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

2024-07-11

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精选8篇)

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 第1篇

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

第一时间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发展动态对班主任工作的时效性、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接触的事物日趋新颖、内容丰富且变化多端,他们本来天真幼稚的童心慢慢变得成熟复杂,知识的日益丰富和思想的不断成熟也使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默默审视身边的人事世界,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也渐渐不再直接通过言语表露出来,而是更喜欢拿起手中的笔,把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烦心事、受到的委屈、或是复杂的同学、师生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等写成文字,收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时,周记就成了一座桥梁——一座沟通班主任与学生思想的桥梁,一座搭起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桥梁。

一、周记的意义和作用

1.周记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它们停留于所学的书本知识,缺少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他们思想是极为复杂的,情绪是很容易波动的,看待身边的事物时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作出不科学、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其实他们很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宣泄自己的情绪,验证自己的想法,解决自己的困惑。

写是一种无声地表达方式,有很多不便说,不敢说,不想说的话题,都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周记作为学生一周思想的总结,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帮他们解疑答难,调整心态。认真地对待周记,将建立起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曾经有位女同学在周记中感叹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平时自己付出了许多,但成绩仍然没有进步,感到十分悲观。通过阅读周记,我及时地掌握了这个情况,借助周记上的文字交流,告诉她失败只是暂时的,虽然很多时候付出了努力并不会马上就得到回报,但只要坚持,成功一定属于她。同时,我也加大了对她的关注,课堂上多让她回答一些她有把握的题目,借机在全班表扬她,让她逐步找回自信。

2.周记可以让老师了解班级的内部情况,从而进行必要的管理,强化班级的建设,增加凝聚力。

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集体教育形式等等,这些管理手段必须随着班级实际情况不断的予以调整,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而班级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慢慢暴露的,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待在班上,也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情,学生看到老师没看见的情况时,又会碍于情面,不愿直接向班主任反映。周记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间接反映班级问题,为班级集体建设出谋划策的平台,班主任亦可利用这个平台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理班级 的“大计”,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或建议,并使之付诸于实际行动,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又起到了加强了对班级的管理作用。例如:有同学在周记中反映学生下课喜欢哄闹,尤其是男、女生在一起追跑,他认为这不仅影响他人休息,而且容易在狭窄的走道上发生安全事故,希望老师加以管理。我得知之后,一方面在周记本上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另一方面立刻找班委开会了解情况,发现这是班级普遍现象,连班委都有参与。于是,我分别与全班男、女生谈话,教他们如何自尊、自爱,同时也加大了班级管理制度,使得情况有些好转。

3.周记可以让老师认识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或是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水平。初中生还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敢于说真话,也敢于说实话。他们对班级的管理或是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或看法,即使不当面提出,也会在笔端得到如实地反映,且态度鲜明、毫不客气。例如:有同学在周记中就十分直接的说我偏袒班干部,还有同学婉转的认为我上课有些枯燥、乏味。当阅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的脸是火辣辣的,但却真实而鲜明的折射出我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并时刻提醒着我需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鞭笞着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此外,我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但我相信熟能生巧,多练练笔对于写作是没有坏处的。周记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多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积极地参与生活中,并学会用自己的笔记下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

二、周记中存在的问题

设想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有着很多的问题,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想读到学生最真的想法,一开始我没有限制他们内容,可以写关于任何方面的,对班级建设的看法、对老师、同学的看法或是自己的一些感受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头两周,学生们到还挺感兴趣的,写出的东西颇为真实,还有看头。但一个月后,周记却成了我们共同的负担,学生不想写,老师不愿看。

学生不想写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没内容可写和没有时间写。

1.没内容可写。初中生经历的作文训练多是以记叙文为主,一想到周记,就自然想到要写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而实际生活中他们觉得都是简单的重复,其生活程式是吃饭——学习——睡觉,生活的范围除了家庭封闭型的鸽子笼,就是学校这块小天地;活动的路线只能是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生活的内容也不外乎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没什么好写的,因此也提不起兴趣。

2.没有时间写。由于课业繁重,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应对学习上了,他们没有时间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以也就没有时间感悟生活,有感而发去写。大部分同学都是到了周日的晚上临睡前随便写一点交差,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的不想写,直接造成了周记质量的低下,首先是立意空,由于学生生活本身的单一性加之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写的内容大多空洞、乏味,像是在记流水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写来写去也就那么几件事;其次是“内容假”,由于缺少生活的历练,很多情感的流露都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大多是一些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内容消极、悲观,毫无朝气,有的同学写来写去就是抱怨、责怪;再有是“篇幅短”,有的同学为了赶时间,篇幅越来越短,如果不限制字数,有同学的周记只有一句话了。

