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2024-06-19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精选8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1篇

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准确地说是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它涉及到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确定信息需求、开展信息收集或生产、加工处理、存储检索、提供传递、使用吸收、处置等。图书馆信息管理涉及到图书馆领域的信息资源分类、整理、整合、优化、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是与图书馆日常的服务功能息息相关的,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有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应用,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将信息资源与社会大众共享。

1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一方面,社会交往的频繁,经济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的加速,促进了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传播;另外一方面,信息工具的普及运用也推动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资源。但和任何其他资源一样,信息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后才能利用。图书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优势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加强对这种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将是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图书馆信息管理便应运而生。但是,信息不等于信息资源,只有那些在现有的技术、经济、社会等条件下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信息,才构成资源。而要开发、利用信息必然还需要利用图书馆其他的相关资源,如信息资产、信息储备、信息内容等,

而图书馆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设备、信息中介、信息机构等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支撑。

2图书馆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信息管理问题,随着不断拓展和信息量的快速增长,许多新的表达、存储和传递工具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空间传递和时间传递。图书馆长期以来对信息本身的重视逐步转移到对信息手段的关注上。只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其实有许多应该称之为信息系统或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它是实现信息管理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必须要注意的是,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设

定的战略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是,图书馆信息管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管理,管理的基础内容是信息。在今天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图书馆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信息的有序流动来驾驭、控制、引导物资、能源、人员、资金等的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信息管理是图书馆一切管理的战略制高点,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决定着其他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因为,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每项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都需要有信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但是这些信息必须是及时、准确、可靠的,这就需要先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另一方面看,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诸如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利用、处置等,都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的原理。图书馆信息收集活动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他各项信息活动也都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目标不发生偏移。

3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层次

图书馆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组织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信息管理就是组织的信息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的规划、组织和控制。从管理主体的性质和范围来看,可以将图书馆信息管理划分为微观信息管理和宏观信息管理。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图书馆馆员个体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和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个人信息管理,是指图书馆馆员个人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个人信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包括:个人信息内容、个人信息设备、个人信息资金、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个人网站、个人信箱、个人博客、个人记录、个人档案、个人藏书、个人图片及音频和视频等的管理。图书馆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为组织信息管理,是指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对图书馆组织信息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活动。包括:信息内容、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施、信息资金、信息过程、信息网站、信息机构、信息安全、信息战略、信息风险、信息政策等的管理。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图书馆整体层次上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等的信息管理。整体层次的信息管理,常常是指图书馆及其相关机构,为了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区域信息资源从宏观战略层面上实施的计划、组织与控制。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信息战略、信息规划、信息政策、信息规章来实施管理活动。

4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特征

图书馆信息的本质特性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决定了没有脱离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绝非是为信息而信息的,

(1)它具有应用性。即要在着力解决信息管理本身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各种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管理具有综合性。它要综合运用技术、管理、信息和特定领域等方面的知识。

(3)信息管理具有渗透性。它已经渗入到所有的管理学科和管理实践之中。

5结束语

从信息管理的本质看,不管它涉及的是什么,其终极的目标都是实现对信息内容的有效管控,确保人有其信息,信息有其人,实现信息为其需求者人服务。因此,从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完整目标应该是:采用合适的技术,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可控的成本,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整合的信息高效提供给图书馆的管理者和读者,服务于组织、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2篇

1.对资料管理重视不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基础较差。纵观大部分的企业,普遍存在对资料管理工作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往往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较低的重视度使得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要求宽泛,在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没有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得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工作内容模糊,工作制度缺失等问题出现。另外,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资金投入较少,使其软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以上因素都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基础变得薄弱,不能完全发挥自身职能去服务企业。

2.图书资料利用率不足,利用效果不明显。图书资料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信息交流、互相沟通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候能够提供参考、借鉴和考证等方面的帮助。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而言却没有充分利用图书资料这些特点。主要原因在于文书资源的管理缺乏网络化和现代化,再加上对图书资料的整理编排不科学等,当企业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决策时,面对庞杂的图书资料工作者不能及时地将对方所需的资料提取出来,给对方工作造成不便,打击了企业其他部门取用图书资料的积极性,造成了企业虽然占有大量的文书资源但是其他部门不充分利用的现状。

