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马诗》古诗鉴赏

2024-05-11

李贺《马诗》古诗鉴赏(精选7篇)

李贺《马诗》古诗鉴赏 第1篇

马诗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李贺《马诗》古诗鉴赏 第2篇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李贺《马诗》古诗鉴赏 第3篇

翻检了几种李贺研究的著作, 说到贺诗对杜诗的承传问题时, 只是只言片语。如刘衍《李贺诗传》[1]在论述李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时, 只谈到了杜甫的一些诗句, 可以在李贺诗中找到联系, 并没有做系统论述。刘瑞英《李贺》[2]只是附带地谈到李贺诗歌受到杜甫的影响, 也没有展开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少, 应与以下两个原应有关:一是李贺诗风与杜甫诗风截然不同。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更接近李白, 故后人常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二是李贺是一位有着强烈创新精神的诗人, 他不会简单地模仿某人的诗作, 而是取其神韵、得其精髓, 也就是说他对前人的学习借鉴多是不露痕迹的, 不容易为人所察觉。但不论什么原因, 都不妨碍他向杜甫学习作诗的经验和技巧。

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 李贺除了对杜甫这位诗坛圣人的尊敬外, 他们之间还有着一层较他人更为亲密的关系。刘衍先生《读杜甫〈公安送李晋肃〉》一文指出:“杜甫的外祖母, 是李世民的孙子李琼之女, 外祖母的母亲, 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女。从杜母舅家与李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世代联姻这一事实, 并联系李贺远祖进行分析, 李杜两家很可能有着几代的亲戚关系, 而到晋肃这一代, 则应是较远的舅表兄弟关系了”。[3]另外, 李贺的人生经历和杜甫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都为他在诗歌上学杜提供了可能。具体说来, 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李贺对杜甫的承传:

一、在诗歌的形象塑造上, 李贺深受杜诗的影响。

分析他们的咏马诗。杜甫的咏马诗虽然数量不多, 但个个都是精品。他笔下马的形象, 主要是骏马形象。骏马表现了诗人渴望大展宏图的抱负。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是朝中重臣, 又是文坛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这对杜甫的一生有很大影响。诗人的青年时代, 政治上他希望有大的作为, 实现“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安定的生活、良好的教育, 使诗人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 他过着“放荡齐赵间, 裘马顺轻狂”的生活。这时诗人的性情是积极向上的, 其马诗也写得意气勃发: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

这首诗语言大气毫纵, 通过傲骨森严的骏马, 把诗人当时那种奋发有为、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而李贺的经历和杜甫极为相似, 他出身也是名门, 年少时即为当时的文坛所瞩目, 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在他的咏马诗中, 和杜甫一样, 以骏马自喻: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马诗·其四》)

大漠山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路清秋。 (《马诗·其五》)

诗人托物言志, 借马抒怀。说自己有如一匹骏马, 虽然瘦弱却能力非凡, 只要受到重用, 定能驰骋疆场, 辅助主人建功利业。与杜甫在诗中表露出来的豪情一脉相承。

腊月草根甜, 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 先拟蒺藜衔。 (《马诗·其二》)

批竹初攒耳, 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 牵去借将军。 (《马诗·其十二》)

前首诗写寒冬腊月, 骏马无草可食, 不得不用嘴去啃深埋在地下的草根充饥, 尽管有剌嘴的蒺藜混杂其中也顾不得了, 相反却可以借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口劲如何。可见这马并非凡马, 它显得多么自信, 简直就是少年诗人的化身。“批竹初攒耳, 桃花未上身。”化用了杜甫“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用来突出和强调骏马的英姿和神采。一个“初”字, 一个“未”字, 说明其还幼稚, 但仍然可知将来定是匹难得的骏马。廖廖数语, 技艺高妙。“他时须搅阵, 牵去借将军”可以和杜甫“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的描写相媲美。他对杜诗的模仿, 无论形似还是神似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些学者对此也有评价。吴乔《围炉诗话》“即长吉、义山, 亦致力于杜诗者甚深, 而后变体, 其集具在, 可考也。”[4]方扶南评《马诗二十三首》云:“先言好马须好饰, 犹杜诗‘骢马新卓蹄, 银鞍披来好’, 以喻有才须称。”贺诗中的骏马也如杜甫笔下的那样激扬向上、英姿勃发。

李贺的咏马诗和杜甫的一样, 表面上是咏马, 实质上是咏人, 咏自身。在咏马中写人, 写人又不脱离咏马。人和马浑然一体, 营造出物我两契的艺术境界。正是在马的身上, 融进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使作品生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李贺在诗的构思上学习杜甫的经验