面对一篇篇立意空、内容假、篇幅短的周记,教师渐渐变得不愿读了。这样一来,学生是把周记当作一项作业去完成,老师读不到学生的真情实感,周记就仅仅是流于形式,完全失去了它作为一个交流平台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我曾经想过取消写周记的制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通过一些实践,也咨询了一些语文老师,做了一些尝试,现在可以说情况有所好转。

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 第2篇

微笑,像清晨的甘露,流进人的心底,传染给更多的人。微笑,是清晨的第一步。偶尔,会想起很多,有些人,有些事,即使已经走远了,却还能让你微笑,甜甜的笑,这样真好,偶尔,会听见很多,听见她们曾经的欢笑,嬉闹,听见她们没心没肺的话,偶尔,会看见很多,看见所有人的微笑,感染着另外的人。想起很多,听见很多,看见很多,却都是关于微笑,或许很早,微笑就植入脑海,一如那个被翻起又轻轻合上的故事。2个女人,2个家庭,却是一段故事。

2个女人是好姐妹,一个十分美丽,一个却很平凡。2个女人都嫁人了,都是穷人,只是较美的那个嫁的好一点,房子好一点,却一样没钱。女人每天等丈夫回来。美丽的,一看见丈夫回来就骂,天天哭,天天吵,天天冷着一张脸。平凡的,即使天天饿着,天天冻着,她依旧笑着,和丈夫到田里找野菜。

她说了一句可以让我一生都记住的话。哭着过一天也是过,笑着过一天也是过,那为什么不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呢?2个女人重逢,拍了一张照片。美丽的女人冷着一张脸,她说她笑了啊。是的,她笑了,可是天天冷着脸,已经成为习惯了。

提倡中学生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 第3篇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先入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预习, 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进行了探索, 什么地方已学懂, 什么地方还不会, 学生心中有数, 听课时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 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预习为学生上课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角度来讲, 带着问题上课, 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 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时, 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1) 要求学生边阅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 然后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教师弄懂。 (2) 要求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先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然后找机会和同学讨论、交流。这样, 既能让他们自主学习, 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

二、使学生掌握了学习信息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让他们预习不可。”因此, 每篇课文讲授前, 教师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出预习要求:

1. 表格式。

如, 预习课文《电脑的住宅》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填写表格形式的预习要求。

2. 问题式。

例如,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 故事感人, 含义深刻,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预习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课题入手, 想想“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再找一找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然后思考“那血脉亲情, 如同生命的火种, 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含义是什么?这样,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就不会离开课文中心, 也脱离不了课文主题。

3. 延展式。

对于常识性、自然科学性或人物传记等课文, 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例如,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预习中,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查阅相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4. 填空式。

对于难以理解的段落, 教师可以将它设计为填空形式让学生预习。这样训练, 学生既可以在填空中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又能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 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 预习的目标是: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工具书,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除以上两点外还要求他们了解课文中说了哪三件事?课文哪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预习要求, 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 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第4篇

日记练习学生鼓励学生写日记,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记日记的意义。为激起学生尝试写日记的冲动,不妨首先介绍一批名人伟人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的事例。如俄国作家果戈理坚持天天写,法国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是“每天必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了51年的日记,其中许多素材,酝酿成了他的不少名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通过书本或上网阅览、搜索我国著名人士记日记的事例,让学生感悟日记于记载生活、丰富情感、明理长智、超越自我的益处,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我也要天天写日记。这对刚刚步入中学生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中学生来说特别奏效。在日记写作激情点燃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将一些名家的日记和报刊杂志上的相关美文介绍给学生,并作适当点评,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同时学到记日记的方法,日记的体例。

一、定规

1.联。即由此即彼地想象与联想,通过对照、联想,引出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见解。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均可作为话题,有了话题,不愁无话可说。如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百草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体会到作者对百草园视为乐园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童年时的乐园,在日记中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既学到了写景方法,培养了能力,又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找寻到了一份童真童趣。

2.承。对动态的人与事的关注,应实行“跟踪追击”,昨日写下的日记,今日继续写;昨天留下的话题,今日继续谈,过去的想法,现在有了新的见解,当然更应该记录下来。一承一接,学生的情感世界,思维空间自然能够得到拓展。