3.图书资料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协调性差,工作漏洞时常存在。在企业里会出现图书资料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对接偏差,使两者间的协调性受到了严重地削弱,进而不能及时提供有效、全面的信息资源。造成两者间工作协调性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双方不能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不能够做好相互的衔接工作。图书资料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很好地配合会导致一些漏洞的发生,如在图书资料工作中,文种使用不当、初始稿件丢失、档案收集工作不及时等;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对档案的装订、添加附件、编号等工作上。

4.图书资料管理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管理进程。图书资料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硬件设备以及人员配备方面没有给与足够的资金投入,使之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制约了信息化的管理进程。主要体现为现有的办公设备较为成旧,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不能够提供硬件支持。另外,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缺陷,表现为现有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也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引入。

二、大数据时代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改进:

1.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企业部门之间资料管理的协调。为了更好地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部门之间与图书资料管理的沟通合作。企业需要对图书资料工作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督促其做好本职工作,诸如搜集,分类,鉴别,整理等,还要增强其服务意识。在提高重视度的同时还要针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性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流程等。最后在加强基础性工作方面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管,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另外,在部门协调方面,负责图书资料管理的部门也应加强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及时将搜集处理好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企业内部需要的部门,以帮助企业在制定目标或战略时及时做出判断,切实发挥自身的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强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度。

2.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数字化,简化手动、整理和归档的过程。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使之更加方便地为其他部分提供服务,企业应对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即在原有纸质资料基础上引入数字化处理技术。在对纸质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储存的同时,将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应用于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将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从而简化手动、整理和归档资料的过程,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需要者查阅。数字化、网络化的介入将彻底改变图书资料传统的处理方式,将不必要的、过于繁琐的步骤和工作进行删减和革新,不仅能够提高了图书资料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其工作负荷,还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

3.强化员工管理意识,科学梳理图书资料工作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为了增强图书资料工作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企业应当对这两项工作进行科学地梳理。首先,要对图书资料工作和图书资料工作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加以明确,要以条文的形式对其各自的职责进行规范,特别在涉及两者工作衔接时的各项工作项目的归属加以明确。其次,要确保两者在各自的工作中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各自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来开展工作,避免因自己的工作疏忽或者漏洞给对方的工作带来不便,进而影响两者点的协调。再者,还要在意识方面对双方加以增强,使之不仅能够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充分认识到对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工作对对方工作的影响力。总之,要使图书资料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双发充分了解图书资料和档案资料之间的重要关系,明确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两者间的有效配合。

4.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提供资料信息化管理支撑。在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加以升级或者更换,使之在办公中满足网络搜索引擎、网络信息平台等各项信息化建设的需要。2)加大对现有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要通过公共课、视频教学、网络会议、外派学习等手段对员工进行专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3)引进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适当提高图书资料工作人员的任用门槛,聘用更多经过专业知识学习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借助这些专业人员的力量来对现有的图书资料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创新和转变。

三、结语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3篇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以下简称“共享工程”) 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 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目前依托各级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建立的省级中心、地 (县) 市支中心、及乡镇 (街道) 和村 (社区) 基层站点,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1 图书馆是“共享工程”建设的依托

1.1“共享工程”应与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 其重点在于基层服务网点建设, 并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 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图书馆在这一工程建设中, 应积极行动, 为共享工程搭建信息平台。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公众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延伸、丰富服务内容, 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 重点发展公共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

1.2 建设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是建设“共享工程”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 我们应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通过建立基层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服务水平。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内容通俗易懂, 形式多样, 富有乡土气息、利用讲座、戏曲、图书、电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为那些渴望文化知识、渴望致富信息、渴望科学种田的农民和农业技术员提供极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2 共享工程建设遇到的问题

2.1 经费问题

“共享工程”基层支中心 (点) 建设其技术环境要求较高, 场所规范, 设备配置, 信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均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虽然国家、省、市每年拨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 但依旧缺口较大, 这种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不能很好地解决资金来源, 直接影响共享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网络建设问题

各基层支中心虽然都建立了多媒体报告厅、电子阅览室, 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 但有的计算机设备不达标, 这给网络建设和对外服务宣传等带来诸多困难。

2.3 需求不旺, 服务滞后

由于部分馆领导认识上的落伍, 加上网络状况及软件使用和资金获取困难等因素, 导致一些公共图书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科学、教育、农业等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 多数乡镇点无人精通业务, 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使得乡村居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的渠道过窄, 供求关系不旺。