在此问题上, 前人已有论述。钱钟书评李贺《感讽五首·其一》:“写县更诛求, 朴老生动, 真少陵三吏之遗。”我们只要将杜、李之诗对比着来读, 就不难发现, 不论是对人物神态、行动、语言的描绘, 还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描述, 都采用白描手法, 如实地慢慢道来。虽然诗篇少有议论、抒情, 但却巧妙地把褒贬、爱憎等情感寓于叙事的字里行间, 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从他们的咏马诗来看, 李贺在构思和章法上对杜甫的传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李贺受杜诗中采用组诗形式和咏马题材相结合的启发, 创作了由二十三首马诗合成的大型组诗, 对骏马、劣马等各种各样的马的形态、神貌, 特别是对其的不同遭际和命运做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二十三首诗, 分开可以各自独立成篇, 合成组诗后又能对马做集中的艺术反映和表现, 而且其间还相互联系, 或映衬烘托, 或对比鲜明, 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使马的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也使诗的内容更为博大而深厚。二是李贺学习杜甫, 写马、咏马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和方式, 借马喻人, 托物言志才是真正的意图所在。王琦在注解《马诗》时说:“《马诗》二十三首, 俱是借题抒意, 或美, 或讥, 或悲, 或惜, 大抵于当时所见各有所比。言马也, 而意初不在驰。”二十三首马诗, 反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或写骏马内质不凡, 或斥主人使用不当。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基本一致, 即通过咏马来写人。因此, 马成了诗人的化身, 打上了诗人身世和思想情感的鲜明印记。

三、在语言的锤炼和虚实手法的运用方面, 李贺深得杜甫之真谛

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 时出奇语。他说自己作诗“颇学阴何苦心用” (《解闷十二首·其七》) 。他作诗, 在锻字炼句上往往煞费苦心。如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写道:“十日画一水, 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催促, 王宰始肯留真迹。”王宰作画如此, 杜甫吟诗又何尝不是!因此, 杜甫不无骄傲地称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看他的《天育骠骑图歌》首段便知:“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 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 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 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 卓立天鼓森开张。”起两句赞叹画马颇似天所乘之千里马的神采风韵, 为总说;以下六句详写画马的尾、毛、耳、眼、骨, 可谓工笔重彩。李贺继承了杜甫精练语言的艺术传统, 并深得其中真谛, 因而推敲锤炼, 极是认真。李商隐记载长吉母语:“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尔!”诗人自己也说“长歌破衣襟, 短歌断白发” (《长歌续短歌》) 。足见他在创作中, 炼字、炼句, 始极为认真的。例如《马诗·其四》写了这样一匹马:“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前句写马的形态—“瘦骨”, 表现马的处境, 后句写马的素质—“铜声”。作者不仅从这匹马瘦骨嶙峋的形象中写出马的境遇, 而且发挥想象, 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从其形“瘦骨” (视觉) 联想其质如“铜声” (听觉) , “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其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是金属, 其声铮铮, 从而生动地显示马的骨力坚劲、内质精良, 使马的内在外现为可闻可听的声响;其形象化的技法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炼字炼句, 写马即写自己, 深沉委婉地表达了心中怀才不遇的郁闷。

综上所述, 足以证明将杜甫和李贺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 绝非空泛之谈。李贺从大处着眼, 在形象塑造、构思、语言等方面继承了杜甫优秀的艺术传统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和个性, 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影响深远。

摘要:试以他们的咏马诗为主要例证, 来深入探讨李贺诗歌对杜诗的承传。一些文章中只谈到了杜甫的一些诗句, 可以在李贺诗中找到联系, 并没有做系统论述。有些只是附带地谈到李贺诗歌受到杜甫的影响, 也没有展开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少, 应与以下两个原应有关:一是李贺诗风与杜甫诗风截然不同。二是李贺是一位有着强烈创新精神的诗人, 他不会简单地模仿某人的诗作, 而是取其神韵、得其精髓, 也就是说他对前人的学习借鉴多是不露痕迹的, 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关键词:李贺,饮马诗,杜甫,传承

参考文献

[1]、刘衍《李贺诗传》

[2]、刘瑞英《李贺》

[3]、刘衍《读杜甫〈公安送李晋肃〉》

李贺《马诗》古诗鉴赏 第4篇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示弟》李贺古诗鉴赏 第5篇

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

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

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

马诗 李贺其二十二 李贺 第6篇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是出自李贺诗作《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抒发诗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全诗如下:

【作品介绍】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鸾”通“銮”,玉珂(kē)是马笼头上的`装饰。诗里说:汗血宝马进了汉廷,就该随着銮驾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汉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出去闲逛,在老百姓也不过就像匹青骡子一样。李贺心中对最高统治者不满哪。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作者:唐·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注释】

①汗血:汗血马,号一日千里。《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

②鸾:通銮,天子所乘之车。撼玉珂:以玉饰马勒上,振动则有声。

③少君:汉武帝时方士,姓李,相传其死后百馀日,人尚见其骑青骡游于河东蒲坂上。事见《太平御览》引《神仙别传》。

【赏析】

这首诗讲述好马要有适当的用场,良才要有适当的岗位。汗血宝马进了汉室王家,该随銮驾奔跑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去海上闲逛,在老百姓眼中这汗血宝马也不过像青骡子一样。汗血,著名的千里马,具有出汗如血的生理特点。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马诗 第7篇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上一篇:年七一诗歌选下一篇:演讲稿:无悔青春献林区一腔热血铸警魂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