3.评。学生记日记,大多侧重于评他评己。不管学生多幼稚,应鼓励学生写好评议性的日记。评他是为了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而评己是为了扬长避短,调节情绪,纠正错误。通过如此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学生会觉得每天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且写作的范围越来越宽,思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日记写作的劲头只会越来越大。

二、散练

天天写,天天练,日记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如正规作文来得有序列性的安排。作为一种练笔的形式,它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景……可以发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喜怒哀乐,尽挥笔端。内容丰富多样,分散化。形式上也可以根据内容而调整。故学生的日记从内容到形式充满个性化。但在指导前期教师要做好“舵手”,做到既有指定性,又有自选性,而综观全局,还是以自选性为主流。从练笔的角度看,在散练的过程中,应做到:

1.散而有旨

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并非散而无章,而是散而有旨。有旨,即应有写作内容的要求,有写作章法的要求,这些要求应体现在指定性的日记中,同时在“泛练”的过程中趋向熟练。这种要求应力求与教材同步,教科书是学生练笔最好的学习模仿创新对象。

2.散而多体

既是一种练笔,不能不考虑文体的多样性。可叙述,可说明,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叙事状物,写人绘景,一事一议均可采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各种文体的确定,同样力求能与教材同步。

3.散而求异

天天写,往往会出现内容及运笔上的雷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性的练笔。所谓求异,除了内容上的求异外,重点应放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起笔收笔,叙议角度,语言风格等写作方法的求异。经过前期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学生能在每天的练笔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步从对教材的模仿中掌握自己的一套方法。一旦习惯养成,散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养成

要养成天天记日记的习惯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学生往往从冲动开始,时间一长,觉得无话可写,或自感乏味,热情锐减,出现随意应付的现象。但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形成一定量的日记“成果”,学生又会自觉珍惜。因此,需要教师抓好以下几个“养成”环节。

1.选好本子,自勉督促

日记是记载个人成长,走向成熟的见证。要开导学生珍惜岁月留给自己的记忆,因而力求在一开始写时,就选好一定规格的本子来记日记,而不应随便拿练习簿或纸张来写。让学生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个名,如“火花”“心语”等。在扉页上写好自勉语,可用名人名言,也可自创激励语。通过自勉,督促自己每天写好日记。

2.定时收阅,适当指点

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由教师每天收阅数本学生日记,一周中收阅全部学生日记。教师在其日记上适当留下一点交流、慰勉、激励、点拨的文字,以达到检查、鞭策的目的。

3.开辟园地,定期展出

在教室开辟一个展出阵地,使一些文质兼美的日记得以“发表”,以示激励。在展出时应考虑到点与面,力求人人都有发表的机会。并组织学生对展示的日记进行评议,努力提高全班学生写好日记的热情和技巧。

4.开展评比,分类设奖

为鼓励学生能坚持写好日记,开展评比,适度奖励是不可少的。评比的项目尽可能放宽一点,可综合的,可单项的。比如:坚持不懈写日记的颁发恒心奖,在统一指定的某项内容中记的最出色的颁发××活动最佳奖,给日记水平有明显进步的颁发新星奖,给书写认真的颁发书法奖,给在日记中对班级建设提出建议的颁发金点子奖……通过各类评比,激励学生保持快乐的心情来坚持写好日记。

5.自行组合,互慰互勉

学生日记,既有保留个人情感的一面,又有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我组合,互相交流,比如一学期下来在日记本中留下一页空白,让知心朋友在读自己的日记后写下一番肺腑之言,既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当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些人会认为在日记本上写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博客方便快捷,微博更是新宠。但学生上网往往会更流连于游戏、聊天等,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差。因此,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是用笔书写在本子上为好,这种传统的做法既能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更能在老师有效有序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对升学和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帮助。

确实,指导好学生能长期地写好日记,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激发、鼓励学生去写、不断地写、自觉自愿地写,最后形成学生想写、爱写、持之以恒地写的习惯。教师只要抓好开头的指导,过程的激励,促使学生养成习惯是完全有可能的。叶老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试想,如果让学生每天写300字左右的篇幅,初中三年坚持下来,就是1000多天,就是非常可观的30万字,而且每天写300字,只需花上10分钟至多15分钟时间,是不知不觉地在学习之余发生的,其实也是每天学习生活之后休息之前的一种需要。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就能认识到日记是一所锤炼语言的学校,是一台思维开发的机器,是一部生活的积累史。让我们继续不断探索,寻求指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写好日记的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将日记写作训练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总结 第5篇