2.4“共享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版权问题

共享工程建设中涉及版权问题最多的当属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打开共享工程的网站, 文化新闻、影视剧场、歌舞戏剧、农业养殖、名家讲座、电子书籍等文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文化信息资源大部分是共享工程的主要建设单位即各级图书馆 (或称共享工程各级分中心) 将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作品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整合处理后重新对外发布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享工程的建设者首先是作品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作品的传播者。各及分中心在使用和传播这些作品的同时, 也涉及到了作品本身的版权和使用范围等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法律问题和利用相关规定进行版权使用的合理规避成了“共享工程”建设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3 发挥图书馆优势建设“共享工程”

3.1 建立基层业务辅导站

对经济发展比较快, 经济实力雄厚, 在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建设方面肯投入、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 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

3.2 建立图书流动站

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文化站、图书室。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文献数量可多可少, 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 文献内容更适合本地区读者阅读特点。与此同时, 要重视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 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3.3 积极处理发生的版权问题

虽然共享工程的目的是文化普及, 完全是无偿使用资源, 但是否属于合理使用, 除了要看使用作品的目的外, 还必须考虑使用作品的程度和对该作品的潜在市场价值所带来的影响。共享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在努力实现广大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 也必须考虑到成千上万的创作者们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的贡献和付出的心血。可采用以政府投入为主, 其他赞助为辅的多种资金形式并存的版权费用支付方式。

4 改变服务理念, 充分利用“共享工程”

4.1 依托“共享工程”, 提高经费利用率

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 图书馆的可实际利用文献数量迅速扩展, 有效地满足了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这就等于将有限购书经费的数量增值。图书馆根据需求来确定购书重点, 使有限的经费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利用网络服务来辅助解决个别需求。对于必须投入的电子阅览室经费, 可采用政府与私人合作的方式, 由私人投资硬件设备, 通过适当收费或其他方式给予补偿。

4.2 要有强烈的民生意识

“共享工程”的强大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要洞悉当代农村所焕发出的巨大文化需求, 真正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 以强烈的民生意识, 做好每一项工作。大多数农民工甚至不知道有公共图书馆, 即使知道有图书馆, 但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低、自卑, 没有时间也不敢到图书馆里来。社会上的残疾群体也是如此, 他们害怕到图书馆遭到拒绝, 甚至“白眼”。图书馆不仅要做好服务工作, 重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理念, 消除对农民工和残疾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服务, 让其感觉到他们和城市里的居民没什么两样。同时, 公共图书馆应欢迎和感谢农民工和残疾群体的到来, 为特殊群体服务使图书馆工作找到了创新点。

4.3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共享工程的实施, 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缓解了图书馆因资金紧缺而不能为读者购置好书、新书、电子图书和声像资源的燃眉之急, 不断丰富了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 改善了服务质量, 它的实施对于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特别是缓解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求文化知识难, 在满足农民求富裕、求健康、求文明的需要和抵御腐朽没落文化, 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一项缩小城乡差别、消除数字鸿沟的文化工程,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总之“共享工程”的实施,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共享工程”信息化设备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将激活和提长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使之面貌一新。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奇志.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9.4

[2]杨向阳.加强共享工程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8)

[3]程岚.共享工程与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关系[J].企业家天地, 2007. (10)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网站建设;县级图书馆

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下,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是传统图书馆发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形象标志。为适应文化共建共享的大环境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各地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图书馆,应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便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影响空间。

一、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是最基层的组织,是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服务系统的重要链条,直接面对基层群众,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就县甘肃省而言,83个县级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和谐进步等方面的重任。在互联网和资源共享时代,社会需要大量无时空限制的文化信息资源,但是绝大多数的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尤其是网站建设落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协调,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内公共图书馆所建网站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的文化内容进行网上调查,且以自己所在县图书馆为例,归纳分析,认为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迫切需要县级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网站。在互联网和资源共享时代,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图书馆的发展必须由实体服务功能向虚拟服务功能延伸和拓展。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全部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随着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在图书馆的设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读者对提供远程信息服务,网上阅读的大量需求,县级图书馆迫切需要建设自己的网站,以便于利用图书馆网站平台与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远程对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网站建设已经提到了各县级图书馆的工作日程,已迫在眉睫。

