情感。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也表达了仕途不顺、遭遇贬斥时的失落心情。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家园,心情是凄凉的,又遇上与自己反向的入京使,因而不免感伤。但为了安慰家人,就让入京使传话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对亲人的思念和关爱之情更显深切。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全诗没有一个字说思家之情,但思家之情却溢于言表。

六、边塞诗

1.戍边之苦,厌战之情。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反映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

2.对家乡的思念。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战斗豪情、报国之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鉴赏 第5篇

有不少同学问我诗歌鉴赏怎么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结束战斗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实战演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诗歌鉴赏2:送别诗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题:“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二)答题: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山水田园诗鉴赏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②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②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如: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注: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

答案: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实战练习】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答案: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诗歌鉴赏6: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老何 第6篇

诗歌题材及思想情感鉴赏

按题材的不同,古诗词分为:

咏史怀古诗

惜别送别诗

爱情怨女诗

思乡怀人诗

咏物抒怀诗

边塞征戍诗

山水田园诗

一、咏史怀古诗

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技法解密】

1.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 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诗歌举例

a、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越台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b、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二、惜别送别诗

对惜别送别诗思想内容的评价,通过分析其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技法解密】

1.把握惜别送别诗的思想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2、诗歌例析

A、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B、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爱情怨女诗

1.把握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爱情。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或借此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如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4、注意:怨女诗主要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一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爱情诗常见意象:

1、比翼鸟、连理枝: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2、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3、画眉:形容夫妻相爱。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4、鸳鸯、比目:表现夫妻情深。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5、牵牛(牛郎织女):比喻夫妻间的思念。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6、金风玉露:表现七夕相会,相逢珍贵。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7、结发:比喻夫妻。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8、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落花喻指年华逝去,青春不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闺怨、宫怨诗:

1、常见类型:

①闺怨诗。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②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③征妇怨诗。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④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⑤少女闺怨诗。

四、思乡怀人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技法解密】

1.把握思乡怀人诗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 常表现如下: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多在边塞诗中涉及。2.注意特殊意象、特殊节日中寄托的情思

如大雁、折柳等;

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1.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2.思亲念友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3.征人思乡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ì 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4.闺中怀人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五、咏物抒怀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技法解密】

1.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表现如下: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2、举例赏析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杨柳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3.把握咏物抒情诗的特点

读此种诗,首先要了解诗人所咏之事是什么,此事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事件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4.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桃花、荷、芳草等;

如精卫、凤凰、杜鹃、鸿鹄、鸳鸯、鸢、乌鸦、虎、鹧鸪等。

六、边塞征戍诗

对边塞征戍诗的鉴赏,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技法解密】

1.把握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范仲淹的《渔家傲》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1、抒发对边塞将士的赞颂之情及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陇西行(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现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七、山水田园诗

对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抓住山水田园诗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其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把握诗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技法解密】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

2、举例赏析

A、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陶渊明《归园田居》 C、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的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的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 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_-------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品。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进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的感慨。)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思 想 情 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上一篇:青春拼搏奋斗寄语下一篇:中小学生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