“习惯”,根据韦氏字典,该词被定义为“通过对某一行为的重复,使该行为形成按一定方式进行的趋势或倾向。”这并非说好习惯和坏习惯是我们与生俱有的,而只是指我们在对待特定的动作做过多次重复之后,会使其看似天性所致。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我们的头脑和身体内如此频繁地得到强调,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与我们一生的成败息息相关,看看社会上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到达事业的巅峰并非偶然或侥幸,而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他们都有良好的习惯,比如认真、执著、耐心、勤奋、好学等,并使这些好习惯的长处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是这些好习惯成就了他们。中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习惯养成教育上。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习惯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基。

那么,在中学阶段学生该培养哪些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具备三点好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学会做人。具体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仪,不忘责任,友善合作。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因此,教育专家孙云晓建议培养学生10个良好习惯: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做事有计划(成功必备);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

其次、学会生活。即生活自理、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珍爱生命。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在他们的下一代能实现。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爸妈洗。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儿,许多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英语班、钢琴、舞蹈等等许多辅导班。却不曾料到,自己的辛苦会白费,自己的一切努力会付之东流。并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阻止孩子成长进步,阻止孩子成才的人竟是他们自己。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势在必行。

简单说来,一个中学生应培养四个生活习惯。

一、充足的睡眠。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其他的特长学习大量的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专家指出,一个中学生的标准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中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后果是令人担忧的。营养学认为,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自我调理,特别是大脑和肝脏,造成器官慢性损失、能量代谢失衡、激素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影响人的情绪和学习能力,甚至人的正常思维。

二、健康的饮食。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比较偏爱垃圾食品,比如巧克力、冰激凌、快食面、各种烧烤、各种油炸食品。这些食品共同的特点是:热量高、营养低或者是零营养。长期食用会

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为了保证营养,中学生要规律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方面,中学生应该能做到生活起居的独立。另一面,中学生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家务活,帮助父母分担忧虑。而家长绝对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使孩子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从而把孩子推向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的漩涡中。

四、有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学生正经历着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阶段,在少年人生的旅途中,他们会产生许多成长的迷惘和困惑。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能较好的处理。譬如,消极、悲观、胆小、怯懦等不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学会学习。规范行为、勇于表达、学做合一。我曾经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了观察分析,他们中有的明明上课听课状态很好,却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佳。有的学习上很积极,很想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却屡试不爽。还有的智商很高,却在学习上成了一个逃兵。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意?主要就是由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虽然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渴望成功的梦想,在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之后,他们已经悄悄地掉队了,因为他们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某些个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才会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那么一个现代中学生应培养哪些学习习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基本归纳为四点。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在关键的地方能集中精力从而全面提高听课效率。

二、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许多中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很强。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并且能就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探索达到共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记录。

三、课后巩固的习惯。最低要求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中等要求是学生能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高等要求是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能就某一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有疑问的、或是有争议的在课下查找资料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

四、学会提问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善于发现问题。它不是让学生停止思考,而是要求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俗语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最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与提醒或指导,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以上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则需要双管齐下:

第一、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学校应当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因为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成为可能,才能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时候,教师须从日常生活学习常规入手,抓好“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针对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的配合加强作用。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及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俗语说得好,“孩子就是家长的名片。”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与此同时,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与人为善等性格。当然,在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第6篇

作文讲评课分析后,再让学生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再对修改后的作文评分。这种方法试行一段时间后,收到了一些效果,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发现作文中的毛病,并如何着手去修改,学生尝到了修改作文甜头,再写作文的过程中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修改作文

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而写成的,确切地说:好的作文是经过多次的修改而改出来的,有的学生常说:学语文最怕写作文,往往是拿着作文题却不知从何入手,好不容易按老师要求的字数写完,根本不会考虑到去修改——多麻烦嘛。这种写前对作文的内容、结构、不推敲,写后又不修改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的虽考虑了修改,也只是就几个不当的用词进行改动;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总认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重要的,舍不得删除。

为此,我特地跟学生讲了“推敲”的故事,讲了自己当蛇口工业区领导秘书时,第一篇为领导写的发言稿被“砍”去三分之一的“惨局”。让学生明白作文前推敲的重要,修改作文的重要。要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必须从修改作文入手。要舍得删除,要学会根据主题选材。学生逐渐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要重视修改文章。