2.县级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是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县级图书馆在承担全保护全县各民族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文献资源、传递知识信息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县级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图书馆事业举步维艰。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为例,所在的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一个国家级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图书馆承担着全县辐射面积7149平方公里,9镇政10乡,753个行政村,近23万人口的文化服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图书馆工作相对滞后,图书馆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下,和谐社会的标志是和谐文化,为了建设和谐天祝,必须发展和谐文化。因此,为了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共同进步,县级图书馆必须应对现实,加快自己网站的建设,让网站成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最基础、最必备的平台,更好地延伸服务,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是读者的迫切需要。无论环境形式如何变化,图书馆的根基是读者,读者的需求永远是图书馆生存的理由。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读者的人数和素质不断提高。由于各种的原因,县级图书馆存在发展落后的普遍事实,尤其是网站建设和馆藏资源数字化方面与整体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大多数县图书馆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已经初步建成,但进一步的建设利用面临着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切实困难。不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务。加之,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网上信息的需求速度加快。这些实际需求与县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方式、服务能力已经严重脱节。因此,为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图书馆必须进行数字化服务与馆藏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网站建设刻不容缓。

三、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十分滞后。(1)县级网站建设普遍滞后,网站数量偏少。以甘肃为例,至2009年底,91个市县图书馆中,只有8家建有自己的网站,占市县图书馆总比例的8.8%。民族地区的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率几乎为零。县网站建设面临无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的困境。(2)各县级图书馆都缺少计算机和图书专业的高素质人员,很多馆内至今没有一人是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根本无法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网站,不能组合上传本地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3)工作人员数量偏少。总体上存在工作人员数量偏少,业务能力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的现象。大多数工作人员只能从事传统的图书服务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偏低,不能与时俱进地为读者服务。这些因素导致网站建设落后,甚至没有网站,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实际需要。

2.县级网站建设缺少特色,缺乏吸引力和后续力。 (1)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网站功能与框架大体相似,甚至类同。仅仅是拘泥于把实体图书馆的基本文字说明照搬到网上,没有创新,没有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不能提供有特色、有价值的资源,可利用率低。(2)图书馆网站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组合和宣传力度不够。网站内容大致是图书馆概况、服务指南、新书推介、共享工程、馆藏资源等几个框架,多数框架只有框架而没有填充实际内容。例如一些图书馆网站,馆藏资源、政务公开等没有任何内容的,处于虚设状态。(3)对特色资源的整合不够,缺乏优秀资源的输入,网站多共性而少特色,缺少的亮点,没有吸引力,缺乏后续支持资源。比如很多网站栏目大致类同,而没有找准自己建站的优势,没有设立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栏。

四、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应对策略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在图书馆的设立,加上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图书馆内的成熟运用,为读者提供远程信息服务,开展网上图书馆业务,利用图书馆网站平台与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远程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已迫在眉睫地把网站建设提到了县级支中心的工作议程。而实际上县级图书馆网站建设任重道远,面临许多实际困难,需要我们的共同的不懈努力。为适应文化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网站建设应该到与时俱进地应对发展需要。

1.立足本地,建立因地制宜的特色网站。作为全县的文献资源保护中心的县图书馆,保存收集地方特色资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尤其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下,应该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综合性的资源收集保存下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全县及更大范围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有队力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为促进和谐社会积聚最基本的资源。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县图书馆网站都有一个普遍的不足:对本地文化重视不够,对特色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组合、上传宣传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行业网站,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下的县级图书馆网站,更应该审时度势从地方性入手续,寻找特色,建立靓点。因此,县图书馆网站建设必须从整理、组合、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站理念为出发基点,使网站本土地域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民族优秀文化。所展现的内容才能丰富而鲜活,才能吸引读者,才有生命力。

2.高瞻远瞩,树立高屋建瓴的建站理念。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理念决定图书馆建立网站的基本理念。无论发展环境形势如何变化,读者的需求永远是图书馆存在的最大理由。书尽其用,服务读者的服务理念,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时代同样是适用的。建立网站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因此,我们县级图书馆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建站理念,有高屋建瓴的服务理念。应当从特色入手,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当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下,收集、整理本地特色文化及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我们建站定位的基点。以本地特色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宣传的内容,是我们寻找发展优势的切入点,也是我们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3.挖掘资源,搭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平台。作为地方文化的信息中心,图书馆在注重文化输出的同时,更应当重视信息资源的输入,重视与读者的互动。网站建设应该与文献信息部门合作,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输出的同时,更应该进行挖掘资源,注重文化输入。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为例,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局、编译室、县志办、古籍办、文化局、旅游局等加强横向联系,深层次挖掘馆藏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地方文化名人的联络,在网站建设中拱建设一个交流平台,让文化名人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展示他们的见解和研究。如将本地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名人的作品录入,通过他们优秀的作品宣传本地文化,使基层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得到扩展。通过这些,提升原创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图书馆网站的文化品质,做成地方品牌。

4.多方协作加强与其它网站的互惠链接。地方图书馆应该扬长避短,找准方向和切入点。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各其他文化单位网站和其它个人博客的协作,实现县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学校、社区、军营等建立联系,利用共享工程支中心的优势,开发具有社会效益的信息产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笔者所在的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本县旅游事业提供完整和系统的文献支持。又可以利用旅游局网站的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文献的二次加工,进行网站内容的更新和维护,从而使这些资源成果达到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一个相关的个人网站、博客进行链接,以便于读者对地方文化信息的汲取。以笔者所在的馆为例,本地散文名家、民族诗人及本土画家的作品,都是以民展示地域文化和表现民族风情见长。诸如此类,通过县图书馆的網站整合链接起来,必将是一批丰厚的优秀的资源,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归根结底,服务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建立网站的目的,就是以秉承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权益为天职的理念,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建立,将会使图书馆封闭的办馆模式向开放的社会化办馆模式转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环境下,县图书馆网站建设所依托的最大资源是馆藏特色文献。因此,各县级图书馆应该立足本地,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自觉有效的发掘、整理、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创建特色馆藏数字资源,可持续地供给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百川.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1(4).

[2]董海.中小型图书馆网站建设初探问题思考[J].馆员天地,2006(2).

[3]刘培俊.图书馆网站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知,2001(4).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

1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硬件设备陈旧

大部分学校图书馆的硬件设备都比较陈旧,图书查询和图书续借等工作都是由人工进行。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动态中,学校图书馆分成多个独立的借阅馆的现象非常多。这对于学校图书馆的集中管理和教职员工图书借阅的方便性等多个方面都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优化图书馆硬件设备,更新优化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是解决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直接方式。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图书管理工作受到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影响,其图书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整体上看可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的意识比较单薄,这导致了其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较慢的现状。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利于教职员工进行使用和学习。

1.3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校将校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建设两个方面,对于图书馆建设工作投入的财力和政策支持较少。图书馆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各项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各学科课外学习的延伸,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校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以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2.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信息化配置

图书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化管理路径,对于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信息化的更新,才能够达到集中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因此,学校要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实现图书管理的所有节点均达到信息化,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准备好硬件条件。优化学校图书馆硬件设施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领导要对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图书馆硬件设施采购和安置方面的落实。第二,需要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化管理设施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落实后的硬件管理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三,教育部相关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图书馆建设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政策指导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

2.2加强日常培训,提高图书管理员业务能力

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日常具体工作的开展者,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与之俱进,信息化技术的相关软件的升级换代非常频繁。在职的图书管理员具有丰富的实体图管理经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管理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受制于受教育时代性的影响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实现图书管理员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信息化革新的进程而同步进行,在建设过程中图书管理员要对引进的设备的功能和具体使用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说明书的阅读进行操作使用的学习,通过设备安装工人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行设备维护的学习。在图书馆信息化硬件设备落实之后,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具体业务培训和考核。第二,图书管理员要对本质工作进行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图书管理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第三,教育部门要协调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和相关图书设备厂家之间的关系,组织两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于两者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

2.3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应用能力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在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中,增加了许多终端服务设备,学生在图书馆的图书查找和借阅通畅情况下需要自主完成。当代学生在学生生涯中从未离开过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工作做贡献。发挥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辅助性工作给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例如,对于有能力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相关社会实践的表彰,对学生参评各项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给予加分政策,或者对于学生相应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以促进学生养成勤工俭学的意识。第二,图书馆相关领导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对有意向参与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进行分类培训,发展其各自专长。第三,学生要养成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从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上铺垫,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

3结语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图书馆是教职员工精神家园的圣地。图书馆的管理形式的升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关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通过自我学习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图书馆管理形式的变化,从而满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xx.