二、怎样修改作文

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后,我首先在平时的作文中推行修改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要明确,深刻。注重材料的取舍、选择和祥略处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缺少过程,段落及段内层次是否有一定的顺序。删除空洞罗嗦的字、词、句、段。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生产,它的产物——文章,是反映了独特的生活经历,独到的感受和见解的。在作文中,要让学生充分反映自己的个性。所以,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寻找作文的共性后,表现自己的个性。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调整结构的能力。在调换材料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去寻找或发现材料中的个性,在细微的事情中写处自己的感悟,选材是很重要的,它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于它人之处。如:我们在写《我和书的故事》一文中,大部分学生在指导后能从各个角度去选材,有个学生从我去卖书的故事中,发掘出人们爱书的内心。这种选材的角度就比较新颖,该文也获得了圣陶杯三等奖。还有个学生在《流在我心中的歌》一文中,从看到菜场里卖菜女子对待怀中孩子的言行中,体现了母爱是没有界限的这一主题,从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这些选材角度都是我们加强观察、训练的结果。它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符合作文的“物——意——文”的规律。

修改作文主要从上述几方面着手,慢慢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还要注重修改后的讲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尝到了修改的好处。在我的学生中,修改作文已是一个基本养成的习惯了。

三、坚持良好习惯,取得较好效果

如何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第7篇

寺头中心小学燕素英

在数学课程的设计或实施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0个扣子,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部分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寺头中心学校武春霞

“主体多元生动”课堂,就是要努力创设自学的“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授之以“渔”,学会学习

我校的“学展练清”四部教学模式中“学”是第一位,是其余三步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

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二、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如在教学《金蝉脱壳》时,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金蝉脱壳”的视频资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如我在教学《嫦娥奔月》这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时提出“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这一中心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畅谈感受,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生动、活泼、高效。

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第8篇

一、点拨引导,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科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就应该教给其方法。所以现在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对“改”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文教学往往成了一种 模式 : “写作文———交作文———改 作文———评作文———发 作文———扔作文。”即使教师批改的再仔细、再认真,对学生来说也很难长进。而今天《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对作文的批改应该从教师的批改逐渐过渡到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认真修改:

其一、锤炼主题、统帅全文。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选材、构思、语言组织都得为它服务,主题在文章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修改主题首先要斟酌文章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鲜明;让学生检查中心思想是否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是否完美的体现了写作意图和构思的出发点,主题见解是否独特新颖、别具匠心。

其二、增删材料、字句生辉。在材料的增删方面,要引导学生无情地删去与主题不一致的材料,力求材料新颖,言简意赅,字句生辉。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空间。

其三、调整结构、巧妙谋篇。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文章总体上看布局是否合理,段落的划分、层次的安排是否科学,段与段的衔接过渡以及照应是否连贯畅达。其次通过对文章结构的调整,力求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精巧、布局新颖。

其四、推敲语言、千锤百炼。苏联诗人马亚柯夫斯基说:“要像从百吨砂矿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语言。”可见要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准确、严密、更畅达、完善,那么就得在文章语言的修改上力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修改和推敲锤炼要力求做到三点:首先检查用词是否妥帖,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内容;其次删去可有可 无 , 重复罗嗦 的字、词 、句、段;再次调整或增补文字,使文意更加准确、畅达、凝练。

二、激发兴趣,作文修改力求精彩纷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批改作文是老师的天职,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成了批改作文的“家庭保姆”。现在教师突然把修改文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解放出来,学生一时不易接受,所以教师要多加引导,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对文章的修改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修改方式,积极为学生搭建修改文章的平台。文章修改不妨采取这几种方式,效果甚好。诸如方式一:教师范改;方式二:分类修改;方式三:教师面改。此外还可以采用“诵读修改法”、“集体修改法”等多种作文修改的方式。当然,上述几种修改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可以灵活综合运用,要因人而异,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循序渐进,终成习惯

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激发兴趣,科学探究,从而让学生 养成修改 文章的好 习惯。当然文章的修改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细致严谨的工作,在修改过程中还需注意三点:其一、遵循文章修改的一般程序,即:“审主题———选材料———析结构———评语 言———赏写法”的程序,由主到次,从大到小逐一进行修改。其二、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勤学思考的精神。其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乐于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上一篇:卫生防控讲话稿4分钟下一篇:写怎样保护动物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