怎样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论文 第6篇

新时期图书信息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图书信息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有效地将复杂的图书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管理,便于人们在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时提供快速查找和多元化的服务。

下文主要讲述了图书信息管理的概念以及用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内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预示着图书信息管理的先进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图书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实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1、图书信息管理的概念

图书信息管理是指图书信息收藏单位对其收藏信息的管理。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所收藏的有效信息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和存储,使之能够快捷准确的检索出来。图书信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包括它的完整性,只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图书信息的流失和浪费。图书信息管理的水平对于收藏单位和社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集体、单位或者个人储存和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和疑问。

2、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图书信息管理领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储存、查找和跟踪,保障图书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最大程度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

2.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预示着图书信息管理的先进性

(1)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众多领域的先锋技术。在图书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将所需要的、最新的、最完整的图片、文字、视频及音频等收集起来,成为信息收藏单位宝贵的信息资源,并通过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客户查找资料。

(2)图书信息的表达方式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效结合,新时期的图书信息分为传统纸质和网络两种,无论哪一种信息,都是社会和人类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其静态、平面和文字的传统形式,已不能受众于广大读者,而以网络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则更生动、形象、具体的将其声、形、文、像动态地、有效地统一成一个易于理解和消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广泛的资讯平台,还能够成为灵活便捷的工作平台。

(3)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交互性和实时性,尤其是图书信息资源的实时性,表现在:当人们某一阶段需要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时,它不仅是最新的,也是最为有效的,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使图书信息的查找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想了解信息的部分内容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检索,并且根据不同的要求,最终在众多的图书信息中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4)图书信息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变得更有效、更快捷、更实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图书信息不仅只表现出图形或者文字,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影像、连续地、可逆地、可选择地、实时的表现出来,成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的代表。

2.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图书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1)图书信息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是网络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手段,也是必要途径,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具体的人或单位对纸质的图书信息进行管理,计算机首先进入图书信息管理领域时也只是为纸质图书提供自动化服务,随着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的管理逐渐延伸到电子图书的管理,在图书信息管理的转变中,计算机无疑成为重大改变的导火索,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改变,图书信息的服务也跟着迈出了大门。我们开始尝试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取代原来厚重的纸质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把不同类别的众多的资讯、图片和数据通过多媒体网络形式呈现给用户,不仅提升了信息服务的品质,还为用户提供了覆盖面广、存储量大、信息资源丰富的资讯平台,以及立体、动态、灵活多变的工作平台。

(2)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使图书信息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图书电子出版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图书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和及时,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无疑是社会走向信息化时代的先驱力量,电子图书信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成为促进图书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和速率的重要前提。

(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实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①计算机电子阅览室的出现

电子阅览室的出现以及迅速地发展和壮大,是图书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化的依据,电子阅览室中,图书信息不是只有单纯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摆脱了传统比较枯燥的管理模式,向人类社会展现了图书信息的另一个世界。

②计算机检索技术为检索图书信息提供很大的方便

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来自世界各地,信息资源的储蓄量大,归类复杂,人们查找满意的信息资源不太容易,先进的检索工具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输入最关键的字眼,轻而易举地在亿万图书信息资源里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结语

毕业论文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第7篇

摘要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学校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它从图书的入库登记到查询浏览,从读者的管理到图书的借阅,形成了一个整体自动化管理模式。本论文以学校的图书馆为例。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图书管理,主要包括新书入库 图书整理 图书信息的修改等方面。一方面是图书借阅,主要包括图书的借阅和归还。第三方面是信息查询,主要包括图书目录查询 读者信息查询等。论文设计以这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一套完整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本设计为图书管理系统,是根据图书馆,用户,管理员等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是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

因此本人结合开入式图书馆的要求,对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原理、VB应用程序设计,VB数据库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主要完成对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借阅者、图书馆管理员的需要。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8篇

1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统计数据主要以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作为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涉及期刊、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学术辑刊、商业评论等9个子数据库利用专业检索的途径获取高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相关论文,专业检索式为:((TI=“信息共享空间”or KY=“信息共享空间”)or(TI=“学习共享空间”or KY=“学习共享空间”)or(TI=“知识共享空间”or KY=“知识共享空间”))and((TI=“大学图书馆”or KY=“大学图书馆”)o(rTI=“高校图书馆”or KY=“高校图书馆”)),并将匹配关系设置为“精确”,以提高检索的查准率,共得到论文Note Express型题录949条,将所有题录导入Noteexpress以及Excel2010作进一步地分析。去除学术会议征文、期刊征文目录以及其他非学术类论文后最终获取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共产生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术论文893篇。

2发文量分析

研究某一主题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在整个学科研究中的研究热度和研究水平,而论文的年代分布反映了该主题研究的历史过程。根据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分析工具的整理,近十年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作如下分析:

2.1 2005年到2006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新型服务模式被引入到我国,因此,此阶段主要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自身的基本理论。如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定义,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趋势等等的研究。对这一主题,早期的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引用国外著作进行介绍性的论述,而后期则更多地加入了研究者自己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解和将其中国化、本土化的阐述。反映了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如邬宁芬[2]写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介绍了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含义与特点、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领,以及建设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任红娟[3]的《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主要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特征,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构建符合本单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要素

2.2 2008年到2009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主要介绍介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情况。此阶段的研究的发展主要源于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与本校图书馆建设相结合。如胡振华[4]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成开放——存在于实体与虚拟、个体与群体、安静与喧闹之间》、成俊颖[5]等所写的《复旦大学图书馆江湾分馆开馆读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3 2010年到2014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稳定阶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年发文量虽然有波动,但幅度很小,年发文量都在130篇以上,这说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此阶段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面更加细微,而且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与图书馆界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热点问题包括云环境、web3.0、开放存取环境、泛在知识环境等等。如李彩虹[6]的《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孙婷,曹明露[7]的《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探究》,刘琼,任树怀[8]的《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则极力地探索web3.0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展望了web3.0的技术应用到信息共享空间后给信息共享空间带来的提升,也更加深入。如蒋春林[9]所写的《信息共享空间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功能再造与管理》在介绍信息共享空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香港地区和美国大学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的成功案例,并从中探寻信息共享空间视野下的我国内地大学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再造与管理的思路。

3关键词分析

在学术论文中,关键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用来表达文章的核心要点,是从文献外部特征获取论文主题最直接,最有效地方法。而高频关键词的产生是因研究者共同的选择,所以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某一领域的热点。

3.1关键词的筛选与确定

经过对所获得的893篇文章所列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关键词总数为3 359个,1 146种,由于关键词数量庞大,不利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因此本文对同义关键词(包含英汉同义词,中文同义词)进行同一化,如“高校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同一化为“高校图书馆”,将“信息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IC)”同一化为“信息共享空间”,删除意义过于泛化的词语,如“构建”、“对策”“建设”等,最后词频在1次以上的关键词总数为2 446个,286种。词频为1的关键词一共有846种,从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范围广。

3.2高频词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表1列出了近十年来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相关论文中,所抽取出频次高于8次的关键词,从词表中可以看出“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知识服务”“电子阅览室”等是研究热点,而且可以看出信息共享空间正在发展成为学习共享空间,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而且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4期刊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893篇文章中有1篇报纸文章,12篇会议论文,32篇学位论文,848篇期刊论文,发表在了205种期刊上。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将发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论文的相关期刊分成三个区:1刊载5篇及以上的期刊2小于5篇而大于等于2篇以上的期刊,3小于2篇的期刊。其结果列于表2中。由表2可以看出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方面存在这40种核心期刊。这40种期刊载文量及刊名详见表3。

期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因此对893篇文章中的848篇期刊论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进一步地说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深度。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cnki所统计的图情领域的19种核心期刊有17种刊载了该主题的高质量论文和5种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期刊中有3种期刊刊载了与主题相关的论文,而且核心期刊载文量总数与论文总量比例达到了33.37%。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刊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论文情况详见表4,说明该主题所产生的论文不仅量多而且质优。

5作者分布规律分析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普赖斯指出,在文献作者分布领域内有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一篇论文。在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表5数据得知,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领域中撰写一篇论文的作者占66.59%,低于普赖斯的结论,说明该领域作者较为集中。

按照普赖斯的理论,发表论文数位m篇以上的作者为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其中m=0.749(nmax)1/2,nmax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在本研究中盛兴军发文量最大为10篇,即nmax=10,因而得出m=2.3,即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核心作者群体的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因此一共有49位是信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领域的核心作者,他们推动了该主题的研究。

另外,根据普赖斯定律,只有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5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可以形成。根据计算可知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领域的49位作者总发文量是190篇,占论文总数21.28%,可见目前该领域的高产作者群体还没有形成。

6结语

上一篇:发挥合作社经营优势下一篇:学校三基基础工作目录